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悟就是精神病(开悟就是精神病 状态)

伸手挽明月 2023-06-11 06:14:49 网友分享

开悟5:开悟的境界

有僧人问夹山善会禅师:“祖意和教意是前人所立,和尚为什么说没有这些东西?”

夹山说:“三年不食饭,目前无饥人。”

僧人又问:“既无饥人,我为什么无法开悟?”

夹山即示一颂:“明明无悟法,悟法却迷人,长舒两脚睡,无伪亦无真。”

“祖意和教意”,是指佛祖的心意或本意,以及将之发挥成语言文字型态的数理、教规等等。夹山禅师竟然对弟子说:“佛和祖师所留下的文化遗产,不论是思想、语言陵碧、文字、形像,全都不是事实;对于真正用功得力的人,就不应介意这些东西。”

面对弟子的反诘,夹山禅师说:“三年不吃饭,眼前并没有饥饿的人。”很久以来都不吃饭了,也没看到需要吃饭的人,所以那些东西有什么必要,有也等于没有。这是夹山悟后的心境,但僧人并未开悟,所以又问:“既然在你面前没有饥饿的人,为什么我不开悟?”夹山开悟后不曾见到饥饿的人,就像释迦成佛后见到一切众生皆具备如来的智慧德相,把所有的人都平等看待。不是他缺乏慈悲心,不教别人开悟,而是在他的体验中,世界上并没有人需要开悟这桩事。

但在客观上,未开悟的人就是未开悟,不容置喙。夹山对弟子说明不用开悟的原因:“明明没有开悟的法,你却当成有,东奔西走追求开悟,像这样的话,即使踏破铁鞋也无觅处,你则因此失去智慧,成了迷人。如果你心中无事,把追求开悟的念头放下,不执着真也不以为戚闭假,这就是悟境。”

我在指导修行时,特别重视过程而不重视追求开悟。过程可使自己的心平静、明净,不会被太多的追求心和企图心障蔽。如果经常保持心的平静、维持心的平稳,心就能明净。开悟是一种内心的体验而不是一样东西。我常告诉弟子:“只要烦恼越来越少,你的心境就越来越明。”这就是一种过程的体验。追求开悟的人非常在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因此希望早一点开悟,这种追求开悟的心就是执着。

还有尺仔举一些自以为已经开悟的人,其实是被悟的观念所迷,沉醉在悟境的执着中,非常可怜。也有某些人把类似精神病的症状当成开悟,其实那是魔境而非悟境,因为他的烦恼还在。

平常生活中尽量不要起嫉妒心、怨恨心、贪求心、吝啬心、愤怒心、得意心,一旦有这类情绪出现,赶快念佛、观呼吸、观念头的起伏。如果心能立刻静下来,并且随时随地不起烦恼,就是开悟。

夹山禅师与弟子这段对话,对现代人大有启示:耕耘比收获重要,过程比目的重要,事实的体验比虚有的假象重要,内心的平安比虚妄的名相重要。

开悟的人是什么状态?

 开悟后你会看到真心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大悲心:这是我们的心体,但绝对不是你想象的善心。大悲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深心、柔软心、细悬、若有所失的空悲的感觉等等,听来还是一头雾水,只能这样唯岩了,行者实证后就能立刻体会到其中难以言传的心境。

 

2、 真心自定:这是一种非常清晰,历历在目的情景。比我们平时的状态要清晰得多,看任何物体好像有一种合为一体的感觉,继续深入下去,就和物体合二为一,我即是宇宙万物,宇宙万物就是我。

你会发现,自己可以是石头,是树木,是黑板上的字,是影子,是声音等等,虽然自己是石头,但却极其清醒,思想非常灵敏,这时候你才能体会到为什么“生公说法顽石点头”,你才能体会到原来山河大地皆是自己的身体。 

3、 你会发现真心思想活跃灵敏,比你现在的状态灵敏的多,清醒的多。真心同样知道以前曾有的快乐和愤怒等,但是你会发现无论如何也爱不起来恨不起来,这正是“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这就是无生法忍。真心绝对不是你想的那样傻乎乎混沌一片,佛陀绝不是傻子,诸佛菩萨绝不是傻子。 

4、 真心指做御虽然能善分别诸法相,但绝对没有“我”这种念头,只有当你离开真心,心动后才会产生“我”这个念头。因此,佛教与外道的根本区别就是无我。 

5、 真心无心动这种心力,只有离开真心才有明显的心动,因此,六祖大师一句“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心动”,让内行人立刻看到六祖的功夫。心动是开悟的关键。如果你是通过禅定开悟的,你将因为外缘破坏心一境性而先有心动胡颂后见真心,如果你是通过观心开悟,你将先见真心,出离真心后才有心动,然后出现分别念,这是实证心动的两种情况。 

6、 开悟的人清清楚楚知道自己已经开悟,如果有一丝一毫的怀疑,那你肯定没开悟。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