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道祖师香火炉篇避尘原文

趾高气扬 2023-08-08 17:37:27 用户分享

有一首《就恋这把黄土》曾唱火西北、唱红全国。每当我学唱这首歌曲时,就对生我养我给我温暖给我力量的那一孔孔黄土窑洞更加流连忘返、情有独钟,也更加难以忘怀。我的老家也处在大西北,处在黄土层最为深厚的甘肃陇东庆阳,处在四千多年前周朝先祖陶复陶穴开挖窑洞的地方。

我们的先人在秉承周祖遗风的基础上,也对窑洞文明进行不断的完善创新。因为我们的黄土高原具有土层深厚、渗水性差、直立性强的特点,所以我们的乡亲们基本上都是按照依山靠崖、依山傍水,避湿就干、避低就高、避阴向阳,坐北向南、背风避尘这些经验来挖掘庄基开凿窑洞的。挖掘庄基大概有方正明庄型、罗圈庄院型和地坑庄院型三种。大多数都是修建正面为三、五、七孔窑洞为主的方正明庄型的。

我的老家也不例外,也是开挖了一个坐北向南、背风向阳的比较暖和安详的方正明庄型庄院的。我老家的庄院当时是在父母亲以及伯父和亲邻的支持帮衬下,先挖掘了一个可纳三只窑洞的窑面子,然后开凿了中间一个窑洞,在窑洞风化干透后父母亲就被分家并且搬进了这个新家。我本人也就是在搬迁这个新家后不久出生在这孔窑洞里的。自开挖中窑之后,就以父亲为主,不论严寒酷暑、不分白天黑夜,只要是农闲,父母亲他们就像愚公一样,挖窑不止、运土不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但开凿了东窑和西窑,还陆续开凿了庄膀子两侧的磨窑和柴窑,还随后开凿了大门外面的牲畜窑、铡草窑以及喂猪、喂兔、喂鸡甚至喂狗的窑圈。

中窑本来就像上房一样,是最佳最好的位置,父母亲主要是为了利用烧锅自然而然就烧热了土坑这一功效,一直把中窑当做家延续到最后的。就是在这孔窑洞里,我吮吸着母亲的乳汁在快乐的长大、在父母的家教下懂得了许多礼仪、在父母的示范下学会了许多生产生活常识。也是在这孔窑洞里,我在父母亲的怀抱里聆听了杨令公大战金沙滩等许多英雄传奇的故事、在昏暗的煤油灯下我也阅读了《漫山红遍》等许多启人心智的小说读物,也无数次吃过母亲做的香甜可口至今仍垂涎三尺的饭菜。当然,在这孔窑洞里,至今还有萦绕在脑海中的、依稀可见的母亲在昏暗的煤油灯下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情景,依稀记得的在我们还熟睡的时候父亲就扛着犁牵着牛下地耕田的举动,还依稀展现出我们幼小生病、受到委屈时父母亲急促关怀的身影。

最重视窑洞布置的应该是给儿子结婚,特别是我在这窑洞结婚的前前后后。我还清楚的记得,父母亲早早就动手用泥巴抹好破损了的窑面和窑洞、用报纸糊好我们所有的窑洞炕腰。对我结婚用的西窑更是精心布置一番,不仅用报纸、用市场上的美术画糊牢贴好,剪贴了许多窗花和囍字,还请匠人专门给窑顶上糊了个竹顶棚,连夜把窑洞的地面挖平,经撒水、铺绳、打夯等程序,硬是用木锤打出了一个平平实实的棱形钭方块。

黄土窑洞最盼的是冬天的热,最怕的是秋雨绵绵时的雨。每逢冬季,家家户户都会积攒和清扫许多柴草衣子,都会把土炕烧得暖暖的热热的甚至烫烫的。因为那个时候是没有火炉子的,只要人一进门,就请脱鞋上热炕。特别是晚上,炕越热家人们就睡的越香,特别能解乏。我们每次带上儿孙回老家,父母亲早早就为我们烧好炕,甚至在大半夜或者大清早还要为我们再煨煨炕压压火。每逢暴雨倾盆的夏天和细雨绵绵的秋天,父亲总是提前就疏通水路,拍垫查验有关鼠害和裂缝。常给我们讲天晴改水路、无事找为人的道理。

黄土窑洞是我们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归宿,是我们生生世世魂牵梦绕的乡愁。虽然绝大多数乡亲已经告别了窑洞,虽然我也离开窑洞将近二十年的时间了,但我还深深地恋念着我的家乡,恋念着我的土窑洞,也欢迎外地的以及没有见过窑洞的朋友们到我们大美庆阳考察体验观光旅游。

审阅:王辉成

简评:每个地方的建筑都各具特色,作者生长在西北高原,对于窑洞是最为熟悉的。作者在介绍了窑洞建筑的背景特点后,详细介绍了自家的窑洞,尤其将发生在窑洞里的故事做了深情的回忆,使我们对窑洞有了更为难忘的印象。

终审:严景新

作者:贺伟民,男,汉族,党员,1964年出生,研究生学历。现供职于甘肃省庆城县陇东分区纪念馆五级职员。曾多年从事过教育、文化、旅游及文秘工作。曾先后在省、市有关报刊杂志上发表过有关论文、散文及诗作。

编辑:卜一

本头条每日刊发作品优选纸刊《中国乡村》杂志,凡上刊者免费包邮赠送样刊

投稿必须原创首发,投稿邮箱:zxmtth@126

声明:本文为中乡美原创作品,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