擎的意思(馨的意思和含义是什么)

听梦的风尘女 2023-07-25 04:59:10 用户分享

《庄子》解译

人间世第四

颜回见仲尼,请行。

曰:“奚之?”曰:“将之卫。”曰:“奚为焉?”曰:“回闻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焦,民其无如矣。回尝闻之夫子曰:“治国去之,乱国就之,医门多疾。愿以所闻思其则,庶几其国有瘳乎!”

仲尼曰:“嘻!若殆往而刑耳!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所存于己者未定,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

译文:

颜回要出远门,到老师孔子哪里去辞行。孔子问;准备去哪里?颜回说,打算去卫国。孔子又问:去干什么呢?颜回说:我听说卫国国君年纪轻,特立独行,很轻率地治理国家,而且看不到自己的过错;草菅人命,死的人有别的一个国家的人那么多。山泽荒芜有如焦土,民众无路可逃。学生曾听老师说过,国家太平安定就可以离开;国家混乱不堪就要前去帮助。良医门前病人多。学生愿以您的教导为原则去行动,也可能卫国的这场大病会慢慢好起来。

孔子说:咳!你这样胡为妄行,是想去领受刑罚的吧!从事道德修行的人追求清静无为,而不是事物繁杂。事物繁杂则头绪多,头绪多就会扰动内心的宁静,内心宁静被扰动就会忧愁,忧愁多了就难以恢复健康的身心。古时候修道的人,都是先自己证道悟道了,再去帮助其他人。自己得道没得道,都不确定,你哪里有功夫和能力,去帮助那个凶残暴虐的人呢!

原文:

“且若亦知夫德之所荡,而知之所为出乎哉?德荡乎名,知出乎争。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也。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

“且德厚信矼,未达人气,名闻不争,未达人心。而强以仁义绳墨之言,术暴人之前者,是以人恶有其美也,命之曰菑人。菑人者,人必反菑之,若殆为人菑夫!且苟为悦贤而恶不肖,恶用而求有以异?若唯无诏,王公必乘人而斗其捷。而目将荧之,而色将平之,口将营之,容将形之,心且成之。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顺始无穷。若殆以不信厚言,必死于暴人之前矣。”

“且昔者桀杀关龙缝,纣杀王子比干,是皆修其身以下伛附人之民,以下拂其上者也,故其君因其修以挤之。是好名者也。昔者尧攻丛枝、胥敖,禹攻有扈,国为虚厉,身为刑戮,其用兵不止,其求实无已。是皆求名实者也,而独不闻之乎?名实者,圣人在所不能胜也,而况若乎!”

译文:

况且你可知道人们的德性为什么会动摇变坏,智慧是从哪里来的吗?德性动摇变坏,是因为人们要得到好名声;智慧出现是因为人们相互争斗。名声,是人们相互倾轧才分别的好坏;智慧,是人们相互争斗使用的工具。这两者都是凶丧的东西,不是可以促进德性完善的。

颜回你德性敦厚,诚信朴实,但是却疏于人情炼达,不懂人心险恶,也没有人气。却勉强拿那些道德仁义的原则、规矩,去批判、限制残暴之人的行为,这客观上就造成了以卫王的恶行,来彰显你自己的美德。这就叫有害于人。有害于人的人,也必定会反被人害。你这样就肯定会反过来被卫王所伤害。假如卫王是个举贤任能的明智之君,哪里还用得着你去教他怎么改变治国之策 ?如果你去了不被诏见,那些王公大臣必定会与你辩论,并且对你群起而攻之。如此一来你就会头晕目眩,口干舌燥,无言可辩,不得已认同他们的观点。这样你去卫国,等于是拿火去救火,拿水去救水,反而助长了卫王的错误。如果你还要顺着你开始的想法,坚持辩论到底,对方没有被你说服,就反复言说,你就必定会死于残暴的卫王面前了。

“古时候夏桀帝杀死关龙逄,商纣王杀死王子比干。这两人都是以自己优异的学问修养教导民众的,可是也因为自己优异的学问修养,惹恼了君上,所以遭到君王排挤。他们是喜好追求名声的人。以前尧帝攻伐丛枝,胥敖,禹帝攻占有扈,这些国家的国土成为废墟,人们皆作厉鬼,国君则被用刑、杀戮,战乱持续不止,他们无止境地开疆拓土。这些都是为了追求名声和实际利益,你难道一点儿都没听说过吗?名利之心这个东西,连这些圣人都难以战胜和克服,何况你呢?”

原文:“虽然,若必有以也,尝以语我来!”

颜回曰:“端而虚,勉而一,则可乎?”

曰:“恶,恶可!夫以阳为充孔扬,采色不足,常人之所不违,因案人之所感,以求容与其心。名之曰日渐之德不成,而况大德乎!将执而不化,外合而内不訾(zi,放纵),其庸讵可乎?”

“然则我内直而外曲,成而上比。内直者,与天为徒。与天为徒者,知天子之与己皆天之所子,而独以己言蕲乎而人善之,蕲乎而人不善之邪?若然者,人谓之童子,是之谓以天为徒。外曲者,与人为徒也。擎跽曲拳,人臣之礼也,人皆为之,吾敢不为邪?为人之所为者,人亦无疵焉,是之谓以人为徒。成而上比者,以古为徒。其言虽教,嫡之实也。古之有也,非吾有也。若然者,虽直而不病,是之谓以古为徒。若是则可乎?”

仲尼曰:“恶,恶可!大多政法而不谍,虽固也无罪。虽然,止是耳已,夫胡可以及化!犹师心者也。”

颜回曰:“吾无以进矣,敢问其方?”

译文:孔子说,“虽然说了这么多,但是,你要去必定还有你自己的想法,还是跟我说说吧!”

颜回回答到:“我去后在卫王面前表现得正直而谦虚,做事勤勉而专一,这样可以吗?”

“不,这怎么可以?卫王嚣张跋扈,喜怒无常。一般人谁也不敢违逆他,就是要以威势压制别人,让所有人都臣服他。像他那样每天积累一点小德都不可能,何况大的德性。你坚持正直不阿,表面上迎合,心中抗拒,这怎么行呢?”

“既然这样,那么我就内心正直,而外表随和,言谈遵从古训。所谓內直,就是以自然之道为师。以此作原则,就会明白我与君王都是上天所生养,就不会单单希望自己的观点都被别人认可,而不希望别人的观点不被认可。能这样做,人们都会认为是具有童心的孩子,这就是与天为徒。”所谓外曲,就是以人之常情为师。抱拳低头,作揖下跪,这是臣下的礼节。大家都这样,我也不能不做,这就是以人为师。所谓成而上比,就是以古训为师,以古人为师。我说话耿直但以古训为根据,虽然是教导他的,但不是我先说出来的。像这样,虽直率而无过错,这就是以古为徒。这样总可以了吧?”

孔子说:“不,不可以!你总想着拿很多道理去纠正别人,也难以被人所接受。你这样虽然也可能不会获罪,但也仅限于此了,怎么能感化他呢?你是太执着于自己的见解了!”

颜回说:“那我就没有更好的办法了,请问老师到底该怎么做?”

原文:

仲尼曰:“斋,吾将语若!有心而为之,其易邪?易之者,皞天不宜。”

颜回曰:“回之家贫,唯不饮酒,不茹荤者数月矣。如此,则可以为斋乎?”

曰:“是祭祀之斋,非心斋也。”

回曰:“敢问心斋?”

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于耳而听之于心,无听之于心而听之于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颜回曰:“回之未始得使,实子回也;得使之也,未始有回也;可谓虚乎?”

夫子曰:“尽矣。吾语若,若能入游其樊而无感其名,入则鸣,不入则止。无门无毒。一宅而寓与不得已,则几矣。”

“绝迹易,无行地难。为人使,易以伪;为天使,能以伪。闻有以翼飞者也,未闻以无翼飞者也;闻以有知知者也,未闻以无知知者矣。瞻彼阙者,虚室生白,吉祥止之。夫且不止,是之谓坐驰。夫徇耳目内通,外于心知,鬼神将来舍,而况人乎!是万物之化也,禹舜之所纽也,伏羲、几遽之所行终,而况散焉者乎!”

译文:

孔子说:“斋戒。我告诉你,你以为你只要用心去改变卫王,就容易吗?不合天地自然之道就不会适宜。”

颜回说:“我家贫穷,已经几个月都没有沾荤腥喝酒了。这样,就可以算斋戒了吧?”

孔子说:“你说的是祭祀的斋戒,而不是我说的心斋。”

颜回说:“请问您什么叫心斋?”

孔子说:“你一心一意!不用耳朵听外面的声响,而是专注于自己的内心;不专注自己内心,而是用你的气息去感应。听,只是限于耳朵能听的声音;心,只是限于与事物客观上符合。而气却不仅是这样。气息细微,心无杂念就会心神空明。心神空明了才能等待接纳道这个物。只有道才会向空明的心境汇集。内心空明,就是心斋。”{先让眼耳鼻舌身这些感官,停止对外界事物的感觉。这就是儒家所说的止。再以细微平缓的呼吸,以无杂念的内心去感觉身心的气感变化。这就是儒家说的观。庄子说的心斋,就是儒家的修止观;佛家说的禅定。老子说的致虚极,守静笃。通过这些修习,不断弱化和消除自我意识,以致达到无我状态。}

颜回说:“我在还没有达到心斋的境界时,我明白我就是真实的颜回;而在达到心斋的境界时,就感觉压根儿没有那个颜回了,这算是达到心境空明的虚了吧?。”

孔子说:“完全达到了。我告诉你,如果你能以这种心态去卫国,{无我的心态}进入卫国这样的牢笼而不是为了名利,卫王听得进去,你就说,听不进你就闭嘴。不去开门行医卖药。闭门不出,一切行为都是不得已而为之,这样就差不多可以了。”

“不行动而没有痕迹容易;有行动而不留痕迹困难。因为自我意识而有虚假作为容易;因为人的天性而有虚假作为困难。听说过有翅膀能飞的;而没听说过没有翅膀而能飞的;听说过以有知识成为智者的,没听说过没有知识能成为智者的。能看到那犹如天上宫阙的无尽虚空中,充满白色的辉光,无以言表的幸福美好感觉洋溢全身,就是与道合一的心斋最高境界。如果表面上像做心斋,内心却天上地下,思绪万千,这是叫人在坐着,心却跑没影了。能做到依徇耳目内通于心,把外界一切事物格除在心神意识之外,鬼神也会向你归附而来,何况人(指卫王)呢!这是天道化育万物的境界,是禹舜二帝所以成功的关键,是伏羲几遽终身奉行的原则,何况一般人普通人呢!”

{所谓心斋,乃是庄子所描述的道家实证修行的法门。与老子帛书本《道德经》第四、十、十六、五十六等章节内容相同,与儒家修止观,佛家修禅定相近。通过这种修行,逐步消除自我意识,证入道的境界。证入道的境界,才能得到终极智慧。只有具有了大道终极智慧,才能正确处理自然与人类社会一切事物,包括应对教导卫王这样棘手的问题。无翅膀能飞,无知识能成智者,都是表明道家获取智慧的心斋方法与世俗方法的不同。虚室生白,是道家实修的最高境界,是对修行中转识成性的描述,也是证道、悟道、得道的表现。没有实修体验或者实修未达一定境界者是无法体会理解的。庄子《人间世》第一节,颜回见仲尼这则寓言,完整、准确再现了老子《道德经》思想精髓与要点。道家修行是要解决人世间的问题,使人类都过上幸福生活。但是要解决问题,先要保全自己,做到先存诸己,再存诸人。存诸己要先有智慧,有智慧就要进行心斋的修行。达到无我无欲的精神境界,使自己证道悟道。掌握了终极智慧就不会犯错误,能够获得真正的身心自由,实现无为而无不治。}

叶公子高将使于齐,问于仲尼曰:“王使诸梁也甚重,齐之待使者,盖将甚敬而不急。匹夫犹未可动,而况诸侯乎!吾甚栗之。子尝语诸梁也曰:凡事若小若大寡不道以欢成。事若不成则必有人道之患;事若成则必有阴阳之患。若成若不成而后无患者,唯有德者能之。吾食也执粗而不臧,爨无欲清之人。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无未至乎事之情,而即有阴阳之患矣;事若不成,必有人道之患。是两也,为人臣者不足于任之,子其有以语我来!”

仲尼曰:“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义也。子之爱亲,命也,不可解于心;臣之事君,义也。无适而非君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是之谓大戒。是以夫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夫事其君者,不择事而安之,忠之盛也。自事其心者,哀乐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为人臣子者,固有所不得已。行事之情而忘其身何暇至于悦生而恶死!夫子其行可矣。”

“丘请复以所闻:凡交近则必相靡以信,远则忠之以言,言必或传之。夫传两喜两怒之间,天下之难者也。夫两喜必多溢美之言,两怒必多溢恶之言。凡溢之类妄,妄则其信在也莫,莫则传言者殃。故《法言》曰:传其常情,无传其溢言,则几乎全。”

“且以巧斗力者,始乎阳,则卒乎阴,泰至则多奇巧;以礼饮酒者,始乎治,常卒乎乱,泰至则多奇乐。凡事亦然,始乎谅,常卒乎鄙。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

“言者,风波也;行者,实丧也。夫风波易以动,实丧易以危。故忿設无由,巧言偏辞。兽死不择音,气息茀然,于是并生心厉,克核大至,则必有不肖之心应之,而不知其然也。苟为不知其然也,孰知其所终?故《法言》曰:无迁令,无劝成,过度益也。迁令劝成殆事,美成在久,恶成不及改,可不慎与!且夫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至矣。何作为报也!莫若为致命,此其难者?”

译文:“天下有两大法则:一是命中注定,一是义不容辞。儿女孝敬父母,这是命中注定,这种感情凝结于心,不可稍有懈怠;臣下效劳君上,这是义不容辞,天下哪儿都有君臣关系,谁都不可逃脱避免。这就是天下法则。所以孝顺父母,无论在哪都要让父母感觉安适,这是孝的最高境界;效劳君上,无论什么事都尽心尽力,这是忠的最高境界。而善于心性修养的人,悲哀和欢乐都不会影响他的心境,明白这两大法则对于人来说是不可奈何,无法改变的,所以就处之泰然。这是美德的最高境界。为人臣,为人子,自然有他迫不得已之事。只要安心尽力做事,忘掉忧患得失就行了,哪里还有时间考虑喜生厌死那些事呢?你就尽管去做吧!

“孔丘我还有几句话告诉你:凡是国与国的交往,邻近的必定要以亲近使其信任,远处的必定要以语言表达真诚。用语言就要有使者传递。然而要传递那些或者双方都高兴,或者双方都发怒的话语,是天下最困难的事。使双方都高兴,必定有溢美之词;使双方都发怒,则又有溢恶之词。凡是夸张、反常的话语,都有虚假的成分。有虚假就不会相互信任。如果传言导致丧失信任,就是使者的过错。所以有《法言》说:要传递真实常情,不传过分、过激的言辞和虚情假意,就近乎周全了。”

“以智巧和实力角斗比赛的人,开始都用的是光明正大、合乎规则的方法,到最后就会使用阴险的见不得人的招数,事情做过头了什么奇巧的办法都会出现;喝酒的人在开始都讲礼数,按规则来,到最后就没有了规矩礼数,太过分了就千方百计去寻欢作乐。其他事情也是这样。开始都诚实讲信用,到最后就阴险粗鄙。这样做的后果,刚开始问题很小,到最后就会很严重。”

“使者的言语,是可能引发外交风波的;使者的行为,是可能带来国家利益得失的。风波会在变动中发展;利益得失会导致国家安危的变化。因此双方就可能引起无来由的愤怒,说些花言巧语,大话狠话。这就好比野兽将死时的剧烈嚎叫、喘息,同时生起残害对方之心。使者传言表现的要求太苛刻,太过分,对方也会以不善之心来回应,双方都不知对方为什么会这样。双方都不知道原因的矛盾争斗,又有谁会知道它的最终结局呢?所以《法言》这本书说,不能改变出使时的王令;不能过度促使王令的达成;不过度追求国家利益的增益。改变王命,过度追求完成使命,都是有危害的。好的邦交关系是历史形成的,而交恶却可能在一夜之间,能不慎之又慎吗?如果你能凭借出使齐国这件事,自然而然地,以平常心做事,一切都以不得已的态度来对待,来修养自己内心,这就是最高的精神境界了。只是尽心尽力去做楚王交予的使命,何必要在意能不能报答王恩,有什么利害得失这些事呢?这样做难道也很困难吗?”

{道家推崇无我而为的思想逻辑来源,一是根本就没有一个我。天下万物都是由基本粒子构成的,大家都一样,最后都还要归于基本粒子,哪里有你我他的分别呢?所以要无为。还有就是命。生而为人,爱亲、忠君都是命中注定的事。命中注定的宿命规定,不能逃脱,所以要安之若命。这是无可奈何的事,不得于而为之,想逃也逃不脱。这个宿命规定了,跟人的自我意识没有关系。有自我意识要爱亲、忠君;没有自我意识也要爱亲、忠君。不得已,非做不可的事,所以要无我而为。}

颜阖将傅卫灵公太子,而问于遽伯玉曰:“有人于此,其德天杀。与之为无方,则危吾国;与之为有方,则危吾身。其知适足,以知人之过,而不知其所以过。若然者,无奈之何?”

遽伯玉曰:“善哉问乎!戒之,慎之,正女身也哉!形莫若就,心莫若和。虽然,之二者有患。就不欲入,和不欲出。形就而入,且为巅为灭,为崩为蹶。心和而出,且为声为名,为妖为孽。彼且为婴儿,亦与之为婴儿;彼且为无町畦,亦与之为无町畦;彼且为无涯,亦与之为无涯。达之,入于无疵。”

“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戒之,慎之!积伐而美者以犯之,几矣。”

“汝不知乎养虎者乎?不敢以生物与之,为其杀之之怒也;不敢以全物与之,为其决之之怒也;伺其饥饱,达其怒心。虎之与人异类而媚养己者,顺也;故其杀者,逆也。”

“夫爱马者,以筐盛矢,以蜃盛溺。适有蚊虻仆缘,而拊之不时,则缺衔毁首碎胸。意有说至而爱有所亡,可不慎邪!”

译文:颜阖将要去给卫灵公的太子当老师,行前向遽伯玉请教说:“有这样一个人,他天性残暴嗜杀。你任由他胡作非为,不跟他讲道德、原则,他会危害我的国家;如果跟他讲道德原则,他就会危害你的身家性命。他的智力刚刚知道别人的过错,而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是错的。对待这样一个人,我应该怎么办呢?”

“遽伯玉回答说:“你问的好啊!你要小心谨慎,戒备警惕,注意你的行为端正。表面上不如亲近顺从,内心里表现平静和顺,即使这样,也还是会有危害。要能够做到表面顺从但不同流合污;内心和顺但不心意相通。与他同流合污就会助纣为虐,颠倒、覆灭;跟他心意相通就是为求名利,自作妖孽。他言行像小孩子,就当他是小孩子;他不讲规矩原则,就让他不讲规矩原则,他无法无天,就让他无法无天。能够这样才算没有问题了。”

“你不知道那螳螂吗?奋力举臂要挡住车轮,不知道自己力不能胜任,还赞美自己才德无比。警惕呀,谨慎啊!如果累次夸耀你那些道德说教,因而触怒了他,那么你的行为和下场就跟螳螂差不多了。”

“你不知道养虎人的作法吗?从来都不敢拿活的东西喂他,就是怕引起它的杀心;也不敢拿完整的动物喂他,是怕滋长他撕咬的怒气。根据他的饥饱情况投喂,疏散缓和它的杀心怒气。虎跟人不善同类而能顺从养虎人,是因为养虎人顺从它的脾性;老虎嗜杀成性,是因为逆反了它的脾性。”

“有宠爱马的人,马粪用筐接着,马尿用蚌壳装着。一次遇到有蚊虻蛰咬马身,养马人不合时宜地拍打蚊虻,马受惊而突然回头,弄断了马衔,养马人被撞伤头和胸而死。养马者主观意愿良好,爱马之心也周到,却因为爱心而枉送自己性命,能够不谨慎吗?”

{生而为人,全身终命,证道悟道是根本,是人生的终极意义。全身终命就要能先存诸己,如果连自己性命都保不住,何谈其他。道家在这一点与儒家后来的有些观点不同,儒家后来有杀身成仁,以身殉仁的说法。道家认为要顺其自然,以身饲虎,螳臂当车,自戕性命,有悖天性。对卫灵公太子,你教育他,对老虎,你喂食它,对马,帮他赶跑蚊虫,都是为了对方好。而主观意愿好并不能一定带来期望的好结果。所以要戒慎恐惧,丢弃我执,量力而行,适可而止。}

匠石之齐,至于曲轅,见栎社树。其大蔽数千牛,絜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观者如市,匠伯不顾,遂行不暇。

弟子厌观之,走及匠石,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者。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邪?”

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为舟则沈(沉),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樠(man有液体渗出),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

匠石归,栎社见梦曰:“女将恶乎比予哉?若将比予于文木邪?夫柤(zha山楂类)、梨、橘、柚、果蓏(luo草本植物果实)之属,实熟则剥,剥则辱;大枝折,小枝泄。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故不终其天年而终道夭,自掊击于世俗者也。物莫不若是。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几死,乃今得之。为予大用。使邓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且也若与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而几死之散人,又恶之散木!”

匠石觉而诊其梦。弟子曰:“趣取无用,则为社何邪?”

曰:“密!若无言!彼也直寄焉,以为不知己者垢厉也。不为社者,且几有翦乎!且也彼其所保与众异,而以义喻之,不亦远乎!”

译文:姓石的木匠去齐国,走到一个叫曲辕的地方,遇到一棵当作神树祭拜的栎树。这棵树很高大,树荫下可以卧几千头牛,要一百个人手拉手才能围起来,主杆高出它旁边小山十仞以上才长出旁枝,仅它的旁枝也可以做几十艘舟船。每日观赏的人就像闹市一样,可这个石木匠老伯却看都不屑看一眼,连步子都不停。

石木匠的徒弟看够了后,赶上师傅,说:“我自从跟你学木匠手艺以来,从没有看到过这么好的木料,可师傅连停下来看一下都不愿意,这是为什么呢?”

师傅回答说:“算了吧,还是不要说了,只是一棵松散无用的木头罢了。用它做船会沉;做棺椁会快速腐烂;做用具会很快毁坏;做门窗则会渗出汁液;做梁柱又会虫蛀。是没有用处的木材。因为无用,所以它才能够长这么大,这么久。”

石木匠晚上睡觉,栎神树托梦给他说:“你要把我比作什么呢?是要我跟那些好看好用的树相比吗?那些能结出山楂、梨子、橘子、柚子等等瓜果之类的树,一旦果实成熟,就要被人采摘。采摘树就会受伤。大枝折断,小枝扯落。这是因为它们好看好用的才能,而导致它们生命的痛苦,因此才不能终其天年而半途夭折。是因为自己追求有用而招来世俗的打击,万事万物的道理都是这样的。况且我追求无所可用已经很久了,其间也几乎近于灭亡。直到今天,才终于实现我最大的大用。如果我追求对他人有用,还能够得到我自己如此大的大用吗?况且你跟我都是自然万物之一物,何必以你的那些认识来评价我呢?你这个也将要死去的没用木匠,又哪里懂得我这个无用之木呢?”

石木匠醒后占卜他这个梦的吉凶。徒弟说:“它说追求无用,那又为什么要作社祭用的神树呢?石木匠说:“你别说了,这是它的秘密!它保全自己的办法,就隐藏在这儿。因为不理解它用意的人,都诟病、诋毁它无所可用。不作为社祭用的神树,怕也还是会遭到砍伐的。正因为它保全自己的办法跟众人不同,而我们又用通常的道理来理解它,所以我们不是跟它的境界差太多了吗?”

{栎社树因为追求无用,所以能够长久存在,得终天年而不夭折,这是道家身处乱世的存身之道。也是老子自然无为思想的逻辑来源。人们绝大多数的有为,都是为自己的利益而为。因此有为越多,争斗越多,贪心越重,却离要保全自己的根本利益越远。这就是老子强调要虚其心、弱其志的核心用意。}

南伯子綦游乎商之丘,见大木焉有异,结驷千乘,隐将芘其所藾。子綦曰:“此何木也哉,此必有异材夫!”仰而视其细支,则拳曲不可以为栋梁;俯而视其大根,则轴解不可以为棺椁;咶其叶,则口烂而为伤;嗅之,则使人狂酲(cheng醉酒后神志不清),三日而不已。

子綦曰:“此果不材之木也,以至于此其大也。嗟乎神人,以此不材!”

“宋有荆氏者,宜楸、柏、桑。其拱把而上者,求狙猴之杙(yi小木桩)者斩之;三围四围,求高名之丽斩之;七围八围,贵人富商之家求椫(shan树名)傍者斩之。故未终其天年,而中道之夭于斧斤,此材之患也。故解之以牛之白颡(sang 额头)者与豚之亢鼻者,与人有痔病者不可以适河。此皆巫祝以知之矣,所以为不祥也。”

译文:南伯子綦到宋都商丘游玩,见到一棵非同寻常的大树。它的树荫下可以停放一千辆車乘。子綦说:“这是棵什么树啊?必定是不一般的材料。”抬头看它的树枝,都挛缩卷曲不能作栋梁;低头看它的树干,又满是疤节、空心不能作棺椁;舔一下树叶会口舌溃烂;闻一下味道使人三醉如狂。

子綦说:“这果然是一棵不成材的树,难怪能长这么大!神人啦!追求的就是不成材。”

宋国荆氏那个地方,适宜生长楸柏桑这类树木。这几种树长到一两把粗的时候,就有人砍了作栓猴子的木桩;三围四围(两手手指相连为围)粗时,那些修建高堂大屋的人会用它作栋梁;七围八围粗时就被有钱人家拿它制作整块的棺材。它们不能享尽天年,中途夭折,是因为成为有用之材的祸患。

因此古时候祭祀河神,不能用额头有白毛的牛,长了翘鼻子的猪,和有痔疮的人。巫祝们知道,这些是不吉祥的。可是神人把这些看做是最大的吉祥。

支离疏者,颐患于脐,肩高于顶,会撮指天,无管在上,两脾为肋。挫针、治繲,足以糊口;鼓筴播精,足以食十人。上征武士,则支离攘臂而游于其间;上有大役,则支离以有常疾不受功;上与病者粟,则受三钟与十束薪。夫支离其形者,犹足以养其身,终其天年,又况支离其德者乎!

译文:支离疏这个人,脸耷拉在肚脐之下,肩膀比头顶还高,脑后的发髻指天,五脏在上,两条腿几乎成了两肋。他给别人做针线,浆洗衣服足够糊口;还给人起卦算命,可以养活十个人。国家征兵,他可以在征兵者队伍中穿梭游玩,而不被征用;国家征集劳工,他因为残疾得以免除;国家救济残疾人,他可以领到三钟小米,十捆柴。身体畸形,尚可保全自身,又何况道德不完美呢?{颜回去卫国纠正国君错误,就是为完善自己德性,取得好名声。身处乱世,放弃这些,不过分追求德性完美,才能保身。}

孔子始楚,楚狂接舆游其门曰:“凤兮凤兮,何如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知之载;祸重乎地,莫知之避。已乎已乎,临人以德!殆乎殆乎,画地而趋!迷阳迷阳,勿伤吾行!吾行郗曲,勿伤吾足!”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有用之用也。

译文:

孔子到楚国,楚国狂人接舆来到孔子门前。说:“凤凰啊,凤凰啊,为什么大德这样的衰落啊!未来的世界不可待呀,过去的时光不可追。天下有道,圣人能成就事业;天下无道,圣人只能苟活保身;当今之世,却只能希望免于刑戮。”

“幸福比羽毛还轻,而不知能从哪里取得;祸患比大地还重,却不知怎么能避免。”

“算了,算了!还是不要宣扬那些德性吧;危险,危险啊!想给暴君画地为牢。”

“刺草啊刺草,不要扎伤我的脚踝;刺槐呀刺槐,不要伤到我的脚!”

“树木因自己对人的功用而伤害到自己,膏脂因自己易燃而受烈火煎熬。桂皮可以食用,食用被砍伐。漆树汁可以作漆,食用被割开。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而不知道没有用处的大用处。”

{《庄子·人间世》告诉人们,道德修行以无我无为为要。一切都要顺其自然,不要过分追求名利。特别身处乱世,以明哲保身为重。如果妄想以一己之力,去不合时宜地改变自然和社会,必会碰得头破血流。无用之用,才是大用。}

德充符第五

原文:

鲁有兀者王骀,从之游者与仲尼相若。常季问于仲尼曰:“王骀,兀者也,从之游者与夫子中分鲁。立不教,坐不议,虚而往,实而归。固有不言之教,无形而心成者邪?是何人也?”

仲尼曰:“夫子,圣人也。丘也直后而未往耳。丘将以为师,而况不若丘者乎!奚假鲁国,丘将引天下而与从之!”

常季曰:“彼兀者也,而王先生,其与庸亦远矣。若然者,其用心也独若之何?”

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

常季曰:“何谓也?”

仲尼曰:“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若夫然者,且不知耳目之所宜,而游心乎德之和;物视其所一而不见其所丧,视丧其足犹遗土也。”

常季曰:“彼为己以其知,得其心以其心。得其常心,物何为最之哉?”

仲尼曰:“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受命于地,唯松柏独也正,在冬夏青青;受命于天,唯舜独也正,在万物之首。幸能正生,以正众生。夫保始之征,不惧之实。勇士一人,雄入于九军。将求而能自要者,而犹若是,而况官天地,俯万物,直寓六骸,象耳目,一知之所知,而心未尝死者乎!彼且择日而登假,人则从是也。彼且何肯以物 为事乎!”

译文:

鲁国有个被砍掉一只脚的人叫王骀,跟从他学习道术的人,与跟从孔子学习的人一样多。孔子的学生常季问孔子说:“王骀,是个受刑罚砍掉一只脚的人,可在鲁国他的学生跟您对半分,。听说他站着不讲课,坐下不议论;学生们去的时候什么知识都不懂,回去的时候却满载而归。这世上当真存在不用言辞的教诲,身残心美的人吗?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啊?”

孔子说:“那是个圣人啊,我还没来得及去请教他。我准备也以他为师,何况那些不如我的人呢!何止鲁国,我打算带领全天下的人都向他学习。”

常季说:“他是个受刑被砍掉一只脚的人,而声望却超过老师您,按道理讲他比一般人都差得远,既然能有那么大的声望,那么他言行用心有哪些特别的地方呢?”

孔子说:“死生是人之大事,而对他来说,却不会因为生死而改变什么。即使天塌地陷,他也不会失去什么。因为他认为他无须凭借任何东西,需要随外物的变化而变化,所以能内心平静,任凭万物变化而坚守大道这个根本。”

常季说:“您说的什么意思呢?”

孔子说:“跟王骀不同的、没有得道的人看来,人的肝胆不同,就像楚国越国的不同,差别很大;跟王骀一样的得道之人看来,天下万物没有什么不同。认为万物齐同的人,不会分别什么好看,什么好听,心念意识畅游在大道的祥和平顺境界,把万物都看做一个整体,而不注重它们的不同和变化。失去一只脚,只当是掉落了一块土。”

常季说:“他修行自己,用自己的心智去端正自己的内心;以自己的内心去体会大道的恒常之心。可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聚集在他的周围呢?”

仲尼曰:“人们不能用流动的水照镜子,而只能用静止的水照镜子。只有静止的水,才能使大家停止下来去照镜子。树木都是受命于大地,却只有松柏得到道的真谛,能做到在冬天夏天同样青青;人都是受命于天,却只有尧舜得到大道真谛,居万众之上。他有幸可以用自己真朴的心性,去影响端正万众的心性。能保有初始愿望去征伐,以毫不畏惧的心志,勇敢闯入万军之中,像这样想要求取名声的猛夫都可以做到,更何况能够效法天地,俯瞰万物,寄道性于人的形体,把耳目作表象,集万千智慧于一身,而他的心神永不寂灭的得道之人呢!王骀这样的人会自己选择自己的升天之日,人们都想要跟从他这样做。他怎么可能会把那些世俗之事(指前面所说立而教,坐而议)当作自己的事呢!”

原文:

申屠佳,兀者也,而与郑子产同师于伯昏无人。子产谓申屠佳曰:“我先出则子止,子先出则我止。”其明日,又与合堂同席而坐。子产谓申屠佳曰:“我先出则子止,子先出则我止。今我将出,子可以止乎?其未邪?且子见执政而不违,子其执政乎?”

申屠佳曰:“先生之门,固有执政焉如此哉?子而说子之执政而后人者也?闻之曰:‘鉴明则尘垢不止,子则不明也。久与贤人处则无过。’今子之所取大者,先生也,而犹出言若是,不亦过乎?”

子产曰:“子既若是矣,犹与尧争善,计子之德不足以自反邪?”

申屠佳曰:“自状其过以不当亡者众,不状其过以不当存者寡。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游于羿之彀(gou同够)中,中央者,中地也;然而不中者,命也。人以其全足笑吾不全足者多矣。我茀然而怒。而适先生之所,则废然而返。不知先生之洗我以善邪?吾与夫子游十九年矣,而未尝知吾兀者也。今子与我游于形骸之内,而子索我于形骸之外,不亦过乎!”

子产蹴然改容更貌曰:“子无乃称!”

译文:

申屠佳是一个被刑罚砍掉一只脚的人,他与郑国的执政产一同在老师伯昏无人门下学习。一天,子产对申屠佳说:“下课后我先出去,你等一会儿再走;如果你要先走,我就等一会儿再走。过了一天,子产又跟申屠佳同堂上课,又对他说:“我先走,你等一会儿,你先走我等一会儿。今天我先走,你能等会儿再走吗?还是不能等呢?况且你看见我也不知道避让一下,你能跟我这个宰相一样尊贵吗?”

申屠佳说:“老师的门下,怎么会有你这样当宰相的?你是因为喜欢自己宰相之尊而看不起他人吧?你听说过有句话说:‘镜子明亮,灰尘就留不住;灰尘留住了,镜子就不明亮。经常跟贤者交往,就会没有过错。今天你来这里是要跟先生学习大道,却无端说出这种话,你不感觉这太过分了吗!’”

子产说:“你已经因为刖刑成为残废人了,还想要跟尧舜比德性,你还是衡量一下自己,好好反省吧!”

申屠佳说:“掩饰自己的过错,认为自己不应该领受刖刑的人很多;承认自己过失,甘愿接受刖刑惩罚的人很少。知道这样经受惩罚,是无可奈何而安于接受命运安排,只有德性好的人才能做到。人生犹如在后羿射程之内活动的动物,射程中央又是最易被射中的地方。能不被射中,只是命运好罢了。人们因为自己没被射中,还有两只脚,而耻笑我一只脚的太多了。从前我会发怒,自从跟老师学习之后,我不会再生气了。这不正是因为老师用他高尚的德性,洗涤我被蒙蔽、污染的心灵的结果吗?我跟从老师学习十九年,他从未把我看作是残疾人。今天我和你在老师这里学习,就是为了精神能够升华,道德得到提高,而你却在修心之外,计较我的形体缺陷,你这不是很过分吗!”

子产窘迫,羞惭地说:“知错了,请你不要再说了!”

原文:

鲁有兀者叔山无趾,踵见仲尼。仲尼曰:“子不谨,前即犯患若是矣,虽今来,何及矣!”

无趾曰:“吾唯不知务而轻用吾身,吾是以亡足。今吾来也,犹有尊足者存,吾是以务全之也。夫天无不覆地无不载,安知夫之犹若是也!”

孔子曰:“丘则陋矣,夫子胡不入乎,请讲以所闻!”

无趾出。孔子曰:“弟子勉之!夫无趾,兀者也,犹务学以补前行之恶,而况全德之人乎!”

无趾语老聃曰:“孔丘之于至人,其未邪?彼何宾宾以学子为?彼且蕲以諔诡幻怪之名闻,不知至人之以是为己桎梏邪!”

老聃曰:“胡不直使彼以死生为一条,以可不可为一贯者,解其桎梏,其可乎?”

无趾曰:“天刑之,安可解!”

译文:

鲁国有个被砍去脚趾的人,名叫叔山无趾。他用脚后跟走路去拜见孔子。孔子说:“你以前不谨慎,犯了事已经成这样了,今天又来我这里,怎么能补救呢!”

无趾说:“我就是因为以前不知世务而轻率行为,才失掉了脚趾。我今天拜见你,就是因为我还有比脚趾更珍贵的生命存在,才想要好好保全它。上天没有什么不能覆盖,大地没有什么不能承载,我把老师您看作天地,却怎么知道你是这样的人呢!”

孔子说:“对不起,是孔丘浅陋了!你为什么不进屋里来,讲一讲你对大道的见解呢?”

无趾离开了。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你们要勤勉学习呀,叔山无趾是没有脚趾的残疾人,还努力学习以弥补以前犯的过错,何况你们身体健全的人嘞!”

叔山无趾对老子说:“孔丘跟得道的至人相比,还差的远吧?他怎么老是摆出一副学者的架子,还用那些虚幻不实,奇谈怪论的东西赢得名声,他难道不知得道至人都是把这些东西当作束缚自己的枷锁、桎梏的吗!”

老子说:“那你为什么不直接告诉他,死和生是统一的,可与不可是一贯的这些大道之理,解除对他的束缚,这不行吗?”

无趾说:“上天对他的惩罚,怎么可以解除!”

{庄子在天地篇讲德、形、神三者关系。人的生命,最重要的是德。德乃生之质。德全则形全。叔山无趾因少德而触犯刑罚,导致形不全。因为害怕再失去生命,所以修行道德之理,要自己精、气、神健全。精气神全则可以全身终命。而孔子因为鄙视无趾残疾,又高高在上,反映他我执意识太强,因而被无趾看不起。人们的我执意识最是阻碍道德修行,犹如精神枷锁,且只能自己解除。这也表现了信道难,传道难。庄子说,其心不以为然也,天门弗开也。心结打不开,任凭别人怎么说都没有用。这就是无趾说的,天刑之,安可解。只有等他自己明白了才可以。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知识点归纳,建议为孩子收藏起来

欢迎关注我,我是小学教师,自由撰稿人,热爱读书与写作。

第二单元主题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学习写日记”。

学习目标:

1.会认“径、斜”等10个生字,会写“寒”、“霜”等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默写《山行》。

3.借助图片和注释,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

4.感受古诗中的秋意和秋情。

生字归类:

一类字:寒、径、斜、霜、赠、刘、盖、菊、残、君、橙、送、挑。

二类字:径、斜、赠、刘、残、犹、傲、君、橙、橘。

多音字:

挑①tiāo 挑选 ②tiǎo 挑战。

词语解释: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坐:因为。

霜叶:变红了的枫叶。

荷尽:荷花凋谢完了。

擎:托举。

犹:还,尚且。

君: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

萧萧:形容风吹梧叶的声音。

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弄。

篱落:篱笆。

主题思想:

《山行》描写了诗人驱车山间所见到的生机勃勃的秋景,表达了诗人乐观豁达的志趣和对秋天的喜爱。

《赠刘景文》突出了菊花傲霜凌寒的气概,表达了诗人勉励好友刘景文能珍惜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的感情。

《夜书所见》通过对秋风梧叶、篱笆下的灯火、儿童拨弄蟋蟀等的描写,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古诗注释:

1.《山行》

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在白云缭绕的山中有一户人家居住。我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经霜的枫叶比二月春花还要艳丽。

2.《赠刘景文》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残菊的花枝还傲霜斗寒。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天。

3.《夜书所见》

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的阵阵秋风惹起游子思乡之情。夜深了,篱笆深处灯光闪烁,料想那是孩子们正在拨弄蟋蟀。

课后习题二:

这三首诗写的都是秋季的景色。《山行》里的“寒山”“枫林”“霜叶”,《赠刘景文》里的“荷尽”“残”“橙黄橘绿”,《夜书所见》里的“萧萧梧叶”“秋风”“促织”等,都是深秋时节特有的景象。

课后习题三:

1.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经霜的枫叶比二月春花还要艳丽。

2.朋友,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天。

欢迎关注我,我是小学语文李老师,介绍语文学习方法,探讨教育热点话题。

32个清新雅致的女孩名字,每一个都如诗如画

每个女孩都是父母的贴心小棉袄,所以,很多父母都喜欢为自己的孩子起一个有气质的名字,这样不仅能让其活出自信,活出自我,而且还能有一个更精彩更绚烂的人生。那什么类型的名字才是有气质的名字呢?那接下来起名网就推荐一些清新雅致的女孩名字,每一个都很好听哦!

忆寒

一个名字除了要好听以外,还要有好的寓意,在“忆寒”这个名字中,“忆”字一般指回想和相恋,用作人名也指重情重义、善良,所以,这个字既浪漫,又有意义。“寒”字和冬季很相配,就是寒冷的意思,同时,这个字也给人一种高冷惊艳的感觉,在起名中,也可以指女孩的冰清玉洁。

诗敏

“诗敏”这个名字朗朗上口,优美动听,而且很符合女孩的气质。并且“诗”字很有才气,是指诗人或指诗歌,给人一种古风韵味感,在起名中,这个字也有温文尔雅、栋梁之才的寓意。“敏”是敏捷、敏锐的意思,同时,其也有敏而好学、聪明伶俐的寓意。因此,这个名字很文雅。

华琪

“华”字是美丽而有光彩的意思,同时,这个字也有精英的意思,可以说,这个字很符合父母的期望了,在起名中,也有繁荣兴盛、功成名就的美好寓意。“琪”字本意就很好,是美玉、珍异的意思,用来起名再合适不过了。因此,这个名字给人一种明艳动人、高贵典雅的感觉。

馨文

“馨”字虽然字形比较复杂,但是意思却是很优美的,是指散布很远的香气,所以,这个字也可以形容女孩温文尔雅、品德高尚。“文”字本身就有一股书香气息蕴藏在其中,是文化和文物的意思,同时,也能指人有文质彬彬的气质。因此,“馨文”是一个很雅致的名字。

芊雅

“芊”是草木茂盛的样子,所以,为孩子起这个字,一方面是希望孩子能够健健康康的长大,另一方面也希望其朝气蓬勃,充满活力。“雅”字既有美好的意思,又可以引申为正直、高尚。因此,“芊雅”这个名字,不仅很美,而且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很适合起名。

芷音

“芷”指的是香草,并且,在起名中,也有高尚,聪慧,志向远大的意思,所以,这个字既有女孩的美好,又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音”字富有艺术气息,是音乐的意思,同时,这个字也很有韵律,也可以形容人能言善辩。因此,这个名字很有清新雅致的韵味。

含瑛

“含”字是包含、包涵、宽恕的意思,虽然字义比较浅显,但是在起名中,却可以指人宽宏大度,品行高洁。“瑛”字在古时是指玉发出的光,现在是指像玉一样的美石,并且这个字也有美丽动人、光彩夺目的寓意。因此,“含瑛”既动听,又有寓意。

更多清新雅致的女孩名字推荐:

旻昭 颜泽 昕淼 云盈 语默

馨扬 子莹 萦梦 乐清 萱懿

敏珏 钰煊 晨汶 语音 心语

雅盈 芳懿 睿伊 芮悠 美曼

妙渺 雅亿 妘晴 梓淑 悦美

琳焓 濡晗 湘雯 謦蕊 允文

本文为起名网首发,禁止转载。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