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娶初一女不嫁十五男(不娶初一女不嫁十五男是每个月的这一天吗)

陪你演戏 2023-06-12 15:37:51 网友分享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二月十四,浓香吹尽,正是杏花肥时。

  苏州宋府的庭院中植满了杏花树,朵朵杏花抱香枝头,胭脂万点,连绵一片十分壮观。

  唐姻一路穿过游廊,由宋府丫鬟领路往花厅行去。

  “唐四姑娘,花厅就在前边儿,老夫人她们就在里头等着您呢,奴婢便不跟您进去了。”

  唐姻点点头,理了理裙摆,正要绕过花厅前的雕花屏风,内里隐隐传来几位妇人的对话声。

  “我们宋府百年望族,等下姻儿来了,切不可因唐国公之事冷落、疏远了她。”

  “放心吧母亲,媳妇们省的。”

  唐姻抿了抿樱唇,轻盈的脚步顿住。

  上个月初,江南闹了一件惊天动地的贪污弊政案。

  徽州知府举报江南巡抚贪污敛财,数额之大几乎是半个国库,皇帝震怒,引发了江南一带的官场大地震。

  唐姻的父亲唐国公唐光允,虽是世袭虚职,却因常年居住于杭州与多位落马杭州官员有过往来而受到牵连,被皇帝一并打入了大牢待审。

  昔日富贵荣华的唐国公府一落千丈,府内的银钱、财宝被尽数扣押。

  唐国公家没有儿子,只有四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唐姻家中行四,三个姐姐都嫁了出去,如今只剩她一个。

  唐国公府朝不保夕,唐姻母亲唯恐此事会牵连全家,这才将唐姻提前送去幼年订婚的对象家中——苏州宋氏。

  屋里没了声音,唐姻这才进去了。

  一位年约六十的端庄老妇人坐在花厅首座,一左一右是两名美妇人。

  一个是宋府大房的大夫人。

  另一个是她的亲姨母,她母亲的亲妹妹,年轻时嫁给了宋府二郎,做了宋府的二夫人,也正因此,唐姻与宋府有了一层并无血缘的表亲关系。

  看见门口的唐姻,两个夫人搀着老夫人,一并起身迎了上来。

  “姻儿见过祖母、大夫人、姨母。”

  唐姻欠身行了一礼,体态袅袅,她淡淡低垂着眸子,鸦羽似的睫毛遮住了一帘视线,避免无礼的直视。

  大概是因为家中变故,唐姻并未穿金戴银,除了头上一支简单的珍珠簪,只有一朵并不张扬的淡粉色海棠鲜花作为装饰。

  老夫人和她大儿媳对视了一番,看来对这个未来孙媳妇很满意。即便家道中落,也没失了名门贵女的体面、气度。

  “快,进来说话,别在这处站着了,进去坐。”

  老夫人牵着唐姻的手走了进来,花厅里是木色红紫、肌理细腻的花榈木家具,其上雕花纹理考究,足见宋府的底蕴。

  唐姻顺着视线往里看,才发现屋里除了一众婢子,西侧的灯挂椅上还坐着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郎。

  剑眉星目,身姿端正,只是表情严肃,皱眉垂眸摆弄着茶杯边沿。见长辈进来,连忙起身。

  “彦儿,发什么怔,还不过来跟你表妹打招呼。”

  被老夫人轻斥一声后,叫宋彦的少年郎才冷着脸对她行了一礼:“表妹。”旋即轻轻扭过头。

  唐姻这才知道,原来这位俊俏的小郎君便是与她订了十六年婚的表哥。

  宋府的长房长孙,宋彦。

  “也不知道姻儿还记得你表哥吗?你小时候你母亲带着你来宋府做客,是你表哥带着你去院落里游玩的。”

  唐姻点点头:“此事也听母亲说起过的。”随后还了一礼:“表哥好。”

  她对这位表哥印象不差,母亲说,当年她和表哥是很好的玩伴。

  那时她和表哥常在院子里爬树,据说她还从树上掉了下来过,吓得她哭了好久。

  如今他们都长大,当年那位表哥也初见了男人的模样,英姿挺拔,意气风发。像是春日向阳猛长的柏树,横竖看都充满了朝气。

  宋彦是大夫人的长子,大夫人见宋彦脸色淡淡,岔道:“这孩子,是见了表妹害羞了。”

  一听说害羞,唐姻飞快地看了一眼表哥,然后低下头来,脸颊上染上了一层并不明显的红晕。

  宋彦对这位如花似玉的表妹并不感兴趣,他谈不上厌烦表妹,宋彦只是单纯地反抗、厌恶这门婚事。

  十七岁的少年郎正值反叛的年纪,他只想找个意中人共度余生。

  什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宋彦眼里不过是盲婚哑嫁,葬送他幸福之事。

  宋彦偏过头看向唐姻,天井的阳光漏进来刚好落在了女子的侧颜上,更衬得她肤如凝脂。身上山岚色的绸缎被阳光照耀得流光溢彩,有一种高洁的美感。女子与祖母交谈、回话,或是颔首,或是微笑,像是一幅画。

  他承认,唐家四娘确如传闻中一般形似洛神,美似嫦娥,可是……

  宋彦淡淡撇过头去,为了人生一知己,美貌于他无用,他才不稀罕!

  屋子里一时静默,无人说话。

  大夫人眼睛一转,看向自己儿子:“彦儿,你表妹初来宋府,还不熟悉,你多与她说说话,昨不是才和同窗参加了春游宴,说来听听。”

  大夫人给宋彦递眼神,宋彦用眼神反抗着,见唐姻望了过来,母子两个停止了视线交锋。

  宋彦对上了唐姻的眼睛,盯了她一瞬,没得话说,反而起身朝祖母行礼:“祖母,听说我三叔今日能到苏州,孙儿想去城门等他,今日便先告退了。”

  老夫人瞪着他,手掌在黄花梨的桌面轻轻拍了一下,语气很淡,声音却沉稳肃穆:“你三叔又不是不晓得回府的路,用你去接?你给我老老实实在这里坐好,哪儿也不许去。”

  宋老夫人不仅是慈祥和蔼的长辈,更是宋家的当家主母。见祖母似乎隐隐有了怒意,宋彦只能坐回那张椅子。

  由于年轻气盛、涉世未深,宋彦先前极力压制的不耐之色也有些流于表面了,此刻显得如坐针毡。

  正在此时,一个丫鬟进来通报:“老夫人,三爷回来了!这会已经在大门处下了车,此刻正往这儿赶来!”

  “我三叔回来了?”宋彦像是遇见了救星,坐直了身子,一脸的惊喜之色。

  宋彦的三叔,十九岁探花及第,是当朝最年轻的探花郎。因得皇帝赏识,特地留京城任职内阁大学士,常伴驾左右,如今已有两年。

  宋家三郎,君子如玉,龙章凤姿。几乎是本朝人人看好、前程似锦的人物,数十载后,大概便是入阁拜相的社稷肱骨。

  更何况,宋老夫人快四十岁才生了三郎,可以说是老来得子,自然多些偏爱。

  宋老夫人的欢喜之色也溢于言表:“快请进来。”

  谈话间,一阵沉稳的脚步由远及近,雕花屏风后绕出一道身姿颀长的人影。

  “两年未见母亲,儿不孝,给母亲请安。”

  青蓝丝白衣、温润的羊脂玉冠,骨节分明且修长的双手轻轻撩起衣摆,欲行稽首之礼。

  这便是宋家三郎——宋昕。

  老夫人扶住了宋昕的胳膊,将他架了起来。

  宋昕目光扫过两位嫂嫂行了颔首礼,掠过宋彦,停在了屋子里唯一的陌生人身上。

  宋老夫人道:“这是唐国公府的四娘,彦儿未过门的媳妇。”

  唐国公府——

  宋昕落在唐姻身上的目光一沉。

  唐国公,这次贪污弊政案牵扯到的重臣之一。

  这次案子闹得沸沸扬扬,他已经不是第一次听闻唐国公府的名字了。只是经他母亲提醒,宋昕才想起,宋家和唐国公府还有一道姻亲连着。

  宋昕扶着母亲坐好,旋即移开视线。

  唐姻莫名紧张起来。

  方才宋昕的视线像是座大山一样压过来,让她透不过气。她心思一向细腻,而电光石火间的眼神交汇,唐姻全然不知对方在想什么,那眼神有些凌厉,她只能下意识收紧了下巴、敛眸避开锋芒。

  如果说宋彦是正欲催枝的新芽,那么宋昕之于宋府将会是黛色参天的大树。对方明明只年长几岁,面容也清隽俊逸,身上却充斥着喜怒难辨的气息。

  幸好宋昕的目光并未在她身上停留,与母亲寒暄去了。

  唐姻像是离岸许久方得入水的鱼,这才松了一口气。

  作者有话说:

  预收《糙汉将军的病美人》大家快去收藏呀,甜宠~

  为避免亡国下场,安阳公主慕玉婵被迫与杀人如麻的敌国将军萧屹川联姻。

  慕玉婵生来娇美,风华绝代,一把杨柳细腰不知迷倒了多少人。可惜生来体弱,三步一喘、五步一咳,是个泡在药罐子的病美人。

  人人皆知,娇生惯养公主嫁给那个人高马大,一手能折断她腰的敌国将军,便是羊入虎口,绝不会有好下场。

  可不曾想,那位病秧子公主嫁给过去后,不仅身子骨好了,更容光焕发起来。

  被诊断体弱无法怀孕的她,后来竟挺起孕肚,逞娇呈美宛若一朵被悉心滋养的娇艳牡丹。

  ·

  萧屹川是大兴最年轻的将军,势倾朝野,权倾天下,连皇帝都要敬他三分,可偏偏不是府里这个病秧子公主的对手。

  病秧子公主身子虽弱,嘴巴却毒,他本就寡言少语,自然没一句说得过她的。

  说不服她,萧屹川望向红帐暖榻,决定换个策略。

  奈何慕玉婵身子骨太弱,皮肤一掐就紫,她一咳嗽,他的心肝都跟着一起颤。

  萧屹川浑身力气使不出来。

  这是病,得治。

  还能怎么办,自己求娶来的媳妇,宠着呗。

  男人端着药碗过去,粗粝的指腹摩挲着去白瓷般的脚背,目光深沉,声音沙哑:“玉婵喝药。”

  慕玉婵只觉得脚背滚烫,用尽全力却收不回被男人紧握的脚掌,只好瞪他:“只喝药?没骗我?”

  欢迎收藏专栏以及预收,如有不足多多包涵,谢谢大家,爱你们!超级无敌爱!

2

  母子俩两年未曾相见,寒暄了许久,宋老夫人对宋昕多是关切和嘱托。

  这时,宋昕的书僮过来通报:“三爷,老爷回来了,人在书房等您。”

  “你父亲这是提前回来了。”宋老夫人催促道:“别让你父亲久等,快去吧。”

  宋老爷今日去了苏州郊野刘千户的别院,参加了刘千户三子的婚宴,的确是听下人来报说宋昕到了宋府,才尽快赶回来的。

  宋昕也有许多话与父亲说,便与几位长辈行礼告退了。

  宋府书房。

  宋老爷坐在一张霸王枨马蹄桌前写字,见宋昕进来,撂下茅龙笔抬眸。

  “儿子拜见父亲。”

  宋昕稽首一拜,宋老爷子抬抬手示意儿子起来,指了指面前的形制古朴的官帽椅:“坐。”他顿了顿,“我今日去吃了刘千户三子的婚宴酒席。”

  宋昕平静道:“去年苏州边界闹了匪患,刘千户剿匪,帮了大哥不小的忙,眼下江南贪污弊政案闹得风声鹤唳,大哥是苏州知府不好出面,由父亲代去,也不算冷落。”

  宋老爷稍稍放心,若老三连这点都看不通透,大概也不能在京城伴圣驾两年了。

  宋老爷五年前因身体原因无法继任京城礼部侍郎,这才致仕,回老家苏州颐养天年。

  宋家他这一脉有三个儿子。

  长子年逾四十,时任苏州知府。

  次子生来体弱,几年前便病死了。

  眼下唯一让他挂怀的,便是三子宋昕。

  这两年宋昕在京城圣前任职,宋老爷深知京城那滩浑水,没少提心吊胆,好在他这三子没将京城的路走窄了。

  “这次回来是万岁爷的意思?”宋老爷问。

  宋昕颔首:“万岁爷十分重视这次江南一带的贪污弊政案,儿子这次回来协助都察院的高大人一并查案,以正风俗,振纲纪。”

  得了儿子肯定的答复,宋老爷放心了。

  思忖片刻道,“……彦儿和唐国公四女的婚事也将近了。”

  唐国公是这次涉案的官员之一,虽尚未定罪,但宋昕清楚,此番回来便是同高大人来查案的,必然会与其有接触。

  如今与唐国公连上了姻亲,更要小心处理,以免出了什么纰漏、误会。

  宋昕正色道:“儿子明白,处理唐国公相关事宜时会小心谨慎的。”

  官场上该交代的都交代了,今后的路,还得儿子自己走。

  宋老爷松了口气,神色稍缓:“方才你拜见母亲,可见着唐家四娘了?”

  “见着了。”

  “嗯,如何?”

  宋昕回忆了一下,那孩子似乎有些怕他,虽没乱了礼数,只是一直紧张地搅着袖角。他中肯道:“胆子小,很规矩。”

  宋老爷长叹:“规矩点好,免得如儿时那般,被宋彦拐去了爬树。老三,你可还记得此事?”

  宋昕淡然的目光看向自己的右侧小臂处。

  无人知晓,他薄薄的衣料之下有一道两寸有余的疤。

  十多年前仍是杏花飘落的时节,他在姿态苍劲的百年杏花树下接住了一个四岁大的女童。

  女童被他救下,他却被地上的锐石割伤了手臂。

  女童被他袖袍上的血迹吓哭,宋昕皱皱眉将受伤的臂膀藏到身后。问她:“你是谁?叫什么名字?”

  “姻姻。”藕粉色襦裙的小姑娘抹着眼泪,“我叫姻姻。”

  身上的疼痛渐渐消失,伤口慢慢愈合,只有留在手臂上的疤痕留下了具体的形状,昭示着儿时那段短暂又朦胧的记忆。

  宋昕回过神,淡淡答道:“儿记得。”

  宋老爷有些感慨:“只盼彦儿成家后能稳重一些,能有你二三分,我便知足了。”

  父子俩又聊了聊宋昕将来的规划,以及如今京城的官场捭阖,两壶茶的功夫,日头已经偏西。

  彼时,二夫人已经命人将二房院子的西厢房收拾出来给唐姻居住了。

  宋府共三房。

  正院是宋老爷和老夫人的住所。

  大爷和三爷住在东院。

  由于二夫人是孀居妇人,则被单独安排在西院的夜阑院。

  西院不如东院热闹,但也清静自在,况且宋府乃是名门,即便二爷去了,也未曾克扣二夫人分毫,二夫人的日子过得也算安闲。

  几个婢子搬完了最后一箱笼东西,二夫人驱散了下人,捧着一只檀木小匣过来了:“姻儿,这匣子得空了你央人送到你母亲那处。”

  唐姻捧过来,打开盒盖一看,是面额不等的十几张银票和些许珠宝。

  “姨母,您这是做什么?”她推拒道:“我母亲,她、她很好。”

  提及母亲,唐姻的眸子染上一层忧虑。

  唐国公府已经上了封条,母亲遣散了府里一众下人,用自己的体己钱在杭州近郊租了一个院子。

  除了一个在唐国公府伺候多年的老婆子念及旧情伺候母亲左右,唐国公府已经无人可用了。

  这话说得违心。

  二夫人早就看了出来:“姨母是整日待在宋府不出门,但不代表不知道外边儿发生了什么。更何况,你母亲是我的亲姐姐,她的近况我早就派人打探过了,这些都是我当年的嫁妆,非宋府的东西,你先拿去给你母亲应急。”

  二夫人三十上下,是宋家已故二爷唯一的妻子,也是唐姻母亲的亲妹。

  唐姻的母亲比二夫人年长十余岁,对二夫人一向关爱,二夫人对待唐姻母亲更有“长姐如母”似的情绪。

  前些日子二夫人听闻唐国公府出了事,上了好大的火。

  那些日子她想将手里的银钱送予姐姐,碍于她的身份迟迟没有动作,如今唐姻住了进来,用唐姻的手交出去也算名正言顺,不必被人诟病。

  可唐姻还是拒绝了。

  “姨母,来宋府之前,母亲千叮咛万嘱咐过,万不可从宋府拿一针一线回去接济。母亲说,眼下的贪污弊政案正在风口浪尖上,宋府仁义,没有退了侄女的婚事,切不可在这个时候给宋家惹上丁点的麻烦。”唐姻将匣子推回到二夫人手里,眼眸清澈:“姨母,侄女不能收。”

  宋家几代官员,二夫人听唐姻这样一说,也惊诧不已:“是我想得窄了,到底是姐姐想的周全。”说到了这次的案子,二夫人关切道,“案子可有了进展?你父亲他……”

  唐姻的脸上有了哀戚。

  一位负责羁押此案犯人的狱卒曾受过唐姻母族的恩惠,前些日子央人来带过口信,说监牢里阴寒,父亲在牢里生了病,腿上的风湿骨痛症又发作了。

  换做平常的案子、犯人,出点银钱,送一床棉被进去并不困难,可这次是皇帝十分重视的大案,没人敢开这个后门。

  唐姻娘俩对此也是无能为力。

  唐姻澄盈的眸子泛起水雾,强忍着不落泪。

  二夫人心疼,将唐姻的肩膀揽入怀中,也跟着红了眼睛:“好在你的婚事有了着落,了却了姐姐一桩心事,今后的日子会慢慢好的……”

  姨侄两个感叹了一会儿,宋老夫人也差人让俩人去前厅参加接风宴了。

3

  “二夫人、四姑娘,老夫人说宴席半个时辰后在前厅开始,让您二位准备准备。”

  “知道了,你先下去吧。”二夫人用帕子擦了擦眼角的泪痕,随后从门外唤进来一个十三四岁、长相水灵的婢子。

  “姻儿,这是香岚,以后伺候你的丫头。你先同她一块去前厅候着,姨母净个面,安顿好渝哥儿就过去。”

  渝哥儿,宋渝,是二夫人和二爷的遗腹子,今年才两岁多。虽然有乳母照顾着,但年纪小,仍旧不能长时间的离开亲生母亲的陪伴。

  唐姻是个乖巧懂事的姑娘,便随香岚先行去了前厅。

  到了前厅,距离接风宴仍有一会儿,唐姻扫视了一番,家中的长辈们还未到场,也未发现宋彦的身影。

  只有两位与她年龄相仿姑娘,自行坐在一旁用来小憩的软凳上。

  两个姑娘看到唐姻过来,齐齐抬头,其中一个身穿黄色襦裙的姑娘旋即一愣,娉婷袅娜道:“瑶妹妹,这位怕不就是彦哥哥的新妇?”

  宋瑶是宋彦一母同胞的亲妹妹。

  她扯了扯黄衣姑娘的袖子:“还没过门呢,怎么就是我哥哥的新妇了?”

  她哥哥可不认这桩婚事。

  黄衣姑娘淡淡一笑,起身竟先与唐姻打起招呼:“您就是唐四姑娘吧,我是刘通判的孙女刘寄诗,和宋二姑娘打小的手帕交。瑶妹妹是书香门第的女儿,讲规矩惯了才这么说的。唐四姑娘来这边,跟我们一块儿坐吧。”

  这话儿说的,好似她唐姻不讲规矩了似的。

  况且瞧刘寄诗的神色、态度,看样子是经常来宋府的,这番熟络的模样,反而更像宋府的主人,让人觉得不自在。

  唐姻蹙眉,一句一顿正色道:“刘姑娘,宋府的二夫人是我的姨母,我才住在这儿。我未过门之前,的确是不该称呼为新妇的。”

  刘寄诗怔了一下:“是我失言了。”

  唐姻坐下,看向宋瑶,微笑叫了声“宋二姑娘”,算是打了招呼。

  谁知宋瑶并不理睬她,鼻子“哼”了一声,头一扭,冷冷淡淡的。

  唐姻觉着奇怪。

  刘寄诗叹道:“唐四姑娘别介意,瑶妹妹年纪小,以为今日彦哥哥不来参加宴会是躲着你,才跟着闹脾气。你可不要生彦哥哥的气,影响了感情。”

  唐姻一凝眉,觉察出刘寄诗言语间的挑唆来:“表哥可能是有急事。”

  “你不知道?彦哥哥其实是去找……”

  刘寄诗还要再说什么,可话还没说出口,门口传来一道冷清的男声。

  这声音很沉稳,没有一丁点的情绪,却足以让人闻之生畏,心脏如同紧绷的弦一样,不由得狠狠提起。

  “今日,不是家宴么?她是谁。”

  她,自然指的刘寄诗。

  三个姑娘看过去,齐刷刷地从小凳上站起来行礼,脸上的神情均是紧张又害怕的。

  这可是从京城皇帝身边回来的人。

  “三叔。”

  “三表叔。”

  “宋大人。”

  宋昕走近了,宋家大爷与大夫人也走了进来。

  “怎么回事?”大夫人开口。

  宋瑶看着母亲,声如蚊呐地说:“女儿听说今日家里办宴,是我邀寄诗姐来的,我想寄诗姐也来我们家的宴会好些次了,也不差这一回……”

  大夫人当着刘寄诗的面儿也不好批评宋瑶,只是对刘寄诗道:“寄诗呀,今日确实不太方便,等下次伯母派人去刘府请你。”

  这便是逐客了。

  刘寄诗面露窘态,但还是对大夫人恭恭敬敬地行礼,毕竟这是宋彦的母亲:“多谢伯母,那寄诗今日就不叨扰了,先告退了。”

  方才宋昕漠然的视线只是轻轻扫过她,她便已经不敢再言语什么了。

  她并非宋家人,因为跟宋瑶关系走得近了些,所以才能常来宋府走动。

  只是,她和宋瑶也算是一块儿长大的,见过宋三叔好几次,怎么才两年不见,对方就不记得她了。

  宋昕方才的话,实在令她难堪。

  如今她不仅也没看到宋彦,还被人下了面子,只好又拉住宋瑶的手,找些转圜的话说:“瑶妹妹,反正天色也黑了,我今日就先走了,等明日我来找你,咱们一块去诗社斗诗。”

  大夫人看刘寄诗走远了,轻声训斥宋瑶道:“不是与你说过了,少将她往府里带。”

  宋瑶看不出来,大夫人却眼明心镜。

  刘家那姑娘接近宋瑶便是因为宋彦,小时候还好,看不出什么,等这两年大了,大夫人渐渐意识到,刘家姑娘对儿子宋彦不寻常的情愫。

  可宋彦终究是定了亲的人,由不得胡闹。

  “可是……”宋瑶不甘心,想要辩解什么,直到那位向来冷淡的三叔开了口。

  “少与她往来。”

  没有原因,没有解释,也不容拒绝。

  宋瑶更不敢问。

  整个宋府,所有的小辈最怕的便是这位三叔,比祖父更甚。这位三叔明明只比他们大了几岁,反而更具威严。

  这也难怪,当他们这些半大孩子还在院落里追逐打闹时,这位年轻的三叔已经过了童试,且三场皆为案首,连中了小三元,向那些大儒先生求经论道了。

  宋瑶只好怯怯答了声“哦”。

  大夫人又对唐姻道:“你表哥有事不在,等他回来,大伯母选个好日子让他陪你出去游湖。”

  唐姻掩住失落:“没事的,大伯母,表哥正事要紧。”

  大夫人扯完了谎话,二夫人、宋老爷和宋老夫人也先后来了。众人各自入了席,大多是讨论宋昕的事,十分默契地避开了宋彦没在的事情。

  大夫人这个愁,本来今日的接风宴其实是个双喜宴,一来给宋昕接风洗尘,二来庆祝唐姻和宋彦的婚事,谁知道她那不争气的儿子为了表明自己不愿娶唐姻的坚定立场,干脆在宴前逃了!

  只是大夫人不挑明,唐姻还是听进去了刘寄诗的话。

  宋彦表哥到底是不是因为躲着她才不来参加这次宴会的,可表哥如果躲着她,又是因为什么?

  刘寄诗为什么要那般说呢?唐姻回忆了一番,她明明没在表哥面前犯过什么错的……

  这顿饭唐姻食不知味。

  宴席接近尾声的时候,二夫人的丫鬟过来寻二夫人,说渝哥儿醒了又闹着找娘,二夫人便提前欠身行礼先行离席了。

  宋老爷似乎有许多事要与两个儿子讨论,在场的女眷们便纷纷告退了。

  唐姻出了正厅的门,却没见香岚。天色早就黑了,天空中低低沉沉的滚过去几道闷雷,空气也变得湿润。

  这是要落雨的征兆。

  “香岚,香岚?”唐姻唤了两声香岚的名字,无人回应。她将手在眼前遮出个棚往远处望着,黑黢黢一片,不见有人。

  算了,跑回去吧,免得一会儿淋雨,之前从二房院子到正厅也就一盏茶的工夫。

  只是,她不认得回去的路。

  就在此时,身后有人淡声开口:“你要回去?”

  这声音……

  唐姻忙转身站直了身子,欠身一礼,紧绷道:“是,见过三表叔。”

  她低着头,不敢直视对方,想起方才三表叔和刘寄诗、宋瑶说话的模样,她就莫名地害怕。

  唐姻心中暗想,这伴过圣驾的人啊就是不一样,通身的威仪。

  “嗯。”宋昕一手提着灯,看着闷闷的天色,率先跨出一步:“跟上。”

  宋府亭台水榭居多,园中多以水为中心,山水萦绕、草木繁茂,路线十分复杂,生人很容易迷路。

  宋昕往前走上两步,却不见有人跟来,提灯回头,微弱的灯笼映照出他微微皱起的眉头,高挺的鼻梁打下一片小小的阴影。

  盈盈的一簇灯火划过宋昕眼眸深处,浮光掠影,转瞬即逝。

  他清冷地说:“今日家宴,没有多余婢子,府内路线繁复,所以我送你。”

  唐姻这才反应过来,恭敬地致谢:“多谢三表叔。”然后保持着不远不近的身位,小心谨慎地跟在宋昕的身后。

  天色尚未黑透之时,她随香岚往正厅走还不觉得怎样。如今天黑透了,园中不缀灯火,才发现宋府园中的曲折,远比她想象中复杂得多。花圃、竹丛、杏林夹杂其中,堂、楼、亭、轩更是数不胜数。

  于她来说简直是个迷宫。

  幸亏这位莫测难辨的三表叔,背影稳稳地走在前边,帮她开路。

  唐姻盯着黑夜里唯一明亮的橘灯笼,惴惴不安过后,又有些幸免于难的庆幸。

  三表叔看着为人冷清自持,不近人情,实际上是个很好、很良善的长辈。

  不大一会儿,两人就快到二房大院外了,距离唐姻的住所还有一段距离,但目之所见之处已经可以看到西厢房,不至于迷路。

  宋昕的脚步忽然顿住,回头:“可认得路了?”

  唐姻认真答道:“认得了,今日多谢三表叔。”

  宋昕:“嗯。”

  再往里是二房的内宅,宋昕不便再往前,伸手将灯笼递了过去。

  唐姻见宋昕的动作,抬手接过。一迎一递间,唐姻柔软的指腹不小心擦过宋昕的指尖。

  宋昕忙缩回了手,袖袍下的指尖微微蜷缩起来。像是拂过烛火,竟有些不可捉摸的烫。

  未及细究,唐姻已经郑重接过灯笼,欠身道:“辛苦三表叔,明日侄女差人将灯给您送还回去。”

  宋昕盯着远处幽深的杏花林,淡淡道了声“不必”,便头也不回地往来时的方向走去。

  唐姻提着灯才走到西厢房的门口,天空刚好轰隆隆落了雨,绵绵密密的雨线铺天盖地挂在天地之间。

  这时香岚从屋里推门出来,手里拿着一把油纸伞,“呀”了一声:“奴婢见天色不好,回来取伞。小姐,您怎么回来的?竟没迷路?”

  “亏是遇见了三表叔。”唐姻道:“他真是个好人。”

  唐姻回头看向来处,那抹天青色的人影早就不见了,只有灯杆上还残留着淡淡的余温。

4

  雨势越来越大,豆大的雨点说下就下,砸得宋彦外袍尽透,软趴趴地贴在身上。

  他一路小跑,躲进宅门屋檐下叩响了宋府门环。

  半晌,门房先生披着外裳过来开门,一入目便是宋彦狼狈不堪的模样,忙把人往里边儿请。

  宋彦接过门房先生递过来的干净巾子,在脸上囫囵了一把,试探地问:“今儿的宴会可散了?”

  门房先生道:“散了,散了半天了。”

  “那太好了,”宋彦道,“我这就回去!”

  他对那位空有美貌却毫无感情基础的未婚妻避之不及,但总不好在外头过夜,如今家里的宴会散了,他不必与表妹碰面,便可安心地回东院。

  宋彦说着,抬腿就往内院里去。

  门房先生举着伞往前撵,急道:“大少爷,伞、伞!”

  宋彦已经登上游廊了:“不用了,我跑回去。”

  宋彦一路小跑,到了他居住的地方,东院的兰亭居,然后轻手轻脚地开门。

  他知道今日逃了宴一这举动必定会被父母责怪,便打算偷偷溜回房,泡个热水澡,有什么别的明日一早再说。

  谁知手刚搭在门环上,身后便有人带着怒意质问:“舍得回来了?”

  宋彦背着身儿,嘴巴里无声的道了“糟糕”二字,回过身恭敬地行礼:“父亲。”

  最近江南的贪污弊政案波及甚广,唯独宋家大爷管辖下的苏州一带没闹出大乱子。这多亏宋家大爷为官谨慎、驭下严明。一旬里只有三五日宿在府里,整个人几乎都泡在苏州府衙了。

  今日是因为三弟宋昕从京城回来才特地从苏州府衙内赶回来的。

  他撑着伞,站在兰亭居的小院里,目光炯炯地看着儿子,语气诸多不满:“瞧你这一身什么样子,将自己拾掇干净之后,来书房找我。”

  宋彦没法,只好先进了屋,小厮伺候他换了身干净的衣裳,匆匆将头发擦干便去了父亲的书房。

  一进屋,就看父亲坐在一把圈椅上,虎视眈眈地盯着他,开宗明义道:“宋彦,你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你与唐国公四女早就订婚了,你以为你逃得过吗?”

  他父亲没开口让他坐,宋彦只好站在原地,微微垂下头。

  宋家大爷续道:“你母亲已经找人给你和唐四娘合过八字了,下月二十八,你二人便完婚。这些日子,你给我收敛些。”

  “什么?”一听说定了婚期,宋彦忽然瞪圆了眼睛,抬头看向父亲:“爹!儿子不是说过吗,儿不想娶唐四娘,怎么就这么匆忙地将婚期给定了!”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娶不娶的轮得到你做主?”宋家大爷道:“况且那唐四娘温柔贤惠、知书达理,你到底瞧不上人家哪点?”

  宋彦并未瞧不上唐姻,他只是不想和一个陌生人成婚。

  宋彦想娶的是能与他心心相印、共度余生之人。

  宋彦急道:“爹,儿没有瞧不上人家。只是……三叔还没娶亲呢,我一个晚辈急什么。不若等三叔娶了亲,儿再娶。”

  宋家大爷狠狠一拍桌案:“你少贫嘴,你三叔在你这个年纪的时候,已经在会试中拿了会元,你怎么不比比这个?”

  这个一般人哪里比得过呢……

  宋彦无奈道:“当真不能退婚么……”

  “不能,”宋家大爷斩钉截铁,“你和唐四娘的婚事自幼便定下了,如今唐国公府出了事,你这边嚷嚷着退婚,将宋府置于何地?我们宋府百年清誉,怎能做出背信弃义、反面无情之举。”

  宋彦并未想过这层,也总不好跟父亲耗着。他父亲向来说一不二,他是绝不可能说动他父亲的。

  宋彦只好说了声“知道了”,暂回了自己的住处。可一想到父亲的话,夜里横竖都睡不着。

  第二日一早,宋彦顶着眼底的乌青去了好友林子颂处。

  “宋兄,你怎么了?这眼底的乌青都快落到膝盖上去了。”林子颂是他的同窗,多少知道些宋彦最近的愁事:“是不是又因为你那婚事?”

  宋彦点头,将昨晚父亲的意思说与林子颂听。求救道:“林兄,你说我这婚期就剩下一个多月了,此事还有没有法子?”

  “我觉着,此事症结不在令尊,而在唐四娘身上。”林子颂想了想:“我今日在阳澄楼定了位置与周兄吃蟹,不如你约她一道过来,与她聊聊?”

  宋彦道:“看样子,也只能如此了。”

  宋府。

  唐姻从唐国公府来的时候带来了些绸缎布料,这会儿,正在西院厢房绣一条青蓝色的男子腰带。

  上边绣的海棠纹代表真心祝愿,送给宋彦正合适。

  唐姻悉心绣着腰带,希望表哥能喜欢。

  母亲曾教导她要多关心未来夫婿,将来两人在一起了,相敬如宾、举案齐眉。

  她曾见过母亲为父亲绣腰带,也许……想要成为恩爱夫妻便该是这样做的。

  忽然,香岚开心地跑过来通报:“小姐,门房那边人来传话,说大少爷邀请您去阳澄楼吃蟹。”

  唐姻有些紧张。

  这是第一次有男子约她出去游玩,也是到宋府后,表哥第一次约她。

  收起还未绣完的腰带,唐姻拉着香岚帮她选衣裙。

  她很重视这次约会。

  两人挑拣了好一会儿,最后唐姻选了一件灵气又不失端庄的荷绿色襦裙,希望把最好的一面展现给宋彦,随后乘着马车去了阳澄楼。

  时人喜欢吃蟹,尤其在江南一带附庸风雅的文人墨客中更为盛行。

  盛行到什么程度呢?如今,时值二月还不是蟹子下来的时候,就算是在阳澄楼也只能吃到一些并不肥的养殖蟹,但阳澄楼仍旧是座无虚席。

  “宋兄,那是不是你家的马车?”林子颂眼尖,一眼看到了唐姻的车架。

  宋彦和周平闻声看过去,一抹清新荷绿色身影撩开马车的车帘,踩着马凳下了车。漂亮的杏儿眼里有些好奇,和对人群的无措,我见犹怜。

  宋彦不由得心跳快了几下,道:“对,她就是我表妹。”

  林子颂发出个惊讶的抽气声:“这你都要退婚?将来可别后悔!”

  “怎么可能?”宋彦道:“我去接人。”

  唐姻下了马车,就看到宋彦朝她走了过来,屈膝行了一礼,脸颊有些红,规规矩矩地道:“表哥。”

  宋彦摸了摸鼻子,又扭过脸,道:“随我来吧。”

  她随宋彦到了座位处,发现原来还有两个与表哥同行的男子。

  几人互相介绍后,林子颂叫店家上了蟹子、酒水,笑道:“阳澄楼不仅蟹出名,戏唱得也好,唐四姑娘应当没听过,今表哥特地为你点了一场。”

  阳澄楼的一层正中搭了一个戏台子,上边正有几位优伶在表演。

  咿咿呀呀唱得是男子斩断情丝,一心建功立业,之后才成家抱得美人归的桥段。

  林子颂道:“不知道唐四姑娘可听懂了这出戏?”

  宋彦说是找唐姻谈谈,却不好直接说,毕竟唐姻是个姑娘,照顾到姑娘家的面子,他们想旁敲侧击“提点”唐姻。若是唐姻能明白,主动与宋府提出退婚,互相留下面子,最好不过。

  唐姻显然没听明白,林子颂这一问,她从耳垂红到脖颈。还以为宋彦这是在告诉她,好儿郎就要像他那位三叔一样建功立业,将来好给她好点的生活。

  她避开众人的视线,垂首用蟹八件剥蟹。

  在唐国公府时,年年都会举办秋蟹宴,她甚至还有一套金镶玉的蟹八件,只可惜父亲出事的时候被官府一并查封了。

  唐姻的手很漂亮,剥蟹的手段很高明,三五下,一块蟹肉被剥出,蟹壳仍是完整的,甚至能拼回原来的模样。

  她将蟹肉放在了宋彦的盘子里:“多谢表哥,听懂了。”

  几个男子悄悄对了下眼神,这是没听懂。

  “唐四姑娘,这螃蟹自己剥的才好吃。”周平是个急性子,一口气飞快道:“这选新妇也是一个道理,我的意思是,唐四姑娘不如跟宋老爷提出退婚,别让宋兄为难!”

  唐姻正剥螃蟹的手一顿,这才听出了话音,原来今日这戏是这个意思。

如侵立删

女不嫁十五男,男不娶初一女。这是为什么?

女不嫁十五男的意思是女子不要嫁给农历正月十五出生的男子。

古人认为每个月的十五是阳气最重的日子,这个日子出生的男子,阳气太重,命硬克妻,所以都不愿意嫁给农历正月十五出生的男子。

男不娶初一女的原因

女子在命格学当中本就属阴,古代有普遍认为初一寒气会生长的说法,那就是说这天出生女生寒气重,而寒气重其实对于男人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所以男人最好不要娶这天出生的女好,不吉利。甚至有的地方认为这样的女人气数绵长,会影响男人的命格。

关于女不嫁十五男和男不娶初一女的由来

这是一个封建迷信的说法。正常来讲亏没,这两天出生的话应该会讨人喜欢才对,因为他们在吉日出生,不过按照棚樱老一辈的说法,初一和十五,大人们忙得不可开交,若是孩子在这两天出生,那么他们就要把原本用于过节的时间分出一半来照顾孩子,而孩子小难免会苦恼。

这和当天的喜庆气氛格格不入,所以多少会扫了大家的兴。从另外一个层面上来讲,可能对孩子疏于照顾,容易导致他们性格出现缺陷的情况,如比较孤僻、暴躁、敏感等等。我们从一个孩子的性格可以看出他的成长环境,若是孩链空丛子出生的家庭是无忧无虑,幸福和谐的话,孩子衍生出来的性格自然会让人非常喜欢。

为什么女不嫁十五男,男不娶初一女呢?

女不嫁十五男的意思是女子不要嫁给农历正月十五出生的男子。

古人认为每个月的十五是阳气最重的日子,这个日子出生的男子,阳气太重,命硬克妻,所以都不愿意嫁给农历正月十五出生的男子。

男不娶初一女的原因

女子在命格学当中本就属阴,古代有普遍认为初一寒气会生长的说法,那就是说这天出生女生寒气重,而寒气重其实对于男人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所以男人最好不要娶这天出生的女好,不吉利。甚至有的地方认为这样的女人气数绵长,会影响男人的命格。

关于女不嫁十五男和男不娶初一女的由来

这是一个封建迷信的说法。正常来讲亏没,这两天出生的话应该会讨人喜欢才对,因为他们在吉日出生,不过按照棚樱老一辈的说法,初一和十五,大人们忙得不可开交,若是孩子在这两天出生,那么他们就要把原本用于过节的时间分出一半来照顾孩子,而孩子小难免会苦恼。

这和当天的喜庆气氛格格不入,所以多少会扫了大家的兴。从另外一个层面上来讲,可能对孩子疏于照顾,容易导致他们性格出现缺陷的情况,如比较孤僻、暴躁、敏感等等。我们从一个孩子的性格可以看出他的成长环境,若是孩链空丛子出生的家庭是无忧无虑,幸福和谐的话,孩子衍生出来的性格自然会让人非常喜欢。

女不嫁十五男,男不娶初一女?

女不嫁十五男的意思是女子不要嫁给农历正月十五出生的男子。

古人认为每个月的十五是阳气最重的日子,这个日子出生的男子,阳气太重,命硬克妻,所以都不愿意嫁给农历正月十五出生的男子。

男不娶初一女的原因

女子在命格学当中本就属阴,古代有普遍认为初一寒气会生长的说法,那就是说这天出生女生寒气重,而寒气重其实对于男人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所以男人最好不要娶这天出生的女好,不吉利。甚至有的地方认为这样的女人气数绵长,会影响男人的命格。

关于女不嫁十五男和男不娶初一女的由来

这是一个封建迷信的说法。正常来讲亏没,这两天出生的话应该会讨人喜欢才对,因为他们在吉日出生,不过按照棚樱老一辈的说法,初一和十五,大人们忙得不可开交,若是孩子在这两天出生,那么他们就要把原本用于过节的时间分出一半来照顾孩子,而孩子小难免会苦恼。

这和当天的喜庆气氛格格不入,所以多少会扫了大家的兴。从另外一个层面上来讲,可能对孩子疏于照顾,容易导致他们性格出现缺陷的情况,如比较孤僻、暴躁、敏感等等。我们从一个孩子的性格可以看出他的成长环境,若是孩链空丛子出生的家庭是无忧无虑,幸福和谐的话,孩子衍生出来的性格自然会让人非常喜欢。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