嗤的成语(嗤的成语 开头)

往事如风 2023-06-15 04:33:01 网友投稿

成语“嗷嗷待哺”中,“嗷”是什么意思?

先行奉上标题中问题的答案:(1)成语“长吁短叹”里的“吁”读xū,叹息的意思;(2)成语“嗷嗷待哺”中,“嗷”指小鸟饥饿时发出的哀鸣声。详情请见相关字条,无兴趣内容请自行忽略。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今天是第180课,讲《说文解字》“口”部汉字中的六个汉字,六个汉字分别如图:

((今天要讲的六个汉字)

1、啐。这个字有五个读音:

(一)cuì。这也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也是现代汉语最常用的读音,《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啐,惊也。从口,卒声。”形声字,本义是惊。本义今已不常用,文献中未见实例。

本义之外,又有其他用法:(1)尝、饮。《广雅.释诂三》:“啐,尝也。”《集韵.队韵》也有:“啐,少饮酒也。”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口部》称:“啐,《仪礼》今文以为‘<口+率>酒’字。”《礼记.杂记下》有:“主人之酢也,哜之,众宾兄弟皆啐之。”郑玄注称:“哜,啐,皆尝也。哜,至齿;啐,入口。”虽然都是尝,“哜”和“啐”还是有区别的。

(2)用力吐出。如啐了一口痰。

(3)叹词。表示轻蔑或斥责。比如《水浒全传》第九十三回:“李逹道:‘啐,原来是梦,却也快当!’”

小话题:《红楼梦》里的啐:

在文学名著《红楼梦》里,啐字是常用字,用法也很丰富,并不限于上述几种解释。《红楼梦》里大部分啐人一口,指的就是唾弃,向人吐口水的意思,表示愤怒,但并不一定真的就吐出唾沫;有时也相当于说“呸!”,具有轻蔑、鄙视的意思。例如《红楼梦》第二十回:“湘云道:‘大正月里,少信嘴胡说。这些没要紧的恶誓,散话,歪话,说给那些小性儿,行动爱恼的人,会辖治你的人听去!别叫我啐你。’”这是宝玉、黛玉、湘云由于听戏时开玩笑,引起互相赌气的事儿。湘云这个没出口的“啐”,带有鄙视宝玉怕得罪黛玉的意思,并不是真的吐唾沫。

再比如二十三回:“凤姐儿听了,嗤的一声笑了,向贾琏啐了一口,低下头便吃饭”这里的这个“啐”类似于轻轻“呸”了一声的意思,并没鄙弃的意思,还有很多,展开就是一篇长文了,总之,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不能照搬以上用法。

(87红楼里的贾琏和凤姐)

啐字其他四读音均不常用,不再一一列举。

啐字的小篆写法如图:

(啐字的小篆写法)

2、唇。这个字有三个读音:

(一)zhēn。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的解释是:“唇,惊也。从口,辰声。”形声字,本义是惊。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称:“后人以震字为之。”在各种文献中,表达惊的意义的唇,多写作“震”。

(二)zhèn。读这个音时,指惊声,是引申义。《集韵.震韵》有:“唇,惊声。”

(三)chún。这才是现代汉语最常用的读音,指嘴唇。实际上,用用嘴唇的“唇”字,在《说文解字.肉部》,写作“脣”:上边一个辰,下边一下月(肉), 但在各种文献中,用作嘴唇的唇,也有唇这种写法,可以说训嘴唇之“唇”与训“惊也”之“唇”是同形字。《六书故.人四》:“唇,口端也,别作“脣”。比如《论衡.率性》:“扬唇吻之音,聒贤圣之耳。”说子路在没有到孔子门下学习的时候,是个不断乱叫,发出怪声影响读书人的耳朵的人。再比如左思的《娇女诗》:“浓朱衍丹唇,黄吻烂漫赤”。

(浓朱衍丹唇,黄吻烂漫赤)

也用来指物体的边缘。比如杜甫《丽人行》:“头上何所有?翠微盍叶垂鬓唇。 ”唇在这里不指嘴唇,指鬓边。仇兆鳌注称:“鬓唇,鬓边也。”头上戴的是什么珠宝首饰呢?翡翠玉做的花饰垂挂在两鬓。

(翠微盍叶垂鬓唇)

再比如《骆驼祥子》五:“当他跑得顺耳唇往下滴汗,胸口觉得有点发辣,他真想这么办。”耳唇指耳朵边缘。

唇字的小篆写法如图:

(唇字的小篆写法)

3、吁。这个字有两个读音:

(一)xū。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的解释是:“吁,惊也。从口,于声。”这个字在《说文解字》中有两个地方出现,另一个出现在“亏”部,给的解释是:“吁,惊语也。从口,从亏,亏亦声。”基本一样,属“重出”字。这个字相对较为复杂。《字源》认为它是个形声兼会意字,但究竟如何会意并没有讲明,不讲明的原因是“于”字的象形不明。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称:“按于有大义,故从于之字多训大者,芋下云大叶实根骇人。吁训惊语,故从于、口,于者,惊意。”所以,吁的本义叹词,表示惊叹或疑怪的声音。依照段注的说法,于有“大”的意思,所以芋字就是指叶子很大,果实很大的芋头(如下图,在讲“芋”字时已详细说过)。就是因为于有这个大的意义,所以,古人用吁,表示惊叹或疑怪。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先行放在这里,因为“于”字一般认为是象形字,究竟象形什么,文字学界争论不休,没有定论,我们等到“于”字词条,再详细讨论它。这里先记段玉裁的解说。

(芋头叶子)

其一,表示惊叹。比如《书.吕刑》“王曰:‘吁!来!有邦有土,告尔祥刑。’”《孔传》称:“吁,叹也。”这句话的大意是:王说:“啊!来吧!诸侯国君和各位大臣(有邦有土的人),我告诉你们要善用刑法。”又比如《法言.君子》:“吁,有何言与?”李轨注称:“吁者,骇叹之声。”

其二,表示疑怪。《玉篇.口部》:“吁,疑怪之辞也。”比如《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吁,君何见之晚也!”大意相当于:哎呀,您怎么能现在才知道呢!

本义之外,吁还有其他用法:(1)叹息。比如李白《古风五十九首》之五十六:“献君君按剑,怀宝空长吁。”再比如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睡不著如翻掌,少可有一万声长吁短叹,五千遍捣枕搥床。\"后来,长吁短叹发展成为成语,吁指叹息。成语意思是因伤感、烦闷、痛苦等不住地唉声叹气。(长一声、短一声不住地叹气),形容发愁的神情。有时候也指哀伤。因为字形的原因,这个字很容易读错成yū,一定要注意。

(2)忧愁。《诗经.周南.卷耳》:“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毛传称:“吁,忧也。”马儿累坏倒在一旁,仆人精疲力又竭,无奈忧愁满心上!

此外,吁还是姓。《正字通》有载。

(二)yù。读这个音时,有两个用法:(1)应答声。《方言》卷十二:“吁,然也。”郭璞注称:“(吁),应声也。”《广雅.释诂一》:“吁,应也。”(2)“籲(yù)”字的简化字。

吁字的小篆写法如图:

(吁字的小篆写法)

4、嘵。1986年简化为“哓”(注意右上角无点)。读xiāo。《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嘵,惧也。从口,堯声。《诗》曰:‘唯予音之嘵嘵’”钮树玉《说文解字校录》称:“《韵会》引作‘惧声也。’”形声字,本义是因为恐惧而发出的叫声。引用的《诗经》句出自《诗经.豳风.鸱鸮》最后一句,现在的通行版本作:“予唯音嘵嘵。”《毛传》称:“嘵嘵,惧也。”吓得我吱吱叫。

(鸱鸮)

本义之外,又可用作唠叨,话多不止。比如柳宗元的《吊屈原文》:“谗巧之嘵嘵兮,惑以为《咸池》”《咸池》是著名的古乐曲,这里是说:喋喋不休的谗言巧语,却糊涂地当成悦耳动听的《咸池》。

嘵字的小篆写法如图:

(嘵字的小篆写法)

5、嘖。1986年简化为“啧”。读zé。《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嘖,大呼也。从口,責声。謮,嘖或从言。”形声字,本义是大呼。也写作言字旁的“謮”。文献中未找到应用实例。比如《荀子.正名》:“愚者之言,芴(hū,同忽)而粗,啧然而不类,誻誻(tà,话多)然而沸。”愚蠢的人的言论,模糊而粗疏,吵吵嚷嚷而不合法度,啰嗦而嘈杂。其中“啧然”指大声纷争的样子。

(荀子像)

本义之外,还有其他用法:(1)通“賾(zé)”,用它的本义,指事物的幽深、细微处。

(2)通“情”。也用本义,就是情。

(3)假借为“谏”。讥刺。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解部》称:“嘖,又(假借)为谏。”

以上三例通假和假借,不作详解。

(4)象声词。多迭用。《尔雅.释鸟》:“宵鳸(hù)嘖嘖”候鸟的叫声啧啧。《广雅.释训》:“啧啧,鸣也。”比如储光羲《野田黄雀行》:“啧啧野田雀,不知躯体微。”再比如李贺《南山田中行》:“秋野明,秋风白,塘水漻漻虫啧啧。”

(李贺像)

(5)叹词。表示赞叹。比如《水浒全传》第一百零四回:“那女子毫无羞怒之色,倒把王庆赞道,啧,啧,好拳腿!”

嘖字的小篆写法如图:

(嘖字的小篆写法)

6、嗷。读áo。《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嗷,众口愁也。从口,敖声。《诗》曰:‘哀鸣嗷嗷’”形声字,本义是哀鸣声。这里引用的《诗经.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大雁远飞,哀鸣声声。

(鸿雁于飞)

后又引申指叫呼声,愁怨声,喧闹声。比如宋代穆修《上监判邢郎中书》中有:“一家贫寄京师,薪米不给,老幼数口,嗷嗷待哺。”“嗷嗷”原指小鸟饥饿时发出的哀鸣声,等待母鸟来喂食,“嗷嗷待哺”后来发展成成语,比喻迫于饥饿、急于求食而哀哭的样子。 也用来比喻处境极为困难,亟待救济、援助。这个成语多用来形容灾民饥饿的惨状。

(嗷嗷待哺的幼鸟)

嗷字的小篆写法如图:

(嗷字的小篆写法)

(【说文解字】第180,部分图片引自网络)

一个鼻子一个嗤字成语答案是什么:嗤之以鼻

现在很多人都在玩成语猜猜看,玩到后面的话,稍微还是有点难度的,看图猜成语有的也不是那么好猜。一个鼻子和一个嗤字成语答案是什么呢?感兴趣的可以来看看!

一个鼻子一个嗤字成语答案是什么

正确答案就是:嗤之以鼻。

用鼻子吭气,表示看不起。

出处是《后汉书·樊宏传》:“尝欲作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之。”

【用 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用于对错误言行的蔑视。

【近义词】:不屑一顾、视如敝屣、付之一笑

【反义词】:五体投地

【歇后语】:河马喷水——嗤之以鼻

“捂脸笑”“哈哈笑”:网民对笑的表达是如何发展的

今天,当我们在搜索引擎上输入Scott E. Fahlman这个名字,很容易找到这位教授的个人主页(多么古老的名词!)。在主页上,Fahlman自我介绍了在计算机和语言学方面的成就,最后一段话如是说:

“在1982年(9月19日),我提议在帖子和电子邮件中使用:-)和:-(,这通常被认为是第一个互联网颜文字(emoticons)以及今天的绘文字(emojis)的纯文本祖先。”

这个日子就是37年前的今天。人类历史上第一张电脑笑脸,已经37岁了。

笑,是人类情感的表达,情感是微妙的,笑亦然。最初,我们面对面而笑,笑就是笑的本身。随后,人类为了在无法面对面时表达笑意,发明了关于笑的语言文字,如“呵呵”“哈哈”等,这是笑从面部表情成为一种符号的首次飞跃。

:-)的诞生则意味着第二次飞跃,人类可以在网络世界使用颜文字、缩写表达笑意;当电脑摆脱DOS进入视窗时代,比颜文字更丰富的图画形式的绘文字出现;等到智能手机发明了,带宽也足够高了,笑意更加丰富的表情包、动图出现;现在,人们甚至可以随时随地用自己的形象自制表情和动图。

电影《甲方乙方》(1997)剧照。

无论是语言,还是颜文字、缩写,或是绘文字、表情包、动图,从笑的角度来看,都是符号,都是为了更加快捷、准确、微妙地表达真正的笑意。

但从语言到动图的巨大跨越,证明了在网络时代的新常态下,我们在不断提高笑的水平,越来越逼近“相视一笑”的现场感,这也就促使我们能够重返笑的原初意义:人类为何以及如何发笑。

撰文 | 张向荣

01

“笑”到网上:千变万化,只为“你懂我”

上世纪90年代的初中语文课本曾选了周汝昌一篇有趣的文章叫《谈笑》。我人生中第一次知道,原来表达笑并不只有“笑”这一个字,还有诸如“讪”“诮”“哂”“嗤”“揶揄”“轩渠”“嗢噱”“解颐”之类;表达笑的声音也不仅只有“哈哈”“呵呵”“嘻嘻”“嘿嘿”,还有“盈盈”“咍然”“粲然”“冁然”之属,实在令人“喷饭”。

笑,是反映内心的一种面部表情。“笑脸相迎”、“满面春风”、“满脸堆下笑来”,证明笑和脸的关系。“启颜”、“霁颜”、“笑逐颜开”,文气了些,说的却是同样的关系。“笑面虎”、“笑在脸上,苦在心头”,情况不同了,“反映内心”云云,要重新研究了,可是“面部表情”依然有效。——选自周汝昌《谈笑》开头片段

这些词语无论是描摹笑的形态,还是模拟笑的声音,都能够极尽情态,如在眼前,很少会产生歧义。这是因为,当语言文字作为思想的载体、呈现的工具时,它的含义是相对稳定的。

记录改革年代早期相声的纪录片《笑》(1979)。

而网络时代的语言首要的用途是沟通、交流,不是单向度的呈现。这就使网络时代的笑与以往不同,一个网民该如何向对方准确传达自己的笑? 中文互联网上,最古老的方式当然还是语言文字。但肯定不能使用生僻文雅的词语,像上面说到的“讪”“诮”“哂”“嗤”之类。

往往只有简单的拟声词堪当此任,如“哈哈”表示大笑、爆笑;“呵呵”表示微笑;“嘻嘻”是甜蜜的、顽皮的笑;“嘿嘿”则带点戏谑。而更复杂的笑,如冷笑、嗤笑、尴尬的笑,就找不到固定的或广为接受的拟声词。此外,与之类似的还有一些表达笑的缩写,如后来大量使用的“xswl”。

与此同时,伴随着手机的大量使用,以:-)为代表的颜文字自90年始流行,尽管当时还没有“颜文字”这个名词。一些大众杂志如《读者》《青年文摘》常常辟出一栏专门介绍这些代表着时尚潮流的符号,帮助网友们“网上冲浪”,熟练使用精英人士专属的“伊妹儿”、OICQ等。

现在来看,:-)、-)之类“侧脸”的颜文字主要来自于欧美互联网。80后大批上网后,诸如^^ ^_^等来自日本的“正脸”颜文字逐渐盛行,更具潮流感。

时至今日,颜文字仍然被大量使用,输入法里存储了海量的颜文字,人们不必一个字符一个字符地敲,通过联想就可以迅速调出来。

就像我现在使用搜狗输入法输入“大笑”,就会出现*^____^*,输入“爆笑”,就会出现ヾ(≧▽≦*)o;而冷笑则是( ̄▽ ̄)”。颜文字的“象形”能力比语言文字更强,但在复杂的笑容上还是比较欠缺,上面这几个例子如果不做解释,大家未必能够“会心一笑”。

微信里的颜文字(本张截图由作者提供)

于是,当用图画直观表达意义的emoji也就是“绘文字”从日本传入中文互联网后,笑的丰富性和准确性就更上一层楼了。比如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