款的意思(欹的意思和含义)

流水随风 2023-07-28 10:57:14 用户分享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谈谈我国古代打击乐器“磬”的起源

音乐艺术几乎是伴随着最初的生产斗争逐渐地发生了。石器时代的先民们,经常听到石头的撞击之声。“凡音者,生人心者也。”人们就会注意到这里面有不同的音响。经过适当的组合,尤其悦耳,而且还具有消除疲劳、振奋精神的作用,甚至有人要情不自禁地随之手舞足蹈起来。

《吕氏春秋》上说:“尧命夔拊石击石,以象上帝玉磐之音,以舞百兽。”这里虽然蒙上了神话色彩,但也有石器时代初民的粗扩生活气息。最初的乐器正是从石器工具脱胎而出的。

我国在商周时期乐器的发展已十分可观。据说当时已经使用的乐器有六、七十种之多,《诗经》里提到的就有二十九种乐器名称。其中属于打击乐器的,如钟、磬、鼓、缶、铃、簧等等,有二十一种,吹奏乐器(箫、管、籥、埙、篪、笙)六种,弹弦乐器(琴、瑟)两种。就制作材料而言,包括土、匏、皮、竹、丝、石、金、木。真是五光色,琳琅满目。

一、在商朝,磬是只有帝胄王族才配享用的高级乐器

现在我们常用“锣鼓喧天”一词来描写热闹喜庆场面。鼓、锣之属在我国出现得很早,传说远古时代伊耆氏就有土制的鼓,草扎的鼓槌。在生产劳动和军事活动中,鼓曾一度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比起钟、磬在往日的地位来,又嫌稍逊风骚。

钟磬这些古乐器,在现代的乐队里除了偶尔猎奇点缀,发思古之幽情以外,几乎已经绝迹。但在古代却是主要的乐器。

1973年9月下旬,在河南省安阳市殷墟洹水南岸发现了一个殷代石磬。它用灰色岩石作原料,两面都饰有张口欲吞、精致逼真的虎形花纹。仅就美工而论,它已不失为一件古色古香的珍品。其实它在商朝,是只有帝胄王族才配享用的高级乐器。

其悬孔上方两侧被悬绳长年磨损的印记,磬面的累累敲痕,标志着它曾于石城金阙之中,饱览钟鸣鼎食的景象。除了石磬以外,后来还出现了玉磬,制作工艺也愈加精巧。

二、古人如何对磬进行调音?

在春秋时期就有专门造磬的工匠,叫做“磬氏”。他们有一套造磬的经验,譬如对于校音,就有“已上则磨其旁,已下则磨其端”的方法。

就是说当石磬的发音频率太高时,通过磨磬体的两面,使它变薄,以便降低振动频率。当磬体发声的频率太低时,就磨它的两端,使磬体相对变厚,从而可以提高振动频率,获得所需的磬声。

学过物理学的人,了解这点并不很难,但是在三千年前要总结出这套规律却非同小可。有了这种保证“音准”、准确把握音调高度的经验,古代人才能欣赏到说耳的磐声。

三、“编钟”和“编磬”

古时的钟、磬,不但单独撞击,远在商周时代就出现了所谓“编钟”或“编磬”。就是说把若干个大小不同的钟(或磬)相次编排起来,悬挂在一个专门的架子(称为“虚”)上。因为每个钟的音调不同,按音谱打击起来,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这种组合乐器的演奏,显然是需要相当的技巧。据《周礼》上说,那时还专门设有乐师教授。

1978年,湖北省随县一座战国时代的曾侯乙墓,出土几组编钟,大小64件,总重量达2500多公斤,六个青铜铸造的佩剑武士,双手支托着钟架横梁。整个遗物保存完好,造型奇特,蔚为奇观。尤其奇妙的是,只要准确敲击钟上两个不同的标音位置(正面和一侧),每一件钟都能发出两个不同的乐音。上中层编钟发音清脆嘹亮,给人以明快之感,下层编钟则深沉宽宏,浑厚朴实。

此外,河南信阳出土的一套十三枚春秋末期的编钟,每口钟同样能发两个音。敲击钟体隧部,钟发一个音,敲击它的鼓部,又发另一个音;两个音的频率之比大多是一比一点二左右。科研人员发现,钟体上某些部位有磨、锉的痕迹,调音方法符合声学规律。

可见在钟的制造上,我国古代工匠有着丰富的经验与创造。周朝时把制钟的人叫“凫氏”,《考工记》把他们的经验体会记载下来,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科学文化遗产。

四、古乐钟为何要做成像片瓦合在一起那样形状

那时候,钟用青铜铸造,为了求得好的发音效果,他们摸索出了铜锡的配方比例以六比一为佳的经验数据。特别是他们知道“薄厚之所震动,清浊之所由出,侈弇之所由兴”,发现了钟体厚薄、钟口大小与其振动、发音的频率高低、清浊、抑扬急郁之间的关系。它还说:“钟已(太的意思)厚则石,已薄则播。”就是说钟太厚则声音太闷,不明快,太薄则声音太散,不结实,均于音色不利。关于响度及它和传播距离的关系,《考工记》里也提到“钟大而短,则其声疾而短闻,钟小而长,则其声舒而远闻。”这些都是符合于声学原理的。

古钟的造型,以起源于西周中期的甬钟见长。甬钟“钟体、钟柄皆下大,渐敛而上”,其表面铸有精美的纹饰,线条过渡优美顺畅,这是聪明的工匠从大自然的美景获得的启示,精巧构思,匠心独运之作。

不过,为了声学效果良好,“古乐钟皆扁如盒(合)瓦”。什么道理呢?古人自有主张。但是这一套后来失传了,外行制钟,一味追求好看,都制成了圆钟。“急叩之晃晃然不成音律”。这个千古疑案直至到了沈括手中,才迎刃而解。

沈括这位多才多艺的科学家,也涉足音乐园地,留下了宝贵的足迹。据《宋史・艺文志》记载,他的音乐著作包括《乐论》、《乐器图》、《三乐谱》和《乐律》等等,可惜均已佚失。唯独在《梦溪笔谈》中还保存了五十多条关于音乐的记载。

这些虽然算不上系统的音乐著作,但含有许多独创性的见解,是我国音乐发展史上不可多得的珍贵遗产。沈括对古乐钟的发声问题作了深入的研究,他正确解释了古乐钟为什么铸成像片瓦合在一起那样形状的原因。从演奏效果看,圆钟受击后在快速旋律中,易发生声波干扰,而古代的扁钟却无这个弊病。沈括对古乐钟发音情况的分析符合近代声学的原理。

关于青海方言,姑舅们知道多少呢?

“你知道青海话中的夜来、巧儿、主腰、赛阳娃、弧度是撒意思吗?要是你没挖清着,那脑给你好好说个。”

青海方言,青海的汉语方言,属于官话体系。由于历史上人口的迁徙、各民族长期相处,形成了青海汉语自己的独特风格,其语言、语法很有特点。青海地区的汉语,主要以西宁河湟方言系为主,西宁话流行于全省各地,按发音和咬字分为循化、化隆、民和、乐都、湟中(平安、互助)、湟源、大通(门源)、西宁等八种。

青海方言的词汇形象生动、富有魅力,形成精细、委婉、幽默、轻快的风格。人们说话时方言加普通话,又产生了一种青海的普通话“青普话”。 青海话与普通话差距较大,在西宁虽然普通话非常普及和流行,但要接触真正的青海人如果不会说青海话恐怕是很难说的。因为青海话里的一些词语是无法用普通话来翻译的。青海话包容了众多方言的成分,至少在考证有陕西话、安徽话和江苏话以及藏语和土语的内容了,可谓是包罗万象。究其原因,是因为在青海的历史上本来就是多民族多省份人员交会的地方,也是汉文化与藏土蒙等少数民族文化交流交会的地方,这种文化的交会反映到语言中便形成了独特的青海方言。而青海方言中内地多省份方言的重叠,表明在自汉代以后汉族大量移居青海以后,来自江浙、陕山、四川一带的方言大量在青海地区进行融合的结果。移居青海的人员成分的多样决定了方言成分的多样性。

以青海方言为主的西宁方言,与普通话相比,最明显的特点是:不分前后鼻音,如在口头发音上“成就”和“陈旧”难分,“真”、“蒸”同音,“秦”、“情”同音,“心”、“兴”、“新”同音,“卖”、“买”同音等等;在声母方面,普通话凡读为“zh”、“ch”、“sh”的翘舌音在青海话里明显地分为两类,一类仍读“zh”、“ch”、“sh”,与普通话相同,一类却读成平舌音“z”“c”、“s”,例如“栈”、“沾”等字与“占”、“战”等字普通话读音完全相同,而在青海话里前一组声母读“z”,后一组读“zh”,二者有明显的区别。再如“生”、“牲”、与“声”、“升”等同音。

“ 下面就说点青海话的方言词汇啊给你们”

“ “夜来晚夕”(昨天晚上)、“央及”(请人帮忙)、“主腰”(棉袄)、“花泛”(灵活)、“扁食”(饺子)、“年思”(去年)、“孽障”(可怜)、“增死扒命”(很吃力)、“阿大”(爸爸)“加”(他)、“阿门了(liao)”(怎么了)等”。

最后来个青海话四级考试

一、单选题(30分)

1、“用手撕扯的青稞面片”是怎样说的?

A. 散片 B.破布衫 C.扯片 D.散布衫

2、“哭皮胎”是指什么?

A.爱啼哭的妇女 B.质量低劣的轮胎 C.爱撒娇的小女孩 D.爱啼哭的小孩

3、“散匠”是指什么人?

A.挥霍钱财的人 B.散工 C.散漫的人辈出 D.出海捕鱼的人

4、“攮棒”是形容什么类型的人?

A.十分凶狠的人 B.呆头呆脑的人 C.不通情里的人 D.专门做苦力的人

5、“教席”的意思是?

A.出海 B.教书 C.洗澡 D.睡觉

二、判断题(50分)

1、“虚皮胎”是指虚弱的人(3分)

A.是 B.否

2、小偷的叫法是“贼娃”(3分)

A.是 B.否

3、婴儿的叫法是“月娃娃”(3分)

A.是 B.否

4、“整匠”是指做事思前想后的人(3分)

A.是 B.否

5、“搅打“”即打扰之意(3分)

A.是 B.否

6、“红丢丢儿”的是褒义词(3分)B

A.是 B.否

7、“旋旋儿”是即渐渐的意思(3分)B

A.是 B.否

8、“撂”有扔掉之意(3分)B

A.是 B.否

9、“可可西里”在青海话里是“美丽的青山、美丽的姑娘”的意思(3分)A

A.是 B.否

10、青海流传的一名话是,“据说某人去某家,主人给饭吃,他嘴里说着不吃不吃,可是连吃三碗,主人家的锅都见底了,此之谓“不吃不吃三大碗””(3分)A

A.是 B.否

三、简答题(20分)

1、带有“谈“的意思的词语是?

“戏” 、 “喧” 、 “缵 ” 、“嚓”

2、“车队款款地、款款地绕城一大圈,遇路口鸣放鞭炮,到达新房”。当中款款地的意思是?

慢慢地 轻轻地 威风地 有气派地

来看看答案,看你答了多少分

单选题:1、B 2、D 3、A 4、B 5、C

判断题:1、B 2、A 3、A 4、B 5、A 6、B 7、B 8、B 9、A 10、A

简答题:1、喧 缵

2、慢慢地、有气派地、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