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颖有创意的团队名字(新颖有创意的团队名字大学生)

孤独是毒 2023-10-16 19:00:41 网友分享

创意——找到“零部件”,并把它们组合、拼接

\r\r\r\r\r 伟大创意的诞生:创新自然史\r \r \r \r/**/\r \r\r\r\r 第一章 创新是-扇不断打开的门\r\r

\r\r 从小鸡孵化器、婴儿恒温箱到育婴器\r\r

19世纪70年代后期,妇产科医生斯蒂芬·塔尼(Stephane Tarnier)在繁忙的工作之后,给自己放了一天假。他在位于市区的巴黎妇产科医院(Maternité de Paris)工作。这家医院主要为城市里的贫困妇女提供住院治疗。那天,他去巴黎动物园散步。这家动物园位于著名的巴黎植物园内。当塔尼漫无目的地行走在大象和爬行动物居住的园内时,他偶然发现了一些小鸡孵化器。看着那些刚刚孵出的小鸡在孵化器温暖适宜的环境中蹦蹦跳跳,他的脑海里突然跳出了一个创意。那天之后不久,他就聘用了动物园里的家禽养殖员奥迪尔·马丁(Odile Martin),让他帮助制造一个类似于小鸡孵化器的设备,用于为刚出生的婴儿提供相似的保护。

\r\r

根据现代的统计标准,在19世纪末期,新生婴儿的死亡率高得惊人。这一点,即使是巴黎这样的国际大都市也不能幸免。5个婴儿中就会有一个在学习爬行前不幸夭折。那些早产且体重不足的婴儿,死亡率则更高。塔尼清楚一点,那就是温度的控制对于这些婴儿的生存是极其重要的,他也知道法国的医疗机构对于统计数字有根深蒂固的依赖性。因此当塔尼研制的婴儿恒温箱在其工作的妇产科医院投入使用,新生儿在由热水瓶提供温度支持的恒温箱里得到了保护后,他立即开始了一项数据调查,调查的对象包括500名使用过该装置的新生儿。调查结果让巴黎各家医疗机构和组织大吃一惊。体重过轻的新生儿,66%在出生后几周内就不幸夭折,但这些婴儿如果使用了塔尼研发的恒温箱,其死亡率则降至38%。只要为早产的新生儿提供像小鸡孵化器一样的保护,就能大幅度地降低死亡率。

\r\r

在斯蒂芬·塔尼研发出婴儿恒温箱之前,类似的研究尝试已经出现过几次。而在他与奥迪尔·马丁共同研制出这项小发明后的几十年里,各种新的改进又不断出现。斯蒂芬·塔尼为婴儿恒温箱的使用情况做的统计调查对这一设备的普及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在几年的时间里,巴黎市政委员会就明文规定,巴黎所有的妇产科医院都应配备婴儿恒温箱。在1986年的柏林展览会上,一位名叫亚历山大·莱昂(Alexandre Lion)的雄心勃勃的企业家展出了一系列的婴儿恒温箱,其中一些恒温箱还现场演示了婴儿生活的真实情景。莱昂展出的恒温箱德语名是“Kinderbrutenstalt”,意思为“婴儿孵化器”。此后,关于婴儿恒温箱新产品的展出就不断出现,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20世纪,直到20世纪40年代,康尼岛公司(Coney Island)还在展出婴儿恒温箱产品。现代的婴儿恒温箱中配备了氧气辅助和其他先进的功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成为美国每家医院的标准配置之一,从而使1950—1998年间的婴儿死亡率降低了75%。由于婴儿恒温箱是在人的生命之初提供治疗,由它挽救回的人类寿命数字相当庞大,因此这项发明对于公众的健康有巨大的保护作用,超过了20世纪其他任何一项发明。放射治疗和安插双导管或许能让人多拥有10年或20年的寿命,但婴儿恒温箱却因为挽救了婴儿的生命而带来了一个完整的人生。

\r\r

然而,发展中国家的婴儿死亡率依旧居高不下,令人担忧。在欧洲和美国,每1 000个初生婴儿中只有10个会不幸夭折,但在利比里亚和埃塞俄比亚等发展中国家,每1 000个初生婴儿中会有100多个死亡。这些死亡的婴儿一般为早产儿。如果使用婴儿恒温箱,这些婴儿中的大多数都可以幸运地存活下来。但现代的婴儿恒温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设备,其售价也不便宜。美国医院使用的一台标准化婴儿恒温箱的售价约为4万美元。从根本上来说,售价高并非是一个不能攻克的难题。难点在于复杂的设备一般都会出故障,这时就要有技术人员去修理,更换新的配件。2005年,即印度洋海啸发生后的第二年,一些国际救助组织捐给印度尼西亚的米拉务市(Meulaboh)8台婴儿恒温箱。但在2008年末,当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蒂莫西·普莱斯蒂洛(Timothy Prestero)去当地医院访问时,8台恒温箱全部因故障而停止使用,原因是当地的用电功率常常波动,电压不稳且热带湿度较高,而医院的工作人员们又看不懂恒温箱的英文维修手册。这8台恒温箱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很多案例表明,在捐赠给发展中国家的各项技术设备中,大约95%会在前5年因为故障而无法再投入使用。

\r\r

普莱斯蒂洛本人对这些无法使用的婴儿恒温箱有极浓厚的兴趣。他建立的DtM(Design that Matters)是一家非营利性社会组织。他们发现同一种技术设备在欧洲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使用状况与在发展中国家的情况完全不同。普莱斯蒂洛和他的DtM研究人员几年来一直致力于为发展中国家研发一种新的简易婴儿恒温箱,这种新设备不仅应当更加可靠,还应当造价便宜;不仅要求设备能运作,还要求一旦出现故障,该设备不会完全瘫痪,稍加修理就可以再次投入使用。由于发展中国家不能提供足够的修理配件和维护技术人员,因此,普莱斯蒂洛和他的团队要研发新的婴儿恒温箱就需要在当地取材,这样才能确保配件的供应。最初想到这个好创意的人是一名波士顿的医生,名为乔纳森·罗森(Jonathan Rosen)。他通过观察发现,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小城镇都能确保汽车的维修和护理。在这些城镇里,就算缺少空调、笔记本电脑或有线电视,也都能确保汽车在公路上行驶。于是,罗森向普莱斯蒂洛提议:“可不可以用汽车的零部件来改良出一种新的简易式婴儿恒温箱呢?”

\r\r

在罗森提出他的创意3年后,DtM团队首创了一种新的设备原型,取名“育婴器”(NeoNurture)。从设备流线型的外部观察,它和现代的婴儿恒温箱相仿,但其内部则是利用汽车的部件来制造的。育婴器由旧车头前聚光灯提供主要供暖;仪表盘的风扇用来保持空气的流通和循环;车门蜂鸣器用作报警系统,在供暖系统出现问题时提醒护理人员;其动力来源于标准的摩托车电瓶,或者一个改良的雪茄打火机。利用汽车零部件生产育婴器具有双重优势,不仅可以直接利用当地供货充足的零件,而且可以利用上当地汽车修理工的技能。正如罗森经常提到的,那些配件都可以从发展中国家以较便宜的价格买到。维修这种新型育婴器的人不必是受过训练的医疗设备技术人员,甚至根本不用去阅读维修手册,他只要会换出故障的车头聚光灯,便能轻松地胜任育婴器的维修和护理工作。

\r\r

好创意就像“育婴器”。不可避免地,这两者都受到周边可利用的材料和技能的限制。按照普遍的趋势,人们通常会把颠覆式创新的产生过程浪漫化,想象一个个伟大的创意超越环境的限制,横空出世,天才的眼睛会从一些旧思想和僵化的传统中发现一些全新的创意。但实际上,新创意更像是一个个想法的拼接物,它们都是由思想的碎块拼组而成的。我们继承了前人提出的一些旧点子,也会在偶然之间闪现一些其他的想法,于是我们把两者加工、组合成一些新想法的形状。我们喜欢把好创意想象成价值4万美元的婴儿恒温箱,从工厂制造完成并漂洋过海运到彼岸,但实际上,它却是利用那些恰巧在车库里闲置的零部件拼接而成的。

\r\r 让创新的边界无限扩展\r\r

2002年,美国古生物学家斯蒂芬·杰伊·古尔德(Stephen Jay Gould)逝世。他有一个并不常见的收藏爱好。他生前喜爱去各个发展中国家旅行,并去到基多(Quito)、内罗毕(Nairobi)和德里(Delhi)等城市的户外市场,去采购一些鞋子进行收藏。那些鞋子多数是用回收的汽车轮胎生产的凉鞋。如果从时尚的角度思考这个现象,那可能意义不大,但古尔德却把那些汽车轮胎做成的鞋子看作人类独创性的证明。自然界的发明创新同样也得依靠现存的零部件。自然界的进化与发展要依靠可用的资源,要将那些资源进行拼接、组合,从而产生新的功能。法国生物学家弗朗索瓦·雅各布(François Jacob)在定义“进化”这一术语时,引用了这一比喻,认为进化的角色定位更像是一个“喜欢捣鼓小器具、小发明的人”,而非一个工程师。我们人类的身体也是一种拼图式的成品,都是由一些旧的部件连接、拼组后“推陈出新”而成。古尔德曾在书中写道:“轮胎变凉鞋的创新原理的适用性非常广泛,而自然界可以像最聪明的人那样具有创造力,可以做到像他一样去琢磨内罗毕市的废物堆积场具备何种可用于新发明的潜力,结果是:无论任何时候,奇异和不可预测的创新都有可能产生。”

\r\r

这一创新过程在生命最初就已经有迹可循。生命的起源目前在科学界尚无一致看法。一部分人坚持认为生命的起源与海底火山有关,它可能产生于火山口的一些滚烫的金属热液。另一部分人则认为生命起源之中。还有一部分人认为生命起源于一个“波浪翻滚的池塘”,这一观点与达尔文对生命起源的解释一致。很多著名的科学家则认为,生命的起源与从外太空掉入地球的流星有关。在对生命起源理论的争论中,各家观点百花齐放,却达不成最终的一致。幸运的是,新兴学科“前生命化学”(Prebiotic)的出现,探明了在生命形式出现在地球上之前,空气的成分和特点是什么。在地球上不存在任何生命的时候,遍布着一些最基础的分子:氨、甲烷、水、二氧化碳、各种氨基酸,以及其他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在“原始汤”(Primordial Soup)里,这些分子之间可以产生一些有限的变形与发展,比如:甲烷和氧气重新组合,形成甲醛和水。

\r\r

试想这样一种情景,那些最早存在的原始分子们,随意地进行简单的碰撞(或者因为一次适时的闪电袭击,导致这些分子们慢慢地移动),这样一来就具备产生一些新化学组合物的可能性。假设你来扮演上帝的角色,当你命令那些基本化合物生成之后,你最终就能看到一些生命最初的“部件”出现在地球上,比如,形成细胞边界的蛋白质和对DNA生成最重要的糖分子等,但却无法立刻命令化学反应去生成蚊子、向日葵或者人的大脑。甲醛是最基础的化合物,因为它可以通过“原始汤”中的分子反应生成。在生命起源于地球之前,可以最终生成向日葵的原子也已经存在了,但在当时的环境下,向日葵却不可能直接从“原始汤”中瞬间“破汤”而出,因为只有一系列层层递进的连锁式创新变化在地球上发生后,向日葵的出现才成为可能。而这些创新变化的出现则需要几十亿年的时间,其中包括:能捕捉太阳能量的叶绿体、帮助植物流通能量的维管组织、将能够生成向日葵下一代的相关基因指令传递给下一代的DNA分子。

\r\r

科学家斯图尔特·考夫曼(Stuart Kauffman)为刚才提到的那些能直接在“原始汤”中反应生成的化合物,取了一个意义丰富的名字:相邻可能(Adjacent Possible)。这个新造的名称同时界定了事物变化与创新的有限性和可能性。在前生命化学研究的这个案例中,相邻可能或许是指那些能在“原始汤”中直接进行的分子反应。之前提到的蚊子、向日葵、人的大脑则在相邻可能的范围之外。相邻可能是一种隐约可见的未来,在当前的事物与环境边缘若隐若现,也是一种事物发展变化的地图,图上已标注了当前事物可以变化和发展的各条线路。但这种可能性的空间却并非可以无限扩展,或者说,并非是一个完全自由的游戏场所。在“原始汤”中可以产生的最初级反应是数量巨大的,但却也是有限的。当代生物圈里的大部分物质都在“原始汤”的相邻可能之外,并不能直接生成。相邻可能告诉我们:世界随时可能发生各种变化,但只有某些特定变化可以真正发生。

\r\r

核心创新模式

\r\r

相邻可能(Adjacent Possible)

\r\r

这个新造的名称同时界定了事物变化与创新的有限性和可能性。相邻可能告诉我们:世界随时可能发生各种变化,但只有某些特定变化可以真正发生。

\r\r

相邻可能有一种奇异的美,因为一旦对它的边界进行新的探索,之前的边界就会重新扩展。新的化合物为另一些化合物提供了进入相邻可能的钥匙。就好像是一座施了魔法的房子,你每打开一扇门,就会进入一间新的房子,都会发现一些新的、别有洞天式的美景。最初,你来到一个有4扇门的房间,每一扇门都通往一个新的房间,每个房间都是你之前从未踏足过的。这最近的四个房间可以比作“相邻可能”。然后,当你打开了其中任何一扇门,你便来到了另一个新的房间。这个房间的另3扇门又通往了3个不同的新房间,并且这3个新房间在你推开第一扇门之前,即你站在起点时,是完全不可能靠近的。如果你不停地推开眼前的新门,最终你就可以走遍一座宫殿。

\r\r

脂肪酸会自动生成以双分子层为边界的球状物,非常类似于在现代定义中,可以界定细胞边界的细胞膜。一旦脂肪酸化合生成那些具有边界的球状物质,一系列相邻可能就渐次出现了。因为那些具有边界作用的分子把球状物质的内部与外部进行了界定。这种界定对于细胞的生成具有关键性的作用。一旦分出了“内部”,则可以在内部放入各种物质,比如营养物、细胞器和遗传密码等。一些体积较小的分子则可以穿过那层界定边界的“细胞膜”,并与其他的分子进行化学反应,生成新的分子。因为这些新分子的体积较大,于是无法再穿过之前的“细胞膜”回到“原始细胞”内部。当最初存在的脂肪酸自动化合生成了那些双分子层的“细胞膜”后,一些新的相邻可能之门就打开了,从而出现了基于核苷酸的遗传密码,以及所有现代生物细胞都具有的、最原始的“居民”——叶绿体和线粒体。

\r\r

在生命的进化过程中,同样的演化重复了无数次。实际上,我们可以把生命的进化看成是一条不断地开发和探索新的相邻可能的道路。比如,当一种叫迅猛龙的恐龙进化出了一种新骨头——新月形腕骨(这种骨头的形状像一轮半弯的新月)后,它们便能更加灵活地旋转腕关节。简而言之,这种新骨头的出现不仅让恐龙在捕食其他动物时更加迅速,还打开了新的相邻可能之门,并最终促成了在几百万年以后将进化出现的动物的翅膀,让有翅膀的动物们可以在空中飞行。当我们的祖先进化出了大拇指以后,一些新的相邻可能就出现了。这些可能性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可以发明一些精巧的劳动工具和武器,并灵活地使用它们。

\r\r

在我看来,考夫曼提出的“相邻可能”这一说法中,有一点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它揭示了在自然界进化系统与人类创新发展道路上具有的连续统一性。他引入这一概念的一部分目的,是揭示出事物发展变化的一种不变规律,且这一规律不仅适用于自然界,同时也适用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根据这一规律,相邻可能被不断地、持续地、渐次地无限扩展。他曾在书中写道:“在过去的48亿年里,很明显,有一些事情发生了。实际上,生物圈在不断扩大。可以说,生物圈里的相邻可能在持续地增加和拓宽。较为有趣的一点是,这种推断很显然是正确的,但却从来没有人清楚地表述过这一点。也没有人就这种创新可能的扩展进行过相关的理论研究。”

\r\r

40亿年前,一个碳原子可能撞见几百种分子构型。但在今天,同一个碳原子,虽然其原子特性没有一丝改变,却能参与更多的化学反应过程。比如,那些可以最终生成抹香鲸、巨大的红木或H1N1病毒的化学变化。此外,在大量的,或者可以说无限量的碳基生命体(这些生命体出现在“原始汤”的相邻可能之外)的进化过程中,碳原子的身影随处可见。值得一提的是,在无数的人造化合物中,碳原子的作用也不可或缺。比如,世界上任何一种用塑料做成的产品中必定含有碳原子。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当那些最初的脂肪酸自发、随意地组合成最初的“细胞膜”以后,相邻可能已经得到了怎样的扩展和延伸。

\r\r 独立重复与创新的可能性\r\r

从这一角度来看,生命的进化史和人类社会的文化发展史都可以看作相邻可能在不断延伸与扩展的历史。每一种新的创新出现后,更多相邻可能就又出现了。但是,在一些系统或环境中,要探索新的相邻可能空间则会更容易些。在本书开篇,我们讲到“达尔文的悖论”。要解释该悖论,需要先解答一个问题:为什么珊瑚礁的生态系统能极大地促进相邻可能的扩展与延伸?在极小的珊瑚礁空间里,生命形式的数量却大得出奇;与之相比,在广阔的大海里,生物多样性却少得可怜。而与小镇和农村相比,在大城市里,与商业相关的相邻可能则能更快、更深入地开发。

\r\r

在人类的通信技术史上,网络对通信媒体中存在的相邻可能进行了最快速、最深入的开发。1994年年初,网络只是一种基于文本的媒体平台,各文本之间通过超链接取得关联。但只用了几年时间,网络的相邻可能空间就大大扩张了。网络这个平台可以实现金融交易,并最终演变成虚拟购物广场、拍卖行和赌场。不久,网络又发展成一种新的、双向互动式的媒体平台。在网络上,人们不仅可以阅读他人的作品,而且可以很方便地发布自己的作品,从而推动一批全新事物的出现,比如,用户编辑的百科全书、博客世界和网络社交。YouTube的出现,让网络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视频传播系统。而其后数字地图的出现,也引发了一场制图革命。

\r\r

在人类的文化史上,有一种非常明显的发展模式,现代科学家称其为发明的“独立重复”(the multiple)现象。在这一模式里,相邻可能同样起着作用。在地球的某个角落里,一位聪明的科学家或发明家想到奇妙的新创意,并且把这个新创意公之于众。然后他却发现在过去的几年里,有3个人先后都想到了这个创意。1611年,居住在4个不同国家的4位科学家同时发现了太阳黑子的存在。1745—1746年,居住在荷兰莱顿市(Leyden)的迪安·冯·克莱斯特(Dean Von Kleist)和康奈尔斯(Cuneus)先后发明了电池。约瑟夫·普里斯特利(Joseph Priestley)(4)和卡尔·威尔海姆·舍勒(Carl Wilhelm Scheele)分别在1772年和1774年独立地分离出氧气。19世纪40年代,能量守恒定律先后4次被不同的人提出。柯斯金斯基(S. Korschinsky)和雨果·德弗里斯(Hugo de Vries,1848—1935)分别在1899年和1901年先后发现基因变异对于生物进化的重大意义。1927年,又有两位学者分别独立发现X光的照射会影响基因的变异率。电话、电报、蒸汽机、摄影术、真空管、收音机,在现代生活中的几乎每一项重要技术突破与发明过程中,都存在一个“独立的重复”。

\r\r

在20世纪20年代早期,两位哥伦比亚大学的学者威廉姆·奥格本(William Ogburn)和多萝西·托马斯(Dorothy Thomas)决定做一项新的研究,即尽可能地记录下创新历史上有关“独立重复”的案例。最终他们将研究结果写成了一篇极有影响力的论文,并取了一个引人思考、意义深远的标题:《创新是不是一种必然》(Are Inventions Inevitable)。他们一共找出了148份创新案例,每份案例的“独立重复”均发生在同一个时代里。这篇论文的读者不仅惊叹于案例数量之大,同时,更加惊叹于这些案例与未经过滤的伟大创新史没什么两样。

\r\r

某些时代精神(Zeitgeist,尤指文学、哲学和政治中表现出来的)的相关理论至今并不明确,而人们常常引入发明的“独立重复”案例来为其佐证。而发明的“独立重复”现象之所以出现,有一个更加有根据的成因。好创意并非是凭空出现的,它们是由一些现存的部件加以组合、拼接而成,而这些部件的内容与数目会随着时间扩增(有时也会缩减)。在这些用来拼接或组合的部件中,一些是概念性的,如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或者是确认问题之所在的新定义;而另一些,实际上只是一些机械部件。

\r\r

为了分离出氧气,普里斯特利和舍勒都必须先有一个理论框架,理解研究空气成分的重要性。同时,要清楚空气是由不同的气体混合而成的。这几点,直到18世纪后半叶才为大众所知。但要完成氧气的分离,他们还得有先进的称重工具。当实验中的物质发生氧化反应后,可以称出重量上的细微区别。这种称重技术于1774年出现,至此也只有几十年历史。当上述的几项概念性或技术性的部件出现以后,氧气的分离就进入了相邻可能空间中。如俗语所说的,分离氧气似乎已“近在咫尺”。不过,如果没有之前出现的各种前提条件,氧气分离的实验不可能成功进行。

\r\r 超前的想法与创新的受限性\r\r

相邻可能这一术语不仅指出创新的可能性,也指出了创新的受限性。在生物圈不断扩张的时间表上,随意找一个时间点来分析,都可以看到,有一些创新的“大门”是没有钥匙可以打开的。在人类文化史上,我们喜欢把一个突破性的创意或点子看成是在发展史的时间表上的一次加速前进。当所有人都困在当前的各种条件限制里时,一个天才一下就将思想向前推进了几十年,顿悟出一个普通人不可能想到的奇思妙想。但实际情况是,无论是科学思想还是技术上的前进,都极少出现偏离相邻可能的现象,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也毫无例外,我们可以将此比作对一座宫殿的探访:只能先穿过最近的一扇门,才能走到下一扇门;只能从一个房间走到另一个最近的房间,直到最后把整个宫殿一一走遍。

\r\r

当然,人类的思想创新与分子的构成是有区别的,后者严格受限于分子反应的固定规律。所以,在人类的思想发展史上,偶尔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有时候,有人会突然想到一个奇妙的创意,让创新的发展在它的相邻可能空间里稍微向前跃进几步,越过其中的一间或两间房间,达到另一个原来不能一步跨入的新房间。但事实证明,这样的创意和想法通常生命力不强,很快就会面临它的“死期”,而真正的原因是这些创意和想法都脱离了所处的相邻可能空间。对于这类早夭的创意们,我们取了一个名字,称为“超前的想法”。

\r\r

19世纪,英国发明家查尔斯·巴贝奇(Charles Babbage)发明了富有传奇色彩的分析机(Analytical Engine,早期的机械通用计算机),许多科技史学家称他为“现代电子计算机之父”。不过,准确地说,他应当算是现代电子计算机的“爷爷”。这是因为在分析机出现以后,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人类才真正掌握了这一创新。

\r\r

巴贝奇之所以在科技史上得到大家的尊崇,是因为他一共有两项伟大发明载入史册,虽然这两项发明在他的有生之年都没有被制作成实物。第一项发明就是差分机(Difference Engine)。这种设备非常复杂,由25 000个机械部件组成,重达15吨,但设计却十分精确。它可以用于计算多项式函数,并生成三角函数表,这一点对于航海技术的发展十分重要。如果巴贝奇将这个设备真正制作出来,由他发明的差分机可能会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机械计算机。后来,伦敦科学博物馆(London Science Museum)为了纪念他逝世100周年,根据他的设计图制作了一台差分机。在几秒钟内,这台差分机就送出高达31位数的准确结果。这台差分机的速度和精确度,远超巴贝奇时代可能出现的其他设备。

\r\r

尽管这台差分机的设计十分复杂,但是也没有超出维多利亚时代技术上的相邻可能空间。机械计算在19世纪下半叶得到了长足的进展,其中有很多装置都是建立在巴贝奇的设计模型之上的。

\r\r

瑞典发明家乔治·舒尔茨(George Scheutz)曾经研制出一台可以实际操作的差分机,在1855年的世界博览会上首次向公众展示。之后的20年内,该设备又得到了巨大的改良,它的体积从一架钢琴的大小缩小到缝纫机般大小。1884年,美国的发明家威廉·巴罗斯(William S. Burroughs)创立了美国运算机公司(American Arithmometer Company),该公司批量生产计算器,并在全国进行销售(销售这些设备的收入,在大约一个世纪以后,仍足以支撑与他同名的孙子的生计,可以让他的孙子专心追求自己的写作事业)。巴贝奇设计的差分机原型是一个极其天才的创意,但它并没有超越当时的相邻可能空间。

\r\r

但巴贝奇的另一项神奇发明却并非如此:他发明的分析机一直无法实际生产出来。他人生的最后30年都耗在这个计划上,但却没有成功。分析机的设计方案太复杂了,于是一直停留在蓝图设计的阶段。巴贝奇于1871年去世。但在他生前,分析机中的一小部分曾经由他亲自研发、生产出来。只从设计方案来看,巴贝奇设计的分析机是世界上第一台可编程的电子计算机。可以进行编程的设计使计算机的未来发展变得具有开放性。这样的计算机并非只是为了完成单一的操作,这一点与差分机不同,差分机的设计目的是为了优化对多项式函数的计算。

\r\r

分析机则和所有现代电子计算机一样,就像一个可以随意变形的“小精灵”。只要编程人员新编写出一组指令,这个“小精灵”就会相应幻化出新的形状。诗人拜伦的女儿阿达·奥古斯塔(Ada Lovelace)天资聪颖,她曾经为巴贝奇设计的、尚不能实际生产出来的分析机编写了几组指令,并因此赢得了世界上第一位程序编写员的称号。巴贝奇设计的分析机虽然没有最终问世,但却为后续电子计算机的发明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参考构架。从分析机的设计上可以看出,程序可以通过穿孔卡片法输入,人们在几十年前就已经利用这一技术来为纺织机服务了。输入分析机的指令和数据都贮存在一个小小的“信息仓库”(Store)里,其实等同于现代计算机里的随机存取存储器,或者简称内存(RAM)。而具体的数据计算操作则由巴贝奇设计的一个系统工具来完成,这个系统工具被巴贝奇命名为“中央工厂”(Mill),而用工业时代的语言来说,它就是中央处理器(CPU)。

\r\r

巴贝奇于1837年就将这个分析机的系统设计完成了,但却要再等上100多年,世界上才出现第一台真正的电子计算机。差分机触发了一系列的改良与实际应用,分析机却如同从地球上消失了。巴贝奇在19世纪30年代想到的一些创意是非常先进的,但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才被计算机科学界的先驱重新独立地发现,并将之最终运用于计算机的研发中。

\r\r

巴贝奇关于分析机的设想无疑是先进的。可为什么他设计的分析机并不能设计成形,反而进入了一个发展的死胡同呢?如果只是打个趣的话,那是因为分析机的设计创意“逃离”了当时的相邻可能空间。但如果具体而实际地分析原因,则可以发现,分析机的发展之所以不成功,是因为巴贝奇手边没有正确的、可供利用的组成部件。假设巴贝奇按照自己的设计方案制作出分析机,人们并不能确定它是否可以正常运作。因为,巴贝奇企图在蒸汽机时代,为很多年以后的电子革命时代提前发明可用机器,虽然动机是美好的,但在现实中却行不通。

\r\r

与我们日常使用的电子计算机不同,巴贝奇设计的分析机完全是由齿轮和开关组合而成的。所用的零件数量大得惊人,其复杂程度更是令人望而却步。在分析机的系统里,数据信息的传输好像是一些金属小颗粒在跳着芭蕾舞步前行,步法则是由编程员提前精心编写而成。这种机器的维修和护理是无比困难的,基本上无法实现。比这更不现实的是,其运作速度奇慢无比。巴贝奇曾经在阿达·奥古斯塔面前放豪言,他认为这种分析机在3分钟内就可以完成两个20位数字的乘法运算。巴贝奇肯定不是世界上第一个对自己的作品宠爱有加的技术人员。但即使假设他的说法是正确的,他引以为傲的运算速度却并不快。以那样的速度来运行一些复杂的程序时,系统基本上会慢到崩溃。数字时代的第一代计算机完成同一项运算只需要几秒。而在巴贝奇的分析机做一次运算的3分钟时间里,一台iPhone手机就可以进行上百万次这样的运算了。可编程的计算机必须具备真空管,更加理想的情况是,必须具备集成电路。在这些器件里,信息可以像微小电子的脉冲一样流动,而不是像分析机里的那些因为蒸气动力催动的金属齿轮一样,“咔嚓声”“叮当声”“嗡嗡声”不断。

\r\r

创意的起源

\r\r

我们可以来看看另一个相似的案例YouTube,它的时间跨度则短得多。

\r\r

如果赫利、陈士骏和卡里姆提前10年想到YouTube的创意,那么这项发明就注定是失败的。因为,发明一个视频分享的网络平台不在当时的相邻可能空间内。首先,当时绝大多数网络用户都是通过拨号连接进入互联网的,且网速十分缓慢。即使从互联网上下载一张小图片,也要花上几分钟的时间。当时速度只有14.4 bps的“猫”拨号联网,如果要下载一段普通的、两分钟的YouTube视频,需要花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

\r\r

YouTube面市初期便能一炮打响,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当时Adobe公司研发的Flash平台早已在网络上得到了大众的认可,而YouTube的服务平台是借了Flash平台的风,并不需要重新开发一个新平台,于是节省了人力和物力。同时,这也让YouTube的开发人员专注于解决如何优化视频的分享模式,如何创新视频的讨论界面。回顾一下,直到1996年下半年Flash才成功推出,而到了2002年,Flash才可以支持视频格式的文件。

\r\r

再来看看我们之前讨论过的关于微生物学的例子。如果要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差分机的创意,这无异于“原始汤”里的一堆脂肪酸企图成为细胞膜。差分机系统里的计算器是一个伟大的创举,也是非常先进的,但却依然没有超出相邻可能空间的限制。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在巴贝奇的差分机创意首次面世以后的几十年的时间里,关于这个创新的重复且实用的独立发明一再出现。但如果想在1850年就成功地推出分析机,或者在1995年就成功地运作YouTube,就会像异想天开企图自动组合成海胆的脂肪酸一样。创意是完全正确的,只是所处的环境并不成熟。

\r\r 什么样的环境具有创新的最大潜能\r\r

我们每一个人,都受到属于自己的相邻可能的限制,比如,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在我们的创新事务中,在我们服务的工作单位中,都环绕着各种新的、可能突破我们标准惯例的方法。打个比方,我们周围环绕着各种汽车零部件。那些部件都在静静地等着我们进行创新,用双手将其拼接成美妙而崭新的事物。这些创新的事物并非一定具有超前的先进性,比如,一下就能得知珊瑚礁里的生物多样性,或者一下就能发明出可以编程的电子计算机。当打开创新宫殿里的一扇新门后,我们可能会看到一个可以让这个世界改变的突破,但也可能在这一扇门之后,我们只是给后来的创新者们上了一课,帮助他们在下一次的发明中走得更顺利;还可能只是为自己公司正要推向市场的真空吸尘器想到了一个完美的销售方案。要做到这一点,诀窍是要想方设法去关注我们周边的一些相邻可能,并加以利用。比如,可以改变一下自己的工作环境,或者建立某种社交网络,还可以重新培养自己发现和贮存信息的习惯。

\r\r

我们来回顾一下本书开头提出的问题:“什么样的环境,更利于创新的创意出现呢?”对于这个问题最简单的答案就是:“当一种环境能更加方便人们接触和开发相邻可能时,这种环境就具备了最大的创新潜力。因为在这样的环境里,人们能更多、更方便地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可用零部件,不管是机械性的,还是概念性的。并且在这样的环境里,人们得到更多的鼓励以各种方式组合与利用那些零部件。”在一些环境里,重新组合与利用那些可用零部件不仅不会得到鼓励,而且可能会受到阻碍和限制,比如,创新的实验会遭到批评和惩罚;有一些新的可能性被遮盖住,不易让人们发现;环境更容易让人自满,于是不去探索新的机遇。在基林群岛边平静的海水里,珊瑚礁内的生物多样性让达尔文感到不可思议,同时又非常迷惑不解。生物多样性之所以存在,是因为珊瑚礁的生态环境非常有利于各种生态零部件的重组和创新,换言之,珊瑚礁是一个更利于生物创新的生态环境。

\r\r

在“阿波罗13号”登月任务的故事中,某个时刻,这个伟大的计划差点儿失败。这个众所周知的关键时刻,可以在朗·霍华德(Ron Howard)执导的电影中看到。当时,任务控制中心(Mission Control)的工程师发现了一个危险的情况:如果他们不立即研发出一个临时的二氧化碳过滤器,宇航员们呼出的气体就会污染舱里的空气,使大家中毒。宇航员们虽然有充足的碳洗涤器可以清除空气里的碳原子,但这些洗涤器是为之前没有受到损坏的宇宙飞船设计的,并不适用于当时登月舱里的空气通风系统,而当前的这个登月舱是他们回到地球的唯一一只“救生船”。

\r\r

任务控制中心火速组建了一个由工程师组成的行动小组,取名“英虎行动组”(Tiger Team)。行动组的使命就是想办法尽快解决过滤空气的紧急任务。但要完成这个任务得先找出当时登月舱里可以利用的所有“零部件”。在电影里,飞行操作组(Flight Crew Operations)的主任名叫迪克·斯雷顿(Deke Slayton)。他把一堆零散的装置放在会议桌上,包括:软管、滤毒罐、储物袋、胶带和其他杂七杂八的小玩意。他把之前为宇宙飞船准备的碳洗涤器拿在手里说道:“我们必须制造出一个能用的新家伙。”然后指着桌上的一堆东西说道:“只能用这些材料。”

\r\r

在这部电影里,如果要解决危机,制造出一个在登月舱里能够使用的空气过滤器,会议桌上的那些小部件就界定了当时的相邻可能空间。最终大家绞尽脑汁才拼组而成的新装置被命名为“邮箱”。“邮箱”完美地完成了任务,登月舱里的空气得到了过滤。滤毒罐和软管的角色与地球最早存在的氨气和甲烷分子、查尔斯·巴贝奇的机械齿轮,以及那些为育婴器供暖的汽车零部件一样,都是解决某个具体问题的现存客观条件,并限制了解决该问题的可能性空间大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登月舱里的工程师们面临的困难要小得多。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一般不会如此明显地划定出解决问题的相邻可能空间。一般来说,如果能够找出可供利用的现存零部件,确保它们并非只是简单地被回收使用,就解决了一半的难题。

\r\r

如何做到这一点呢?本书接下来的6章将要谈到的另外6种创新模式可以提供一些小小的参考。因为它们都以某种方式告诉我们,如何去找到更多可供利用的零部件,并把它们组合、拼接出新的创意。要获得一个好创意,并非坐进与世隔绝的空间冥思苦想,而是要把更多的零部件都放到“会议桌”上。

\r\r
\r

值得收藏的公司团建横幅标语实用文案大全

【正能量标语】

01、青春激昂,共铸辉煌

02、全力以赴,感恩奉献

03、同心同行,融合共赢

04、追求卓越,再创辉煌

05、努力开拓,勇往直前

06、团结拼搏,共创未来

07、风雨同舟,感恩有你

08、吹响号角,马上行动

09、挥洒,放飞梦想

10、乘风破浪,筑梦远航

11、开拓思维,源远创新

12、高效创收,团结拼搏

13、需求万变,努力不变

14、齐心协力,共创佳绩

15、不断超越,追求完美

16、同心同行,融合共赢

17、凝心聚力,共创辉煌

18、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19、携手前行,共创未来

20、挑战极限,超越梦想

21、凤凰涅磐,浴火重生

22、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23、群策群力,共创共赢

24、敢想敢做,业界一流

25、浪迹天涯,寻梦海角

26、肆意张扬,一起疯狂

27、凝心聚力,笃行志远

28、团建共进,众志成城

29、智慧团队,筑梦远航

30、成群结队,快乐加倍

31、青春不散场,快乐不打烊

32、和谐一条心,石头变成金

33、扬团队之帆,铸企业之舰

34、我们在一起,就会了不起

35、全员聚能量,协作创辉煌

36、学军人之风采,强自身之素质

37、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

38、强化竞争意识,营造团队精神

39、精彩源于自信,创新永无止境

40、熔炼团队,凝聚成就梦想

41、信赖源自专业,顾问提升价值

42、铸造优秀团队,共创企业辉煌

43、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

44、多彩春日正当时,风华正茂且锵行

45、秋高气爽正当时,风华正茂且锵行

46、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7、百折不挠担使命,凝心聚力创辉煌

48、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

49、我的团队我的团,业绩销量非等闲

50、五湖四海聚一厂,情同手足友谊长

51、为创造一流团队而努力奋斗

52、梦想启航,我们一路同行

53、狼行天下,打造一流高绩效团队

54、一群人,一条心,一起拼,一定赢

55、这生命正值春光,别错过年轻的疯狂

56、致青春,致时尚,快乐起航,共创辉煌

57、成功靠朋友,成长靠对手,成就靠团队

58、坚定信念,跨步向前,一起来,更精彩

59、纪律严明,沟通协作,打造,高效团队

60、绚烂夏日,花样年华,脚下有风,前路无阻

61、青春如火,展我芳华,凝心聚力,共创精彩

62、夏日,挑战自我,团结奋进,勇攀高峰

63、齐心协力,永创佳绩,顽强拼搏,所向无敌

64、团结一心,其利断金,团结一致,再创佳绩

65、风雨同舟,荣辱与共,肝胆相照,共创辉煌

66、永不言弃,再创辉煌,团队协作,誓夺第一

67、熔炼团队,超越自我,团结奋进,追求卓越

68、挑战自我,熔炼团队,凝聚力量,成就自我

69、跳出自我,团队共赢,追求卓越,共创辉煌

70、坚持不懈,积极心情,协作一致,共同上进

71、众人携手,超越自我,凝聚团队,完美展现

72、风雨同舟,守望相助,创新未来,共赴征程

73、协作进取,尊重信任,严谨专业,价值共赢

74、众志成城,奋勇向前,勇挑重担,争创一流

75、巾帼三连,绿装红颜,骄阳无惧,奋勇向前

76、坚持不懈,努力进取,磨练意志,挑战自我

77、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团结互助,争创佳绩

78、主动出击,抢得先机,活动有序,提高效率

79、拧成一股绳,搏尽一份力,狠下一条心,共圆一个梦

80、脚踏实地,打造金牌团队,放飞梦想,造就辉煌人生

【有趣标语】

01、听说公司团建都需要拉一条横幅

02、本来团建不想拉横幅的,老板非要让我拉

03、闲来无事,做个团建玩儿

04、你愁啥,没见过这么多帅哥美女啊

05、你看,我们拉横幅了

06、这就是个横幅,合影专用横幅

07、老板说拉横幅能引起别人的注意

08、隔壁团建拉了横幅,我们不得不拉

09、拉横幅很LOW,但预算有限将就看吧

10、没有横幅,感觉团建不正规

11、工作日不上班,哎,就是玩

12、拉个横幅,拍个合影,表示公司有团建了

13、老板钱太多,天天搞团建

14、横幅有毛用,关键在行动

15、不拉横幅,你们都不知道我们在搞团建

16、我们要做朋友圈最靓的仔!

17、人是昨天到的,建是今天团的

18、有趣的灵魂一起吃喝玩乐

19、确认过眼神,都是会玩的人

20、拉条横幅告诉你,我们是最棒的团队

大学生起名火出圈,“卧龙凤雏”齐上阵,主持人:我得罪你们了?

#大有学问#

提到大学生活,不知道大家都能想到什么?对很多人来说,大学是人生最悠闲的一段时光,不用每天万分紧张地学习应对高考,也不用起早贪黑地赶着上班。想要清闲的人在大学主要的活动就是上课,甚至很少参加社团。

而喜欢拓展自己的知识和兴趣的大学生大多会参加活动以及竞赛。对比大学与之前的学校生活,你就会发现大学中总会有五花八门的竞赛,而且校内校外都有,甚至一些竞赛非常具有含金量。而一些大学生组队参加竞赛的队名意外火出圈,让人颠覆了学霸的形象。

大学生起名火出圈,“卧龙凤雏”齐上阵,主持人:我得罪你们了?

卧龙三米之内必有凤雏

一些网友把大学生称为“乐子人”不是没有道理的,参加竞赛的队名上也能整出花样。在大家以往的印象中,队名都是比较积极向上的,比如,勇争先锋队,奋斗组,梦之队等等,但是在一场竞赛中,来自不同学校的大学生们的起名意外火了。

都说“卧龙三米之内必有凤雏”,这两所上海高校的大学生起名可以算是异曲同工了,“啊对对对”以及“啊对对队”,相似程度之高很难不让人怀疑是串通好的,或者本来想得一样,所以其中一队做了小改变。

二次元走进现实

除此之外,还有的大学生在队伍起名上利用了一些其他领域的人物,比如最常见的就是动漫以及游戏,让很多网友表示看名字就知道,是同道中人。

比如北京邮电大学的“珊瑚宫心海”就是近几年热火的一个游戏中的人物,一下子就吸引了很多网友的眼光,想必这个队伍的大学生在现场也会受到更多的关注。而且她也是非常聪明,算得上是足智多谋的“军师”型人物,希望能给大学生带来好运气。

事实上,起名撞车也是比较常见的事情,但是这种二次元走进现实还能撞在一起的这种巧合也很让人感叹,到底是游戏太火,还是大学生之间心有灵犀。

无独有偶,同是邮电大学,重庆邮电大学就与北京邮电大学“撞车了”,在起名上利用了“原厨们”非常熟悉的一句台词。

让主持人头疼系列

除了上述提到的比较奇葩名字之外,还有一些让主持人非常头疼的系列,即使名校大学生也有一些不走寻常路的想法,起名一时爽,报幕社死现场。

比如这个名字,不仅是获得冠军的名字更是北大的大学生想出来的,确实是对主持人不太友好了,想来不少主持人会思考是不是得罪大学生们了?

校内竞争压力大

这样多所学校之间的大型竞赛,大学生敢于另辟蹊径,那么学校当中的竞赛更是不会被放过,武汉大学就因为一场辩论赛的队名火出圈,看过的网友,不得不承认只有咱们想不到,没有大学生不敢用的。

校内竞争压力大,从这场辩论的名字上可见一斑,看起来很多队伍的名字应该是商量好的,比如“中国移不动”以及“中国联不通”,还有“江山代有才人秃”、“秃山代有才人出”和“代代秃秃无穷已”,看得出大学生对“秃”已经怨念深重了。

奇葩名字也挡不住优秀,大学生活怎样更有意义

笔者想说,其实就算名字比较奇葩,但是也挡不住这些大学生的优秀,更不会耽误他们夺冠的脚步,只是比较辛苦报幕的主持人了。说实在话,其实这样的名字比起符合大众审美的高大上的那些名字更能吸引人的关注,让这些竞赛变得更欢乐,甚至可以缓解学生的情绪。

在大学期间能够参加一些这样比较有趣的活动对大学生也是很好的锻炼,所以不要将大学当作躺平的机会,更是要过得更有意义,就从参加竞赛开始,顺便想一个新奇能够让人过目难忘的队名。

而且从现实角度说,如今大学生就业愈发内卷,大学期间参加一些含金量较高的竞赛并且获得比较优异的成绩或者证书,是大学生未来就业时的一大优势,所以拒绝摆烂,在大学中悠闲的同时,要为自己的未来打算,做好充足的准备,提升自己就业时的竞争力。

话题:你还见过哪些大学生的花式起名?欢迎评论分享!

(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领导的团队介绍PPT,改了10版,过了!

Hello,大家好,我是利兄!

我们做PPT肯定遇到过团队介绍页对吧,很多时候,都是直接贴几张照片进去,一点不好看。

那么到底该怎么做呢?今天我们就来盘一盘。

这是之前做的一个案例,考虑到隐私,照片和介绍替换了一下。

我们来看一下,如何做好团队介绍呢?

1、照片要统一

照片要统一背景,统一背景的第一步就是照片抠图,去掉各自复杂的背景,让照片干干净净。

至于怎么抠图,我之前介绍过很多次,就不复述了,不知道的往前翻一下。

照片扣出来后,我们一点要统一大小,然后对齐好。

像这样眼神要保持在一个水平线上。

2、文字要有层次

团队介绍除了有照片,还有一些介绍文字,这个一般不要很多,尽量简洁一些。

人名大一点,Title放在名字下,小一点,然后下面放一些介绍信息。

然后,给每个照片加上文字,就可以得到这样一页PPT。

3、设计排版

目前照片底部是有切割感的,这个我们要处理一下,要么顶着边缘,要么加色块。

这里我们加一个色块。

这个色块可以短一点,让头部“探出”,这样更有层次感。

或者直接卡片式,把下面文字也放到色块里面。

卡片式排版是解决团队介绍最好用的方法之一。

当然,我们也可以把照片放大,摆放到一起,这样看起来效果也不错,很有感觉。

视觉冲击力也很强。

或者,我们也可以来一个纵列式分栏排版,将四张照片分成四组。

大概是这样一个效果。

不想人物太大,感觉太抢眼了,咱得低调一点。

那就裁剪成圆形,得到这样一个效果。

圆形和矩形卡片结合起来,就可以得到这样的效果。

以上都是四个并列的排版,其实我们还可以分成两行。将信息和照片横过来排版。

是不是也还可以的。

视觉冲击力也很强。

如果说,人物信息很多,我们还可以做一个团队到每一个人物介绍的动画效果。

先把人物的介绍PPT做好。

到时候,直接用动画跳转过去,就可以了,是不是很有意思。

以上就是今天的主要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PS:我是利兄,一个做了9年的PPT设计师。

如果大家也想做出好看的PPT,可以跟着利兄来学习。专栏总共有40节视频课,非常系统,质量超级高。

而且还有答疑社群,还送5G的PPT素材

另外,送大家一些福利,获取方式如下: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