皿的意思(置的意思解释)

几分真心 2023-06-11 01:49:02 网友投稿

咬文嚼字:“阖家欢乐”与“合家欢乐”有哪些不同?

导语:都说学习英语难,但对于很多外国人来说,学习汉语对他们来说更是一场噩梦。某种意义上来讲,学习汉语要比学英语难百倍。有些汉字和词语,对很多中国人来说也搞不明白。就好比本文今天要讲的这两组词语:阖家欢乐和合家欢乐到底有什么区别?估计很少有人知道?这两组词语,您真的能分清吗?

阖家欢乐与合家欢乐什么区别?

阖家和合家:平时您注意了吗?

也许您平时没有过多地注意到这两个词语,总感觉意思相同。它说的是一家人和和睦睦的,欢乐祥和的景象,它们甚至连读音都一样。但是仔细研究:阖家欢乐和合家欢乐,含义却有着微妙的区别?重点就在于汉字“阖”和“合”上。

合家欢乐

阖:总共、全部的意思。

阖,半包围结构,外面一个门,中间一个盍(hé)。盍,表示去掉下面的容器(皿),意思就是食物已经分发完毕,盖上盖子表示全部的意思。阖是一个“门”加一个“盍”,组合在一起说的就是:关上门后,屋里面全部的东西,含有全部总共的意思。当“阖”用在“阖家欢乐”中,意思表达的就是合起门后,屋内一家人快乐祥和的意思,指的是亲人。

说文解字:阖

阖,也指门窗。

阖字的本意也指的门窗,就是我们常见的那种双扇门的木门,就是那种用水抓住门栓里外都能打开的“门”。而当这个汉字用作动词时有关闭的意思。而把“阖”字延伸来讲,也可表示某些行为动作。比如有一个词语叫:纵横捭阖,意思就是:在某些外交上运用手段进行联合或分化。

阖,也指可以来回打开的木门

“阖家欢乐”正确的解读:

有句话说,如果一般的朋友请客吃饭,我们会带他去饭店。如果是你知心的好朋友,会带他到自己的屋内一块做饭吃。这样的行为也迎合了我们国人的家庭观念。“阖”字,关上门后里面所有的人。屋内的人才是我们的至亲至爱的人,门里一家老少,大家聚在一起,高高兴兴享受欢乐的气氛。正所谓不是一家人,不是一家门,有着血缘关系,背后也有着咱们中国人特有的家国观念。所以这个汉字“阖”,意思单指家庭方面的和睦,意思很专一。

阖家欢乐

“合”:相对意思宽泛,表示集合。

而这个汉字“合”,意思就广泛很多了。 “合”,上面一个“亼”jí,下面一个口。“亼”,三面合闭。所以,这个字的本意是闭合,合拢的意思,也指多人集聚、会合之意。“合”指更多的人口集合。这个“合”表达的相对宽泛,可以说同学聚会、朋友集合等,并没有指出一定是家庭血缘上的因素。相对于“阖”字,“合”延伸的含义就太多太多了,比如:合作,合资,配合,闭合等意思。

合,说文解字

阖家欢乐与合家欢乐的区别:

第一:阖家欢乐比合家欢乐更有家族观念。更符合我们对家庭祝福的美好期许。

第二:“阖家欢乐”更注重书面用语,更注重专一性。比如:我们在书面语里,写信、写文章、发祝福信息等正式的场合尽量要用“阖家欢乐”,因为书面语重在品读,品读文字背后的寓意更为重要。如果在口语交谈之中,比较随意的场合,用合家欢乐更能显示出轻松的气氛。

阖家欢乐

特别要指出的是:因为这两个词语的读音相同,说话时根本就分辨不出来,如果是打在字幕上尽量用这个阖家欢乐,免得闹笑话。

结束语:一个词语中别看这一个汉字的差别,这背后也代表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所以,学习好汉字,用好我们自己的母语。

我的专栏《汉字解密》正在积极创作更新中,喜爱汉字的朋友欢迎大家积极订阅噢[玫瑰]

文言文中的代词用法分类详解

1.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吾、我、余、予

说明:第一人称各个代词,表示单数表人称时,译为“我”;表示复数时,译为“我们”;在句中作定语表领属时,译为“我的”“我们的”。是单数还是复数,须根据上下文的文意来判断。

第二人称:汝(先秦古籍中也作“女”,音rú)、尔(ěr)、若、乃、而

说明:第二人称各个代词,表示单数表人称时译为“你”,表示复数时译为“你们”;用作定语表领属时译为“你的”、“你们的”。

诲汝知之乎?(《论语十则》)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

盍各言尔志?(《子路冉有曾皙公西华侍坐》)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

尔其勿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第三人称:之、其、彼、渠、厥

说明:第三人称代词,表示单数表人称时,译为“他(她、它)”;表示复数时,译为“他们(她们、它们)”;用作定语表领属时,译为“他(它)的”“他(它)们的”。

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

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

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孔雀东南飞》)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六国论》)

注意:古汉语人称代词单复数的形式相同。有时“侪(chái)、辈、属、等、曹”附在人称代词后边表示一(同)类人,但它们不同于现代汉语的“们”,含有“等等、一批”的意思。

倘复请之,吾辈无生理矣。(《狱中杂记》)

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苏武传》)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戏为六绝句》)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2.指示代词

①近指代词:此、是、斯、兹、之、尔、若、然

近指代词可译为“这、这里、这个、这样、这种”。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十则》)

总此十思,宏兹九德。(《谏太宗十思疏》)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

同时被逼迫,君尔妾亦然。(《孔雀东南飞》)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饮酒(其五)》)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出师表》)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孟子·梁惠王上》

河东凶亦然。(《寡人之于国也》)

②远指代词:彼、其、夫、尓、伊

远指代词可译为“那、那里、那个、那些”。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赤壁赋》)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烛之武退秦师》)

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

3.无定代词:或、莫、靡

“或”是肯定性的无指代词,可译为“有的、有人”。“莫”“靡”是否定性的无指代词,他们只能做主语,可译为“没有人、没有东西”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伤仲永》)

人固有一死, 或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梦游天姥吟留别》)注意:这里的“或”作“有时”讲。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鱼我所欲也》)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屈原列传》)

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晋灵公不君》)

4.疑问代词

①问人:谁、孰

说明:问人的疑问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谁”,在选择问中要译为“哪一个”。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隆中对》)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用在选择问句中,“孰”意为“哪一个”。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孰与”意为“与……相比,哪一个更……”

惟坐待亡,孰与伐之。(《后出师表》)这里因为比较的对象优劣分明,表示一种反问语气,可以译为“哪里比得上?”

卿言多务,孰若孤?(《孙权劝学》)注意:“孰若”意为“哪里(怎么)比(赶)得上”。

②问事物:何、奚、恶

问事物的疑问代词,可译成“什么”。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咏雪》)

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聊乘化以归尽,乐天天命复奚疑!(《归去来兮辞》)

③问处所:安、焉、奚

说明:可以译为“哪里”

沛公安在?(《鸿门宴》)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行路难》)

彼且奚适也?(《逍遥游》)

④情况或原因:安、焉、奚、胡、恶(wū)

盍(hé)、何

说明:问情况或原因的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怎么、什么、为什么”。

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

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归去来兮辞》)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王冕好学》)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奚以……为”固定句式,意为:“哪里用得着……呢?”

既目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归去来兮辞》)

沛公安在?(《鸿门宴》)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木兰诗》)

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湖心亭看雪》)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归去来兮辞》)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胡为”相当于“胡”,仍然是询问原因。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满井游记》)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盍至此乎?” (《庖丁解牛》)

何则:意为“为什么”,常用于自问自答。如:(邹阳)乃从狱中上书曰:“……谚曰:‘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何则?知与不知也。”(《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

5.“者”字结构和“所”字结构

“者”和“所”是辅助性代词,它们有一定的指代作用,但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

▲“者”字结构,表示“……的人”“……的事物”

①者”放在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形容词(或形容词性词组)之后。

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童趣》)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峡》)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塞翁失马》)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伤仲永》)

京中有善者。(《》)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爱莲说》)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核舟记》)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记承天寺夜游》)

②于数词之后,可译为“样”“种”“类”“方面”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我所欲也》)

③于时间词或名词之后,复指前面的时间词或名词,起强调作用,无法译出。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报任安书》)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孙权劝学》)

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勾践灭吴》)

▲“所”字结构,“所”字常位于动词(动词性词组)前,是这个结构具有名词性,根据情况可译为“……的东西”“……的人”“……的情况”“……的原因”等。

①放于动词之前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十则》)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咏雪》)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记》)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大道之行也》)

②用在介词和动词(动词性词组)前面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隆中对》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公之逮所由使也。(《五人墓碑记》)

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促织》)“所”后只有介词“自”,没有动词。

臣之所好者道也。(《庖丁解牛》)“所……者”结构前可加动作的发出者作定语来修饰,作用和“所”单用相同。

注意:者字和所字可以和动词分别组成者字结构和所字结构。但“动词+者”表示施事,是行为的主动者。而“所+动词”表示受事。是行为的受动者。比如“说者”是说话的人。“所说”是说话指出的人(或事物)。下面列出文言文中的常见词类,括号内是其释义。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