楗是什么意思(楗是什么意思)

依稀久忆 2023-06-08 10:47:24 网友投稿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善行无辙迹

大军书法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新说:

善行是顺道而为,是不会有痕迹的;善言的是无声的,自然没有纰漏;善数的人,不需要算筹,因为数在道中,自然就不需要筹谋;

善闭锁的,看不出机关在哪,别人无法打开;善结的人,像天网一样,虽然看不见绳索,无人可以解开。

所以循道而行的圣人,心怀救助人之心,从不抛弃任何人。善待一切事物,物尽其用,而无物不用。这就是体悟大道的智慧。

所以,善人是不善人的老师,而不善之人则是促使善人行善的动力。

不尊重自己的老师,不珍惜别人给予的帮助,即使看起来聪明,其实是个大糊涂。

这些都是道之精微妙理,善学之人应当珍视。

这一章继续介绍效法道的人是什么样子。

“善行无辙迹”,善,是指完美的意思,行,是指行为。效法道的人,其行为是完美的,是个什么样子呢?完美到没有人工的痕迹,像庖丁解牛,就是如此,庖丁的刀,几年都不用磨,因为是按牛的结构解剖;像书法家写字,每笔划、每个字、每幅字的整体,好像都是自然而然的,充满灵性一般,俨然没有人工的痕迹;像工厂里的工人,一个优秀的工人,技术很熟练的话,他的动作好像是美的舞动,觉得非常自然。

“善言无瑕谪”,话讲得很完美的人,就像没有讲话一样,当然没有瑕谪。这就是高情商与高智慧结合在一起的表现,大音稀声,却有无限的力量。比如教育子女,不是讲大道理,而是结合实际场景,点出孩子的疑惑,孩子自然就会恍然大悟,仿佛就应该是这样子,而不是父母要求这个样子。凡是有号召力的讲话,都是这个样子,那些讲话仿佛讲到了人们的心里,不是演讲者的想法,而是本来就应该是这个样子。

“善数不用筹策”,善于计算的人,是不需要外在的工具的,记忆力、逻辑性、内在的计算与运筹方法结合在一起,就如过去人们说的“善易者不卜”,一个精通易经的人,路过一个河塘,不用拿出工具来占卜,看一眼就能知道河塘里有多少条鱼。以前遇到一个小孩子,随父母到超市购物,几十样商品放进购物车,需要多少钱就知道了,到付款处进行计算后,与小孩子说的一样。当然,这里老子说的不完全是这个意思,凡事事先精准筹算好,到具体行动与实现时,好像是自然而然就这样子了。这样的背后,是一个勤奋的人花了许多时间与精力进行准备的结果,不是人天生就是如此,是效法道的艰苦练习的成果,是真功夫。

“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这些,也是如上面一样的道理,了无痕迹,做得很完美了,不是一般人能看透的。

老子又告诉我们,要做好上面的练习,还要注意有一个良好的心境是很重要的。对世间的人与万事万物,不能分有用与无用而取舍。要不抛弃任何人,怀有救人之心,比如不能今天说这个人是垃圾人,明天又说那个人是垃圾人,你能怀救人之心,说明你才是人,说别人是垃圾人,或许自己就是同类,同类的认识会深入到本质;或许是另一元(极),那就要向垃圾人这一元(极)转化了,这是二元对立的规律。往往看到别人比自己好,心里就嫉妒得不得了,在心里咒骂人家;看到别人出什么事了,心里面就幸灾乐祸。这些都是向垃圾人转化的表现。所以,世间没有垃圾人,只有进步得快慢的人。同理,凡世间之物,都各有用途,没有可抛弃的废物。

以上这些,才是真正体悟、效法道的表现,现代人要做的还有很多呀。

那么,该怎么做呢?老子又说:

善人是不善之人的老师。每个人,如果觉得别人不如你,那么你应觉得还可以做他的老师,帮助他人。在二元对立的世界里,总是相互转化的,因为有不善之人,才会有善人行善的动力。只有这样,才是效法于道,使人生不断追求美好。

人不可能是完美的,总是需要向别人学习的,也总是需要与别人合作获得别人的帮助的。如果一个人不尊重传授自己学业的老师,不珍惜别人给予的帮助,这样的人看起来很有才能,以为能独立于世,其实是太糊涂,不是效法道的表现。

这些都是精微妙理,每个人都应当在平时的言行中珍视体悟。

人人都应该追求善,即完美,不善、不如自己、自己不如别人,都是自己努力的动力,因为二元在不断转化。

《经络学》关、阖、枢

关、阖、枢,是用门户部件说明三阳三阴的功能特点,与六经根结和皮部的命名相结合对六经辨证施治有指导意义。

关、阖、枢的概念

关、阖、枢的本义,是指门户上的一些实物。《说文》,“关,以木横持门户也”,指的是门栓“阖,门扇也”,指的是门板,“枢,户枢也”,指的是门轴。

三者的功能和方位各有不同,关,主关闭和开启,部位在后;阖,是门的主体,主防卫,部位在前;枢,主转动,部位在侧。古代医家用关、阅、枢比喻三阳、三阴的气机变化,解释六经皮部的正常功能。三阳有如外门,三阴有如内门,各有关、阖、枢的区分。

关、阖、枢的内容

三阳以太阳为关、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阴以太阴为关、少阴为枢、厥阴为阖。这早在《灵枢・根结》已有明文记载,《素问・阴阳离合论》加以申述。杨上善在《太素・阴阳合》中注说,“三阳离合为关、阖、枢,以营于身也。夫为门者,具有三义,一者门关,主禁者着也。膀胱足太阳脉,主禁津液及于毛孔,故为关也。二者门阖,谓是门扉,主关闭也。胃足阳明脉,令真气止息,复无留滞,故名为阖也。三者门枢,主转动者也。胆足少阳脉主筋,纲维诸骨令其转动,故为枢也”。又说“三阳为外门,三阴为内门。内门亦有三者,一者门关,主禁者也。脾藏足太阴脉,主禁水谷之气,输纳于中不失,故为关也。二者门,主关闭者也。肝藏足厥阴脉,主守神气,出入通塞悲乐,故为阖也。三者门枢,主动转也。肾藏足少阴脉,主行津液,通诸经脉,故为枢者也”。所说阴阳有分有合,阳分为三阳,阴分为三阴。阴阳的起始都称为“关”,阳之盛或阴之衰都称为“阖”,阴阳的转换都称为“枢”。

太阳、太阴为“关”,唐以后的传本多数误作“开”,这是因唐时关字的写法“门”内作“弁”,与“门”内作“开”的开字容易相混。现存《素问》王冰注均作“开”,探究其字义原文应是“关”字。《素问・阴阳离合论》王冰注说。“开(关)、阖、枢者,言三阳之气多寡不等,动用殊也。夫开(关)者所以司动静之基,阖者所以执禁固之权,枢者所以主动转之微,由斯殊气之用,故三变之也”。这里的“开”原本应是“关”字。因为作为门栓(关楗)オ能有“司动静”开与关的作用,“开”字则与注解不合。《素问・水热穴论》王注。“关者,所以司出入也”,正与此义相合说明只有“关\"才能起司动静、出入的双向作用,而不是单一的开或闭。王注所说是较杨注全面。关、阖、枢,是从三阳或三阴的证候特点而作出的分析,历代医家对此都十分重视。虽然有的片面从“开”字作解,但也有仍从“关”字立论。如明代汪机《读素问钞》说:“太阳居表,在于人身如门之关,使荣卫流于外者固;阳明居里,在人身如门之枢,使荣卫守于内者固;少阳居中,在人身如门之枢,转动由之,使荣卫出入内外也常。……分而言之,三阳虽有表里之殊;概而言之,则三阴俱属于里,三阳俱属于表”。清代柯韵伯著《伤寒论翼》,论“六经正义”,主要从《皮部论》实即从关(“开”)、阖、枢的意义进行分析。罗美在序文中说,“六经列而三气从,三气定而六经显”,就是指将三阳三阴与关、阖、枢结合起来可以帼明六经证的基本意义。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