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ng(藏红花)

及時行樂 2023-06-09 14:22:55 网友分享

红花和藏红花,一字之差,功效却不同

不花钱的养肾4步法,人人都该知道,快分享出去~

对于女性朋友来说,红花应该并不陌生,然而认识未必了解,很多人容易把它与一字之差的“藏红花”混淆。但事实上,两者不管是在性味还是功效上都有一定差别。

红花

“失我焉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这是西汉时期一首流传较广的诗歌,焉支山又名“胭脂山”,因山中盛产制作胭脂的染料红蓝花而得名。根据《博物志》云︰“张骞得种于西域。今魏地亦种之。花下作多刺,花出大。其花曝干,以染真红,又作胭脂。”

(李幸 绘)

《本草正义》记载红花:“其叶如蓝,而其花色红,故古有红蓝之名”。它是桔梗目,菊科类植物,因为有特异性的香味,古代又用于制作香料。又因染色性好,也被当做红色的染料使用。《本草易读》记载:“生梁汉及西域……采花。”“辛,甘,苦,温,无毒。足厥阴药也。除产后之恶露,通经脉之滞瘀。活血润燥悉灵,止痛散肿良效。”

红花性辛温,有活血化瘀,止痛消肿之效。一般用量为3-10克。

藏红花

藏红花,又名西红花,根据《本草纲目拾遗》记载:“出西藏,形如菊。干之可治诸痞。

(李幸 绘)

试验之法:将一朵入滚水内,色如血,又入色亦然,可冲四次者真。纲目有番红花,又大蓟曰野红花,皆与此别。

治各种痞结:每服一朵,冲汤下,忌食油荤盐,宜食淡粥。”《本草正义》:“盖亦降逆顺气,开结消瘀,仍与川红花相近,而力量雄峻过之。今人仅以为活血行滞之用,殊未足尽其功用。”其尚可“与川红花相近,而力量雄峻过之·······称其主心气忧郁,结闷不散,能活血,治惊悸,则散结行血,功力亦同。”《中国药典》记载,藏红花性甘,平,归心肝经,有活血化瘀,凉血解毒,解郁安神之功。可用于思虑过多,气滞血瘀的失眠、月经不调等,一般用量1.5-3克。

此外,与红花相比,藏红花活血祛瘀、通经的功效较强,又有凉血解毒之功,所以适用于温病热入血分之发斑重证。而藏红花的药用部分为花柱,一朵花一般只有3个花柱,一般情况下一亩地才可收获0.5-0.9kg藏红花,这也是藏红花很贵的原因。

由此可见,红花和藏红花在外形上不易被混淆。但也有一种花却长得和藏红花极其相似,且有毒,这就是秋水仙。

(李幸 绘)

秋水仙鳞茎是提取秋水仙碱的原料,因其长得仙气飘飘,且又极易养护,所以有些地方常作为观赏植物。要是在公园的绿化带看见它,可千万不要误认为是藏红花而把它采摘回家食用。

女性也会肾虚!名中医:女性出现这些表现,小心肾虚缠身

#健康真知计划##养生##中医##藏红花##红花#

本文作者:李幸、何逵(云南中医药大学2019级中医学在读本科生)

本期专家:李幸

大理白族自治州中医医院主治医师,硕士研究生,毕业于江西中医药大学。师从江西名医刘英锋教授,继承姚派中医学术思想;精详四诊。

擅长:咳嗽、发热,急慢性咽炎,汗证,脱发,皮疹,失眠等内科杂病。

国外千金难求的藏红花,为何国内几十块称斤卖?是不是智商税?

藏红花,大家肯定听说过,有句话说得好——物以稀为贵。这个藏红花,就是其中的“稀”,在国内,藏红花也作为名贵的中药材使用。

说到“稀有”,藏红花的国内价格从几十块到上百块一公斤,而国外甚至卖到数万元一公斤,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藏红花

藏红花的名字含有“藏”字,很多人就以为其如名字一般,是产于西藏的红色花朵。其实不然,藏红花也有另一个名字——

番红花。

番红花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了明代的草药著作《本草品汇精要》中,番字在古代常称呼外国,藏红花其实也是从国外传过来的。

藏红花发源于亚洲西南部到地中海东部沿岸,在现今的伊拉克发现了一幅5万年前关于动物的岩画,经研究发现其中的绘画颜料就包括了藏红花。

藏红花在公元前1000年就在希伯来人的《塔纳赫》中有记载。

公元前1000年的波斯,藏红花因为其鲜艳和外表和独特的香气,被用来编织在波斯王的地毯和寿衣中,这一种含有香气的原料也被广泛地用作香料、食材。

到达了亚历山大时期,亚历山大相信藏红花能够医治病痛,并在国内大肆宣扬藏红花的功效,希腊的士兵也就把藏红花从地中海逐渐到了今天的土耳其进行种植。

这一种名贵的香料经过历史的演化传到了亚洲、欧洲各地,在《圣经》中记载的香草中也包含了藏红花。

在印度礼佛中,藏红花会被佛教徒用来供养舍利子也用于涂抹、洗浴,意味“治一切大病患人”,随着汉晋时期,佛教从东输入中国,藏红花也一起跟着进入中国。

最早的藏红花进入中国的时候名字并不叫“藏红花”,如《唐代的外来文明》中记载的藏红花被列在了郁金香名下,这个时期中国历史中出现的“郁金香”指代的其实是藏红花,而不是荷兰的郁金香。

如李白的诗句《客中行》中的: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其中的“郁金香”就是指藏红花。

到了后期,在藏传佛教中藏红花作为重要的代表性花朵,教徒会把藏红花放在八供水中,让水变为橘红色,用于供奉菩萨。也会用藏红花水擦在经文咒语上、擦洗念珠等等。

加之其从西藏流传开来的路径,在清代才称之为“藏红花”,此时的记载中藏红花作为名贵中药材具有养血补血、生津益气、排毒养颜、理气健胃等功效。

清朝的皇帝对藏红花甚是喜爱,大量进口分发给宫中的娘娘和贵妇人。

介绍完藏红花的历史后,我们回到标题的问题中去,为什么国内卖得这么便宜,国外卖得这么贵呢?

藏红花价格之谜

在其中,埋藏了很大的一个坑,国内卖的多是“红花”而不是“藏红花”。

红花和红花都在成熟过后都有一个特征——整个花的花冠是红色的,形状与作用极其的类似近似。

红花

红花在我国广泛的种植,历史上也是从西域引入,原先以河南出产的红花质量最佳,建国后在新疆等地大规模种植,而价格仅仅在每千克100元左右。

藏红花就不同了,藏红花基本依赖从国外进口,虽然近些年来我国已经有相当规模的种植,但是产量很少,市场价格也几乎和国外持平,每千克从数万到十万元不等。

中草药,对于产地的要求十分地高,由于市面上藏红花的价格十分之高,有很多商家就用红花去冒充藏红花,也有用其他花染色当成藏红花卖的,并且这件事,干了上百年。

清代的时候,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就教当时的民众怎么辨别真假藏红花:

将一朵入滚水内,色如血,又如色亦然,可冲四次者真。

到现在藏红花国内都还在市场乱象丛生,这样高昂的价格和旺盛的需求下,多年以来一直有不法商贩以各种手段掺假制假。

如用红花、玉米须甚至纸屑染色后冒充藏红花,而且狡猾的售假者常将假冒品掺入正品中出售,这种直接方式加大了辨识的难度,即使在专业的检验部门也需要借助先进的仪器才能判定。

有人就好奇了,那真的藏红花为什么卖这么贵呢?为什么我们不能自已大量种呢?

为何我们不能自己大量种植藏红花?

现在世界上90%的藏红花都来自伊朗,如有幸去伊朗餐厅吃饭,那么第一顿饭留下最深的印象莫过于一大盘白米饭上格外显眼的一小撮黄灿灿的米饭,上面有着一种独特的香味,其中就加入了藏红花。

在伊朗几乎所有的食品店、菜店和超市都有藏红花出售,并且价格都不菲。

藏红花每年的9.10月份进行种植,新苗一般要长三年以上才能收获,其花期仅仅只有短暂的15—20天。

藏红花十分害怕日照,日照会使摘下的雌蕊发炎,颜色变浅,只能在日出前通过人力采摘,采摘后马上脱水干燥。

能使用的部分只有藏红花的花芯,大约170000万朵藏红花才能收集到1kg的花蕊,整个伊朗一年也才能采收170吨藏红花。

由于藏红花成品的稀缺性和本身的特质,贵主要就是贵在了成本上,伊朗已经大面积种植了,可是种植和采摘的成本真的太大了,这么贵的价格也是没办法的事。

与此同时藏红花也是分品级的,就像人参一样,很难说一颗人参值多少钱,年份,长相好的人参就值更多的钱。

藏红花的在伊朗分为7个等级,普通的为1-4级,最好的被称之为“super negin”,这是伊朗国家定义的最高等级,也有当地商人私下分出来的更好等级。

像最高品级的藏红花“suuper negin”大约百元左右一克(一公斤大概十万),也有一些野生藏红花能卖到几百元一克。

可是更高等级的藏红花市面上几乎看不到,而是通过特殊渠道被预订了,如迪拜的王室特供使用的藏红花,通常都是几十万甚至百万一斤。

至于我国的种植,在我国的上海等地其实大面积种植过藏红花,可是由于气候条件差异,需要采取大棚等辅助措施和机械化手段,虽然价格下来了一些,不过下来的不多也就每克便宜几块钱。

与此同时,对于这种名贵中草药大家得都比较看重“原产地”,在加个差不多的情况下,多数人都会选择伊朗产的“藏红花”。

结语

藏红花在世界各国的售价都很高,在美国的售价这和人民币也在每千克三万元左右。

藏红花的价格一直居高不下,具体功效现在众说纷纭,笔者也不多做揣测。

其价格是否会一直处于这个价位也不好说,或许多年之后,采摘、培育方法成熟后价格就会如同一些草药一样断崖式下跌也不一定。

《说文解字》第570课:细说“臧”字,成语陟罚臧否中的臧是何义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本课讲“臣”部的两个汉字:“臦、臧”。这两个汉字“臧”字较为常用,因此本课的重点汉字是“臧”。两个字的详情如下:

1、臦。读音有两个:

(一)guàng。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出的解释是:“臦,乖也。从二臣相违。”会意字。本义是乖违;违背。

这个字的会意很容易理解,就是两个“臣”(即奴隶或仆奴)一向左,一向右,分别朝向不同的方向,会意互相违背。“臦”的本义未见典籍有应用实例。

(二)jiǒng。这个读音出自《集韵》。同“冏”,人名用字。《集韵·梗韵》:“臦,人名,周有伯臦,通作冏。”

“臦”的小篆写法如图:

(臦的小篆写法)

2、臧。读音有三个:

(一)zāng。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出的解释是:“善也。从臣,戕声。”许慎认为臧是形声字。本义是善良。看一下“臧”的字形演变:

(臧的字形演变)

甲骨文的“臧”,从臣从戈,是个会意字。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释臧》:“臧本从臣从戈会意,后乃加爿(chuáng)声。”“甲文臧字皆角以戈刺臣之形(按:指以戈盲其一目作奴隶之标志),臧当以臧获(败敌所被获奴隶者)为本义也。”“战败者被获为奴,不敢横恣,故臧引申为善义。”

简言之,“臧”最早是会意字,以戈刺臣,就是用戈刺盲战俘一目作为奴隶的标志,会意“臧获”,即战败之后沦为奴隶的人,也特指男战俘,至于善良之意,即杨树达所说的,臧获被俘为奴后,不敢蛮横和放纵,所以发展为“善良”之义。

(男战俘)

因此,“臧”的本义是战争中虏获为奴隶的人。“善良”是后来发展出来的引申义。

《汉书·司马迁传》“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颜师古注引晋灼曰:“臧获,败敌所被虏获为奴隶者。”况且臧获婢妾尚能赴义死节。

(司马迁像)

“臧”也指供人役使者的贱称。《方言》卷三:“荆淮海岱杂齐之间骂奴为臧。”《荀子·王霸》:“如是则虽臧获不肯与天子易执业。”杨倞注:“臧获,奴婢也。”如果这样,那么即使是奴婢也不愿意与天子交换位置。

又指以奴婢为妻及其所生之子。《方言》卷三:“齐之北鄙,燕之北郊,凡民男而壻婢之臧,女而妇奴谓之获。”这里的“壻”,指与婢私通的人。《庄子·骈拇》:“臧与谷二人相与牧羊,而俱亡其羊。”陆德明释文引张揖曰:“壻婢之子谓之臧,妇奴之子谓之获。”臧与谷二人同去放羊,都把羊丢失了。

也指流亡的奴仆。《方言》卷三:“亡奴为之臧,亡婢为之获。”

(男女奴隶)

臧在本义之外,还有很多用法:

(1)成功。《易·师》:“师出以律,否(pǐ)臧凶。”王弼注:“师出以律,律不可失。失律而臧,何异于否;失令有功,法所赦。”孔颖达疏:“否谓败破,臧谓有功。”行军征战要守军纪,丧失军纪的破败与成功只能是凶险的结果。《左传·宣公十二年》:“执事顺成为‘臧’,逆为‘否’。”杜预注:“逆命不顺成,故应否臧之凶。”执行顺当而成功就是“臧”,反之就是“否”。

(古代出征军纪严明)

(2)善,好。这实际就是《说文解字》所解释的臧的本义。这个意义在典籍中经常出现,《尔雅·释诂》:“臧,善也。”《书·冏命》:“发号施令,罔有不臧。”孔传:“言文武发号施令,无有不善。”(文王、武王在位的时候)发号施令,没有什么是不好的。《诗·邶风·雄雉》:“不忮不求,何用不臧。”不贪荣名不贪利,为何会遭受不好的命运?

(3)认为好;称许。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皇宫中和朝廷中本都是一个整体,赏罚褒贬,不应该有所不同。这里出了一个成语“陟罚臧否”,指的就是赏罚褒贬。这里的“臧”,即称许,评价认为好。

(影视剧中诸葛亮作《出师表》)

(4)演奏管乐的一种指法。马融《长笛赋》:“挼拏梭臧,递相乘邅。”李善注:“臧,犹抑也。”

(演奏长笛)

(5)厚。《方言》卷十二:“臧,厚也。”《广雅·释诂三》:“臧,厚也。”王念孙《广雅疏证》:“厚谓之臧,犹大谓之将也。”

(6)赃物。后来作“赃”。《篇海类编·人事类·臣部》:“臧,吏贿盗货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臣部》:“臧,臧私字,古亦用臧。”《史记·酷吏列传·王温舒》:“家尽没入偿臧。”家中财产完全没收,偿还从前所得到的赃物。

(7)通“葬”。埋葬。《汉书·霍光传》:“枞木外臧椁十五具。”随葬的枞木棺椁十五副。

(8)古地名。故地在陕西省渭水附近。《庄子·田子方》:“文王观于臧。”成玄英疏:“臧者,近渭水地名也。”

此外,臧还是姓。《通志·氏族略三》:“臧氏,姬姓。鲁孝公之子公子彄食邑于臧,因以为氏……望出东海。”中国现代有位著名的诗人臧克家。

(臧克家像)

(二)cáng。这个读音出自《集韵》。隐藏;收存。后作“藏”。《字汇·臣部》:“臧,匿也。”《汉书·食货志上》:“春耕夏耘,秋获冬臧。”《说文》另有“藏”字,见第112课。

(春耕夏耘,秋获冬臧)

(三)zàng。读音出自《字汇补》。用法有二:

(1)库藏,储存的东西。后作“藏”。《字汇补·臣部》:“臧,与库藏之藏同。”《荀子·王制》:“修隄梁,通沟浍,行水潦,安水臧。”这里的“水臧”,其实就是水库。修理堤坝桥梁,疏通沟渠,排除积水,修固水库。

(2)内脏。后作“脏”。《汉书·王吉传》:“吸新吐故以练脏。”颜师古注:“臧,五脏也。”

“臧”的小篆写法如图:

(臧的小篆写法)

(【说文解字】之570,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版权方所有)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