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的成语(解的成语有哪些)

误到人间 2023-06-23 10:05:20 网友分享

12个五字成语,若能认识五个,算你厉害

我们见惯了四个字的成语,你见过五个字的成语吗?

知子莫若父、人不可貌相、二桃杀三士、千里送鹅毛……

这些五个字的词原来都是成语,对中华文化又一次膜拜到底。

以下12个“五字成语”,若能认识一半,算你厉害!一起来看看吧……

01

知子莫若父

【释义】没有比父亲更了解儿子的了。

【出处】《韩非子·十过》:“臣闻之,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

02

二桃杀三士

【释义】“二桃杀三士”比喻用计谋杀人。

【出处】《晏子春秋·内篇谏下》载:春秋时,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人是齐景公的臣子,勇武骄横。齐相晏婴想要除去这三人,便请景公将两个桃子赐予他们,让其论功取桃,结果三人都弃桃自杀。

03

三下五除二

【释义】原为珠算口诀之一。形容做事干脆利索。

【出处】“三下五除二”是珠算中最基本的加法口诀之一,由于古时借助于简单、易记的口诀,人们可在算盘上进行一系列运算,因而“三下五除二”这条基本口诀便产生了“迅速、快捷”的意思,比喻干净利落的做完一件事。

04

鹿死不择音

【释义】 音,通“荫”。指庇荫的地方。鹿到了快要死的时候,不选择庇荫的地方。比喻只求能够安身,并不选择地方。亦比喻情况危急,无法慎重考虑。

【出处】先秦·左丘明《左传·文公十七年》:“‘鹿死不择音。’小国之事大国也,德,则其人也;不德,则其鹿也。铤而走险,急何能择。”

05

一报还一报

【释义】指做一件坏事后必受一次报复。也指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出处】《隋唐演义》四十回:一报到头还一报,始知天网不曾疏。“把这厮绑了,五车裂了,可与俺李存孝一报还一报。”(元关汉卿《哭存孝》第四折)

06

顾三不顾四

【释义】只顾这一面,不顾那一面。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八回:“以后可还再顾三不顾四的不了?以后还单听叔叔的话,不听婶娘的话不了?”

07

驽马恋栈豆

【释义】劣马贪恋马厩里的豆料。比喻平庸的人目光短浅,贪恋禄位、家室等眼前利益。

【出处】《晋书·宣帝纪》:“爽与范内疏而智不及,驽马恋栈豆,必不能用也。”

08

盲人骑瞎马

【释义】瞎子骑着瞎马,形容瞎上添瞎,险上加险。用来比喻做事如果不预先了解自身的情况,而去乱搞、乱碰,必定要发生错误和危险。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第二十五》:股有一参军在坐,云:“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殷曰:“咄咄逼人!”仲堪眇目故也。

09

小鹿触心头

【释义】形容因为害怕而心脏急剧地跳动。

【出处】明朝时期,书生王杰因为卖姜人说他小家子相而大打出手,把卖姜人打翻在地,事后他赶忙把他扶到家里,好酒好饭地伺候,还打发他一匹白绢。卖姜人高兴地走了,可是死在过渡的船上。船夫跑来把情况一五一十地告诉王杰。王杰就像小鹿儿心头撞。

10

千里送鹅毛

【释义】比喻礼物虽然微薄,却含有深厚的情谊。

【出处】自欧阳修《梅圣俞寄银杏》诗:“鹅毛赠千里,所重以其人。”

11

司马牛之叹

【释义】比喻对孑然一身、孤立无援的感叹。

【出处】《论语·颜渊》: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

12

虎父无犬子

【释义】老虎不会生出狗来,比喻出色的父亲不会生出一般的孩子。用于夸奖别人的子辈。

【出处】【出处】在《三国演义》第八十三回 《战猇亭先主得仇人 守江口书生拜大将 》中有这样的话:先主视之,叹曰:“虎父无犬子也!”用御鞭一指,蜀兵一齐掩杀过去,吴兵大败。……

国画作者:傅抱石

12个五字成语,若能认识五个,算你厉害

我们见惯了四个字的成语,你见过五个字的成语吗?

知子莫若父、人不可貌相、二桃杀三士、千里送鹅毛……

这些五个字的词原来都是成语,对中华文化又一次膜拜到底。

以下12个“五字成语”,若能认识一半,算你厉害!一起来看看吧……

01

知子莫若父

【释义】没有比父亲更了解儿子的了。

【出处】《韩非子·十过》:“臣闻之,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

02

二桃杀三士

【释义】“二桃杀三士”比喻用计谋杀人。

【出处】《晏子春秋·内篇谏下》载:春秋时,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人是齐景公的臣子,勇武骄横。齐相晏婴想要除去这三人,便请景公将两个桃子赐予他们,让其论功取桃,结果三人都弃桃自杀。

03

三下五除二

【释义】原为珠算口诀之一。形容做事干脆利索。

【出处】“三下五除二”是珠算中最基本的加法口诀之一,由于古时借助于简单、易记的口诀,人们可在算盘上进行一系列运算,因而“三下五除二”这条基本口诀便产生了“迅速、快捷”的意思,比喻干净利落的做完一件事。

04

鹿死不择音

【释义】 音,通“荫”。指庇荫的地方。鹿到了快要死的时候,不选择庇荫的地方。比喻只求能够安身,并不选择地方。亦比喻情况危急,无法慎重考虑。

【出处】先秦·左丘明《左传·文公十七年》:“‘鹿死不择音。’小国之事大国也,德,则其人也;不德,则其鹿也。铤而走险,急何能择。”

05

一报还一报

【释义】指做一件坏事后必受一次报复。也指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出处】《隋唐演义》四十回:一报到头还一报,始知天网不曾疏。“把这厮绑了,五车裂了,可与俺李存孝一报还一报。”(元关汉卿《哭存孝》第四折)

06

顾三不顾四

【释义】只顾这一面,不顾那一面。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八回:“以后可还再顾三不顾四的不了?以后还单听叔叔的话,不听婶娘的话不了?”

07

驽马恋栈豆

【释义】劣马贪恋马厩里的豆料。比喻平庸的人目光短浅,贪恋禄位、家室等眼前利益。

【出处】《晋书·宣帝纪》:“爽与范内疏而智不及,驽马恋栈豆,必不能用也。”

08

盲人骑瞎马

【释义】瞎子骑着瞎马,形容瞎上添瞎,险上加险。用来比喻做事如果不预先了解自身的情况,而去乱搞、乱碰,必定要发生错误和危险。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第二十五》:股有一参军在坐,云:“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殷曰:“咄咄逼人!”仲堪眇目故也。

09

小鹿触心头

【释义】形容因为害怕而心脏急剧地跳动。

【出处】明朝时期,书生王杰因为卖姜人说他小家子相而大打出手,把卖姜人打翻在地,事后他赶忙把他扶到家里,好酒好饭地伺候,还打发他一匹白绢。卖姜人高兴地走了,可是死在过渡的船上。船夫跑来把情况一五一十地告诉王杰。王杰就像小鹿儿心头撞。

10

千里送鹅毛

【释义】比喻礼物虽然微薄,却含有深厚的情谊。

【出处】自欧阳修《梅圣俞寄银杏》诗:“鹅毛赠千里,所重以其人。”

11

司马牛之叹

【释义】比喻对孑然一身、孤立无援的感叹。

【出处】《论语·颜渊》: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

12

虎父无犬子

【释义】老虎不会生出狗来,比喻出色的父亲不会生出一般的孩子。用于夸奖别人的子辈。

【出处】【出处】在《三国演义》第八十三回 《战猇亭先主得仇人 守江口书生拜大将 》中有这样的话:先主视之,叹曰:“虎父无犬子也!”用御鞭一指,蜀兵一齐掩杀过去,吴兵大败。……

国画作者:傅抱石

18个关于“兔”的成语,若能认识五个,算你厉害!

癸卯兔年,许多人在用兔的成语送祝福,

比如“大展宏兔”、“前兔无量”、“兔飞猛进”……真是很提气。

其实,关于“兔”的成语还真不少。诗词君分享12个带兔的成语,愿你在兔年才华横溢。

01

守株待兔

【释义】比喻死守经验,不知变通。亦用以讽刺妄想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

【故事】一只兔子,撞在木桩上死了,一个农人偶然捡到,很高兴。为了再次捡到兔子,他活也不干了,天天守着木桩,却再也没捡到兔子了。

【出处】《韩非子.五蠹》:“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02

一雕双兔

【释义】指三人并列显位,一人势盛而两人受其挟制。

【出处】唐李林甫、张九龄、裴耀卿并为相,李抑扬张、裴自得,张裴二人罄折卑逊,时人窃言“一雕挟两兔”。见唐郑处诲《明皇杂录》卷下及《新唐书·李林甫传》。

03

兔走乌飞

【释义】乌:古代传说日中有三足乌,故称太阳为金乌;兔:古代传说中月中有玉兔,故称月亮为玉兔。形容光阴迅速流逝。

【出处】唐·韩琮《春愁》诗:“金乌长飞玉兔走,青鬓长青古无有。”

04

兔丝燕麦

【释义】 菟丝不是丝,燕麦不是麦,比喻有名无实。

【出处】《北齐·魏收·魏书·列传第五十四·李崇传》:“今国子虽有学官之名,而无教授之实,何异兔丝燕麦,南箕北斗哉?”

05

兔头麞【suō】脑

【释义】形容人面貌猥琐,多形容坏人。

【出处】《上海小刀会起义史料汇编·上海小刀会起事本末》:“暴敛横征,野皆狼心狗行之吏;卖官鬻爵,朝尽兔头麞脑之人。”

06

兔死狐悲

【释义】原意为兔子死了,狐狸感到悲伤,比喻因同类的死亡或失败而感到悲伤。

【出处】元·脱脱《宋史·李全传》:宝庆三年二月,杨氏使人行成于夏全曰:“将军非山东归附耶?狐死兔泣,李氏灭,夏氏宁独存?愿将军垂盼。”全诺。

07

兔走鹘落

【释义】比喻动作敏捷。也比喻绘画或写文章迅捷流畅。

【出处】明·宋濂《佛光普照大师塔铭》:“行宣政院命长明之瑞云山清凉寺,学徒奔凑,机锋相加,如兔走鹘落,瞬目辄失。”

08

兔角牛翼

【释义】兔不生角,牛不长翼,故以之比喻不合情理之事。

【出处】章炳麟《国故论衡·明见》:“若然,始者果不可知,即万论若兔角牛翼矣。”

09

动如脱兔

【释义】比喻行动敏捷。“动如脱兔”常与“静若处子”连用。

【出处】春秋·齐·孙武《孙子·九地》:“是故始如,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10

东门逐兔

【释义】以作为为官遭祸,抽身悔迟之典,同“东门黄犬”。

【故事】秦朝末年,丞相李斯被诬以谋反的罪名入狱,秦二世派宦官赵高去审理他的案子。赵高本来与李斯有仇,便乘机把他的家族和宾客全部抓了起来,屈打成招被判死刑,李斯十分后悔从政,在被行刑前对次子说多想与他牵着黄狗到上蔡东门外去猎兔子。

【出处】《史记·李斯列传》载:秦二世二年七月,丞相李斯因遭奸人诬陷,论腰斩咸阳市。临刑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11

兔死狗烹

【释义】把抓住兔子的猎狗烹煮吃掉,比喻成就事业后就把有功之臣杀了,只能共患难,不能共欢乐,多指专权。

【出处】“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西汉·司马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12

东兔西乌

【释义】月亮东升,太阳西落。表示时光不断流逝。

【出处】宋·吴潜《瑞鹤仙》:“愁高怅远。身世事,但难准。况禁他,东兔西乌相逐,古古今今不问。”

13

惊猿脱兔

【释义】如受惊的猿猴、脱逃的兔子,形容迅速奔逃出。

【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三回:“还亏得苗子的脚底板厚,不怕巉岩荆棘,就如惊猿脱兔,漫山越岭的逃散了。”

14

狡兔三窟

【释义】狡兔三窟指的是狡猾的兔子会准备好几个藏身的窝,用来比喻隐蔽的地方或方法多。

在现代汉语中,该成语具有贬义色彩,通常在表示某人工于心计为人狡猾的时候使用。

【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四》:狡兔有三窟,仅得其免死身,今君在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

15

狮子搏兔,亦用全力

【释义】狮子捕杀兔子仍然用全力,比喻对小事情也拿出全部力量认真解决。

【出处】明末清初·黄宗羲《<称心寺志>序》:“沾沾卷石之菁华,一花之开落,与桑经郦注争长黄池,则是狮象搏兔,皆用全力尔。”

16

见兔放鹰

【释义】看到野兔,立即放出猎鹰追捕。比喻行动及时。

【出处】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护圣不似老胡,拖泥带水,只是见兔放鹰,遇獐发箭。”

17

得兔忘蹄

【释义】蹄,一种捕兔的工具。意思是捕到了兔子,就忘记了捕兔的工具。比喻事情成功以后就忘了本来依靠的东西。

【出处】《庄子·外物》:“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

18

见兔顾犬

【释义】看到了兔子,再回头叫唤猎狗去追捕。比喻动作虽稍迟,但赶紧想办法,还来得及。

【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楚策》:“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来源:微信公众号“古典文学与诗词”

编辑:杭以凡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215 C43 自相矛盾《韩非子》- 部编小学语文5下

ibabylips青少年英语学习 + 小学诗词知识储备 积累当下一点点,共同成长!

本周第42篇古文诗词笔记,(战国)《韩非子》的《自相矛盾》。

自相矛盾

《韩非子》

楚人有鬻(yù)盾与矛者,誉之日“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楚人:楚国人。

鬻(yù):卖。

誉:称赞,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

陷:刺破,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

利:锋利。

或曰:某一人说。

何如:会怎样?

以:用。

弗:不。弗能=不能。

应:回答。

夫:用在句首,通常是个信号:我要开始议论啦。

《自相矛盾》译文

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硬,说:“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破坏它!”

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锐利,说:“无论什么东西都能被其破坏!”。

市场上的人质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它们将怎么样?”,那个人无法回答。

众人嘲笑他。无法被刺穿的盾牌和刺得破所有盾的长矛,是不可能共同存在的。

出处

《韩非子·难一》中的《自相矛盾》。后以“自相矛盾”形容别人或自己行事或言语前后不统一,也指不连贯的性格或心情。

自相矛盾,说的是一个楚国人夸大自己的矛和盾的作用的故事。其实传递着道理,世上不可能共同存在牢不可破的盾和无坚不摧的矛,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了矛与盾的作用,结果出现无法自圆其说的局面。这个故事,成为有名的汉语成语,比喻说话做事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

对我们的提示就是:说话也好,做事也好需要三思后行,考虑清楚,如果不顾后果任意夸大,可能会让自己陷入窘境。

【相近词】格格不入、漏洞百出、前后抵触、

【反义词】天衣无缝

韩非子

韩非子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约公元前281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公元前233年),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

师从荀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