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属于一线城市还是二线(杭州属于一线城市还是二线城市)

浮生若梦 2023-08-09 01:29:29 网络

杭州距离“跻身一线城市”还有多远?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三土城市笔记(ID:SantuCityNotes),作者:土哥涅夫,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大家好,我是终日蜗居在杭州的陋室里爬格子写稿,从未享受过大城市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生活的可怜三土。

最近,杭州“跻身国内一线城市”的话题再度刷了一波流量。事情源于2月28日《杭州日报》刊登的杭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其中提到:杭州要“在全省更好发挥头雁作用,争取跻身国内一线城市、全球城市第一方阵。”

事实上,自2016年杭州举办G20峰会后,杭州能否、何时“跻身一线城市”便一直是舆论关注、讨论的焦点。

一开始,官方的态度是回避甚至否认的。记得G20峰会后没多久,在当年10月2日的第二届世界杭商大会开幕式上,时任杭州市长张鸿铭谈到该话题时就曾坦率承认:“目前还不是!”

但他同时也巧妙地创造了一个新概念:“(杭州)可以发挥优势,追求卓越,做一流的城市。”

一晃6年过去了。杭州经济、人口、城建方面的实力早已今非昔比,官方态度由此也来了个180度大转变。“一流城市”终于要变身一线城市了。

公开信息显示,这是杭州官方首次明确提出“争取跻身国内一线城市”。

相比标准模糊不清的所谓“新一线”,一线城市的门槛是清晰明了的,所以这一篇,三土就尝试从十个维度来比较下杭州与北上广深的综合实力,看看杭州距离“跻身一线城市”还有多远?

1. 经济实力是最大硬伤

GDP是衡量一座城市经济乃至综合实力最为关键的指标,2021年,杭州GDP18109.4亿,分别仅为上海、北京、深圳、广州的41.9%、45%、59.1%、64.1%。即便是跟“四大”中最弱的广州相比,杭州的GDP也少了足足一万亿。可以说,GDP总量过低、经济实力偏弱,是杭州“争取跻身一线城市”的最大硬伤。

目前,在“四大”之后、杭州之前,还矗立着重庆、苏州、成都等三座大山。其中,成都是杭州通往一线路上的最大竞争者。过去20年,成都GDP从杭州的88.2%(2001年)飙升至杭州的109.98%(2021年)。所以杭州要想进阶一线城市,首先得在GDP上超过成都。“十四五”期间,杭州能做到吗?

2. 二、三产业都待加强

分析完GDP总量,再来看三次产业的具体比重。除了“大城市、大农村”的重庆一产增加值超过5%(6.9%)、“工业总产值全球第一”的苏州二产增加值高达47.86%、定位“四大中心”的北京三产增加值超过80%(81.67%)外,其余TOP 10城市的三次产业比例相差都不大,均保持在一产3%以下、二产20%-40%、三产60%-75%的区间。杭州并没有表现出二产比重(30.31%)过低的问题,相反还高于上海(26.49%)、北京(18.05%)、广州(27.35)三大一线城市。

不过从绝对值看,杭州的情况就难言乐观。杭州是TOP 10城市中二产增加值最低的,不到上海、深圳的一半;三产增加值也仅略高于苏州、武汉、南京,较“四大”差距巨大,后者均接近或超过2万亿,北京、上海甚至已突破3万亿。

3. 资金总量稳居第五

虽然GDP排名不高,二、三产业增加值也并不突出,但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一项上,杭州已是名副其实的“第五城”。

“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又名“资金总量”,即该城人民币与外币的存款总数。很多专家认为,“城市资金总量”这个指标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包括GDP在内的任何指标。因为资金总量不仅是一个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运行的结果,也是未来的发展基础。它代表着城市的实力,也代表了其潜力。

2021年,杭州城市资金总量达到61044亿元,仅次于“四大”,较之后的成都、重庆、南京、苏州等城市足足多出了一万多亿。同时,杭州的增速(12.5%)也高于这些城市,在TOP10 城市中仅次于上海(12.8%)。

4. 城市财力已超广州

如果说GDP、资金总量体现的是城市的综合实力,那么地方财政收入则是衡量政府“钱袋子”的重要指标。2021年,杭州地方财政收入2386.6亿元,虽然较上海(7771.8亿)、北京(5923.3亿)、深圳(4257.8亿)还有不小差距,但已经领先广州(1883.2亿)500多亿。另外,杭州地财收入的增速、税比也都远远快过或高于“四大”。

不过考虑到广州是三级财政,所以杭州多少有些“胜之不武”。但即使是在二级财政城市中,除“三大”外,杭州也已仅次于苏州,且差距正在急速缩小,2021年仅剩123.4亿元。“十四五”期间实现反超,跻身全国第四应该不成问题。所以就地方财力而言,杭州已经半只脚迈入了一线城市之列。

5. 上市数、市值仅次北上深

上市公司数量、公司总市值是衡量一座城市企业发展规模和质量的重要指标。截止到2021年末,A股市场一共拥有上市公司4685家,其中杭州以200家位居第四,比广州多了69家;公司总市值为34146.09亿元,领先广州10265.52亿元,妥妥的全国第四。

不过也应该看到,相较北上深,杭州头部上市企业偏少,市值超千亿的公司只有4家,而北上深广分别为42家、17家、16家和7家。杭州市值最高的A股企业是海康威视,但也只有4884.49亿,而北京、深圳分别有3家和1家公司市值过万亿。这也导致杭州上市公司总市值较北上深差距巨大,只有第三名上海的38%。

6. 建成区面积仍属二线

相较上面5项经济类指标,杭州在其他一些方面跟一线的差距就有点大了。比如建成区面积。根据住建部发布的最新城市建设统计年报,截至2020年底,杭州建成区面积为666.18平方公里,排名全国14位,分别仅为北上深广的45.3%、53.8%、69.7%、49.3%。

同时也明显小于成都、武汉、南京等其他新一线城市,最多只能算是强二线水平。特别是成都这个最大竞争对手的建成区面积已接近1000平方公里,比杭州大了接近一半(46.7%)。而杭州如果要想补足这块短板,最大的希望得寄托于大江东的成片开发了。

7. 公私交通排名靠后

受建成区面积相对狭小的影响,杭州的交通数据距离一线城市也很远。私人交通方面,2020年杭州汽车保有量甚至还不如省内的宁波,仅排名全国19位。2021年虽然突破了300万辆(有说达到350万辆),但较北上深还是有不小差距。

目前,北京、成都、重庆的汽车保有量已超过500万,苏州、上海、郑州、西安超过400万,深圳则为379万辆。而杭州在这方面与武汉、东莞、天津、青岛、宁波、佛山、石家庄、临沂、济南、长沙等二线城市处于一个量级(300万级)。

公共交通方面,经过过去这几年的地铁大跃进,截至2022年2月,杭州的轨交运营里程已达到401公里,跻身全国第9,几乎追平排名第8的重庆。但是跟“四大”、成都相比,差距还是十分明显的。

具体来看,杭州轨交运营里程只有不到上海的一半,即便是“最弱”的深圳,虽然里程数只比杭州多了30公里,但客流量却是杭州的接近一倍。而这主要跟杭州的人口数量有关。

8. 人口总量低、增速快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杭州常住人口为1193万,排名全国12,分别为北上广深的54.5%、48%、63.9%、67.9%;其中,杭州的城区人口为874万,排名全国11。

按照国务院公布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的为特大城市,1000万以上的为超大城市,杭州目前仍属特大城市,跟“四大”、成都等还差了一个档次。而且相较全市总人口,杭州城区人口占北上广深的比例更低(分别只有49.2%、44%、58.7%、50.1%),差距更大。

不过就人口增量而言,杭州却是当之无愧的“一线城市”。自2019年以56.6万新增人口超过广深后,杭州便一直领跑全国。2021年杭州常住人口再增23.9万,虽然广深的数据尚未公布,但考虑到广东全省总共才增长了60万,首次低于浙江的72万,杭州新增人口数大概率仍会领先广深,稳居全国第一名。

9. 薪酬、资产已达一线水平

杭州之所以拥有如此强大的人口“吸引力”,跟杭州较高的薪资水平有密切关系。根据智联招聘公布的2021年第四季度主要城市的薪酬数据,杭州以11462元(感觉我又拖后腿了)位居全国第四,超过广州的10631元,已达到一线城市的水平。

高薪资必然带来高资产。根据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21中国高净值人群家族安全报告》,杭州千万资产以上的高净值家庭数量已经达到48200户,仅次于“四大”,且较上年增量超过广州300户。考虑到杭州周边的宁波、绍兴、嘉兴,及省内的温州等城市,高净值家庭数量均跻身全国TOP 20,且近年来有纷纷移居省会的趋势,所以杭州的高净值家庭数量未来仍将高速增长。

10. 商业氛围相对较淡

虽然城市资金总量大,个体收入高、家庭资产丰厚,但不知道是因为浙江人太过精明节省,还是把钱都拿来炒房了,杭州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始终上不来。2021年全市社消总额6744亿元,不仅远低于北上广深,也排在重庆、成都、苏州、南京等城市后面,勉强挤进全国前十。

这一点,从步行街人气上也能够看出来。根据中国文旅产业指数研究院去年发布的“步行街人气排行榜”(该榜单以客流量、客单量、知名度等为评估项目进行综合评分,同时结合商务部首批以及二批重点改造的商业街为辅综合考量),杭州最热闹的湖滨步行街仅排在全国14位,人气值(75.58)不仅远低于上海南京路(98.77)、北京王府井(86.89),甚至不及郑州德化街(75.58)、长沙黄兴南路(82.02)等二线城市步行街。

综上,应该说杭州的确是目前距离“一线”最近的城市(成都在财政收入、薪资水平方面的劣势是致命性的),但张鸿铭当年对于杭州“不足”的分析依然客观存在:

第一,无论城市人口的数量,还是经济的总量,我们还不如他们;第二,北上广深四个城市所享有的国家政策优势,杭州也不具备;第三,发展需要人才,高端人才的数量,杭州也不如他们;第四,在城市的价值上,和北上广深有很大的差距。从这个意义上讲,杭州现在还不是一线城市。

所以,杭州要想“跻身国内一线城市”,还得加倍努力。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三土城市笔记(ID:SantuCityNotes),作者:土哥涅夫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2022新一线城市名单官宣:沈阳跌出,合肥重归新一线!(附最新1-5线城市完整名单)

在构成城市的各项要素中,商业活动是城市之所以建立和繁荣的根基。

物物交换让城市有了最初的形态,通过交易和流通,人与人之间开始发生系统性的交往,社会分工也随着交换的扩大而出现,城市里诞生了专业从事销售与贸易的商户、物流和仓库,城市运转的基础逻辑也建立了起来。

商业之于现代城市文明的重要性就如同空气一般,它渗透在我们日常生活的细节之中不易觉察,在失去之时则瞬间感受到其不可或缺。我们多少都已经旁观或亲身体会过,失去了商业文明的城市,不再拥有往日迷人的风情姿态与可期的美妙生活,它如同发动机抛锚的机器,甚至失去了正常的运转能力来保障身处其中的人们获得基本的生活所需。

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第一次构建《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时,我们就特别强调了以现代城市商业文明的进程来指示中国城市实际繁荣程度的必要性。

采用170个主流消费品牌的商业门店数据、17家各领域头部互联网公司的用户行为数据和数据机构的城市大数据,《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每年都围绕商业资源集聚度、城市枢纽性、城市人活跃度、生活方式多样性和未来可塑性五大一级维度来评估337座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发展情况。

《2022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各项指标主要采用的是2021年全年或截至2022年年初的数据。

今年的新一线城市依次是:成都、重庆、杭州、西安、武汉、苏州、郑州、南京、天津、长沙、东莞、宁波、佛山、合肥和青岛。与上一年相比,合肥重回“新一线”之列,沈阳则首次离开了这个名单——今年的新一线城市中没有东北城市。

15座新一线城市的名单逐步趋于稳定,持续入选的无一例外都可以被称作高度发达的商业城市——它们未必拥有更高的行政层级,但一定是与周边城市发生商业联系的枢纽;半数以上的城市人口都从事与商业、服务业相关的职业;消费或是以消费方式实现的各类活动是人们享受城市生活的必要组成;一部分选择留在这些城市的人,不是为了按部就班的生活,而是追求独特的自我价值。

如果不是疫情打破了城市商业演进的正常节奏,我们或许还不会停下来清醒地思考商业文明之于城市的深刻意义。它关乎的不仅仅是经济与增长,也不只是决定了城市的魅力,它还构筑起了城市的韧性。

相比2020年新冠疫情初现时的措手不及与2022年上半年奥密克戎波及的广泛性,2021年中国城市整体处于较为稳定的发展环境中。

一年的时间里,我们能够看到线上消费已基本恢复;在线下端,大型连锁品牌中断的城市下沉策略又逐步重启,商业业态的创新伴随着“网红店”的涌现持续活跃;而出于人们愈发依赖近距离商业空间的诉求,社区型的商业更快地普及和丰富起来。但复苏还没有扩展到旅游、电影、文化娱乐演出市场等领域,它们各自的链条上都尚有锁闭的环节,人们在这一层面上对于城市的诉求也被抑制了。

至少在短期之内,我们所生活的城市都需要将保护市民健康的功能提到更高的优先级上,它多少会干扰城市商业的正常运转,但同时又必须与商业力量密切配合。即使是在“封城”这样极端的管理手段之下,相比于行政力量全面接管市民的生活,让电商平台、团购模式等商业力量参与进来,也能大大提升“解决基本生活需求”的效率。

而对于那些封闭了一段时间的城市来说,一个简单的事实是,要想让城市重获生机,只需要把商业逻辑还给城市本身,那只看不见的手,就会把散落的、锈蚀的、破碎的、令人头秃的零件一个个复位,无需额外再增加或改进什么,我们的城市就可以回来了。

商业文明从始至终都是城市机器的核心,它代表的不只是经济发展的数字,解决的也并不仅仅是经济问题,它关乎城市运作的效率、城市生活的品质,更指向我们对于自由的热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它是回答一座城市“究竟是否拥有魅力”最有分量的答案。

| A 商业资源集聚度 |

商业文明进化的微观表现,是每一种商业模式在潜力更高的市场得到验证,然后再向其他城市拓展复制的过程。这构成了城市之间商业资源的级差,也让品牌资源汇聚成为一座城市商业繁荣最直观的标尺。

商业资源集聚度包含了大品牌青睐度、商业核心指数和基础商业指数3个二级维度,考量了城市受主流消费品牌青睐的程度、城市商圈的实力大小以及基础商业的成熟度。

从新一线城市商业数据库长期监测的170个主流消费品牌数据反馈来看,城市之间的商业差距比我们预想的更大:尾部的新一线城市还有很多未进驻品牌,尚存大量“首店”机会。首店特指品牌在某一城市第一次开店进驻的现象。每一家首店的出现,对消费者意味着新选择的增加,对城市来说则是商业能级提升的支点。

基于地理信息和空间算法识别城市商圈的边界和能级,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在商业核心指数中跟踪到了不少城市的商业空间格局变动,增加了次核心商圈,或形成了多中心发展的状态。城市商业空间新格局打开了。

商圈的升级与扩容,让城市有了更强的商业资源承载力。除了品牌性商业,由餐饮店、服装店、超市、便利店等组成的城市基础商业也同样重要,它们渗透在城市细密的网络之中,构成了现代商业文明的底色。

| B 城市枢纽性 |

城市网络的建立,消除了单个城市的脆弱性。它将商业语境中可流通的一切资源放到了更广大的范围中调配,也将城市的功能和角色分散到各个节点之上,这就在现代城市商业文明中构建起了层次丰富的抗风险系统。

城市枢纽性由城际交通基础设施指数、交通联系度、物流通达度和商业资源区域中心度指数4个二级维度构成,它不仅衡量交通和物流层面的联系强度,也将城市商业资源的辐射力纳入考虑。

从交通的联系上看,最困难的时期过去后,2021年一线城市的民航旅客吞吐量已经回升到疫情前水平的50%左右。重庆和成都的情况更好,旅客吞吐量分别已经回到疫情前的87%和84%。在民航经营效益整体不佳的情况下,航班资源总体上向商务型城市倾斜,旅游城市获得的航线资源则有所收缩。

2021年,共有9座城市新开通了高铁线路。其中最有标志性意义的是途经拉萨、日喀则、林芝和山南等地的川藏铁路拉林段通车,让青藏高原上也有了高铁。至此,尚未加入高铁网络的城市还剩56座。

公路货运在重要的城市群内部已经呈现出了更强的地域网络格局。例如在山东,除了省会济南,临沂和济宁也是重要的核心城市,它们不仅沟通了省内的货物流动,也是整个东部沿海地区货物流通的重要节点。

商业资源在城市之间的能级差异也构成了一种无形流动的势能。人们需要寻找更高阶和丰富的消费场所时,必然会去向区域商业中心城市;而品牌也需要首先在区域商业的枢纽站稳脚跟,摸清客户,并搭建起供应链基础,才能进一步向纵深的市场拓展。自我们建立商业资源区域中心度指数以来,华北和西北地区一直维持单中心的状态,华东区域以上海为核心、多个新一线城市节点均衡发展的局面也没有明显变化。

| C 城市人活跃度 |

城市的现代商业文明,起源于人们在交往和使用城市资源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需求。需求出现-供给满足的循环,激活或创造了城市的功能,也令它们始终充满活力。

囊括了多项互联网用户行为数据,消费活跃度、社交活跃度和夜间活跃度3个指标构成了城市人活跃度。

包括武汉在内,2020年多数湖北城市的外卖活跃度都出现了明显滑坡。但一年之后,它们在这一指数上的表现基本都恢复到了原位。这种韧性是人们的城市生活与商业活动高度融合所带来的。

淘宝直播的数据能够更直接地反映城市整体商业消费氛围对线上消费活跃度的影响。包括杭州、成都、佛山、天津、苏州在内,不少新一线城市既是主播和货源聚集的网购直播发起地,也是观众来源地,兼顾了供需两端的平衡。

短视频平台的互动活跃度就更下沉一些。二三线城市保定、周口、商丘、遵义、济南和潍坊进入了抖音短视频互动指数的前20位,不过抖音上最活跃的城市依然是重庆、上海、成都、广州、郑州等一线和新一线城市。

夜经济是城市活力最真切的体现。它拉长了人与人、人与城市交互的时长,也因松弛的气氛创造出了很多不必需但充满乐趣的需求。夜间活力高的城市在过去一年普遍新增了更多的酒吧。

夜间文化生活的形态也在持续丰富。除了看电影,去livehouse听现场音乐,找专门的爵士乐酒吧欣赏驻场演唱,追一场热门的脱口秀表演,都是消磨夜间时光的好选择。最重要的,是走出家门去享受城市夜生活的魅力。

| D 生活方式多样性 |

连续多年量化追踪了城市休闲娱乐供需的多元程度之后,我们发现了紧缩欲望时期的到来。当外部环境剧烈变化时,城市文明中处于马斯洛需求金字塔顶端的精神文化层面需求是最先被挤压的,通过不断缩小活动空间、减少活动类型,我们仍然能够继续维持城市的运转。

生活方式多样性主要测量城市人休闲、娱乐和消费的行为表现,它包含了出门新鲜度、消费多样性和休闲丰富度3个维度。

出门新鲜度指数评估了餐厅、运动场馆、咖啡馆、书店、博物馆及其他线下活动地点的规模和丰富程度。和疫情前相比,餐饮和书店的规模尚未恢复。

根据灯塔专业版的数据,2021年,全国的观影人次为11.67亿,比2019年少了5.61亿。尽管人均电影消费额超过了疫情前,但由于观影频次减少,全国电影票房大盘仍未复苏。与2019年相比,平均每个城市的总票房减少了20%。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平均票房的降幅更大,分别下降了35.86%、30.25%和29.06%。

长距离跨城旅行的减少、更多选择开阔的公园和营地,这些旅游习惯的结构性变化,也体现在不同城市的旅游恢复力中。去哪儿网全平台旅游消费总金额指数显示,2021年全国的旅游消费总金额指数为10.35,与2019年的14.09相比还有明显差距。除了成渝城市群2021年的旅游消费超过2019年,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城市群的旅游消费总额都远不及以往。

运动倒是变得更受追捧了,运动场馆的数量在逆势增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跑步。Keep2021年所有用户的跑步里程数相较2018年增长了10倍。

| E 未来可塑性 |

未来可塑性指向的是城市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对抗风险、始终保持良性发展的能力,同时也蕴含了我们对高成长力城市的画像——产业创新氛围浓厚、人才不断流入、消费潜力持续激活、城市规模合理增长。

通过创新氛围、人才吸引力、消费潜力和城市规模与增长指数4个二级维度的评估,能够进一步量化挖掘城市当前的产业与人才魅力,并判断未来发展的潜力。

抓住了机会的新一线和二线城市,已然成为新兴产业更为青睐的土壤。

以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公司和优秀创业公司为计算口径,新一线和二线城市的优质本土公司数量占到了全国的52%。

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势指数计算中,我们引入了来自天眼查的企业规模和专利数据,来衡量企业的创新技术水平。深圳在这一维度上领跑全国城市;苏州超过了北京,南京也全面超过广州;二线城市中,无锡快速完成了由“制造”向“智造”的转变,跻身新兴产业发展的第一梯队。

年轻人青睐的城市发生了一些改变,中部城市的竞争力显著提升。西安、郑州和长沙在过去十年间的人口增长都超过了40%。在智联招聘的数据库中,2021年共有占全国3.06%的大学毕业生选择了郑州作为他们的首选就业地。百度地图慧眼的人口吸引力数据也同步显示,武汉、合肥、南昌在这一维度上相较去年上升3位,太原则上升了6位。

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以优质产业吸引优质人才,以人才活跃促进城市繁荣的城市升级路径依然奏效。

最终,一切的关注点又回到了人的身上。作为城市的使用者,人们为这个伟大的发明注入了长久的活力;而作为城市的发明者,人类从未刻意创造城市的运转规则,尊重和顺应它的发展规律,是城市繁荣的最佳策略。

| 2022年城市分级完整名单 |

(包含中国内地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

| 城市排行查询 |

点击下方小程序

或者微信搜索小程序“新一线知城”

查询城市排名

结合2022年榜单发布,知城已经上线了“城市体检报告”模块。

整合常规的GDP、人口规模、产业结构等宏观统计指标,也借助互联网数据、夜间灯光数据、地理空间数据、手机信令等多源数据完成对城市人的微观洞察。知城“城市体检报告”从发展综述、城市能级、发展优劣势、人口概况、商业氛围、经济实力、产业结构、消费能力、人口吸引、城市交通10个维度建构了城市评估方。

知城数据平台目前已同步支持337座地级及以上城市的2022版体检报告在线查询,以及多城市体检结果对比场景,你可以通过指标的横向与纵向综合剖析,发掘城市发展特点。同时,针对有个性化使用需求的企业用户,我们也将开放更多的分析维度及报告导出与数据下载功能。

体检报告内容丰富,PC端体验更佳。一键复制下方网址,抢先体验!

知城数据平台

www.datayicai

| 纸质版报告册购买 |

扫描二维码

或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购买

《2022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报告册

2022年报告册 45元

2017-2022六年报告册合订包 199元

| 关于《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 |

策划 / 沈从乐

统筹 / 毛怡玫

数据分析与报告撰写 /

沈从乐 毛怡玫 项维肖 车洁舲

伏星宇 陈雨露 汪子涵

张晓洲 陈爱晨 陈俊雅

知城数据平台/

毛怡玫 周佳林 卞婷婷 王荻

商务推广与运营 / 潘琳

视觉设计/

王方宏 徐春萌 项凯 王崟

景毅 周骋 于海蓝

顾问 / 赵嘉 戴喆骏

感谢以下

2022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

合作伙伴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