仕的意思(佳的意思及寓意女孩名字)

未及挽留 2023-06-10 16:42:10 网友分享

《论语》|“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优是优秀吗?错了

很多人对“学而优则仕”这句话并不陌生,一般人们都是这样去理解,学习优秀了就可以去做官。把“优”解释为“优秀”,这种理解是错的。《说文解字》:“优,饶也。”就是富富有余,有多余的时间或者精力。

“学而优则仕”,就是随着学问水平的不断提高,学习如鱼得水,裕如从容,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干别的事,就可以从政为官了。也就是说,你学得怎么样,需要到社会上去验证,不要总是呆在学校里头专搞理论,是骡子是马,出去溜一溜,让实践检验真知。

办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社需要的人才,夏商周都有官办学校,专门用来培养贵族子弟。孔子开办私学,他培养学生的目的就是培养政治精英,入仕从而服务社会。

春秋时期,诸侯之间为了争夺人才,只要具备一定德才,就有可能做官。孔子的学生大多数是庶民出身,不少人学有所成被任用为官,像冉有、子路在政事方面比较突出。

“学而优则仕”在当代曾经被当作“读书做官论”,遭受非议甚至批判,就是因这误读了这句话,把它解释为学习优秀是为了做官,学习的动机就显得不纯,功利性太强。

其实,这句话的前面还有一句话,就是“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意思是当官有余力还要不断地学习精进,学有余力就可以去当官行道。告诉人们,虽然读书不能全是为了做官,但是做官必须读书。

在儒家看来,只有参与政事,为官从政,才能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源,才能为更多的人服务,就是要通过做官来实现自己经世济民的伟大理想。

孔子的弟子子路对于隐者的暗示,受孔子之命说:“不仕不义”,“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不出来做官是不对的,君子不来做官是为以施行道义,也就是说,要尽自己一份社会的责任,而不是为了做官而做官。孔子周游列国,就是为了求仕,能够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努力使混乱的社会恢复到有序的状态。

学习是为做官作准备,通过学习增长才干,修养品德。儒家的政治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官之前先修养德性,这是人生的起点,把德行修养好了,能够把家庭管理得井井有条,有精力出来做官。就是当今选拔干部,也强调知识化,不就是要求学习吗?学习是做官的前提条件之一。

做官的人没有智慧,能力差,就不能履职尽责,就不能把工作做好,为百姓谋福利,没做到责任上该做的事,只能算是庸官。如果个人品德修养有问题,就会祸害更多的人,则是百姓的灾星。

在古人看来,学习是为了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而做官是行大道,把所学的道理运用到实践,让实践检验学习的效果。学习与做官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出仕为官就是要将所学奉献社会,服务社会。

“仕而优则学”, 为什么是有余则学呢?做官主要任务是处理政务,首先要把精力用在做事上,要把自己职位上的事做好,然后从政之余进一步学习,并且这学习是必须的。

学习有助开阔视野,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地更新知识,才能使自己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新情况和新形势,采取新举措,解决新问题。否则,就跟不上时代。

做官之后,不但要学习工作所需要的各种知识,还要修德进德,保持为官应有的官德,这样才能把持住自己,耐得住清贫,经得住诱惑,不做有害于百姓的事。否则,品德退化,就会贪赃枉法,鱼肉百姓。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强调的是学习是终身之事,学习最重要的就是修养品德,没说当官是为了发财。而有些把当官当作发财,“千里做官,为了吃穿”,恰恰说明这些人学习得不到位。

为什么人们否定儒家?就是因为古代做官的都是读书人,读的书又是儒家的四书五经,而其中出现了一些贪官污吏,从而认为是儒学教坏了他们,才会有贪官。觉得儒生都是满口仁义道德,满肚子的男盗女娼。

其实,这样的看法是错误的。在儒家看来,犯奸作科就是辱没祖宗,就是最大的不孝,是与儒学背道而驰,贪官污吏就是没有把圣贤的书读好,才做出让门楣蒙羞的事。这些人自以为当了官,就一切圆满了,用不着学习圣贤之道了,正是因为不继续修德进德,严格要求自己,才做出有违儒家道德的事,与儒家的要求没有一点关系。

民族英雄文天祥说的好,读圣贤书就是为了成仁成义,舍生取信,杀身成仁,他以实际行动证明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不是为了唱高调,不是为了是说给别人听的,而是为国尽忠尽责的人生写照。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这两句话是并列关系,没有先后之分,就是既不能只专注学问,钻在知识的象牙塔穷经皓首,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也不能专门做官,单靠一点学问就去闯荡江湖,陷入事务性的工作中不能自拔,这也恰恰说明能力学养不足,更应该学习,要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最两者兼顾,使“仕”、“学”圆融。

“学而优则仕”是中国知识分子必选的人生道路,将人生价值通过做官得以实现。现代社会,个人的发展有了更多条的路,不必非做官一条路,但是理是相通的,就是“仕而优而学”,不论做什么工作,工作之后的学习照样不能放松,不但要学习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更要学习做人,这样才不会走错路。否则,就是会出问题,做出追悔莫及的事,演戏红了的爽妹弃养就是一个活生生的教训。

#头条品书团#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立删)

我读《论语》之《子张篇》:

【原文】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译文】子夏说:”做官仍有余力就去学习,学习如果仍有余力就去做官。”

读书感悟人生,写文传承文化。欢迎关注@丁小悟典 ,与你一起领略传统文化之美。

《论语》|“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优是优秀吗?错了

很多人对“学而优则仕”这句话并不陌生,一般人们都是这样去理解,学习优秀了就可以去做官。把“优”解释为“优秀”,这种理解是错的。《说文解字》:“优,饶也。”就是富富有余,有多余的时间或者精力。

“学而优则仕”,就是随着学问水平的不断提高,学习如鱼得水,裕如从容,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干别的事,就可以从政为官了。也就是说,你学得怎么样,需要到社会上去验证,不要总是呆在学校里头专搞理论,是骡子是马,出去溜一溜,让实践检验真知。

办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社需要的人才,夏商周都有官办学校,专门用来培养贵族子弟。孔子开办私学,他培养学生的目的就是培养政治精英,入仕从而服务社会。

春秋时期,诸侯之间为了争夺人才,只要具备一定德才,就有可能做官。孔子的学生大多数是庶民出身,不少人学有所成被任用为官,像冉有、子路在政事方面比较突出。

“学而优则仕”在当代曾经被当作“读书做官论”,遭受非议甚至批判,就是因这误读了这句话,把它解释为学习优秀是为了做官,学习的动机就显得不纯,功利性太强。

其实,这句话的前面还有一句话,就是“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意思是当官有余力还要不断地学习精进,学有余力就可以去当官行道。告诉人们,虽然读书不能全是为了做官,但是做官必须读书。

在儒家看来,只有参与政事,为官从政,才能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源,才能为更多的人服务,就是要通过做官来实现自己经世济民的伟大理想。

孔子的弟子子路对于隐者的暗示,受孔子之命说:“不仕不义”,“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不出来做官是不对的,君子不来做官是为以施行道义,也就是说,要尽自己一份社会的责任,而不是为了做官而做官。孔子周游列国,就是为了求仕,能够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努力使混乱的社会恢复到有序的状态。

学习是为做官作准备,通过学习增长才干,修养品德。儒家的政治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官之前先修养德性,这是人生的起点,把德行修养好了,能够把家庭管理得井井有条,有精力出来做官。就是当今选拔干部,也强调知识化,不就是要求学习吗?学习是做官的前提条件之一。

做官的人没有智慧,能力差,就不能履职尽责,就不能把工作做好,为百姓谋福利,没做到责任上该做的事,只能算是庸官。如果个人品德修养有问题,就会祸害更多的人,则是百姓的灾星。

在古人看来,学习是为了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而做官是行大道,把所学的道理运用到实践,让实践检验学习的效果。学习与做官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出仕为官就是要将所学奉献社会,服务社会。

“仕而优则学”, 为什么是有余则学呢?做官主要任务是处理政务,首先要把精力用在做事上,要把自己职位上的事做好,然后从政之余进一步学习,并且这学习是必须的。

学习有助开阔视野,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地更新知识,才能使自己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新情况和新形势,采取新举措,解决新问题。否则,就跟不上时代。

做官之后,不但要学习工作所需要的各种知识,还要修德进德,保持为官应有的官德,这样才能把持住自己,耐得住清贫,经得住诱惑,不做有害于百姓的事。否则,品德退化,就会贪赃枉法,鱼肉百姓。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强调的是学习是终身之事,学习最重要的就是修养品德,没说当官是为了发财。而有些把当官当作发财,“千里做官,为了吃穿”,恰恰说明这些人学习得不到位。

为什么人们否定儒家?就是因为古代做官的都是读书人,读的书又是儒家的四书五经,而其中出现了一些贪官污吏,从而认为是儒学教坏了他们,才会有贪官。觉得儒生都是满口仁义道德,满肚子的男盗女娼。

其实,这样的看法是错误的。在儒家看来,犯奸作科就是辱没祖宗,就是最大的不孝,是与儒学背道而驰,贪官污吏就是没有把圣贤的书读好,才做出让门楣蒙羞的事。这些人自以为当了官,就一切圆满了,用不着学习圣贤之道了,正是因为不继续修德进德,严格要求自己,才做出有违儒家道德的事,与儒家的要求没有一点关系。

民族英雄文天祥说的好,读圣贤书就是为了成仁成义,舍生取信,杀身成仁,他以实际行动证明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不是为了唱高调,不是为了是说给别人听的,而是为国尽忠尽责的人生写照。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这两句话是并列关系,没有先后之分,就是既不能只专注学问,钻在知识的象牙塔穷经皓首,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也不能专门做官,单靠一点学问就去闯荡江湖,陷入事务性的工作中不能自拔,这也恰恰说明能力学养不足,更应该学习,要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最两者兼顾,使“仕”、“学”圆融。

“学而优则仕”是中国知识分子必选的人生道路,将人生价值通过做官得以实现。现代社会,个人的发展有了更多条的路,不必非做官一条路,但是理是相通的,就是“仕而优而学”,不论做什么工作,工作之后的学习照样不能放松,不但要学习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更要学习做人,这样才不会走错路。否则,就是会出问题,做出追悔莫及的事,演戏红了的爽妹弃养就是一个活生生的教训。

#头条品书团#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立删)

我读《论语》之《子张篇》:

【原文】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译文】子夏说:”做官仍有余力就去学习,学习如果仍有余力就去做官。”

读书感悟人生,写文传承文化。欢迎关注@丁小悟典 ,与你一起领略传统文化之美。

宝宝起名 38个吉祥有寓意的宝宝起名用字大全

宝宝起名 38个吉祥有寓意的宝宝起名用字大全

宝宝起名 38个吉祥有寓意的宝宝起名用字大全

1、清:清字的原义是指流水的清澈见底,后来也指其他东西的纯净透明,或者说话和思路和清楚明白,以及环境的清静整洁世道的安康太平为官的廉洁公正。

2、承:承字的本义是捧着,托着。此外,承字还有顺承,接受,继承等含义。取名用承字,则一般取继承接续等义。

3、昊:大,广大无边。常用于指天。

4、哲:哲字的意思主要是聪明有才能,此外也指聪明有才能的人。

5、涵:意为包容,包含,也指潜入水中,此外还用于水名。

6、皓:指洁白如玉,象征纯白明亮洁白。

7、永:永字本义是指水常流不断,云:“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疏》曰:“永,长。”。后来也引申为长久永久长远。永字是人名常用字,因为它不仅能表现个人的健康长寿家运永远,又能表现国家的昌盛社会的安定。

8、润:意为润泽,有光彩,利益。

9、雨:雨,从云层中降向地面的水。

10、馨:五行属金,散布很远的香气:馨香。如兰之馨。

11、雅:文雅不俗气美好标准。象征文雅正直。

12、嫣:容貌美好,多指笑容:嫣然一笑。姹紫嫣红(形容百花艳丽)。

宝宝起名 38个吉祥有寓意的宝宝起名用字大全

13、妍:妍字的主要含义是指美好。

14、金:有爱情厄,多才秀气,清雅伶俐,中年劳,晚年成功隆昌。

15、瑾:瑾字的意思是指美玉,古时常与瑜字联用。

16、璟:玉的光彩。

17、岚:岚字的主要含义是指山上所刮的风。相传在古代的山西岚县苛岚镇境内有一座山,山上风吹猛烈,后因称此山为岚山。常用作人名。

18、乐:意为喜悦,愉快。又意为音乐。

19、圣:最崇高,有学问的人。聪明,才智胜人。

20、学:学家的意思是指学习或学问,以及通过做学问而形成的学派,或学习的场所学校等。作人名用时,也指学问或学习模仿。

21、冠:冠读guān时,指帽子。读guàn时,一是指戴帽子,特指古代的成年礼仪——冠礼;二是指超出众人,位居第一,冠绝古今。

22、丹:丹字的原义是指丹砂,即辰砂,俗称朱砂,是一种矿物。由于朱砂呈朱红色,因此,丹字的引申义也指这种颜色。象征诚心,忠心,心地赤诚,忠心耿耿等。

23、涵:意为包容,包含,也指潜入水中,此外还用于水名。

24、菡:菡即荷花,有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清菡”就是“清水芙蓉”的意思。

25、慧:慧字的原义是指聪明有才智,现代最常用的词语智慧就是此义。慧字表示聪明,灵秀,有才智。

26、佳:佳字的含义是美好。意为美好美丽出众。

宝宝起名 38个吉祥有寓意的宝宝起名用字大全

27、琳:琳字的原义是指青碧色的美玉,后来也指像玉一样贵重的东西。

28、玲:玲字的原义是指玉石等相击的清脆声,做人名时,多指明亮或美好的样子,也形容人的灵活敏捷。

29、卓:意为高超杰出卓越。

30、文:文字的本义是指丝织品上纵横交错的条理图形,花纹,后来也指其他相关的东西,如文彩文明文化文才等。文字广泛用于人名,所取意义主要包括:)华美,有文采;)文化文明文辞;)有文质彬彬的修养。

31、瑶:摇字的原义指美玉,或者像玉的一种漂亮石头。

32、怡:恰字的原义是安适愉快,常见成语“心旷神情”即有此义。

33、颖:颖字的原义是指谷穗上的苞片,引申指尖端或聪明杰出的人。

34、钰:宝物;坚硬的金属。

35、月:实指月亮,后来也指像月亮一样圆圆的东西,以及根据月亮的圆亏而分成的月份。在古代,月亮又被认为是太阴之物(与太阳相对而言),关于月亮的传说也多与女性有关,因此月字又常被用作女性取名。

36、玥:五行属土,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珠。

37、珊:象征珍贵美丽。像珊瑚一样好看。

38、洁:洁字的本义是指干净,清洁,后又用来指人的纯洁善良高尚无私。

推荐阅读:

2017年好听的宝宝名字和有含义的名字推荐

男宝宝起名 适合鸡年的男孩名字和常用字大全

300个阳光帅气的男宝宝名字大全

精选280个清纯可人的女孩名字

吴其尧︱中国古代典籍中“士”的英译

顷见网友在一个名为“百人百译中国文化名言”的公众号上讨论“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英译,觉得颇有意思。这个公众号每日一期,每期选译一句中国文化名言,译者既有中国从事英语教学和翻译的学者,也有英语为母语的学者,译文的优劣由读者投票决定。我关注该公众号为时已久,不时翻看还常有所斩获,因此也推荐给了学生。这一期译文选了得票最高的三家:

1. A warrior dies for his bosom friend; a lady dresses for her true admirer.

2. A gentleman will give his life to the one who knows himself; a lady will show her beauty to the one who wins her heart.

3. A knight would die for his soul mate; a woman would doll herself up for her sweetheart.

公众号的编者冯雷先生写了一则按语,说明这两句话的难译之处,其中提到对“士”和“容”的理解存在争议,“士”到底是“文士”还是“武士”?这倒确实是一个问题,牵涉到对古代典籍中“士”的不同理解。理解不同,翻译自然也不同。

这两句话最早见于《战国策·赵策》,讲的是春秋时期晋国人豫让作为家臣为卿大夫智伯复仇的故事:“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智氏之仇矣。”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里详细记载了这个故事: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

从《战国策》和《史记》的记载中,不难推断豫让的身份,首先他是“家臣”,在春秋时期是列国卿大夫的臣属,职务有宰、司徒、司马等,家臣不世袭,由卿大夫任免;其次他是“刺客”,即怀挟兵器进行的人。上述三种英译中有两人将“士”译为a warrior或a knight,显然是从“刺客”身份将豫让理解为“武士”或“勇士”,其实不然。“士”在句中未必一定指豫让本人,此其一;“士”和“女”对举,在句中是“男人”或“男子”之意,所以不必译为“武士”或“勇士”,还有“绅士”a gentleman,此其二。

只要查一查《辞源》或《王力古汉语字典》就可以知道,“士”在古代典籍中的主要意思。一、从事耕种等劳动的男子,后用为对男子的美称,举《诗经·郑风·女曰鸡鸣》为例:“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孔颖达疏:“士者,男子之大号。”陈子展先生对这两句诗的翻译是:“女的说‘鸡叫了。’男的说‘刚破晓。’”(《诗经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年)后又指未婚的男子。二,古时四民之一,士农工商,章太炎先生在《常识与教育》一文(载《章太炎的白话文》,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中说四民之分最早起源于管仲,但管仲所说的士,只是预备作官作书办的材料,今日却是各种读书的人,都叫做士。王力先生的古汉语字典里也把四民之一的“士”解释为“读书人”。三,官名。四,兵士,《吕氏春秋简选》:在车曰士,步曰卒。

所以,“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中的“士”取第一义,即“男子”,英译为a man即可。译成a warrior、a knight与a gentleman,都求之过深。外文出版社有杨宪益和戴乃迭译《史记选》(外文出版社,2004年),其中选了《刺客传》,这两句话的英译是:Alas! A woman adorns herself for her lover, and a true man dies for one who appreciates him.这一译文可以说准确无误。杨氏夫妇之所以将后一句先译,是因为豫让说这两句话时语气上是有所侧重的,重点在“士为知己者死”,相当于Just as a woman adorns herself for her lover, so a true man dies for one who appreciates him。

司马迁在《史记·报任安书》里引用了这两句话,不过他改动了一个字“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司马迁为什么要改“死”为“用”呢?道理很简单,司马迁在写这封信时想说自己虽受宫刑但还不想死,觉得自己壮志未酬,还可以为知己者所“用”。另外,我大胆地推测“用”和“容”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美国著名汉学家海陶玮(J. R. Hightower)将这两句话翻译为:A gentleman acts on behalf of an understanding friend, as a woman makes herself beautiful for her lover. 不用说是误解了“士”在句中的含义。北京外国语大学编撰的《汉英词典》,流传甚广,影响至巨,在“士”条里收了这两句话,也把“死”改成了“用”,所提供的英译就是海陶玮的。在此,我建议词典修订时不妨采用杨宪益夫妇的英译。

据李零先生在《丧家狗:我读〈论语〉》(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中的介绍:“士”字在春秋时代以前,也就是在《诗经》的时代,其含义主要是“男子”和“武士”;春秋时代以后,“士”逐渐演变成不论出身,以读书习礼取仕,偏重文学方士的“士”,类似后世读书人的“士”,也可指从政做官的人才。这个说法是符合“士”的含义演变的。《论语》中专门论及“士”的主要有八章:孔子本人论及“士”的有六章,分见于:《里仁4·9》《颜渊12·20》《子路13·20,13·28》《宪问14·2》《卫灵公15·9》,曾子论及“士”的一章《泰伯8·7》,子张论及“士”的一章《子张19·1》,此外提到“士”字的地方还有六章。我查阅了手头几种《论语》的英译本,发现英国汉学家阿瑟·韦利(Arthur Waley)基本上把“士”翻译成了“武士”(a knight),这其实是误解了“士”字的含义;辜鸿铭先生和刘殿爵先生大都把“士”翻译成了a gentleman,没有区分“士”字含义的不同。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论语英译及评注》,作者为美籍华人、耶鲁大学历史系教授金安平,译者为香港城市大学鄢秀博士,该书中作者将“士”做了区别,分别译为“读书人(受过教育的人)”和“从政做官的人”。仅举二例加以说明。《宪问14·2》“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也”:An educated professional who longs for (the ease he finds at ) home does not live up to the name of an educated professional.《子路13·20》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What sort of man could be considered good enough to be in government(士)?《子路13·28》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How should a person conduct himself in order to be considered good enough to serve in government(士)?金安平教授进一步解释说:“士”的出现早在孔子之前——他们是为从政而接受教育的人——但正是孔子道出了士人从政的要求。“士”是拥有从政所需的知识、技能和品格的人,孔子已经和子贡讨论过“士”应具备的条件,子路在这里提出同样的问题,孔子再次谈到了品德的问题,但他想要讨论的是“士”和家人、友人等亲近的人之间的关系。

说完“士”的英译,突然想到翻译“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时还有一个难点却是“悦己者”:是使女子喜欢的人呢(he who pleases her),还是喜欢女子的人(he who is pleased in her)? 《昭明文选》里吕向的注释说:“女为爱己貌者而饰其容。”于是这句话便可译成:A woman beautifies herself for the man who is pleased in her。简单一点可译为:A woman beautifies herself for her lover.

由此看来,对古代典籍中“士”字的翻译还是需要谨慎为是,率尔操觚总是不好的,翻译错了会影响中外文化交流。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