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的意思(晓的意思)

牛奶煮萝莉 2023-06-12 17:27:14 互联网

关于世界地球日,这些你都知道吗?

世界地球日即每年的4月22日,是一个专门为世界环境保护而设立的节日,它旨在增强民众对现有环境问题的认识,并动员民众参与到环保运动中,通过践行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改善地球的整体环境。

2023年4月22日是第54个世界地球日,全球宣传主题是:“众生的地球”。我国的宣传主题是:“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当前,威胁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有哪些呢?

01

全球气候变暖

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面临的最大环境挑战之一。

由于人口增长和生产活动规模的扩大,人类向大气中释放的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不断累积,导致大气的组成成分发生变化,大气层温度上升,整个气候正在逐渐变暖。

02

臭氧层破坏

臭氧层处在约20千米高空的平流层中,它就像一把巨大的遮阳伞,吸收了一部分来自太阳的紫外线,从而减少抵达地面的紫外线辐射。

紫外线虽然有助于合成维生素D,但它也有很强的“杀伤力”,容易引发皮肤癌和视网膜病变。更重要的是,人类和动植物经历漫长的演化,已经适应了有臭氧层保护的紫外线水平。如果这个保护层突然变薄、消失,整个生物圈都会遭到灭顶之灾。

03

酸雨蔓延

酸雨是大气污染的一种表现,指大气降水中酸碱度(PH值)低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除了少量的火山喷发携带物,酸雨的产生绝大部分来自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主要包括三大方面的因素:化石燃料发电;车辆和重型设备;制造业、炼油厂等化工行业。

04

洪水

洪水不但淹没城市和村庄,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会淹没农田,毁坏庄稼,导致粮食大幅度减产,引发饥荒。全国约有35%的耕地、40%的人口和70%的工业农业生产经常受到江河洪水的威胁,并且因洪水灾害所造成的财产损失,居各种灾害之首。

05

干旱

由于气候变化,干旱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增加,影响着陆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干旱导致了多种生态系统属性的系统性和突然性变化。

珍爱地球,我们需要怎么做?

01

垃圾分类

将日常垃圾按照要求准确投放,有用物资重新回收利用,变废为宝,让城市的环境更环保、更宜居。

02

低碳出行

优先步行、骑行或公共交通出行,多使用共享交通工具,家庭用车优先选择新能源汽车或节能型汽车。

03

节约用电

及时关掉不必要的灯和其他耗电设备,少开一盏灯,节约一度电。

04

节约用水

珍惜水、节约水、保护水,及时关掉水龙头,一水多用,循环利用。

05

拒绝塑料污染

不用或少用一次性塑料制品,购物使用环保袋、外卖选择无餐具、外出自带随行杯。

06

加强节能减排

合理设定空调温度,夏季不低于26度,冬季不高于20度,及时关闭电器电源。

07

保护生物多样性

保护野生动植物,不破坏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不购买、不使用珍稀野生动植物制品,拒食珍稀野生动植物。

08

减少空气污染

不焚烧垃圾、秸秆,少烧散煤,少燃放烟花爆竹,减少油烟排放,少用化肥农药。

原文来自于央视新闻、自然资源部宣教中心、山东省科技馆、山东省应急管理厅新媒体中心,封面来自于新华网。

来源: 毕节气象

“曰”字用法知多少——从《出师表》中“先帝称之曰能”说起

备课手记

今天备课,发现有的材料把《出师表》中“先帝称之曰能”中的“曰”字解释为“助词,无实义”,感觉并不合适。查证一下,跟大家分享。

商务印书馆《古汉语字典》中,“曰”字的用法只有以下三种:

①<动>说。《论语·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动>称为,叫作。《核舟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③<助>用于句首、句中,无实义。《诗经·魏风·园有桃》:“彼人是哉,子曰何其!”|《诗经·秦风·渭阳》:“我送舅氏,曰至渭阳。”

从以上字典例句中看,《出师表》中“先帝称之曰能”的“曰”字,按照第一种用法,译为“说”,原句可译为“先帝称赞他,说他(是)能人。”这样翻译通俗易懂,简洁流畅,最大限度地直译,保留了原句的意思和句子特点。

如果采用第二种用法,原句则译为“先帝称赞他称他(是)能人”或“先帝称赞他把他叫作能人”,这样翻译,句子中或有字面重复或显啰嗦,都不如上面例句顺畅。

如果是第三种用法,则原句需译为“先帝称赞他能干”或“先帝称赞他是能人。”虽然意思也通顺,但前一种译法不但改变了“能”字在此句中的名词属性,还显然少了第一种用法译句强调了先帝态度的意思,也就是把“曰”字翻译成“说”,有强调先帝原话的效果;第二种译法,虽保留了“能”字的名词属性,但显然也显得句子单薄,无法体会出先帝原话的赞美之意。

所以从这个句子看来,“曰”字的三种用法在此句中都说得通,差异不很大。但是,从文言文翻译的“信、达、雅”的表达效果来看,我还是觉得此句中的“曰”字,译为“说”,翻译效果最佳。

同时,我们还可以再看看“用于句首、句中,无实义”这一用法的句子中,“曰”字的实际使用效果。“彼人是哉,子曰何其!”这句话的意思是:“那些人说得很对啊,我该怎么办呢?”这个句子中,“曰”字是翻译不出来的,“我送舅氏,曰至渭阳。”这句话翻译出来是:“我送舅舅归国去,转眼来到渭之阳。”这两个句子中的“曰”字,无论是在句中还是在句首,显然都没有实际意义,所以跟《出师表》中“先帝称之曰能”的“曰”字,用法并不相同。

尽信书不如无书

以上皆为个人观点,欢迎各位同仁指正。

人老了,及时悟透这6个歪理,那是普通人最好的“自渡”

所谓“天不渡人,唯有自渡。”

如果老天不渡化我们,那我们就自己渡化自己吧。人活一世,本来就只能靠自己。也许,我们终其一生所期望的“老天保佑”,不过是自己救自己罢了。

曾仕强教授说过,现在世界上有七八十亿人,老天怎么可能救得过来呢?每个人,都只能自求多福啊。

“自求多福”这四个字,很多人都认为是贬义词。其实,自求多福,恰恰是一种积极的做人态度。我们无法恳求别人来救助我们,一切福气,不过是自己努力获得的回报罢了。

人,越是上了年纪,越是看透这所谓的红尘俗世,其实不过如此。人老了,及时顿悟这6个歪理,那是普通人最好的“自渡”。

一、每个人,都将回归到平凡当中。

再怎么厉害的人,再怎么绚烂的烟花,光辉的一刹那过后,也仅仅剩下“平凡”罢了。

我们终其一生都希望成为“不平凡”的人。谁知道,这所谓的不平凡,不过是自己为难自己而已,到头来又算得了什么呢?

做人最大的本事,并非是闯出多广阔的天地,也并非是成为多么了不起的人,而是在尽全力后,接受自己的平凡。跟自己说一句,平凡可贵。

可往往是“接受平凡”这四个字,让很多人都难以接受。为什么呢?因为人之欲望,那是无穷的。没有人会心甘情愿承认自己的平庸,最后只是苦了自己罢了。

二、要想成事儿,没背景和资源,是行不通的。

从诞生在这个世界的那一刻开始,普通人家的孩子,都有这么一个心愿,那就是改变自己的命运,同时改变家庭的命运。

当然,这些心愿,也仅仅是“愿想”而已,很难成为现实。为什么呢?因为背景、人脉和资源,那不是一般人,一般家庭所能积累的。

这一点,我们只要看看各行各业的领头羊就知道了。别人的融资渠道,别人的背景门路,别人的信息来源,统统超出我们的想象。

只能说,我们都怀着一腔热血,去到处闯荡。等上了年纪了,才明白自己辛劳一生,只是为了体验这当中的过程罢了。其余的一切,貌似没有改变。

三、珍惜所拥有的一切,不要欲望滔天。

杨绛先生说过,过去事过去人,笑笑就好;未来事未来人,随缘就好;现在事现在人,尽心就好。

人,无法回到过往,也无法预测未来,我们所能做到的,不过是珍惜当下所拥有的一切,爱能够爱的人 ,享受能够享受的生活。

一谈到“当下”,很多人的反应就是“瞧不起”,觉得没有大格局。但我要说,一切的大格局,永远根植于当下。那些不懂得脚踏实地的人,多半好高骛远。

欲望太多,不是好事。幻想太多,也只会害了自己。控制欲望,淡然生活,才是正道。

四、静以修身,不计成败得失。

李叔同先生说过,人生犹似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霜。

人生,就像是日薄西山的太阳一般,终究会黯淡下来,迎来夜幕。而我们所纠结的富贵,也跟草上的露珠一样,终究会烟消云散。

得失什么的,都是命运的安排。成败什么的,更是老天的旨意。你我,要在这俗世的修罗场中,以静气修身,以浩然之气洗涤自身的灵魂。

往后余生,做个心怀静气的人,你会收获甚多。

五、别在意他人的眼光,自得其乐就好。

普通人,其实一直活在别人的眼光和想法当中。既不懂得拒绝,也不懂得把重心放在自己的身上,最后自己折磨自己。

就拿职场中的“合群”来说,很多人都不希望合群,可就是因为我们看到别人合群了,自己也就有样学样,觉得合群才有面子。

等我们在江湖当中碰得头破血流之后,自然就会醒悟,所谓的合群,其实毫无意义。

喜欢交友,那就交友。不喜欢交友,那就一个人过日子。反正,孤独是常态,独处是一种境界。

六、人心,终究是见不得人好的。

东野圭吾说过,有些人的恨是没有原因的,他们平庸、没有天分、碌碌无为,于是你的优秀、你的天赋、你的善良和幸福都是原罪。

你做人如此善良,原以为可以换来别人的尊重。谁知道,别人一看到你善良,就觉得你好欺负,那你不就倒霉了吗?

人在江湖,对人对事,不要有太多的期待。你的期待,在别人看来,只不过是可笑的一厢情愿罢了,除了给你带来别人的伤害,其余的,根本没有太多的价值。

从现在开始,不妨做一个带刺的人。心怀善良之余,也要提高防人之心。你的警惕和锋芒,都将庇佑你一世安然。

文/舒山有鹿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