锽(锽的拼音)

旧事重提 2023-06-11 14:51:32 互联网

与诗仙齐名,跟诗圣有亲,他为什么叫“诗鬼”?

作者:洞见Buliu

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

公元768年,已是风烛残年的杜甫,在长江之畔写了一首诗,送别自己的远房表弟。

正解柴桑缆,仍看蜀道行。

樯乌相背发,塞雁一行鸣。

南纪连铜柱,西江接锦城。

凭将百钱卜,飘泊问君平。

诗圣一出手,就知有没有。

读到最后两句,小表弟自知这辈子是赶不上表哥了。

不过他没想到的是,40年后自己的儿子,不仅继承了表叔“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歌法统,还一举接过了唐诗的熊熊火炬,并照耀后人逾千年。

这个小表弟,叫李晋肃,历史上籍籍无名。

可他的儿子,在群星璀璨的大唐诗坛上,却闯出了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平起平坐的名头。

01

与表兄一别22年之后,李晋肃最小的儿子在河南昌谷县出生了。

孩子一出世,就吓了他一跳。

因为长得实在太丑了。又黑又瘦,两道眉毛连成一条直线,一只鹰钩鼻突兀地耸在脸上,完全没有中原人方面大脸的气象。

请算命先生一测生辰八字,更糟了。“这孩子命途坎坷,怕是难以撑过而立之年。”

李晋肃急了眼,算命先生出了个主意:给孩子取个吉利点的名字吧,或许还能冲冲煞气。

于是这个孩子,得名李贺,字长吉。寓意一生健康长寿,大吉大利。

李贺7岁生日那天,家里给他办了场生日宴。宴席上,父亲问他,“儿子,你有什么梦想吗?”

小李贺歪着头想了想,“男子汉大丈夫,当然是要驰骋沙场,建功立业,报效国家!”

李晋肃看着儿子消瘦的身子骨,又想起算命先生的预言,不禁打了个冷颤。

“儿子啊,我跟你讲个故事吧。30年前,我曾在荆州长江之畔,遇到了你的表叔。

你表叔这一生吧,其实也没啥功名伟业。可就凭着那根笔杆子,照样赚得诗圣之名流芳后世。”

母亲听到这,也赶紧附和,“是啊儿子,咱老李家是皇室后裔,不兴舞刀弄枪的。老老实实读书写文,跟你爹一样考个公务员,又稳当又体面,多好呀。”

小李贺挠挠头,想了又想却说道:

“不!那我两样都要做。立功,就要提枪上马安邦定国;立名,就要写人所未见的不世之诗,拿全国第一的科举头名。”

言者无心,观者有意。

今天的我们不难发现:李贺悲情又璀璨的一生,早在7岁时已露出征兆。

这世上有太多寻常路可走,循规蹈矩地过着安逸舒适却平平无奇的一生。

这世上也有属于你的不寻常之路,或许艰辛坎坷,却能波澜壮阔,在芸芸众生中留下不一样的耀眼轨迹。

李贺选择了第二条路,于是有了中国诗坛上独一无二的“诗鬼”。

02

后辈诗人李商隐在《李贺小传》中记载:

李贺每天上午读书,下午开始就背上布囊,骑上家里那头小毛驴,到故乡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中寻找灵感、搜罗素材。

一有所得,马上提笔记下,投入囊中。晚上回到家后,常常通宵达旦地整理修订,打磨诗篇。

因为自幼身体不好,母亲又心疼又担忧,“儿子啊,你这哪里是写诗呀,简直要把一颗心都呕出来了。”

星光不负赶路人,呕心沥血的李贺长到18岁,就已在诗坛小有名气。

有唐一代的风气,后辈学子想要出人头地,须得以诗文干谒前辈大佬,类似于今天投简历附带作品。

这一年,正赶上文坛领袖韩愈调任洛阳。

河南学子纷纷献诗自荐,韩愈花了老半天,却看得直打瞌睡。

不由感慨,“看来好诗真的已经被前人写光了,后世之人再难有突破呀。”

话没落地,仆人递过来一份新的诗稿,就让他激动得打碎了桌上的茶杯。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纵是阅诗无数的韩愈,也未曾见过这样单刀直入的写法。

仅是开篇两句,兵临城下的战场形势已经跃然纸上,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压迫感更是无人可挡。

这首诗,正是李贺的名篇《雁门太守行》。

韩愈不敢相信,这样一篇有唐一代前无古人的雄诗,竟出自一名18岁青年之手。

于是他邀上好友皇甫湜一道,亲往昌谷,一窥究竟。

中唐时期两位最伟大的诗人,在昌谷相遇了。为了试探李贺是否确有真才实学,韩愈命他现场赋诗。

华裾织翠青如葱,金环压辔摇玲珑。

马蹄隐耳声隆隆,入门下马气如虹。

云是东京才子,文章巨公。

二十八宿罗心胸,九精照耀贯当中。

殿前作赋声摩空,笔补造化天无功。

庞眉书客感秋蓬,谁知死草生华风。

我今垂翅附冥鸿,他日不羞蛇作龙。

这首《高轩过》有多厉害,只看一首诗中就诞生了气势如虹、笔补造化两个成语,就已了然。

看完全诗,韩愈激动地握住李贺的手,连连感叹后生可畏。

“啥也不说了,来年河南省考我参与主持,你赶紧报名,大唐需要你这样的人才!”

韩愈没有料到,他的一腔热情最终不过竹篮打水。

而李贺的悲情一生,也就此正式拉开序幕。

03

公元810年,河南府试如期举行。

李贺腹有诗书、胸有成竹,不出意料拿下河南省高考状元。

就在他磨刀霍霍赶赴长安,准备参加这一年的殿试大考时,一封举报信从天而降。

原来,备受韩愈推崇,又顺利拿下河南状元的成绩太过耀眼,让不少人心生嫉妒,使出了打小报告的阴招。

理由很荒唐:你爹李晋肃,名字中带有一个“晋”字,与进士的“进”谐音。你若不避讳,万一中了进士,就是天大的不孝。

结果却很现实:李贺终此一生,断了科举之路。

前不久才写下“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韩愈,早已将李贺视为自己发现的千里马。听闻此事,愤怒不已,挥笔写下另一名篇:《讳辩》。

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

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可惜大咖的声援,也未能挽救李贺的前程。

避名讳,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特殊传统。

几十年前,白居易为避爷爷名中的“锽”字之讳,就终生未能参加“博学宏辞科”考试。只因为,“锽”字和“宏”字谐音。

千年之后,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曾用一曲《世难容》形容妙玉。其实这首词,用在李贺身上,更为合适。

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天生成孤僻人皆罕。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

看着别人“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20岁的李贺在本应豪情万丈的年纪,早早心如死灰。

离开长安的驿路上,他沮丧地写下了《金铜仙人辞汉歌》。

诗中名句,“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一千多年来被无数文人骚客模仿引用,却无一能出其右。

回想7岁生日那天,自己立下文成武就的两个志愿,李贺感慨万千:

科举从文之路,是走不通了,幸好还有从军这条路。

此时的李贺不会想到:他的幸好,只是另一场不幸。

04

蛰居老家昌谷的日子里,李贺一边焦思苦吟,一边静待时机。

等待的时间越久,人丑偏又才高的他,随之变得越来越孤僻。

除了在山水中寻找灵感,只能在楚辞离骚一类的典籍中,与更加清高的古人、更加孤僻的鬼怪神交。

这一天,他读到南朝名妓苏小小被始乱终弃,最后凄凉一生病死钱塘江畔的故事,不禁想起了自己的身世。传世名篇《苏小小墓》,就此诞生。

幽兰露,如啼眼。

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

草如茵,松如盖。

风为裳,水为佩。

油壁车,夕相待。

冷翠烛,劳光彩。

西陵下,风吹雨。

李贺的诗歌,上穷碧落,下俯人间,从历史典故、神鬼传说,到日月星辰、飞禽走兽,无一物不可入诗。

不论构思立意,抑或遣词造句,都发人所未见,写人所未闻,极尽想象之能事。

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长吉之瑰诡,天地间自欠此体不得。

正是这条不寻常的作诗之路,才让他在前有李白、杜甫,同时代有韩愈、白居易,后有杜牧、李商隐等猛人环伺的大唐诗坛,闯出了石破天惊的“诗鬼”之名。

公元814年,蛰伏多时的李贺终于等来了从军的机会。

好友张彻邀请他北上潞州,到昭义节度使郗士美的军中做个幕僚,帮忙平定叛乱。

虽然体弱多病,不能提枪上马,但能运筹帷幄建立军功,还是让他激动不已。

临行前,他写了首壮行诗,以明心志: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只是当时的唐王朝已经江河日下,叛乱越平越多,连主战派的宰相都被人。

昭义军孤立无援,渐渐陷入绝境,人员星散,李贺也只得无功而返。

05

再次回到老家昌谷时,已是公元816年。

本就体质羸弱的李贺,加上数年征战奔波,一病不起。

第二年的一个黄昏时分,高烧致幻的李贺,依稀看见一位红衣仙子骑着赤龙从天而降。

“玉皇大帝建好了白玉楼,点名召你前去写文章称颂。你现在就跟我走吧,那里生活很好,一点也不苦。”

李贺就此撒手人寰,享年不过27岁。在留给人间的绝命诗中,他这样写道:

飞光飞光,劝尔一杯酒。

吾不识青天高、黄地厚。

唯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

电影《倩女幽魂》里有句台词,拿来形容李贺再合适不过:“其实做人,生不逢时,比做鬼更惨。”

可是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李贺也没有露出一丝悔意,只恨岁月不饶人而已。

因为真正成功的人生,只有一种定义:那就是按自己的方式,度过这一生。

李贺做到了。

7岁时立下的志向,在其后20年人生里,他从未改变,从未妥协。

至于结果,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

富兰克林说,“有些人25岁就死了,只不过等到75岁才埋葬。”

太多人选择循规蹈矩,过着千篇一律的人生,每天重复着前一天的生活,最终泯然众人矣。

而李贺虽然只活了27岁,却被后人铭记了逾千年。

清代名臣左宗棠,曾写过一副对联:

能受天磨真铁汉,不遭人嫉是庸才。

人生一世,无奈二字。

其实我们都和李贺一样,无法选择长相,也无法左右命运,更无法改变死亡。

可那又怎样?至少我们还能选择如何度过这一生。

愿我们都能如李贺一般:不忘初心,不负此生。

说文解字:成语“呱呱坠地”的“呱”,你读对了吗?

说文解字“口”部汉字,分别如图:

(今天所讲的六个汉字)

1、呱。这个字有三个读音:

(一)gū。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也是呱的本义读音。《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呱,小儿啼声。从口,瓜声。《诗》曰:‘后稷呱矣’”。形声字,本义是小儿哭声。解释中选的这句诗出自《诗经.大雅.生民》:“鸟乃去矣,后稷呱矣”鸟飞走了,后稷哭了(周始祖后稷出生后被扔在寒冰上,大鸟用翅膀暖和他)。后因小儿出生一般都会发出哭声,演化为成语“呱呱坠地”,用来形容婴儿出生或事物问世。要注意读这个成语时,呱字要读gū,不能读错为guā。

(后稷像)

(二)guā。象声词。比如呱唧,呱哒,咭哩呱啦。这个读音现代汉语成为常用读音。《红楼梦》第六十二回:“方吃了半盏茶,只听外头咭咭呱呱,一群丫头,笑着进来。”有些地区也称鼓掌为呱唧。

(三)guǎ。拉呱。这个词一般出现在东北或山东方言。指谈闲话;聊天。注意呱的读音为三声。

呱的小篆写法如图:

(呱的小篆写法)

2、啾。读jiū。《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啾,小儿声也。从口,秋声。”形声字。象声词,本义即小儿声(不单指哭声)后也指小的声音。后也用于表达众声嘈杂。《广韵.尤韵》:“啾,啾唧,小声”即小动物或小器物发出的声音。比如秋虫啾唧。《离骚》有:“扬云霓之唵蔼兮,鸣玉鸾之啾啾。”大意是云霓作彩旗飘扬遮天,玉制的车铃啾啾作响。

(屈原像)

啾的小篆写法如图:

(啾的小篆写法)

3、喤。读作huáng。《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喤,小儿声。从口皇声。”形声字。又一个小儿声,跟啾的区别见于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啾谓小儿小声,喤谓小儿大声也。”《广韵.庚韵》:“喤,泣声。”啾是小儿发出了声响;喤,小儿已经开始哭了。动静变大了。

比如《诗经.小雅.斯干》:“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其泣喤喤。”大意是:如果生个男孩子,就给他睡张小床,给他穿上衣和裳,给他个白玉璋做玩具(期待他成王侯将相),他的哭声真响亮。此诗下面一段是说生女孩子的待遇的:“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睡地上,用小被子包住,给她个瓦锤(纺车上的零件)让她玩(期待他女红优秀),这显然不同于男孩子,中国传统里的重男轻女思想,在《诗经》时期已经很明显了。这也是后来人们祝贺别人生孩子的成语“弄璋之喜(祝贺人生子)”和“弄瓦之喜(祝贺人生女)”的典故出处。

(璋)

本义之外,喤还指(1)喧闹。《集韵.庚韵》:“喤,諠也”;(2)怒。《广雅.释诂二》:“喤,怒也。”;(3)象声词。比如鲁迅《阿Q正传》:“他一急,两眼发黑,耳朵里喤的一声,似乎发昏了。”

此外,喤还通“锽”。指和谐的钟鼓声。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喤,假借为锽。”比如《诗经.周颂.执競》:“钟鼓喤喤,磬筦将将”《毛传》解释说:“喤喤,和也。”这句诗的意思是:钟鼓之声咚咚响,击磬吹箫声锵锵。

喤的小篆写法如图:

(喤的小篆写法)

4、咺。这个字有两个读音:

(一)xuǎn。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的注音,给的解释是“咺,朝鲜谓儿泣不止曰咺。从口,宣省声。”本义指小儿哭泣不止。《方言》卷一:“咺,怛痛也;凡哀泣而不止曰咺。燕之外鄙、朝鲜洌水之间少儿泣而不止曰咺。”也就是说,我国古代东北地区称小儿哭泣不止叫咺。

(二)xuān。读音出自《集韵》。显著。比如《诗经.卫风.淇奥》:“瑟兮僴兮,赫兮咺兮。”《毛传》给解释:“咺,威仪容止显著也。”(君子)威武庄严,磊落显赫。

(《淇奥》诗意)

洹的小篆写法如图:

(咺的小篆写法)

5、唴。读qiàng。《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谓儿泣不止曰唴。从口,羌声。”形声字。本义是哭泣不止。许慎说了,这是方言,《方言》卷一也有记载:“自关而西之间,凡大小、少儿泣而不止,谓之唴。”

本义之外,唴又指因悲哭过度而失声。也是方言。《方言》卷一中有记载:“自关而西,之间……哭极音绝亦谓之唴。”

唴的小篆写法如图:

(唴的小篆写法)

6、咷。这个字有两个读音:

(一)táo。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的读音。给的解释是:“咷,楚谓儿泣不止曰噭咷,从口,兆声。”形声字。用于专用词“号咷”,也作嚎啕、噭咷。本义是指小孩不住声地哭。也泛指大声哭。《广雅.释诂二》:“号咷,鸣也。”王念孙《广雅疏证》:“噭咷与号咷亦同义。”《易.同人》:“先号咷而后笑。”陆德明释文称:“号咷,啼呼也。”其实就是号啕大哭。

再比如《晋书.谢尚传》“(尚)十余岁遭父忧,丹阳尹温峤往吊之,尚号咷极哀”谢尚十多岁时,父亲过世,丹阳尹温峤前去吊唁,谢尚号啕大哭,哀伤到了极点(极言谢尚成熟之早,因此温峤很看重他)。李白有诗《夜泊牛渚怀古》中“空忆谢将军”的谢将军就是指这个谢尚。他曾在牛渚驻守,现在安徽牛渚有“怀谢亭”,就是纪念谢尚的。

(怀谢亭)

(二)tiào。用于专用词“噭咷”,也作“叫咷”《广韵.啸韵》:“咷,叫咷,楚声。”《集韵.锡韵》:“咷,噭咷,楚歌。”就是楚地的歌声。

咷的小篆写法如图:

(咷的小篆写法)

如果您喜欢此类文章,我们请关注或使用评论功能↓↓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