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的意思(曰的意思古文)

旧事重提 2023-07-17 01:04:28 网友投稿

理解《论语》第一篇第4节-吾日三省吾身

原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进行多次反省:为人办事有没有尽心?和朋友交往有没有守信?对于传授的知识是否温习和实践了?”

逐句解释: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曾子:孔子晚年的学生,名参(读shēn,也读cān),字子舆,以孝著称。

三省(xǐng):多次反省。

曾子说:“我每天要三番五次次地自我反省”。

曾子并不是最聪明的学生,然而是一个做事情非常认真的人。在曾子杀猪的典故里他就信守承诺,把猪杀了给孩子吃。曾子对于个人品质修养非常关注,其著作《大学》就是专门论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作品。曾子不断地自我反省,严以律己,终成一代大儒。

为人谋而不忠乎?

忠:尽心竭力、忠心不二。

替人谋划做事,是否尽忠职守、尽心竭力?

替别人做事情就是当认真以对,仔仔细细,而不是敷衍了事,更不能有二心。尤其是对待工作,要么不做,要么就尽心竭力、竭尽所能。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信用、信义。

与朋友交往时是否遵守了信用?

朋友之交最重要的就是诚信,如果说假话、不讲信用,那再好的朋友也会变成路人。人和人的交往,讲的是将心比心,如果你不讲信用,那别人凭什么相信你呢?

传不习乎?

传:传授。

传授的知识是否温习和实践了呢?

对于老师传授的或者要传授给人的知识和学问,是否进行了温习和实践很重要。上课只是听了,记了笔记,下课就再也不看,也不去实践应用,那种知识和学问是不牢固的,很快就会忘记。只有不断温习和实践才能牢固掌握,并从中发现新知,得到更多的增长。

心得总结:

“吾日三省吾身”,这是很有道理的一句话。值得每个人深思。人们都知道这句话,可是又常常忽略这句话。

曾子说的三省是: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是关于修身养性的教诲,旨在培养良好的个人品行。

现代人可能不如古人那么地自律和高要求。如果我们能每天回顾下自己在工作、学习上干了什么,有什么心得,再反思下在待人接物方面是否足够尊重他人和保持耐心,那么就很不错了。我们不需要反省多大的事情,也不需要对着成功的目标检讨,我们只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反思自己的行为不足,每天改进一点点。

人的品行是一个不断自我修正的过程,没有人是天生的善人或者恶人,也没有天生的君子和小人,只有不断地反省、不断地自我修正,才能达到一个完善的人格。

反省是一种内修,即通过自我内心来检讨和修正自己的行为。自我检查、严格的自律可以培养人良好的习惯和品性。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做错了事情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做错了,知道错了还不改正。曾子就是告诫人们应该不断反思、不断修持、不断改进。

人生本身就是一场修行。每个人的社会地位和所创造的价值并不相同,每个人的道德品行也不相同。自我反省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指出他人的错误总是容易的,而指出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往往并不容易。人们往往要么是望洋兴叹,感叹技不如人,要么就是无视自己的不足与缺点,不思进取。

其实我们没有必要跟他人攀比,也没有必要怨天尤人,我们只需要不断地反省和自我改进,每天进步一点点,那么这就是有意义的人生。

附图:

理解《论语》第一篇第4节-吾日三省吾身

原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进行多次反省:为人办事有没有尽心?和朋友交往有没有守信?对于传授的知识是否温习和实践了?”

逐句解释: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曾子:孔子晚年的学生,名参(读shēn,也读cān),字子舆,以孝著称。

三省(xǐng):多次反省。

曾子说:“我每天要三番五次次地自我反省”。

曾子并不是最聪明的学生,然而是一个做事情非常认真的人。在曾子杀猪的典故里他就信守承诺,把猪杀了给孩子吃。曾子对于个人品质修养非常关注,其著作《大学》就是专门论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作品。曾子不断地自我反省,严以律己,终成一代大儒。

为人谋而不忠乎?

忠:尽心竭力、忠心不二。

替人谋划做事,是否尽忠职守、尽心竭力?

替别人做事情就是当认真以对,仔仔细细,而不是敷衍了事,更不能有二心。尤其是对待工作,要么不做,要么就尽心竭力、竭尽所能。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信用、信义。

与朋友交往时是否遵守了信用?

朋友之交最重要的就是诚信,如果说假话、不讲信用,那再好的朋友也会变成路人。人和人的交往,讲的是将心比心,如果你不讲信用,那别人凭什么相信你呢?

传不习乎?

传:传授。

传授的知识是否温习和实践了呢?

对于老师传授的或者要传授给人的知识和学问,是否进行了温习和实践很重要。上课只是听了,记了笔记,下课就再也不看,也不去实践应用,那种知识和学问是不牢固的,很快就会忘记。只有不断温习和实践才能牢固掌握,并从中发现新知,得到更多的增长。

心得总结:

“吾日三省吾身”,这是很有道理的一句话。值得每个人深思。人们都知道这句话,可是又常常忽略这句话。

曾子说的三省是: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是关于修身养性的教诲,旨在培养良好的个人品行。

现代人可能不如古人那么地自律和高要求。如果我们能每天回顾下自己在工作、学习上干了什么,有什么心得,再反思下在待人接物方面是否足够尊重他人和保持耐心,那么就很不错了。我们不需要反省多大的事情,也不需要对着成功的目标检讨,我们只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反思自己的行为不足,每天改进一点点。

人的品行是一个不断自我修正的过程,没有人是天生的善人或者恶人,也没有天生的君子和小人,只有不断地反省、不断地自我修正,才能达到一个完善的人格。

反省是一种内修,即通过自我内心来检讨和修正自己的行为。自我检查、严格的自律可以培养人良好的习惯和品性。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做错了事情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做错了,知道错了还不改正。曾子就是告诫人们应该不断反思、不断修持、不断改进。

人生本身就是一场修行。每个人的社会地位和所创造的价值并不相同,每个人的道德品行也不相同。自我反省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指出他人的错误总是容易的,而指出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往往并不容易。人们往往要么是望洋兴叹,感叹技不如人,要么就是无视自己的不足与缺点,不思进取。

其实我们没有必要跟他人攀比,也没有必要怨天尤人,我们只需要不断地反省和自我改进,每天进步一点点,那么这就是有意义的人生。

附图:

古汉语中的“是”字义项详解,从成语和例句轻松掌握

89.是

(1)对,正确,认为正确

【成语】

自以为是

自行其是

招是生非

一无是处

习非成是

无间是非

百无一是

比比皆是

播弄是非

大是大非

各行其是

似是而非

谁是谁非

是是非非

是非自有公论

是非曲折

是非之地

是非颠倒

实事求是

口是心非

混淆是非

积非成是

【例句】

①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

②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问说》)

(2)这,这个,这样

【成语】

作如是观

如是我闻

莫衷一是

亦复如是

不宁唯是:宁:语助词,无义;唯;只是;是:这样。不只是这样,即不仅如此。

【例句】

①是可忍,孰不可忍。(《论语·八佾》)

②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

③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勾践灭吴》)

④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没,又郊败之。(《勾践灭吴》)

⑤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

⑥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六国论》)

⑦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六国论》)

⑧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游褒禅山记》)

⑨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

⑩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赤壁赋》

⑪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

⑫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⑬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3)表示肯定判断

【成语】

有奶便是娘

一是一,二是二

丁是丁,卯是卯

一身都是胆

物是人非

触目皆是

耳听是虚,

眼见为实

佛是金装,人是衣装

俯拾皆是

回头是岸

听风是雨

挑得篮里便是菜

面是心非

貌是情非

苦海无边,

回头是岸

【例句】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滕王阁序》)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石钟山记》)

③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追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项脊轩志》)

④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孔雀东南飞》)

⑤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雨霖铃》)

⑤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

⑦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孔雀东南飞》)

⑧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黄鹤楼》)

(4)语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成语】

惟命是听

惟命是从

惟利是逐

惟利是营

惟力是视

唯邻是卜

唯利是图

唯马百是瞻

唯力是视:指在任务重、困难多的情况下,能否达到目的,主要就看自己的力量。

【例句】

①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②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祜,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

③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与陈伯之书》)

【注】

“是故"“是以”意思是“因此,所以”。其中的“是”都当“此”讲。

【语义提示】

“是”的本义是“正直”。由此引申出事理的“正确”。其意动意义即是“认为正确”,故又引申出判断词“是”和指示代词“这,这样”。

【思维导图】

古人自称“吾、余、予、我”,有啥区别?

“朕”,是古代皇帝的专属自称,在前年的时候咱们做过一期节目,详细解释了“朕”这个字的内涵,没看过的朋友可以翻一翻之前的内容,题目好像是《秦始皇为何用“朕”自称》。

咱们知道,现代人的自称非常简单,就是一个“我”字就行了,但是我们的古人,可就讲究多了,同样是表达“我”,但是他们却可以玩出很多花样来。

古人

比如在古文中,吾、余、我、予、都可以作为自称,也就是第一人称的代词,其中有两个字的读音是相同的,也就是“余”和“予”,这两个字都是读“yú”。

读书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们,吾、余、我、予,都是表达“我”的意思,比如在论语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就是说:我从十五岁开始,就立志求学。

论语中还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意思是:很多人在一起的时候,其中必定有人的优点值得我去学习。

古人

再比如,论语中还有“子曰:予欲无言”,就是我现在不想说话了的意思。您看,光是一部《论语》,其中就用到了“吾、我、予”这三种第一人称代词,但是《论语》中好像没有用“余”字来代称我的情况,不过,在《左传》中有“余将老”这样的表述,意思就是“我准备告老还乡”,这里的“余”就是当成“我”在使用。

当然,根据目前我手头的一些考证资料,“吾、余、我、予”这四个古文中的第一人称代词,最常使用的还是“我”,其次就是“吾”,使用最少的,就是“余”字,而且基本是多见于《左传》,那么,吾、余、我、予,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古人

在古文中,“我”字最常用,它既可以用来表示单数“我”,也可以表示复数,也就是“我们”的意思,“我”字是相对口语化生活化的普遍自称。

一直到现在,咱们无论在口语还是书面语,都习惯用“我”来作为第一人称,所以“我”字的用法,咱们就不需要多做介绍,因为古时候“我”字的用法和现在几乎是一致的,而且读音也从未改变。

古人

那么“吾”字,上面的“五”用来表示读音,下面是一个“口”字,表示说话的这个人就是我自己。“吾”字,相对“我”字而言会显得更加郑重一点,一般都是用作主语,在两个人的对话场景中,“吾”字比较多见,它同样可以用来表示复数“我们”的意思,在春秋时期,“吾”字基本可以和“我”字相通。

“予”字,虽然同样也是表达“我”的意思,但是它多见于自述类的表达,同样也显得比较正式,比较庄重,比如周敦颐的“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还有《岳阳楼记》中“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古人

“余”字用来作为第一人称的情况虽然比较少,不过它和“予独爱莲”的“予”字基本也是相通的,最大差别的,就是“余”作为“我”的意思使用时,会显得更加谦虚一点,因为“余”字有多余剩余之意,用“余”来表示我的时候,有种我和“你”比起来没那么重要的意思,是一种自谦的表达。

其实在春秋战国时期,“余”字和“寡人”、“孤”一样,都是君王的自称,所以普通人比较少用“余”字,这也是为什么古籍当中的自称,只有“余”字比较少见的原因所在。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