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龄对照表(2022年龄对照表虚岁)

简单的爱 2023-06-15 00:52:18 网络

2022去世的20位名人,最小的15岁,最大的100岁,每位都让人痛心

时光匆匆,一年又过。

这一年里,无数悲欢离合在上演。

有人来了有人离开,很多在荧幕上熟悉的形象今年也猝不及防的离开了我们。

每一位都让人觉得可惜。

01、朱子聪(1952-2022)

朱子聪享年70岁。

这个名字,很多人不熟悉,但他的声音,很多人都知道。

作为TVB的老牌配音演员,朱子聪的声音出现在很多经典作品中。

周星驰的作品《九品芝麻官》里,大反派方唐镜的身影就是他。

另外,《黄飞鸿系列》中的黄飞鸿也是他的作品。

他1970年进入TVB,以音色好,吐字清楚,风格多变著称。

他进入电视台,工作勤恳,深得好评。

不过,近年来,他的身体一直不太好。

今年去世,让人惋惜。

02、张洁(1937年4月27日-2022年1月21日)

1月21日著名作家张洁在美国去世。

张洁是第一位得长篇、中篇、短篇都获得了国家奖项的作家。

她的《爱,是不能忘记的》,《沉重的翅膀》等蜚声海内外。

我国唯一两次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家还是她。

在国际上,她的影响也极大。

张洁为人洒脱。

进入晚年之后就开始处理自己的个人物品。

她大范围的邀请自己的朋友,衣服、首饰、画等等,让他们到自己家来挑选自己喜欢的东西。

只要朋友看上了,她都送。

她还把自己的新建、日记,甚至照片手稿全部销毁了。

她女儿甚至为此抗议过很多次:“你不能这样,照片总要留啊。”

对此,她说:“我不爱麻烦别人,这些事,我也先安顿好才行。”

2014年,她和女儿赴美国生活,2022年1月去世。

一生潇洒。

03、 刘学州15岁

刘学州是个孩子。

2021年12月在开始在网上寻亲。

但没想到他的父母根本不接纳他,口口声声说他是为了自己的财产。

舆论对这个孩子也不够友好。

15岁的他不知道该如何处理希望和失望之间的巨大落差。

他得了抑郁症。

为了自证清白,他1月24日留下一封信,离开了。

他才15岁,还没有来得及真正看清世界的美好,就匆忙离去。

这是最让人觉得遗憾的。

04、安大魂(1990年11月29日-2022年2月3日)

安大魂是位歌手。

2017年参加了《中国有嘻哈》。

虽然没有进入决赛,但特立独行的生活方式和大大咧咧的个性很圈粉。

很多网友都称从她身上看到了女性在新时代的乐观和坚强。

但实际上,安大魂的原生家庭一直不那么幸福。

她快乐的外表下,是不安的灵魂。

2018年,她就发现了自己的不妥。

虽然经过抗争,但最终还是留下一封信,离开了这个她又爱又恨的世界。

05、常枫(1923年4月6日一2022年2月6日)

1994年的《倚天屠龙记》中,仙风道骨的张三丰让人印象深刻。

他的扮演者就是老戏骨常枫。

常枫出生于1923年,金马金钟各获得3次,还获得过一次上海电影节最佳男主角。

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拍这部戏的时候,老先生本人已经71岁了。

在现场,他所有的动作戏都是亲自上场,让人佩服不已。

2019年,他还凭借精湛的演技在《拂乡心》中获得了男主。

其敬业精神可见一斑。

2021年,在蔡明亮导演的的新片《月亮树》中,他依旧坚持表演。

甚至还坚持出席了首映礼。

他把一生奉献了给了电影。

2月6日,他在睡梦中离去。

06、陈亮声(1933年一2022年2月28日)

陈亮声是斯琴高娃的再婚丈夫。

他在53岁的时候,对斯琴高娃的一张照片一见钟情,当年斯琴高娃36岁。

托朋友找到斯琴高娃,热烈追求。

陈亮声是国际上极有声望的的音乐家,也是卓有成就的指挥家。

对斯琴高娃呵护备至。

两人1986年结婚,两人在瑞士定居,每年回国。

但两人年纪毕竟相差太大,2月陈亮声先生离世,享年89岁。

斯琴高娃目前在瑞士定居,生活无忧,状态很好。

07、王蓓(1931年4月28日-2022年3月1日 )

著名演员王蓓,是我国著名老艺术家。

在《马兰花》、《飞刀华》、《大浪淘沙》中都有她的身影。

尤其是《大浪淘沙》中的谢辉,英姿飒爽,让人印象深刻。

王辉和著名演员白桦是恩爱夫妇。

2008年,王蓓罹患了阿兹海默症,唯一记得的人就是白桦。

2019年,白桦去世的时候,最不放心的就是妻子。

两人的爱情让人感动。

08、祝文君(1966年8月16日-2022年3月1日)

爱看港片的人一定对祝文君不陌生,她就是《食神》里的女记者。

祝文君性格开朗,进入TVB第一份工作就是记者。

而后开始在各个电视中客串,成功出圈。

祝文君在去世之前很久已经罹患癌症,但她坚持没有对朋友提起。

直到最后她离世,很多朋友才知道。

非常坚强。

09、金迪(1933年2月25日-2022年4月3日)

金迪原名金慧琴,是著名的老艺术家。

《被爱情遗忘的角落》里就能看到她精彩的表演。

2021年金老师还在纪录片《演员》中出镜,风采不减,优雅依旧。

美了一辈子。

10、曾江(1934年9月2日-2022年4月27日)

曾江家境优越,伯克利大学建筑系毕业。

1963年30岁才正式进入娱乐圈,因为气质过于洋气,在早期没有遇到合适的角色。

直到1983年《射雕英雄传》的黄药师,才让他脱颖而出。

他这一版的黄药师也被誉为最佳。

他共有3次婚姻。

第一次10年和著名演员蓝娣。

第二年和作家邓拱璧,也是10年。

1994年和演员焦娇,这一次他们携手白头。

曾江的离去比较突然,他是在酒店独自离开的。

前一天晚上还和子女通话,状态良好。

让人遗憾。

11、刘子枫(1938年11月30日-2022年5月7日)

刘子枫是我们著名表演艺术家,毕业于上戏。

他塑造了很多让人印象深刻的角色。

虽然都是配角,但每个角色都闪闪发光。

他和杨在葆、乔榛、濮存昕并称为“影坛四君子”。

其风骨和艺术修养一直为人称道。

12、秦怡(1922年1月31日-2022年5月9日)

秦怡是我国著名艺术家,第一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女演员奖,还获得了中国电影金鸡奖终身成就奖。

自从1938从艺以来,秦怡就是德艺双馨的代表。

她第一任丈夫是陈天国。

陈天国脾气暴躁,酗酒,还家暴,甚至要把秦怡才出生的女儿送人。

忍无可忍,秦怡离婚。

之后她和金焰结婚。

两人感情很好,但金焰因酗酒引发胃出血一直卧床,她本人又被查出癌症,日子一度艰难。

好在,她的坚强和努力,让她不仅照顾好了丈夫,自己更是战胜了癌症。

晚年即使一头白发也风采依然。

2022年1月28日她还迎来了百年生日。

虽然她不在了,但精神一直会鼓舞着后来人。

13、蓝天野(1927年5月4日-2022年6月8日)

蓝天野是著名艺术家,尤其是话剧表演功底非常了得。

在人艺舞台上,他塑造了武术经典的形象《蔡文姬》董祀、《北京人》曾文清,还有《茶馆》都是佳作。

68岁在《封神榜》中扮演的姜子牙也是形神兼备。

94岁时,他获得了中国戏剧界的“七一勋章”。

这也是对他艺术生涯最好的肯定。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选择了顺其自然,放弃治疗。

享年95岁。

14、季东燃:(1985年7月30日-2022年5月16日)

季东燃毕业于北电,长相英俊,曾拍摄《武动乾坤》和《云难虫谷》等作品。

虽然前期的演艺事业并不顺利,但近些年来,已经慢慢有了起色。

尤其是在大热的《云南虫谷》中,他的扮演的角色分量很重。

但今年6月,他的好友刘芮麟透露了他的消息,人们才知道他不在了。

据悉,他是因为心脏病引起的突发状况。

37岁的他原本有大好的未来。

一切结束的太快了。

15、李崇霄(1971年4月7日-2022年6月22日)

李崇霄堪称著名的黄金配角。

1994年出道,虽然很多人叫不上他的名字,但他的脸大家都认识。

在娱乐圈20年,口碑极好。

有着《妯娌的三国时代》、《李春天的春天》、《搭错车》等代表作。

李崇霄的妻子是外籍,两人结婚多年非常恩爱。

现在天人永隔,让人叹息。

16、罗启锐(1952年11月30日-2022年7月2日)

罗启瑞是香港著名导演。

《岁月神偷》《秋天的童话》都出自他的手。

他离世前,一切正常,一次相关疾病都没有被查出。

最后,在突然之间因为心脏病离世。

分别总是让人猝不及防。

17、刘伯勋(1981年3月11日-2022年7月1日)

刘伯勋是大家熟悉的青年演员,41岁。

酷爱运动,离世前一天还在朋友圈发布自己买了新球鞋。

日常生活也可以看出,他经常跑步。

他酷爱健身获奖无数。

部队文工团出来的他,身体素质相当好。

他与演员王茜华曾多次合作。

《女人进城》《女人当官》口碑都非常好。

更让人难过的是,他的小女儿还不到一岁。

从此只能依靠照片想象爸爸的样子了。

18、蓝琼缨(1943年-2022年6月11日)

作为赌王的二太太,蓝琼缨虽然低调,但却培养出了赌王家的接班人何超琼姐妹。

她14岁嫁给赌王,生下4个女儿一个儿子。

虽然一生富贵,但在大家庭中的酸甜苦辣可能也不足为外人道。

赌王去世时,她就已经消瘦憔悴,需要搀扶和坐轮椅了。

而今驾鹤西去,这一生的荣辱富贵也都随风而去了。

19、陆树铭(1956年8月15日—2022年11月1日)

陆树铭可以说是所有关羽扮演者中最成功的。

只有他扮演的时关羽,以后的演员扮演的都是他。

而他也成为了关羽的代言人。

但这也制约了他的演艺事业,他很难从这个角色中摆脱出来。

陆树铭重义气。

在得知扮演张飞的演员李靖飞中风瘫痪后,他全力承担了李靖飞的医药费和生活费,还将他安排到自己准备养老的养老院。

他自己有肾病,母亲还患有双癌。

很多人都说他晚年热衷商业活动,实际上他是在为医药费奔波。

11月1日,他因病去世。

让人遗憾的是,他离世不久,他一直帮助救治的李靖飞也在11月24日随他而去。

英雄气短啊。

20、林秋离(1960年8月21日-2022年12月11日)

林秋离是著名音乐人。

一手捧红了阿杜、林俊杰等歌手。

《哭砂》、《谢谢你的爱》、《听海》、《剪爱》这些经典的歌曲也是他的作品。

根据他太太熊美玲透露,他受肝病困扰已经8年多了。

为了父亲能延续生命,他大儿子选择了捐肝救父。

但接受手术后,他就被送入了加护病房。

手术10多天后,他还是没能战胜病魔。

但相信在他的生命中,始终感受到的是爱和温暖。

小结

生命对每个人都是珍贵的。

希望每个人都能好好生活,认真生活,用力去爱去感受。

不负此生。

晚安十点(2023.1.6)丨正值20出头,四舍五入已30!虚岁到底是谁发明的?

每到年底,年轻人心中的炮仗,就被虚岁点燃。

“妈,我刚过完21岁生日,别在外面说我虚岁23了。”

老一辈人对虚岁仿佛有种执念,无论强调过多少次,他们总是兴致勃勃地给你的年龄加上一两岁(有时甚至是三岁),紧接着,就是催促你已经一把年纪了,还不快成家立业升官发财......

更过分的是,虚就算了,他们还要四舍五入,二十出头正值妙龄的年纪,转头在他们嘴里就已近而立之年。

“不敢说年年十八,但你也不能随便给我加吧?”

不少人对此感到十分疑惑,明明平时那么讲究“显年轻”,为什么到了虚岁这里就不一样了,非要把岁数往大说?

“图啥?退休难道按虚岁退?”

他们更不理解,为什么长辈们对自己“不过虚岁”的宣言充耳不闻,每到过年,还是乐此不疲地给自己的年龄做加法。

一句“你已经老大不小啦,该懂事/结婚/生孩子/赚大钱啦”,给肩上的担子又加了几坨提前到来的砝码。

恼虚岁者众矣。网上有许多声讨虚岁的帖子,其中一篇质问“虚岁到底有什么意义”的帖子中,最高赞的两条回复分别是:显老、逼婚。

更有人不服地表示,虚岁的应用场景实在有限,你说虚岁我说实岁,没个统一的标准,很容易造成误解。

那么问题来了,虚岁到底是怎么来的?既然这么不方便,为啥会有虚岁一说呢?

虚岁的来历

有人说,周岁是从妈妈身体里出来的时间,而虚岁则是算上了怀胎十月的时间。

但这种说法并不完全正确。虚岁的原理,与历法有关。

我们常用的周岁是以公历生日为节点,出生时0岁,每过一次生日添一岁。

我们常用的周岁是以公历生日为节点。

而虚岁则是以农历新年为节点,出生时就算1岁,每过一个农历新年增加一岁。

远古时代的人过周岁还是虚岁,我们不得而知。但从秦始皇十六年开始,直到清宣统三年《户籍法》颁布之前,官府的户籍和档案都只记载民众的生年和年龄,不记出生的月和日,到了一定的时间,就给户籍上所有人的年龄加一岁。因此从制度上来说,两千多年以来,中国古代是没有“周岁”这一概念的。

官方层面如此,民间习俗又如何?

教育部1930年颁布的《就旧历虚岁推算国历实足年龄用表》中,第一句话就说“我国旧习,计算年岁,都用旧历,所以所说的年岁,都是虚的,不是实足的”。

尽管古人也有祝寿、庆生的习俗,但当时的人们往往只把生日当作一个属于自己的节日来庆祝,并不将其视为年龄增长的节点,而全社会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生日”,所有人在这一天一起“长大一岁”。

上古时代的先民在历法出现之前,是通过自然景物的变换、农作物的成熟规律来纪岁(时间)的,十月作为丰收之时,被视为农业生产周期变更的节点,所以当时的人们把十月作为一岁之始,举行盛大的庆祝仪式,互相祝贺长命百岁,热闹场面恰如后世之春节。

《诗经 · 豳风 ·七月》 :“ 嗟我妇子 ,曰为改岁 ,入此室处 ”,又说此时“朋酒斯飨,曰杀羔羊 。跻彼公堂 ,称彼兕觥 ,万寿无疆 ”。

直到汉武帝改定太初历,以正月为岁首,元旦成为了官方、民间通用的增岁节点,无论是南北朝时期庾信元日赋诗“正旦辟恶酒,新年长命杯”时的喜悦,还是白居易除夕夜发出“火销灯尽天明后,便是平头六十人”的感慨,都是元旦增岁的真实写照。“天增岁月人增寿”的春节对联,也一直沿用到了现在。

“务实之人,不整虚的”

虚岁的出现,是因为古人缺乏精确的计时手段,但又存在实际的计岁需求。

但以人类文明发展的程度,这个问题早已经被解决了,我们对于一个人年龄的掌控,完全可以精确到日常看起来甚至没什么必要的准度。

更何况,年龄问题并非个人私事,它关系到国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在面临节点的时候,年龄的意义更加突出。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才能入学,所以教育部规定只有当年8月31日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可以报名就读小学一年级,9月1日出生的孩子哪怕只差了一天,也只能明年再上。

除此之外,结婚、就业、参军、退休等等,无不对年龄有具体要求。

换言之,从实用的角度出发,虚岁的存在似乎已经没有必要了。

实际上,有虚岁传统的国家并不只我们一个,韩国也存在虚岁的说法,但在他们的法律中,虚岁、周岁和“年岁”三种计龄方法混用,给民众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因此,2022年12月,韩国国会修改了法律,除特别情况之外,所有领域将统一按周岁计算年龄。

由于韩国民间流行按虚岁算年龄,这也意味着,韩国人将在法案正式实施后集体“年轻”1至2岁。

要不要取消虚岁的讨论,在我国也一直有着颇高的热度。

尽管虚岁已经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但在民间,虚岁的应用之广,还是让人无法想象。

相亲时报虚岁是“基操”,身份证登记成农历生日的也大有人在,更过分的是,甚至有人带着孩子看病时也向医生报其虚岁。

相反,也有人认为虚岁才是“正统”,是不可被湮没的传统文化之精髓,报周岁的行为,还有可能被视为在“装嫩”。

这无疑触动了一些人的逆鳞。由于我国在现行法律中,对于年龄只有周岁这一种算法,虚岁仅存在于民间,用哪个完全是自己说了算,于是,过周岁还是虚岁,在人际交往中已然被上升到了“互相尊重”“文化传承”的高度。

慢一点,也没关系

有人说,夹在小孩和老人之间的人,最不想长大,反对虚岁的,往往也是他们。

“我已经不是三岁小孩了”“我今年已经虚岁89了”,和“我虚岁都35了”,个中情绪完全不一样。

在社交平台上搜索“虚岁”,大多数帖子都流露出一种焦虑之情,用时间之长衬托出自己能力之短:我已虚岁几何,却仍一事无成,焦躁也,迷茫也。

在很多人心里,虚岁已经和“年龄焦虑”牢牢地扣在了一起。就像父母在催孩子起床时,喜欢把八点说成十点半一样,用夸大事实的方式,来加深事件的严重性,以期引起重视。

“到什么年纪就该做什么事”,是许多人信奉的人生准则,“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把年龄说大,仿佛就能加速上进的步伐。

可三十而立是孔子对于自己的人生回顾,见贤思齐可以理解,但若事事对标圣人,一个脚步没跟上就焦虑恐慌,那就大可不必了。

在很多年轻人看来,算虚岁分明就是在吹响焦虑的号角,在年龄的坐标轴上做记号,并不断内卷。

几年前,一句广告语曾引发网友热议:全世界都在劝你早点,却没人在意你还没吃“早点”。有没有一种可能,我们根本不用在乎全世界怎么说,好好吃自己的早点,哪怕只有一杯豆浆,也能吃出无限滋味来。

孔子三十而立,而春秋时期人们平均寿命也不过三十上下。这顿饭吃得快慢与否不重要,品出滋味来,才能算是吃好了。

着急忙慌地囫囵吞下去,就算吃的是人参果,也难免噎得心慌,不是吗?

虚岁也好,周岁也罢,人生当自在畅快,不该被数字绑架。

那么,问题来了

你今年几岁了呢?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