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的成语(吹的成语开头)

无药可救 2023-06-10 21:43:08 网友投稿

小学必背古文《敕勒歌》

chì lè chuān ,yīn shān xià 。

敕 勒 川, 阴 山 下。

tiān sì qióng lú ,lóng gài sì yǎ 。

天 似 穹 庐, 笼 盖 四野。

tiān cāng cāng ,yě máng máng ,

天 苍 苍, 野 茫 茫

fēng chuī cǎo dī xiàn niú yáng 。

风 吹 草 低 见 牛 羊

【词语注释】①敕勒: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②阴山:山脉名,大部分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③穹庐:用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④野:古音读yd,与“下”押韵。四野,指草原的四面八方。⑤苍苍:辽阔无边的样子。⑥见:同“现”,现出、露出的意思。

【译文】

敕勒川,阴山下。

阴山脚下有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敕勒川的天空与大地相连,看起来好像牧民们居住的毡帐一般。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蓝天下的草原都翻滚着绿色的波澜,那风吹到草低处,有一群群的牛羊时隐时现。

【拓展一】

①这首民歌,勾勒出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这首诗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风格,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宋诗人黄庭坚说这首民歌的作者“仓卒之间,语奇如此,盖率意道事实耳”(《山谷题跋》卷七)。因为作者对草原牧民生活非常熟悉,所以能一下抓住特点,不必用力雕饰,艺术效果就很好。②这首歌具有鲜明的游牧民族的色彩,具有浓郁的草原气息。从语言到意境可谓浑然天成,它质直朴素、意韵真淳。语言无晦涩难懂之句,浅近明快、酣畅淋漓地抒写了游牧民族骁勇善战、彪悍豪迈的情怀。

【拓展二 】

“敕勒川,阴山下”,说出敕勒川的地理位置。阴山是绵亘塞外的大山,草原以阴山为背景,给人以壮阔雄伟的印象。“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环顾四野,天空就像其大无比的圆顶毡帐将整个大草原笼罩起来。“天苍苍,野茫茫”,天空是青苍蔚蓝的颜色,草原无边无际,一片茫茫。"敕勒川,阴山下”,诗歌一开头就以高亢的音调,吟咏出北方的自然特点,无遮无拦,高远辽阔。这简洁的六个字,格调雄阔宏放,透显出敕勒民族雄强有力的性格。“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两句承上面的背景而来,极言画面之壮阔,天野之恢宏。同时,抓住了这一民族生活的最典型的特征,歌者以如椽之笔勾画了一幅北国风貌图。诗的前六句写平川,写大山,写天空,写四野,涵盖上下四方,意境极其阔大恢宏。但是,诗人的描写全从宏观着眼,作总体的静态的勾画,没有什么具体描绘,使人不免有些空洞沉闷的感觉。但当读到末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进修,境界便顿然改观。草原是牧民的家乡,牛羊的世界,但由于牧草过于丰茂,牛群羊群统统隐没在那绿色的海洋里。只有当一阵清风吹过,草浪动荡起伏,在牧草低伏下去的地方,才有牛羊闪现出来。那黄的牛,白的羊,东一群,西一群,忽隐忽现,到处都是。于是,由静态转为动态,由表苍一色变为多彩多姿,整个草原充满勃勃生机,连那穹庐似的天空也为之生色。因此,人们把这最后一句称为点晴之笔,对于“吹”、“低”、“见”三个动词的主动者“风”字,备加欣赏。

【拓展 三】

开头两句“敕勒川,阴山下”,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接着两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这种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见到。最后三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风吹草低见牛羊”,一阵风儿吹弯了牧草,显露出成群的牛羊,多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里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景象。全诗寥寥二十余字,就展现出我国古代牧民生活的壮丽图景。

  这首诗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风格,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宋诗人黄庭坚说这首民歌的作者“仓卒之间,语奇如此,盖率意道事实耳”(《山谷题跋》卷七)。因为作者对草原牧民生活非常熟悉,所以能一下抓住特点,不必用力雕饰,艺术效果就很好。

【写作背景】

《敕勒歌》的诞生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南北朝时的北朝时期。由于漠南地区当时主要是敕勒人聚居的地方,他们把漠南一带称为“敕勒川”。著名的《敕勒歌》,是北齐时敕勒人的鲜卑语的牧歌,后被翻译成汉语

鸟美在羽毛,人美在心灵——成语接龙

甲:今天由我俩表演节目,知道吗?我们直辖县去年脱贫了。

乙;这可是几代人的梦想啊。

甲:我爷爷吃糠咽菜,饿着肚子盼脱贫;我爸爸走南闯北,想回乡创业助脱贫,我吃好玩好学习好庆脱贫。

乙:新三好学生标准。

甲:我们迈步走在社会主义幸福的大道上,哎 巴扎嘿”!(亮相)我就是脱贫形象代言人。瞧,咱这身板,健壮有力!瞧,咱这脸蛋,白里透红。嗯——你们家还没脱贫吧?

乙:什么意思?

甲:看你跟个瘦得跟猴一样,应该属于精准扶贫对象。

乙:告诉你,我们家有车有房,基本属于小康。我这体格叫帅气。

甲:肯定不舍得在家里吃,就等着到学校吃营养餐哩。

乙;你吃饱喝好了,像豪猪一样睡好,该干什么了?

甲:该富脑了。

乙:胡闹还是豆腐脑?

甲:该充实大脑了。我看你就属于那种扶贫先扶智的那种。你智力脱贫没?

乙:你可以考考我呀!

甲:你描述一下直辖县的新变化吧。

乙:家乡的路,两旁栽花又种树。

家乡的河,河道成网水清澈。

家长的楼,高大气派造型多。

家乡的湖,垂柳青鱼水鸟凫。

家乡的人,安居乐业抖精神。

甲:哟,飞机上挂暖壶——高水平啊。

乙:你是隔着门缝看人——把我看扁了。

甲:你也别吹,今天咱俩比试比试,来个熟语接龙。

乙:何为熟语?

甲;熟语包括的内容多了,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等,甚至可以接诗词名句,歌曲经典。为了增加趣味性,咱可以用谐音。

乙:好,东风吹,战鼓擂,熟语接龙谁怕谁!那咱怎么个比法。

甲:今天咱就以大美兰考为题,大字开头,美字结束。

乙:我先来。小康路上大刀阔斧。

甲:扶危济困,精准扶贫。接困。

乙:困难面前显担当。员迎难而上。接上。

甲: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乙: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甲:知识就是力量。培根说的。接量。

乙:量体裁衣,定身打造,直辖县,全国城镇化新型示范县。接造。

甲: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乙:吃里扒外。

甲:嗯?

乙:吃葡萄不吐葡萄皮,不吃葡萄倒吐葡萄皮。

甲:绕口令都出来了。

乙:皮裤破了补皮裤,皮裤不破不补皮裤。

甲:还是绕口令,你换个,

乙:皮笑肉不笑。笑里藏刀,刀山火海,

甲:海,

乙:海,还有一位老船长。海风吹, 海浪涌,随我飘流四方。

甲:该我了。别唱了。

乙:大海啊 大海就像妈妈一样,走遍天涯海角,总在我的身旁。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我赢了!十全十美,

甲:美啥美,你犯规了,赢了也不光彩。

乙:那你接长甲: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大路朝天,天公不作美。

乙:到底美不美?大家说行不行?(不行)

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歌词)你有情我有意,一五一十,十全十美。

乙:不行,我先说的是十全十美。大家说是吧。

甲:常常地想,现在的你。

乙:说长

甲: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

乙:对联呀。

甲: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乙:宋词都出来了。接路。

甲:你借船出海,扬帆起航;我走一带一路,迎头赶上。路上行人欲断魂,不行,太悲了;路有冻死骨,朱门酒肉臭,不行太黑暗了。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哈,不行,打不过别人;应该打110。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个行。我也该赢了。

乙:想得倒美,接心。

甲:你刚才说什么?乙:你心里想得倒美。

甲:这就是我心里想的,鸟美在羽毛,人美在心灵,心灵美。小伙呀,美,不光长得帅,你可要长点记性啊—

乙:这等着我呢。

漫谈后山地区的火炕

农家火炕(网络图片)

文/孟泽辉 

  北方地区究竟何时有了火炕?虽无详实考证,但是许多学者认为,火炕是满族人取暖的一大贡献。满族入主中原后,火炕技术随之进了皇宫,盛京(今辽宁省沈阳市)皇宫内多设火炕,有的一室数盘,既解决了坐卧起居,又通过炕面散发热量保持了室内温度。自满族入关统治276年间,火炕在我国北方得到了大普及。

  乌兰察布后山地区自有汉族迁居以来,火炕便与老百姓结下了不解之缘。直至如今,北方城乡部分家庭仍砌筑火炕,为了睡觉舒适而温暖。

  一、火炕的综合功能

  火炕主要有烧水、做饭、睡觉、取暖功能。城乡居民家庭都是锅灶连着火炕,因此烧水、做饭方便自如。夜晚休息,过火的炕面温热,躺在上面舒服极了。每年隆冬季节来临,虽然室外寒风凛冽,雪花纷飞,但是屋里温暖如春,热气扑面。这都是火炕发挥了它的功效,昼夜散发着均匀的热量。

聚餐(网络图片)

  农家一年四季烧柴草,炉膛里的火种常年不灭,炕面始终保留着热温。辛苦劳作一天的人们,虽然肚子里填的是粗茶淡饭,但是躺在热乎乎的火炕上,浑身通泰,热血充盈,既解乏,又舒坦。从火炕上积蓄起新的能量,第二天下地劳作浑身充满了干劲。的确,农人就是依赖着这盘火炕,一直到数九天才生火炉也并不见怪,因此民间流行俗语:“立冬柴草苫房,家暖一条火炕”。也就是这盘热炕,把人们驮出寒冷的冬季,迎来了温暖的春天。

  婴儿呱呱落地,便与火炕结下了不解之缘。儿时,谁不在炕上跌跤滚爬,留下磕磕绊绊的脚印;谁不踩着炕上高粱席成长,听着母亲悠长亲切的催眠曲进入梦乡。

  火炕是最好的家务活平台。撕棉花、缝盖窝,炕尿布、蒸馒头、捏莜面、生豆芽、孵小鸡、剁猪菜、晾山药粉……这些都是在火炕上完成的;火炕还是男人们喝酒的小天地,闲暇之时,相邀亲朋好友把盏划拳。酒热炕更热,三盅烧酒下肚便开了话匣,坐在热炕上东抓西扯瞎吹,天南海北胡侃。少许,还得挪挪被烙得痒痒的热屁股,多么地惬意快乐。

围坐炕桌吃饭(网络图片)

  火炕是家庭活动的大舞台。吃饭是椅,学习为桌,睡觉是床;是家庭成员悠闲休憩的港湾,孕妇分娩的产床,婴幼儿成长的摇篮。要是有个腰酸腿疼,不用打针吃药,睡个热炕头便是最好的治疗方法。

  农村早期流传:“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娃娃热炕头”的顺口溜。由此可见,要想有个红红火火充满朝气的家,不能缺少一盘火炕,这是老一辈农人理想的幸福生活。

  二、火炕的建筑种类

砌炕洞(网络图片)

  火炕的形状、位置、尺寸,以及锅灶、烟道、炕洞、狗窝、烟囱等砌筑,都有一整套严格的技术要求和操作规程。只有按照技术要求和操作规程,才能砌造出不倒烟、不憋火,通盘温热又保温的火炕。否则,就是一盘“烟炕”。人们常说:“老婆不在炕头闲,下雨房漏灶火烟”,因此遇有“烟炕”让人大伤脑筋,所以砌好一盘火炕可不是简单的泥工活儿。单说烟道,就有“爬齿洞”“回头洞”“蛇形洞”等多种砌法。在通往烟囱的墙壁上再巧妙地安装一个“插板儿”,还能根据风力的大小来控制烟囱的抽吸量,有效地延长火炕的保温时间。后山地区城乡居民住所方位普遍是坐北朝南,室内火炕形式主要有:

  正炕 也叫前炕、南炕。炕靠窗户,冬暖夏凉,是城乡居民家庭最常见的火炕之一。

  北炕 也叫后炕、倒炕。炕靠后墙,屋里光线明亮,也是城乡居民家庭常见的一种火炕。

  顺山炕 是顺着房屋山墙走向的炕,室内面积小人口较多的家庭多砌筑此炕。

  隔墙炕 不论前炕还是后炕,锅台和炕用山墙隔开,这种炕免受锅台油烟气的污染,特别干净。

  连锅炕 这是大众化的火炕形式。不论前炕、后炕、顺山炕,都是炕与锅台相连,这种炕易遭受锅台油烟气的污染。

  齐盘炕 指炕一端靠墙,另一端砌锅台。70年代以后,人口较少的家庭多采用此炕。如果在锅台与炕之间做起隔扇,那么既美观又干净,还可扩大室内空间。

齐盘炕(网络图片)

  南北炕 就是一间屋子,中间只留1米左右的过道,南北两面都是靠墙通头炕。过去的车马大店都砌这种炕。

  连二炕 是指两间房子的炕相连,门也相连,也是大车店多采用的炕。

  门字炕 南北炕在山墙处连接,呈门字形,车马大店多砌这种火炕。

  刀把子炕 多指火炕的一端还附带一个贴墙的烟道,炕连着烟道,看起来像一把菜刀。

  炕砌好后,炕板子覆盖炕面,繎泥抹平,然后用火猛烧,等到大气蒸发后,用柴草覆盖炕面,谓之“出汗”,只有“出汗”的炕才能睡人。有的农家把细粘土撒到炕面,用馇山药丝水反复刷擦,直至光滑为止。最后再装一根软木炕沿,并油漆成红色,一盘火炕算是大功告成。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后,炕厢、炕面多数用砖砌筑,炕厢、炕沿和锅台用水泥抹制,瓷砖贴面,炕面多用白灰抹制。有的人为了追求城市生活风味,于是就给炕镶嵌一个仿床框架,看上去是张床,坐上去方知是热乎乎的火炕,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炕床”。

  三、炕围绘画艺术

  “炕围”也叫“墙围”,是民间建筑装饰中常见的一种裱糊、绘画艺术。当火炕砌成以后,挨炕墙面都要进行裱糊或绘画油刷。一则装饰美化居家,二来也防止人们在炕上活动时粘擦。

  早年,炕围以裱糊为主,具体做法是:先用白矾水浸湿墙壁,然后裱糊落花纸,晾干以后,用清漆(俗称亮油)涂刷两遍即可。落花纸炕围被淘汰后,时兴起油漆绘画炕围。上漆时,从炕面向上取50~80厘米为炕围的高度,用白矾水浸湿墙壁,然后刷一层水胶水,待干后,选择主人喜爱的颜色,如米黄、天蓝、豆绿、卡其色、柠檬黄、淡雅粉等调和漆涂刷。

  炕围绘画图案一般多见山水花草,再配有立体感的花边,显得美观大方,富有诗意;也有绘画“莲花鲤鱼”“双狮戏球”“松鹤福寿”“麒麟送子”等民间常见的吉祥图案,给人一种春满人间,民乐永丰之感;还有的把民间神话“牛郎织女”“八仙过海”“梁山伯与祝英台”“西游记”等神话故事情节中的人物搬上炕围,使人看后浮想联翩……最后一道工序是,罩一层清漆护色增亮。如果炕围脏了可用温水擦洗,亮丽程度依然如故。

  四、火炕摆设习俗

  过去,火炕摆设常见有四件:炕柜、炕桌、针线笸箩、瓜蛋。

  炕柜多用硬杂木制做,长约180厘米,高60厘米,宽60厘米左右,一般选紫红、桔黄色油漆。柜正面有两门可对开,两侧各做一个装饰门。柜门用绘有风景画的玻璃镶嵌,柜门之下皆有抽屉,置放杂七乱八的小物件。炕柜一般摆放在炕尾(俗称后炕),上面用来码垛被褥。

  炕桌多用榆、桦木制做,桌面60~80厘米见方,高约30厘米,漆之红、黄、紫、白等色。炕桌通常放在炕中央,是吃饭、喝酒、饮茶、娱乐必不可少的用具之一。

  农家火炕一般都有针线笸箩,用硬纸片缝好,再用麻纸多层糊裱而成。里面置放线板子、顶针、剪刀、针忽罗儿、纽扣之类的东西,属家庭主妇专用。

农家火炕(网络图片)

  瓜蛋,也就是圆形枕头,是用两块手绢错角缝制,用荞麦皮塞满撑圆,是火炕上最常见的随意摆设。它似乎是男性专制用具,君不见,男主人吃完饭,放下碗筷,抹抹嘴,顺手揪来一个瓜蛋就睡之大吉了。

  五、火炕忌讳风俗

  城乡居民对火炕的忌讳风俗大致相同。比如:忌讳死去的人停放在火炕上。人死后穿好寿衣要移放在门板上,如果把尸体停放在火炕上,死者背挨炕板子,去阴曹地府要受罪;忌讳已出嫁的女子在娘家炕上生孩子,防止自家弟兄遭受血光之灾;忌讳出嫁的女儿和女婿在女方娘家的炕上同眠共枕;生活在火炕上的人们,都有上炕盘腿的功夫,因此忌讳家人或来客八叉开腿坐在炕上,尤其是女性,被认为是极不雅观之举;忌讳家人或来客坐在锅台上或蹬着锅台上炕;来客最忌讳主人让其坐在或睡在没烧火的冷炕上,认为是冷眼相待;忌讳同炕有着相关话题的骂人话,如:“去你们家啦,还是上你们炕啦!(即指男女上床之意)把你们家炕洞子跳塌了”,无论谁听到这样的话,都要和你理论一番。

后炕(网络图片)

  六、火炕其他习俗

  火炕与许多民间礼俗有着密切的联系。过去,几代同居一室的大家庭中,最热乎的炕头位置(连锅灶的一端),供家中辈分最高的主人或尊贵的客人寝卧。亲朋挚友登门,主人必须邀请上炕头,坐在热炕头喝酒、喝茶、双方叙情,其乐融融。家里来的客人围坐一圈,长者一般居中;有下炕者,要从人圈外的炕尾下,而不能迈腿从炕头或锅台下。还有一种生活中的常习,那就是家里来客睡不下,孩子们可以到邻居家借宿,主人也不介意。

  火炕历史悠久,影响深远。人们根据当地特殊的自然环境、风俗习惯而创造出许多以“炕”作词根的词语,如:炕头、炕稍、炕沿、炕帮、炕厢、炕板子、炕洞子、炕桌、炕柜、盘炕、打炕、桄炕、烧炕、铺炕、温炕、暖炕、叠炕、尿炕、睡炕(也叫“爬炕”,意指人染病)……

  还有与“炕”相关联的俗语,在后山地区俯拾仰取,如:“尺八的锅头二尺的炕,圪肘子担在窗台上”“烂店开不成,炕头不让人”“刘二盘炕合适不过火”“炕沿打滚儿,只往里打,不往外翻”“傻小子睡凉炕,全凭火气旺”“炕上躺病人,地下站愁人”“玻璃窗户大正房,红花盖窝垛半炕,连二红柜摆中央,喇叭匣日响又亮”等。

  当今,城镇高楼林立,楼房暖气和各种取暖设施普及,床逐步代替了炕,使用火炕的家庭越来越少。住在宽敞的楼房里,睡在柔软的实木床上,确实要比火炕舒适高雅。人们只在临近初冬和供暖期已过的春寒那段日子,躺在床上便怀念起过去的火炕,因为它温暖过我们的灵魂。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