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周岁年龄对照表(2020年周岁年龄对照表图片)

未及挽留 2023-05-31 05:40:29 网友分享

也谈虚岁与周岁——兼与谭汝为教授商榷

初秋朝日 海河之晨

也谈虚岁与周岁 ——兼与谭汝为教授商榷

余则徐

虚岁与周岁,孰是孰非?在这个问题上,我的看法导致我几乎成为了“孤家寡人”。但是我对此是“死不改悔”的。我坚信,“真理有时候在少数人手里”。

我记得,在我小的时候,我们中国人几乎是没有周岁——即“实足年龄”——的概念的;那时候,小孩子一生下来就是一岁,全年无论哪一天出生都是如此。老百姓约定俗成,无论大人小孩,过年的时候就涨一岁。于是,导致大年三十出生的小孩子在第二天大年初一就两岁了,而实际上他才刚刚生下来两天。这种民间的计龄法的确不太合理并且有些令人感到怪异。

但是,摒弃了民间的代代相传的“过一年涨一岁”的民间民俗计龄法以后,取而代之的实足年龄计龄法怎么样呢?我认为它更不合理。它导致在年龄计算上发生了严重的逻辑混乱。在实足年龄计龄法早已深入人心的今天,我的这个论断的提出,肯定会遭到许多人的反对,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已经有许多权威人士早已对实足年龄计龄法做出了不容置疑的肯定的论断。比如,天津师范大学的谭汝为教授的博客《虚岁与周岁》就是这样一篇典型的文章。好在该文不算太长,恕在下未经谭汝为先生许可,便将其全文转载如下吧

虚岁与周岁

谭汝为

虚岁,是中国古代的记龄方式,在民间沿用至今。虚岁的计龄方式:人出生时就是一岁,以后每到一个春节就增加一岁。

周岁,是国际通用的计龄方法,来自西方。传入我国后,人们的年龄才有虚实之别。中国人也把“周岁”称为“实岁”,即“实足年龄”。

一虚一实,相差不小。比如一个孩子腊月出生,到了当年春节,按虚岁算,他已经两岁了;但按周岁算,他的实足年龄还不到一个月。因此,同为虚岁两岁的两个孩子,一个在世上已经生活了一年,另一个还没满月。

为什么中国人讲虚岁呢?中国人认为生命得之于父母的生育,在母亲怀孕那一刻开始,躁动于母腹的小生命就已然存在并发育成长。在母亲怀胎十月,一朝分娩之时,小生命呱呱坠地那一刻,自然就是一岁了。

西方文明认为:生命来自上帝的创造。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所以个体人格是完全独立的。降生的婴儿,刚刚来到人间,自然他是零岁。

中国传统文化无视个人的生日,“生日”这个词在古代绝少提及。因为自己的生日,就是母亲的受难之日,怎能在母亲受难的日子去欣然庆贺呢?按儒家礼教,在父母去世后,自己的生日更应是怀念和感伤的日子。所以古人极力淡化生日,这种观念一直延续到唐朝。

但时代变化是不可阻挡的,宋代以后,平民老人开始大过寿诞;但年轻人,一般不过生日。如今“祝你生日快乐”已经响彻中华大地,所有人都可以过生日。“虚岁”的概念也逐渐淡化,——这是科学的时代潮流之使然。

谭汝为先生的这篇文章传达出来一个重要的所谓“正确的”计龄信息,那就是“降生的婴儿,刚刚来到人间,自然他是零岁。”它之所以正确,那是因为“西方文明认为:生命来自上帝的创造。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所以个体人格是完全独立的。”

我们先不说“生命来自上帝的创造”是不是真的,仅就“个体人格是完全独立的”来看,怎么就推导出来了“新生儿”“自然他是零岁”;这样的一个因,从逻辑上来说,和“零岁”的结果完全没有逻辑上的必然联系。

更重大的问题是“零岁”本身就是个伪概念!

笔者日前在拙作《零 只是一个奇点 零 也绝不是序数词——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国务院文教委的公开信》一文中开宗明义就指出了这一点,好在拙作也不很长,也将其全文转载如下吧:

一个必须纠正的全人类的重大概念性问题

“零”不是序数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国务院文教委:

多年以来,由联合国强制推行的“实足年龄计龄法”是个错误的决定。这个决定导致人类抛弃了传统的正确的计龄法,尤其是导致在二十世纪末和二十一世纪初全人类出现了初生婴儿被叫作了“零岁”的错误的不可思议的概念性重大问题。必须指出,零根本就不是序数词,它是一个既不是正整数也不是负整数的极为特殊的数词,它是一个“奇点”;一个奇点绝不能用来表述一个长达一年的时间段,而年龄正是一个长达一年的时间段;而且“零”还具有普通名词的属性;在名词范畴中,“零”表示没有!人家孩子明明活泼泼地在怀里抱着呢,现在却用“没有”这样一个特殊概念的的词来称呼这个婴儿的年龄,且人皆不以为非,岂不怪哉!?

自古以来,人类对于一生下来的婴儿一直叫作一岁的。这正像表示距离的的里程,那是从来没有“零里地”的说法的。只要已出发,走出了一段路,那就属于一里地的区间中了。也正如同你去买布,你最少就得买一尺布,你绝对不可能告诉卖布的你要买“零尺”布!也正好像一个队列在报数的时候,第一个人必定是大声报告“一”,而不可能喊“零”!这种计数的规矩,在近似数的计数科学中被命名为“收尾法”计数法。在年龄计算和距离计算以及长度计算上,收尾法是合理的。而当初强制推行的“实足年龄计龄法”属于“去尾法”或者“弃尾法”计数法,它根本就不适用于人类年龄的计算。

人类对于长达百年的时间段叫作世纪。世纪从来就没有“零世纪”。比公元一世纪更早的,是公元前一世纪。这个概念,至今尚未被逻辑混乱者所颠覆,错误认知之流觞尚未染指人们对“世纪”的认知。但是,人们现在对于“年代”这个以十年为期的时间段的认知却已经发生了错误和混乱。兹将其阐述如下:

公元一世纪的起讫年头分别是公元元年和公元百年,公元一世纪第一个十年的起讫年头分别是公元元年和公元十年(即公元1年到公元10年,写成汉字就是公元一年至公元十年),是谓公元一世纪一十年代。以此类推,公元二十一世纪的第一年肯定是2001年,而绝不是2000年;2000年属于二十世纪,它是二十世纪的最后一年,而不是二十一世纪的第一年!同理可知,2020年是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的最后一年,而绝对不是二十年代的第一年!但是现在,人们在使用“年代”这个时间段词汇的时候,已经普遍把2010—2019叫作“一十年代”了,这个认知存在着年代起讫年头的张冠李戴,而且还导致出现了“零十年代”的奇怪称谓:如果我们认定了2010—2019年就是“一十年代”,那么,2009年前推的那十个年头不就成为了奇怪的“零十年代”了吗?现在,这个巨大的认知错误存在于社会公众中,就连我们的主流媒体也未能幸免!究其产生错误的根源,那个“实足年龄”错误观念的始作俑者,恐怕难辞其咎吧?!

再次强调,“零”是个奇点,它绝对不适用于年龄乃至时间段、距离段乃至人数的指称表述,用了它,必然导致人类数学思维的混乱和倒退。今年年初爆发的瘟疫,媒体普遍追究的“零号患者”的说法,就反映了当代人类数学思维的混乱和倒退。第一个患者只能说是“首例患者”或者“一号患者”,怎么能够杜撰出来这个不伦不类的“零号患者”的错误叫法呢?!长此以往,这些严重问题会对人类社会产生什么不良影响,笔者难以预知。

笔者自从二十多年前的上个世纪末发现了这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以后,就一直在各种场合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但是,人微言轻,不但得不到社会上层的正视乃至重视,有时候还会招致白眼相向甚至嗤之以鼻。现在,不揣浅陋,得以将拙见发布于《简书》,深感荣幸之至。文章倘有舛误,欢迎智者批评指正。谢谢大家!谢谢联合国以及中国国务院的有关领导!

公元二〇二〇年七月十六日

上面引用的拙作今天来看略有瑕疵,那就是对联合国和中国国务院的指责。我后来反复使用“度娘”搜索“实足年龄计龄法”颁布实施的官方文告,均告无果。这是不是可以认为,无论是联合国还是中国官方,均无对“实足年龄计龄法”的强制推行实施的史实记载。换言之“实足年龄计龄法”的使用,完全是以讹传讹的民间行为。

综上所述,现在可以梳理一下笔者对于这个问题的认知思路了:

1. 零(0)是个特殊的整数,它所表示的仅仅是个“没有”的概念,在数轴上面它仅仅是一个点,用于物理量的计量时,也仅仅表示其小无比的点,当我们要表述时间段、距离段、质量范围、温度区间等等物理概念的时候,零绝无用武之地。而年龄的概念,它要涵盖365天的时间段,在长达一年的时间中使用,它只能表述为一岁、两岁、三岁……,零岁的表述是毫无意义的,违背逻辑的。

2. 中国民间,生而一岁的说法是对的;但是“过一年涨一岁”的说法是不对的。但是这并不能说明中华文化是愚昧落后的文化,因为我们还有科学严谨的易学文化。易学文明的易学计龄法是这样的:婴儿从诞生到他的一周年的生日的前一天(如果要精确到时辰,就是生辰的前一个时辰),在这长达整整一年的时间段内都叫作一岁,过了一岁之后,这个孩子就迈进到他生命途程的两岁进程了。其余以此类推。易算大师们自古以来一直是这样计算一个人的流年和大运的。这样的计龄法才是最为科学讲理的计龄法。

3.“实足年龄计龄法”这个反科学的计龄法的出现导致了全人类在数学领域表述年龄上的逻辑混乱,进而累及其它计数领域也连带发生了逻辑混乱。年龄上面的逻辑混乱就是婴儿的年龄出现了“零岁”的不可思议的错误表述。我们只要对比一下学龄的表述就知道“实足年龄计龄法”的荒谬之处了。小孩子到了上学的时候,一入学就是进入了“一年级”,他不可能是进入“零年级”,“零年级”是荒谬的不可思议的;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杜撰了一个“零岁”的错误概念,并且还糊里糊涂地接受了这个错误说法呢?!嗯?

4. 在2020年全人类抗争新冠肺炎病毒所造成的大瘟疫中,有些媒体杜撰了“零号患者”的错误说法,长此以往,将来在队列报数时会不会顺理成章地从“零”开始报数、而不是从“一”开始报数呢?!想一想,都感觉到,那情形简直是太可怕了!

因此,我郑重倡议:尽快废止实足年龄计龄法,中国应该立法使用“易学计龄法”!

谢谢大家!

余则徐

2020年9月2日12:25:11

最新版身高标准一发布,发现娃掉出正常值的家长都坐不住了

原创 千寻麻麻 东西儿童教育 2023-03-24

大家好,我是千妈。

朋友在杭州医院当儿科医生,吐槽最近生长发育门诊都快被家长挤爆了,天天加班累成狗。

我说是季节原因吗,孩子“蹿个”就看春天。

朋友说季节只是很小因素,主要是国家3月1日发布了最新版《7岁以下儿童生长标准》。很多家长对着老版看,娃身高正常,对着新版看,发现居然快跌出正常值了,顿时就有点慌。

《7岁以下儿童生长标准》

▲ 图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完整版文末有提取方式~)

我去网上查了下,这次修订距之前制定的儿童生长标准已有10年,这10年里,中国孩子确实是越来越高。

之前大家不是闹着公交免票应该从“量身高”变成“看年龄”嘛,很多娃才幼儿园,身高就超过免票标准1.1米了。

根据2020年发表在柳叶刀(Lancet)的研究,目前我国19岁女性平均身高已是163.5cm,位居东亚第一,19岁男性平均身高是175.7cm,增幅也很可观。

这个大背景下,修订儿童生长标准也是必须。

只是一些狡猾的商家和媒体,就开始利用变化贩卖焦虑:

最新儿童身高标准出台!快看看你的孩子拖后腿了吗?

搞得很多家长坐不住,稍有点偏下,就带孩子去看生长门诊。

朋友说起来颇有些无奈,我也很感慨,这都能卷,也是够了。

不过也别说其它人,天下父母都差不多,前几年我和千爸也为小妞身高担心过,踩过坑。回想起来,那些经历还蛮有参考意义,今天就借机分享出来,或许能帮大家避避弯~

❤️ 今日分享经历:孩子身高的迷思

阅读收获:避坑+科学的长高辅助

#1

一个因焦虑踩过的坑

千寻从出生就在华西做儿保,儿保每次都会量身高,进幼儿园前,她的身高指数算起来,属于同龄人里的中等偏下。

但当时华西医生告诉我,只要孩子生长曲线保持平稳,就不用太担心,所以虽然指数偏低,我也保持着比较佛的心态。

后来幼儿园入学体检,带娃在社区医院排队,排在她前后的女娃都高出半个头,一问年龄差不多,就留了个心。

正式入园后,我观察班里孩子,发现千寻比大多数孩子都要矮半个头,虽然知道她年龄偏小,还是有点焦虑了。

于是三岁半时,带妞去了家附近一家三甲医院看专家门诊。

医生人狠话不多,直接开了测骨龄、抽血测激素等等一堆检查。

我对这么小的孩子要不要抽静脉血有点犹豫,正好下午三点医院血液科停止抽血,当天就只测了骨龄。

▲ 图源:网络

结果出来后,医生瞟一眼数据,说骨龄都4岁多了。

严肃的表情吓得我不轻,以至于他后面介绍生长素什么,我都没注意听,只记得脑袋嗡嗡的。

当天晚上,我就把手机拍照的数据发给做儿科医生的朋友,朋友看了跟我说,很正常啊,影像显示就是3岁~3岁半。

唉,真是人间处处都是坑~

▲ 图源:网络

随后我又咨询了朋友,孩子多大需要测骨龄。

朋友说,3岁以上都可以,但测骨龄不是看年龄,是看需求。

比如家长明显感觉孩子不长个,比同龄人矮,就可以测。

同时,朋友还提到一个真实案例,我觉得值得大家留意。

说是一个十岁左右女孩来医院体检,朋友目测她双侧发育和成年人差不多了,就建议家长测下骨龄,一测发现已经13岁,很快就要闭合。

女孩当时虽然有1.45米,但按骨龄推测,后面可长空间只有5cm左右,也就是说,她的最终身高可能只有150cm。

拿到结果,女孩妈妈眼眶都红了,后悔没早点关注孩子发育情况。

朋友一问,又是过度喂养导致的性早熟。(说是接诊中这类情况特别多)

女孩一家三代同住,爷爷奶奶总担心孙女长不好,每天伙食都按高标准安排,女孩也确实“长势喜人”,但问题是身高长的同时体重长更快,145cm时候,体重就45公斤了。

▲ 图源:网络

朋友说,很多家长尤其是老人,觉得孩子胖点没什么。

殊不知肥胖会促发性早熟,因为脂肪细胞要分泌一种芳香化酶,在它的影响下,会促使产生雌激素,进而导致性早熟。

孩子体重超过60斤,就可能启动性腺发育。目前最新指标是,女孩7.5岁前第二性征发育或者10岁前月经来潮,男孩10岁前性发育,都可以诊断为小儿性早熟。

所以,儿科医生的建议是:

一定要科学喂养,孩子可以保持适度饥饿感,人体在饥饿的时候,脑垂体反而会分泌更多生长激素,刺激骨骼生长。

同时,如果孩子体型偏胖,家长一定要做好骨龄监测。

#2

一个对孩子长个很有

帮助的运动

与医生朋友的通话缓解了我们的焦虑。

随后,除了日常饮食保证孩子必需的蛋白质,不过度喂养外,我们开始按朋友建议,加强运动引导。

我家的运动项目比较多元,篮球、网球、跳绳......回头看,跳绳可能是对孩子长个影响最大的。

因为有年春天,正好也是幼小衔接期,我每天坚持带千寻在小区练跳绳,就那个季节,她的个头突然蹭蹭往上窜了好几厘米。

当然,也可能不全是跳绳原因,或许也是妞正好到了长个的年纪。

但跳绳的确是得到国际公认的“长个运动”。

美国儿科医生普遍认为,孩子身高大部分由基因决定,还有部分取决于后天,最重要就是营养和运动。

其中运动以能伸展身体,弹跳的“纵向运动“效果最好,而跳绳就是跳跃类运动里唯一纯粹的纵向运动!

本身跳绳也是学校体考的必过项目,所以,非常建议大家带孩子养成好习惯,每天花上十来二十分钟跳一跳,对身体有好处。

▲ 图源:网络

【PS:关于如何选跳绳,如何教孩子跳绳,如何用世界跳绳冠军张少华老师的两个方法提速,我都放在这篇里了《“既长身高又长智力”的运动只有它!中考体改后,我更觉得要早抓》】

#3

一个特别好的运动视频

最后,再给大家分享一个孩子长高用的运动视频:

Little Sports

“Little Sports”是专为儿童制作的运动视频课,在国外特别火,据说对长高效果显著,被称为幼儿版Keep。

当孩子不方便户外运动,我们就可以借助这套视频,在室内玩起来、动起来!不需要器材,非常方便。

除了运动长高的“刚需”,我觉得Little Sports那么受家长欢迎还有几个原因:

一是虽然针对儿童设计,但并不是低幼的蹦蹦跳跳,很多动作大人都可以和孩子一起练,很有亲子氛围感!(顺便自己也动动,权当减肥咯^v^)

二是每集都是一个主题训练,科学地帮娃训练体能,非常有针对性,需要练哪就练哪,秒杀市面很多体能课!

比如,专门的增高运动:

唤醒身体器官的全身运动:

操作性很强,娃肯定喜欢的趣味运动:

养成良好身姿的站立运动:

还有专为小胖墩定制,能减肚子的减肥运动:

除了专项练习,还有7天挑战赛、3天训练营等供娃选择,锻炼耐力和恒心:

三是Little Sports每集时长10-30分钟,看上去运动量不小,但因为设计科学,孩子实操起来压力不大,也不容易受伤。

比如,每组运动间隙,都会有个rest time修整时间,等孩子呼吸平缓,再进行下一组:

一组运动结束,会有拉伸时间,帮助舒展肌肉,避免受伤,很讲运动科学~

参照人物的动作也非常真实,我放个动图大家感受下~

视频里两个小孩动作虽然一样,但频率和幅度都是不一样的,现实中的运动也是如此:

【PS:视频资源文末有提取方式】

EASTWEST

现在千寻的身高一直保持着中等偏上的指标,而我和千爸的心态也渐渐趋于淡定。

我慢慢意识到,家长的焦虑似乎贯穿了整个育儿过程,小时候我们担心孩子生长发育,睡得好不好、吃得好不好;大一些,又开始关心她的兴趣发展和学习成绩。

但每每回溯从前,也总会发现,当时的很多担心,其实都没有必要。

人啊,就是这么奇怪,明明从自己经历中已经懂得,大多曾经视若泰山的事,回头看都是过眼烟云,却依然抵挡不住做父母的魔障,继续在孩子身上操着莫名的心,忘记成长有差异,不该被一时的数据乱了阵脚,扰了安宁。:)

最新《7岁以下儿童生长标准》和Little Sports视频课的免费版,都为大家准备好了,你只评论回复,小助手看到后回复~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