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姓虎宝宝取名(夏姓虎宝宝取名女)

饕餮少女 2023-07-09 11:07:41 互联网

天下夏姓来源

夏(夏、昰、榎,读音xià)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五十五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四百六十八万五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39%左右。

历史上夏(夏、昰、榎,读音xià)姓的重要人物有:

夏朝国王有:夏禹、夏启、夏太康、夏仲康、夏 相、夏少康、夏 杼、夏 槐、夏 泄、夏不降、夏 扃、夏 廑、夏孔甲、夏皋、夏 发、夏 桀(共十六位)。

历代宰相有秦代夏说、宋代夏竦、明代夏言、夏原吉。

历代官员有春秋时陈国大夫夏区夫了;魏国猛士夏育; 秦国负责秦始皇的保健,以药囊提荆轲的夏无且。拯救摇摇欲坠的汉朝的夏贺良。汉武帝时阳城内史夏宽,零陵太守夏勤。唐代中书令兼尚书令夏昱。

著名学者有汉朝的夏恭;宋代文学家、诗人夏元鼎;元代教育家夏友兰;元代作家夏庭芝;清代文学家、诗人夏敬渠、夏燮;出版家夏瑞芳

著名画家有南宋\"四大家\"之一的画家夏圭,晋代杰出画家夏瞻;元代著名画家夏迪;明代著名画家夏昶、夏霖、夏白眼、夏鼎、夏仲昭;清代画家夏之鼎。

著名棋手有南朝时的夏赤松。

著名戏曲家有清朝的夏伦。

1、源于姒姓,出自夏王朝大禹之后裔,属于以国名为氏。据史籍《史记·夏本纪》记载,相传帝尧之时,尧命颛顼帝的后裔鲧治理洪水,鲧采用堵塞之法,九年治水不成功。舜继承尧的帝位后,把鲧放逐于羽山,起用鲧之子禹来治水,禹改用疏导之术,历经13年平息了水患,封于阳翟(今河南禹州)。公元前2070年禹继承舜的帝位,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世袭封建王朝夏朝,国号夏后氏,姒姓。夏朝传十四世,十七王。至夏王桀时,于公元前1600年为商汤所灭,汤放桀于南巢(今安徽巢湖市北),子孙以禹时国号夏后氏为姓。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封禹在南巢的后裔为巢伯,封禹的后裔东楼公为杞侯。其余不得封的夏禹后裔以夏为氏。

2、源于妫姓,出自帝舜之后妫满的后裔陈国第十六位君主陈宣公庶子子夏,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公元前2070年,禹继承舜的帝位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夏王封舜之子商均于虞,在今河南虞城西南,史称有虞氏。又把舜的另一后裔虞遂封于遂,在今山东宁阳西北。商朝时,商王改封虞遂的后裔于陈,在今河南淮阳东南。陈所处之地即为帝尧的母亲陈锋氏部落的故地,因而称为陈。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周武王封商均的直系后裔妫满于陈,以取代亲商朝的虞遂后裔的陈国。妫满,谥号胡公,史称胡公满。陈国在西周时期是十二诸侯之一。陈宣公杵臼(公元前692-前648年在位)之庶子西,字子夏,别其族为少西氏,生御叔,御叔娶郑穆公之女夏姬为妻,生徵舒,字子南,徵舒始以先祖之字为夏氏,称为夏徵舒,其后遂沿袭夏氏。

3、源于姒姓,出自夏禹的后裔东楼公后裔杞简公之弟姒佗的封号,属于以帝王赐姓为氏。公元前十一世纪的周王朝初年,周武王分封诸侯,夏禹的后裔东楼公受封于杞(今河南杞县),为杞侯。杞国传至至杞简公时,被楚国所灭。杞简公之弟姒佗出奔鲁国,鲁悼公因其为夏禹的后裔,给予采地为侯,称为夏侯,其后裔便以其爵位为姓氏,称夏侯氏,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夏氏者。据史籍《唐书·宰相世系表》及《姓谱》等记载:\"鲁悼公封夏禹后裔佗为侯,赐采邑,佗为纪念先祖,以夏为氏,后迁居沛地之谯郡(今安徽亳州)\"。

4、源于官位,出自古代夏、商、周时期官吏大司乐,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大夏,大禹时期音乐名称,代表了国祚,传说是大禹的儿子启从九天上偷来的天庭之乐。大夏后来演变为官职称谓,即大司乐。在典籍《周礼·春官》中就记载:\"大司乐舞大夏,以祭山川。钟师掌金奏,凡乐事,以钟鼓奏九夏。\"著名的隋朝学者杜子春解释:\"王出入奏王夏,尸出入奏肆夏,牲出入奏昭夏,宾客至奏纳夏,臣有功奏章夏,夫人祭奏齐夏,族人侍奏族夏,客醉而出奏裓夏,公出入奏骜夏。齐音斋,裓音陔,骜音遨。\"在大司乐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或职业称呼为姓氏者,称大夏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夏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5、源于官位,出自周王朝时期官吏夏官,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夏官,是西周时期所设置的官位,为六卿之一,即后来的司马,是主掌军政、军赋、并兼掌天文历法的官员,历朝历代、各诸侯大国皆沿袭,一直到唐朝时期才改称为兵部,将夏官单独保留改在司天监中,专职负责天文历法。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曾仿照周礼设春夏秋冬四官,称之为\"四辅\",其中的夏官就是主要负责军事方面的官员。在夏官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夏官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夏氏、官氏。

6、源于官位,出自周王朝时期官吏夏采,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夏采,是西周时期所设置的官位,为祭祀之官,专职负责君王的丧采,掌管大丧之事务,隶属于天官府司管辖。夏,就是为死者招魂复魄。在典籍《周礼·天官》中记载:\"夏采,掌大丧。以冕服复于大祖,以乘车建绥复于四郊。\"夏采位在下大夫序列。在夏采属下,有下士四人,史一人,徒四人,官秩为正四命,相当于后来的正五品。在夏采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夏采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夏氏、采氏。

7、源于官位,出自南北朝时期南朝梁官吏夏卿,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夏卿,是南北朝时期南朝梁武帝萧衍首先创制的官位,实际上是\"三卿\"的统称。三卿,就是太府卿、少府卿、太仆卿。太府卿负责掌管国家的金帛财帑,也就是政府财政,南朝陈国、北魏王朝依南朝制度设置。从北齐至隋、唐、宋诸朝,均以太府卿为太府寺主官,辽、金、元时期改寺为监,主官亦因而改称太府监。太仆卿为九卿之一,主要掌管帝王的舆马和全国马政。少府卿亦为九卿之一,负责掌管山海地泽收入和皇室手工业制造,为皇帝的私府。还在西汉时期,诸侯王也设有少府,各地郡守亦设有少府。至东汉时期仍为九卿之一,掌宫中御衣、宝货、珍膳、纺织、印染等。宋、明两朝改归工部,清朝时期称内务府,多由宗族权贵主理。在夏卿的后裔子孙及族人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即称夏氏。

8、回族中的夏姓,据说取自元皇庆年间(1312年-1313年)从西亚来泉州,后应聘主持清真寺教务的汉字译音或谐音:夏不鲁罕丁名字的首音。当时,夏不鲁罕丁被人们推崇为\"摄思廉(伊斯兰教)夏(长老)。\"故又说,回族中的夏姓是从夏不鲁罕丁的教务等称汉字译音或谐音\"夏\"而来。另,明永乐年间来中国的苏禄东王守墓人夏乃马当,在当地生息繁衍,遂成了山东德州北营夏姓回民之先祖。在江苏镇江,有《明德堂夏姓》。夏姓\"原有老谱,清咸丰年间,在原籍扬州被毁,五年(1916年),由镇江、南京始祖中医师子衡公重纂,序文中有我族自前明人关以来定居扬州,堂开明德,已有五百年光景,历传三十世之谱的记载。1983年,镇江后裔(夏)容光在此基础上,建立活页新谱,并在排辈十字后加添二十字。\"(《镇江回回》)夏姓回族以西北居多。

9、土家族中的夏姓,湖南湘西土家族中有夏姓,如湖南龙山人、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夏家骏。

10、蒙古族中的夏姓,明朝时有蒙古人改姓汉姓夏。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蒙古族中有夏姓,如:内蒙古准格尔旗人、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夏日,九届全国政协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佛教协会会长夏立宛。

11、满族中的夏姓,清朝初满洲八旗中有夏姓,满族的夏姓其先出自汉人,入旗满化成为满族一员,到清末民初,旗人纷纷汉化融入汉族,夏姓旗人同样也回归了汉族,但其族人中已经混合了满族的血液。辽宁省沈阳市等地满族中有夏姓。

12、锡伯族中的夏姓,锡伯族夏氏历史与满族夏氏相似。辽宁省沈阳市、新疆等地锡伯族中有夏姓。

13、侗族中的夏姓,贵州省玉屏县等地侗族中有夏姓。

14、北宋西夏国鲜卑党项族有夏姓。

折叠迁徙传播

夏姓立姓之后,一直活动在河南、安徽一带。妫姓夏氏世为陈国大夫,春秋时期在河南地区发展繁衍,其影响远远超过了姒姓夏氏,战国时期,陈国的夏氏已经发展到齐、卫等国为官。秦汉时期,夏姓除继续在河南繁衍外,已经向河北、安徽等地播散,主要的迁移方向是东南的江浙皖地区。到了晋朝,夏氏已经是浙江的望族,最著名的郡望是会稽,今浙江绍兴一带。到了唐宋时期,夏姓已遍布于长江流域地区,尤其在长江三角洲,奠定了今天的夏姓分布框架。清初夏姓也进入了台湾。

宋朝时期,夏姓大约有1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4%,排在第七十六位。夏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夏姓总人口的19.5%。在全国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山西、河南、浙江这四省夏姓大约占全国夏姓总人口的57%,其次分布于湖北、安徽、陕西,这三省的的夏姓又集中中了32%。全国形成了以东南赣浙皖、西北晋秦、中原豫鄂为中心的三块夏姓聚集区。

明朝时期,夏姓大约有43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6%,为明朝第五十四位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夏姓人口增长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600年中夏姓人口纯增长率为130%,净增加了24万。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苏、浙江、江西,这三省夏姓大约占夏姓总人口的67%,其次分布于安徽、湖北、四川、山东,这四省的夏姓又集中了22%。江苏为夏姓第一大省,占夏姓总人口的33%。宋元明期间,夏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和南部地区迁移,西北地区夏姓人口萎缩严重。全国重新形成了以苏、浙、赣为中心的夏姓人口聚集区,夏姓人口重心由中原向东南漂移。

折叠编辑本段人口分布

宋朝时期,夏姓大约有1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4%,排在第76位。夏姓的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夏姓总人口的19.5%,占江西总人口的0.4%。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山西、河南、浙江这四省夏姓大约占全国夏姓总人口的57%;其次分布于湖北、安徽、陕西,这三省夏姓又集中了32%,全国形成了东南赣浙皖、西北晋秦、中原豫鄂为中心的三块夏姓聚集区。

明朝时期,夏姓大约有43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6%,为明朝第54位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为20%,夏姓人口增长高于全国人口增长,600年中夏姓人口纯增长率为130%,净增加了24万。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苏(33.3%)、浙江(17.9%)、江西(15.5%),这三省夏姓大约占夏姓总人口的67%;其先次分布于安徽(6.2%)、湖北(5.8%)、四川(5.3%)、山东(5%),这四省的夏姓、又集中了22%。江苏为夏姓的第一大省,占江苏总人口的33%。宋、元、明期间,夏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和西南地区迁移,西北地区夏姓人口萎缩严重。全国重新形成了苏浙赣为中心的夏姓人口聚集地,夏姓人口重心有中原向东南漂移。

当代夏姓的人口已达468万,为全国第55位大姓,大约占全国总人口的0.39%,从明朝至今600年夏姓人口由43万增到468万,增长了11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 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夏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近1 000年中夏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形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江苏、浙江、江西三省,大约占夏姓总人口的39%;其次分布于四川、安徽、贵州、湖北、上海,这五省市又集中了28%。江苏为当代夏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夏姓总人口的15.4%,占省总人口的1%。全国形成了以长江三角洲为中心,向西沿长江逐渐扩散的夏姓分布面。在最近600年期间,夏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朝间有了很大的区别,流动方向由东南部向西部、华东强劲的回迁,东南地区虽然仍为夏姓的中心地,但人口比重已经比顶峰时期减少了40%。

折叠编辑本段传统文化

折叠郡望堂号

会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于原吴、越地置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辖境包括有江南、浙江省大部及皖南一部。西汉武帝元封五年(乙亥,公元前106年),会稽郡受督于扬州刺史部,时领二十六县,在今浙江省境内有十八县。东汉朝永建四年(己巳,公元129年)分吴、会稽为二郡,会稽移治山阴(今浙江绍兴),有浙闽之地。西汉时期辖地在今江苏省长江以南、茅山以东、浙江省大部份(仅天目山、淳安县西部小部分地区除外)、安徽省水阳江流域以东及新安江、率水流域一带及福建全省。三国时期孙吴国分设临海(今浙江台州)等郡后,其辖境缩小。西晋朝太康二年(辛丑,公元281年),以会稽地封骠骑将军孙秀,以郡为国,称会稽国。隋朝开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平陈,省郡县,废会稽郡为越州,后又分山阴县置会稽县。清朝顺治年间(公元1644~1661年)移治到山阴县(今浙江绍兴)。时期合会稽、山阴二县为绍兴县。今为浙江省绍兴市。

谯国郡:亦称谯国、谯郡。东汉朝建安年间(公元196~220年),将沛郡分出一部分设置了谯郡,治所在谯县(今安徽亳州),仍隶属豫州刺史部所辖之沛郡,其时辖地在今安徽、河南两省之间的一带地区。三国时期辖地在今安徽,河南两省的灵璧县、蒙城县、太和县、鹿邑县、永城县间一带地区。

高阳郡:战国时期为高阳邑,东汉桓帝时期(公元147~167年)置郡,治所在高阳(今河北高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高阳县一带。晋朝泰始初期置高阳国,治所在博陆(今河北蠡县),时辖四县,辖境包括今保定、清苑、高阳、博野、蠡县等地。北魏时期置青州高阳郡,辖地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县西北部一带。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黜。

鲁 郡:亦称鲁国、鲁国郡。西汉朝初将秦朝原来的薛郡改为鲁国,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三国时期的曹魏及晋朝改为鲁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曲阜、泗水、滋阳一带地区。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又改为任城郡。另外,隋朝时期有个鲁州鲁郡,唐朝时期有个兖州鲁郡,其间虽然都辖有曲阜,如隋朝时期曾改鲁县为汶阳县,继而恢复曲阜原名,而治所均在兖州。唐朝时期鲁国郡在今山东省的滋县。

会稽堂:以望立堂。

谯国堂:以望立堂。

高阳堂:以望立堂。

鲁国堂:以望立堂。

平水堂:夏禹治水十三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水患终于被治平,舜把帝位让给了他。

正德堂:明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夏氏先祖夏儒之女成为明武宗皇后,夏儒成为国丈,被明武宗封为庆阴伯。后人为纪念先祖,遂以明武宗年号\"正德\"为堂名,称\"正德堂\"。兴化夏氏家族即以\"正德堂\"为本族徽号。

折叠宗祠对联

夏卿一个竹;

西凉十锭金。

--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明代画家夏景(1388-1470),官至太常侍卿,擅画墨竹,有\"夏卿一个竹,西凉十锭金\"之誉。

崇文陈五事;

正夫贵三惜。

--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成化进士夏崇文,字廷章,湘阴人。官吏部主事,条上时务五呈,会诏陈利弊,又书陈五事,时论皆韪之。官至太仆少卿。下联典指明代学者夏寅。

云覆瑶坛净;

苔生丹灶闲。

--唐·夏方庆撰夏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夏方庆《谢真人仙驾还旧山》诗联句。夏方庆,贞元中进士。

汝殷绵世泽;

禅舜振家声。

联上句说夏姓最初出自大禹之后,大禹娶了涂山氏女子,嗣受舜禅,国号为夏。后代遂以夏为姓了。联下句说明代先贤夏泰和的故事。夏泰和,字汝殷,莆田县后街人,精治《诗》、《易》,善撰文赋,教授生徒者众,明弘治十一年(1498)考取举人。

中国各地夏氏宗族谱文章藻丽推训导

节义清廉羡执中

联上句说明代先贤夏宏聘的故事。夏宏聘,莆田县府学前人,少年时聪明好学,通晓经史、诸子及佛老,文章典雅藻丽。明正统五年(1440)由兴化县学岁贡,考取举人,官授连州训导。他善于结交挚友,同时也是一位文学家,有诗集行世。联下句说宋代袁州宜春人夏执中的故事。夏执中字子权,其姊为孝宗后。夏执中官任奉节度使,朝廷举庆礼,戚畹争先恐后献上奇珍异宝,唯独夏执中一人持毫大书:\"一人有庆,万寿无疆\"对联献上。宋孝宗器重其人才,将要提拔重用之,夏执中叩谢曰:\"他日无累陛下,保全足矣\"!朝官益贤之。

五经开国文臣首

七世同居孝友家

--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联

安徽省庐江县夏家墩夏氏宗祠联。上联典指东汉九江人夏勤,字伯宗,传樊氏《公羊春秋》学,历官京、宛二县令,零陵(今属湖南省)太守,安帝时官至司徒,以才干见称。

泉流东海千层浪;

日照南山万树荣。

--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夏日寿庆联,可作夏姓寿庆联。

野叟曝言留名远;

江山佳胜惠世长。

--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小说家敬渠,字懋修,号二铭,江阴人。崇信程朱理学,有小说《野叟曝言》。下联典指南宋画家夏圭,字禹玉,钱塘人。宁宗时画院待诏。工画人物,尤擅山水。为\"南宋四家\"之一。存世作品有《江山佳胜》。

节义清廉羡中执;

文章台阁爱英风。

--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节度使夏执中,字子权,宜春人。姐为孝宗后,累官奉节度使。朝廷举庆人,人们争献珍奇,执中独大书\"一人有庆,万寿无疆\"以进,人益贤之。下联典指宋代名士夏英公的事典。

刺史堂前怀德政

芙蓉祠畔笑英风

支分白水历今几万春秋

祖拜丹墀独对三千礼乐

江西都昌县多宝乡沙坪畈上弯夏家村族联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唐代武宁县令江西夏姓始祖光庭公祖联

盘簇五辛,家迎万福;

觞称九酝,户纳千祥。

--夏承焘撰夏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当代\"一代词宗\"夏承焘(1900-1986)教授撰书的春联。

光耀山河祖德千秋炳烈

庭盈兰桂宗支万代繁昌

都昌 夏道尧

尊祖宗一脉相承曰勤曰俭

教子孙两行职业惟读惟耕

大快文章观化育

政惟孝友验齐家

河深海深家情最深

山长水长族义更长(夏国初提供)

湖北省鄂州太和镇夏家畈会稽郡敦睦堂玉一公祖堂前的横匾是:浙水永流.

祖堂对联是:

一脉相承夏氏子孙承一脉,千秋长祀祖堂香火祀千秋

(夏文进提供)

折叠家谱文献

谱名编者及编撰方式藏地
江苏扬州维阳夏氏重修族谱十六卷夏丰融主修,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木刻活字印本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泰县夏氏宗谱二卷夏康庆纂,六年(公元1917年)木刻活字印本江苏省泰县图书馆
江西江都夏氏族谱二十卷夏茂椿修,六年(公元1917年)木刻活字印本河北大学图书馆
江苏句容夏氏宗谱八卷夏致勋、夏正铉等重修,清嘉庐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孝恩堂木刻活字印本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武进夏氏续修宗谱八卷夏叙德修,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务本堂木刻活字印本河北大学图书馆
浙江云和夏氏宗谱著者待考,年间木刻活字印本浙江省云和县文物管理局
安徽怀宁夏氏宗谱著者待考,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报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安徽省安庆市图书馆书馆
江西新建夏氏家谱夏献云辑,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遵道堂木刻活字印本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安徽省图书馆
江西德兴雁门夏氏宗谱二卷夏光琏等重修,清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木刻活字印本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西丰城学前夏氏家乘二十二卷)夏逢年等修,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敦伦堂木刻活字印本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夏氏宗谱一卷著者待考,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木刻活字印本中国国家图书馆
桐冈夏氏宗谱,附图一卷著者待考,摹刻本海市图书馆书馆
夏氏家谱九卷夏刚纂修,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木刻活字印本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八潭夏氏续修宗谱八卷夏叙德修,清光绪年间务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夏氏宗谱十八卷夏劂谋纂修,三年(公元1914年)源远堂木刻活字印本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都祈沙夏族谱二十卷夏茂椿修,六年(公元1917年)尚忠堂木刻活字印本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毗陵夏氏重修宗谱九卷夏永图纂修,十八年(公元1929年)国思孝堂木刻活字印本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虞东蒋山夏氏宗谱六卷夏洪纂修,清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明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武冈夏氏续修谱十二卷夏顺光等续修,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聚奎堂木刻活字印本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上虞桂林夏氏宗谱十卷夏宪法曾等纂修,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明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上虞桂林夏氏松夏支系七卷姚莹俊纂修,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怡寿堂木刻活字印本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上虞夏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彝叙堂木刻活字印本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上虞夏家埠夏氏宗谱八卷夏琳主修,清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明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上虞夏家埠夏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明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夏氏四修族谱九卷夏扬弼纂修,丙寅年(公元1926年)会稽堂石印本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夏氏四修族谱九卷夏扬弼纂修,十五年(公元1926年)会稽堂石印本九册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夏氏七修族谱三十六卷著者待考,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清廉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一册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汉寿枫田夏氏五修族谱十六卷夏达基等纂修,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木刻活字印本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展开

折叠字辈排序

地域字辈
山东临邑久金大荣 贞祥富来 国家昌盛 幸福安康
山东淄博茂云雨润振德安兰文志昌华永兆丰年
山东曲阜夏祥中应周国月怀秀林政治文明际恩元庆大同祖德长继守世纪震连成
山东苍山缙守连呈尧允汧建彝起泰弘兆奉廷文忠永继立宗广希清殿云诗修典章秉书国运昌晓恩伟圣祥荣成信义庄夫庆浩安堂存礼泽贤良加相万年长
夏氏通用铸鼎开华纪治水利万民源自越绍起嗣向宇寰荣敬业崇先祖修文振国声谦恭求进取理智尚维新贤哲如云聚英才应运生联宗逢盛世永庆太平春
湖北监利景星高照庆云吉祥贻谋克振儒才伟扬善义为怀福寿安康秉遵卓典钦继华章诗书孝友赐泽繁旺
湖北随州传家报国德正名扬树松青秀铭鼎流芳寅端人统运会时常以忠裕后守道克昌
湖北南漳夏逢文宗希继世徽先泽维尊孔孟传本立枝子茂家瑞兆万年
湖南常德德宏忠绪敦齐
湖南安化允锡昭先训钟英毓瑞祥克谐宏景运树业振名邦典重征猷著才奇乐道彰
浙江上虞安邑垂谟远涂山锡祚长衣冠怀旧泽杯桊溯前光敦本彝伦叙乘时匡济良诗书衍道脉忠孝立纲常
浙江温州国家成正夏锡德竹明炎
贵州金沙绪左邦国登永正乾坤新诗书开文运裕后启经纶齐家先治礼世代佐朝庭续宗长茂盛义方显名声
贵州盘县文字登明朝有公庆白辽贤才良虎座祖德大廷操
河南开封开化正西象酬天舜应奇永国宗子登玉敬万从思令有来祖积增培乐依希庆源传多世存宪照瑞维高邦占仁贤善孝焕文然承先延昌盛武德春秋瀚
云南昭通启登由科国中华朝富荣昌诚进士玉
四川乐山尚思世明磒天月秀大国维光
四川泸州

友应维联自绍朝,明贤在廷世成昭。鼎定时临荣帝德,高登隆位祖宗尧。正大芳清开富永,守安治理启英豪。学仁华国文章贵,孝义天昌泽厚苗。

安徽怀宁觉有妙朝永景文广子振应家道世代延大昌先进登显效元良荣华绳祖盛光前克裕昆崇德昭余庆
安徽肥东国振从文,中英育秀,同庆尔康,家传仁厚
安徽庐江臣业宏美,永大其良。忠孝维则,明德克仓。精文卫武,兰桂芬芳。家声建正,源水流长。
辽宁辽阳\"智(志)尚成仁守名(明)全先振邦宽洪君德广国泰永吉昌
广东新会溪道东子景汝能盏太华日明德远扬永振熏犹隆世泽创开基业启贤良
江西都昌学贤宗孔孟诗书继汉唐祖德忠厚远浙绍永传芳

展开

折叠编辑本段姓氏名望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录了夏姓历代名人146名,占名人总数的0.32%,排在名人姓氏的第70位;夏姓的著名文学家占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3%,排在第74位;夏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29%,排在第70位。夏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44%,排在第53位。

夏区夫(?-前482):春秋时期陈国的卿大夫。

夏育:卫国名震遐迩的勇士,据说他力举千钧,能生拔牛尾。

夏无且:在荆轲谋刺秦王之时的侍医,由于\"以药囊捉荆轲\",而名登《史记》的\"刺客传\"。

夏宽:汉武帝时阳城内史。

夏勤:汉武帝时零陵太守。

夏贺良(?-前5):西汉重平(今河北吴桥南)人。哀帝时,任待诏,谓汉家气运已衰,需改元易号。哀帝采其建议,以建平二年(前5)为太初元将元年,自号为\"陈圣刘太平皇帝\",借此欺骗人民,企图挽救西汉垂危的统治。不久以\"反道惑众\"罪,被杀。

夏勤:东汉人,历仕京宛二县令、零陵(今属湖南)太守、司徒等职,以才干见称。

夏恭(前20-约29):东汉光武帝时备受人敬仰的学者。依据史籍记载夏恭是当时最负盛名的易学教授,曾经教授生徒达100余人,可谓桃李满天下。

夏瞻:晋代杰出画家,工于人物、神像。其作品被载入《历代名画记》及《图书集成》等书中。

夏赤松:南朝宋著名棋手。

夏昱:唐代中书令兼尚书令。

夏圭:钱塘(今浙江省杭州)人,南宋杰出的画家。早年工人物画,后以山水画著称。并与马远同时,号称\"马夏\"。画风洒脱,糅合李唐、范宽与米芾的画法,用秃笔带水作大斧劈皴,构图多作半边或一角之景,时称\"夏半边\"。

夏远

夏承皓(956-1004):北宋真宗太平兴国初上平晋策,补右禁卫。

夏竦(985-1051):北宋大臣,古文字学家、文学家。

夏执中(?-1196):宜春(今江西省宜春)人,宋代节度使,以贤扬名。据传朝廷举庆礼,人皆争献珍奇,执中独书\"一人有庆,万寿无疆\"进之。

夏元鼎:南宋文学家、诗人。

夏友兰:元代教育家。

夏庭芝:元代作家。

夏迪:元代画家。

夏原吉(1367-1430):湖广湘阴(今属湖南省)人,明朝大臣,为永乐、洪熙、宣德三朝户部尚书。

夏昶(1388-1470):明代著名画家。

夏白眼::明代榄雕\"圣手\"。

夏言(1482-1548):明代政治家、文学家。

夏敬渠:清代文学家、诗人。

夏燮:清代文学家、诗人。

夏伦:著名戏曲家。

夏之鼎(1782-1827):清代画家。

夏瑞芳(1871-1914):近代出版家。

夏述唐(1888-1920):河南省息县夏寨人,近代革命的先驱。

夏世厚(1912-1993):河南固始人,当为夏光庭(夏远)九世孙夏竦的后裔。历任鄂豫陕军区分区副司令员、第二野战军纵队副旅长。建国后,历任湖北军区分区司令员,湖北省农林厅厅长、副省长,湖北省委常委,湖北省第五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是中顾委委员。

夏征农(1904-2008):江西新建镇坊(镇坊今属江西丰城)人,夏光庭(夏远)40世孙。金陵大学肄业。历任济南市委副书记,中央山东分局宣传部部长,山东省委、济南市委书记处书记,中央华东局宣传部部长,复旦大学党委书记,上海市委书记,上海市社联、文联主席,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副主任,《辞海》主编。是中顾委委员。

夏云杰(1903-1936):东北抗日联军高级指挥员。九一八事变后加入抗日战争行列,1932年9月加入中国,历任汤原中心县委委员,汤原反日游击总队政治委员,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六军军长,北满(临时)省委委员。

夏宝龙:男,汉族,1952年12月生,天津市人,1973年11月加入中国,1969年8月参加工作,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政治经济学专业在职研究生毕业,在职研究生学历。现任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2022虎宝宝幸福安康男孩名字

42个中华姓氏图腾,看看有没有你的姓!

蒋姓图腾,蒋姓是掌握建木天杆刻度的氏族。

“蒋”,由甾木、寸、爿合成。

甫木设在中,筑坛台需要把土加高夯实,于是发明了版筑垒壁的筑墙技术,“爿”即版筑的“版”。

坛与版筑合文为蒋。

杨姓图腾,是远古三苗之一柯挪耶劳的族称,为现代杨姓苗支,他的祖先是兵主蚩尤。

“杨”是太阳的意思,由“木”和“易”组成。

“木”在这里特指扶桑,在《山海经》等中国古籍中记载:扶桑树生长在东方大海上的汤谷(初在今连云港云合山)。

汤谷又称作“阳谷”、“温源谷”。

易、阳、羊、杨、扬、汤、蜴、蜥远古时为同义词!可以相互替代,所以“易”是“日升汤谷”的形象描写。居住在汤谷帅氏族古代传说采用扶桑纪历。

陈姓图腾,是太昊氏炎帝氏及其后裔的天文中心的象形。

陈由“东”和“太阳升降的阶梯”组成。

东为日在木中,此木又叫槫木、扶木、扶桑、若(叒)、建木。

日在木下为杳,日在树顶为杲,日在地平为旦,日在山下为昏,日在午前午后为昃,当槫木转为建木天干时称为“重”,所以古代“重”、“东”为一义。

树立“扶桑”或“扶木”的地方为陈,古代有陈仓、陈留、陈等,它们都是天文观测中心,也都是当时陈的首都或京城。

孙姓图腾,孙姓是弇(读淹)兹氏以玄鸟作为图腾的一支的族称。

由跪着的老祖母弇兹氏和她生育的一大群玄鸟的后裔组成,表示子子孙孙世代绵延不绝。

诒弄子孙,满溢天伦。孙姓是一个历史悠久、来源较多的姓氏。

西周时,周武王将康这个地方封给他的弟弟姬封,后来又将卫地封给姬封,所以历史上称姬封为卫康公。

卫康公的后裔有个叫惠孙的,居住在今河南,后来惠孙的子孙就以孙作为姓氏,就是孙姓。

阎姓图腾,“龙”“凤”守护“门”内之供奉,为祭祀或守宗庙之族。

阎姓今多简写作“闫”字,源出有五:

1、出自姬姓,为黄帝裔孙后稷之后,以封地名为氏。

2、出自姬姓,为周康王之后,亦以封地名为氏。

3、出自姬姓,为唐叔虞之后,也以封地名为氏。

4、出自其他民族改姓。

5、阎姓今多简写作“闫”字。又有闫姓为阎姓的别支说。

据《姓谱》分闫、阎二姓。又据《五音集韵》载,闫“同阎义,俗用”。得姓始祖:仲奕。

黄姓图腾,黄字的初文(最原始的本字),是一个象形字,中间的环状物,当系佩之体,即双珩之所合成,也就是璧,上面是用来缠系玉佩的佩衿,古代称“复”,上面的一横是玉衡,下面是二系垂。

中间的璧,古代又叫“璜”。从字形上看,黄字像上古先民们身上经常佩饰的玉佩,它就是“璜”字的初文。

可见,“黄”的最原始意思是指佩玉,在商、周青铜器文中,凡言赏赐佩玉,均用“黄”字。

张姓图腾,张姓是炎帝共工氏的文明创造的图腾标志。

它的本义并不是长长弓箭。

“弓”实际上代表盖天图,一般作天穹的“穹”。“钺”是模仿其形状而来。

共工氏是张氏的始祖,远古三苗之一柯乌耶劳的嫡传。张像一个人手持盖天图。

他手中所握的“弓”表示日升汤谷经中高天落入禺谷的形象符号,“弦”为地平线,代表日夜的分界线。

日夜两个盖天图和起来就是浑天图,代表一整天。

刘姓图腾,刘姓是燧人氏魁隗氏炎帝神农氏族的系的鸺鹠族的族称。

“留”由“卯”和“田”组成,后来演变为刘。留的本义是掌管测定春分点的氏族。

刘姓图腾是由一位长者手持刻刀契刻春天和秋天天气到达地球的运行规律,简作“留”。

“卯”为春天的天门,简称春门,“田”为立主表天竿的天象台“叀”(博、甫、浦、囟皆为其象形),“卯”与天竿建木结合称作“柳”其氏族称相柳。

秋门为今作“酉”,由祝融氏的“郑”姓所主管掌握。

赵姓图腾,赵是东夷民族少昊族团的一支伯赵氏的族称。

由高大的巨人奔走的人形和在供案上供奉“肖”的图形组成。

肖是玄鸟燕子(偃、赢)的象形,“赵”是“肖”的繁体,“肖”是“赵”的简体,同时又可作“御”。

因为秦(赢)姓的祖先受封于伯赵氏的旧地,他曾为周幽王驾车有功,赐地在赵,所以“赵”、“肖”“御”又为一字。

造父祖为皋陶,皋陶以玄鸟“伯赵”为图腾,故赵父从“肖”图腾。

李姓图腾,李姓是九黎民族之一的氏族的族称。

皋陶是李姓的始祖。

黎就是虎,又可以写作(豸里)、狸、理,通假谐音作李。李姓图腾由虎、木、子三部分组成。

虎代表皋陶的祖先少昊,木代表皋陶玄鸟族的图腾,子是鸟卵,象征后代子孙。李姓图腾象征白虎少昊的后代。

史载皋陶为大理;又传皋陶裔理征因谏商纣王被追杀、食李果充饥得救;因得“李”姓。

王姓图腾,王姓是远古三苗之一的柯约耶劳的族称。

王姓由天齐建木和盖天图组成,或者说是酋长戴了一顶半月形的钺斧天文仪器作成的王冠。

天齐就是天地的中央,俗称作天地之中。以天齐为原点观测太阳的周天运行轨迹。

太阳的周天运行就是太阳每天从东边地平线升起,渐渐运行到天顶(中高天),再西落地平线这一运行轨迹形成一个周天历度。

周天历度称“盖天图”、“浑天图”。王姓是首创这种天文历法文明的氏族之一。

周姓图腾,本是周族人的族称,这个族称图腾记载了周族始祖后稷诞生的传说。

周人的始祖弃刚出生时,他的母亲以为不吉祥,把他丢弃在冰上,被一只大鸟所救才得以不死,他的母亲感到非常奇怪,又把他抱了回来,后来,弃成为周人的农业始祖后稷。

“周”与“稷”都是大鸟救弃的图腾记述。古文“周”是鸟和“田粟”的合文。

杜姓图腾,杜姓是炎帝第七世后土句龙以土为图腾得姓。

句龙是共工之子,以平治水土有功而世称后土,成为轩辕黄帝的佐臣。

建木与土合文为杜。起源主要有三:

①出自祁姓,帝尧后代。

②上古杜康之后。

③出自他族改姓。

始祖:杜伯。

姜姓图腾,姜姓是炎帝族以羊图腾得姓。

凡从女的姓都是母系社会确定的姓,是最古老的姓。

图为一“商羊”,即鳄鱼,为崇龙之族。

(龙图腾来自鳄鱼崇拜)。起源主要有三:

①出自神农氏,炎帝之后,以居地为姓。

②出自亘氏改姓。

③出自少数民族。始祖:炎帝。

毛姓图腾,毛是以鸟羽为图腾的三苗羽民的王冠得姓。

毛和苗同音。毛下为鸟形灵台,灵台天齐上为相风鸠鸟。

起源主要有三:

①出自姬姓,以国为氏。

②据《通志?氏族略》所载,亦系出姬姓,周文王第九子伯聃(一作明)被封在毛邑(今河南宜阳东北一带),世称毛伯聃,为周成王的六卿之一,任司空,掌管建筑工程。毛公的后代子孙就以封邑名“毛”命姓,称毛姓。

③出自少数民族。始祖:毛叔郑。

秦姓图腾,秦是秦族的族称。

它由“玄鸟殒卵”、“双手供奉”和“禾苗”三部分组成。

它是“燕子殒卵”与嘉禾的复合图腾,秦人的祖先是有虫乔女女华,她吞燕卵生伯益,伯益为秦人男性祖先。

其女性祖先为有虫乔氏女女华。 始祖:伯益

崔姓图腾,崔姓是淮夷的分支,由“山”和“隹”两部分组成。

“隹”是短尾鸟,“山”代表大山纪历,中央的山峰叫天齐,两边的山峰称“博山”,是以山峰作为观测日月出没的方位来确定季节的。

崔是姜姓别支。炎帝裔孙穆伯封崔邑得姓。

沈姓图腾,沈姓是以牛为图腾的氏族用牛沉河、渊、祭天求雨的巫觋职司,作为族徽,所以由水、渊、牛、方构成。

“方”代表四方,是四时节气的象征。

四时季节不及,该雨不雨,旱灾,以沉牛为牺牲祭河伯水神,以此方法求雨。

沈沉一字,祖为实沈。又周文王十子季载食采于沈,得姬姓沈氏。

陆姓图腾,以危屋华盖重屋(中)和日月升降符号“非”组成(左右)。

来源有四:

1、相传吴回在帝尧时任火神祝融,他的儿子名终。

2、战国时田完裔孙齐宣王有个孙子叫通,受封于平原县陆乡,即陆终的故地,因此以陆为氏。史称陆氏正宗,这是山东陆氏的起源。

3、出自陆浑国。

4、出自他族改姓。得姓始祖:陆终。

钱姓图腾,钱是炎帝第五世祝融八姓之一的大彭氏的族称,其始祖为彭祖钱铿。

钱由“天俞”和两个“戈”组成。

因为钱铿崇尚武功,以武力征战壮大了自己的氏族,并取得了祭天权,所以以戈为图腾,并立天俞。右

边的“天俞”代表冶炼金属,因为祝融的图腾为火。

程姓图腾,是炎帝第五世祝融八姓之一的族称,由“禾”和“呈”组成。

炎帝神农氏擅长种植谷物,所以程从“禾”。

“呈”是“皇”的变体,炎帝是三皇之一,具有司天掌管天表的至上权,这种世职由程姓继承。风姓别支,始祖吴回。

郭姓图腾,一是“郭”象四方的城楼的整体形状,以此为图腾标志。

居住在东城的称东郭,居住在西城的称西郭,居住在南城的称南郭,居住在北城的称北郭。二是“郭”,今以为城郭字。按“郭”,篆文左边作两“亭”(省文)上下相对,左边为“邑”(阝)。

甲古文原作上下左右四“亭”(省文)相对,中间为囗,象内城。

故郭本义似为围墙上之望亭,或会“自内城向外扩展,即外城”之意。“虢”与“郭”音相似。

梁姓图腾,梁姓是大山槫木纪历图腾由水、刃、木(槫木)组成,以刀(辛)刻木为纪历方法。

此山名“梁山”,在泰山,古代封禅之地。又有“梁州”,是梁人聚居之地。

“梁山”山下有水,山四周环水,山中央主峰为天齐,上立槫木,又名重章东,又名,左手持弓、于,即浑仪和矩尺;右手持刀具契刻日升降度位,故为“”。

蠃姓别支,始祖周代秦仲,因居梁得姓。由来:得姓始祖:东周初期,周平王之子梁唐。

宋姓图腾,宋姓是以祖先发明图腾命名族称的典型。

其祖先发明并继承建木晷天。

宋由“宀”和木组成。木代表建木,“宀”上的点代表“天齐”,“冖”代表天穹,表示晷天历度。

始祖微子启,以国得姓。

由于宋姓之先为商,商又因是玄鸟所生,故图腾上方两侧为象形玄鸟。

始祖微子启,以国得姓。“坐龙椅”之人,皇族。

徐姓图腾,徐是淮夷一支的族称,由“余”和“太阳鸟”组成。(左边是玄鸟向日,暗合徐氏始祖由鸟所生的传说。)

“余”本是“俞”,类似箭矢的尖锋,它装在天竿华表建木的顶端,指向中天,用它来代表“天齐”(天的肚脐),也就是“中央”。

这个形状在7400—7000年前的湖南黔阳高庙遗址的陶器刻符和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的陶器和骨雕上的刻符上,都已出现为天竿俞。

马姓图腾,马姓是古代以养马牧马为职业的氏族的族称,所以以马为图腾。

何氏图腾,图腾左为一持戈之人,其头部以所崇拜的荷为饰;

图右为一盘湾游动之龙(即黄河),湾中为围泽而行的脚迹符号。何、荷古同音同义。

显示出东夷族后裔何人在黄河下游荷泽定居生息的意象。

高姓图腾,高姓图腾是高族的族称。

高族首创了观天象危屋华盖“天余”(天脐)建筑形式。

林姓图腾,林姓是东夷一支称林方,南迁后称“郴”。

林义与曹近似,“木”是建木,也就是天杆圭表,又名扶桑、扶木。

二来,建木并立为林。“林”下为天齐坛台(渐台)。

林姓是风姓别支,又作梵。商末比干之子避难长林山得姓。

蔡姓图腾,蔡姓是炎帝氏中的以长尾鸟为图腾的氏族的族称。

因为这种鸟好杀好斗,直到斗死才肯罢休,在甲骨文中作“杀”解,这种长尾鸟是山雉。

蔡图腾由两个鸟的图形组成,右面的鸟是蔡的本字,左面的鸟代表炎帝的丹凤,即山雉。

蔡姓也是具有司天权的氏族,同样也是炎帝族的别称。周公封文王孙胡于蔡,称蔡钟(一作仲),子孙以国为姓。

贾姓图腾,贾姓图腾.贾姓是源于炎帝氏日中为市、以物易物的集市。

所以贾由“西”、“鸟”、“贝”、“基”组成。

鸟代表日,“西”、“鸟”合文代表炎帝,发祥于西华,陈于“基”上,以待交易。可作商人解。

倾向作解凤凰作歌乐,为崇凤之族。始祖:贾公明。

潘姓图腾,田园小桥流水,领受封地,感恩之族。

起源主要有四:

1、出自姬姓,周文王子毕公高后,以采邑命氏。

2、出自芈姓,为春秋时楚国潘崇之后,以祖名为氏。

3、出自姚姓。舜之后有潘国,其后世子孙以国为氏。

4、出自其他民族。始祖:潘崇

康姓图腾,是天表重的简化。

伏羲氏木正共工氏康回嫡传子孙。共工氏因主持天表而称为康回。“回”是灵台方坛。

康上为牙璋,中为玑盘,天竿两侧四点为圭度,即八卦历度。

周有康叔,得康姓。始祖:康叔。

丁姓图腾,丁是炎帝第五世祝融氏一支的族称。

丁为金属楔子。丁的图腾由金属楔子和祝融氏的图腾火龙组成。

祝融氏为火正,世代掌管“铸融”,即金属冶炼,冶炼出的像丁字形的金属楔子有两种用途:

一是用来做契刻的刀,也称为治,同时又是刑具,用来行刑的。

作刑具时又写作“辛”,同时还代表权杖,所以在图腾上方加“辛”字符号的都为帝。为崇龙之族。

叶姓图腾,司农之官或农耕之族。

叶姓起源:

1、为出自芈姓沈氏,为帝颛顼的后裔。

2、据《姓氏考略》记载,我国古代的所谓南蛮(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之中,也有以叶为姓的。春秋时吴国的叶雄就是南蛮叶姓的后代。

3、少数民族叶姓;其得姓始祖为叶公叶诸梁。

田氏图腾,田姓以田正官职为氏族的族称。

田正主管田地禾苗,炎帝、神农、三苗都设有田正,所以以田为姓。

胡公满十一世孙子完食采于田邑为田氏。井田农夫,或井田之受封之爵。为耕而富足之族。始祖:田完

魏姓图腾,魏姓是以委蛇肥遗龙虺为图腾的炎帝支鬼姓的苗裔,其始祖是共工氏与蚩尤氏,两族为世代郎舅亲,共同以肥遗龙(一头双身龙)为图腾。

魏图腾由三部分组成,左边的女性象征炎帝魁隗氏的母亲任姒,右边的一头双身龙象征鬼,中间的禾代表他们的农业发明。

周文王裔孙毕万受封魏邑,子孙以国为姓。始祖:毕万。

夏姓图腾,夏是以猴为图腾得姓。

风姓魁隗氏炎帝族以猴、蛇为图腾,猴为夏族主图腾或分封册氏图腾。所以夏由日、持钺狙人(举父)组成。

炎帝第九世夸父以狙猴为图腾,由华山桃林塞(三门峡至潼关)退到甘夏大夏河禺谷地区,夏因禺猴图腾得姓。

作烈日之下赶路去伐木之农夫解。倾向解“人”之手为战斧,为征战勇士。始祖:夏启

方姓图腾,方姓是燧人氏风姓支。

燧人氏始立“番”,辨方正位,故其字上“方”下“人”,即“人方”,其地昆仑山称“方”山,继承者为方夷、方雷氏、防风氏、房氏,并创立方牙、方舟。

方初始为天余与相风与人合文,指示上下左右即东南西北。“方”是树立风向仪的木杆,“勹”是守候“风向仪”的人。

凡单指“方”指人方,冠之风姓,则为“旁”,或作“榜”,是最早称为“帝”的姓氏。公布的榜文就是历法。始祖:方雷。

石姓图腾,石姓是以石磐为演奏职业的世家。

石图腾由三部分组成。“口”代表石磐,“厂”代表悬挂石磐的支架。

上面的鸟就是句芒天干,羽毛代表扶桑树,主要是用来表示该族是句芒的后代。姬姓石氏始祖石骀仲。

任姓图腾,任姓是伏羲氏风姓族支,本作凭,由“人”“壬”组成,壬为天竿,是即是风简化,“人”字头戴胜,所以任以天竺与戴胜鸟为图腾。始祖任娰。受官或称王而“任”,为州牧之官或国王之族。始祖:任不齐

廖姓是皋陶氏燕子图腾支的族称。

是风姓的一个分支,廖的本字为翏、飂。

上面的羽代表鸟的羽冠,下面是一只正在飞翔的燕子。始祖飂叔安,裔子董姓。

得姓始祖:廖(飂)叔安。

帝颛顼相传生于若水,居于帝丘(今河南省濮阳东南),为南方楚国的先祖,其后裔叔安夏朝时受封于飂(古廖字)国,故称飂(廖)叔安。

春秋时,廖国被楚所灭,国人以国名飂为氏,称为廖姓,廖叔安作为始封国君,被尊为廖姓始祖。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