禧的意思(禧的意思和含义)

隐身守侯 2023-06-13 02:34:59 互联网

每日一字74:禧

应书友要求,今天讲的是:“禧”字。

禧,xǐ(旧读xī),幸福、吉祥等意,相关词语有年禧、鸿禧、恭贺新禧等等。

首点露锋轻入,角度略平,落笔后顺势轻顿然后向左下方提锋收笔,出锋勿长,引带下一笔画;横撇起笔左探,横画大抗肩,到首点下方时稍提锋顿笔向左下写撇,撇身稍直,出锋不要超过横画的起笔;竖笔从撇身里面起笔,竖身稍细,略左斜,收笔垂露;右边点笔位于撇与竖的分离处起笔,勿大勿重。

“喜”字首画抗肩,注意与左边的距离;竖笔稍高稍重,略左斜;下横略长,抗肩与上横平行;“口”字形体扁宽,不要写高,与上部重心直对;长横起笔左探,左边抗肩角度稍大,中间稍细,右部略平,略呈拱形;两个点笔左低右高,呈合抱之势;最后“口”字稍重,端庄平正,稳住整字。

《说文解字》禧

《说文:示部》:“禧,礼吉也。从示,喜声。”

译文:禧,行礼获得吉祥。从示,喜声。

《说文》“示”部,形声字。今为“礻”部。

未找到甲骨文字,可从喜字入手。古音是一声,今为三声。幸福、吉祥之意。

为二级字。“禧”与“喜”不同,“禧”是吉祥之意,“喜”是快乐、高兴之意。所以是年禧、恭贺新禧、福禄寿禧,而非“喜”。

福禄寿是我们对美好的追求,对应着三位天神,是福星、禄星和寿星,其实还有一位禧神。

禧神是中国民间所普遍信仰的神。禧神即吉祥神,俗传为喜乐之神。因为人们的愿望都是趋吉避凶,追求喜乐高兴,因此就臆造出了一个禧神。中国民间传说禧神原本是拜北斗星神的一个虔诚女子,修道成仙时,北斗星君询问其所求,女子以手抿口,笑而不答,北斗星君误以为她祈要胡须,就赐了她长须,因为她笑时呈禧像而封为禧神,因有长须,不再让凡人看到她的形象,从此禧神专司喜庆,却不显神形。所以,禧神最大的特点是没有具体的形象,也没有专门的庙宇,高度抽象,但后世也有将祖先画像或商纣王视为禧神进行奉祀。

东方禧神,明末清初的苏州,皆指人物葛成(葛贤)。葛成嘻嘻哈哈,常常救济穷人,常持一芭蕉扇,活脱脱一个济公再世,爱打抱不平,乐善好施,能顶天立地,有难事者都求他去化解,民间称其是驱魔将军,他自己能懂易经,会算卦,曾热闹起事,惊动了皇帝,拿下了人间妖魔,使百姓万家平安。据传,当时有许多苏州画家拜见葛成,为其画像,百姓纷纷求得后,将其肖像挂在家中,祈求家中平安无难事。此举,曾使得画家们生意兴隆,一个退职宰相朱国祯(1558--1632)曾作铭文:“吴中义士气如云,留得余生代有闻。东海长虹挂秋月,丹青齐拜葛将军”。

传说曾有一大徽商,还敬赠一艾姬给葛成。葛成执意不与之同居,十天后,打听到她家住址,将之遣还其娘家,备妆助她出嫁与合适之人。艾姬不解缘由,好在隔壁庙里,有一道姑安慰他说:“葛成不是人,是神!”艾姬出嫁时,葛成呈送二只灯笼,添了双喜。过了一段时间,艾姬养了一对龙凤胎。以后每至春节或元宵节,艾姬总会带着一对喜儿来拜禧神。

平时我们见到最多的是“囍”,尤其是婚庆的时候。“囍”不知只是吉祥图案,还是汉字。不管怎么说其寓意是好的,喜上加囍,双喜临门。关于“囍”还有一个传说:话说王安石赴京赶考,途经马家镇,闲逛之余见一个大户人家的宅院外面挂着一盏走马灯,灯光闪烁,分外耀眼,只见灯上写着“走马灯,灯马走,灯息马停步”的半幅对联,显然是在等人对出下联。王安石见上联连称“好对!好对!”他的意思是说这上联出句绝妙,站在一旁的管家却误以为他是说对下联容易,便马上进去禀告宅院的主人马员外,但待出来时,已不见了王安石。第二天,王安石进了考场,一挥而就,交了头卷。主考官见他聪明机敏,便传来面试。考官指着厅前的飞虎旗曰:“飞虎旗,旗虎飞,旗卷虎藏身。” 王安石不假思索地答道:“走马灯,灯马走,灯息马停步。”他对得又快又好,令主考官赞叹不已。

考试结束,王安石回到马家镇,想起走马灯对他的帮助,又特意走到马员外家,被管家一眼认出,执意请他进了宅院。看茶落座后,马员外便请王安石对走马灯上的对联,王安石再次移花接木,随手写道:“飞虎旗,旗虎飞,旗卷虎藏身。”员外见他对得又巧妙又工整,马上把女儿许配给他,并择吉日完婚。原来,走马灯上的对联,正是马小姐为选婿而出的。结婚那天,马府上上下下喜气洋洋。正当新郎新娘拜天地时,有报子来报:“王大人金榜题名,明日请赴琼林宴!”真是喜上加喜,双喜临门,王安石带着三分醉意,挥毫在红纸上写了一个大“囍”字,让人贴在门上,并随口吟道:“巧对联成双喜歌,马灯飞虎结丝罗。”

从此,“囍”字便被传开了,在民间流行起来。

《说文解字》禧

《说文:示部》:“禧,礼吉也。从示,喜声。”

译文:禧,行礼获得吉祥。从示,喜声。

《说文》“示”部,形声字。今为“礻”部。

未找到甲骨文字,可从喜字入手。古音是一声,今为三声。幸福、吉祥之意。

为二级字。“禧”与“喜”不同,“禧”是吉祥之意,“喜”是快乐、高兴之意。所以是年禧、恭贺新禧、福禄寿禧,而非“喜”。

福禄寿是我们对美好的追求,对应着三位天神,是福星、禄星和寿星,其实还有一位禧神。

禧神是中国民间所普遍信仰的神。禧神即吉祥神,俗传为喜乐之神。因为人们的愿望都是趋吉避凶,追求喜乐高兴,因此就臆造出了一个禧神。中国民间传说禧神原本是拜北斗星神的一个虔诚女子,修道成仙时,北斗星君询问其所求,女子以手抿口,笑而不答,北斗星君误以为她祈要胡须,就赐了她长须,因为她笑时呈禧像而封为禧神,因有长须,不再让凡人看到她的形象,从此禧神专司喜庆,却不显神形。所以,禧神最大的特点是没有具体的形象,也没有专门的庙宇,高度抽象,但后世也有将祖先画像或商纣王视为禧神进行奉祀。

东方禧神,明末清初的苏州,皆指人物葛成(葛贤)。葛成嘻嘻哈哈,常常救济穷人,常持一芭蕉扇,活脱脱一个济公再世,爱打抱不平,乐善好施,能顶天立地,有难事者都求他去化解,民间称其是驱魔将军,他自己能懂易经,会算卦,曾热闹起事,惊动了皇帝,拿下了人间妖魔,使百姓万家平安。据传,当时有许多苏州画家拜见葛成,为其画像,百姓纷纷求得后,将其肖像挂在家中,祈求家中平安无难事。此举,曾使得画家们生意兴隆,一个退职宰相朱国祯(1558--1632)曾作铭文:“吴中义士气如云,留得余生代有闻。东海长虹挂秋月,丹青齐拜葛将军”。

传说曾有一大徽商,还敬赠一艾姬给葛成。葛成执意不与之同居,十天后,打听到她家住址,将之遣还其娘家,备妆助她出嫁与合适之人。艾姬不解缘由,好在隔壁庙里,有一道姑安慰他说:“葛成不是人,是神!”艾姬出嫁时,葛成呈送二只灯笼,添了双喜。过了一段时间,艾姬养了一对龙凤胎。以后每至春节或元宵节,艾姬总会带着一对喜儿来拜禧神。

平时我们见到最多的是“囍”,尤其是婚庆的时候。“囍”不知只是吉祥图案,还是汉字。不管怎么说其寓意是好的,喜上加囍,双喜临门。关于“囍”还有一个传说:话说王安石赴京赶考,途经马家镇,闲逛之余见一个大户人家的宅院外面挂着一盏走马灯,灯光闪烁,分外耀眼,只见灯上写着“走马灯,灯马走,灯息马停步”的半幅对联,显然是在等人对出下联。王安石见上联连称“好对!好对!”他的意思是说这上联出句绝妙,站在一旁的管家却误以为他是说对下联容易,便马上进去禀告宅院的主人马员外,但待出来时,已不见了王安石。第二天,王安石进了考场,一挥而就,交了头卷。主考官见他聪明机敏,便传来面试。考官指着厅前的飞虎旗曰:“飞虎旗,旗虎飞,旗卷虎藏身。” 王安石不假思索地答道:“走马灯,灯马走,灯息马停步。”他对得又快又好,令主考官赞叹不已。

考试结束,王安石回到马家镇,想起走马灯对他的帮助,又特意走到马员外家,被管家一眼认出,执意请他进了宅院。看茶落座后,马员外便请王安石对走马灯上的对联,王安石再次移花接木,随手写道:“飞虎旗,旗虎飞,旗卷虎藏身。”员外见他对得又巧妙又工整,马上把女儿许配给他,并择吉日完婚。原来,走马灯上的对联,正是马小姐为选婿而出的。结婚那天,马府上上下下喜气洋洋。正当新郎新娘拜天地时,有报子来报:“王大人金榜题名,明日请赴琼林宴!”真是喜上加喜,双喜临门,王安石带着三分醉意,挥毫在红纸上写了一个大“囍”字,让人贴在门上,并随口吟道:“巧对联成双喜歌,马灯飞虎结丝罗。”

从此,“囍”字便被传开了,在民间流行起来。

汉字中的文化,说文解“喜”

“喜”的甲骨文写作

,它由

(壴)和

(口)组成。

“壴”是一种乐器,而“口”字是嘴巴的象形。《说文解字》:“喜,乐也”。当人们感到欢乐,就演奏音乐、歌之咏之——学者认为这就是“喜”字的本义。

“壴”是什么乐器呢?如果 有机会到世界文化遗产殷墟参观,就能看到三千多年前的实物。它是一面牛皮大鼓,安放在底座上,鼓架上方还有“山”字形的装饰物,造型与甲骨文

一模一样,所以“壴”就是“鼓”的早期写法。

“喜”是人的一种情绪,人在情绪激动的时候,心跳会变得剧烈,“心像打鼓一样”。所以鼓声与心跳类似,能够引起共鸣、振奋人心。春秋时期的鲁国国君在战场上亲自擂鼓,指挥进攻,打了大胜仗,留下了“一鼓作气”的典故。鼓还是古代音乐的“节拍器”,例如陕北的安塞腰鼓,融舞蹈、器乐、民歌为一体,震天动地、大气磅礴,集中体现了人们的喜悦心情。

湖北崇阳县出土的商代铜鼓

然而,凡事都要有度有节,过犹不及。中医认为“喜过则伤心”。人们把心跳过速形容为“胸中小鹿乱撞”,而小鹿撞得过猛是会出问题的,鼓敲得过猛也是会破的。例如民间传说“笑死牛皋、气死金兀术”,这既是故事演绎,也是民间经验的反映。再如历史方面,大家知道商代的陪都叫“朝歌”,后来还有一个成语叫“朝歌夜弦”,体现了歌舞升平的景象。但是,殷商末年商纣王“好酒淫乐”“大聚乐戏”,酒色无度,民怨沸腾,以至于他的大臣纷纷携带乐器逃奔到周武王那里。可以说,过分享乐、骄奢淫逸是导致一个王朝覆灭的重要原因。

“喜”是人的“七情”之一,《礼记》说它“弗学而能”,意思是人的本能,与生俱来。然而,“喜”又突出反映了人的志趣——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个体之间千差万别。谚语说“彼之蜜糖,吾之毒药”,也是此意。人是社会性动物,有共同志趣的人会联系在一起,惺惺相惜,并互相引以为知音,这就是《周易》所说的“同声同气”,反映了一种社会性。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喜好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引导得当,“喜”可以成为促进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有益力量。

◎本文原载于《中国纪检监察杂志》(作者王志轩),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