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的意思和含义是什么(凡的意思和含义是什么意思)

作茧自缚 2023-06-12 13:31:29 互联网

说文解字系列之(五五):简单的汉字不简单:不

“不”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汉字之一,笔画简单,义项单一,但识字者无不识之用之。即在口语之中,无论是否识字,在与人沟通交流时,也无不用到它。

在现代汉语中,“不”就是一个表否定的副词。《现代汉语词典》中,有关“不”的表否定的用法,列了八条之多。有关这个问题,我们今天不予讨论。我们要探讨的问题,是“不”的字源问题,即,“不”字为何用来表示否定?

从语源学的角度来看,“不”的字源有二。下面分述之。

其一是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不”的说明。《说文解字·不部》:“(不)鸟飞上翔不下来也。从一,一犹天。象形。凡不之属皆从不。”许慎的解释很简洁明了:“不”的本义就是鸟在高空飞翔不落到地面的意思。从造字方式来看,似乎更象一个会意字。我们还是先来看看它的字体演变:

按照许慎的说法,甲骨文金文中的上“一”,乃天也。之下即是一只鸟向上飞的形象。组合起来即是“鸟飞上翔不下来也”。从其初文的构图来看,许说也可通。但其不应是象形,而是会意。即,由“一”所示的“天”和之下的“鸟飞状”共同构成“不”字。由“鸟飞上翔不下来”,继而抽象为表否定的词语,这种词义衍变也在情理之中,并不显得突兀悖理。故段注云:“凡云‘不然’者,皆于此义引申假借。”并对己说做了详尽的考证。

其二是后代诸家对许说的否定,并提出自己的一家之言。主要有三家之说,大同小异。

徐灏《说文注笺》谓:“笺曰:郑樵曰:‘(不)象华萼蒂之形。’程氏《通艺录》曰:‘《小雅》:“常棣之华,鄂不韡韡。”郑笺云:“承华者曰鄂,不当作拊。拊,鄂足也。”古声不、拊同。不字义人鲜知者,郑氏以拊晓人,非谓拊讹为不而改其字也。不字上象鄂足著于枝茎,三垂象其承华之鄂蕤蕤也。’灏按:郑、程说是也。草部曰:‘芣,华盛也。’与此音义同。‘不、芣’古今字,因’不‘借为语词,久而废其本义,又加草作‘芣’,实一字也。”徐说之要,在于他认为“不”的象形乃“象华鄂蒂之形”。也就是说,“不”的本义,应与“蒂”、“鄂”、“拊”、“芣”实乃同义词语,皆指花朵底部的托。典型的如西红柿或柿子底部就有“花托”。这样就否定了许慎的“鸟飞”说。持此论者还有王筠等人。

王筠《说文例释》也说:“盖‘不”之形,即鄂足之形。乃象形字,非指事字也。上部为花鄂形,下部之中直为枝茎,左右垂者为细叶,凡叶之近花者皆细于它叶而下垂也。是‘鄂不’为其本义,后为借义所夺耳。”王说与上述徐说一致,都认为“不”乃花之“鄂”也,“蒂”也。

以上徐王二说,皆以“不”为花鄂、花蒂之象形。花鄂、花蒂义,与“不”作否定词并无关联。但后来“不”用作否定词,也只能释为假借。即,借表示“花鄂、花蒂”义的“不”,来表示否定的词义。除此之外,再无它解。

如此看来,我们对“不”的本义的解读,二说相较,还是认为许慎之说更合理。“不”的词义,从“鸟非不下来”,推而广之,表示所有的否定的意思。这是一种由小及大、由具体而抽象的衍化,合乎词义演变的基本规律。而徐王之说,其源无自。

“不”用作表否定的副词,也有多种情况。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表相反发意思。《诗经·魏风·伐檀》:“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也可以表示禁止、不要。《孟子·滕文公上》:“病愈,我且往见。夷子不来。”“不来”即“不要来”义。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谓,“不,假借为丕”。而“丕”训“大”。郭沫若对此有解说。《诗经·周颂·清庙》:“不显不承。”义为“大显大承”。(当代有一位革命家名为“陈丕显”,其源自此?)

除此之外,“不”又通“鄙”,视为鄙陋。《韵补》:“不,陋也。”《荀子·赋篇》:“君子所敬而小人所不者与?”“所不”即“所陋”,视为鄙陋义。还借为“否”,读为“否”。《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璧,可与不?"

至于在现代汉语中的用法,”不“作表否定的副词,具体用法也有八种之多。当然,这也只是在理论上这样加以细分的结果。在实际的语言实践中,人们往往是用而不知其所以用,只要会用则足矣,不一定要懂那么多的理论。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以”不“打头的词条达283条之多,足见”不“字的使用频率之高。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