睨的意思(睨的意思解释)

鹰视狼顾 2023-06-17 03:19:25 网络

你真的认识它吗:睥睨「pì nì」

睥睨「pì nì」,(亦作“俾倪”)

释义:

1、(厌恶、傲慢)斜视、窥视;侦伺,监视。

2、特指“女墙”,墙垛,城墙上半高的短墙。

3、古代皇帝的一种仪仗。(不常用)

可恶指数:三星。

“睥”从目、从卑,“不怀好意地以余光视人”需要“目”与“卑”的结合;但“堂堂正正”是自古以来的人格规范,其中当然包括“行为端方、目不斜视”。

“女墙”和“睥睨”联系起来,再转意,这圈子绕得太大,很是古怪;《古今注》上说“女墙......言于城上睥睨人也”,这注还不如不注呐!

南朝·梁 ·王筠: 罘罳分晓色,睥睨生秋雾。

例句集粹:罘罳分晓色,睥睨生秋雾。

1、《淮南子·修务训》:过者莫不左右睥睨而掩鼻。

2、《史记·信陵君列传》:(侯生)睥睨,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

3、宋· 苏辙《代毛筠州祭王观文韶文》诗:从军西方,睥睨隣境。

4、南朝·王筠 《和卫尉新渝侯巡城口号》:罘罳分晓色,睥睨生秋雾。(女墙)

5、《宋史·仪卫志六》:睥睨,如华盖而小。(皇家仪仗)

唐·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扩展阅读: "女墙"

“睥睨”是一个令人生厌的词,但“女墙”在诗中却是好生可爱!

在杜甫的时代,“女墙”还是指城墙上呈凹形的小墙,大半身高,主要是方便士兵在城墙上观察敌情;所以有诗云“城峻随天壁,楼高望女墙”(《上白帝城》)。

倒是刘禹锡在《石头城》留下过如诗如画的句子得记住,写的是秦淮河的月色: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你真的认识它吗?别成了网红还让人笑话!

每天一首诗,今天温习永州八记

今天是夏历十月十九,封控第八天。原本以为快见到曙光了,谁知一大早起来就收到通知,提醒大家关好门窗,封盖地漏,做好消毒。唉,大形势之下,个体的思考或是行动真的是全无意义,只能老老实实呆着,等核酸,做抗原,封地漏,再开几个会,做几份预测,眨眼也是一天。

门窗都关了,对远方的惦念反而更加清晰和灼热起来。身不能至,那就让心随着先贤的文字去悠游吧。

最远的远方,就是我心所向。

石渠记(永州八记之六)

唐 柳宗元

  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踰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藓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倏鱼。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予从州牧得之。揽去翳朽,决疏土石,既崇而焚,既釃而盈。惜其未始有传焉者,故累记其所属,遗之其人,书之其阳,俾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

  元和七年正月八日,蠲渠至大石。十月十九日,踰石得石泓小潭,渠之美于是始穷也。

*永州愚溪,原名冉溪,柳宗元为之改名

公元805年,柳宗元被贬到荒凉偏僻的永州。和许多胸中有丘壑的先贤一样,对于他而言,被贬并不是结束,也不用忧愁,无尽的山水之间,自有大乐趣。

他借工作之余走遍永州,一口气写下八篇游记,从此,永州便成了一座文化之城。可惜我被中学一篇课文给带偏了,张口便可介绍“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以至于想到永州就觉得遍地蛇虫,拖了很久才忐忑着去九嶷山舜帝陵逛了一圈。柳宗元笔下的八个地方,却始终未能去探访。

正和七年(公元812年)正月八日,柳宗元沿着蠲渠走到一块大石头,未再前进。直到这一年的今天,他拉着永州太守一起再去寻幽,两人翻过石头发现了石泓小潭,石渠之美完全展现出来,让他无限欣喜。

他们拨开遮蔽的密林,清理腐朽的树木,挖开乱石,疏通淤泥,将乱草全部烧掉,石渠里的水很快就满了。柳宗元写下小小的《石渠记》,请匠人刻在潭北面的石头上,希望给后来的人游玩提供指引。

如今这块石头肯定是不在了。石渠肯定也早已不知所踪。不过柳宗元说,渠水弯曲流淌,坠入小潭,潭水清澈多鱼,到处都是特别的石头、奇异的树木、神秘的花草、美丽的竹子,人们可以并排坐在旁边休息。

风吹动着山顶,韵律在崖谷间回荡。眼前的一切看起来宁静安谧,听起来又好像悠远遥长。

我要是他,也会不舍得离去。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