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的意思(奢的意思是什么)

龙行天下 2023-07-30 02:45:35 网络

《谏太宗十思疏》讲解及训练

忠臣批龙鳞,逆圣听,讽谏帝王确为不易之事。比干遭挖心、屈原被放逐就是千古明证与教训。然而,唐代谏臣魏征一生上疏言事二百余次,非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反而得到了唐太宗的称赞。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这篇著名的文章,体会文章行文简洁、说理严谨、理足气盛的特点,感受作者对国家大事的担当精神。

语言积累与探究

(一)诵读全文,读懂文意

1.边诵读边完成文中标注字词的解释。

臣闻求木(树木)之长(生长,这里指长得好)者,必固(使……稳固)其根本(树根);欲流之远者,必浚(疏通水道)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德行和道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治理得好,安定),臣虽下愚(极愚昧无知的人,谦辞),知其不可,而况(何况)于明哲(明智的人,这里指唐太宗)乎!人君当(主持,掌握)神器(指帝位)之重,居(处于)域中(天地间)之大,将崇(推崇)极天(皇权)之峻(高峻),永保无疆(无止境)之休(喜庆,福禄)。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敦厚),情(性情)不胜(克服)其欲,斯(这)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所有的)元首(帝王),承天景(大)命,莫不殷(深)忧而道著(治理成效显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开头做得好)者实繁(多),能克(能够)终者盖(表示推断)寡(少)。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竭尽诚心)以待下(臣民);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看不起别人)。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指父母兄弟子女)为行路(路人)。虽董(督察)之以严刑,振(同“震”,威吓)之以威怒,终苟(苟且)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戒慎);奔车(疾驰的马车)朽索(腐烂的绳索),其(难道)可忽(轻视)乎!

君人者,诚(如果,果真)能见可欲(贪图的东西)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建造,兴建。这里指大兴土木、营建宫殿苑囿一类事情)则思知止以安人(安民),念高危则思谦冲(谦虚)而自牧(养),惧满溢(容器中水满而溢出,比喻骄傲自满而听不进不同意见)则思江海下(居于……之下)百川,乐盘游(游乐,这里指田猎)则思三驱(田猎时设网三面,留一面不设,指田猎有度,不过分捕杀)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慎)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采纳臣下的意见),想谗邪(以谗言陷害别人的邪恶之人)则思正身以黜恶(斥退奸恶小人。黜,排斥),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不恰当地奖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滥用刑罚)。总此十思,弘(光大)兹(这)九德,简(选拔)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施布)其惠,信者(诚信的人)效(献出)其忠。文武争驰(争着做好自己的事情),在君无事(没有多少烦扰的事),可以尽豫游(出游,游乐。帝王秋天出巡称“豫”,春天出巡为“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垂衣拱手,指不亲自处理政务),不言而化[(百姓)得到教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代替臣下)司职(管理职事),役(劳损)聪明之耳目,亏(违背)无为(无为而治)之大道(最高的治世原则)哉!

(二)重点诵读,读出情感

2.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是“诚恳”。要做一个诤臣,首先要对国君、对国家有满腔的忠诚;同时,又要特别恳切,才容易被接受。

3.文章第1段魏征的情感变化有何特点?请具体梳理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自第1段始,说理庄重从容,感情平缓,至“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感情初起波澜:既有对不“积德”却指望“国安”的断然否定,也有不卑不亢的自谦,更有希望太宗无愧于“明哲”的殷殷期望。而“人君”一句感情则再掀波澜,这一句无异于对太宗的当头棒喝:处在如此高位,却“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那可怕的后果你难道真的不知道吗?

4.第2段,从“凡百元首”至“貌恭而不心服”,魏征的情感又有何变化?请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凡百元首”一句转入对历史教训的论述,作者似乎从刚才激越的感情中平息下来,感情委婉深沉。

5.第2段后面的“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应读出什么语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语气应深沉诚挚,读出复杂的情感,饱含推心置腹的意味。是提醒,是规劝,也是警告,令人动容。

6.第2段最后的“奔车朽索,其可忽乎”,读这个句子时,哪个字读得重一点能更好地体现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忽”。这样可以引起唐太宗的注意。

7.文章主要内容在第3段的“十思”。这也是诵读的难点,十个句子结构一致,很容易读得呆板。你认为该作何处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可以把“十思”的内容概括为“五戒”。每两句一“戒”。一戒奢,二戒骄,三戒纵欲,四戒轻人言,五戒赏罚不公。诵读时,根据句义关系首先应该把这十个句子分成五个单位。但五个单位之间如果停顿的节奏一样,仍然会显得呆板,表现不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要有轻重和节奏的变化。组与组之间的停顿可稍微长一点,每组句子后一句的前半句,和前一句跟得紧一点,这样和轻重的语气结合,就能把情感的恳切、愿望的强烈表现出来。

8.第3段最后一句要读好句末的语气词“哉”,想一想轻读好还是重读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重读,可以增加表达的力量,以引起唐太宗的重视,也包含了作者强烈的情感。

(三)重点探究

9.有些汉字历经漫长的演变,义项已经比较复杂。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再查找字典,补充其他常用义项及例句。

(1)人君当神器之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补充义项及例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凡百元首,承天景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补充义项及例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虽董之以严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补充义项及例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补充义项及例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主持、掌握。(2)大。(3)督察。(4)选拔。

提示:补充的为“常用”义项,需要大家查字典,自己做出判断。既可以培养查字典的习惯,又能提升辨析字义的能力。

10.本文意在劝说李世民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可谓字斟句酌、一丝不苟。文中十余处使用了“则”字,按其用法可以分为哪几类?对“劝说”起到了哪些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主要用作连词,表示“就”的意思,翻译为“就会”“就要”等。“就会”,既有警示的作用,又有展示美好前景的作用;“十思”其实就是十个“就要”,语气恳切而又坚定。另外,十多个“则”,还凸显了文章严密的逻辑,即“……就会(变坏)”“……就要(怎么做)”“……就会(变好)”。

研读与思辨

(一)把握思路及内容

1.在本文中,作者进谏的思路是怎样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魏征以“能犯颜直谏”著称,而本文又意在劝谏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为达到此目的,作者反复申述论说。先以比喻推理出之,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深入浅出;继以历史经验证之,说明德义的有无关乎人心的向背和的安危,振聋发聩;再以具体做法结之,指明实现理想政治的正确途径,语重心长。全文思路严谨,论证有力,令人信服。

2.作者为什么不开宗明义地直接提出论点,而要从设喻入手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因为作者要论述的是治国安民的根本大计,而进谏的对象又是国君。从流水、树木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说理,显得更加亲切、生动,容易为人君所接受。

(2)要木茂就必须“固其根本”,要流长就必须“浚其泉源”,这都是生活中的常识。通过类比,推出要“国治”必须“德厚”,很有论辩力量。在此基础上,作者进一步以“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比作“伐根”“塞源”,这样,不居安思危的危害性不言自明,而作者的观点也就鲜明地表露出来了。

3.作者是怎样剖析“凡百元首,承天景命……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这一历史现象的?这一段与上下文有什么联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作者首先提出历代帝王“始繁终寡”这一历史现象,然后分析这些帝王在取江山与守江山两个时期的不同表现,突出他们往往都有这样的通病:“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之后,作者针对现实,扣住“纵情以傲物”加以发挥。“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到了这种地步,那么,即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察,用严厉的声势来吓唬,人们也不会心服。一旦民怨迭生,则社稷也将为之倾覆。

(2)作者剖析这一历史现象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揭示不居安思危的危害,将第1段所论述的道理具体化。通过这两段论证居安思危之重要,不这样做的危害已经讲得十分透彻。这就自然地引出下一个问题:到底怎样才算居安思危呢?这时进而提出“十思”的具体建议,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4.魏征劝谏唐太宗“十思”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可概括为哪两个方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十思”的核心内容是居安思危,正己安人,以达到治理天下的目的。

(2)可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①政治上,要慎始敬终,虚心纳下,正身黜恶,赏罚分明,以保持政治的清明;

②生活上,要知足自戒,知止安人,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以保护民力,使百姓安居乐业。

5.文章最后“总此十思,……大道哉!”可以删去吗?它在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能删去。因为它不仅是对“十思”的总结,而且是魏征向唐太宗巧妙地描绘出的“十思”后的美好境界:“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皇上“鸣琴垂拱”,也用不着“劳神苦思,代下司职”了。这样的境界当然是每一个皇帝都神往的,所以唐太宗也就较容易接受魏征的劝谏了。

(二)体会说理方法

6.全文以论述为主,对同一个问题,作者往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剖析,这样说理更加透彻。请你结合文本举例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文章开头使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加强了说服力。如“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根不固而求木之长”,“知其不可”;“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源不深而望流之远”,“知其不可”;“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德不厚而思国之理”,“知其不可”。因此,人君当“积其德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否则就是“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这样,文章的主旨就凸显出来了。再如,第2段“殷忧而道著”与“功成而德衰”的对比,“善始者”“繁”与“克终者”“寡”的互现,“竭诚”与“傲物”不同结果的比较,“载舟”经验与“覆舟”教训的对照,处处证明君主“积其德义”的重要,主题得到了深化。“奔车朽索”的危险,“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的危害与“文武争驰,在君无事”的清明,“鸣琴垂拱,不言而化”的安康更令唐太宗坚定了“积其德义”的信念。

7.本文在论证过程中大量地引经据典,其表达效果如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课文多次引经据典,来加强文章的说服力。如第2段在分析历史现象时,引用《尚书·康诰》中的“怨不在大”,《荀子·王制》中的“载舟覆舟”,总结了历史教训,说明守业之艰难、安民之重要,说明人心的向背将决定皇室的命运。同时,在引述历史教训的最后,化用周公、荀子的话来进行小结,在证据上也显得更为庄重严肃,耐人寻味。又如在陈述“十思”内容时,作者又多次化用了《老子》《易经》中的话。这些经典中的话流传于世,早已被人奉为至理名言。现经作者援引,融入文中,用以阐明自己的观点,也有以少总多、言简意赅的作用,使文章的内涵更为丰富,也更具说服力。

语文老师说:家长为孩子收藏100个常考的成语吧,附带解释

小谢教育专注教育,分享最优质的教育资料,点击关注不错过精彩内容。

1. 阿斗太子

解释:阿斗:三国蜀汉刘备之子刘禅的小名。此人庸碌无能,虽有诸葛亮等人全力扶助,也不能振兴蜀汉。指懦弱无能的人

2. 哀鸿遍野

解释:比喻到处都是流离失所的灾民

3. 暗礁险滩

解释:暗礁:隐没在水中的岩石;险滩:水流湍急的地方。比喻隐藏的祸患和危险

4.黯然失色

解释:怛:畏惧,恐惧。指因害怕而变脸色。

5.大放厥词

解释:厥:其,他的;词:文辞,言辞。原指铺张词藻或畅所欲言。现用来指大发议论。

6.阿谀奉承

解释:阿谀:用言语恭维别人;奉承:恭维,讨好。曲从拍马,迎合别人,竭力向人讨好。

7.法外施恩

8.爱屋及乌

解释:因为爱一个人而连带爱他屋上的乌鸦。比喻爱一个人而连带地关心到与他有关的人或物。

9.矮人看戏

解释:比喻只知道附和别人,自己没有主见。也比喻见识不广

10.爱憎分明

解释:憎:恨。爱和恨的立场和态度十分鲜明。

11.爱不释手

解释:释:放下。喜爱得舍不得放手。

12.爱莫能助

解释:爱:爱惜;莫:不。虽然心中关切同情,却没有力量帮助。

13. 爱毛反裘

解释:古时穿皮毛衣服,毛的一面向外。比喻不重视根本,轻重倒置。

14.安分守己

解释:分:本分。规矩老实,守本分,不做违法的事。

15.安居乐业

解释:安:安定;乐:喜爱,愉快;业:职业。指安定愉快地生活和劳动。

16.安然无恙

解释:恙:病。原指人平安没有疾病。现泛指事物平安未遭损害。

17.按部就班

解释:部、班:门类,次序;就:归于。按照一定的步骤、顺序进行。也指按老规矩办事,缺乏创新精神。

18.按图索骥

解释:索:找;骥:良马。按照画像去寻求好马。比喻墨守成规办事;也比喻按照线索去寻求。

19.黯然神伤

解释:黯然:心情抑郁沮丧的样子。情绪低沉,心神忧伤

20.暗无天日

解释:形容在势力统治下社会的黑暗。

21.嗷嗷待哺

解释:嗷嗷:哀鸣声;待:等待;哺:喂食。饥饿时急于求食的样子。形容受饥饿的悲惨情景。

22.懊悔莫及

解释:懊悔:悔恨。指后悔已经来不及

23.拔刀相助

解释:多指打抱不平。

24.八面威风

解释:各个方面都很威风。形容神气足,声势盛。

25.百步穿杨

解释:在一百步远以外射中杨柳的叶子。形容箭法或枪法十分高明。

26.百口莫辩

解释:莫:不能;辩:辩白。即使有一百张嘴也辩白不清。形容不管怎样辩白也说不清楚。

27.百里挑一

解释:一百个当中就挑出这一个来。形容人才出众。

28.班师回朝

解释:班:调回。调动出征的军队返回首都,指出征的军队胜利返回朝廷。

29.班门弄斧

解释: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

30.半推半就

解释:推:抵拒,推托;就:靠拢,迎上去。一面推辞,一面靠拢上去。形容装腔作势假意推辞的样子。

31.半途而废

解释:废:停止。指做事不能坚持到底,中途停顿,有始无终。

32.半信半疑

解释:有点相信,又有点怀疑。表示对真假是非不能肯定。

33.报仇雪恨

解释:雪:洗刷掉。报冤仇,除仇恨。

34.暴跳如雷

解释:急怒叫跳,象打雷一样猛烈。形容又急又怒,大发脾气的样子。

35.杯弓蛇影

解释:将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误认为蛇。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

36.杯水车薪

解释: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草。比喻力量太小,解决不了问题。

37.奔走相告

解释:指有重大的消息时,人们奔跑着相互转告。

38.本末倒置

解释:本:树根;末:树梢;置:放。比喻把主次、轻重的位置弄颠倒了。

39.笨鸟先飞

解释:比喻能力差的人怕落后,做事比别人先动手。

40.本性难移

解释:移:改变。本质难于改变。

41.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原比喻别国的贤才可为本国效力。后比喻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的人或意见。

42.比比皆是

解释:比比:一个挨一个。到处都是,形容极其常见。

43.闭门思过

解释:过:过失。关起门来反省。

44.变本加厉

解释:厉:猛烈。指比原来更加发展。现指情况变得比本来更加严重。

45.表里如一

解释:表:外表;里:内心。表面和内心象一个东西。形容言行和思想完全一致。

46.别出心裁

解释:别:另外;心裁:心中的设计、筹划。另有一种构思或设计。指想出的办法与众不同。

47.别具一格

解释:别:另外。另有一种独特的风格。

48.冰天雪地

解释:形容冰雪漫天盖地。

49.兵不厌诈

解释:厌:嫌恶;诈:欺骗。作战时尽可能地用假象迷惑敌人以取得胜利。

50.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解释:比喻不管对方使用什么手段,总有相应的对付方法。

51.病入膏肓

解释:膏肓:古人把心尖脂肪叫\"膏\",心脏与膈膜之间叫\"肓\"。形容病情十分严重,无法医治。比喻事情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

52.拨云见日

解释:拨开乌云见到太阳。比喻冲破黑暗见到光明。也比喻疑团消除,心里顿时明白。

53.波光粼粼

解释:波光:阳光或月光照在水波上反射过来的光。粼粼:形容水石明净。波光明净。

54.波涛汹涌

解释:汹涌:水势腾涌的样子。形容波浪又大又急。

55.勃然大怒

解释:勃然:突然。突然变脸大发脾气。

56.不甘示弱

解释:示:显示,表现。不甘心表示自己比别人差。表示要较量一下,比个高低。

57.不进则退

解释:不前进就要后退。

58.不见天日

解释:比喻社会黑暗,见不到一点光明。

59.不堪回首

解释:堪:可以忍受;回首:回顾,回忆。指对过去的事情想起来就会感到痛苦,因而不忍去回忆。

60.不可一世

解释:一世:一时。认为当代的人都不行。形容目空一切、狂妄自大到了极点。

61.不寒而栗

解释:栗:畏惧,发抖。不冷而发抖。形容非常恐惧。

62.不堪一击

解释:不堪:经不起。形容力量薄弱,经不起一击。也形容论点不严密,经不起反驳。

63不解之缘

解释:缘:缘分。不可分解的缘分。比喻不能解脱的联系或关系。

64.不堪入耳

解释:堪:可,能;入耳:听。指说的话使人听不进去(多指脏话)。

65不近人情

解释:不合乎人的常情。也指性情或言行怪僻。

66.不可思议

解释:原有神秘奥妙的意思。现多指无法想象,难以理解。

67.不识抬举

解释:识:认识,理解;抬举:赞扬,器重。不懂得人家对自己的好意。

68.不速之客

解释:速:邀请。指没有邀请突然而来的客人。

69.不言而喻

解释:喻:了解,明白。不用说话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

70.不相上下

解释:分不出高低好坏。形容水平相当。

71.不共戴天

解释:戴:加在头上或用头顶着。不愿和仇敌在一个天底下并存。形容仇恨极深。

72.不堪设想

解释:未来情况不能想象。指预料事情会发展到很坏的地步。

73.不问青红皂白

解释:比喻不分是非,不问情由。

74.不翼而飞

解释:翼:翅膀。没有翅膀却飞走了。比喻物品忽然丢失。也比喻事情传播得很迅速。

75.不择手段

解释:择:选择。指为了达到目的,什么手段都使得出来。

76.步履蹒跚

解释:蹒跚:走路一瘸一拐的样子。形容走路腿脚不方便,歪歪倒倒的样了。

77.步步为营

解释:步:古时以五尺为一步,\"步步\"表示距离短。军队每向前推进一步就设下一首营垒。形容防守严密,行动谨慎。

78.才貌双全

解释:才学相貌都好。

79.残羹冷炙

解释:残:剩余;杯:指酒;炙:烤肉。指吃剩的饭菜。也比喻别人施舍的东西。

80.惨不忍睹

解释:睹:看。凄惨得叫人不忍心看。

81.沧海一粟

解释:粟:谷子,即小米。大海里的一粒谷子。比喻非常渺小。

82.藏龙卧虎

解释:指隐藏着未被发现的人才,也指隐藏不露的人才。

83.恻隐之心

解释:恻隐:对别人的不幸表示同情。形容对人寄予同情。

84.参差不齐

解释:长短、高低不齐。形容水平不一或很不整齐。

85.参差错落

解释:参差:长短、高低、大小不一致。错落:交错、交织的样子。各种不同的事物,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

86.插翅难逃

解释:插上翅膀也难逃走。比喻陷入困境,怎么也逃不了。

87.茶余饭后

解释:泛指休息或空闲的时候。

88.长风破浪

解释:比喻志向远大,不怕困难,奋勇前进。

89.长生不老

解释:长生:永生。原为道教的话,后也用作对年长者的祝愿语。

90.长驱直入

解释:长驱:不停顿地策马快跑;直入:一直往前。指长距离不停顿的快速行进。形容进军迅猛,不可阻挡。

91.长舌之妇

解释:常用来指多嘴多舌、喜欢说长道短、搬弄事非的女人。

92.尝胆卧薪

解释:薪:柴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93.常胜将军

解释:每战必胜的指挥官。

94.长篇大论

解释:滔滔不绝的言论。多指内容烦琐、词句重复的长篇发言或文章。

95.畅所欲言

解释:畅:尽情,痛快。畅快地把要说的话都说出来。

96.长命百岁

解释:寿命很长,能活到一百岁。常用作祝福长寿之词。

97.车水马龙

解释:车象流水,马象游龙。形容来往车马很多,连续不断的热闹情景。

98.彻头彻尾

解释:彻:通,透。从头到尾,全部,十足的意思。

99.趁热打铁

解释:铁要趁烧红的时候打。比喻要抓紧有利的时机和条件去做。

100.趁火打劫

解释:趁:乘机。趁人家失火时去抢劫。比喻乘人之危谋取私利。

这100个常见的成语是否对你有帮助?请点评留言。

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家长朋友们为孩子收藏吧,并且点击关注小谢教育,更多精彩内容将与您分享。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