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多少人口(中国有多少人口2023多少亿)

相见陌路 2023-07-26 11:40:19 网络

中国最新人口版图:浙江“抢人”第一,广东首现负增长

随着各地人口数据的陆续出炉,中国最新的人口版图也逐步清晰。

2022年,中国人口负增长的总体趋势也深刻影响着省域之间的人口流动。

从常住人口总量来看,广东、山东、河南依旧稳居全国前三,但这三省的常住人口总量,在2022年均出现减少。

目前,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中(港澳台除外),除了西藏、宁夏,已经有29个公布了常住人口数据。在这29个省级行政区中,有17个常住人口实现正增长,12个常住人口出现下降。

浙江连续第二年成为全国常住人口增量第一的省份,而多年常住人口增量“夺冠”的广东,却在2022年出现下滑。

杭州街景 图/视觉中国

在人口整体负增长的趋势中,常住人口持续增长的地区,究竟有哪些秘诀?

17省增长,12省下降

2022年,全国17个常住人口实现正增长的省份分别为浙江、江苏、湖北、安徽、福建、山西、重庆、甘肃、内蒙古、云南、陕西、贵州、海南、广西、江西、青海和四川。

而12个常住人口负增长的省份分别是广东、北京、山东、天津、河南、上海、湖南、黑龙江、河北、新疆、辽宁和吉林。

东北三省均呈现人口流出的态势。

数据显示,2022年,辽宁常住人口减少32.4万人,数量在已公布数据的省份中排名第一;吉林、黑龙江分别减少了27.68万人和26万人,三省相加总共减少了86.08万人。

京津冀区域常住人口减少逾40万人,其中北京常住人口比上年末减少4.3万人,天津减少10万人,河北减少28万人。

广东2022年意外成为常住人口流失省份。

过去多年来,广东的常住人口一直处于增加阶段。其中,2021年,广东常住人口增加60万人,但到2022年,广东却流出27.2万人。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广东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仍为正,有105.20万人出生,全年人口自然增长42.2万人,是全国唯一一个出生人口突破百万的省份,这一数据让广东在全国范围内称得上最“能生”的省份。

基于此,不少业内专家将广东常住人口的减少,归结为疫情的短期影响。

多年以来,广东的常住人口数量远远多于户籍人口。到了2021年,广东仍有2737.05万外来人口。但去年底统计常住人口期间,由于疫情影响,不少来广东工作的外省人群纷纷返回家乡。

广东统计局就此刊文指出,2022年,广东省外流动人口减少69.2万人,这是在2022年广东疫情散发多发的因素影响下,省外流动人口暂时回流返乡的阶段性现象。

而今年春节后,三大电信运营商数据,均显示人口大规模回流广东。此外,百度实时迁徙地图数据显示,广州、深圳、佛山、东莞也多日位居全国热门迁入地前十。

值得注意的是,以往劳务输出的人口大省——安徽、湖北、江西和四川,在2022年常住人口全部实现了正增长,增量分别为14万、14万、10.58万和2万。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广州曾撰文指出,这与劳动人口回流趋势息息相关。

王广州分析,内陆省份劳动力工价与沿海省份差距在减小,内陆劳动力人口回流,成为各地人口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此外,他补充说,广东的常住人口减少直接原因虽受疫情影响,但也与这一大趋势相关。“90后”、“00后”这两代人,相比长距离跨省务工,更多选择在本地工作。

浙江成“吸引力”最强省份

2022年,浙江常住人口增量再度在全国夺冠。

浙江省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末,浙江常住人口为6577万人,与2021年末常住人口6540万人相比,增加37万人。

在2021年,浙江常住人口增量为72万人,就已经全国最高 。

考虑到浙江2022年自然增长人口仅为0.3万人,这37万常住人口增量,绝大多数来源于人口净流入 。

浙江缘何拥有强劲的吸引力?

王广州认为,这与长三角经济的吸引力息息相关,人口往往跟随产业迁徙。

2022年,在万亿GDP城市中,浙江省会杭州的人口增量为17.2万人。

近年来,杭州作为数字经济强市,在大数据、高端软件、云计算、人工智能、网络通信、集成电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不断实现集群发展。

在王广州看来,杭州这些新兴产业,带动了产业链上下游落户杭州,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到杭州落户、发展。

此外,在一二线城市中,杭州的落户政策较为宽松。最近,杭州宣布,对在杭州就业的35周岁以下的普通高校大专学历毕业生,可在市区办理落户。同时,全面放开桐庐县、淳安县、建德市三县(市)城镇落户条件。

除了依靠新兴产业吸引人口,浙江还存在另外一种人口吸引形式。

“在全国纷纷出台高尖端产业的招商引资和人才吸引的政策背景下,整个浙江,特别是金华,利用自己的产业和商业体系,以普通产业和人才作为着力点,吸引青年人前来就业。”浙江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曹荣庆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

在曹荣庆看来,类似金华这种模式,虽然在部分人看来不够“高大上”,甚至相对“低端”,但就是这样的产业和商业体系,却实实在在吸纳了大量就业人口。这在当今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越来越成为全社会关注焦点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与浙江同属长三角地区的江苏,2022年常住人口增量为10万人。

值得注意的是,江苏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81‰,在2022年,死亡人口已经多于出生人口,实际上,2022年,江苏有25.4万外来人口流入。

长沙、合肥增长明显

除各个省份之外,最近全国主要城市也陆续披露常住人口数据。

不同于公众印象中人口流入强劲的一线城市和东南沿海城市,2022年,长沙、合肥、西安、武汉、南昌等中西部强省会城市人口聚集能力明显提升。

2022年,在24座万亿GDP城市中,长沙以18.13万的常住人口增量,位居第一。此外,杭州(17.2万人)、合肥(16.9万人)、西安(12.29万人)、武汉(9.01万人)的人口增量,分别为位列第二到第五位。

长沙街景 图/视觉中国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长沙打造的“房价洼地”效应,正在凸显。

最近几年,在全国多城因“炒房”问题被住建部约谈时,长沙却以“让炒房客有去无回”而著称。住建部在2020年12月发布的《建设工作简报》中,曾刊载《长沙市落实主体责任稳妥实施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一文,公开表扬长沙。

2023年初,长沙房价均价约为1万元左右,在全国排在60名之外,不及不少东部地区的普通县城。

此外,2022年,长沙GDP约1.39万亿,同比增长4.5%,在各大城市中,增速靠前。目前,长沙拥有85家A股上市公司,位居中部城市之首。

除了长沙之外,2022年,合肥的常住人口增量为16.9万人,成绩同样较为亮眼。

近年来,被誉为“最强风投城市”的合肥,不仅坐拥长鑫存储、晶合等一众半导体龙头企业,还牵手比亚迪、蔚来等新能源汽车头部企业。

这些新兴产业,同样吸纳大量外地人口的流入。

根据2023年合肥政府工作报告,2022年合肥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127个,新增高技能人才5.5万人,新招引大学生首超30万人。

记者:赵越

全国人口最新数据公布!总共有多少人?2023全国人口省份排名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但随着近几年人口出生率逐渐的减少以及去年疫情全面放开之后导致部分老年人去世,有关我国人口最新数据也是大家迫切想知道的。未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生育率再提不上去的话,直接带来的结果就是我国人口数据减少。近日,全国人口最新数据公布,一起来看看全国总共有多少人吧!

2022年2月2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经过初步核算,截止到2022年年末我国总人口人141175万人,也就是目前全国人口有14.1175亿人。而根据2022年年初统计的2021年年末的人口数据来看,是141260万人,2022年我国人口总数和2021年人口总数相对比,减少85万人。

下面梳理截止2022年年末城镇常住人口、出生人口、死亡人口最新数据如下:

1、城镇常住人口:92071万人,占比65.2%

2、乡村常住人口:49104万人,占比34.8%

3、男女比例人口:男性72206万人,女性68969万人,男性占比51.1%,女性占比48.9%。根据男女比例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男女比例失调有所缓和。可能是这几年重男轻女思想在得到缓解,很多年轻家庭都想生女孩,导致女孩出生率有所提高。和此前的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的情况而言,快趋于平稳了。

4、全年出生人口:956万人,出生率为6.77。

5、全年死亡人口:1041万人,死亡率为7.37。

此外根据不同年龄阶段人数分布情况来看,16-59岁人口数最多,有87556万人,占总人口62.0%.

在了解全国总人口数量之后,大家对2022年年末全国人口省份排名也是关注度比较高的,一起来看看2023年公布的最新数据吧!

广东省排名第一:

目前,虽然广东省尚未公布2022年常住人口数据。但按照往年的数据来分析,广东省2022年常住人口是增长得,估计有1.2亿多人。

山东省排名第二:

根据山东人民政府官网显示,截止2022年年末,常住人口10070.21万人,规模过亿。

河南省排名第三:

2022年常住人口9872万人,出生人口73.3万人,人口出生率7.42%,人口自然增长为负数。

江苏省排名第四:

2022总数是8505.4万人。

四川省排名第五:

2022总人数口是8372万人。

以上就是全国人口最新数据公布,像流入大省人口还是在持续增长的,而人口流出省份则人口总数有所下滑。

(本文为“大六带你看民生”原创内容,未经本人许可严禁转载)

联合国估计:到2023年年中,印度人口将比中国多290万

联合国3月19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印度正在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到2023年年中,印度人口将比中国多290万。

当地时间2022年10月23日,印度卡纳塔克邦,人们走过班加罗尔的一个市场。视觉中国 资料图

据路透社报道,联合国人口基金会发布的《2023世界人口状况报告》的人口估计值显示,到2023年年中,印度的人口约为14.286亿,而中国为14.257亿,印度人口将比中国超出290万。数据显示,美国排名第三,届时估计有3.4亿人口。

根据联合国此前公布的数据,人口专家预测印度的人口数将在本月内超过中国,但联合国人口官员表示,由于印度和中国的数据存在“不确定性”,因此无法确定这一变化具体将于何时发生。尤其是因为印度上一次人口普查是在2011年进行的,下一次人口普查原定于2021年进行,却因全球疫情暴发而推迟。

路透社报道称,尽管印度和中国的人口总数将占据全球80.45亿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但长期来看,这两个亚洲大国的人口增长速度在放缓。据印度政府公布的数据显示,自2011年以来,印度人口十年内的年均增长率为1.2% ,而此前的十年则为1.7% 。联合国人口基金会印度办事处代表沃纳尔(Andrea Wojnar)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印度的调查结果表明,大量印度民众都面临一定的人口焦虑。”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在4月19日的例行记者会上表示,中国有14亿多人口,其中劳动年龄人口近9亿,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0.9年,新增劳动力受教育年限更是达到14年。同时,中国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推动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积极应对人口发展变化。正如李强总理指出的那样,中国的“人口红利”没有消失,“人才红利”正在形成,发展动力依旧强劲。

戴雨潇:就应该理直气壮地喊出:Chinese New Year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戴雨潇】

寅虎年到来,全国各地的朋友都在欢度新春佳节。包括海外的华人华侨在内,全世界有超过四分之一的人口也在一同庆祝农历壬寅年的到来。

但春节应该怎么翻译,成了大家争论的一个话题。

不少国家的领导人都发表了新年贺词。美国总统拜登、英国首相约翰逊都是用 “Happy Lunar New Year” 的表达拜年。加拿大总理特鲁多在一月底和二月初发表了两次新年致辞,第一次用了 “Lunar New Year” ,第二次用了 “Chinese New Year”。

此前,曾经抗议泡菜、参鸡汤、韩服起源于中国的韩国教授徐坰德,也盯上了农历新年的英文译法。他声称由于韩国也过春节,所以这个节日不能翻译为 “Chinese New Year”,而必须翻译为 “Lunar New Year”。他号召韩国网友抵制 “Chinese New Year” 的英文译法。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争议?我们作为中国人又应该用哪个英文词汇描述农历新年?

中国农历不是 “Lunar Calendar”

首先解释下词义。英文中 “Lunar” 这个形容词意思是“和月亮相关的”,词源为拉丁语的 “Luna” ——罗马神话中的月亮女神“露娜”。“Lunar New Year” 实际上是 “Lunar Calendar New Year” 的简称,直译成汉语为“月历新年”或“阴历新年”。

月历,顾名思义指的就是参考月相周期制定的历法。由于月亮的盈亏在夜间一目了然,观测月相比观测太阳更容易,因此很多古代历法是月历。在目前世界上仍然通行的历法中,只有伊斯兰教的哈吉来历为纯粹的月历。

月亮两次出现同样月相之间的时间称为一个朔望月(无月为朔,满月为望),平均时长约为29.53天。在阴历中取整之后大月是30天、小月是29天。如果我们将12个朔望月定为一年,那么1年的长度大概就是354.36天。伊斯兰历采取的就是这种方法,平年有354天,闰年有355天。

我们知道一年四季是由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形成的,与月球无关。根据现代的精确观测,地球围绕太阳转一周的时间(称为太阳年或回归年)约为 365.24 天,比12个朔望月多了11天多。这就意味着伊斯兰历这类月历的“年”和回归年之间的误差会越来越大,所以月历的一个显著的局限性就是没有季节(每过十几年,夏天的月份就会变成冬天的月份)。

中国古代社会非常重视农业,古人很早就意识到了太阳的位置变化与农业气候有着密切关系,只参考月相制定的历法不能满足古代社会的需求,我们的祖先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创造了“节气”的概念。

至于如何确定节气,早在《周礼》中就出现了“土圭测影”的记载[1]。具体的方法为垂直地面立一根长杆,通过观察记录它在正午时影子的长短变化来确定节气——每年日影最长定为“冬至”,每年日影最短定为“夏至”,其中昼夜长短相同的两天就是春分和秋分。

北京古观象台的圭表

古人为了同时确保“月”反映月相盈亏、“年”反映太阳周年运动,所以就发明了“置闰”——基本原则就是每两三年加一个闰月(置闰的具体规则极其复杂,本文篇幅有限难以展开)。如此一来就解决了12个朔望月比一个太阳年少11天的问题。

由于中国传统历法(又称农历或夏历)同时参照了对太阳和月亮的观测,属于一种“阴阳合历”,翻译成英文应当为 “Lunisolar Calendar”。近代一些老百姓将传统历法称为“阴历”,主要是相对西来的纯阳历而言,这种叫法实际上是不准确的。

基于上述基本原则,中国早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多重历法。汉武帝的时期制定了第一部完整统一且有明确文字记载的历法《太初历》。该历法规定一个回归年为365又1539分之385日,一个朔望月为29又81分之43日,以冬至所在的月份为11月,确定正月初一为一年之始。

在《太初历》之后,我国历朝历代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不断根据观测修正误差以及改良置闰规则,陆续出现了南朝宋人祖冲之的创制的《大明历》、唐朝僧一行创制的《大衍历》以及元朝郭守敬等人创制的《授时历》等历法。这几部历法无论精度还是计算方法都领先于西方。

到了晚明,徐光启等人吸纳了哥白尼、伽利略和地谷等欧洲天文学家的新理论创制《时宪历》,根据太阳的实际位置确定节气(定气)。现行版本的农历由南京紫金山天文台负责颁布发行,其定气法和置闰规则等基本思想均沿用自《时宪历》[2]。

在古代,东亚汉字文化圈诸国的历法均照搬自中原。越南从14世纪至19世纪初都在使用元明的《授时历》,1813年采用了中原的《时宪历》,之后随法国殖民开始改用西历。

朝鲜半岛的长期接受中原颁历授时,早在西元624年就有高句丽“遣使内附,受正朔,请颁历。许之”的记载。之后半岛相继出现的高丽王朝和朝鲜王朝长期为中原属国,接受元明清朝廷颁历,直到满清甲午战败后被迫放弃与朝鲜的册封关系。

历史上越南、朝鲜和琉球等国臣服中国的大部分时期,其国内使用的历法都来自中原朝廷,甚至连朔望的时间和置闰的计算也全都按照中原的观测确定而非当地时间。近代越南和朝鲜开始根据当地的观测定朔和定气,由于两国的纬度和时区与中国不同(朝韩比北京早一个小时,越南比北京晚一个小时),会偶尔出现和中原农历相差一天或者一个月的情况。但是直到今天,越南和朝韩的农历同共和国现行农历一样都遵循崇祯朝修订的《时宪历》中记载的规则。

二、年节习俗的传承

越南人和朝鲜人除了使用的农历来自中国,过年的习俗自然也来自中国。

我国早在汉朝就有岁首全家祭祖的记载,例如东汉农学家、文学家崔寔在《四民月令》中提到了“正月之朔,是谓正旦,躬率妻孥,洁祀祖迩。”

汉人崔寔的《四月月令》记载了新年的庆祝活动

最早的关于门神形象的记录也来自汉朝,《汉书 · 广川惠王越》中有载“其殿门有成庆(古代勇士)画,短衣大绔长剑”。

魏晋时期开始有关于守岁的记载。周处《风土记》曰:“蜀之风俗,晚岁相与馈问,谓之馈岁;酒食相邀,为别岁;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

南朝梁人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记载了很多当时的过年习俗:

“元日庭前爆竹,以辟山魈恶鬼也”描述了人们通过烧竹子来驱魔避邪(到宋朝时人们开始用火药制作爆竹)。

“立春之日,悉剪彩为燕以戴之,帖『宜春』二字”,即福字和春联的起源。

“岁暮家家俱肴蔌,诣宿岁之位,以迎新年,相聚酣饮”,家人相聚饮酒,一起守岁,吃年夜饭。

足可见今天我们熟悉的大部分过年习俗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经出现了[3]。

辛亥革命之后,废除农历,全面改用西洋格里高利历。首任总统袁世凯将新西历的1月1日定为“元旦”,将旧农历元旦改称“春节”(在以前,春节一词主要指立春)。这个命名习惯被国人沿用至今。

1928年,国民政府曾颁布政令禁止人们出版和使用农历,甚至禁止老百姓庆祝农历新年,理由是他们认为“迷信是国民革命进程上的障碍物,旧历是迷信的参谋本部”。最终由于民间抵触过于强烈,政府不得不放弃。后来国人逐渐形成了日常使用西历但是仍然庆祝农历节日的习惯,即新旧二历并存。

目前在国外,除了华人华侨以外,庆祝农历新年的族群主要是越南和朝鲜人。日本由于明治政府于1873年完全废除了基于中国传统历法的“和历”而全面改用西洋格里高利历,旧历元旦的庆祝活动全部迁移到了西历的1月1日。

在越南,农历新年被称为“节元旦”(Tết Nguyên Đán)或者“节”(Tết)。围绕新年的诸多习俗和中原类似,例如从腊月廿三送灶王爷,到过年期间贴春联、贴福字、挂年画、放鞭炮等。越南人和中国人一样,会尽量在除夕前赶回家乡,同家人一起守岁,吃年夜饭。到了大年初一,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晚辈压岁钱。此外越南人还有在大年初一吃粽子的习惯。

越南商店贩卖的新年饰品(shippedaway)

朝鲜人将农历新年叫作“설날”(朝鲜语的新年)、“원단”(元旦)或“세수”(岁首)。朝鲜人也讲究除夕之前回家,除夕夜同家人一起守岁。年夜饭通常是由媳妇亲手准备的五谷饭、馒头和烤肉等传统饮食。他们和我们一样,大年初一晚辈对长者行大礼拜年(“岁拜”),长辈给晚辈压岁钱。人们还会在这天祭拜祖先,给故人供奉食品(“正朝茶礼”)。祭祀结束之后,人们才能享用由米糕片汤等菜肴组成的新年第一餐“岁馔”。春节期间的户外活动通常有踢毽子、投壶和放风筝等。

南朝鲜人新年祭祖的供桌(ABC)

从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出,越南和朝鲜过年的习俗基本都是从中国照搬的,完全继承了“团圆”“拜年”和“祭祖”这些核心精神,只有极少数饮食和活动有所区别。

“政治正确”的产物——“Lunar New Year”

近几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崛起和国人消费能力的大幅提升,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开始留意到农历新年这个节日。西方的商家和政客有意想要通过拜年拉拢华人群体,但是他们发现很多海外越南人和韩国人不愿意承认自己过的是“中国新年”(Chinese New Year),也不习惯中国近代袁世凯发明的叫法“春节”(Spring Festival),因此出于“文化包容”的所谓“政治正确”创造出一个去中国化的说法——“月新年”(Lunar New Year)。

“Chinese New Year”(红色)和 “Lunar New Year”(蓝色)被美国人搜索的热度,近两年使用后者的人超过了前者(Google Trend)

与此类似的现象是,西方近些年开始用问候语“各种节快乐”(Happy Holidays),来代替“圣诞节快乐”(Merry Christmas)。这种新的称呼囊括了年末的多个节日,例如西历新年和犹太人的光明节等等,目的是为了照顾不信教的人。他们按照这个逻辑,理所当然地认为使用“月历新年”可以同时讨好华、韩、越等过节的亚裔族群。

不得不说,“月历新年”这种叫法有些不伦不类。首先,前文已经阐明中国传统历法并非纯粹的月历或阴历,而是一种阴阳合历,由观测太阳确定的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历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再者,世界上并非只有中国用月相确定日期,现今仍被使用的伊斯兰历才是只看月亮不看太阳的真正的阴历。因此在国际上使用“月历新年”的说造成指代不明的问题。

最后,中国文化具有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与高度排他甚至鼓吹迫害异教徒的三大亚伯拉罕一神论宗教有着天壤之别。中国传统历法属于天文历,完全按照日月的天体运作规律而制定,正月初一就是最接近立春的朔日(新月),有别于现行格里高利历这类基于人为设置的基准点然后按照一定规则推算日期的算数历,西历新年没有任何天文学意义[4]。

中国的年节也是世俗的节日,既不依赖只有信徒才能感受的超验宗教理念,也无关某位传说人物的诞生时间。愿意参与节日活动的人中国人都欢迎,不感兴趣的人我们也不会去强迫他。因此拜年本身就不存在“非徒被耶诞冒犯”这类信仰冲突问题。

现如今很多越南人和韩国人使用着中国制定和颁布的农历,遵守着从中国传入的过年习俗,但是就是不愿意承认过的年和中国有关,甚至还妄称春节是他们发明的。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归根结底还是由于近代中国的羸弱。

农历新年之争

历史上朝鲜和越南长期奉中国为宗主,学习中国文化、效仿中国典章制度,“朝鲜”和“越南”的国号都是中国皇帝所赐。朝鲜王朝文臣徐居正称朝鲜“衣冠制度,悉同乎中国”。朝鲜《成宗实录》中写道:“吾东方自箕子以来,教化大行,男有烈士之风,女有贞正之俗,史称小中华。”

越南的士大夫同样以继承中国文化为荣。阮朝官员李文馥曾描述越南文化“以言乎治法,则本之二帝三王;以言乎道统,则本之六经四子,家孔孟而户朱程也。其学也,源左国而溯班马;其文也,诗赋则昭明文选而以李杜为归依;字画则周礼六书而以锺王为楷式。宾贤取士,汉唐之科目也;博带峨冠,宋明之衣服也。推而举之,其大也如是。而谓之夷,则正不知其何如为华也。”[5]

1885年,清朝于中法越南战争后签订《中法新约》将越南让予法国。十年后,清朝于中日甲午战争后又签订《马关条约》将朝鲜让予日本。天下朝贡秩序的崩塌和宗主国的遗弃,让小中华诸国陷入了认同危机——他们一方面依然认为很多中国的文化与事物是先进的,另一方面又对中国现的无能感到失望。在这种情况下,受到帝国殖民的当地人开始出现了本土意识乃至民族主义。

上世纪20年代朝鲜历史学家、反日志士申采浩等人发起所谓“新史观运动”,用“檀君神话”取代中国史书记载的箕子朝鲜、歌颂壬辰倭乱时期的朝鲜抗日名将李舜臣而淡化大明援军的作用等等,以此建构“民族叙事”反抗日本帝国殖民。几年前韩国将端午祭申遗,一些学者和报刊宣称韩国人发明了印刷术、造纸术、围棋和泡菜,现在越南政府新闻网宣称春节起源于越南等等,都是小中华离心离德的体现。

对于韩国人和越南人近代的这些历史发明,我们应当泰然处之。例如回到农历新年的翻译问题,中国传统历法是中国古人伟大的思想成果,农历新年的庆祝活动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成分,这是不可辩驳的事实。我们对外自然要理直气壮地将这个节日翻译为 “Traditional Chinese Calendar New Year”(简称 “Chinese New Year”),或者更自信点直接使用汉语拼音“Xinnian”或者是“Chunjie”。

在生活中遇到越南人或者韩国人使用“越南新年”“朝鲜新年”或者“月历新年”的说法,我们也不必非要斤斤计较。一方面来看,他们愿意将中国传统历法和节庆据为己有,其实也是对中国文化的肯定。中国向来不介意“文化挪用”,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更重要的是,国人必须意识到造成这一争议的根本原因是近代中国故步自封、停滞不前,已经不能再代表世界先进的文化了。在当前西方主导的世界秩序下,我们与其和韩国人越南人争论历史文化的归属,不如知耻后勇,负重奋进,传承、发扬并创造出更优秀的中国文化。

最后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如虎添翼、虎虎生威。Happy Chinese New Year!

参考文献:

[1]《周礼·地官司徒第二》

[2] Aslaksen, Helmer. \"The mathematics of the Chinese calendar.\"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2010).

[3] 孔冰欣. \"春风送暖别旧年, 昔人何以迎新岁.\" 新民周刊 3 (2020).

[4] 注:“正月初一是最接近立春的朔日”为通常有效的经验法则,在极少数年份里会出现例外情况。

[5] 李文馥. “夷辨.” 1831.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