侑的意思(值的意思和含义)

未及挽留 2023-06-26 08:21:46 用户分享

漫谈甲骨文中那些和祭祀有关的历史常识

提起甲骨文,我们对它的第一印象就是祭祀。的确,甲骨文中记载了大量殷商时期祭祀的信息。

今天,人们从甲骨文所记载的这些祭祀文字中,可以寻找到很多历史信息,同时也能够还原很多3000年前先民生产、生活的历史情境,甚至还可以破解一些困扰千年的历史迷题。

首先,咱们先从甲骨文中所记载的祭名开始聊起。

祭名,代表当时商人举办祭祀活动的形式与内容。

在《礼记·祭统》有记载:“凡祭有四时:春祭曰礿,夏祭曰禘,秋祭曰尝,冬祭曰烝。”

根据今天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对甲骨文的破译与统计,商代时期的祭名,最少在200个以上。比如我们今天解读甲骨文的时候,经常可以看到对照甲骨文翻译过来的以下文字:

燎、禘、侑、岁、舞、求、卯、戠、取、伐、告、报、沉等。

这些就是各种各样的祭名。

我们试着从这些祭名中挑选几个,进行解析一下。

1、燎。顾名思义,大家一看这个字估计应该可以猜个八九不离十。火字旁的燎原之燎字,必然是和火有关。燎祭,也就是在祭祀活动中,进行一些烧火的仪式。

2、禘。禘祭和燎祭,都是和焚烧有关。

3、侑。侑这个字,本身是劝的意思,那么侑祭,据董作宾先生考证,应该是祭祀时候,演奏的劝神明、先祖进食的音乐。

4、岁。根据学者们的考证,岁在甲骨文中,应该是刿的意思,即宰杀祭品,至于宰杀的方法则有多种多样。

5、卯。卯祭,就是将用来祭祀的牛、羊或者猪,从中间剖成两半,有点像今天卖肉的商户,会把宰杀过的猪从中间劈成两扇一样。

6、戠。即用动物的肉干进行祭祀。

7、伐。即在祭祀活动中砍掉人的头(一般都是“羌”人的头,的确有点血腥)。

8、告。即祈求的意思。一般甲骨文中出现这个字的时候,多是希望神明或者先祖能够帮助实现某些诉求,比如农业生产能够实现风调雨顺,或者战争能够取得胜利等。

那么举行祭祀,会使用哪些祭品呢?

熟悉甲骨文的人,可能会脱口而出,祭品肯定是猪牛羊为多。

事实上,商朝在对神明、上帝、先祖进行祭祀时候,对于祭品的使用是非常有讲究的。

牛、羊、猪虽然是常用的动物祭品。但是不同的祭祀对象,用的牛、羊、猪也是不同的。

这些是怎么进行区分呢?我们从甲骨文中可以略见一斑。

如果祭祀比较重要的商王,通常用的祭品是牢、(上面一个宝盖头、下面一个羊的字)、或者白牛等。

牢也是牛的意思,牢的不同寻常之处在于它是经过特别饲养、专门用来祭祀的牛,不同于寻常的牛。这个牢字的字形本身就很有意思,宝盖头内一头牛,也就是指在固定场所被饲养长大的牛。

同理,在甲骨文中还有一个宝盖头下面一个羊的文字,只可惜这个字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存在了,只好用这句话来描述这个字的形态。它虽然也是指羊,但是和牢一样,是经过特殊饲养、专供祭祀的羊。

甲骨文中还经常出现白牛用作祭品。

大家知道,“殷人尚白”,所以挑选白色的牛用来祭祀,祭祀对象肯定是比较尊贵的人物了。

除了以上这些外,常用的祭品还有牡,指的是公牛。豚,指的是小而肥的猪以及犬类。

以上是和大家一起简单分享了一下商代的主要祭祀仪式和祭品内容。

甲骨文中所记载的形形的祭祀活动,向我们再现了在生产力水平和科技水平相对落后的历史阶段,先民们在充满未知因素和神秘色彩的大自然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敬畏心理和渴望进一步改变自身命运的进取精神。

通过对祭名和祭品的研究、考证,对于我们印证一些历史文献资料,也会起到非常大的帮助和推动作用。

仅举一例。

在司马迁创作的《史记—殷本纪》中,记载了伊尹流放太甲的历史:

“帝太甲既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汤法,乱德,于是伊尹放之于桐宫。三年,伊尹摄行政当国,以朝诸侯。帝太甲居桐宫三年,悔过自责,反善,于是伊尹乃迎帝太甲而授之政。”

同样在另一部历史文献《竹书纪年》中,对于这段历史却是另一番描述:

“仲壬崩,伊尹放大甲于桐,乃自立也。”

“太甲潜出桐宫,杀伊尹自立。”

完全成了一出充满血腥味的宫廷。

那么究竟《史记》和《竹书纪年》谁的可信度更高呢?真实的历史又是怎样的呢?

甲骨文中对商王太甲、外丙以及伊尹祭祀的记载给了我们最为贴切的说法。

在甲骨文中,后世商王对于伊尹的祭祀是颇为隆重的,远胜过其他商王朝的朝臣,比如:

“丁丑卜,伊尹岁三牢”——正如前面解析,牢是指经过特殊饲养、用于祭祀的牛。能够获得如此数量的牢进行祭祀,足以说明伊尹在商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类似的对伊尹祭祀的记录还有很多。

如果真的发生了太甲“杀伊尹自立”的事件,那么太甲在复位后,定会将伊尹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后世商王绝不会给予他那么隆重的祭祀。

所以《竹书纪年》这段对“太甲杀伊尹”的记载足见是非常荒谬的。

咱们再来看一下对太甲和外丙祭祀的记载。

太甲是成汤的嫡长孙,而外丙是太甲的叔叔。

在甲骨文记载的周祭顺序中,祭祀太甲之后,紧随其后的不是他的儿子商王太庚,而是他的叔叔太甲。

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在商王太甲和太庚父子二人分别执政的间隙,曾经有过一个过渡阶段,是由太甲的叔叔外丙担任商王进行填补的,之所以会出现这个过渡阶段,很有可能就是因为出现了《史记》中记载的“帝太甲既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汤法,乱德,于是伊尹放之于桐宫。”

在太甲流放期间,《史记》认为是“伊尹摄行政当国”,那么按照甲骨文的记载,极有可能是伊尹并没有摄政当国,而是临时让太甲的叔叔外丙担任商王。待太甲改过自新后,才将王位归还于他。

将商王流放、再安排一个旁系出身的王室贵族临时担任商王,待前任商王悔过自新后,再把临时的商王罢黜掉,让前任商王回来继续上班。伊尹这看似云淡风轻的操作,如果没有绝对的权威和地位,无论如何是不可能做到的。

这种推测,在甲骨文中对太甲和外丙的祭祀中,也可以略见一斑。

对太甲的祭祀是这样的:

“登大甲(即太甲)牛三百”。

用三百头牛祭祀太甲,那会是怎样壮观的一幅场景,大家自行去脑补吧。

太甲作为成汤的嫡长孙,因而受到这样隆重的祭祀,不仅说明了太甲在痛改前非之后,做了不少有利于商王朝发展的业绩,也足以说明商人心目中对于开国君主成汤的万分崇敬,因此爱屋及乌。

那么对于外丙的祭祀,则显得寒酸许多:

“乙未卜,御外丙牛一”——用一头很普通的牛来祭祀外丙。

不仅商人对外丙的祭祀很简单,而且次数也很少。

这充分说明了,外丙虽然曾经身为商王,但是后世商人都很清楚,他那是特殊时期被安排临时接替太甲的,而且后来又归还给了太甲。

之所以对他的祭祀那么寒酸、简单,一方面是因为他是商朝重臣伊尹为了稳固商王朝统治管理,打破宗法传位制度,临时运作的结果,在众多商王中,存在感的确不明显,另一方面,对于像他这样旁系出身的商王,后世对他们的祭祀原本就很简单。

在很多人看来,商王朝实施的是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两种传位方式并行的宗法制度。但是,至少从甲骨文中对嫡系和旁系商王祭祀的规模明显差别来看,成汤在开建商王朝后,必然认同的是父传子的模式,正才是商人们真正认同、具有权威性的传位模式。至于兄终弟及,那是在迫不得已或者特定的历史时期,才不得不采用的,后世的商人从未将其作为主流的传位制度。

(全文完)

漫谈甲骨文中那些和祭祀有关的历史常识

提起甲骨文,我们对它的第一印象就是祭祀。的确,甲骨文中记载了大量殷商时期祭祀的信息。

今天,人们从甲骨文所记载的这些祭祀文字中,可以寻找到很多历史信息,同时也能够还原很多3000年前先民生产、生活的历史情境,甚至还可以破解一些困扰千年的历史迷题。

首先,咱们先从甲骨文中所记载的祭名开始聊起。

祭名,代表当时商人举办祭祀活动的形式与内容。

在《礼记·祭统》有记载:“凡祭有四时:春祭曰礿,夏祭曰禘,秋祭曰尝,冬祭曰烝。”

根据今天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对甲骨文的破译与统计,商代时期的祭名,最少在200个以上。比如我们今天解读甲骨文的时候,经常可以看到对照甲骨文翻译过来的以下文字:

燎、禘、侑、岁、舞、求、卯、戠、取、伐、告、报、沉等。

这些就是各种各样的祭名。

我们试着从这些祭名中挑选几个,进行解析一下。

1、燎。顾名思义,大家一看这个字估计应该可以猜个八九不离十。火字旁的燎原之燎字,必然是和火有关。燎祭,也就是在祭祀活动中,进行一些烧火的仪式。

2、禘。禘祭和燎祭,都是和焚烧有关。

3、侑。侑这个字,本身是劝的意思,那么侑祭,据董作宾先生考证,应该是祭祀时候,演奏的劝神明、先祖进食的音乐。

4、岁。根据学者们的考证,岁在甲骨文中,应该是刿的意思,即宰杀祭品,至于宰杀的方法则有多种多样。

5、卯。卯祭,就是将用来祭祀的牛、羊或者猪,从中间剖成两半,有点像今天卖肉的商户,会把宰杀过的猪从中间劈成两扇一样。

6、戠。即用动物的肉干进行祭祀。

7、伐。即在祭祀活动中砍掉人的头(一般都是“羌”人的头,的确有点血腥)。

8、告。即祈求的意思。一般甲骨文中出现这个字的时候,多是希望神明或者先祖能够帮助实现某些诉求,比如农业生产能够实现风调雨顺,或者战争能够取得胜利等。

那么举行祭祀,会使用哪些祭品呢?

熟悉甲骨文的人,可能会脱口而出,祭品肯定是猪牛羊为多。

事实上,商朝在对神明、上帝、先祖进行祭祀时候,对于祭品的使用是非常有讲究的。

牛、羊、猪虽然是常用的动物祭品。但是不同的祭祀对象,用的牛、羊、猪也是不同的。

这些是怎么进行区分呢?我们从甲骨文中可以略见一斑。

如果祭祀比较重要的商王,通常用的祭品是牢、(上面一个宝盖头、下面一个羊的字)、或者白牛等。

牢也是牛的意思,牢的不同寻常之处在于它是经过特别饲养、专门用来祭祀的牛,不同于寻常的牛。这个牢字的字形本身就很有意思,宝盖头内一头牛,也就是指在固定场所被饲养长大的牛。

同理,在甲骨文中还有一个宝盖头下面一个羊的文字,只可惜这个字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存在了,只好用这句话来描述这个字的形态。它虽然也是指羊,但是和牢一样,是经过特殊饲养、专供祭祀的羊。

甲骨文中还经常出现白牛用作祭品。

大家知道,“殷人尚白”,所以挑选白色的牛用来祭祀,祭祀对象肯定是比较尊贵的人物了。

除了以上这些外,常用的祭品还有牡,指的是公牛。豚,指的是小而肥的猪以及犬类。

以上是和大家一起简单分享了一下商代的主要祭祀仪式和祭品内容。

甲骨文中所记载的形形的祭祀活动,向我们再现了在生产力水平和科技水平相对落后的历史阶段,先民们在充满未知因素和神秘色彩的大自然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敬畏心理和渴望进一步改变自身命运的进取精神。

通过对祭名和祭品的研究、考证,对于我们印证一些历史文献资料,也会起到非常大的帮助和推动作用。

仅举一例。

在司马迁创作的《史记—殷本纪》中,记载了伊尹流放太甲的历史:

“帝太甲既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汤法,乱德,于是伊尹放之于桐宫。三年,伊尹摄行政当国,以朝诸侯。帝太甲居桐宫三年,悔过自责,反善,于是伊尹乃迎帝太甲而授之政。”

同样在另一部历史文献《竹书纪年》中,对于这段历史却是另一番描述:

“仲壬崩,伊尹放大甲于桐,乃自立也。”

“太甲潜出桐宫,杀伊尹自立。”

完全成了一出充满血腥味的宫廷。

那么究竟《史记》和《竹书纪年》谁的可信度更高呢?真实的历史又是怎样的呢?

甲骨文中对商王太甲、外丙以及伊尹祭祀的记载给了我们最为贴切的说法。

在甲骨文中,后世商王对于伊尹的祭祀是颇为隆重的,远胜过其他商王朝的朝臣,比如:

“丁丑卜,伊尹岁三牢”——正如前面解析,牢是指经过特殊饲养、用于祭祀的牛。能够获得如此数量的牢进行祭祀,足以说明伊尹在商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类似的对伊尹祭祀的记录还有很多。

如果真的发生了太甲“杀伊尹自立”的事件,那么太甲在复位后,定会将伊尹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后世商王绝不会给予他那么隆重的祭祀。

所以《竹书纪年》这段对“太甲杀伊尹”的记载足见是非常荒谬的。

咱们再来看一下对太甲和外丙祭祀的记载。

太甲是成汤的嫡长孙,而外丙是太甲的叔叔。

在甲骨文记载的周祭顺序中,祭祀太甲之后,紧随其后的不是他的儿子商王太庚,而是他的叔叔太甲。

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在商王太甲和太庚父子二人分别执政的间隙,曾经有过一个过渡阶段,是由太甲的叔叔外丙担任商王进行填补的,之所以会出现这个过渡阶段,很有可能就是因为出现了《史记》中记载的“帝太甲既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汤法,乱德,于是伊尹放之于桐宫。”

在太甲流放期间,《史记》认为是“伊尹摄行政当国”,那么按照甲骨文的记载,极有可能是伊尹并没有摄政当国,而是临时让太甲的叔叔外丙担任商王。待太甲改过自新后,才将王位归还于他。

将商王流放、再安排一个旁系出身的王室贵族临时担任商王,待前任商王悔过自新后,再把临时的商王罢黜掉,让前任商王回来继续上班。伊尹这看似云淡风轻的操作,如果没有绝对的权威和地位,无论如何是不可能做到的。

这种推测,在甲骨文中对太甲和外丙的祭祀中,也可以略见一斑。

对太甲的祭祀是这样的:

“登大甲(即太甲)牛三百”。

用三百头牛祭祀太甲,那会是怎样壮观的一幅场景,大家自行去脑补吧。

太甲作为成汤的嫡长孙,因而受到这样隆重的祭祀,不仅说明了太甲在痛改前非之后,做了不少有利于商王朝发展的业绩,也足以说明商人心目中对于开国君主成汤的万分崇敬,因此爱屋及乌。

那么对于外丙的祭祀,则显得寒酸许多:

“乙未卜,御外丙牛一”——用一头很普通的牛来祭祀外丙。

不仅商人对外丙的祭祀很简单,而且次数也很少。

这充分说明了,外丙虽然曾经身为商王,但是后世商人都很清楚,他那是特殊时期被安排临时接替太甲的,而且后来又归还给了太甲。

之所以对他的祭祀那么寒酸、简单,一方面是因为他是商朝重臣伊尹为了稳固商王朝统治管理,打破宗法传位制度,临时运作的结果,在众多商王中,存在感的确不明显,另一方面,对于像他这样旁系出身的商王,后世对他们的祭祀原本就很简单。

在很多人看来,商王朝实施的是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两种传位方式并行的宗法制度。但是,至少从甲骨文中对嫡系和旁系商王祭祀的规模明显差别来看,成汤在开建商王朝后,必然认同的是父传子的模式,正才是商人们真正认同、具有权威性的传位模式。至于兄终弟及,那是在迫不得已或者特定的历史时期,才不得不采用的,后世的商人从未将其作为主流的传位制度。

(全文完)

这几个参数为什么对改装轮毂来说非常重要?

玩改装的第一步必须要对汽车的四只脚做文章,就是轮胎,轮胎重中之重就是轮毂。

更换一个夸张又前卫的大轮毂,不仅可以提升操控感,还能美观。改装轮毂需要注意什么细节呢?

为了增加操控性能降低簧下质量,是不是轮毂都是这样的呢?

ET值和J值 PCD孔距和CB中心孔这些是轮毂的主要尺寸,必须要看清楚。

ET值可以简单理解为偏距,它是指轮毂安装面与轮毂中心线的距离,偏距可以分为正偏距、零偏距、负偏距三种。

比如ET45,代表偏距为35毫米,这个数值越小,那么轮毂就会越偏向车体外侧。

要改变ET值可以通过在轮毂与刹车之间这个固定螺栓的地方来安装法兰盘,这样就可以让轮毂显得更加饱满突出。

都说要轮毂的视觉效果更加强烈,怎么看才最直接呢?其实还是轮毂的内凹和外凸来决定的,轮毂的外凸就是正值,轮毂的内凹就是负值。

什么样的车会用到内凹,ET为负数的轮毂呢?没错就是那些改了宽体的车。

喜欢玩大包围宽体的车主,就是那些改装了宽体的车型,就会用到内凹的轮毂,就是要用到ET为负数轮毂。

J值是什么?

它是可以影响到轮毂能装上多宽的胎,要采用什么类型的轮胎。

要是轮胎与轮廓的宽度相差太大的话,轮胎就会有发生脱落的危险。

PCD就是我们所说的孔距,意思是固定轮毂的螺栓孔位数连成的圆圈直径,4*100的意思是四个螺栓孔位,这个圆的直径为100毫米。

这个孔距非常关键,它关系到一个轮毂能不能用在这辆车上,不同类型的车,它的孔距也会不一样。

不是每一辆车的孔距都是一致的,都会出现不相符的。

孔距虽然是一个很固定的安装位置,但是也能通过转换法兰来改变孔距,以达到可以安装这个轮毂。

这个方法虽然能解决这个孔距不一致安装不了的困难,但是轮胎是与地面接触最强的零部件,可能会带来强度不够的情况,这种方法一般很少去用。

CBD不是我们说的中央商务区,它是中心圈的意思,指的是与车辆连接部分的轮毂中心直径,轮毂的中心圈太大的话,改装不了,可以加变径圈就行了。

许多改装品牌的轮毂都有中心孔距过大的情况,因为大了可以更好的加变径圈,所以小了就没办法使用了。

要改装更换轮毂,好看这个东西大家都想要,首先还是要先看这些轮毂的数据,与你的车型能不能适用。

不然等你买回来后,才发现安装不上去,还会遇到像剐蹭轮眉、内衬,避不开刹车这种问题出现。

轮毂大是好看,但是一味的追求大,就不好了,轮胎的直径最好不要随意去改。

因为会带来不好的效果,比如实际速度与表上的时速不相符合。不准的时速你敢开吗?超速你都不知道,罚款扣分冤不冤枉?

在更换轮毂后,或者更换了轮胎,必须要去做动平衡,轮胎动过之后,轮胎会不平衡,这是一定要做的项目。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