桄(桄榔)

听梦的风尘女 2023-08-14 01:33:10 用户分享

缅怀先烈,铭记红色初心,传承红色精神——参观桄调诰农会旧址

在中国建党一百周年之际,由梧州市委宣传部、梧州市委网信办联合今日头条、抖音举办“百曲百戏颂党恩”梧州达人行活动。6月17日的活动内容是参观位于梧州市龙圩区广平镇调村大革命时期的梧州农动陈列馆。

调村是一个拥有丰富红色文化的村落。大革命时期,由广平镇桄榔、调村和诰村三个自然村农合发起的桄调诰农动协会则成立于此。

现在的调村已入选国家森林乡村名单,四周青山环绕,山青水秀,气候宜人。走进村子,一股清香的乡村气息扑面而来,整个村落绿树成荫,成片的竹林在微风中起舞,婀娜多姿,而四季常青的竹子,像极了村民们正直、质朴的品格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村里分布着众多大小不一的鱼塘,水中倒映着附近的农屋及远处高大的古树,让人仿如置身于江南水乡的诗画之中。在众多的鱼塘中,有一口叫“农会大塘”,是为了纪念桄调诰农动协会而命名的。

桄调诰农动协会是大革命时期桂东南第一个农动协会,成立于1926年3月,现存旧址是一座依山而建的青砖木梁瓦面结构民居,占地面积300平米,分为前座、后座两个部分,保存良好,该房屋建于清末,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1987年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说起这个红色基地,离不开一串闪光的名字:戴锡禄、乐绍武、乐明超、梁希明、黎兆基、黎兆南……

戴锡禄,广西苍梧县须罗乡(现在的新地镇)人,早期党员。1925年广西第一个地方组织梧州支部成立后,迅速将红色火种向各地传播,当年冬,戴锡禄即回到须罗、长行(今广平镇)等地向农民宣传革命道理,发动农民组织农会。

乐明超和乐绍武为堂叔侄,均是出身于富裕家庭的读书人。他们在梧州求学时受进步思想影响,投身了革命。并在1926初联络邻村进步青年梁希明、黎兆基、黎兆南,一起动员了100多名贫苦农民成立农协会。会址就选在乐绍武家的大院。

为了开好庆典大会,叔侄俩出钱出木料,让人赶做了100张凳子,“百张凳的故事”至今传为美谈。乐绍武更是将祖上留给他的青砖瓦房腾出来作为农会活动聚集地和指挥部, 并捐出5000斤稻谷作为农会的活动经费。农民协会成立后,选举乐绍武为农会委员长,乐明超、梁希明、黎兆基、黎兆南为农会执行委员。

桄调诰农动协会有条不紊地组织农民开展各项活动,有声有色、如火如荼,很快就成为桂东南地区最活跃的农动组织,引起党组织的极大关注。

是最早重视农民问题并致力于农动的领导人之一。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他担任了中央农动委员会书记,曾于1926年3月在中央农民部农动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提出:“广西农动,宜从梧州附近数县着手,学员应从梧州附近各县招生”。

1926年,由担任所长的第六届农讲所(广州农动讲习所)拟于5月3日开学。4月,梧州地委决定从农会骨干中选送30多人到广州学习,其中就有戴锡禄、乐绍武和乐明超。

这30多人经过5个月的学习培训,学成归来,农运工作掀起了一个又一个高潮。

其中的调村最为热闹,会员发展到了200多人,武家大院人来人往,不分昼夜,他们开会、讨论磋商问题,组织起一支50多人、40多条枪枝的农民自卫军。还办起了识字班,教农民会员学习文化,还办起一间学堂招收农民子弟入学。

乐绍武、乐明超叔侄的工作成就有目共睹,在该年年底,由戴锡禄介绍加入了中国。

这样一来,叔侄俩更加干劲十足,他们积极开展“二五减租”运动,带领农会让地主豪绅给贫苦农民实行减租减息。

农会通过宣传革命道理和采取的一系列为农民谋利益的行动,使农民开阔了眼界,提高了觉悟。

由于轰轰烈烈的农动却触及了地主和官僚的根本利益,1927年春夏之交,右翼发动,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3月,在梧州清党。戴锡禄派乐绍武到梧州秘密接运武器,以扩充农民自卫军武装。4月,发动“四一二”,戴锡禄再派乐明超到梧州通知乐绍武紧急撤离。17日凌晨,梧州警备司令部和梧州警察局突然出动军警实行戒严、全城大搜捕,乐绍武、乐明超不幸在客栈被捕。戴锡禄也在长行乡平地村被苍梧县团务总局逮捕。当时,遭逮捕的员达二十多人。梧州当局提出,只要他们写悔过书,声明退出即可获释。但乐氏叔侄和戴锡禄均是一口拒绝。他们大义凛然,宁死不屈。

1927年10月7日,戴锡禄、乐绍武、乐鸣超与被捕的一批人,在梧州云盖山英勇就义。他们作为中国早期培养的农会骨干,为中国革命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走进桄调诰农民协会旧址红色基地,回顾党的奋斗历程,我们被先烈们的事迹深深地震撼到了。

值得告慰先烈们的是,中国不忘初心,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中国人民结团一心,在中国的带领下,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调村人民也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过上了幸福美好的日子,古朴的调村如今已成为生态文明村,虽是个山村,却道路宽敞,农家小院错落有致,参天古树比比皆是,与众多鱼塘相辉交映,鸟叫虫鸣,成为了一处旅游休闲的好地方。在农会旧址的后山上,有200多棵格木古树,最大的一棵要三人伸手才能合拢,据考证已有1300多年的树龄,村中还有30多棵100多年以树龄的龙眼树和300年以上的荔枝树。正如习主席说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活在此的村民们会感到更加自豪和惬意。

#力争上游新梧州#

本文参考:

龙圩党建云的走进梧州历史/《拾遗·记忆》红色土地 美丽乡村

今日苍梧【苍梧旧事】无论过去多久,无论变化多大,历史终究还是历史,苍梧曾经的故事,一段中国革命老区的历史诉说

梧州新闻《为了民族的复兴·英雄烈士谱》乐绍武:点起农动的星星之火

梧州旅游【红色记忆】革命老物件故事(三)戴锡禄和苍梧农民协会的花名册

「魅力中国城」崇左美食之龙州桄榔粉:大自然的馈赠

龙州桄榔粉

龙州处在边境线上,品种丰富的美味食材,熔铸出百家的烹调技艺,各类美食历久弥新。特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自然生态,造就了美食的博大精深,采撷自大自然的桄榔粉则是大自然的馈赠和人民的智慧。

图| 红蓝子 博客

桄榔粉是由桄榔树赤黄色的髓心制作而成的。首先,龙州当地人用桄榔树心,放到石臼中舂烂,磨成粉,然后用布袋在清水缸中反复搓洗,使淀粉自布眼渗出,经过多次沉淀得到湿的粉末,即桄榔粉。

桄榔粉质地细腻,入口柔滑,具有无脂、低热能、高纤维等特点,并含有铜、铁、锌等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有袪湿热和滋补的功效。据《本草纲目》记载,“桄榔粉味甘平、无毒,作饼炙食腴美、令人不饥、补益虚赢损;腰脚乏力,久服轻身辟谷。”

桄榔粉以其清纯甘凉的口感、滑而不腻的特性,博得消费者的喜爱,成为日常食用、送礼的首选。因此,桄榔粉的价格也随之上升,由过去的4元/公斤提到如今的16—30元/公斤。为满足广大消费者需要,龙州县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桄榔粉生产企业目前扩增到6家。

同时,为了让桄榔粉这一美食走出边关,龙州县桄榔粉生产企业把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加工工艺相结合,完善产品内质优、外观美的品位,将一流产品推向市场,进一步打造边境名优特产。

左江日报 记者 覃柳鲜

照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龙州桄榔粉,大自然的馈赠

□ 本报记者 覃柳鲜

龙州处在边境线上,品种丰富的美味食材,熔铸出百家的烹调技艺,各类美食历久弥新。特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自然生态,造就了美食的博大精深,采撷自大自然的桄榔粉则是大自然的馈赠和人民的智慧。

桄榔粉是由桄榔树赤黄色的髓心制作而成的。首先,龙州当地人用桄榔树心,放到石臼中舂烂,磨成粉,然后用布袋在清水缸中反复搓洗,使淀粉自布眼渗出,经过多次沉淀得到湿的粉末,即桄榔粉。

桄榔粉质地细腻,入口柔滑,具有无脂、低热能、高纤维等特点,并含有铜、铁、锌等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有袪湿热和滋补的功效。据《本草纲目》记载,“桄榔粉味甘平、无毒,作饼炙食腴美、令人不饥、补益虚赢损;腰脚乏力,久服轻身辟谷。”

桄榔粉以其清纯甘凉的口感、滑而不腻的特性,博得消费者的喜爱,成为日常食用、送礼的首选。因此,桄榔粉的价格也随之上升,由过去的4元/公斤提到如今的16—30元/公斤。为满足广大消费者需要,龙州县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桄榔粉生产企业目前扩增到6家。

同时,为了让桄榔粉这一美食走出边关,龙州县桄榔粉生产企业把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加工工艺相结合,完善产品内质优、外观美的品位,将一流产品推向市场,进一步打造边境名优特产。

龙州桄榔粉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