贼盗香是什么意思(贼盗香是什么意思香图解是什么意思)

未及挽留 2023-06-06 04:25:32 网友上传

成语“偷香窃玉”,为什么比喻男女私通?

大家都知道“偷香窃玉”这个成语,常常用来讽刺男女私通。

但其实“偷香”和“窃玉”本来是两个不同的典故,都非常美丽。

在元明时期,文人们将这两个典故混合在一起,变成了一个含义很粗俗的词。

“偷香”这个典故出自韩寿偷香。

西晋开国元勋贾充的小女儿贾午喜欢上了他,通过侍婢的帮助暗地里与韩寿约会,贾家有皇帝御赐的西域奇香,贾午就偷偷地把香送给韩寿。

虽然这个行为不被礼法所容,但这是纯真的爱情,最终得到了贾充的认可。

“窃玉”则出自杨贵妃的事。

她曾经偷了宁王的紫玉笛吹,这个行为本来知道的人不多,但张祜的诗句将此事传遍天下,触怒了玄宗,最终将杨贵妃遣出宫去。

这就是“偷香窃玉”的由来。

大家有没有听说过这个成语呢?

如果有的话,可以在评论区和我分享一下自己的故事哦。

成语“偷香窃玉”,为什么比喻男女私通?

大家都知道“偷香窃玉”这个成语,常常用来讽刺男女私通。

但其实“偷香”和“窃玉”本来是两个不同的典故,都非常美丽。

在元明时期,文人们将这两个典故混合在一起,变成了一个含义很粗俗的词。

“偷香”这个典故出自韩寿偷香。

西晋开国元勋贾充的小女儿贾午喜欢上了他,通过侍婢的帮助暗地里与韩寿约会,贾家有皇帝御赐的西域奇香,贾午就偷偷地把香送给韩寿。

虽然这个行为不被礼法所容,但这是纯真的爱情,最终得到了贾充的认可。

“窃玉”则出自杨贵妃的事。

她曾经偷了宁王的紫玉笛吹,这个行为本来知道的人不多,但张祜的诗句将此事传遍天下,触怒了玄宗,最终将杨贵妃遣出宫去。

这就是“偷香窃玉”的由来。

大家有没有听说过这个成语呢?

如果有的话,可以在评论区和我分享一下自己的故事哦。

讨论一下“盗”与“贼”,以及语义进化的逻辑

有人把甲骨文搬出来,指出“盗”的原始义是现代的暗夺、偷拿,“贼”的原始义是明抢。

我要说的是,为什么会有文字?文字的语义为什么会进化?又是在什么时候进化的?

甲骨文是商代的文字。商代对明抢与暗夺的对象进行“标签化”,目的是:聚集群众的力量,对这些扰乱秩序的行为进行打压,进而实现秩序的稳定。

由此可知,文字就是在“命名”,对现象与行为进行具象化、标签化,以分辨谁是朋友,谁是敌人,哪些行为有益,哪些行为有害。这是文字的底层意义,为群体生存服务。

上面讲了,商代把明抢的人打上“贼”的标签,把偷取的人打上“盗”的标签。对比来说,明抢肯定比偷拿的危害要大得多。当时的管理者肯定会把大力气惩治明抢的“贼”。站在“贼”的角色想想,日子越来越不好,明抢的代价越来越高。很自然,这个群体肯定会把明抢转变成暗抢。他们的行为进化了,而“贼”这个标签还是贴在他们身上,于是“贼”的语义也跟着进化了。

很自然地,“贼”的意思渐渐地变成了“暗取”、“偷拿”,带有很强烈的伪装性。

此时,“标签化”更多地是通过道德审判,来达到“惩恶扬善”的目的。

打两个小比方,1.“小姐”这个词,在古代是对富家年轻女子的称呼,近代被污名化了。2.现代称呼明抢的群体为:混子、流氓、路霸……这都是人文道德层面的标签。

随着社会体制的健全化,特别是代表正义的武装力量的正式化,明抢这个群体角色的名字的更替会越来越快。

事实上,春秋战国时期流传下来的文言文,“贼”的意思保留了非法获取、扰乱秩序,却大大淡化了“明抢”的特点。

因为在当时,“法制”开始大量兴起,明面上的违法行为开始有了专有名字或者标签,即:罪名化。

《道德经》中讲: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可见当时,盗与贼开始混用了。当盗贼的人不是傻子,不可能等着监管来抓,也要考虑投入产出比,还有风险。等于说,法令逼着他们的手段隐蔽化,手法更加职业化。

再打个比方,现代法律讲超过三千入刑,有些职业群体就专门搞小偷小摸,降低受罚的风险。

所以,我们要理解文言文中“盗”与“贼”的意思,不需要考虑在甲骨文里他们是什么意思,而是要去考虑他们在“文言文”写作的时代背景里,这些字,或者说这些“名”是指代什么对象,是哪个人群的标签。

先秦时期,“贼”的文义已经进化为:邪恶、毒瘤、祸患、违背正直正确。

比如:以智治国国之贼,贼心不死。

总而言之:字义不会一尘不变,反而会服从于时代背景,不断进化变迁。理解字义、语义,要放到背景去看。

甲骨文的文义,不一定适用先秦时期。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