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的意思(鞫的意思)
《说文解字》520课:鞠躬的“鞠”,本来是什么意思?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讲“革”部的一个汉字“鞠”。“鞠”是现代汉语常用汉字,收录在1988年国家语委颁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因此,本课内容需要着重记忆。“鞠”字的详情如下:
鞠。读音有三个:
(一)jū。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出的解释是:“鞠,蹋鞠也。从革,匊声。”形声字。本义是古代一种革制的皮球。
(蹋鞠)
徐锴《说文系传》:“蹋鞠,以革为圆囊,实以毛,蹴蹋为戏。亦曰蹋鞠。”徐灏《段注笺》:“鞠、毬一声之转。”也就是说,鞠,就是毬,皮球在古代就称鞠,音转成“毬”(鞠和毬不是异体字,也不是古今字,而是同源字)。蹴鞠,是自古流传的一种运动,一说是现代足球的前身。
(蹴鞠)
《史记·苏秦列传》:“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临淄富有而殷实,这里的居民没有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下棋踢球的。汉刘向《别录》:“蹴鞠者,传言黄帝所作。或曰起于战国之时。”显然,踢球这种运动,在我国很早就有了。
“鞠”在本义之外,还有很多用法:
(1)弯曲。《篇海类编·鸟兽类·革部》:“鞠,曲也。”比如鞠躬。也作谨慎,恭敬貌。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六十三:“鞠,《考声》云:‘谨敬也。’”《正字通·革部》:“鞠,敛身敬谨。”《史记·滑稽列传》:“若亲有严客,髡韝鞠鯱。”假如父母有尊贵的客人来家,(我)卷起袖子,躬着身子。司马贞《史记索隐》:“鞠,曲躬也。”
(鞠躬)
(2)匍匐。《楚辞·东方朔<七谏>·初放》:“块兮鞠,当道宿。”王逸注:“匍匐为鞠。”形容孤独潦倒居无定所,当道匍匐而眠。
(3)生;养。《尔雅·释言》:“鞠,生也。”《方言》卷一:“鞠,养也。陈、楚、韩、郑之间曰鞠。”《诗·小雅·蓼莪》:“父兮生我,母兮鞠我。”父母啊,你们生下了我,又养育了我。
(小雅·蓼莪)
(4)爱。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十九:“鞠,爱也。”《世说新语·夙愿》:“鞠爱过于所生。”(桓冲对桓玄的)爱早已经超过了对自己的亲生儿女。
(5)幼稚。《尔雅·释言》:“鞠,稚也。”《书·康诰》:“兄亦不念鞠子哀,大不友于弟。”哥哥也不念及弟弟幼稚,对弟弟很不友好。
(6)盈;多。《尔雅·释诂下》:“鞠,盈也。”邢昺疏:“谓盈多。”《诗·小雅·节南山》:“昊天不佣,降此鞠讻。”苍天大老爷不肯阳光普照,给人间降下如此大的灾疫。
(7)告诫。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十九:“鞠,告也。”《诗·小雅·采芑》:“陈师鞠旅。”指列队誓师,发出必胜的宣言。
(誓师)
(8)高貌。张衡《南都赋》:“鞠巍巍其隐天,俯而观乎云霓。”李善注:“鞠,高貌也。”
(9)星名。《大戴礼记·夏小正》:“鞠则见,鞠者何也,星名也。”
(10)通“鞫(jū)”。《尔雅·释言》:“鞫,穷也。”唐陆德明释文:“鞫,又作鞠,同。”用法有三:
甲、审问。《广韵·屋韵》:“鞠,推穷也。”《史记·李斯列传》:“于是群臣诸公子有罪,辄下(赵)高,令鞠治之。”于是群臣和公子们有罪,就交付赵高,让他审问法办。
(审问)
乙、穷困。《书·盘庚中》:“尔惟自鞠自苦。”你们自己搞得穷困无路,自寻烦恼。
丙、穷尽。唐卢肇《宣州新兴寺碑铭》:“故有崇基广厦,文甓雕甍,鞠为土梗。”各种繁华事物全部都化作土梗。
(11)以爱“菊”。菊花。《礼记·月令》:“鞠有黄花。”陆德明释文:“鞠,本又作菊。”《楚辞·九歌·礼魂》:“春兰兮秋鞠,长无绝兮终古。”蒋骥注:“鞠,菊同。”
(黄色的菊花)
此外,鞠还是姓氏。《广韵·屋韵》:“姓,出东莱。《风俗通》曰:‘汉有尚书令平原鞠谭。’”当代有女演员鞠婧袆。
(二)qū。这个读音出自《广韵》。用法有二:
(1)果菜。《龙龛手鉴·革部》:“鞠,菓菜也。”
(2)通“(上竹下鞠)麯”。酵母。《集韵·屋韵》:“麯,《说文》:‘酒母也。’或作鞠、麴、麯。”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孚部》:“鞠,假借为(上竹下鞠)。”
(三)qiōng。读音出自《集韵》。鞠藭。即芎藭(川芎)。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根状茎含挥发性油状生物碱。中医学上以干燥根状茎入药。
(鞠藭)
《左传·宣公十二年》:“有山鞠窮乎?曰无。”杜预注:“鞠窮所以御湿。”孔颖达疏:“《本草》有芎藭者,是药草之名。”有川芎吗?
“鞠”的小篆写法如图:
(鞠的小篆写法)
(【说文解字】之520,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版权方所有)
「学讲话 品典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讲话原文】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古人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我们都应该继承和发扬。
——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2013年3月1日)
【出处】
诸葛亮《后出师表》
【原典】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释义】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自三国时期诸葛亮的《后出师表》。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为了完成蜀主刘备生前巩固蜀汉、兴复汉室江山的愿望,他先后六次率军队攻打魏国,争夺中原。公元228年冬天,诸葛亮又一次集结军队,出兵北伐。出征前,给后主刘禅写了这篇《后出师表》的呈文,分析当时的形势,表示北伐的决心。文章结尾,他写道:“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鞠躬”,是恭敬谨慎,“尽瘁”,是竭尽心力,“已”,是停止。整句话是表示自己要竭忠尽智地拿出全部力量,至死方休。虽然有史学家认为《后出师表》并非诸葛亮所作,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八字却准确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精神品质。在中华历史文化中,诸葛亮是人们心中智谋出众与忠诚敬业的历史表率。
历史上,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状态兢兢业业一生的人物有很多。诸如魏征、文天祥、史可法、于谦等众多股肱之臣,都是为国为民至死方休,他们奉行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念,“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把毕生心血和才华都奉献给国家与人民;而帝王肩负家国兴衰,亦不乏有勤勉终生者,比如清代的雍正皇帝,他的自我要求就是“以勤先天下”,不巡幸、不游猎,在位十三年,日理政事,终年不息,朝乾夕惕。在当代社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榜样更不少见。比如,焦裕禄,在兰考担任县委书记时,强忍肝癌病痛艰苦奋斗,被誉为“人民的好公仆”、“共和国的脊梁”,将工作热情奉献到了生命的最后。再如,“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全国优秀员”廖俊波,在南平工作期间,带领当地干部群众扑下身子、苦干实干,以实际行动体现了对党忠诚、心系群众、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最后因公殉职于蓝天苍茫下。这样的人生,正如他所写的一句自勉之语所说:“能够当一个领头人,让23万政和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这是一件美妙的事情。”
历史王朝里的千古人物,以及当代社会中的英雄模范,他们做到了对工作事业殚精竭虑、报效终身,然而,对于我们每一个普通人来说,在日常生活中,这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境界,是否就很遥远呢?
当然不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状态,是一种敬业精神的极致体现,是愿为一项事业兢兢业业,愿为一种理想夙夜在公,愿为一份信念投入一生。这种敬业精神与每一位工作者都息息相关。古今中外,凡成就一番事业者,无不具有这种对工作对事业的奉献、勤奋、刻苦、执着、专注的精神品质,这意味着吃苦的决心、刻苦的努力、艰苦的付出,和不苦尽不轻易甘来的过程。正如韩愈在《劝学解》中说:“业精于勤,荒于嬉”,事业精诚于勤奋认真,而荒废于嬉闹草率。
那么,这种甘于为工作尽心尽力、无止无休的敬业精神从何而来呢?《朱子语类》里说:“爱而不敬,非真爱也;敬而不爱,非真敬也。”敬来自于爱。人之所以会形成坚定而忠诚的事业理想,是因为对之怀有充分的热爱与认同;既然是充分热爱和认同着某项事业,自然就能乐意为之、以此为乐。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在内心里、情感中,就是真诚爱其岗、热忱敬其业,能把工作看待为虔诚的事业,能把职业的为稻粱谋、谋生饭碗,上升为事业的理想认同、奋发自我,那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不是一种听起来显得沉重而遥不可及的境界,而会成为人对于工作自然而然的状态——自然而然地奋勉、乐在其中地勤奋。这种状态,能把人生点滴过程都集合为最大程度的合力而贡献给心中的事业——醒着梦着,都为之牵挂筹谋,八小时以内、八小时以外,都为之奋斗付出。
所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忘我境界,距离我们每个人都并不遥远。如果我们能热爱自己的工作,就能在旁人看着苦、自己感觉乐的事业中“衣带渐宽终不悔”,就能在平凡的岗位上成就不平凡的自我,就能在有限的工作中感染出无限的力量。而一份份工作、一个个岗位,将一个个零散的个人与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对一个国家来说,只有每个个体在各自社会坐标上扮演好角色、发挥好作用,才能汇聚起民族圆梦的恢弘力量,积蓄起国家进步的强大动力。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途上,决不能缺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郝思斯)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