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余的名人(姓余的名人有哪些)

孤独是毒 2023-07-26 02:08:23 网友整理

藏族导演、作家万玛才旦去世,享年54岁,曾是上海国际电影节常客

5月8日,据多方信源确认,导演、编剧、作家万玛才旦去世,享年54岁。据青海藏族研究会官网披露,万玛才旦因心脏病医治无效去世。

万玛才旦是华语电影藏地题材作品的代表人物。身为导演及作家,他的创作生涯是从写作开始的。万玛才旦从1991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已出版小说集《诱惑》《嘛呢石,静静地敲》《塔洛》《撞死了一只羊》《乌金的牙齿》等,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在海外发行;2002年开始电影编导工作,主要电影作品有《静静的嘛呢石》《寻找智美更登》《老狗》《五彩神箭》《塔洛》《撞死了一只羊》《气球》等,荣获数十项国内外电影大奖。

今年3月底,由万玛才旦编剧、执导,黄轩主演的电影《陌生人》在四川甘孜杀青;而就在上个月,万玛才旦刚刚结束了北京国际电影节的评审工作。

万玛才旦与上海国际电影节关系密切。他曾携首部剧情长片《静静的嘛呢石》参加第9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自此与上海国际电影节结下不解之缘。他的第二部长片《寻找智美更登》获第1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评委会大奖。2016年,万玛才旦应邀担任第19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评委。2021年,万玛才旦又做客第2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学堂,以对谈的形式分享个人电影理念和创作心得,畅谈光影艺术的魅力。

1969年12月,万玛才旦出生于青海一个藏族家庭。藏族人对故事的讲述方式,故事中独特的人物,都成为他的灵感来源。1991年,万玛才旦在大学读文学专业期间,将小说《人与狗》寄到一家杂志社,一个学期之后收到样刊和十几元钱的稿费,这是他公开发表的第一篇作品。“当时特别受到激励,心情跟第一部片子拿到电影节上去参赛一样激动。”至今,万玛才旦已经以藏文、汉文发表六十余篇小说。

万玛才旦是藏地题材电影的代表人物。《静静的嘛呢石》《寻找智美更登》《老狗》被称为万玛才旦的“故乡三部曲”,片中对故乡风土人情的细腻讲述,打动了众多影迷。对万玛才旦来说,他的导演生涯是从短片开始的,作《静静的嘛呢石》最初便是作业性质的短片。“我自己因为从小生长在那样的环境,之后又离开了那样的环境,所以回看故乡会有一种距离感,很多东西可能更加新奇,更加冷静客观了。我觉得要建立起这样一个视角,才能比较客观和冷静地去呈现你要讲的故事题材。”

万玛才旦为藏地电影发展做出杰出贡献,在“2020青年导演海上影展”上,导演德格才让表示,“我走上电影之路和万导有关。”德格才让和万玛才旦都曾就读于西北民族大学,当时,万玛才旦读硕士,德格才让读本科,“我在学校组乐队比较活跃,他算是我的一个小粉丝”。万玛才旦开始做藏地电影时,认为需要熟悉母语的班底,就把德格才让叫来,在拍摄中担任声音和作曲。

万玛才旦的写作背景深刻影响到他的电影创作,多部电影作品都改编于他自己创作的小说,同时,电影创作也反过来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影响。电影《气球》即是如此。万玛才旦曾透露,“有一年,我在中关村看到红色的气球在空中飘,就一下子被它吸引。大家知道电影史上也有很多跟红气球有关的经典电影,所以当时觉得它是一个特别好的电影意象,完全没有想着把它写成小说、再改成剧本拍电影。一开始就觉得它是适合拍电影的,花了很短的时间就写了这个剧本。”因为种种原因,电影没有拍成,但是他又特别喜欢这个故事,就用小说的方式写了一遍,后面发表了。“后来有了契机,在原来的剧本和小说的基础上完善了一下剧本,就拍出来了。”

万玛才旦说:“我自己拍了电影之后,尤其是写了剧本,台词要精炼,对小说创作非常有帮助。看了很多电影、写了一些剧本之后,可以通过对话就达到推动情节、交代人物前因后果的目的。这对小说创作也是很有帮助的。”

栏目主编:施晨露 文字编辑:施晨露

图片来源:上海国际电影节组委会提供

来源:作者:钟菡 张熠

明代茅山隐士闵龄

明代茅山隐士闵龄

自展上公、郭四朝以来,直至陶弘景创立上清派茅山宗,将茅山隐士文化发展到极致。后来各代最著代表性的人物有唐代顾况、宋代周文璞、元代张雨、明代闵龄、清代笪重光,大多有过官宦生涯,具有博学多才、人脉通达的优势。他们隐居茅山期间,广交社会贤达,整理道教典籍,传播道教文化,为茅山道教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元代、清代两版《茅山志》就出自张雨、笪重光之手。闵龄前后隐居茅山十余年,各类典籍均没有详细的记载,大家对他不是很熟悉,笪重光《茅山志》中仅仅收录其《山居即事》诗作一首。闵龄《华阳编》湮没三百余年,直到1939年被时期藏书家王立中从贾贩之手购得,将此书转归志在乡邦文献的收集和整理许承尧,才开始对其人、其诗进行研究。这一珍籍现藏安徽省博物馆。

闵龄,字寿卿(?-1608年),歙县岩镇人,曾为茶商,万历间诗人。明代戏曲评论家、诗人潘之恒在《闵寿卿传》中介绍了闵龄的生平:“少谈剑术,既而习制举艺,则曰:此不过一人敌,一代名尔,何足多慕。且吾无上人心,敢掺上人技乎?由是学为诗若文,不问家人生产。故艺成而业日削于兄唐,仅存一室,犹不能容载。速之讼,致公元配吴孺人方娠,忧愤以殁。公叹曰:是尚可与处乎!则之宣城,就诸梅结词社。有嫠妇积厚而姿艳,因诸梅愿得赘公。公谢曰:糟糠人与罹难,吾不忍复有室。况二子能负薪矣,何以室为?遂飘然为三山游:结庐金山、采真句曲、招隐武夷……”--里社友弟潘之恒著。潘之恒自称“里社友弟”,表明与闵龄同里,二人均为歙县岩镇人。再见朱之蕃《闵君传》:“……殆长,卓荦不群。业儒,鄙于占毕章句;习韬钤骑射,又谓非太平美事。乃挟重资,侠游江淮间,喜狭斜行……弃而工诗,垂数载,诗名籍甚。所交皆荐绅贤豪,递相倡和……”(《我宇集》卷首,引自《手札七百通考释》第664页)。受江南中心城市商业文化的影响,万历年间岩镇社会风俗已不同于穷乡僻壤 ,此时私塾遍地,书院林立,文风昌盛、崇尚科举,由科举而入仕求取功名以遂治国平天下之志者,更是中国文人心目中享有崇高社会地位的帝国栋梁。诗人方弘静(1516-1611)曾云:“世际休明,邑之应试者几三千人,其与进于庠者七十人耳,而有力者求之且数倍,窭人子幸遇者,间亦什一,非卓尔不群,神明所助,不可冀也。”(方弘静.《素园存稿》卷十八《题黎秘书书陶诗册后//《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121册,齐鲁书社1997:323.》)。此言形象反映了科举之难及徽人对举业的热衷。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世人都不遗余力地汇入科举洪流,而闵龄放弃举子之业,肆力诗文,结社里中,周游四方。

闵龄出游后之踪迹,林世徽万历乙卯(1615年)《挽诗序》说:“弃家学道于金山,结一沤庵以居。又入华阳洞朝三茅君。既而闻武夷幔亭之胜,复杖履而游。七闽流峙,先生题咏殆遍。居武夷数载,与吾乡陈司马孔震、洪水部懋文、徐孝廉惟和、曹宪长能始交最习,酬唱无虚日。晚年归老京口,箧中仅有遗稿数千言而已。其冢嗣太初君汇已杀青者为一帙。又丐诸名公传志赠言并余稿付之剞劂”。 可见,三十余年间,闵龄主要行踪是:从歙县到宣城—金山—茅山—武夷山,后又从武夷回到茅山、金山。于万历三十六年病故,葬于金山。

明代诸帝都对道教采取了尊崇的态度,在全国各地建设了成千上万座庙宇,使道教逐渐世俗化和民间化。受到道教文化浸染,闵龄对道教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他经黄山、武夷山、庐山至金山。历史上的金山寺由于历经朝廷的信仰不同,曾两度由寺改观。一次是在唐朝,曾把金山寺改为龙游观,将近二百年。又一次是宋朝政和四年,因徽宗赵佶奉道教,又将龙游寺改为神霄玉清万寿宫(道士观),为天下神霄第一。在此闵龄终完夙愿,皈依道教,这不仅对他的一生产生极大的影响,而且为他的文学创作增添了几分仙风道韵:天门阊阖翠云对,上帝玄都梵气重。珠殿森严当北极,金炉瑞霭耸孤峰。灵旗钟鼓空中建,羽珮箫笙月下逢。却忆逍遥香案吏,也应酌酒对芙蓉。(《我寓集》卷三)。诗中表现了对道教神仙世界以及心性养炼生活的强烈向往。

茅山原名句曲山,因传说西汉时茅氏三兄弟来此修道成仙而成名,历代宗师魏华存、杨羲、许谧、许迈,都曾在此修炼传道,自陶弘景开创了上清派茅山宗后,茅山历代传人,如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李含光等,都是声名卓著的道教宗师,更使得“茅山为天下学道之所宗”(颜真卿《有唐茅山元靖先生广陵李君碑铭》),甚至有“道门华阳,亦儒门洙泗”(柳识《唐茅山观玄静先生碑》)之说。在这种影响下,当闵龄游至茅山,便栖息隐居、修炼养生,研读《庄子》、《道藏》,成为“道侣”,道名合微,意为契合玄微,表明了其宅心山林之志,一心向道决心。其作《偕李育真入茅山》(《华阳编》)云:采真结伴入华阳,山色崟嵜一径长。踏破苍烟寻地肺,五云地洞百花香。就是闵龄一心向道的真实写照。

闵龄在茅山不仅研读道家经典,而且研习斋醮法事经韵,参加道教仪式: 葱葱瑞蔼绕神君,绛蜡金庐翳紫氛。建礼醮坛随羽珮,步虚仙乐奏玄云。(《朝三茅君》,《华阳编》)。

明朝帝王在茅山的崇道活动非常频繁,道侣成群,明廷颁赐《道藏》,道士阎希言游金陵募资以成殿阁,并引山泉灌溉稻田数十亩盛极一时。闵龄作诗志之,有《圣恩特旨命中贵赍送〈道藏〉乾元观,恭赋六韵纪胜,兼示诸霞侣》(《华阳编》)载:中使承恩下九霄,霓旌仙仗拥金貂。缄縢扃固群真簶,奉勅江南万里遥。句曲名山已字形,乾元古观毓仙灵。神碑仆立符昌运,特旨恩崇赐藏经。

闵龄又筑华阳馆以居,享受着谈玄论道、诵诗作对、煮酒饮茶、登临山水、游览胜景的休闲生活,其《山居咏怀》(《华阳编》)云:嘉树翳吾庐,茆茨不剪除。庭柯闲听鸟,盆岛闲观鱼。容于忘炊累,逍遥咏步虚。云霞真可托,岁月任居诸。是其归隐田园,超脱世俗的生活实录。肃驾从师适,披云礼玉宸。龙池闻上古,仙蜕自高辛。叱石羊群起,驱车鹿队驯。长歌逢桂父,同醉洞中春。(《从李师游玉宸观回至窍妙洞小饮》,《华阳编》),更是反应出“道侣”生活的适意。

闵龄在茅山先后居住十几年,年及至五旬,作《五旬咏怀简诸亲故知己》:年运既知非,行歌拾蕨薇。尘氛销骨傲,裘马谢轻肥。矢志归玄漠,凝神契道机。形臞犹野鹤,长与世情违。(《华阳编》)。表明了对现实社会的深切感慨和对自然淡泊的隐逸生活的向往,情致深长。六十岁时,二子上山为之做寿,期间他到武夷山三年,后又回华阳,可见茅山道教对闵龄的影响一直到其晚年。明代徐熥《送闵寿卿从武夷还金山兼隐华阳洞》记载了这段经历:“历遍清溪九曲深,麻衣随意住云林。阴符一卷蛟龙护,秋笛数声猿鹤吟。玉洞烟霞通地肺,金山台殿影波心。怀五岳平生志,未得从君学向禽。”期间有《步虚词三首》云:夙根禀灵姿,幽抱希真仙。内景凝吾神,弗婴物欲迁。元英守中黄,帝乙居上玄。炼液鼓太和,虚夷返象先。手把南华经,逍遥咏大年。结习厌尘坌,玄心抗云霄。采真武夷曲,览胜金山椒。修药华阳洞,浴丹明月瓢。日驭茅君鹤,远寻王子乔。悠哉恣所适,八景何峥嵘。朝吸吉云露,暮餐神瀵英。澡沦伐毛髓,衰颜返胎嬰。托兹汗漫游,仿佛凌蓬瀛。长啸昆仑巅,振衣芙蓉城。左招羡门子,右揖安期生。飘摇入郁罗,步虚谒玉清。(《华阳编》)。

闵龄诗歌植根于徽州,中年出游茅山,以至名不见载于徽州史志。潘之恒在《闵寿卿传》云:“三十年间,不复一诣城市。所居有集行于世,如一沤、蝉脱、华阳、我寓诸草是。已序者为张见洛、屠长卿、张涵一、邓孝孺文,咸当其才”。 现存诗作有《我寓集》、《一沤集》、《武夷集》、《华阳编》共诗五百四十九首,是目前所见闵龄诗歌的全部。在其所处的那个年代,茅山作为道教圣地,既是文人仕途失意时安身立命之处,也是他们世俗生活之余的消遣与精神寄托场所。闵龄“逃世”是一种人生价值取向,是其追求“情适”的本质,也和晚明变动的时代主题有关。他选择茅山作为栖息之地,虽然身处世外,但与世俗社会仍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与世俗文人的诗文唱合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这些都可以视作对茅山道教文学的间接影响,这种影响虽是无形的,却是非常深远的。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