烧香出现功德香(烧出功德香怎么办)

脾气很大 2023-05-31 07:20:49 网友上传

烧香祈福时,为何一定要烧三根香?每根分别代表什么?

近些年,因为教育、文化冲击以及思想观念变化等原因,烧香的人似乎越来越少了。

很多年轻人甚至认为烧香是封建迷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

虽说烧香祈福没有什么实际的作用,也并不会真的能带来好运,但直接将其认定为封建迷信加以抵制,也有些矫枉过正。

现在人们不管是去寺庙道观上香,还是在家祭祖上香,很多时候只不过是为了表达一下尊敬,求个心安,并不是真的要搞封建迷信。

虽说只是为了求个心安,但香也不能随便烧,还是有一些规矩的。

其中最首要的规矩,就是烧香一定要烧三根香,或者是三的倍数。

说到这里很多人可能就有疑问了,为何烧香的时候一定要点三根?每根分别代表什么?这其中的传统文化,我们不得不知。

含义众多的“三炷香”

其实在国外,佛教是不烧三炷香的,而在中国之所以烧三炷香,是受中国传统阴阳学说的影响。

在以《易经》为代表的中国传统阴阳学说中,奇为阳,偶为阴,中国人喜阳不喜阴,因此祭祖敬神都喜欢用奇数。

而在奇数里,三这个数字代表着无限,如老子所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因此中国人便选择了三。

当佛教传入中国的时候,这个观念已经传承了千年,因此佛教烧香也就自然采用了三炷香的规矩。

至于道教,其理论本就脱胎于中国传统阴阳学说,当然也要采用三炷香的规矩了。

只不过在佛教、道教和传统习俗中,三炷香有着不同的解释。

在佛教理论中,三炷香分别叫做戒香、定香、慧香,代表着佛教的三种修行方法:修戒、修定和修慧。

所谓的修戒,对应的是佛教三害中的贪。

意思就是要戒掉人性中的贪欲、自私等,严格控制自己的行为,遵从佛法的指引,不让自己放任自流,被钱权色所迷惑。

所谓的修定,对应的是佛教三害中的嗔。

意思就是要在纷繁复杂的红尘中保持定力,不被各种各样的声音和念头所驱使,去和喧嚣的尘世对抗,获得内心的平静,帮助人们找到人生的方向、摆脱迷惑和茫然。

而所谓的修慧,对应的自然就是佛教三害中的痴。

其意思也很好理解,就是在修戒、修定的基础之上去努力学习和思考,努力积累、沉淀出自己的智慧,使自己的灵魂得到洗礼。

正所谓“静能生慧”,一个没有主见、欲念横流的人是不会拥有真正智慧的。

除了戒、定、慧,佛教中烧三根香还代表供养的佛、法、僧。

第一根插在中间,代表“供养佛,觉而不迷”;第二根香插在右边,代表“供养法,正而不邪”;第三根香插在左侧,供养的就是僧,代表“净而不染”。

而在道教中,“三”这个数字代表着万事万物,即所谓的三生万物。

因此,道教的三炷香其实代表的就是对天地万物的敬重。

同时,道教的三炷香也代表着敬三清。

三清就是道教的三位圣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

道教理论认为,伴随着青烟袅袅上升,人们的心愿也会随之升腾到九天之上,来到三清道尊身边聆听教诲。

此外,在道教理论中修持“三炷香”也有荡除“三业”的意思。

道教理论认为,做人要修持“三香”——即心香、身香、口香。

所谓的“心香”是指心地善良,心存善念,不生邪念和恶念,故无“心业”;

“身香”则是指做人要身正品端,纯朴善良,不做恶事和亏心事,身正而不邪,故无“身业”;

“口香”则是指积累口德,不出口伤人,不口出狂言、脏话等,口净而不脏,故无“口业”。

因为都是脱胎于中国传统的阴阳学说,所以在烧三炷香的规矩上,道教和佛教有一定的相同之处。

那就是都要将第一根香插在中间,第二根插在右侧、第三根插在左侧,顺序不可以打乱,也不可以出错。

而不同的地方在于,道教不仅可以烧三炷香,还可以烧三的倍数,比如六根、九根都是可以的。

此外,道教烧香不可以出现明火,即使出现明火,也不可以用嘴吹灭。

因为道教认为凡人用嘴吹出来的是浊气,用浊气吹灭香的明火是对神明的“不敬”。

除了佛道两教之外,在民俗中同样有烧三炷香的规矩。

民俗中的三炷香,一般代表着天、地、人。

中国人要想做成什么事都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因此为了兼顾天、地、人,所以在烧香祭拜、祈福的时候都要烧三炷。

不过在有的地方,人们以三根香为一炷香,三炷香就是九根香。

如果是代表全家去祭拜祖先的话,一般都烧三炷也就是九根香,三根代表父辈,三根代表自己,三根代表儿孙。

如果祭拜人是单身,而且只是去祭拜父辈,那么点一炷香,也就是三根香就行。

传承五千年的烧香

烧三炷香虽然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但其实在一开始,没有三炷香的规矩。

烧香活动堪称是中国传承最为悠久的文化活动了,广义上的烧香最早可以追溯到黄帝炎帝时代,距今已经超过了五千年。

所以,烧香其实既不起源于佛教,也不起源于道教,而是起源于中国原始的“祖先崇拜”,只不过后来被佛道两教发扬光大。

在原始社会的时候,人们吃不饱、穿不暖,活着都成问题,自然也就没有时间去想精神方面的事情了。

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不再需要整天为活着担忧,有了空闲时间,便开始有了精神方面的思考。

唯物主义哲学说过,物质决定意识,因此引发人们思考的便是各种自然现象和自然界的动植物们。

这些自然现象、动植物与人类的想象力一结合,人类最早的“图腾崇拜”就诞生了。

等到了五六千年前,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阶级社会开始出现,一些部落首领、伟大人物因为带领人们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比如战胜了自然灾害或者打败了别的部落等,而受到人们的崇敬。

人们对于图腾的崇拜也逐渐转移到这些伟大人物身上,于是祖先崇拜就诞生了。

其中最典型的代表,自然就是传说中的黄帝、炎帝、伏羲等人。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人们发现很多花花草草不仅可以用来填饱肚子,还能够治疗疾病,愉悦身心,驱虫避害。

于是人们便开始收集研究它们,其中最著名的故事就是神农尝百草。

此后,一些人逐渐开始将带有特殊香气,闻知能够愉悦身心,驱虫避害的花花草草用于祭祀祖先,以希望这些花花草草能够为祖先“驱疫避秽”,保佑家族平安顺遂。

再后来,人们发现很多用于祭祀的花草通过晾干焚烧的方法。

不仅香气更加浓郁、持久,而且还可以解决花草生长季节的问题,随后都能够保证祭祀的需求,于是最早期的“香”便出现了。

只不过那个时候的“香”,还不是像现在用的一根一根的圆柱形香棒,而是植物晾干后的粉末或者枝叶,最常见的香就是香蒿等天然“香料”。

根据《诗经》的记载,周文王时期人们经常“升烟以祭天”了。

焚烧的就是各种带有香气的植物,不过当时还不叫做烧香,而是称作“禋祀”。

此时虽然没有“三炷香”的说法,但根据《周礼·春官》记载,周代焚香是"天神、人鬼、地示之礼"。

《史记·礼书》也说:"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意思就是人们焚香祭拜的主要是天神、人鬼和地只这三类,所以当时就已经有“三”这个规矩了。

这个时期,烧香仍主要用于祭天以及祭祀一些伟大的先祖,和宗教活动没有什么关联,而且普通老百姓也没有权利烧香。

不过以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普通老百姓也烧不起。

直到汉武帝时期,汉武帝为了求长生,不仅大规模招揽方士炼制丹药,还大肆开展烧香敬神活动。

只要能够和长生沾上边的神,别管大小,都要敬上一炉香。

这样一来,就彻底打破了过去烧香只是用来祭天和祭祀伟大祖先的传统。

而且,汉武帝不仅自己组织人大规模烧香敬神,而且要求手下的人烧香敬神为自己祈福。

此外,汉武帝为了更好地“金屋藏娇”,设置“椒房之宠”,还将香料用于房屋的装修上,并在屋内焚香,以营造更舒适的氛围感。

这一行为,也就打破了焚香用于祭祀的规定。

汉武帝的一系列操作,让香开始逐渐走入个人的家中。

因此很多学者认为,中国的香文化肇始于汉代。

宋代吴曾在《能改斋漫录》中,便考证认为“焚香始于汉”。

根据经济学原理,需求决定了供给。

在汉武帝的带动下,汉代香事繁盛,人们对于香的需求量迅速增加,用途和样式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

因此,各种各样的香和焚香的用具也开始出现,香产业逐渐形成。

我国迄今为止出土的最早的香炉,便是南昌西汉海昏侯古墓出土的青铜博山炉。

佛教、道教的兴起与三炷香规矩的形成

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并逐渐传播开来,同时,中国本土宗教——道教逐渐摆脱原始状态,发展成为真正的宗教。

两个宗教虽然在理念、教义上有很多不同之处,但是它们也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崇尚烧香。

在佛教理论中,香不仅仅是供品,同时还有很多象征和寓意。在很多佛教经典中,香常常和修行者持戒之德相联系。

例如在《首楞严三昧经》中,就用“香光庄严”比喻念佛的人染上如来功德庄严。

此外,在佛教世界的无量诸佛净土中,也有以香著称的是“众香国”、“香水海”等。

而在道教理论中,香更是神仙“神格”的标志。

香闻达十方无极世界,灵通三界,不仅是通真达灵的信物,而且往往作为神仙贵人降临、凡人升仙的先兆,因此道教修行敬神都必焚香。

不过在东汉时期,由于发展时间较短、统治者态度不明确等各种原因,佛教和道教流行程度尚不广泛,因此烧香活动影响范围仍然较小。

而到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在黄巾起义的影响和张鲁的大力推动下,道教中的“五斗米教”开始在中国北方大规模传播开来。

到了西晋时期,著名的道家天师葛洪通过对道教进行改造,不仅使道教开始脱离原始宗教的状态,更让道教逐渐被统治阶层所接受。

到了南北朝时期,佛道两教均迎来了大发展。

道教在陶弘景、寇谦之等人的努力下,吸收了儒学和佛教的理论,逐渐形成了完善的体系和教规,走向成熟。

在南北朝时期,道教虽然整体发展较为曲折,兴盛不如佛教。

但在北魏时期得到了拓跋氏的接受,不仅北魏宰相崔浩尊寇谦之为师,而且著名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更是一度欲将道教尊为国教。

至于佛教,在南北朝时期更是兴盛至极,特别是在南朝,佛寺几乎无处不在,从杜牧的名篇“南朝四百八十寺”中我们就可以体会到。

当时佛教在南朝的流行程度,甚至一度威胁到了朝廷的统治。

虽然中间遭遇了拓跋焘灭佛的劫难,但最终也没有阻挡佛教的大规模传播。

得益于佛道两教的大发展,烧香活动逐渐在全国范围内流行起来了。

不过受限于制香技术不足及原材料较少等原因,此时的香料价格仍然较贵。

加上后来佛教再次遭遇北周武帝灭佛的影响,因此南北朝时期烧香活动仍主要流行于贵族和一些富商、士大夫之间。

直到隋唐时期,人们发现两广、海南地区同样能够出产香料,不仅香气不输西域进口的香,而且采集、运输成本更低。

于是,价格更低的“南香”逐渐取代了昂贵的“西香”,成为了主要的香品。

伴随着香品价格的降低,以及佛道两教的重新兴起,烧香活动开始真正走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了一项普遍的活动。

到了宋朝时期,伴随着儒释道三教融合,原本反对烧香的儒教也开始接受烧香的习俗,众多读书人开始加入烧香的行列。

有些人形成了不点香不读书的习惯,烧香文化自此达到了顶峰,普及全国。

烧香活动的大规模开展,也促进了制香产业的大发展,现在人们常见的圆柱形的签香开始出现,并获得了佛、道两教的青睐。

在佛、道两教的大规模应用和推广下,“三炷香”的观念开始形成,并逐渐形成规矩。

按照现代唯物主义的观点,烧香活动并不能给烧香人带来好运,除了促进香产业发展,增加香味、驱虫之外,也起不到什么作用。

但烧香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景,也算是一种抚慰人心的好办法。

因此只要不沉迷于烧香,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烧香上,也没必要对烧香抱有敌意。

烧香为何一定是三根,其中有什么含义?正确的上香方式少有人知

烧香的数量一定要是三根,上香的时候要左手在上右手在下,中途要熄灭还不能用嘴吹,有关烧香的传统文化我们不得不知。

那么,烧香到底为何有这样的讲究?

图片来源于网络

烧香是三根的四个原因

要知道,中国除了儒教就是佛教和道教,随着时间的推移,儒教也像道教和佛教一样,还严格遵照上三根香这个不成文的规定,其中有四个原因。

其一,道教创始人老子在著作中就表示三生万物,于是,三代表天地万物,不仅如此,“三”在古人的观念中有“多”的含义。

这时,人们人们便会烧三根香,以此来表示对神佛的尊重,多一根或少一根香,含义都会发生改变。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二,在佛教的观念中,人们通常有“贪、嗔、痴”这三个缺点,而想要克服这三个缺点的方式,则需要通过“戒、定、慧”这三种修行方式。

于是,人们烧的第一根香,位于香炉的最中间,代表“戒”,以此来祈求神佛,好让自己戒掉一些不良习惯,从而在以后的日子里改过自新。

同时,人们烧的第二根香,位于香炉的右侧,表示“定”,以此让烧香的人坚守自己的底线,从而避免受到不好环境的影响。

图片来源于网络

此外,第三根位于香炉左侧的香表示“慧”,以此让烧香的人具备待人接物的智慧。

不仅如此,在古人看来,右手充满了杀戮,不应该先让神明看到,于是,他们会在上香的时候把左手放在上面。

此时,如果点燃的香需要熄灭,也不能用嘴吹灭,而是通过甩动燃烧的香,让它最终熄灭。

图片来源于网络

毕竟,在古人看来,人们口中呼出的气体些污浊,而用嘴吹灭香,则是对神佛的不尊重。

与此同时,烧三根香还有一种说法,就是表示对佛、法僧这常住三宝的供奉。

其中,第一根香表示对佛,也就是释迦牟尼的尊重,毕竟佛是最大的,第二根香则表示对法也就是佛法的重视,第三根香就表示对僧人的敬重。

图片来源于网络

此外,烧香的时候,要先插最中间的香,再插上两边的香,顺序不可颠倒,否则就是对佛不尊重。

其三,在三清观中,供奉着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也就是老子太上老君,他们虽然都是天尊,但在地位上有大小之分。

要知道,道德天尊、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分别是鸿钧老祖的大弟子、二弟子和三弟子,其中元始天尊地位高。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与此同时,在古人的文化中左为上,是除了中间的位置之外最尊贵的位置,于是,排在第二位的灵宝天尊就位于元始天尊的左边。

这时,人们烧三炷香,也分别供奉着这三位天尊,不仅仅如此,人们上香的时候,会让三炷香齐平,每根香之间的距离不超过一寸,一旦超过就会不灵验。

其四,第一根香代表的是对天的供奉、第二根香表示对地的供奉,而第三根香则表示对祖先的追思。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人们在上香的时候,第一根香是祈求上天能守护着国家、第二根香是人们盼望着风调雨顺,以便让他们能有个好收成。

同时,第三根香,不只是人们在表达他们对祖先的怀念,还是他们对祖先美好品质和习俗的传承,这也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能延续至今。

其实,在古人的观念中,除了天地,最重要的就是自己的祖先和父母,而古人跪天跪地跪父母的观念,也一直流传到现在。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中国烧香传统

不仅如此,中国人会在大年初一的时候,给祖先上香,这时香的数量是四根,而不是三根。

虽然有的地区给祖先上三根香,有的地区给祖先上四根香,但大部分人还是认为,三属阳四属阴。

于是,人们拜神和寿星的时候,都会磕三下头,只有在跪拜已故亲人的时候,才会磕四下头。

图片来源于网络

同时,人们摆放贡品的时候,也是在神像前面摆放三样贡品,而在已故亲人面前摆放四样贡品。

此外,由于“四”的读音和“死”相近,于是,很多人都认为,“四”是个不吉利的数字。

而“三”则被人们视为吉利的数字,后来便有了“三拜九叩”一说,而三拜九叩也被人用在很重要的场合。

图片来源于网络

此时,人们会在胸前晃三次手,先后跪在地上三次,每次叩拜三下,以此来表示自己对叩拜对象的尊重。

其实,这虽然有些迷信,但古人正是通过烧香的种种禁忌,表达着自己对神佛的尊敬,以便更好的实现自己美好的愿望。

要知道,早在上古时期,人们的生产力还比较地下的时候,就有了燃香的历史。

图片来源于网络

此时,部分人会因为恶劣的天气、匮乏的食物来源,不幸离开自己的亲人,这让活着的人很快就陷入深深的痛苦中。

于是,人们在万分无助的时候,就会将目光投向神明,并向天上的神祈求帮助,而他们在祈求神明帮助的时候,就会点燃一队柴火。

与此同时,人们会将自己捕获的猎物放在柴草上,将这些猎物作为贡品献给神,在这之后,他们就点燃柴草堆,并向神明表达自己的愿望。

图片来源于网络

就这样,人们通过燃烧柴草堆和猎物的方式,将自己的愿望交托给天上的神,盼望着神能帮助他们实现无法愿望。

在此期间,人们并没有因为依靠神明而放弃劳动,而是不断地发展生产力,逐渐形成社会。

后来,随着时间的发展,封建王朝登上历史舞台,尽管古人不完全相信神的存在,但他们依然对天上的神心存敬畏之心。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时的封建皇帝,会在登基的时候祭天,以此表达自己对天的尊敬,好让自己的王朝能够更稳固。

不仅如此,在国家发生旱灾的时候,皇帝作为天子,也会通过祭天等活动为百姓求雨,好让百姓能填饱肚子。

毕竟,在古代社会中,农业是古人主要的生产方式,而农业生产又很容易受到天气的影响。

图片来源于网络

此时,皇帝作为天子,不仅能通过拨款,为百姓解决灾情,还能通过祭祀活动,让百姓有心灵的寄托。

当时皇帝的祭祀活动,通常会在柴草堆上放牲畜的同时,放上玉帛等贵重物品,表示对上天的供奉。

在这之后,随着封建王朝的统治范围逐渐变大,中原地区和其他地区的人民接触变得频繁。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于是,香料逐渐走进皇帝和贵族的生活中,而百姓也开始效仿皇帝和贵族,在自己家中燃香。

要知道,香是由植物香料做成的,而这些香料早在涉农尝百草的时候,就已经被古人发现,只是当时的人们,更注重于植物在医学上的实用价值。

在这之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便开始注重自己的生活质量。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时,人们便注意到一些能散发出香气的植物,将它们制成香料,用这些香料来熏屋子和衣服,相当于外国贵族使用的香水。

而外国不同于中国的是,外国人使用香水,更多地是为了掩盖难闻的味道,中国人使用香料,更多地是为了拥有香气。

原来,在古人的观念中,有香气的东西,有助于让人们的心情更愉快,从而保持着良好的心态,这样一来,人们就更容易做好事。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时,注重自己一言一行的士大夫,就会经常沐浴焚香,甚至有些人在看书时,还会通过焚香,让自己静下心来。

后来,人们越发感觉到,焚香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便将焚香的习惯延续了下来。

在这之后,人们考虑到,香这种好东西不能独自享用,便将香供奉给神佛,好获得神佛的保佑。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与此同时,人们还设定一系列有关烧香的规矩,好让自己的愿望能够得到满足。

此时,人们烧香的数量,通常会是三或三的倍数,烧六根香,是为了达成两代人的愿望,而烧九根香,则是为了达成三代人的愿望。

然而,由于烧十二根香,对烧香人的素质有很高的要求,于是,很少有人会烧十二根香。

图片来源于网络

毕竟,如果烧香人达不到要求,烧十二根香,反而会影响自己的功德,这对他而言是得不偿失的。

其实,香不仅能用来供奉,还是古代的一种计时工具,这时的古人,通常会用一炷香或半炷香来表示时间的长短。

而这种香的燃烧时间,则会比供奉所用的香粗一些,燃烧的时间也会更长。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于是,古代人练功的时候会点燃一炷香,等这一炷香燃烧结束再停止他们的活动,就这样,古人将香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其实早在汉武帝时期,沿海地区的香料逐渐传入内地,这些香料物美价廉,深受百姓的喜爱。

后来的宋朝时期,随着儒学和道教、佛教的融合,没有燃香习惯的儒学,也沿用了道教和佛教的燃香习惯。

图片来源于网络

此时,人们到菩萨等神像面前时,为了更好地达成自己的愿望,上香的时候也会更加恭敬。

原来,人们在上香的时候,左手在上右手在下,由拇指和食指握住香,把香举到和眉毛齐平的位置。

之后,随着香种类的增多,价位也参差不齐,于是有人就认为,燃烧越贵的香,他们向神佛许的愿望就能更好的实现。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与此同时,有人认为,他们烧得香越多,神佛也会更加满意,这样一来,人的目的也能更好地达成。

但这只是部分人的看法,毕竟心诚则灵,真正的敬拜神佛,不应当拘泥于外在条件,而是应该对神保持虔诚和敬畏的心。

其实,从古代到现代,人们求神拜佛,更多地是一种心里寄托,他们也从来没有放弃通过努力种地等活动,努力发展生产,让自己和身边的人过上好日子。

图片来源于网络

小结

如今,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多的人会将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价值,而不再眼巴巴地依靠上天的怜悯。

于是,我们也应当在遇到困难时,及时通过查找资料,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避免一些困难对我们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而中国虽然有着敬拜神佛的传统,其中也包含着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但神佛的存在,并不能成为我们放弃努力工作和生活的理由。

毕竟神佛连自己所在的寺庙,都要依靠人类的看守和修缮,而人类遇到难题的时候,更应该依靠自己,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与此同时,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国民间一些传统习俗也逐渐被淘汰,其中就有放鞭炮、燃香等习俗,毕竟点燃鞭炮、烧香所散发出来的气体会污染空气。

此时,虽然烧香污染空气的说法有些牵强,毕竟,烧香释放出来的气体,相比于汽车尾气少之又少,但我们还是应当响应国家号召,尽量避免污染空气。

同时,我们美好的生活,不是求神拜佛换来的,而是先辈们一步一个脚印建设出来的,此时到了我们这一代个,更要脚踏实地,将注意力放在建设祖国上。

此外,在过年等传统节日中,我们依然要延续传统,纪念我们的祖先也已故亲人,毕竟,我们得自己的祖先,才不至于忘记历史。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实,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节奏逐渐加快,难免有些人产生一些压力,他们为了转移压力,便选择将自己的难处交给神佛。

可当我们冷静下来的时候,应当勇敢地面对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并通过向长辈寻求帮助,积极地解决这些问题。

此外,我们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压力时,应该尽快通过运动和沟通等方式,尽快调整好心态,以便让我们以更好的精神状态面对生活。

与此同时,我们面对他人佛教等宗教信仰的时候,也应当表示尊重,毕竟这是从中国古代就流传下来的,还受到过现代人的认可。

不仅如此,我们在努力工作的同时,也应当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将这些文化发扬光大。

来源: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文章内容不代表平台观点

香炉里的香灰满了如何处理

人们把佛像请回家供奉,日日烧香,天天跪拜,香炉就那么一丁点儿大,天长日久,香炉内的香灰满了该怎么办。

一、可以送给香客

因为很多人想烧香,用米或沙来铺放在香炉里面用于插香,所以香灰满了可以把香灰包起来,送给烧香的香客。

二、送到寺院

用干净的袋子包装后密封,保证里面的香灰不会洒出来,送到寺院,将香灰放在寺院大香炉里,继续供佛积累功德,也是自利利他的行为。

三、埋在土里

将香灰埋在干净的泥土里,俗话说得好,“尘归尘,土归土”,深埋在地下,供养万物繁荣生长,也是在为自己种善因,将来必定有善果。

四、一把香灰用来做花泥

将香灰倒在花盆里面,把它们制成花泥,让这些香灰用另一种方式守候生命。

五、撒流水里

可以选择将香灰撒在流水里,让它们随缘飘散。

处理香灰之事,只要有一颗真诚的心,恭敬的心来面对就是正确的。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