柩是什么意思(黄道吉日移柩是什么意思)
民间“吊尸葬”是什么葬法?神秘却不复杂,但忌面朝太阳升起方向
神秘的中国“吊尸葬”
本文作者 倪方六
在过去,民间流行一种特殊葬俗,有别于土葬、火葬、崖葬等,是把尸体吊挂起来,让其自然腐烂,或任禽兽啄食的一种身后事处理方式——这就是俗称的“吊尸葬”。
吊尸葬忌讳入土,但也有使用棺材殓尸的,如此这般,称为“吊棺葬”更贴切。
(吊棺葬)
吊尸葬主要流行于过去中国的东北和西南,这里多山多森林,行吊尸葬比较方便,有天然条件。
吊尸葬悬吊于树上,或是陈于特制木架,故这种葬法又叫“树葬”——与现在说的骨灰埋于树下的所谓“树葬”,是两回事情。
树葬即木葬,为旧时传统“五行葬法”之一,其他四种葬法是——金葬、水葬、火葬、土葬。
因为吊挂于野外,风吹雨淋,尸身如果不,会很快被风干成干尸,所以木葬又称“风葬”。
吊尸葬非常原始和古老,史书中有相关记载,神秘却不复杂。
据《魏书·失韦传》,生活在今黑龙江中上游两岸及嫩江流域的失韦人,便使用吊尸葬来处事尸体:“俗爱赤珠,为妇人饰,穿挂于颈,以多为贵,女不得此,乃至不嫁。父母死,男女聚哭三年,尸则置于林树之上(见上图)。”
“尸则置于林树之上”,就是吊尸葬。
(契丹人)
失韦人,史书上又写作“室韦人”,源于东胡,与契丹人关系密切,在南为“契丹”,在北号“失韦”。契丹人也称“南室韦”,他们在实行吊尸葬时,还有集中安置现象。《北史·室韦传》称:“部落共为大棚,人死则置其上。”这相当于中原土葬设家族墓地的做法。
在行吊尸葬时,要将尸体包裹好。《周书·异域上》记载,鲜卑人中的库莫奚人,“死者,则以苇薄裹尸,悬之树上。”
“吊尸葬”有树架式、树桩式、地架式、树挂式、树屋式等类型,区别是悬吊尸、棺的方式不同。
(树葬)
为什么要实行吊尸葬?应该受到宗教因素的影响。
如流行吊尸葬风俗的东北,当地少数民族多信奉萨满教。萨满教认为,人死后要去天上,尸吊得越高越好。树干冲天,离天又近一步,尸悬吊于树,是方便死者灵魂上天。
云南的畲族和瑶族,过去也流行吊尸葬。他们的始祖、古代神话人物盘瓠,死后就是吊尸葬,《隋书·地理志》记载有一说法:“传云盘瓠初死,置之于树。”
(悬棺葬)
中国西南的吊尸葬与崖洞葬、悬棺葬,有某种联系(有关崖洞葬见《山上冒“宝气”,找宝人顺气找来,有一墓,墓下有洞,洞内有人骨》诸文)。从广义上讲,悬棺葬实质也是一种吊尸葬。
据 《太平御览》引《南康记》称:过去西双版纳木客人,“死者皆殡敛之,不令人见其形也。葬棺法每在高岸树杪[miǎo]或藏石窠中。”“藏石窠中”便为崖葬;将棺材悬于树梢上,就是吊尸葬,或称吊棺葬。
到明清时,吊尸葬仍流行,如满族人的先祖女真人就是这种风俗,后来才改吊尸葬为土葬。
明嘉靖《辽东志》记载,时建州乞里迷女真人,“死者柩悬于树。”朝鲜史书《李朝实录》也有类似的记载,忽刺温女真人的丧俗,“父母死……置其尸于大树。”
或许有网友会问题,吊尸葬有随葬品吗?当然有,但比较简单。
(满人已改为土葬,棺材盖似屋顶)
如东北的鄂伦春人,将尸体放于树上搭好的平台后,会在尸旁放上锅、碗、勺及烟袋等亡人生前必需物品,做为去阴间的陪葬品。不过,这些随葬品要敲打掉一块,不让完好。这样做,也许是为了防止有人偷盗,破损后便没人会要。
要注意的是,如果亡人为男性,要放一副弓箭;如果是女性,则要放加工兽皮的工具和装缝纫工具的针线盒。
(随葬品)
如果吊尸葬使用棺材,棺盖要做成覆斗形或呈屋顶状,以防雨水从棺盖缝隙渗入棺内——这种棺材就是东北常见的“旗材”。
吊尸葬与土葬比起来,似乎有点草率,其实并不随便,要烧纸,要祭祀,出殡也要择日子。悬吊树上时,尸身方向也有讲究:一般头北脚南,直肢平放,忌讳亡人面朝太阳升起的方向。
吊尸葬的凶吉,要看尸体在空中停留时间的长短,停放的时间越长越好。
吊尸葬对尸体不利,由于不避空气,会很快腐烂或风干。时间一长,就会有人骨落下来。怎么办?
对于遗骨的处理,有两种方式,一是行二次葬,或土埋或火葬;一是任其自然风化,消失。
如鄂伦春族人,死后用靴皮将尸体裹起,择日抬出,架于树上。皮肉腐烂后便有骨头坠下,这时死者家人会捡拾起来,收集好,重新埋葬土中。
契丹人也行二次葬,但不会留坟头。
据《北史·契丹传》,契丹人死后,“以其尸置于山树之上,经三年后乃收其骨而焚之。”一直到隋唐,契丹人仍行吊尸葬,此说见于《新唐书·北狄传》:“死不墓,以马车载尸入山,置于树颠。”
也可以在尸骨腐烂坠落地前,主动处理吊尸悬棺。清人方式济《龙沙纪略·风俗》称:“东北边有风葬之俗,人死以刍裹尸,悬深山大树间。将腐,解其悬布尸于地,以碎石逐体薄掩之。”
吊尸葬风俗如今已不再流行,以前流行地区大多已改成土葬或火葬,目前在西南个别地方还有使用。
殡葬中的殡到底有什么含义?
沈阳墓园小编想说在人死之后,在家里摆放的时期叫叫做“殡”,从家里出到墓地安葬这个过程叫做“葬”,所以丧事操办叫殡葬。
殡仪馆为啥叫殡仪馆?就是因为人死之后,从停尸停柩开始到发丧出葬为止,都叫殡,即停殡。离开殡仪馆叫出殡,即发引下葬。主要丧事礼仪事项都是在停殡期间举行,所以丧事操办叫殡仪,丧事操办的地方叫殡仪馆。
逝者入棺以后,就叫“殡”。棺材里放入逝者,叫柩。严格意义上讲,从停殡停柩开始,丧事礼仪活动才正式开始。
从大的范围讲,丧事活动分为三大阶段:一是安顿逝者,即殓;二是吊奠等礼仪活动,即殡;三是发引下葬入土为安,即葬。
沈阳墓园小编想说所谓安顿逝者,就是对逝者进行招魂、正位、沐浴、饭含、袭衣(穿戴)等,包括装饰、修饰、点缀等。丧事礼仪操作上叫“殓”,即定位、整理、收拾、收拢、收聚、收敛的意思。
安顿好逝者后,停殡待葬。主家开门迎客,亲戚亲朋等上门吊奠。上庙、堂祭、朝夕奠等规模性礼仪活动逐次举行。这在丧事操作上就是“殡”。
到了发丧日,起棺上路,出殡发引,摔盆、路奠、下棺、回灵、复吊、圆坟等依次进行。这在丧事礼仪操作上统称为“葬”。
所以,丧事活动就是殓、殡、葬。“殓”是主家丧事准备,“殡”是丧事仪礼正期,“葬”是丧事操作收官。沈阳墓园小编知道下葬之后,居丧守制。居丧届满,逝者进祠堂,变成祖宗,纳入列祖列宗的昭穆谱系,成为祭祀对象;没有祠堂的,坟头就是。
礼节因时代不同而发展变化,掌握礼的经义,就能制定出合宜的礼制
婚姻之道废,则男女之道悖,而淫泆之路兴矣。
礼仪礼节礼貌因时代不同而发展变化,没有一定程式,能掌握礼的经义,就能制定出合宜的礼制。
古人的一些日常礼节,在今天仍可适用。
日常行为及待人礼节
立不中门,行不履閾。《论语》
不站在门的当中,进屋脚不踏门槛。踏门槛,表示对主人不敬。站在门中间,有不让人进入的意思,不尊敬客人。
在不同的场合和不同人物接触的礼节是不同的。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耳。《论语》【恂恂x n:恭顺。便便pian:形容说话清楚明白。】
孔子在家乡与父老相处,态度温和恭敬,好象言语很迟钝的样子。做官了,出入于政府办公衙署,说话就清楚明白,态度看上去只有慎重。
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论语》【侃侃:温和快乐。誾誾y n:诚恳。踧踖 :恭敬小心。与与:行步安详。】
官员上朝时,与同自己官位平行的同僚说话,态度温和,语言欢快流畅;与职位高于自己的官员说话,态度恭敬而又温和;有人君在场,步态安详,恭恭敬敬,既不拘束,也不懈怠。
酒宴上的礼节。
酒以成礼,不继以淫,义也。《左转》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论语》
酒是用来招待客人的一种礼节,能不纵酒和酗酒闹事,也是道义的体现。邻里在一起喝酒,要邀长者上座,长者坐,才坐;酒宴散席,要等长者出去了,自己再出去。
对服丧人的礼节。
里有殡,不巷歌。《礼记》
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凶服者式之。《论语》
临丧则必有哀色,执绋不笑,临乐不叹,《礼记》【绋fú:特指下葬时引柩入穴的绳索。】
邻里有办丧事的,不能在闾巷里唱歌。见到带重孝的人,虽然平时亲昵,这时态度也要变得凝重。见到戴礼帽的和盲人,因为他们去祭祀的,即使平时爱和他开玩笑,也一定要有礼貌。见到送死人衣服的人,即使在车上,也要俯在横木上表示恭敬。临丧时,脸上要能看出来悲哀,握着棺材上的绳索时不能笑。
对待父亲朋友的礼节。
见父之执,不谓之进不敢进,不谓之退不敢退,不问,不敢对。此孝子之行也。《礼记》
拜见父亲的老朋友时,不叫你进前,不敢进前;不叫你退去,不敢退去;不问你,不敢回答。
现实社会中所存在的亟待革除的严重非礼现象。
一、养情人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痼疾。
婚姻之道废,则男女之道悖,而淫泆之路兴矣。《说苑》
男女之爱,不践礼则。人不能克制自己,尊循礼,法律也不能禁止人的恶行,“”明明是重婚罪,而法律却对它无可奈何,更有甚者,“包三、包四奶”已不新鲜,骗婚、卖婚、强婚等践踏妇女的恶行也屡见不鲜。
二、婚嫁索彩礼,是践踏礼。
婚娶而论财,夷虏之道也,君子不入其乡。古者男女之族,各择德焉,不以财为礼。《中说》
古代就有禁止索钱财的先例,认为婚娶论财,是野蛮卑鄙的行径,皇帝下诏禁止,发现有索取钱财者,送有司治罪。
宋仁宗诏:“宗室嫁女,择士族之有行义者;敢以财帛为婚,御史台、街司察举之。”《续资治通鉴》
明朝颁布仪制,不准索财礼,禁止奢靡,践越者有罪。
明洪武五年,诏曰:“古之婚礼,结两姓之欢,以重人伦。近世以来,专论聘材,习染奢侈,其仪制颁行,务从节俭,以厚风俗。”《明史》
彩礼,今两家结亲,沿袭订婚旧习,订婚索要金钱,较富裕的地方索要五至十万不等。有的人家要到几十万。不少婚姻因索要彩礼过多而告吹。迎亲轿车有的多到几十辆,务必高档,奢靡之风,越刮越大。世风日下,民风浇薄,莫过于办事渔利
农村个别地方闹喜恶习,粗俗野蛮。看起来是恶作剧,其实里面不乏含有报复捉弄之意。
克己复礼,即克制和约束自己、严格要求自己,去履行礼,去实践礼。人之性,莫不想放任自己而不愿克制自己;不克制,不严格要求自己就不能遵循礼,就不能将自己的越轨行为改正,就不能将自己身上的恶习抛弃。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