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的意思(达的意思和含义)

饕餮少女 2023-06-13 22:01:53 网友分享

“大”字在地名中读da还是dai?河北一县两代人各读各的

我国地名歧义、歧音的真的不少,前两篇图文写了以“乐”命名的出现了三种读音,以“珲”命名的两个城市,字只为其生,今天我们再来探讨以“大”命名的几个地名,它们也是读音不同,让我们偶尔也纠结了一下。

众所周知,汉字大有两个读音——dà和dài,其意思大家也非常明白,发音为dà时,多与小相对,而发音为dài时,一般是组成专用名词,如大夫、大王等。实际上,大字有时也发音为tai,这个不常见,古代与“太”相通。

闲话不说,接着还是地名中的“大”。我国以大命名的城市(县级以上)非常多,如大连、大同、大庆、大兴等等,在这些地名中,无论起因如何,我们已经习惯了读“dà”。

比如大庆,是因为在建国十周年大庆前发现了油田,于是定名为大庆油田,其后所在的安达市也更名为大庆市;

大同则是唐乾符五年(878)沙陀人(我国古代部族名。西突厥别部)内徙,大同遂侨置于今大同地面,意为“天下大同”,自此大同之名沿用不改。

那么,是否有另外的读音呢,答案是肯定的,其中就有河北省大城县,大在这里读作“dài”城县。

大城县的“大”为什么是“dài”呢?其实这里面的故事也不少。

大城县隶属于河北廊坊市,位于河北省中东部。其历史已经有了2000多年,在春秋时期就建有城邑,不过那时候叫“徐州”(舒州),地名的意思为——地域广袤平坦,人性宽舒,秉性安徐。期望的安徐并没有实现,这里成了兵家必争之地,因此境内即有燕国长城,又有赵国长城,一个小小的大城县拥有两条不同走向的长城(现在遗迹尚存),也算是一个奇迹了。

说到这儿,大家是不是和我一样也会产生疑问,那么大禹九分天下的徐州到底在江苏还是在大城呢?好像史学家们答案一定是江苏徐州,而大成还称不上九州之一,但史书中关于徐州的记载需要大家仔细甄别了,尤其是对于春秋战国燕赵的记述中,徐州大多是指大成。

大城县的名字是在后周显德六年(959年),有平舒县改名而来,因为这里在那个时代就是边陲城市,所以取“义彰武功、城防坚固”之意。至于为什么发音为dài,不得而知,或许是当地方言有些渊源吧。

不过对于大成的“大”字究竟应该是读“da”还是“dai”,现在有了很大的争议,首先在官方正式的报告、图书以及地图标注上,大多数都用了dà,甚至大成本地的官方电视等宣传中也以da而言。

所以大成出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当地中老年人言必称dai城,而年轻人则多提da城,两代人一样的地名好像说的是两个城市,实则都是大城。

大城文化底蕴深厚,境内不仅有燕赵古长城,还有秦始皇幼子墓、姜太公钓鱼台等古文化遗迹。

除了大城还有地名中读音为“dai”的吗?

好在大城虽然现在处于da和dai并存时期,好在它并不孤独。山西省太原市阳曲县有一个大盂镇,其辖区也有大盂村,这里的大,读dài,不读dà。

还是那句话,我国文化博大精深,人文历史多姿多彩,地名中同字不同音者有之,而同音不同字的也不在少数,只是苦了行走在旅途中的我们,在念出来的时候需要多多斟酌以下,别闹了笑话。

看名字识国家(四)意大利的“迪”“达”“德”“德尔”

前三期通过《世界杯大名单:看名字识国家(一)“森”“维奇”“斯基”》、《世界杯大名单:看名字识国家(二)“勒”“曼”“范”“德”》、《世界杯大名单:看名字识国家(三)“逊”“福德”“汉姆”》三期分别说到了本届世界杯参赛国丹麦、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波兰、德国、荷兰和英格兰的姓氏文化。本期有一个奇怪的角色误入其中——意大利。虽然跟世界杯没啥关系,但鉴于这个文明古国是下一期讲到的西班牙、阿根廷部分的前传,因此还是应该在本期做一下专门介绍的。

先提一个小问题:在意大利第二大城市米兰,第二大姓是罗西(Rossi),请问第一大姓是谁?

意大利姓氏地图

失落的古罗马贵族三名式

意大利最初的姓氏形成比之前讲的几个国家都要早——要追溯到古罗马时期。在上一期有讲到古罗马的三名式:“人名(praenomen)+氏族名(nomen)+姓/绰号(cognomen)”。

在古罗马王政时期每一个古罗马人都只有一个名字。

到了古罗马共和国时期,罗马的贵族阶级出现了氏族。也就是出现了阶层固化,类似于我国魏晋时期的士族门阀。这样如果显贵家族没有个共同的名字,就很难凸显出自己的牛逼。因此在姓名后面加上一个“氏族名”就顺理成章了。这个“氏族名”一般由该氏族的男性族长名字来命名。

随着氏族的不断壮大,同一名字+氏族名的人也越来越多,氏族名也已经没有办法有效区分彼此了。这时候就需要加入一些更为私人化的特征描述来区分就很有必要了。“姓”的概念就出现了。这个“姓”有可能是父亲的名字,也有可能是出生地,或者是人的一些特征:“长耳朵”、“大鼻子”、“瘸腿”……(后来的意大利人尤其喜欢以这种外号来做姓,看来他们的恶趣味是祖上传下来的。)

例如大名鼎鼎的盖乌斯·尤利乌斯·恺撒Gaius Julius Caesar,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三名式姓名。Gaius是名,Julius是氏族名, Caesar就是姓。而这个Caesar就是根据个人特点取的,意为“毛茸茸的”。而更为讽刺的是沿用了这个姓的凯撒大帝竟然是个秃子……

看我“毛茸茸”不?

随着古罗马帝国的崩溃,这种初衷是巩固氏族势力,在上层阶级流行的三名式并没有在下层民众中流传下去。普通民众仍然使用自己的一名。

普罗大众的两名式产生

大约到了十一世纪左右,随着人口的膨胀以及经济发展的需要,姓的再现就又有了现实必要性。但不同于古罗马时代的三名,因为没有上层阶级所谓的氏族势力需要维护,这个时代的人们并不需要有复杂的三个名字。

直到1563年的天特会议后,罗马教皇才真正规定神甫需要对洗礼的人以姓和名的形式进行登记,其中的姓或第二个名字由继承而来。自此,名字+姓氏的两名式便正式确立。

虽然姓名整体短了,但“姓”的逻辑依然不变——父名、祖籍、个人特征及职业等都是姓的主要选择。以现今意大利姓氏调查为例,35%与父辈的名字相关,35%和地理位置相关,15%与体貌特征相关,10%和职业相关。

【父名类】

国际米兰左边翼卫迪马尔科(Federico Di Marco)中的“Marco”就是个父名。

【祖籍类】

足球领域第一狗仔罗马诺(Fabrizio Romano)中的“Romano”就是“罗马的”意思。而意大利国宝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中的“Vinci”就是托斯卡纳大区的一个小镇的名字。

【个人特征类】

以1982年意大利夺得世界杯的功臣保罗-罗西(Paolo Rossi)的Rossi就是“红发的”意思。诸如此类的:比安奇(Bianchi)——白发的,曼奇尼(Mancini)——左撇子,Lecchini——马屁精、Bastardo——私生子、Quattrocchi——四只眼……(这实在是有点辣眼睛了)

【职业及其它类】

尤文图斯的兄弟单位——法拉利(Ferrari)的意思就是“铁匠”。而热刺主教练孔蒂(Conte)的意思是“伯爵”!被国际米兰外租给安德莱赫特的年轻前锋埃斯波西托(Esposito)意为“弃婴”,最近又被比利时豪门放逐的他看来真的是命中注定……

“也许我命中注定足坛中漂泊~”

在每个姓氏创立之初都有自己的含义,但因为长时间的历史演变,如今大约75%的意大利姓氏已经无从得知原始含义了。

前缀“di”、“da”、“de”和“del”的区别

“di”相当于介词“of”,表从属关系。仍以迪马尔科(Federico di Marco)为例,意思就是“Marco的Federico”。这跟上一期讲的凯尔特人的“Mac”或“O'”差不多。

“da”相当于介词“from”,表示“来自”。这跟荷兰的“Van”和德国的“Von”是一个意思。“Leonardo da Vinci“意思就是来自“Vinci”的“Leonardo”。

“de”和“di”基本等同,相当于介词“of”。只是拉丁语和意大利语的区别。因此罗马前队长德罗西(Daniele de Rossi)的意思就是“红发的丹尼尔”。

“del”相当于“of the”,表的还是从属关系。“del”=“di”+“il”(音:“伊尔”,相当于“the”)。以前尤文图斯队长德尔皮耶罗(Alessandro del Piero)为例,意思就是来自“Piero”这个地方的“Alessandro”。有很多网传“del”是贵族的象征,但在意大利语中这个词就是“属于”的意思。暂无任何证据表明这个词与贵族之间存在必然关系。

你看我像不像贵族?

意大利姓氏的后缀

受意大利语发音习惯影响,意大利姓氏结尾多以“i”“a”“o”等元音结尾,所以形成了意大利姓氏中大量的“利”、“蒂”、“塔”、“诺”、“罗”等。

同时喜欢在结尾元音前配以双辅音。例如国际米兰前老板莫拉蒂“Moratti”、尤文图斯老板阿涅利Agnelli、意大利名帅卡佩罗Capello等。

以“o”结尾的意大利姓氏通常来自意大利南部,而在意大利北部,通常以“i”结尾。例如莫拉蒂、阿涅利和贝卢斯科尼都来自意大利北方。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意大利南北的文化差异。

意大利前十大姓氏

意大利的两名式自十六世纪确立以来,一直沿用至今。相较于后面要讲到的同为拉丁文化的伊比利亚半岛的三段乃至四段名字,已经足够简洁易记。当然在某些非常严肃或者正式的场合,仍保留有在姓和本名后面添加父名和母名构成四段的习俗,但已不多见。基本日常见到的意大利姓氏都为两名式。

最后回答文章开头抛出那道问题的答案,相信很多聪明的朋友已经知道了——“胡”。

原创文章,感谢关注!

国家公之高频成语(2)

新西南教育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国考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的一些高频成语

混淆是非:指故意把正确的说成是错误的,把错误的说成是正确的。 以偏概全:指用片面的观点看待整体问题。 各有千秋:指各有各的存在的价值。比喻个人有个人的长处,个人有个人的特色。 千差万别:形容种类多,差别大。

殊途同归:指通过不同的途径,到达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得到不同的结果。

如出一辙:指好像出自同一个车辙。比喻两件事情非常相似。

原封不动:指原来贴的封口没有动过。比喻完全按照原样,一点也不加变动。 颠扑不破:指无论怎样摔碎都打破不了。比喻理论学说完全正确,不会被驳倒推翻。

亘古不变:指从古至今永远也不会改变。 一成不变:指一经形成,不再改变。

理直气壮:指理由正当充分,胆子就壮,说话就有气势。 昂首阔步:指抬头迈开大步向前。形容精神抖擞,意气风发。 义无反顾:指从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不能犹豫回顾。 勇往直前:指毫无畏惧地一往直前。 借花献佛:比喻用别人的东西做人情。 雪中送炭:在下雪天给人送碳取暖。比喻在别人急需时给予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

点到为止:不能说的太多,让别人知道事情的重点就可以,有些事情不便多说。 锦上添花: 比喻好上加好,没上添美。

小心翼翼:本事严肃恭敬的意思。现形容谨慎小心,一点也不敢疏忽。

纸上谈兵: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画饼充饥: 画个饼来解决饥饿。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 雷大雨小:比喻说得多,做的少;声势很大,实效很小。

背道而驰:朝着相反的方向跑去。比喻彼此的方向和目的完全相反。 针锋相对:比喻双方在策略、论点及行为方式等方面尖锐对立。 大相径庭:比喻相差很远,大不相同。 相去甚远:互相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和距离。 望尘莫及:指望见前面骑马的人走过扬起的尘土而不能赶上。比喻远远落在后面。 望而却步:指形容事物可怕或讨厌,使人一看就往后退宿。 望而生畏:指看见了就害怕。 望洋兴叹: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优柔寡断:指做事犹豫,缺乏决断。 将信将疑:指有点相信,又有点怀疑。 犹豫不决:指拿不定主意。

举棋不定:拿着棋子,不知下哪一步好。比喻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 不证自明:指无需证明。

不言而喻:指不用说话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 有目共睹:指非常明显,谁都看得见。

显而易见:指形容事情或道理很明显,极容易看清楚。

洋洋洒洒:形容文章或谈话丰富明快,连续不断;也形容规模或气势盛大;还形容才思充沛;写起文章来很顺畅。

精雕细琢:比喻做事情精益求精,认真细致。 妙语连珠:形容巧妙风趣的话一个接一个。 费尽心机:指挖空心思,想尽办法,多含贬义。

文思泉涌:形容行文思路像泉水奔涌那样迅速、丰富。

处心积虑:指存着某种想法,早已有了打算,亦形容用尽心思地谋划,贬义。 下笔成章:一挥动笔就写成文章,形容写文思敏捷。 绞尽脑汁:形容苦心积虑,费劲脑机,想尽办法。

举重若轻:原指举起沉重的东西像是在摆弄轻的东西,比喻能力强,能够轻松地胜任繁重的工作或处理困难的问题。

借古讽今:借评论古代的人和事来影射讽刺(评论)现实。 微言大义:是指包含在精微语言里的深刻的道理。

振聋发聩: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 始料不及:表示发生了意料之外的事,且令人措手不及。 事与愿违:指事情完全按照与愿望相反的方向发展。

事倍功半:形容工作费力大,收效小,只是做事的方法不得力导致收获和付出不成正比,但毕竟还是有所收获的。

争锋相对:比喻双方在策略、论点及行动方式等方面尖锐对立。

(window.cproArray = window.cproArray || []).push({ id: \"u3054369\" });

移花接木:指把一种花木的枝条或嫩芽嫁接到另一种花木上,比喻暗 中用手段更换人或事物来欺骗别人。

神情自若:指不改常态,神情态度跟原来一样自然。 旁若无人:指不把人放在眼里,不予理睬。

泰然自若:指在紧急情况下仍然沉着冷静,不改常态。 代人捉刀:指代别人做事,多用于写文章。

苦心孤诣:指苦心专研,到了别人所达不到的地步。也指为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而煞费苦心。

奄奄一息:比喻事物即将消亡、堙没或销毁。 息息相关: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

「国学课堂」蒙求(26)

世纪恒通在线提示:《蒙(méng)求》是唐朝李翰(hàn)编著的以介绍掌故和各科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儿童识字课本。全书都用四言韵文,每四个字是一个主谓结构的短句,上下两句成为对偶,各讲一个掌故,总计2484字。

【原文】王忳(tún)①绣被,张氏②铜钩。

【注释】①王忳:字少林,东汉时期人。

②张氏:西汉人,古代历史人物。

【译文】王忳救助了一名书生,得到了一条彩色的被子;张氏获得了一把铜钩,家庭开始富裕起来。

【典故】王忳绣被:典故出自《后汉书·独行列传》。王忳有一次遇到了一名病重的书生,虽然他尽心照料,但不久后书生还是去世了。虽然是陌生人,然而王忳却出面将书生安葬,连同书生以及他剩下来的黄金,都埋在了地下。过了几天,王忳又无意中得到了一匹无主的野马和一床被子。这天王忳外出办事,野马突然拐进了当地一户人家里面,原来这匹马正是这户人家的财产。让人惊奇的是,当他和对方攀谈时,得知书生的家乡正是这个村庄。于是在王忳的带领下,大家来到埋葬书生的地方,挖出其灵柩送回原籍,同时书生去世后留下的黄金依旧埋得好好的。从此之后,王忳好义、不贪财的高尚品行,广为流传,受人尊敬。

张氏铜钩:典故出自《搜神记》。西汉时期,京城长安有一名姓张的人,怀里飞来了一只斑鸠。一瞬间,斑鸠又变成一只铜钩。从此,张家开始发达起来,富甲一方。当地一名商人羡慕万分,悄悄偷走了铜钩。可是这名商人不仅没有变得更富裕,反而一直连连亏损。人们就说,张家的财运是上天给的,商人投机取巧,怎么能够得到好运的眷顾呢?

【智慧点拨】王忳做人重义轻财,我们应当学习他坦坦荡荡、堂堂正正的高尚情操,始终坚持可贵的人格。

商人羡慕张氏的财富,暗中盗走铜钩,却不能得偿所愿。这一故事告诉我们,凡事要顺其自然,强求不得。

【原文】丁公遽(jù)戮(lù)①,雍(yōng)齿②先侯。

【注释】①丁公遽戮:丁公,即丁固,秦朝末年人,西楚霸王项羽手下大将。

遽戮,被处死。

②雍齿:秦末汉初人,汉高祖刘邦手下功臣。

【译文】丁固对项羽不忠诚,后被刘邦处死;刘邦建立大汉王朝后,为安抚人心,先封赏雍齿为侯爵。

【典故】丁公遽戮:典故出自《史记·季布列传》。丁固曾是项羽手下大将,在项羽和刘邦争夺天下时,丁固曾将刘邦围困,在刘邦的恳求下,才被对方释放。后来项羽自杀,丁固认为自己帮过刘邦,因此前去投靠刘邦。谁知刘邦竟下令将其斩杀,并对身边的将领们说:“丁固是项羽的手下,却对项羽不忠,其他人不要向他学习。”

雍齿先侯:典故出自《史记·留侯世家》。汉高祖刘邦建立大汉王朝后,对打天下的功臣一直迟迟不肯封赏。有一次,他看到将领们在外面的空地上聚集,窃窃私语,于是就询问张良他们在干什么。

张良告诉刘邦,这些将领准备谋反。刘邦大吃一惊,就问张良原因是什么。张良说,他们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却一直没有得到封赏,因此感到愤愤不平。刘邦赶忙向张良求教,张良问他这一辈子最恨的人是谁。刘邦说是雍齿,曾经多次羞辱过他。张良就建议刘邦封赏雍齿,给其他大臣做榜样,大臣们看到最被刘邦讨厌的雍齿都能得到封赏,也就不会疑心了。

刘邦听从张良的意见,封赏雍齿为侯爵,群臣看到后都高兴地说:“雍齿这个人都被封为侯爵了,我们也就不用担心受不到封赏了呀!”

【智慧点拨】丁固被杀的原因,在于他卖主求荣,有才无德,因此才被刘邦所杀。

刘邦最讨厌雍齿,但为了安定天下,先对他进行封赏,通过树立这一“反面典型”,成功平息了群臣的愤怒。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