赕(赕是什么意思)

君心似我心 2023-06-15 12:09:30 用户分享

寻访茶马古道滇藏线 | 大理的喜洲古镇

你好!我是茶有道道,点击上方“关注”,我们为你分享茶文化的方方面面。

从云南普洱出发,寻访茶马古道滇藏线周围的重镇、驿站和村寨。茶马古道滇藏线专题从普洱景谷开始,沿着滇藏线一路北上,寻访西北线周围的重要城镇。我们希望通过这条世界上地势最高、山路最险、距离最遥远的茶马文明古道,了解更多茶马古道的历史文化和沿途周围的秀美风光和风土人情。我们进入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内,因为大理各县市均位于茶马古道滇藏线主线周围,古驿道文化和遗址遗存比较丰富。我们将探访南涧、巍山、祥云、弥渡、漾濞、剑川等一些重要城镇。前面为大家分享了大理古镇,今天来介绍大理的喜洲古镇。

喜洲位于大理古城以北18公里处,东临洱海,西枕苍山,喜洲是重要的白族聚居的城镇,这里有着保存最多最好的白族民居建筑群。从布局上看是典型的“三坊一照壁”及“四合五天井”的白族庭院格局。这些民居雕梁画栋、斗拱重叠、翘角飞檐、门楼、照壁、山墙的彩画装饰艺术绚丽多姿,充分体现了白族人民的建筑才华和艺术创造力。《中国国家地理》描述说:喜洲是“最繁华最美好的世外桃源”......老舍先生笔下的东方剑桥,苍洱之间绝美的世外桃源 !

航拍喜洲古镇的远景

喜洲古镇的白族民居风格的门楼

喜洲现在是一个行政区划镇政府的所在地,但历史上它却具有一个城市的规模。早在南诏迁移过来洱海周围之前,这里就是白族先民“河蛮”的聚居地,当时称大厘城,居民已经很多,传说,隋文帝的将领有个叫史万岁的在这里扎兵马,所又称它为史城,附近的平坝子就称作“史赕”(赕与甸意思相同)。到了南诏末时,又在这里建造了皇宫。城的格局从地名上可以 找到蛛丝马迹,周围就有城北、城东、城南等村名,过去考古工作者还在镇上发掘到南诏时的有字瓦、布纹厚瓦和莲花纹瓦当等。

历史上喜洲镇是南诏的军事重镇,文化比较发达,曾为国家输出了许多社会各界的知名人士。过去喜洲的工商业也比较发达,曾是云南的商贸中心之一。

喜洲镇的正义门

大理喜洲的正义门是地标式的古建筑,始建于清朝末年,为重檐歇山顶阁楼式建筑,坐东朝西,是喜洲镇的西大门。正义门的门楼上是魁星阁。门内有一把陡直的木楼梯可通向魁星阁。

喜洲镇古民居和成片的稻田

白族民居建筑群

喜洲镇的大青树

一到喜洲,首先见到的是村头那两棵枝繁叶茂如伞盖的大青树。这是在我国北方难得见到的一种乔木,俗名又叫万年青,学名是高山榕树。白族人认为,大青树是一个村庄兴旺的象征,因此又把它称作“风水树”。大青树是一个古老的白族村庄都有少不了有自己的风水树。这种树通常与戏台一起组成村民们的群体活动中心。喜洲村头的这两棵树,年代已经很古老 。传说 这是两棵一阴一阳树,一棵萌发另一棵落叶,周而复始,交替繁荣;一棵结果另一棵永不结果。劳动间歇时,村民常在树荫下的小憩;“绕三灵”的长蛇阵般的队伍要绕着它狂欢;就是村上的人死了,送葬的人群也要朝着它绕一周,并把纸幡插在树下烧毁,藉以寄托死者对村庄的依恋。不远处东北角的村子里也有一棵老太太青树。每当秋天到来,常栖满了雪白的鹭鸶,这是喜洲特有的景观。

十隍殿

正义门左转过石桥,一个小院子,就是十隍殿。十隍殿建于1927年,是喜洲村的群众筹资修建的本主庙。十隍殿的前身是妙元祠,建于元朝。妙元祠供奉的本主是助忽必烈平云南的一位蒙古大将。所塑之神像均为蒙古服饰。白族人把他奉为“施主景帝”,体现了民族团结友好源远流长。

苍逸图书馆

大青树下掩映着一座将近有百年历史的图书馆,它由喜洲商帮“永昌祥”商号创办人严子珍先生于1938年创建,以他晚年字号“苍逸”命名。当年严子珍先生把图书馆建在大青树下一定是有深意的。据说大理的大青树大多是清代种下的,每个村庄都有一棵,寓意万古长青。从那时起,大青树成了村庄守护神,巨大的伞盖下就是公共公场域,乡亲们在这里互诉家长里短,喜怒哀乐,大青树就这样庇荫着一代又一代人,它有一种天然磁力,让人们不知不觉靠近它,聚合在它周围。1953年被撤销,2021年7月,它在原址上再次以崭新面貌重新开放。

改建后的图书馆外部历史气息浓厚,内部陈列充满现代感,突出了与喜洲文化历史的协调与默契,也为喜洲这座文化古镇增添了一个新地标。图书馆重新营业后,风格转为以“书店+”的模式作为其发展的主基调,除了提供10000余本书供读者畅读外,还定期不定期举办免费观影会、诗歌朗诵会及名家小聚讲座。

华中大学西迁纪念馆大门(华中大学西迁喜洲办学旧址)

就在创建苍逸图书馆那一年,严子珍先生还大力促成了华中大学落户喜洲。华中大学是一所教会大学,是美国耶鲁大学在中国的一个分部。抗战爆发武汉失陷后,校长韦卓民经云南省主席龙云介绍,并与大理喜洲绅士严子珍等洽商同意,华中大学师生连同家属近千人,于1939年1月分批启程,取道越南、昆明迁至大理喜洲,借得镇内外的三座祠堂、庙宇作为校舍,新建了部分房屋作为实验室、音乐教室和发电车间,在喜洲安家达8年之久。

华中大学在喜洲办学期间常驻中国籍教师20多名,外籍教师10余名,他们博学多才,是各领域的领军人物。校长韦卓民是哈佛博士,穿着打补丁的长衫去讲学掙课时费补贴学校;文学专家包鹭宾埋骨苍山;许烺光教授是继韦伯,汤恩比之后的大师,在喜洲写下了《祖荫下:中国乡村的亲属、人格与社会流动》……他们当年都是图书馆的常客,那是怎样一个熠熠生辉的场景!

苍逸图书馆的第一任馆长由当时五台中学校长杨白仑先生兼任,杨白仑先生大理喜洲人,清华大学毕业取得理学学士学位。作为五台中学的首任校长,杨先生探索新的办学方式与教学方法,在当时学界独树一帜。

古镇老街口

稻田边的古镇——喜洲

白墙青瓦的古镇建筑风格

老舍先生曾经经大理北上来到喜洲,对这个洱海边的古镇赞叹不已,在它的《滇行短记》里这样写道:“ 喜洲是个奇迹。真的,目前在国内什么偏僻的地方,见过这么依面的市镇,从里到外,不管是建筑还是人文,都有着一种属于自己的原生魅力。

题名坊

喜洲镇中心——四方街,是由店铺围成的小广场。这里竖着一座石坊,这就是近年来修建的“文明坊”。这个地方原来的石坊叫“题名坊”,是明代镇上出了几位进士之后建的,那时候凡是在科举中取得功名的村民都可以把名字刻上。

翰林石木牌坊

在小广场的翰林牌坊后是四方街商品区,这里集中大理地区特色产品和美食小吃等,走到这里,可以歇歇脚,品尝一下喜洲的小吃。比较受欢迎的有啊马英豌豆粉、迦喜豆·包浆豆腐、乡绅杨记破酥粑粑、茶园里奶茶、食花记鲜花饼等。喜洲的破酥粑粑口味有普通版和限量版的红糖玫瑰粑粑,也有一层咸肉葱油版或升级豪华四层肉加蛋的粑粑。

乡绅杨记破酥粑粑

破酥粑粑

破酥粑粑吃多有点口干时,可走到对街已开六十多年之久的啊马英豌豆粉,解腻开胃,清凉爽滑。喜欢吃重口味的朋友,还可以加红油、花生碎、白芝麻等,巴适得很。当年是一位七八十岁的老太太亲自经营,后传承给儿媳妇,这家做的豌豆粉劲道,口感很好,浇汁酸,甜,辣,香,咸,十分可口。

啊马英豌豆粉

豌豆粉

严家大院

严家大院位于云南大理喜洲镇内,是一座有多院套连起来的深宅大院。走进翘角飞檐高大繁复的大门,是“三坊一照壁”的院落,有照壁字画,花木摇曳,令人满目生辉。进了过厅是“四合五天井”的大院,有漏角、天井,四通八达,仿若迷宫。曲径通幽之后是别有洞天的又一个“四合五天井”的大院,最深的后院则悄然伫立着一栋西式风格的别墅洋房,完全采用现代建筑形式,内设地下室、阳台、走廊、落地玻璃窗,四周花木盆景,环境幽雅别致。虽经岁月的洗涤,红色的朱漆门窗,大理石雕刻的白色围栏仍不失其当年的风华。

严家大院

严家大院

严家大院

严家民居的木雕、石刻、泥塑力求保持纯传统的做法,一丝不苟。照壁中央镶有大理石山水画,周围塑有传统民间传说“渔樵耕读”展示白族人民的勤劳和勇敢,也是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的人物原型。照壁两侧塑有“红梅报春”“松鹤延年”两幅大型泥塑图案,充分显示出白族民间的高超雕塑艺术。在石刻方面有纯白大理石雕刻的大门,雕有麒麟、大象、人面兽等象征祥瑞的动物。两院台阶全用大理石铺就,在东、西三方堂屋前铺有线雕大理石,雕有八仙道具,飞禽走兽,花鸟鱼虫,个个栩栩如生。

严家大院

严家大院照壁

严家大院白族建筑风格

严家大院

在木雕方面更是展示白族木雕的精美,共十九樘一百一十四扇格子门,二百五十多扇满堂雕花和部分雕花美女窗,插头、吊柱、吊枋、挂枋、照面枋等采用各种雕法,有三层透雕、两层透雕、深雕、平雕等,很少有雷同图案。

严家大院

严家大院照壁

严家大院雕花窗户

严家大院的木质结构厅堂

严家大院木质结构厅堂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严家大院,使人感受到白族民居建筑艺术的博大精深,堪称白族民居建筑的经典代表。严家大院展示了白族建筑精美而独特的文化内涵,向人们展示整个白族文化的光彩和魅力。

喜洲商帮

上世纪40年代末,喜洲帮得到巨大发展,形成以永昌祥、鹤庆祥、复春和、鸿兴源等四大家和八中家,十二小家为主的计座商186家及行商200余家的大商业集团,成为资金最雄厚,以进出口贸易为主的第一大商帮。该帮的永昌祥号是百年老号,前身是喜洲的白族商人严烈在清咸丰年创立的永兴祥号。

喜洲古镇

喜洲古镇老桥

自欧洲资本主义兴起后,英法等国商人到东南亚,纷纷与云南商人贸易。1894年-1895年间中缅贸易额约320万卢比(缅币)。黄懋裁《西猷闩记》载:“棉花最多每岁贩入云南者数十万驮”。当时的商品有英国货的纱布、瓦花(棉花)、纸烟、烟油、洋蜡、火柴、绸缎等数十种,其中洋纱就有“金鸡”、“日人”,“人花”、“拉索”、“狮蛇”等牌子,德国货有颜料、毛巾、香水各种日用品和化妆品;日本货有“皇佛纱”、布匹、衣服、玩具,少量日用品及美国的石油等等。大理地区,主要是下关成了各种洋货集散地,日输入量上千驮,各种土特产品以销往海外。商人纷纷在滇缅印间设商号,迤西主要集中在下关,形成四川、临安(建水)、迤西(包括鹤庆、腾冲、喜洲等地商人)等三大商帮。

下关,古称“龙尾关”。由于它有滇西交通枢纽和大理咽喉的特殊地理位置,是向来被兵家、商家及文人所倚重,是兵家商家的必争之地,唐南诏的天宝战争就是发生在这里,它西经腾冲至缅甸;北经丽江到西藏;东经昆明到南宁、广州、香港,又经南华到四川,沿长江到重庆、上海;南经临沧到西双版纳,是滇缅商道和滇藏商道的交汇点,公路修通后更成滇西交通枢纽。早在唐南诏,宋大理国时期,下关是据守大理的重要关隘,又是与缅甸、印度交通的驿站之一。成为与东南亚各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门户。大理被誉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下关即是这个古都的重要窗口。

除了前述的“蜀身毒道”,另外“茶马古道”也途经大理下关。此“茶马古通”历史悠久,主要由马帮将云南南部的思茅、普洱一带产的茶叶运经大理下关加工后,再运至西藏拉萨、印度。它同样也促进了我国西南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大理一直是这两条古道的重要物资集散地,尤其下关更是这两条向东西和南北方向延伸的古商道的交汇点,历来商贾云集。因此,前述的下关从清代中叶开始,成了云南对外贸易的中心,在长期的贸易竞争中,通过分化、瓦解、组合后,四川、临安、昆明等商帮相继退出,时期形成以进出口贸易为主营的喜洲、腾冲、鹤庆三大商帮。而以喜洲帮为首,进行大规模的商业贸易,以“川销滇茶,缅销川丝”最具特色。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内地各大城市先后沦陷,滇缅公路成了全国唯一的对外交通运输线,被誉为“抗战输血管”、“抗日生命线”。各大商号纷纷抢运物资,形成“走印度、跑缅甸”的格局。下关是其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到1949年,下关发展成云南仅次于昆明的商贸经济中心,拥有大小商号商店2000余家,各大商号设号建房,形成四方街、振兴街、启文街、福庆巷、仁民街等纵横交错的商贸街及财神殿、“丝花会馆”等商帮文化建筑群,形成三帮称雄、百货咸集,市场繁华,人丁兴旺,秩序井然的外贸商业重镇,形成云南独具特色的商帮文化。

三大商帮每帮均由三、四十家大商号组成。鹤庆帮是以“福春恒(蒋宗汉)”号为代表的汉族、白族商人兼而有之的本地帮;腾冲帮以“洪盛祥”号(董氏,其董氏与喜洲董氏有渊源关系)、“茂恒(王少岩)”号为代表,为外来帮:喜洲帮以“永昌祥(严子珍)号”、“锡庆祥(董澄农)号”为代表,除几户回族小商户外几乎是纯本地白族帮。

喜洲古镇

喜洲在下关北35公里处,在汉晋时代是叶榆县的县治所在地,南诏主要城市“大厘城”就设在喜洲,是南诏的经济重镇,有“河赕贾客”。近代产生“喜洲商帮”,是白族商帮文化的集中地,从上世纪50年代初开始至1978年商业活动受到极大限制。这里的人重视文化教育,历来文商并重。历史上曾有“一门三进士”、“同榜四举人”的美谈,各地就职的人中获正高级职职称者400余人,故誉为“四百教授一家乡”。我国第一例试管婴儿培育者、医学专家张丽珠,两弹一星元勋、导弹专家王希季(其母为喜洲人)等成为其中佼佼者。

1903年严烈继子严子珍出资股本市银3325两,江西汉族商人彭永晶出资白银4315两,喜洲白族商人杨鸿春出资3205两,还有5位喜洲白族商人,共计11166资银,在下关成立“永昌祥”商号,设分号于大理、昆明、丽江、维西、会泽、叙府(四川宜宾),主营城乡人民吃穿、用的消费品和部份手工业原料。用“本股”、“力股”分配“股息”和“红利”,引进先进的管理手段,因而效益显著,股东增多,这是白族地区产生于清光绪年间的股份制企业,对本地区的工商业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自杨鸿春(1910年)、彭永昌(1913年)先后退股出号后,严子珍成了号主。

永昌祥1912年起,先后在缅甸瓦城、中国香港地区、上海设分号,经营范围遍及长江以南诸省及东南亚、印度各大商埠。1945年在华侨李兆焕先生的帮助下商务到了美国波士顿,主要进口百货、香烟、化妆品等等。

70余年来永昌祥在海内外70处设立分号,员工3000余人,按人民币估算,总资产约30亿元。在昆明、下关两地轮流设总号,经营棉纱、茶叶、黄丝、绸缎、布匹、黄金、白银、外汇、山货药材、汽车等生意。贸易额很大,如:每年销往缅甸的黄丝一项就约一万担(一万多箱、50万公斤)。20世纪40年代木,一次即进口2000余部“大道奇”汽车。在经营中注重商德,诚信为先,注重质量,创造名牌,其创的“松鹤牌”沱茶,几十年畅销不衰,时至今闩下关茶厂按此牌改进的产品,成外销俏货,还成为云南的“三宝”之一,多次荣获国际食品金奖,还创最受欢迎的黄丝名牌“双丝牌杨纺”。

喜洲古镇

该号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在下关创立第一家茶厂,开创了白族地区办厂的先河,又先后在四川、缅甸等地建“乐山裕利丝厂”等10余个厂,并向“宝明电力厂”等其他企业大量投资。又在大理、昆明等地约购3000亩土地用于办“民生农场”等。严子珍还任慈善会长,乐善好施,扶贫济困,在众多善举中以兴医、助学为主。其中先后独资或捐资省内外的学校、图书馆、教育馆等10余所。永昌祥还培养了大批人才,扶持多家企业发展,成为清木至时期白族最有影响的商号之一,对云南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喜洲帮的“锡庆祥”号是白族商人董澄农在时期创办的云南第一家把商业资本成功转化为工业资本的企业,总号在昆明,约有40处分号。以“钨锑公司”、“大成实业公司”最著名,并大量经营进出易,资产与“永昌祥”相仿,并热心办了许多公益事业,喜洲的其他商号经营方式亦大同小异,资金也很雄厚。因此,他们在故乡和各地建了许多民居、商号用房、工厂、别墅、学校、医院及图书、碑刻等等,成了商帮文化的遗产。在故乡喜洲明、清、以来就建有大量民居,其中标准的“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一进四院五重堂”等白族民居即有113院,加上算在喜洲范围的七善邑、翔龙村、寺上村、寺下村、坡头村、中和邑等村的民居,总计约600多院。

在抗战中我国著名的作家老舍于1941年10月应当时寓喜洲的华中大学(今华中师范大学)之邀去讲演,他在《滇行散记》里说:“喜洲镇,虽然是个小镇子,却有宫殿似的建筑,……真是世外桃源……有点像瑞士。” 因此,喜洲的民居和散布在各地的商号用房是一笔珍贵的“白族商帮”文化遗产。以严家为例,在外地的用房多数已毁,而在喜洲还保存清中叶的古宅、清末的老宅,严生成府、严燮成府、杨克成府、海心事、祠堂,坟山“报本祠”祭祀房等等。喜洲商帮在外地的文化遗址,基本已毁,只有锡庆祥分号遗址硕果仅存,它地处下关人民街北部,占地约三亩,由“三坊一照壁”一院及其它附属设施组成,现由州民政局使用。该号约设分号40余处,这是其中之一,总号在昆明,该号分散四处的各类用房和工厂均已荡然无存,仅存此处,旧貌依然,古色古香,显得特别珍贵。

白族商帮文化遗产是一笔珍贵的历史遗物,对于研究我国民族发展史、侨乡史、建筑史、艺术史、经济史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而且也是人们探幽访古,揽胜寄情的胜地。

《寻访茶马古道滇藏线系列》云南大理境内导航第1站:南涧的虎街和公郎; 第2站:弥渡的密祉古镇第3站:祥云的云南驿; 第4站:巍山的巍山古城第5站:永平的博南古道; 第6站:漾濞的云龙桥第7站:云龙的诺邓古村; 第8站:大理古城和下关第9站:洱源的凤羽古镇; 第10站:剑川古城和羊岑盐茶古道

【茶有道道头条号——寻访茶马古道专题】从云南普洱出发,探寻茶马古道(滇藏线)沿线重镇和驿站,我们将为大家分享景谷(香盐井)---镇沅(恩乐镇)---景东(清凉老街)---楚雄(炼象关、子午镇、黑井古镇、琅井村、中和老街等)---南涧(虎街和公郎)---弥渡(密祉古镇)---祥云(云南驿)---巍山(巍山古城)---永平(博南古道)---漾濞(云龙桥)---云龙(诺邓古村)---大理(大理古城和下关、喜洲古镇)---洱源(凤羽古镇)---剑川(剑川古城)---鹤庆(松桂古镇)---丽江---香格里拉(中甸)---德钦---至拉萨。

#茶有道道# 为你传播茶文化的方方面面申明:部分文字图片来源于网络,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纠错改正本文为文旅指南式文章,其初心是挖掘整理给大家阅读参考,如介绍引用等有错误出入请联系我们以便修改更正。联系邮箱:iqiu2009@qq 或 头条评论区点评。茶有道道头条号小组:编辑:阿丘 审核:小菜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