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是什么意思(依稀是什么意思)

落荒而逃 2023-06-16 10:16:09 网络

部编语文一年级上册生字第1字:“天”字不简单

笔者分享的第一个字是“天”。这个字在部编语文教科书一年级上册识字的第一课,它是小学生学习的第一个汉字。这个字,虽然大家几乎都认识,它却是一个我们熟悉的陌生字,很不简单。

一.“天”的本意:“天”就是我们的脑袋?

我们都知道“天”的意思,“天”指的是“天空”,“蓝天”。其实,这个“天”离我们并不远,甚至可以说,“天”就在我们的身体里。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来看一看“天”的甲骨文就一目了然啦!

我们一眼就可以看出“天”字与“人”相关,这个字就是人的正面的描摹,但又不是指的人的一般的状态,而是重点强调了人的“头”,甲古文中的方框,金文中的实心黑球,都是强调人的“头”。有的甲金文则是用“二”表示这个指示和强调的作用。

《说文解字》有云:

“天,颠也。至高无上,从一、大。”

《说文解字》又说:“颠,顶也。”由此可知,“天”就是“顶”,即“脑袋”。甲骨四堂的观堂王国维先生也认为“天”字本指人的颠顶。

除了《说文解字》的解释之外,是否还有语证呢?当然有的,“天”指“头”的本意在一些词语里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这对我们认识“天”字,提供了帮助,譬如:我们把头顶骨称之为“天灵盖”,把眉毛到发际间匡阔的额头称之为“天庭”。

据《山海经·海外西经》载:

“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大意是说:刑天和黄帝在这里争夺神位,黄帝砍断掉他的头,并把他葬在常羊山。刑天竟然用两乳为双目,用肚脐作口,操持干戚来舞动。陶渊明还在《读<山海经>》中讴歌刑天:“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二.“脑袋”是如何变成“天”的?

人之有智,就在于善于引申和譬喻,我们的远祖发现我们的“头顶”乃人之一身最高的地方,“天”字有“高”的意思,就是从最基础的生理常识而引申出来的。远祖很自然的发现,山比人高,山虽然很高,当我们登至巅峰之时,山还是没有人高,这就是“山登绝顶人为峰”的道理。但是,尽管如此,我们仍在“天”之下,所以,古人认为最高的是“人”,而不是外物,这可以说是远祖对“人”类自身的确认,也是一种很重要的自我认同和自我肯定的价值。

随着思维和见识的逐步扩大,远祖终于发现,无论“人”站在多高的“山”上,总有一个东西比“人”还要高,它其高难以度量,无法企及,只可仰望。用这个什么字来表示头顶的这片辽阔无际,而又无法企及的东西呢?既然“天”乃人之最高处,于是将“天”引申为“头顶”之上的无限高处,“天”表示天空的义项就诞生了。因为天高莫测,故“天啊”表示惊叹!

“天”用来表示“天空”,是极为久远的事情了,在甲骨文中,“天”用来表示头这个本义的用例就不多,而引申为“天空”或日子的就较为常见了。

三.“天”字的族群分析

通过前文可知“天”的本意“头”比较罕见了,但是在汉字系统中,仍有它的蛛丝马迹。我们逐一剖析。

甲骨文的“天”字,主要有四种字形:

后来逐渐定形为:

大概也只是书写的便利。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天”:“从一、大。” 似乎不太切实,许公从小篆字形辨析,亦不可厚非。但是我们认为从二、从大更好理解,也能找到其他的字例。这里的从“二”的“二”并非“2” ,而是“上”,因为“上”的甲骨文与“二”的甲骨文非常相似,都是横画两道。

想必,大家关心的就是其他的字例,是否能说明这一点。我先来看两个甲骨文。

第一排的两个字,其实是一个字,只是朝向不同,这个字的字形与“天”非常相似。

“天”,是一个正面的人。而另外一字是一个侧面的人。我们可以发现,它们的头顶都有一个“二”,也就是“上”字。这个字究竟是什么字呢?它就是“元”,元首的“元”,本意也是指人的头、以及头上的头发。

第二排的两个字,其实也是一个字,也只是朝向不同,这里随便一说,甲骨文或金文中很多字是一字多形的,最典型的就是正反向二形。这个字与第一排的字非常相似,唯一不同的就是,头上只有一横,而非两横,那这个字是什么字呢?它就是“兀”字,本意表示人头上没有了头发,也就是秃顶的意思。

通过“元”“兀”二字,我们可以加深对“天”字本意的了解。

有些汉字中,含有“天字”,如“昊”字,表示日在天上,表示明亮辽阔的意思。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汉字中含有“天”字,但其实并非真正的“天”,如“吞”字中的“天”,是“大”字的讹变。“吴”(俗称口天吴)字中的“天”也不是“天”,而是“夨”。“吴”的繁体为“吳”,一目了然。通过“夨”的甲骨文字形可知,“夨”表示人侧歪着头部,或在舞蹈、或在歌唱。

四.“天”外有天,从何说起?

前面我们讲到“天”字,其上方的两横为“上”,并举“元”“兀”二字作为例证,除此二字之外,尚有一字,可以旁证,那就“云”字。

“云”的甲骨文是天空中卷曲漂浮的云朵的象形,“云”字的下方就是卷曲旋转的气流,它的上方也有个“二”,也就是“上”字。为何把这个“云”字单独取出来讲呢,那是因为我们这里讲通过“云”字,来说明“天”的另外一个重要的特点。

“云”上有“二”,这里体现了古人造字的智慧,想向我们传达的意思是“云”不仅是卷曲飘动的,而且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特征,那就是“分层”,这似乎是常识,因为我们都在飞机上看到过分层的云,这亦可证明古人造字时体物察理的细腻和敏锐,有一种洞察真相的觉悟。

“云”是分层的,那“天”呢?天也是分层的么?通过造字法,我们就可以肯定。这里,我们还得说明一下“天”的分层。

在佛教、道教中,都对天有不同的分层,如九天、三十三天、三十六天,有心人士,可自行查证,此不赘述。

五.“天”的韵部和诗例

“天”字属于“平水韵”的“下平一先”。

韵脚为“天”的诗例6首(仅录绝句):

下金鸡山 宋·文同

峡束几重烟,山分数尺天。

岩猿与溪鸟,一似过飞仙。

送客往睦州 唐·杨凌

水阔尽南天,孤舟去渺然。

惊秋路傍客,日暮数声蝉。

绝句四首(其三)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江楼旧感 唐·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六.“天”的总结与天人合一

通过我们对“天”字的梳理,可以知道为什么在中国文化中处处讲求“天人合一”了。

因为“天”本来就在“人”中,从字源上即可清晰地见出“天人合一”,此例也可见出通过对汉字的深入发掘,是打开中华文化之源的秘钥。天人相通,天在人中,人在天下,天人合一,所以“天”字并不简单。

谬误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指正。

懂了这些知识,再也不怕语文学不好!结构特殊的词语(二)

1、前后反义构成

生死 开关 来往 多少 成败 出入

进退 动静 安危 详略 新旧 好歹

荣辱 贫富 早晚 褒贬 左右 冷暖

尊卑 快慢 黑白 前后 优劣 上下

2、前后近义构成

死亡 思想 明亮 温暖 推荐 寒冷

看望 黑暗 语言 愚昧 遭遇 护卫

羡慕 擦拭 阅读 学习 清澈 悲哀

3、反序词语

(1)意思相同

静寂(寂静) 代替(替代) 演讲(讲演)

样式(式样) 积累(累积) 察觉(觉察)

寻找(找寻) 询问(问询) 康健(健康)

到来(来到) 相互(互相) 悲伤(伤悲)

牵挂(挂牵) 感情(情感) 粮食(食粮)

语言(言语) 依偎(偎依) 整齐(齐整)

(2)意思不同

雪白(白雪) 牙刷(刷牙) (手枪)

子女(女子) 白银(银白) 万一(一万)

色彩(彩色 ) 算盘(盘算) 蜂蜜(蜜蜂)

黄金(金黄) 火红(红火) 算计(计算)

字数(数字) 牛奶(奶牛) 书包(包书)

报警(警报) 气节(节气) 事故(故事)

3、由比喻构成

狼藉(形容凌乱不堪;形容人的名声极 坏)

蜂拥(像蜂群一样拥挤着)

猴急( 形容人很着急)

虎视( 贪婪而凶狠地注视)

乌合( 无组织无纪律地聚集)

雀跃( 高兴得像雀儿一样跳跃)

蚕食( 像蚕吃桑叶一样逐步侵占)

鱼贯(像游鱼般一个挨一个地接连着)

鲸吞(像鲸鱼一样吞食,多用来比喻侵占土地)

狐疑(遇事犹豫不决)

雁阵(守纪律,有秩序)

鼠窜(形容惊惶逃走)

豕突(像野猪一样奔突窜扰)

蛇行( 全身伏地,曲折的地爬行)

我是语文教育杨柳依依,明天将持续更新小学语文基础知识!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