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出生的牛宝宝(冬至出生的牛宝宝小名)

浮生若梦 2023-06-13 04:15:20 网友分享

冬天偏暖吗?俗语“冬至在月头,卖被去买牛”能预兆

#2021加油带头人##2021生机大会##冬日生活打卡季#

导读:冬天偏暖吗?俗语“冬至在月头,卖被去买牛”能预兆

看着窗外的太阳,气温还比较舒服,怎么也想不到如今已经到大雪节气,并且马上就要到冬至节气了,这个时候不应该是寒冷的时候吗?奇怪了,今年的雪来得比较早,冬天的寒冷缺迟迟不来,已经出现连续的晴好天气,以这样晴好天气下去,难道今年冬天会是偏暖的吗?

如果冬天真的偏暖,虽然对我们身体比较有好处,毕竟不用忍受寒冷了。但是,当我们一年四季豆都没有感受到冬的寒冷,没有见到大雪纷飞,那岂不是有很大遗憾吗?可以说,晴天很多,下雨天也不少,唯独冬天的雪天可遇不可求,因为这对气温要求太大,气温只有在零下的下雨天才可能下雪,比起其他天气,下雪天更能让人们从心底高兴。

对于今年冬天天气是冷还是暖,引起大家热议,不过马上就要到冬至节气了。我们来看看冬至节气的俗语,看看能不能从冬至俗语中找到一些答案预兆。

冬至在每年的12月21号至22号交节,具体是哪天就要看太阳到达黄经270°时的时间。今年的冬至节气在12月21号23点59分,这个时间真是有意思,因为一眨眼的功夫就到12月22号了,所以说,今年的冬至是在12月21号至22号凌晨转钟的时候交节。这里说的是时刻,那么,今年冬至是在农历哪个时节交节呢?

我之所以问农历时节的冬至交节时间,因为俗语说“冬至在月头,卖被去买牛”,这句俗语与农历时间有关系。这句俗语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来具体说明一下:

“冬至在月头”

这句俗语说到时间是冬至,这个时间已经确定,这里主要说明的是农历月头的时间,一般农历月头就是初一的时候,所以,这句俗语说的是冬至如果是在农历的初一这天的时候。有啥预兆?

“卖被去买牛”,这句俗语应该还是很好理解的,我们直接从字面意思来说。“卖被”说的是卖掉被子,卖掉被子去干嘛?有了,原来是把卖被子的钱去买牛,而牛是农民种田种地的好帮手。

这里就是有点奇怪了,冬天来了,天气冷了应该是要买被子御寒的,怎么还卖被子呢?

其实奥妙就在这里“冬至在月头”,因为冬至节气在农历初一到来,预兆冬天非常暖和,所以农民不需要多余的被子御寒,所以赶紧把被子卖掉,因为冬天卖被子好卖,价格也高,这样就可以把卖被子的钱去买牛回来,牛可以帮农民干农活,这样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帮助农民增产增收。

今年的冬至是在月头吗?

今年的冬至在阳历12月21号,这天是农历的十一月十八,干支日是癸卯日,这天并不是在月头,而是在月中,所以从这句俗语来看,今年的冬天应该不会偏暖,尽管最近天气比较暖,但是冬天天气变化很快,寒潮冷空气滚滚南下的时候,寒冬就来了。

大家觉得冬天是冷还是暖呢?欢迎大家留言分享看法![碰拳]

冬至是牛生日,你听说过吗

“卟……”“放牛了”!这是记忆中村里每天早饭后大家最熟悉最雷打不动的声音,整个村子此时才算被完全唤醒。随着“看牛三公”的牛角号声,村里每家每户打开圈门,把牛赶出来,走出大门,牛儿脖子上铃铛的声音穿过弯弯拐拐的巷道,汇入总巷道的牛丛(我们叫牛群不叫“群”叫“丛”)里。各家的牛铃铛式样不同,声音各异。木头做的叫“栲唠”,发出“栲唠栲唠”的声音;体型稍大铁制的铃铛发出沉闷的“叮咚”声,体型小的钢铃或铜铃发出“叮呤呤”的脆响,加上关了一夜的牛儿看到伙伴们兴奋的“哞哞”应和声,各种声音汇成交响,热闹了村子的上午时分。村子不大,总巷道像一根树干,每个岔巷像树枝,左右交叉着汇到总巷道来。“看牛三公”从总巷道到每一个支巷道口接牛,看看你家的牛,再看看你,也不言语,算是确认了交接,有时会问一声“某家的牛还没来?”你会帮着回头看一下,说:“应该快了”,于是通常他就站在巷道口等着,果然,一会儿,邻居家的牛也出了巷道了,他就抽这头晚到的牛一鞭子,这头牛知趣地紧跑几步,追上了牛丛。

“看牛三公”是我们对负责看牛人的称呼,因为从家族辈份上属于我们的祖父辈。“看牛三公” 当时应该有50多岁年纪,身材粗壮敦实,脸庞黝黑,五官厚实,不善言辞,为人友善,对牛丛很有责任心。据说他的父亲和祖父过去也是帮村里看牛的,他呢则是从生产队起到包产到户后一直承担看牛任务,算是世袭的职业看牛人了。

每天这四五十头的牛丛从村子走向山上的过程颇有些壮观。总是有一帮孩子或妇女提着粪箕、钉耙跟在牛丛后面,捡拾牛粪。毕竟不是每头牛在这个时间都会拉便,于是几乎每个人眼睛都紧紧盯着牛屁股,看见牛翘起尾巴,便大声喊:“那是我的,那是我的”,规矩是,谁先喊出来,这泡牛粪拉出来就是谁的了,别人不得去捡。当然,有时牛虽然翘了尾巴,结果并没有拉或者拉的是稀屎,于是,喊的人就有点沮丧又有点害羞。有时,两个人同时看见同时喊了起来,往往会为此而争执起来,这时就只好两人平分或者有一人让步了。还有胆大的妇女,看见牛翘尾巴,直接把粪箕凑到牛屁股下面接着,牛走她也走,牛粪一点不剩都接到粪箕里,这种高难度的操作小孩子一般是不敢的,总担心如果惊扰了牛被踢了怎么办?送牛的如果运气好,刚到村口粪箕就装满了,于是在同行人艳羡的目光中满载而归,没装满的就一直跟过了村子后面的公路才怏怏返回。这说的是黄牛群。村里还有一丛水牛,但是数量不多,可能就十多头。那水牛粪便量多,堆起来象个小磨盘,又是一帮跟着的人。要是过年期间,偏僻的地方偶尔有没人捡走的新鲜粪便,便有那些调皮孩子把炮仗插到牛粪上点着,“砰”地一声,牛粪被炸得四散开花,孩子们为此要兴奋半天。

牛丛在人们的送别中慢慢穿过村子后面的公路,顺着大片玉米地之间的干河道,没入层层叠叠的山峦中。傍晚,当家家户户升起炊烟时,牛铃的交响也进入了巷道,人们知道,牛回家了。归家的牛丛中,如果是老牛,不用管,到了主人家的巷道口,它自己会从丛里走出来,回自己的主人家去。如果饲养时间不长的牛,可能会跟着别家的牛走了,如果看牛人发现及时,会帮它赶回主人家的巷道,或者主人家提前到巷道口等着把它赶回家。当然,实在走到别人家去了,人家也会帮暂时关着,等看牛人或主人家来寻。

回到家的牛被主人家关进圈。圈中通常已垫上干净的稻草或玉米秸秆,牛槽中倒上一桶清水,添一大抱清香的稻草。牛回到圈中,如果今天在山上吃饱喝足了,一般就卧到新铺的窝里返刍,嘴巴不停地咀嚼着,十分享受,亮晶晶的大眼睛一动不动,若有所思的样子。

主人家临睡前都要到牛圈检查一下,看要不要添加水和草,牛有没有异样。牛看到主人过来,也会把凉冰冰湿漉漉的鼻子凑过来,让主人摸一摸,表示亲热,这些工作做完主人才能安心睡觉。

因为家里养着牛,就必须要操心它的吃、喝,冬春季节可以给它吃干稻草,夏秋季节必须要每天喂新鲜的青草,田间地头包谷地里的青草总是逃不脱割草人的镰刀,被清理得干干净净。如果是过年或者快到农忙时节,主人家都要给牛“加餐”,一般是煮熟的包谷或大麦。特别是干包谷被浸泡煮熟刚出锅时软糯香甜,往往被小孩子尝了鲜。大人看见了,便开玩笑说“吃了牛料要去拉犁噶”。牛在享用主人的关爱和照顾一段时间后,往往变得毛色光亮,充满活力。进到牛丛里,免不了被乡亲们赞美一番。如果牛毛色不佳,“看牛三公”以及热心人就要建议你要么让兽医来看看有没有生病,或者问你是不是没给它吃饱吃好。晨炊暮蔼中,男人们扶犁站耙,在田间地头吆喝耕作,洁白的鹭鸶跟在新翻的田垄里觅食,有时落在牛背上东张西望,鹭鸶走路那袅袅婷婷悠然自得的形象总是游子对故乡最美的记忆和诗人画家作品中闲适惬意的意象。当然,对村民们来说,农耕时节就体现出养牛的重要价值了,如果牛给力,就能保证耕种及时,深犁细耙,作物收成有保障,全家人包括家畜们一年到头的生存质量也就有了指望。

记得从生产队到刚刚包产到户,村子里家家户户都有牛圈,几乎都有一到两头黄牛或者水牛。牛是每家每户最重要的财产,是主要劳动力,牛圈肥料是水稻、玉米、洋芋最重要的肥料来源,因此,牛可称得上是家庭的一个重要成员。每天放牛、喂牛、送牛归群、接牛回家、割牛草、捡牛粪,都是家里的大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人和牛就这样相互依存着。唉,你说是人类驯养家畜还是家畜驯养人类呢?似乎人和家畜才是命运共同体啊!

不记得是从哪年开始,我突然发现老家牛圈里没有牛了,而且村里的牛丛也消失了,惊异之下一问,才知的确已经没有人家养牛了。耕田犁地有专业的人用机器帮你解决,包括插秧收谷子也是机器替代了,你只要付钱买服务就行。不要说养牛,连猪都没人养了,化肥取代了农家肥,田地里用了除草剂,青草和牛的联系已经彻底不存在了。村里的石板路重新进行了翻新,道路旁都装上了太阳能路灯,路面上不再有牛粪,争抢牛粪的风景自然更是没有了,孩子们不用再去割草,用炮仗炸牛粪的乐趣早已被手机游戏替代,不需要小伙伴一个人也能玩得日夜颠倒废寝忘食。岔巷道、总巷道的路边、拐角停着轿车,偶尔有喇叭声响起,但绝不会再有牛铃声了。男人们不再会扛犁站耙了,他们要么外出务工,要么三五成堆打牌喝酒。农忙时到田地里也是骑着摩托,那种送牛上山、接牛回家日子已成为了历史。

“看牛三公”已经去世,他的儿子现在在自家的承包地里养了十多头牛,但那是菜牛,不是耕牛,这算不算是传承呢?

冬至那天,我给妈妈打电话,她说:“今天冬至呢。”似乎自言自语地说:“冬至是牛生日。”啊?我是第一次听说,于是就这个话题和妈妈聊起来。妈妈说,她记得她小时候,我外公每到冬至“牛生日”这天,就要蒸一大甑子饭,倒在一个大盆里,放凉后端给牛吃,算是给它过生日,同时还要给牛的角和尾巴拴上红布或裹上红纸。这一天,无论什么理由,都不让牛干活,等于给它放一天“法定假”。放牛的时候,只见牛丛里家家户户的牛角和尾巴都打扮上了红布、红纸,印象可深了。

原来,关于牛的记忆,不光在我们这一代已经变迁,其实早在我妈妈这一代就已经发生变迁了。多少年以后,人们关于牛的记忆,是不是只有牛和牛肉的关系了呢?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