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的意思(惟的意思)

往事如风 2023-06-19 19:50:20 网友分享

《说文解字》第163课:细说“唯”字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今天是第163课,专讲《说文解字》“口”部汉字中的一个汉字:唯。详情如下:

唯。《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唯,诺也。从口,隹声。”许慎认为唯字是形声字。但现代有人认为这个字是会意兼形声字,存在争论,我们先看字形演变:

(唯的字形演变)

在早期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里,唯的字形与隹的字形完全一致。罗振玉在《增订殷墟书契考释》里说:“卜辞中语词之惟,唯诺之唯与短尾鸟之隹同为一字,古今文亦然”(见上图)。到了后期甲骨文和金文都加上了“口”部,因此,会鸟鸣声之意的会意字说法即有了根据,因为鸟鸣也是应答之声,与唯的本义有相关处,既然专讲《说文》,我们仍以许慎说形声字理解,不分析字形,会意兼形声字的说法只作了解、参考。

唯字有两个读音:

(一)wěi。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要注意这个读音在现代汉语里并不常用)。本义是象声词。应答声。用于对尊长的应答,表恭敬。《广雅.释诂一》:“唯,应也。”比如《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因为孔子是曾参的老师,曾参特别尊重他,因此应答就用“唯”。

(曾子拜孔子)

对这个解释较详细的说法还可见《礼记.曲礼上》:“父召无诺,先生召无诺,唯而起。”郑玄注说:“应辞‘唯’恭于‘诺。’”在过去,父亲召唤和先生召唤,不能回答“诺”,要回答“唯”,并且迅速站起。

汉印(东汉)里有一种“唯”字印,其中的“唯”,用意也同此意,钤盖此类印,一般用于对先生或长辈的尊敬,如图:

(东汉印中的“唯”字印)

“唯”和“诺”都是表示应答的象声词,回答“唯”表示更尊重,但并不专用于长辈和先生,也用于主人和领导,比如《韩非子.八奸》:“此人主未命而唯唯,未使而诺诺,先意承旨,观貌察色以先主心者也。”(有一种性格奸诈的人),主人还没有发布命令,就已经“唯”声连连,主人还没有差使,就已经“诺”声不断,这种人,心中提前已经有了打算(不管主人说什么,都应承),属于专门看主人脸色猜测主人心思的奸人。唯唯诺诺后来发展成为成语,用来形容一味顺从别人的意见,自己没有主意,一味附和,恭顺听从的样子。著名漫画家丁聪先生曾有作品讽刺这类人,如图:

(唯唯诺诺的人)

(二)wéi。读音出自《广韵》。用法有三种:

1、用作副词。也作“惟”、“维”。意思又有四种:

(1)只有;只是。《广雅.释诂三》:“唯,独也。”清代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三称:“唯,独也。或作唯、维。”比如《离骚》:“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只有它的光泽未曾有亏;现代汉语用法经如:唯利是图,唯我独尊。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2)以,因为。比如《左传.僖公二年》:“冀之既病,则亦唯君故”大意是:冀国受到损失,也是为了君王的缘故。再比如闻一多《说舞》:“原始舞看来简单,唯其简单,所以包含无限的复杂。”

(闻一多先生在刻印)

(3)表示希望、祈使。比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唯大王与群臣熟计议之。”希望大王和群臣认真计议这件事。

(负荆请罪)

(4)表示听任、任随。常和“所”搭配。比如《左传.僖公十五年》:“唯所纳之,无不如志。”大意:随你放在哪里,没有不如意的。再比如《庄子.说剑》:“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大意是:臣(庄子)有三种剑,大王喜欢用哪种就用哪种,我请求先谈谈,然后再使用。

(庄子像)

2、用作连词。表示让步关系,相当于“虽然”、“纵使”。通“虽”,不常用,不再举例。

3、用作助词。也作“惟”、“维”。两种用法:(1)表示肯定。比如《管子.牧民》:“如地如天,何私何亲;如月如日,唯君之节。”大意是:象天地对待万物,没有什么偏私偏爱;像日月普照一切,才算得上君主的气度。

(2)用于句首,无实际意义。比如《论语.述而》:“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互乡的人难以进言,孔子却见了那儿的一个少年,门徒们感到困惑,孔子说:“我鼓励他的进步,不赞同他的退步,你们为何如此过分呢?”这是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精神的体现。

(孔子讲学图)

综上,唯字的大部分用法不是实词用法,其本义的应答声,现代汉语并不常用。唯字的小篆写法如图:

(唯字的小篆写法)

(【说文解字】之163,部分图片引自网络)

《说文解字》第163课:细说“唯”字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今天是第163课,专讲《说文解字》“口”部汉字中的一个汉字:唯。详情如下:

唯。《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唯,诺也。从口,隹声。”许慎认为唯字是形声字。但现代有人认为这个字是会意兼形声字,存在争论,我们先看字形演变:

(唯的字形演变)

在早期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里,唯的字形与隹的字形完全一致。罗振玉在《增订殷墟书契考释》里说:“卜辞中语词之惟,唯诺之唯与短尾鸟之隹同为一字,古今文亦然”(见上图)。到了后期甲骨文和金文都加上了“口”部,因此,会鸟鸣声之意的会意字说法即有了根据,因为鸟鸣也是应答之声,与唯的本义有相关处,既然专讲《说文》,我们仍以许慎说形声字理解,不分析字形,会意兼形声字的说法只作了解、参考。

唯字有两个读音:

(一)wěi。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要注意这个读音在现代汉语里并不常用)。本义是象声词。应答声。用于对尊长的应答,表恭敬。《广雅.释诂一》:“唯,应也。”比如《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因为孔子是曾参的老师,曾参特别尊重他,因此应答就用“唯”。

(曾子拜孔子)

对这个解释较详细的说法还可见《礼记.曲礼上》:“父召无诺,先生召无诺,唯而起。”郑玄注说:“应辞‘唯’恭于‘诺。’”在过去,父亲召唤和先生召唤,不能回答“诺”,要回答“唯”,并且迅速站起。

汉印(东汉)里有一种“唯”字印,其中的“唯”,用意也同此意,钤盖此类印,一般用于对先生或长辈的尊敬,如图:

(东汉印中的“唯”字印)

“唯”和“诺”都是表示应答的象声词,回答“唯”表示更尊重,但并不专用于长辈和先生,也用于主人和领导,比如《韩非子.八奸》:“此人主未命而唯唯,未使而诺诺,先意承旨,观貌察色以先主心者也。”(有一种性格奸诈的人),主人还没有发布命令,就已经“唯”声连连,主人还没有差使,就已经“诺”声不断,这种人,心中提前已经有了打算(不管主人说什么,都应承),属于专门看主人脸色猜测主人心思的奸人。唯唯诺诺后来发展成为成语,用来形容一味顺从别人的意见,自己没有主意,一味附和,恭顺听从的样子。著名漫画家丁聪先生曾有作品讽刺这类人,如图:

(唯唯诺诺的人)

(二)wéi。读音出自《广韵》。用法有三种:

1、用作副词。也作“惟”、“维”。意思又有四种:

(1)只有;只是。《广雅.释诂三》:“唯,独也。”清代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三称:“唯,独也。或作唯、维。”比如《离骚》:“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只有它的光泽未曾有亏;现代汉语用法经如:唯利是图,唯我独尊。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2)以,因为。比如《左传.僖公二年》:“冀之既病,则亦唯君故”大意是:冀国受到损失,也是为了君王的缘故。再比如闻一多《说舞》:“原始舞看来简单,唯其简单,所以包含无限的复杂。”

(闻一多先生在刻印)

(3)表示希望、祈使。比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唯大王与群臣熟计议之。”希望大王和群臣认真计议这件事。

(负荆请罪)

(4)表示听任、任随。常和“所”搭配。比如《左传.僖公十五年》:“唯所纳之,无不如志。”大意:随你放在哪里,没有不如意的。再比如《庄子.说剑》:“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大意是:臣(庄子)有三种剑,大王喜欢用哪种就用哪种,我请求先谈谈,然后再使用。

(庄子像)

2、用作连词。表示让步关系,相当于“虽然”、“纵使”。通“虽”,不常用,不再举例。

3、用作助词。也作“惟”、“维”。两种用法:(1)表示肯定。比如《管子.牧民》:“如地如天,何私何亲;如月如日,唯君之节。”大意是:象天地对待万物,没有什么偏私偏爱;像日月普照一切,才算得上君主的气度。

(2)用于句首,无实际意义。比如《论语.述而》:“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互乡的人难以进言,孔子却见了那儿的一个少年,门徒们感到困惑,孔子说:“我鼓励他的进步,不赞同他的退步,你们为何如此过分呢?”这是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精神的体现。

(孔子讲学图)

综上,唯字的大部分用法不是实词用法,其本义的应答声,现代汉语并不常用。唯字的小篆写法如图:

(唯字的小篆写法)

(【说文解字】之163,部分图片引自网络)

历史文化源流|立文之道 惟字与义

“立文之道,惟字与义。”文艺只有向上向善才能成为时代的号角。止于至善,方能臻于至美。

——2021年12月14日,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立文之道,惟字与义”,典出刘勰的《文心雕龙·指瑕》:“若夫立文之道,惟字与义。字以训正,义以理宣。”《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理论系统、结构严密、论述细致的文学理论专著。从书名来讲,“文心”即“为文之用心”,“雕龙”取自“雕龙奭”典故,指精细如雕龙纹一般进行研讨。合起来,“文心雕龙”等于是“文章写作精义”,它问世一千多年,至今依然是广大学者、文字工作者的必读宝典。

“立文之道,惟字与义”说的是作文方法,在于运用文字和确立文义。文字凭借解释规定含义,文义用理论来加以说明。简单地说,“文”指词要达意、“义”指立场高洁。这是刘勰对晋代末年文章意旨模糊、耽于言辞、文情诡讹、文风衰薄浮夸的弊病进行批评后得出的结论。

中华文化先贤向来把“立德”“立言”“立功”作为理想人生之追求。《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三立”,现在我们可理解为理想人生的三个最高标准,即:修养完美的道德品行,建立伟大的功勋业绩,书写传世的经典文章。说白了,就是做人、做事、做文章。“文章千古事”,诗圣杜甫诗中流露出的感怀,体现了中国文人对文字的敬重。三寸管笔千钧重,笔端系苍生,文章连国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成为千百年来中国文人志士共同构筑的“价值体系”,成为著书立言之道,它“上承孔孟之志,下救来兹之失,如皎日丽天。”

“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刘勰在《文心雕龙·原道》中,把“文”的道德意义,提高到与天地并生而不朽的高度。

中国人素来有知行合一,“仁以为己任”的优良传统。千百年来,他们秉持悲天悯人的情怀,以生民为本的忧患意识、天下视野的价值理想,在提升自身美好德行的同时,立言于世,弃旧图新,弃恶扬善,以文化人,所形成的至善至美的审美价值标准,在中国古典文化殿堂里得到完美呈现。

五千年浩瀚如星辰的传世经典,体现了文学家、艺术家襟怀和学识的贯通、道德和才情的交融、人品和艺品的统一,构建了中华民族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文明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论语》,到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之誉的《史记》;从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诗经》,到华夏大地妇幼皆咏的唐诗宋词;从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到表达诸葛亮以身许国、忠诚之心的《出师表》……无不闪耀着中华文明之光,寄托着中华民族精神。而中国历史上先秦时期的爱国诗人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与宋代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佳句,之所以成为千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的尊崇,正是因为他们把行文之道的“义”立在了国家、民族这个主题上,立在为祖国的前途、命运分愁担忧,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力上。

老舍的一生,总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他经过了生活的甜酸苦辣,但他不但没有被这些所湮没,反而显得更热爱生活。他的谈笑风生里面,闪耀着他对于生活的真意。他的《龙须沟》以市民社会人物的日常言行和家长里短所体现出的味道,通过叙述日常生活的小事反映大时代,表现了新旧时代两重天的巨大变化。所以,他成为当之无愧的“人民艺术家”。

“承百代之流,会当今之变”。历史走入了波澜壮阔的新时代。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新时代,如何以手中的笔墨、心中的大义,书写出属于这个时代的经典力作,是文艺工作者面临的时卷。

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找准文艺工作的历史方位,把握历史进程和时代大势,把行文立义,放在反映中华民族的千年巨变,揭示百年中国的人间正道,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唱响昂扬的时代主旋律上。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展现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抒写中国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李宝波)

寒假作业:二年级下册古诗、名言警句练习

下面是二年级下册语文全册的古诗、名言警句练习,家长可以提前打印下来给孩子学习一下 。

参考答案:

1、《村居》(清)代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2、《咏柳》 (唐)代(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3、《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代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4、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5、平时肯帮人,急时有人帮。

6、与其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

7、轻诺必寡信。——《老子》

8、失信不立。——《左传》

9、小信成则大信立。——《韩非子》

10、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

11、《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代(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2、《绝句》唐代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13《悯农》唐代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14、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15、《舟夜书所见》(清 )代 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一课一练:二年级上册课文18《古诗二首》,附答案

参考答案:

一、看拼音,写词语。

危险 勇敢 惊讶 阴山 相似

田野 苍茫 庐山 山寺 星辰

二、多音字组词。

lóng(笼子) sì(似乎)

lǒng(笼罩) shì(似的)

三、查字典,完成下列表格。

要查的字

部首

除部首外几画

结构

音序

读音

组词

4

左右

Y

田野

4

上下

W

wēi

危险

7

左右

G

gǎn

勇敢

8

左右

J

jīng

惊讶

4

上下

C

cāng

苍茫

4

左右

Y

yīn

阴暗

6

上下

M

máng

苍茫

四、写出划线词语正确的解释。

1、危楼高百尺。高楼,这里指山顶的寺庙。_

2、恐惊天上人.唯恐,害怕。惊:惊动。_

3、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穹庐是指蒙古人所住的毡帐。

4、风吹草低见牛羊。出现,显露

五、按课文的内容填空。

1、首句通过哪些词语正面描绘寺楼的峻峭挺拔、高耸入云?

高百尺,摘星辰。

2、用自己的话写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描述的景象。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烘托山寺之高耸的?其实,这种手法在作者其余古诗中我们也见到过,试写出连续的两句。

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首句“百尺”为虚指而非实指,次句以“可摘星辰”极其夸张的手法凸显了山寺之高耸入云,展现了一幅空灵壮美的星夜山寺图。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敕勒川”处于( A )

2、“天苍苍,野茫茫”说明( B )

3、“风吹草低见牛羊”说明( C )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