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虎女人戴金首饰好吗(86属虎女可以戴黄金吗)

未及挽留 2023-05-31 06:47:43 网友整理

你的生肖是金命?土命?一看便知,准的吓人!(上半部)

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是什么命,也有朋友说自己是“金命火命等”究竟自己是什么命?怎么样才能知道,其实并不难,接下来,我给出100岁以内的生肖五行以及命运的情况,请大家自己对照!

(子鼠)

甲子年生人(1924、1984)五行属海中金,屋上之鼠。

甲子年出生的人,事业上不会有大的成就,做事往往虎头蛇尾,男大,女人夫长,女人十分聪慧,实属贤妻良母!

丙子年生(1936、1996)五行属涧下水,田内之鼠。

丙子年出生的人,胆量较大,有权柄和谋略,早年平平,中年成就晚景大好。女人大多有饶舌絮聒之命,一定要控制言行,因为言多必失,应安分守己才可。

戊子年生(1948、2008)五行属霹雷火,仓内之鼠。

为人计算聪明,精通文武,早生儿女客,迟生保平安,夫妻和顺,有财帛之命,晚年大兴旺相,女人贤良,具发达之命。

庚子年生(1960、2020)五行属壁上土,梁上之鼠。

为人尊重安稳,一生衣禄无亏,持家有权柄,遇事逢凶化吉,有贵人提拔,女人具兴旺相家之命。

壬子年生(1972)五行属桑松木,山上之鼠。

为人幼年有灾,中年已是租用,男招好妻,身闲心苦,多喜多忧,兄弟少力,六亲冷淡,凡事自做自为,女具贤能之命。

(丑牛)

乙丑年生(1925、1985)五行属海中金,海内之牛。

乙丑年出生的人,非常得慷慨大方,喜爱春风,见事则多学少成,幼灾父母,九流中人,夫妻无刑,儿女不孤,六亲少靠,乃是贤良、纯和之命。

丁丑年生(1937、1997)五行属涧下水,湖内之牛。

丁丑年出生的人,为人和气,一生都衣禄无忧,初年财禄常在,晚景有乘骨肉,头见女吉,迟生则好。夫妻和顺,女人往往会旺夫,具有持家贤良之命。

己丑年生(1949、2009)五行属霹雷火,栏内之牛。

为人口快心直,通文艺,有才能,衣禄不少,男再娶,而女再婚,均在有花烛重明之嫌。后来夫妻和顺,百年偕老,具晚年发福之命。

辛丑年生(1961、2021)五行属壁上土,路途之牛。

为人心性温和,初年有惊恐之厄,虽有衣禄财帛,进退骨肉少力,晚景福寿绵长,女具血财旺相之命。

癸丑年生(1973)五行属桑松木,栏外之牛。

为人衣禄不少,财帛早年不聚,一生尊重,不惹是非,父母难依,骨肉少靠,夫妻和顺,儿子见迟,女宜过房之命。

(寅虎)

丙寅年生(1926、1986、2022)五行属炉中火,山林之虎。

丙寅年出生的人,往往多学少成,心性不容易不定,口硬心软,身闲心直,手足不停,利官近贵,女人乃是贤良聪慧之命。

戊寅年生(1938、1998)五行属城头土,过山之虎。

戊寅年出生的人,为人猛烈,性格喜怒无常,反目无情,早年十分勤俭,离祖发达,聪明伶俐,守其和平,懂得以礼待人,晚年会有良机降临,主有幸福之命。

壬寅年生(1962、2022)五行属金泊金,过林之虎。

为人口快心直,有时不藏,男女早婚不宜,夫妻刑克,儿女见迟,初年做事颠倒,中年晚年财帛足用,女人持家,牲畜兴旺,具晚年发福之命。

甲寅年生(1974)五行属大溪水,立定之虎。

为人诚实,一生利官近贵,家道兴宁,衣食足用,财帛多聚,父母有刑,男人怕妻,女人管夫,命硬三分,切忌过刚。

庚寅年生(1950、2010)五行属松柏木,出山之虎。

为人心性急,有口无心,易好易怒,反复无常,衣食丰足,但财物早年耗散不聚,晚景丰隆,女人有内助旺相之命。

(卯兔)

丁卯年生(1927、1987)五行属炉中火,望月之兔。

丁卯年出生的人,为人手足不停,身心不闲,一生衣禄不缺,性情乖巧,聪明懂事,但做事却经常有始无终,男人是有福之命,女人则天生禀性喜静,一生安然有幸。

己卯年生(1939、1999)五行属城头土,山林之兔。

己卯年出生的人,一生衣禄充盈,自然逸闲,不受人欢,六亲冷淡,骨肉难为,妻娶年长,配偶和合,女人与邻相处较和睦,乃贤达长寿之命。

辛卯年生(1951、2011)五行属松柏木,蟾窟之兔。

为人心直口快,有志气权柄,利官近贵,身闲心不闲,六亲少靠,自立成家,少年劳碌,晚年大利,女人有操持家庭兴隆之命。

癸卯年生(1963、2023)五行属金泊金,山林之兔。

为人酒食不少,福禄有余,凶中化吉,早年财帛不聚,多收多支,晚景兴隆,女人中年及晚年具只有牺牲利益,方能保持之命。

乙卯年生(1975)五行属大溪水,得道之兔。

为人志气轩昂,计谋巧妙,一生近贵则百事如意,文武皆通,女人福寿无亏。

(辰龙)

戊辰年生(1928、1988)五行属大林木,清温之龙。

戊辰年出生的人,喜爱春风,往往可压倒众人,利官近贵,骨肉刑伤,儿女不孤,女人大都温良贤达,略显唠叨,但心事极好,主招好夫之命。

庚辰年生(1940、2000)五行属白腊金,恕性之龙。

庚辰年出生的人,为人性格和气,劳碌一生,得官近贵,名利双全,衣食足用,中年十分平顺,晚年则会大兴,女人大都具有勤俭操持之命。

壬辰年生(1952、2012)五行属长流水,行雨之龙。

为人劳碌,手足无停时,早年难守,财来财去,不聚财宝,有虚无实,晚景发财发福女有操持旺财之命。

甲辰年生(1964、2024)五行属覆灯火,伏潭之龙。

为人衣食丰足,一生清闲,早年平平,中年丰厚有余,骨肉六亲难靠,对自己所想事业经营,甘年间可以发达。

丙辰年生(1976)五行属沙中土,天上之龙。

为人聪明伶俐,四海春见,一生衣禄无穷,身闲心劳,好交朋友,中年事业兴隆,晚景财旺,女具贤能命。

(巳蛇)

己已年生(1929、1989)五行属大林木,福气之蛇。

己已年出生的人,聪明伶俐,有功名之分,夫妻相处和谐,感情良好,做事如意,男人大多喜欢出风头,做事善有计谋,英敏之才,乃是福厚之命,女人则一生衣食无忧,待人真诚。

辛巳年生(1941、2001)五行属白腊金,冬藏之蛇。

辛巳年出生的人,为人十分有计谋,遇事能随机应变,可成大事,一生衣食足用,命中会有贵人扶助,中年和顺,老年则运财发福大,乃有长寿之命。

癸巳年生(1953、2013)五行属长流水,草中之蛇

为人聪明伶俐,财谷聚而复散,主近贵人,中年风霜,具晚景荣华贤良之命,女人具兴旺相家之命。

乙巳年生(1965、2025)五行属覆灯火,出洞之蛇。

为人气象端正,且喜好春风,只是命带指背煞,为善不彰,救人无功,做功不得好,早年子妇刑克,晚得安宁,女人有发达,相夫益子之命。

丁己年生(1977)五行属沙中土,溏内之蛇。

为人利官近贵,禀性刚强,不顺人情,兄弟情长,事业显荣,女人容貌美丽,衣食不足,有贤达起家之命。

(本文作者微信:dhtcaa)关注即可免费预测一次!

若汐、沐宸成2021新生儿起名爆款,“虎”宝们准备起啥名?

我们即将迎来农历壬寅虎年,届时将迎来生肖属虎的新生儿宝宝。准爸爸准妈妈们,虎宝宝的名字都准备好了吗?日前,重庆市公安局治安总队发布了2021年重庆新生儿入户登记用名排行榜,为市民起名做参考,双字排名前十位的分别是沐宸、浩宇、梓涵、奕辰、沐辰、艺涵、浩然、若汐、语汐。

男宝沐宸、女宝若汐最多

2021年,女宝入户用名前十位是:

若汐、语汐、芸汐、艺涵、梓涵、诗涵、可芯、语桐、欣怡、欣妍;

男宝入户用名前十位分别是:

沐宸、浩宇、浩然、奕辰、宇辰、沐辰、亦辰、梓豪、星辰、宇轩。

参考去年入户用名前十位榜单,女宝若汐、芸汐、艺涵和男宝沐宸、沐辰为新晋成员,其余去年已入榜。

女宝最爱以汐、涵、妍、萱、瑶、彤、欣、怡、萌、桐等字取名,雅致优美;男宝最爱以辰、宸、宇、泽、轩、霖、睿、阳、航、豪等的字取名,儒雅阳刚。

重庆2.5万余人以“虎”起名

“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正义、勇敢、威严的象征,虎也是仙人坐骑,白虎是我国上古四大神兽之一,是镇西之兽。

我国古代认为虎是百兽之王,用青铜或黄金做成伏虎形状的令牌调兵遣将,一些少数民族以虎为图腾。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崇虎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的文化意识。因此,“虎”也成为不少人的取名用字。在重庆户籍人口中,名字用“虎”的有25577人。取名叫做虎、小虎、文虎的最多,分别是4242人、1463人、47人。

重庆53人姓“虎”或读作“Māo”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虎”其实还是我们中国人的一个姓氏,在我们重庆就有53人姓虎,其中男性21人、女性32人;汉族最多27人,其次是回族18人,地域分布上南岸最多10人,渝北区9人,九龙坡区8人。年龄最大的“虎”姓群众是一位女士,在虎年将年满87周岁;“虎”姓年龄最小的是一位女宝宝,在虎年将年满2周岁。

据考证,虎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古老群体。有意思的是,“虎”姓读音却不一定读作“hǔ”,还可以读作“Māo”。姓“虎”叫“猫”,这样的“反差萌”让人印象深刻,背后又是一段历史渊源,这也体现了中国的姓氏文化的源远流长。

宝宝取名可参考“警快办”查询

为避免宝宝用名不便和尴尬,建议取名时尽量避免生僻字、多音字以及不雅的谐音,同时注意平仄韵律,读起来响亮上口。如果不想重名,尽量取双字名。

重庆市公安局治安总队相关部门民警提醒,姓名登记录入户籍信息以后原则上不能更改,如果希望取名别致,可通过微信公众号“平安重庆”或“重庆公安治安总队”主页底部“警快办”进行重名查询。

重庆之声记者 周露晗

图源:重庆公安治安总队

来源: 重庆之声

博南道为何被徐霞客称为“迤西咽喉”?

跨越两千多年历史的南方丝绸之路,在其西端,有一段古道被称为“博南道”。它东接西夷道、南夷道(灵关道、五尺道),西连永昌道,是古代中国西南连结中南半岛诸国、南亚地区的必经之路。因为这段道路经过永平县西部的博南山,故得名“博南道”。

一、道路开通与发展

博南道作为民间商道至少在西汉以前已经存在,作为官方开通经营的交通要道则与张骞出使西域密切相关。

汉武帝时期,张骞在出使西域的过程中了解到自蜀地至身毒(即古印度)之间,民间存在一条早已开通的商道,是汉王朝通往大夏的“宜径”。在张骞的建议之下,汉武帝先后派出几批使者探访这条蜀地通往身毒的道路。然而,却“北方闭氐、莋,南方闭巂、昆明。”于是汉武帝下令在长安开凿昆明池练习水战,准备以武力打通博南道。

博南道打通之前,这条道路穿越的区域分布着多个民族群体。其西部为哀牢人分布区,哀牢人是一个民族身份比较复杂的群体,他们曾建立地域广阔的哀牢国。《华阳国志·南中志》记载哀牢国“其地东西三千里,南北四千六百里”。

在哀牢的东部则分布着昆明人和巂人。《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西自同师以东,北至楪榆,名为巂、昆明,皆编发,随畜迁徙,毋常处,毋君长,地方可数千里。”

在相继灭南越,降服夜郎、滇等国和许多部落之后,部分昆明人、哀牢人分布地区也被收服。于是在汉武帝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西汉王朝渡澜沧江和怒江,设置巂唐、不韦二县,是西汉王朝开始在哀牢地区设治之始,也标志着官方经营维护的博南道正式打通。

此后,“永平十二年,哀牢王柳貌遣子率种人内属,其称城邑王者七十七人,户五万一千八百九十,口五十五万三千七百一十一。西南去洛阳七千里,显宗以其地置哀牢、博南二县,割益州郡西部都尉所领六县,合为永昌郡。始通博南山,度兰仓水,行者苦之。歌曰:‘汉德广,开不宾。度博南,越兰津。度兰仓,为他人。’”

随着哀牢人的完全归附,博南道真正实现了畅通。博南道的开通,不仅使汉王朝在洱海地区的统治趋于稳定,而且促进了道路沿线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同时也使滇西地区与中原的联系得到了加强。并且各民族通过这条道路相互吸收,彼此包容,共同发展。特别是中原汉文化沿着道路传播到了滇西地区。与此同时东南亚、南亚地区的文化也经由这条道路传入,促进了文明间的交流与互鉴。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局势动荡,包括博南道在内的南方丝绸之路经过的地区陷入了大姓、夷帅的纷争之中,沿线交通被阻塞。只是在诸葛亮“南抚夷越”,稳定南中的过程中,博南道得到了短暂的疏通。两晋南北朝时期又陷入封闭状态。

至隋开皇十七年(597年),史万岁率军南征,“诸夷大惧,遣使请降,献明珠经寸。”博南道又得以基本疏通。唐朝于武德至贞观年间都积极经营,洱海地区的民族“遣使朝贡,因求内附。”保证了博南道的畅通。

宋、大理国时期,博南道交通枢纽的地位得到了延续,虽然周边也有其他道路的兴起,但是博南道的畅通,使其依然发挥着其承载内外交流的重要功能。

即是到了明代,徐霞客游历至博南道,抚今追昔,依然感慨到“固知迤西咽喉,千百载不能改也。”

二、路线分布与构成

博南道上最主要的路线节点为:大理←→漾濞←→永平←→保山。实际上这几个大的节点之间,是由多个铺、驿站连接的。具体而言,大理下关出发经过的站点有:合江铺、券桥河、金牛铺、漾濞驿、漾濞江云龙桥、柏木铺旧、秀岭铺、秀岭垭口、太平铺、打牛坪铺、黄连铺、叫狗山、老白土铺,等等。当然,这些具体的交通节点,在不同历史时期是有增减和变化的,但是并没有改变这条道路的总体走向和功能发挥。

三、沿线物及文化流动

博南道的开通及维系,为沿线民族之间物及文化的交流提供了便利。

《华阳国志·南中志·永昌郡》载:“博南县西山(即博南山)高三十里,越之得兰沧水。有金,以火融之为黄金。有光珠穴,出光珠。有虎珀,能吸芥。又有珊瑚。”在洱海地区出土的汉墓中,也发现了不少玛瑙、蚌珠、海贝。

事实上保山、大理一带并不出产这些“异物”,这些物产正是从东南亚、南亚经过博南道传入洱海地区,乃至蜀地和中原地区。

与此同时,中原的货币以及农业耕作技术也经过这条道路传播到了洱海及其周边地区,在经济上推动了这些区域与中原地区的一体关系。

在物产流动、技术传播的同时,中原地区的儒家文化、东南亚与南亚的佛教文化也通过这条道路进行播散与交流。甚至古代中国与更为遥远的欧洲的文化、艺术交流也曾经借助这条道路来实现。

可以说这条延续千年的交通要道不仅是我国各民族文化交流、互动、交融、共享的通道,也是今天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进一步密切我国与南亚、东南亚联系的重要基石。(采写 | 杨超 制作 | 胡琪)

参考文献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八六《南蛮西南夷列传第七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2849页。

作者简介:

朱映占,1977年9月出生,男,汉族,博士,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云南省“万人计划”“文化名家”。现就职于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暨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迄今为止,在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多部;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多项;先后荣获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排名第二)、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优秀成果三等奖、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科研奖励。目前,主要从事中国西南民族历史与文化研究。

来源: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