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的意思(砚的意思解释是什么)

舍我其谁 2023-06-22 10:14:58 网友上传

什么是砚?四大名砚为何名贵?又为何被古代文人所推崇?

老杨玩砚近十年,藏砚不多,但是学到了不少广于砚的知识。前天发文,被一位身边的好友(没有收藏爱好的好友)提问。该好友问老杨,“砚,是不是加水就会变黑?”面对这个问题,老杨一时不知从何说起。遂考虑了一天,决定系统的整理几篇,知识性的科普文,来解答好友与看官们的问题。

山东砚展——歙砚

首先,什么是砚?砚,有称作“砚台”。是中国传统文房用具。笔墨纸砚,砚为四宝之首。因为他质地坚实,能传百代。古人写字,先要研墨。砚墨,既是将水滴于砚上,用墨块在砚堂中研磨发墨。

所以,砚就是砚墨的必备工具。而砚的材料,以石砚为主,能够满足制砚需求的石材,必须具备质地坚实致密、细腻滋润、刚柔相宜,发墨好、下墨快,贮水不易干、盛墨不易臭,发墨而不损毫等特点。因为要求高,所以能够制作出石砚的石材为数不多。可以称得上中国名砚石的也仅寥寥石于处。所以真正玩砚的藏家,玩的是砚石,也就砚的材料。就像玩翡翠、和田玉、寿山石的藏家,看中的首先是石头本身的质地,其次才是雕工,甚至极好的材料,是舍不得拿去雕刻。越稀有的石材越惜材,或是简单的随形雕,甚至不雕刻。

下面就介绍几个名贵砚石:

端砚

端砚之所以称雄于世一千余年,满誉天下,主要是它具有质刚而柔的优良石质和丰富多彩的天然石品花纹而使历代无数人为此陶醉、痴迷。端砚石的原始母岩形成于距今4亿年前的泥盆纪中期。在地球演化史上,4亿年前,肇庆这个位置是一条沿东北方向延伸的滨岸潮坪,广州一带为古陆,当时的大海在广西方向,海水从西部进入肇庆地区。肇庆位于古陆与半岛之间的海陆交替处,两侧的古陆为沉积提供了物源。古陆风化剥蚀下来的大量泥沙被海水带到滨岸停下来,按比重和粒级的大小依次沉积堆积成层,较轻的漂浮物被水水解后停留在潮坪较低洼的湖区,缓慢沉降,最后沉积成层。这就是端石最初的物质聚集。

上海博物馆端砚(来源图库)

端砚自唐朝初年开始出产,在唐代初期广东省肇庆(古称端州)东郊羚羊峡栏柯山的端溪一带,就出现了依靠采砚石、生产端砚为生的劳动者。当时的端砚纯粹是文人墨客书写的实用工具,石面上无任何图案花纹装饰,显得粗陋、简朴。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云:\"内邱瓷瓯,端州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

历史上,肇庆端溪一带,开采过70多个砚坑,经过千年的开采,绝大多数已经枯竭、停采。其中老坑水岩、坑仔岩、麻子坑、朝天岩、宣德岩、冚罗芭蕉岩、古塔岩等,现今已经难觅一二。更有上岩北壁石等均成传说。仅存在于古人的文献中。

歙砚

歙砚,也叫歙州砚,四大名砚之一。产于安徽黄山山脉与天目山、白际山之间的古歙州,包括歙县、休宁、祁门、黟县、婺源等县。婺源与歙县交界处的龙尾山也叫罗纹山的下溪涧产出的石质最为优质,所以歙砚又称龙尾砚。

歙砚(来源图库)

歙砚石一般需要5-10亿年的地质变化才能形成,其中最适合制砚的是轻度千枚岩化的板岩。

歙砚石的开采,一般认为始于唐代,也有出土古砚研究认为,歙砚石的开采极有可能追溯到汉代,也就是据今2200年左右。南唐后主李煜说“歙砚甲天下”;苏东坡评其“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瓜肤而縠理,金声而玉德”;米芾说:“金星宋砚,其质坚丽,呵气生云,贮水不涸”。大文学家欧阳修在《砚谱》中评价:“歙万出于龙尾溪,其石坚劲,大抵多发墨,故前世多用之。以金星为贵,其石理微粗,以其手摩之,索索有锋芒者尤佳”可见歙砚在当时,受推崇的程度。

经过2000余年的开采历史,可见歙砚石矿现今的稀有程度。到了21世纪,歙砚石原料奇缺。几乎一料难求。可见珍贵。

洮砚

洮砚,也叫洮河砚,师大名砚之一。产于甘肃省甘南州卓尼县洮砚乡。成名于唐代,开采距今,1300多年。唐代柳宗元《论砚》记道:“蓄砚以青州为第一,绛州次之,后始端、歙、临洮”。北宋著名鉴赏家赵希鹄《洞天青禄集》云:“除端、歙二石外,惟洮河绿石,北方最贵重,绿如蓝,润如玉,发墨不减端溪下砚,然石在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为无价之宝”。宋代大文豪苏轼、黄庭坚赞叹洮砚:“洗之砺,发金铁,琢而泓,坚密泽”、“久闻岷石鸭头绿,可磨桂溪龙文刀,莫嫌文吏不使武,要使饱霜秋兔毫”。当代书法大师赵朴初题诗:“风漪分得洮州绿,坚似青铜润如玉”。

洮砚(来源图库)

可以说,洮砚老坑石,在四大名砚中,储存量是最少的,开采难度最大,特级的洮砚石矿,在宋末就已经枯竭了。今天,我们若能寻到一块特级的老坑洮砚石,它必然已经经过千年。甚至传承至各大名家之手。

其他地方性名砚

燕子砚:古生物三叶虫发生于寒武纪,中生代灭绝。它的生活期距今已五亿年左右。三叶虫约有百余种,形如燕子,蝙蝠飞翔,所以化石又名蝙蝠石、燕子石。用三叶虫化石制成的砚台,在明、清宫中均有珍藏。以我国山东莱芜出产的最好。

砣矶砚:又名金星雪浪砚,出产于山东。石料呈青色,含金属粒,质地细中有锋,柔中有刚。成砚后色如漆,金星闪烁,雪浪翻涌。特点是研不起沫,易下墨。砣矶砚始于北宋,盛于明清。

红丝砚:红丝砚产于山东益都黑山,临朐南崖崮的壮山之巅。红丝砚最早记载见于西晋时期。制作非常辛苦;在黑暗山洞里取石料,匠人先磨出石面花纹,再随纹理造型。

天坛砚:砚石产于河南省济源市王屋山天坛峰下的盘谷泉畔。天坛砚始制于唐开元年间,已有1200年历史。天坛砚名品很多主要有青斑、红墩、天蓝、麦叶绿、柳芽黄、三彩、瓜籽石、子母石等十多种。色质细腻温润,坚而不脆,柔而不绵,色似琼瑶,声仅木鱼。天坛砚图案多以喜庆吉祥、历史典故等为题材。

金星砚:问世于公元317年。在陶渊明的故里江西庐山西南麓驼岭,盛产金星砚石。金星砚,石质坚硬,刚而不脆,柔而不娇。石中散嵌着粟粒大的金星,贮水长年不涸。受到国内、日本、东南亚等地区的书法爱好者的青睐。

苴却砚:砚石产于四川金沙江的深山陡岩之中,开发于清代同治五年,苴却砚碧绿清洁,石质细润温坚,石纹绚丽丰富,发墨好。苴却砚石的种类很多,如“绿标”、“青花”、“冻”、“冰纹”、“云纹”、“水纹”、“火捺”等。

黄石砚:产于河南方城县的黄石山,黄石砚唐代时已名扬天下。此砚石质细腻,温润如玉,贮水不涸,易发墨,色艳可爱,声平有韵。黄石砚可分为紫色、凤眼石、青花、紫青色、青灰色等,其中以凤眼石和紫石为最珍贵。砚坚润细腻,发墨佳,贮水好,是文房佳品”。

贺兰砚:出于宁夏的贺兰山的笔架峰,由此峰采出的紫石,做成的砚石态莹润。在夹层中还出现石眼、玉带、银钱、云纹、眉子等,用它雕制的砚台,叩之如罄,叮之出水,易发墨不损毫,存墨不干。贺兰砚的制作要经过相石、平料、定型、凿石、设图、雕刻、抛光等诸多工艺,一方好砚要石工数月。

金音石砚:产于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的凤凰乡砚台湾,是当地独有的一种岩石。石质刚如金,敲击时铿锵有声,金音石由此得名。早在唐代,民间艺人就开始用金音石琢砚。金音石砚色泽漆墨,质地坚硬紧密。所磨的墨细腻,陈墨数月不干。

松花砚:产于东北长白山下,为绀绿色松花玉石制作。松花石砚初制于明代,被清皇室定为“御砚”。砚石中含磷,火柴在上一划即可点燃。

明代抄手砚(来源图库)

名砚石的实用特点——下墨与发墨

以上老杨对于名砚做了基本的介绍,可以看出,名砚之所名贵,是因为砚石本身的特点和砚石矿的稀缺。能够满足制砚的好材料,可以说当今以石难求了。

砚在古代,实用功能是就是研磨,其中下墨、发墨就成为了横量砚材好坏的重要指标之一。简单的说,

下墨:就是通过研磨,墨从墨块到水中“砚台上”的速度。也就是墨出固体,磨出粉末的出粉量。

发墨:是指墨中的碳分子和水分子融合的速度、细腻程度。发墨好的墨如油,在砚中生光发艳,随笔旋转流畅,所以画画的用砚比书法的用砚要求更高。

下墨讲求快慢,发墨讲求粗细,但往往下墨快的发墨粗,发墨好的下墨慢。

所以,下墨发墨均佳的砚,才能成为名砚,也就极其珍贵了。所以四大名砚中的三种石砚的砚石材料的稀有程度,不亚于任何一种宝石或者宝玉。

下面通过数据的对比,来看看对于名砚石的要求,是有多么苛刻。

注:墨条的硬度是(2.2—2.4),刻刀的硬度是(钨钢刀:约7 白钢刀:约6 碳钢刀:约5)

从以上可以看出,石材硬度较小则砚石显空隙率小,砚石的矿物细、颗粒间的间隙小,从而达到很好的发墨效果;而反之石材硬度较大则显示矿物较软者稍粗、颗粒间间隙稍大,从而可以达到很好的下墨,下墨与发墨本身是矛盾体,好的砚质要恰好能够调和矛盾,就是要细而不滑,涩而不粗。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三大石质名砚中,端砚硬度较软,所以发墨更好,而歙砚硬度较硬,所以下墨更好。

再者,单纯的硬度数据,只是从一个角度来评判下墨与发墨。藏家一定知道,名砚有“芒”“金星”等石品。这些石品存在与砚堂(砚堂,砚磨墨的部分)。也直接影响着一方砚的下墨与发墨。

另一方面,传世名砚,均具备着“按之如小儿肌肤,摩之寂寂无声响,以及贮水不凅,呵气研墨、不损毫,发墨快”的特点。这与砚的石材,都是息息相关的。

名砚石的观赏特点。

在古代,名砚石首先满足作为工具的使用特点。而石品(砚石中隐藏的肌理纹路)的似有还无,若影若现的特点,也符合这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要求。

老坑(古采的砚坑)的砚石,石品均丰富。

端砚石品与石质有密切关系。如砚石中有“蕉叶白者”,必然会有火捺或兼有青花;这种石品的端砚,石质则幼嫩、致密,坚实、润滑,而且易于发墨。为优质砚材。端砚石品很多,常见和名贵的有鱼脑冻、荡、青花、蕉叶白、天青、翡翠、火捺、猪肝冻、金星点、金银线、冰纹,其它还有鸡血纹、鸡脚筋、白辉点等。清代潘次耕《端石砚赋》:“人惟至灵,乃生双瞳,石亦有眼。巧出天工,黑睛朗朗,碧晕重重,如珠剖蚌,如月丽空。红为丹砂、黄为象牙、圆为鸲鹆、长为乌鸦。或孤标而双映,或三五而横斜,象台斗之可贵,惟明莹而最佳。”赞端砚石品。

歙砚石品花纹结构十分突出,分为鱼子纹、罗纹、金晕纹、眉纹、刷丝纹等类型。

洮砚颜色相对丰富,主要呈现黝黑、暗绿、灰绿、紫红、褐黄及灰白等色,有金星,绿漪石、鹦哥绿、鸊鷉血等。

可见,作为一方名砚,在观赏的角度,要求也是极其苛刻的。

广州博物馆千年古砚(来源图库)

砚石贵,为何不如宝石与玉石

老杨在本文开头,谈到砚石的藏玩,是有门槛的。砚石虽贵,但是价格不如宝石与玉石贵。老杨认为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第一方面:砚石的欣赏,审美角度与门槛较高,并且与现代人的审美有较大的差异。例如,古代文人,玩冻不玩晶,特别是宋代人。似透非透,是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标准。所以唐宋人,不爱翡翠,钻石而和田羊脂玉、寿山田黄石。而现代的审美,应该说从慈禧开始,喜欢透,喜欢炫目多彩。审美的变迁,倒是砚石的美,难以被现代人接受。

第二方面:国际市场的影响,我国是收藏大国,但是我国的收藏市场,拍卖市场直接受到西方的影响。西方人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必经有一定的局限,瓷器与国画,是西方普遍认同的藏品。但是中国大量的具有文化基础的藏品。西方人还不能够理解。正如文房四宝的收藏。对于西方人,是很难理解几千的的书写底蕴的。在国际拍卖的认可上,文房四宝还仅仅局限于名家使用的藏品。也就是有铭文的藏品。可以理解为是名人的附属价值占主要价值,而玩砚本身的价值,远远没有被西方理解与认可。

随着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老杨相信,文房四宝,中国文化的传承的基础工具,将会被越来越多的藏友与看官理解与认可。

感谢各位对老杨玩收藏的支持。谢谢

蘸火的“蘸”怎么读?

蘸火,即淬(cuì)火。把金属或玻璃工件加热到一定温度,然后利用冷却剂(油、水、空气等)使快速冷却,以增加硬度和强度。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蘸”是一个单音字,读zhàn(第四声)。在液体、粉末或糊状的东西里沾一下就拿出来叫“蘸”。

文房四宝——砚

一、历史

砚,在“文房四宝”中是用以研墨、盛墨‘可舔笔的文具。它还有砚台、砚池、景海、天池、润色先生等称谓。砚的历史悠久。据民间传说“黄帝得玉一一纽,治为墨海”。东汉李尤在《墨砚铭》中云:“书契既造.砚墨乃陈。”即认为砚、墨是伴汉字的产生的。迄今为止我们所能处到的古砚实物.是1975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其上还有墨迹的一方石砚。

二、分类

按制作材质分类.砚台主要可以分为石砚、泥砚、木砚、漆砚以及金、银、铜、铁、水品、玛瑙、翡翠砚等多种类型。其中,最常见的是石砚。按产地分类.我国传统有端砚、歙砚、鲁砚、洮砚“四大名砚”之说。

1.端砚端砚产于我同广东端州(今肇庆)东郊的羚羊峡东南岸。著名的端砚品种有清花、蕉叶白’鱼脑冻、猪肝冻、翡翠、荡石、石眼等。其中尤以青花最为名贵。端砚之石材.采自近千米高的龙岩上。相传,“凡开坑.动需千人.一日费需数千金”。其后,工匠又从水下取石,其水愈深,石质愈好。端砚的质地细泽如肌肤,冰清如玉骨,贮水不牦.呵气即润.发墨乌光莹澈.舔笔毫毛不损.备受历代文人赞誉。刘禹锡赞叹:“端州石砚人问重。”诗鬼李贺曾赞日:“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干腻薄重立脚匀,数寸光秋无日昏。圆毫促点声净新.孔砚宽顽何足云!”(《杨生青花紫石砚歌》)李贺在这:端砚细湿润泽,存墨发光:其砚身稳称,发墨而不滞笔,笔毫着砚尢声。涤之墨汁尽去;若以此砚与传说中孔子“爱而置诸床前”的石砚相比.则孔子石砚之宽硕粗劣.白是不足称得了。

2.歙砚

歙砚产于安徽歙县婺源(今江两)。著名的歙砚品种有龙尾石、眉子石、罗纹石、水弦石等,其巾尤以龙尾石最为名贵。歙砚自唐代初出以后,逐渐受到历代朝野青睐。南唐时.歙砚工匠李少微因制作歙砚有功而擢官.后主李煜对歙砚更是情有独钟,以致非龙尾砚不书。相传李后主有一方长约一尺的龙尾砚,砚上分布有36峰,堪称稀世名砚。宋代时曾出现端砚、歙砚孰优孰劣之争。据《洞天清录》载:“世人论砚者皆日多用歙石.盖不知有端石.殊不知历代皆采端溪.至南唐李主时.端溪旧坑已竭.故不得匕而求其次,歙乃端之次。”这是认为端砚优于歙砚的观点。然而欧阳修在《砚谱》中却强渊歙砚优于端砚:“端溪以北岩为上,龙尾以深溪为上。其优劣.龙尾远出端溪上。”苏东坡在《龙尾砚歌》也赞誉歙砚:“君看龙尾岂不材?玉德金声寓于石。”由于世人多年滥采.至元代.砚坑塌陷.以致停产数百年之久.直至

1964年才正式恢复大规模开采。歙砚多产于深水中,所以其质地温润坚密。“扣之其声清越.宛如玉振”其发墨如油.不伤笔毫.备受历代文人爱重。

3.鲁砚

鲁砚产于山东青州(今山东潍坊)。鲁砚有红丝石砚、紫金石砚、金星石砚、淄石砚等品种.其中尤以红丝石砚最为著名。红丝石砚的独特在于其色彩娇艳美丽,制作玲珑精致。鲁砚的石材,若其石理为黄色,那么其上常会布满纹理、色彩妍丽如螺旋的红丝;若其石理为红色.那么其上常会布满绚丽的黄丝。诚如宋代李之彦在《砚谱》中所云:“青州红丝石.外有皮表.磨砺其理.红黄相参,理黄者其丝红 ,理红者其丝黄。”当代著名书家赵朴初在观赏丝泥砚后.在其《临江仙》中赞叹道:“彩笔箭曾歌鲁砚。良材异彩多姿。眼明今更遇红丝.护毫欣玉润.发墨喜油滋。”鲁砚巾除红丝石砚外.紫金石砚也颇为珍贵。1973年,我国考古学家在元大都遗址发掘出米芾的紫金石砚一枚.其砚背镌铭文:“此琅王牙紫金石制.在诸石之上,皆以为端.非也。元章。”有鹿一代.鲁砚为文人书家之首选。书法泰斗柳公权于《论砚》中云:“蓄砚以青州为第一.绛州次之,后始重端、歙、洮。”鲁砚以其绚丽的纹理和色彩.存传统的“四大名砚”中占有其重要地位。

4.洮砚

洮砚始于宋代.产于甘肃洮州(今甘肃临潭洮河一带)。洮砚主要有鸭头丝、鹦哥绿、赤紫石三种.皆极为名贵。洮砚的石质细润如玉.色绿微蓝.素有”洮河绿石”之美称。宋代赵希鹄曾赞美日:“除端、歙二石外,唯洮河绿石,北方最贵重。绿如蓝.润如玉,发墨不减端溪下岩;然石在临洮大沙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为尤价之宝。”洮砚之石材质地色彩俱佳.历代面世甚少.故极为名贵。

三、选用与保管

从书法练习的实用角度着眼.砚台的功能主要是研磨、贮墨与舔笔。因此.在砚台的选用上.除了应首推端、歙、鲁、洮四大名砚外,对于一般普通习书者而言.能选用一方普通石砚即可。选择石砚时,应注意选择石质细滑、发墨较快的.同时还要选择砚面较大、砚心较深的。即使没有砚台,也町选用边口较为光滑的器皿如瓷盘、瓷碟等代替砚台。

书法过程结束后,应将砚台洗干净,并在砚池内彤:些清水.传统叫“养砚”;同时,还应避免尘埃、油污等沾染砚台。

(以上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