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多少亿人(中国有多少亿人口2023)

及時行樂 2023-06-07 18:03:02 网友整理

中国人口长期世界第一,背后真正的原因,考古发现改写认知

大概就在不久之后,印度人口将超过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但至少从春秋战国以来,中国人口长期位居世界第一,基本占比在25%以上,如果向前追溯,估计上古中国人口也是世界第一。即便折算成每平方公里人口数量,中国人口还是世界第一。

问题在于:中国人口凭什么长期世界第一?谈及这个问题,相信很多朋友都认为是中国的“人口观”,追求多子多福、人多力量大等等,由此导致中国人口众多,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世界上很多国家都能做到而没有做。其实,“人口观”只是表象,背后还有真正了不起的技术支撑,现古改写认知。

宋朝之前,中国人口为何难以过亿

春秋时期,为了鼓励百姓早婚多育,齐国、越国等都出台过“人口刺激政策”。汉朝初期,面对秦末人口锐减,刘邦也出台过人口刺激政策,甚至汉代对超龄男女光棍罚款。

从周代到唐代,中国历代统治者都出台过人口刺激政策,但人口却从未过亿,最高峰时只有8000多万。宋朝时期,与众不同的是不抑制土地兼并,且国土面积更为狭小,但中国人口却出现暴涨,北宋末年人口高达1.26亿,第一次破图1亿大关。

那么,为何汉唐人口不能过亿,宋朝却能过亿?原因很简单,宋代引进了占城稻(源于中南半岛的占城国),而占城稻具有“生长周期较短”、“耐旱”、“适应性强,不择地而生”等优点,因而被宋仁宗大力推广,使得光热条件不如岭南的长江流域,也能够一年两熟,最终让宋朝粮食产量暴增。

因此,宋朝人口能够过亿,真正的原因在于粮食产量暴涨,有了足够养活过亿人口的粮食。世界其他国家地广人稀,包括拥有占城稻的中南半岛国家,以及拥有玉米、土豆高产作物的美洲,不是他们要控制人口,不是他们不想人口变多,根本原因是他们无法生产足够的粮食。那么,他们为何不能生产足够的粮食,而中国却能呢?原因与先进的农业技术有关,比如以下两点,考古发现就改写了传统认知。

中国古代天文,提供准确的“农时”

虽说苏美尔、古希腊天文极其发达,苏美尔的泥版文书,古希腊的文献典籍,记载的天文知识让人震惊,不夸张地说都超前了时代至少千年以上,但如果从可以考古证明的角度看,中国古代天文基本一直最为先进,而且是符合发展逻辑的一脉相承。

河南贾湖遗址,距今9000余年,中国先民已经学会了“律管候气”,开创了后世律历制度的先河。所谓“律管候气”,是中国古代判断二十四节气的各“中”气是否按时而至的一种设施。

河南西水坡遗址,距今6500年,中国先民建立北斗、二十八宿的观测与四象体系(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已经掌握立表测影技术。

辽宁牛河梁遗址,距今5500年,中国先民掌握“二分二至的日行轨迹”,即知道何时春分、秋分、夏至、冬至。

山西陶寺遗址,距今4300余年,考古发现上古“观象台”,可以观测到24节气,说明中国天文取得了进一步发展。

到了唐元时期,中国历法越来越准,其中唐僧一行、元朝郭守敬等,都是当时世界上最顶尖的天文学家。

可见,早在8000年前,中国先民就已长期观测天象,从而掌握了精准可信的农时,后来又总结出“二十四节气”,为农业生产提供最根本的保障。不掌握“农时”,农业生产就基本没有什么发展,粮食产量也就没有保障,人口自然就不会多。

上古农业技术革命——骨耜

除了掌握农时,还需要高效的农业工具,考古显示早在6500年前,中国已有类似铲子一样的高效农具,这一点无疑改写了传统认知。

本世纪初,在浙江宁波距离河姆渡遗址七公里之处,考古发现田螺山遗址,距今大约6500多年,属于河姆渡文化。

2004年,在田螺山遗址一期,只有300平的地方,考古人员发现几十万颗碳化稻米,反映出当时田螺山农业极其发达。后来,考古发现一些神秘骨块,经过研究之后发现,它们就是史书上记载的耜(sì)。

为了验证骨耜(采自水牛肩胛骨)的效率,考古专家亲自做过实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孙国平指出:实验证实骨耜与如今铁锹类工具的效率相差不太大。

因此,田螺山农业之所以发达,根本原因之一在于他们进行了农具革命,从而实现了农业革命,大幅度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

之后,中国又发明了很多先进农具,耒(耒耜)、犁、曲辕犁、耧车(现代播种机原型)等,尤其战国秦汉时期铁制农具大规模的使用,更是提升了中国农业效率,所以战国时期的战争规模才能远超春秋时期,长平之战参战兵力才能高达百万。在不断革新的农具下,中国农业生产效率远超世界其他地区,由此生产了更多的粮食,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

可以说,除了农时、农具之外,还有农业生产中的主粮格局(8000年前初步确立南稻北粟,后来形成南稻北麦)、水利灌溉、开荒技术、种植技术等等各个环节,中国从上古开始就长期领先世界。

由于上古中国农业发达,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于是慢慢形成了庞大的人口基数,后来随着农业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人口自然就越来越多,导致古代战争规模也远超西方等。可见,很多问题都是一环套一环,不会孤立的出现,所以西方一些历史真的站不住脚。

当然,一旦人口数量超出粮食产量,往往就会爆发农民起义,集体无意识的消除多余人口。这个历史非常沉重,告诫我们必须时刻重视粮食安全,必须拥有足够14亿人食用的粮食,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与中国不同的是,约翰·霍布森在其书《西方文明的东方起源》中说:在农业方面,“欧洲作为一个整体,直到20世纪才到达12世纪中国(宋朝)的水平。”很多人不相信这个判断,但在今年年初,欧洲科学家重大发现“人类粪便可以用来当化肥种蔬菜,而且安全无害”!

因此,中国人口长期位居世界第一,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始于上古时期,经过历朝历代的努力,此后才形成的人口优势。网上一些贬低中国古代人口数量的言论,只能说不是蠢就是坏。

肥胖是一种病,8种因素导致

5月11日是“世界防治肥胖日”,5 11的谐音是“我要1”,最后的“1”代表苗条,通俗讲就是“我要瘦”。本期特邀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营养科主任左小霞讲述科学减肥,健康享“瘦”。

肥胖是一种病

世界卫生组织已确认肥胖是一种疾病,并向全世界发出忠告:肥胖病将成为全球首要的健康问题。

肥胖症是指身体中含有过多的脂肪组织,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2023年3月,世界肥胖联盟发布了2023《世界肥胖地图》,预测到2035年,全球超过40亿人属于肥胖或超重,占全球人口的51%。到2035年,中国成年人的肥胖率预计达到18%。

全球营养改善联盟(gain)在华盛顿发布的《全球营养不良状况报告》显示,中国逾3亿人属于超重和肥胖人群,其中7%的人群为5岁以下儿童。专家指出,超重与肥胖人数庞大,与饮食量、饮食结构不合理和运动缺乏有关。

肥胖会带来哪些危害

1、高脂血症:由于肥胖会导致人体的代谢障碍,所以会出现代谢综合征,造成高脂血症;

2、糖尿病和高血压:肥胖会导致血糖升高,导致糖尿病,且肥胖也是高血压的重要诱因及危险因素;

3、血管疾病:肥胖也是冠心病、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4、骨关节异常:肥胖会对膝关节、踝关节、腰椎关节造成压迫,导致负重的关节过早退化;

5、激素分泌异常:肥胖还会导致激素的分泌异常,导致有些女性会出现月经不调、不孕,某些男性出现不育等;

6、胆囊炎、胆石症及脂肪肝。

肥胖症的判定标准

BMI 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体质指数 BMI =体重(kg)/身高(m)× 身高(m)

BMI :24-27.9超重

BMI :≥28 肥胖

WC 腰围 ( Waist Circuit)

亚洲标准:男性 WC >85cm

女性 WC >80cm

WHR 腰臀比( Waist to Hip Ratio )

中心性肥胖:男 WHR>0.9

女 WHR>0.85

脂肪含量

体内脂肪占体重的%:

男 >25%

女 >30%

肥胖发生的主要因素

1、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对肥胖形成的作用约占20~40%

双亲均为肥胖者,子女肥胖率70~80%

单亲(特别是母亲)肥胖者,子女肥胖率40%

2、饮食因素

脂肪和糖是导致肥胖的两个危险因素。

3、进食过量

4、进餐速度过快

5、丰盛的晚餐

晚餐吃得十分丰富,有的甚至在临睡前加一顿夜宵,这种吃法是肥胖的祸根。另外,晚上8点以后吃饭,容易导致内脏脂肪肥胖。

6、静坐生活方式,缺乏运动

体力活动减少可导致能量消耗少,多余的能量就转化为脂肪储存体内,从而导致肥胖。

7、精神情志与肥胖病

人有一种“情感饥饿”的心理状态,由于情感需要未获满足,而以食物来补偿,结果过食,导致发胖

8、饮酒与肥胖病

酒精是一种产热很高的物质,仅次于脂肪。另外,酒精还影响酶类的活性,间接引起甘油三酯增多。

肥胖的治疗

1、外科治疗:空肠回肠旁路手术;脂肪切除术;局部注射溶脂药物;胃部切除术。

2、药物治疗:食欲抑制剂;口服降糖药;脂肪酶抑制剂;肉碱制剂;脂解素;中药。

3、饮食控制与运动:适合大多数人,安全、有效。

如何控制饮食与运动

1、控制总能量的摄入

合理低能量

男性:1400-1600Kcal/d,女性1200-1400Kcal/d

比原来习惯摄入的能量低300-500Kcal/d

进食量比原来日常水平减少约1/3

随着运动量的加大,能量摄入可相应增加。

应保持一定量的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以满足生理需要。

2、控制脂肪的摄入

每天烹饪用油大约25克,不宜选择肥肉、动物内脏。

3、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

每天主食200~300g,保证一半粗粮、全谷物。

4、增加优质蛋白质的供给

鱼虾类40g-75g;畜禽肉类40g-75g;蛋类40g-50g;豆腐每天50-100克。

5、确保维生素和矿物质的供给

不偏食、不挑食,饮食均衡,食物多样化;每天吃蔬菜300~500g,深色蔬菜至少应占一半;每日吃水果200g-350g。

6、确保膳食纤维的供给

蔬菜、水果、粗粮、薯类、杂豆、菌藻类是获得膳食纤维的良好来源。另外,建议每人每天摄入豆类及坚果25g-35g。

7、注意三餐的分配与烹调

早中晚餐的热量比例可以按照30%、40%、30%的比例分配。

宜采用蒸、煮、烧、汆、炖等烹调方法,忌用油煎、炸的方法。

8、适当运动

运动强度可达最大吸氧量 60~70%,心率+年龄=170。

每次不少于30分钟,时间在晚饭前两小时最佳。每周4~5次。

一般首先可考虑慢跑、快走、跑走结合、体操、打太极拳等;体质较好者,可选择游泳、爬坡、打乒乓球、羽毛球等。(记者 姬薇)

来源: 工人日报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