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是什么意思(蒽是什么意思网络用语)

听梦的风尘女 2023-06-10 03:35:30 网友投稿

“荤”,一个令国人无比懵圈的汉字

潘朝晖/文

汉字,当今世界唯一幸存的象形字,蕴含着华夏先民无穷的文化智慧,记载着中华文明无数的历史信息。

汉字在传承演化中,字形会发生异变或讹化,字义会出现引申或误解。

今天想聊聊一个令国人无比困惑的汉字“荤”一一明明是“艸”,为何成为“肉食”?

一、关于“屮/个”

汉字“屮”是半艸,“个”是半竹。传统都只认定“艸/竹”是植物,但我在以前的文章中不断地颠覆着这种观念,推论出“屮/个”也可以是“轭”,确切讲是“双轭”之形,代指“双马拉车”。

突破点在“馮”字。“馮”从“仌马”,此“仌”非冰而是双轭。因先秦时的一种靠几象双轭之形,故称其为“凴”一一凭几。而“屮/个”又象“凴”之状,故又可用于表意“双轭”,代指“双马拉车”。

同理,“艸/竹”可以用于表意“四轭”,即“四马拉车”,比如:“笞”和“艾”。

同理,“芔(卉)”也可以用于表意“六轭”,即“六马拉车”,比如:“奔”和“贲”。

二、关于“军”

“荤”从“艸军”,传统认为是形声字,本义是“臭莱、辛莱”。

我一贯的观点是:先秦以前出现的汉字不存在纯粹的形声字,这些所谓的形声字必定是会意字。

要真正理解“荤”,必须先弄懂“军”。

许慎根据小篆“军”认为其“从车,从包省”,现在看来是大谬的。

现在的我们得益于考古发现,能够看到一些汉字的青铜器铭文甚至甲骨文,所以要弄懂相关汉字的本义就比许慎他们容易得多。

目前看,最早的“军”出现于春秋晚期金文,其构字应该是“从车,从匀”。

关于“车”无须多言,而“匀”在西周早期金文中已见,其本义是“二件兵器”:弓矢和长戈。

在先秦,特别是春秋以前,战争是以车战为主,战车的数量和规模往往就反映了国家的实力。所以,又常根据战车的数量和规模将各诸侯国划分为万乘之国、千乘之国和百乘之国等。

正因为如此,先秦的军队也是“以战车为中心”进行编制的,但不同时期的编制又有所不同,通常是战车上配有三名甲士(车左、车右、御手),战车下配有若干甲士和徒兵。

战车下的甲士“均匀”地分布于战车左右和后方,辅助战车上的甲士进行战斗,所以“匀”字才写成半包围状,而“均匀”应该是源自“军匀”一一“军”是匀车,“均”是匀土。

所以,“军”的本义是指“先秦战车,车上甲士手持弓矢和长戈,车下甲士均匀分布于车的左右和后方辅助战斗”。

三、关于“荤”

先秦的战车通常是“双马或四马,单辕,双轮,方舆”,但“军”字并没能表达出到底是双马还是四马。

“荤”从“艸军”,其“艸”正是表意“四轭”,即“四马拉车”,所以“荤”的本义是“四马战车”。

“荤”,四马战车奔驰,尘土飞扬,遮天蔽日,引申出“昏”也,音hun。

“荤”,四马战车奔驰,尘土飞扬,呛鼻迷眼,引申出“熏”也,音xun。

象蒽(葱)、薑(姜)、蒜、椒等辛辣之菜,因气味重呛鼻辣眼,本称为“薰莱”。而“荤”本通“熏”,又有“艸”头,故常被误会而等同于“薰”,这就是“辛菜”从“薰菜”变成“荤菜”的内在逻辑。

又因为象蒽(葱)、薑(姜)、蒜、椒等辛菜又恰好可以去除鱼肉的腥膻之味,故“荤菜”又被用于代指“需用辛菜去除腥膻的鱼肉”,这就是“荤菜”进一步变成“肉食”的内在逻辑。

个人认为,“荤菜”正确读音应该是xun菜,音同“薰菜”。

这是今天闲扯

图片均自网络,侵删,感谢原作者

本文原创,欢迎转载和讨论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