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的意思(掳的意思解释)

孤单的城 2023-07-28 00:26:15 网友上传

昌滦乐老呔方言中的生僻字大全

人们在日常语言交流中,常常遇到不少口头上常说却不能根据其读音写出来的字,或者是这些字在书面中出现了,又不能读出其音解释其义,造成“说”、“写”、“认”之间的严重脱节,故虽为口头上常说的俗字,却成了难以写读的“僻角”。

转发时请注明来源:秦皇岛易得优软件。今日头条号:老曌头儿 头条ID:1737865327405068

一、表示动作或状态的

把蔬菜放在开水里略微煮一下就捞出来为“焯【chāo】”。

把食物埋在灰火中煨熟为“爊【ŋāo】”。

把菜肴放在热油里炒到半熟,以备再加作料烹熟为“煸【biān】”,如:把葱花、姜丝先~一~。

熬东西时边煮边搅拌为“馇【chā(昌黎说cā)】”,如:~猪食。

粥做稠了叫“糨【jiàng(昌黎说jiáng)】”了。

饭或面食粘连成块状或糊状为“糗【qiǔ】”,如:快吃吧,面条儿都~了,也叫饦【tuó】了。

把凉了的物体再加热或烤热为“熥【tēng】”,如:你的衣服湿了,脱下来在炕头儿上~~。

另外还有“汆【cuān(昌黎说chuān)】丸子”,“炝【qiàng】锅”,饧【xíng(昌黎说xǐng)】面等。

把衣服上附加的物体缝上为“㩟【zhài(昌黎说zài)】”,如,~花边儿。

一针对一针地缝为“缉【qī】”,如:~鞋口、~边儿。

粗粗地缝合起来为“敹【liáo】”,先把你破了的袄袖子~上点儿,也叫“签【qiān】” ,如:~裤角。

做衣服边儿或带子时藏着针脚的缝法为“缲【qiāo】”,如:~边儿。

做棉衣、被褥时把布和棉花缝在一起叫“䌥【yǐn】”,如:~棉被。

将鞋帮与鞋底缝合叫“绱【shàng】鞋底子”。

两手不住倒换着拉回线、绳等为“捯【dáo(昌黎说dǎo)】”,如:~回风筝;~录相带,也常说~饬【dáo chì】。

把牲口拴在有草吃的地方叫“縻【mí】”,其原意为束缚、拘束,捆,拴的意思。

系上并束紧为“搊【chōu(昌黎说chǒu)】“,如:~上腰带,昌黎也念【cōu或cóu】,是扶的意思:~【cōu】他一把,把他~【cóu】起来。

从一侧或一端托起重物叫“掫【zhōu(昌黎说zōu)】”:帮他~~车。

揰【chòng】拿石头~人。

用手使劲揉或压为“搋【chuāi】”,如:~粉面子。

猛拉,使伸直或平整为“扽【dèn(昌黎也说dèng)】”,如:帮我~一家伙,把衣服~平。

㧅【dāo】的动作有很多,如:用~耙子~柴火,~点酱,~点吃的。

用巴掌使劲打为“掴【guāi】”(也读【guó】),如:鞋上沾的都是泥,快拿外面去~打~打。

把手缩藏在袖子里为“褪【tùn】”。

用手拔为“薅【hāo(昌黎说hǎo)】”,如:~苗。

用手向下拽也叫“掳【luǒ】”(也有挠的意思)。

用手压按为“掯【kèn】”。

用手搔、轻抓为“擓(㧟)【kuǎi】”,如:~痒痒;也有舀的意思,如:从缸里~点儿米;还有也当舀讲的【wǎi】可用“擓”字为借音字,也可能是搲【wǎ】(以手或瓢状物舀取)字的异读而来;崴脚也叫“~脚”;另外昌黎地秧歌角色之一叫“老~”。

用手推搡为“㧐【sǒng(昌黎说shǒng)】”,如:他差点把我~个大跟头。

插、塞为“擩【rǔ】”,如:不知道把钱包~到哪儿去了。

把钉、橛等捶打到其他东西里面去为“揳【xiē(昌黎说xiě)】”,如:在墙上~个钉子。

把刀在布、皮、石头等物上反复摩擦,使之锋利为“鐾【bèi】”:~剃头刀。

用手按为“揿【qìn】”,如:~电铃。

把长条形的东西盘绕起来打成结或卷为“绾【wǎn】”,如:~起头发,~起袖子。

绳索拴住人或物从上往下放为“缒【zhuì(昌黎说zhuí)】”,如:把他~下去。

用耕具划开土壤或用剪刀等尖利器物划开东西为“劐【huō(昌黎说huǒ)】”,如:~地,用剪刀把鱼肚子~开。

用短利器刺叫“攮【nǎng】”,用长利器刺叫“摪【qiāng】”,如~蛤蟆。

用铜铁等制成的两头有钩的器件连合破裂的器物称为“锔【jū(昌黎说jǔ)】”,如:~锅~缸,巴~子。

刀或剑等利器的刃部卷曲为“锩【juǎn】刃”。

器物逐渐磨损失去棱角、锋芒为“勩【yì】”:螺丝扣~了。

迅速的走称为“蹽【liāo】”,如:他一天~了一百里地;也有溜走之意:趁人没注意,他~了。

(手脚等)猛折而筋骨受伤叫“踒【wō】”。

脚扭伤叫“崴【wǎi】”。

(腿脚)抽筋或僵叫“跔【jū(昌黎说jú)】”,如:脚冻~了。

骑马不加鞍辔为“骣【chǎn(昌黎说cǎn)】骑”:~屁股。

称量东西为“彟【yāo】”(现也写做“约”)。

染污,弄脏为“黵【zhǎn】”,如:墨水把纸~了。

墨水着纸向周围散开叫“洇【yīn】”,也可以说成【yìn】,有繁衍的意思,如:韭菜越~越多。

呕吐,气逆为“哕【yuě】”,如:干~(要吐而吐不出东西来)。

猫狗呕吐,亦喻谩骂、胡说为“吣【qìn】”,如:满嘴胡~。

尖嘴鸟禽啄东西为“鹐【qiān】”,如:别让鸡~地里的嫩苗。

方向相反为“戗【qiāng(昌黎也说qiàng)】”,如:~风了;还有言语冲突的意思,如:两个人说~了。

捏住鼻子,用气排出鼻涕为“擤【xǐng】”,如:~鼻涕。

把燃烧着的东西弄灭为“焌【qū(昌黎说qī)】”(一般为用少量的水或土等把火窒息弄灭),如:把香火儿~了。

雨点被风吹得斜洒为“潲【shào(昌黎说sào)】”,如:雨往南~;还有洒水之意,如:熨衣服前先~上点儿水。

“敁【diān】算”就是掂量的意思。

“吃诖【guà】落儿”不要错写成“挂”。

二、表示名物的

转发时请注明来源:秦皇岛易得优软件。今日头条号:老曌头儿 头条ID:1737865327405068

扣住纽扣的套叫“襻【pàn】儿”,也指功用或形状像襻儿的东西,如:打扣~儿,鞋~儿;当动词用时是指扣住,使分开的东西连在一起,如:用绳子~上点儿吧。而器物侧边供手提拿的部分也叫做“鋬【pàn】儿”。

陶瓷、玻璃等器具上的裂纹叫做“璺【wèn(昌黎说wén)】”,如:缸上有道~,打破沙锅~到底。

碎片叫“(刬)【chàn(昌黎说càn)】子”,如缸~子,玻璃~儿。

锥子工具的杆子或短木叫“桯【tīng】”。

杀猪后,在猪腿上划一个口子,用铁棍贴着腿皮往里捅,然后吹气,使猪皮绷紧,以便去毛叫“梃【tìng】猪”;梃猪时用的铁棍叫“梃子”。

房屋的梁或柁叫“栿【fǔ】”。

砸地基用的工具叫“夯【hāng】”,也有用力打的意思,如:拿棍子~。

草本植物的茎称“莛【tíng】儿”,如:麦~儿。

旧时夹手指的一种刑具叫“拶【zǎn】子”。

把瓜、萝卜等擦成丝的器具叫做“礤【cǎ】手儿”。

织布机上的“综【zèng】”。

络丝、纱的用具叫“籰【yuè】”,也写做“篗”,昌黎人叫【ŋào zi】。

烧酒的锅叫“甑【zèng】”(注:北方读【jìng】)。

一种可以代替犁锄翻土的农具叫“耠【huō】子”,用耠子翻土称为耠地【(昌黎说huǒ)】。

穿在牛鼻子上的小铁环或小木棍儿叫“牛鼻桊【juàn】儿”。

煎药或烧水用的器具叫“铫【diào(昌黎说diáo)】”,如:药~子。

竹或木制成的绕线器具称为“线桄【guàng(昌黎说guáng)】子”。

用竹篾、柳条或铁丝等编织的用具,能漏水,用于在水、汤里捞东西的工具叫“笊【zhào (昌黎说zào)】篱”。

凿石头用的工具叫“錾【zàn(昌黎说zán)】子”。

一种儿童玩具,两头尖中间大,称“尜【gá】儿”。

婴儿的尿布叫“尿褯【jiè(昌黎也说jié)】子”。

一种约略计算长度的单位,以成人两臂左右伸直的长度为标准,约合五市尺叫“庹【tuǒ】”,方言也读做【tǎo】。

张开大姆指和中指(或小指)两端的距离叫“拃【zhǎ】”,方言也读做【chǎi(昌黎说cǎi)】。

靴或袜子的筒儿叫“靿【yào】”,如:高~儿靴子,高~儿袜子。

药店称药或金店称金银的戥【děng】子。

公猪称【zèngr(儿化)】,此字原为:䝋【zòng】。

眼睛分泌出来的液体凝结成的淡黄色的东西俗称“眼屎”,亦称“眵【chī(昌黎说cī)】目糊儿”。

头发盘成的结为“鬏【jiū】”。

人身上长出的突起的痣叫“痦【wù(昌黎说wú)】子”。

皮肤上积存的泥垢和脱落的表皮叫“皴【cūn(昌黎说chūn)】”,如:手上全是~。

手、脚的掌面部分因摩擦而生的硬皮叫“膙【jiǎng】子”。

婴儿头顶骨未合缝的地方称为“囟【xìn】脑门儿”。

胎记叫“㾵【jì】”,如:《红楼梦》第四回中“况且他眉心中原有米粒大小的一点胭脂~,从胎里带来的,所以我却认得”。

转发时请注明来源:秦皇岛易得优软件。今日头条号:老曌头儿 头条ID:1737865327405068

碾碎了的豆子、玉米等为“䜺【chǎi(昌黎说cǎi)】儿”,如:豆~儿。

谷类磨成碎粒为“糁【shēn(昌黎说sēn)】”,如:玉米~儿。

残缺损伤的痕迹叫“䍉【zhǎi】儿”,如:这苹果都有包~儿。

鸟类的胃叫“胗【zhēn(昌黎说zēn)】”,如:鸡~,也可以写成“肫【zhūn】”或“䏝【zhuān】”。

鸟类喉咙下装食物的地方叫“嗉【sù(昌黎说shù)】”,如:鸡~子。

猪肚子部位的肥肉叫“囊囊膪【chuài】”,猪臀部的肉叫“后鞧【qiū】儿”。

动物的膀胱俗称“尿脬【shuí pɑo】”。

鸡屁股尖叫“鸡叾叾【dū】”。

直肠到肛门的部分叫“叾【dié du】”。

地下室称为“地窨【yìn】子”。

柱下的石礅或地基为“磉【sǎng】”。

坚硬成块的东西叫“砟【zhǎ(昌黎说zǎ)】”,如:炉灰~子。

烟气凝积而成的黑灰叫“炱【tái】”(俗称“烟子”或“煤子”):煤~,松~(松烟)。

没烧透的煤块或煤球还叫“煤核【hú】儿”。

常被误写作“蒜苔”的“蒜薹【tái】”。

曲麻菜的学名叫“苣荬【qǔ mǎi】菜”。

我们常吃的“豇【jiāng】豆角儿”。

他的敬称或群称为“怹【tān】”。

这里需要专门说一下“奤【tāi】,也有写作(呔)”,《字汇补》中解释为语音不正或口音与本地不同,多指操北方口音的人,“奤子”犹“咵【kuǎ】子”,南方人称操北方口音的人为“奤儿”。明陆容《菽园杂记》卷十二:“南人骂北人为奤子。”赵元任《钟祥方言记》:“奤,称北方人叫奤子。”。而在冀东乃至东北地区“老奤儿”为昌(黎)滦(县)乐(亭)人的代称,如:听口音,这孩子就是个小老~儿。除了“奤”“呔”之外,还有一个表述此意的字为“㘆”(详见第一章)。

转发时请注明来源:秦皇岛易得优软件。今日头条号:老曌头儿 头条ID:1737865327405068

三、形容词,象声词,语气词

形容人软弱无能叫“㞞【sóng】包蛋”。

鼻子不通气,发音不清叫“齉【nàng】鼻子”,或称说话有点“齆【wèng】声齆气”的。

人长得粗大结实叫“奘【zhuǎng】”。

壮实魁梧叫“膀【bǎng】”。

手、脸、脚因冷风吹裂口叫“潸【shān】”。

水肿叫胮【pāng】。

鸟兽细软而茂密的毛叫“氄【rǒng】”,也用来形容又细又软,如:这畦韭菜长的太~了。

身材矮小叫“矬【cuó(昌黎说chuó)】个子”。

形容红脸的人叫“赤赯【táng】脸儿”。

疲倦,精神不振叫“发苶【nié】”。

性情固执不易劝说为“㤘【zhòu(昌黎说zhóu)】”。

形容一个人壮着胆子,勉强鼓起勇气叫“奓【zhà(昌黎说zà)】着胆子”。

使人害怕、可怕叫“瘆【shèn(昌黎说sèn)】”,如:~得慌。

对人不满,怪罪埋怨叫“嗔【chēn】怪”。

害怕,畏缩叫“打憷【chù】”。

不明事理叫“发颟【mān】”,一般是指孩子气人。

孩子调皮叫做“玍【gǎ】”,地痞无赖叫做“玍杂子”,人的脾气怪僻叫做“玍古”,“玍古”也指器物质量不好或事情结局不好,如:最近手头有点紧,只能抽~~烟了。另外一个“尕【gǎ】”字为小的意思,如:~娃子。

象声词中形容急促声响的“欻【chuā】”,如:~拉一声,从玉米地里闪出一个人。

形容鸟儿急促地振动翅膀的声音“忒儿【teir】”,如:麻雀~的一下飞走了。

赶牲口的吆喝声,“嘚儿【dēir】”或“嘚儿驾”是向前进,“咿【yí】”是向左转,“喔【wǒ】”是向右转,“吁【yǔ】”是站住,“潲【shào】”是向后退。

还有一个语气助词“㖸【niā】”,相当于“呢”,如:那个人正往这边儿走~。

四、双字俗语

转发时请注明来源:秦皇岛易得优软件。今日头条号:老曌头儿 头条ID:1737865327405068

粪便的俗称为“㞎㞎【bǎ bɑ】”,可千万别写成表示饼类食物的“粑粑【bā bɑ】”,如:丁玲《水》三:“也有一些茅蓬,这里总又住满了人,还是他们拿出一点粗粝的荞麦~~来,和着水,大家贪馋的一下就吞光了。”

用纺车纺线前,先要用高梁杆儿把棉花搓成“抪节【bú jie】”,破碎布叫“铺扯【pú che】”。

“袼褙【gē bei】”:是用碎布﹑旧布糊成的厚片,是做鞋的原料。

“肋脦【lē de】”:是指人不整洁,不利落。

“嘚啵【dē bo】”:形容说话没完没了絮絮叨叨,含有贬义。

“钌铞儿【liào diɑor】”:钉在门窗上用来扣住门窗的铁片。

“腌臜【ŋā zɑ】”:为不干净,肮脏的意思,后引申可用为形容行为、动作等的龌龊,有悖道德良知的层面;也用于心里别扭;不痛快。

“侧歪【zhāi wɑi(昌黎说zāi)】”与“侧棱【zhāi leng(昌黎说zāi)】”都是倾斜的意思。

描述很少是“一饸饹【hē le】醋”或“一蛤蟆毛”。

五、只有音却没有字,也没有借音字的。

转发时请注明来源:秦皇岛易得优软件。今日头条号:老曌头儿 头条ID:1737865327405068

□【tě】le日本人穿的和服或说衣服不合身。

□【pǎi】子缸,二缸或矬而粗的缸。

□【pǎi】处儿,到处。(廹?排?)

□【zào】用开水煮焯一下。

□儿吃【ténr】啜泣。(忒儿是否合适)

□【qìng】小水坑,如蛤蟆~。(凊?)

□【mǎo】、□【zào】相近的有揰【chòng】拿石头~人。(mɑo字昌黎方言志借音卯)

□【lǚ】与揰相近,用棍子~。

□【biā】~嗒,~叽嘴。

□【huān】融化。

□【lóu】瓜等熟过劲,长~咧。(瘘?)

□【kē】青纱帐叫~子,如:高梁~儿。(窠?)

□【sào】,因风吹而受冻,如:粉条~了。

□【tèng】等着,拖延,如:~一会儿。

□【xíng】胶皮质的东西,变性,还有“粘【xin】”。

□【nǎn】舔食,如:~一口。用“喃”字作借音字是否合适。

□【guǒ】吮吸,如:~一口。(咶?)

□【piáo】厢房屋。(偏屋的连读?)

□【qǐn】头朝下栽倒。用“寝”是否合适。

转发时请注明来源:秦皇岛易得优软件。今日头条号:老曌头儿 头条ID:1737865327405068

人为歌声以助哀:《诗经》中的悼亡诗,体现周代的丧葬礼俗

《周礼》中有:"以丧礼哀死亡。"周礼作为中国礼仪的起源,共有"五礼",且对中国古代礼仪的形成影响至深,其中的"丧礼"是中国上古先民的丧葬礼俗,是对中国"事死如事生"观念的体现,表达的是对生命终结时的恭送情怀,也是对于人生最后阶段的高度重视。并以礼仪丧俗的形式,强调了对个体生命的尊重,肯定了生命的价值,是对个体生命一生行为品质的总结。并且,丧礼的规格大小、制度,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等级秩序,也体现了死者的个人价值。

而《诗经》是在周代的礼治社会下编纂的,其中蕴含着周礼的思想观念。其中,《小雅·蓼莪》写人子为父母服丧礼,也体现了"孝礼"在当时的重要性;《唐风·葛生》写妇人守丧礼,《邶风·绿表》写丈夫守丧礼,都体现出夫妻恩爱、生死相依的情感,这与周代重视婚姻和谐,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礼教思想相一致;《秦风·黄鸟》体现了周礼精神相冲突的活人殉葬遗俗。可见,"人为歌声以助哀"的《诗经》悼亡诗,体现了臣对君、子对父、妻对夫、夫对妻的情感,反映的是生命世界的伦理秩序,也抨击了古代专制社会下的无道制度。

丧礼考

1,"丧礼"指的是周礼中的丧葬之礼

首先,"丧礼"指的是周礼中的丧葬之礼。《周礼》中记载:"以丧礼哀死亡。"就很明确的说明"丧礼"存在的意义是为了表达生者对死者的哀悼之情。并且,有明确的服丧期限,比如,《论语》记载:"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意思是说三年的丧礼在中国古代是最长的服丧期限。同时,还以关系的亲疏,辅以不同的期限,比如,《墨子》中有:"君与父母、妻、后子死,三年丧服;伯父、叔父、兄弟期;族人五月;姑、姊、舅、甥,皆有数月之丧。"就按照亲疏关系,规定了不同的服丧时间。

而丧礼的意义,是生者用丧礼凭吊死者,来表达对生命终结时的恭送情怀。古人非常重视丧葬之礼,儒家认为:"死,葬之以礼",认为丧礼是对中国五礼中"孝礼"的体现。只是,因服丧者多为晚辈为长辈服丧,所以服丧在儒家的文化中也被视为"孝礼"的另一种表现方式,还是儒家提倡的"君子"的重要特征。要求人们"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送死,饰哀也",意思是不仅在父母生前要以礼来侍奉他们,在父母过世后,也要以按照一定的理解来侍奉他们,体现其对父母的孝。

2,儒家重视丧礼的观念,是对周礼的继承

其次,儒家重视丧礼的观念,是对周礼的继承。因为,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就是周礼的重忠实拥护者。《礼记》中对丧礼的解释是:"思慕之心,孝子之志也,人情之实也。"很明确的说丧礼是表达孝心的一种方式,是人情的体现。另外,对服丧的人也有一定的关怀,比如,《礼记》还有:"丧礼,哀戚之至也,节哀,顺变也,君子念始之者也。"在表达了丧礼表达生者的哀痛之余,还提出生者要节哀,这既表现了对死者的思念,也体现了对生的关怀。故此,诞生于周礼的《诗经》中的悼亡诗就很好的展现了周代的丧葬礼俗,并且,周礼中重视亲情、注重孝礼的挂念,对中国文化有巨大的影响。

《诗经》中的悼亡诗,有对"丧礼"的体现

《诗经》中的悼亡诗,有对"丧礼"的体现。《诗经》中的《秦风·黄鸟》是中国最早的悼亡诗,只是囿于时代,当时的悼亡诗主要以演唱的方式来进行表演,并且配以礼乐,称为"挽歌"。比如,《左传》记载:"公孙夏命其徒歌《虞殡》。"其中的《虞殡》就是演唱自"悼亡诗"的挽歌。而《诗经》中体现"丧礼"的诗歌有很多。

(一)《诗经》中的悼亡诗,与丧礼和孝道

1,《小雅·蓼莪》体现丧礼中的悼亡诗演唱丧礼风俗

首先,《小雅·蓼莪》体现丧礼中的悼亡诗演唱丧礼风俗。古人讲"礼失求诸野",《诗经》中的《小雅·蓼莪》是一首诗经仍会以演唱的方式存在的悼亡诗,多发生在我国内地和边境上的少数民族和部分汉族中。比如,云南滇东北汉族 地区和元江 白族地区,以及湖北宜昌、大冶等地,在举办丧事的时候仍会使用"挽歌"的形式,而《诗经》中的《小雅·蓼莪》仍会被人们演唱,所谓"歌《蓼莪》三章"。

而这样的"挽歌"方式,与《小雅·蓼莪》中的内容息息相关。比如,《小雅·蓼莪》写到:"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这是一首孩子哭诉父母的悼亡诗,诗歌中回忆了父母抚养他长大的辛苦,哭诉了自己不能回报父母恩情的伤心,以及自己对于父母的深厚情谊。足见,这就是一首怀念父母的"挽歌",其中的亲子之情是对"孝礼"的侧面反应。连孔子都说:"吾于《蓼莪》,见孝子之思养也。"这是中国古代伦理社会本位思想的体现,也是对丧礼中"挽歌"形式的证明。

2,《桧风·索冠》体现丧礼中的守孝制度

其次,《桧风·索冠》体现丧礼中的守孝制度。《桧风·索冠》中有:"庶见素冠兮,棘人栾栾兮。劳心悼博兮。庶见索衣兮,我心伤悲兮。聊与子同归兮。庶见索铧兮,我心蕴结兮。聊与子如一兮。"其中刻画了一位守孝之人,他戴白色的孝帽,穿白色的丧服、白色的蔽膝,正在服丧。这是周代丧礼中的守孝制度:周王朝的礼制规定,父母死,其子服丧三年,穿孝服,吃粗粮,悲哀哭泣,甚至扶杖才能行走。

并且,古代为父母守丧需要三年。比如,郑玄为《诗经》做注的时候就曾这样解释:"《丧礼》,子为父,父卒为母,皆三年。"上文也提到墨子提到"君与父母、妻、后子死,三年丧服。"只是,《桧风·索冠》中吃提及男子穿着丧服,却未曾提及男子为父母守丧,这与周礼不服。因为提倡周礼的孔子,后来也说过:"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甚至,孔子将守完丧礼的人定义为君子"闵子三年丧毕,见孔子......子日:"君子也。"可见,周礼中为父母守丧三年,是丧礼的礼制。

《诗经》中的悼亡诗与守丧礼

1,《唐风·葛生》体现妇人守丧礼

首先,《唐风·葛生》体现妇人守丧礼。《唐风·葛生》中写到:"予美亡此。谁与独息!角枕粲兮,锦衾烂兮。予美亡此,谁与独旦!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于其居。冬之夜,夏之日。百岁之后,归于其室。"写了丈夫去世后,妻子守丧时的难过,以及希望百年后同居一室的愿望。此诗充分体现了妻对夫的忠贞爱情和绵绵相思,历来被誉为悼亡诗之祖。 可见,这是一首妻子行祭亡夫的挽歌,体现了夫人的守丧礼。这也与周礼中重视婚姻家庭的和谐思想观念有关。

其中的"锦衾"一词,是国君丧礼才能使用的敛尸物品,比如,《礼记》记载:"君锦衾,大夫缟衾,士缁衾。"就有很清楚的解释了国君的敛服被称为锦衾,大夫的敛服被称为缟衾,士子的敛服被称为缁衾。可见,丧礼中的敛服体现了中国古代的等级制度。

2,《邶风·绿表》体现丈夫守丧礼

其次,《邶风·绿表》体现丈夫守丧礼。《邶风·绿表》中写到:"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绿衣丝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无就兮。"写了妻子去世后,丈夫守丧时睹物思人,难过非常。此诗体现了人对亡妻的刻骨相思,也体现了古代妻子去世后,丈夫需要为其守丧的丧礼制度。这样表现夫妻情深的诗歌,与周礼中重视夫妻感情和谐的婚礼息息相关。这首诗也开了中国文学史上悼念亡妻诗歌的开端。

以上两首悼亡诗,一个是妻子悼念亡夫,一个是丈夫悼念亡妻,两首悼亡诗从侧面展示了中国古代丧礼中,夫妻互相为之守丧的丧礼制度。也是,周代礼仪中"婚礼"的思想观念,表现了夫妻间的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

(三)《秦风·黄鸟》体现了周礼精神相冲突的活人殉葬遗俗

另外,《秦风·黄鸟》体现了周礼精神相冲突的活人殉葬遗俗。比如,《秦风·黄鸟》写到:"子车奄息,维此奄息,百夫之特!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这是一首针对古代殉葬制度的挽歌,写的是古代秦伯因为喜欢兵事,在去世之前决定让他的三位爱将为他殉葬的事情。《左传》中也有记载:"秦伯任好卒,以子车氏之三子奄息、仲行、针虎为殉,皆秦之良也。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史记·秦本纪》也记载了此事:"葬雍,从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舆氏三人名日奄息、仲 行、针虎亦在从死之中。"都很明白写了秦伯让奄息、仲行、针虎三位大将,为他殉葬的事情。

可见,这首诗,是在抨击中国古代的活人殉葬制度。也证明了在《黄鸟》诞生之时的周代,仍然有活人殉葬的丧礼制度,比如,《墨子·节葬》中有:"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虽然,之后逐渐改为以陶俑刍灵替代活人殉葬,但这一制度背后的仍存在着活人殉葬的影子。所以,时人才会写此诗来讽刺之一制度,《黄鸟》一诗中的"歼我良人",明显地 表明了作者对此的抨击态度。而这样的诗歌,是与周礼中殉葬制度相违逆的,也体现了春秋时代悲天悯人的情怀。

三、《诗经》中悼亡诗的文化价值

《诗经》中的悼亡诗有丰富的文化价值,是在通过对死亡的悼念,来表现对生命的尊重。而上述的几首《诗经》中的以悼亡为主题的诗歌,表现了中国古代的丧悼文化,以及其在中国礼乐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丧礼、生育礼、冠礼、笄礼、婚礼是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之大成,组成了中国的礼仪制度文化。而丧礼的核心,就是尊重死亡,尊重生命。这在中国的儒家文化中得到了最大的体现,并与儒家的"孝礼"相辅相成,丧礼规范了人的行为方式,还影响了人们对一个人的品性评定。所以,丧礼"以丧礼哀死亡"的价值不可忽视,《诗经》中的悼亡诗,也有巨大的文化价值。

而《诗经》中这类悼亡诗的出现,其背后是春秋时期对人道的重视,以及这一时代人本的哲学对"人" 的价值的发现和张扬。因为春秋时期是中国思想经历大变革的时代,中国的人类意识进入觉醒阶段,理智与个性得到了进一步肯定与张扬 ,对生命价值的尊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比如,孔子的"子不语怪力乱神",就象征着着中国哲学从神的世界领域,转移到现实的人的世界中来。

而古人对丧礼的重视,也是对生命敬畏的表现。比如,《荀子 ·礼论》记载:"祭者,志意思慕之情也。"而思念亡者、敬畏生命,则是对人的价值的肯定,意味着人们承认了人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是古人对自身的生命价值倾向于情感和伦理的表现。比如,《吕氏春秋》写到:"父母之于子也,子之于父母也,若树木之有根心也......生则相欢,死则相哀,此之谓骨肉之亲。"

总结

综上所述,从《诗经》中的悼亡诗,可以看出周代的丧礼、礼俗。其中,体现了臣对君、子对父、妻对夫、夫对妻的情感,反映的是生命世界的伦理秩序,丧礼只是其中的代表。因为,"丧礼"指的是周礼中的丧葬之礼;而儒家重视丧礼的观念,是对周礼的继承。所以,《诗经》中的诗歌体现了此丧礼文化:《小雅·蓼莪》体现丧礼中的悼亡诗演唱丧礼风俗;《桧风·索冠》体现丧礼中的守孝制度;《唐风·葛生》体现妇人守丧礼;《邶风·绿表》体现丈夫守丧礼;《秦风·黄鸟》体现了周礼精神相冲突的活人殉葬遗俗 。可见,《诗经》中的悼亡诗有丰富的文化价值,是在通过对死亡的悼念,来表现对生命的尊重。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