袯(袯襫)

君心似我心 2023-08-09 01:29:30 网友上传

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看不懂?生僻字解析和大神翻译在这里

每年高考完后,除了分数,讨论度最大的就是高考作文了。每年都会有那么几篇零分和满分作文在众多讨论声中悄然冒出来。今年拔得头魁的当属浙江的这篇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

这篇作文第一位阅卷老师只给了39分,但后面两位老师都给了55分的高分,最终作文审查组判为满分。从这个分数判定之曲折就知道,这是一篇颇有争议的作文。

浙江卷作文题为:每个考生都有自己的人生坐标,也有对未来的美好期望。家庭可能对我们有不同的预期,社会也可能会赋予我们别样的角色。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落差或错位难免会发生。

要求考生写上自己的体验和思考。

在我看来,这篇作文的写作方向大概率是往“梦想”、“家庭矛盾”、以及现实社会的无奈这些方面去写。

这篇颇具争议的满分作文的名字是《生活在树上》,之所以有争议是因为“看不懂”。说实话,我作为一个文科生,也是认真读了两遍才大概看懂什么意思。这篇作文的立意用简单白话的话总结就是:地上现实肮脏,上天去又太不现实,所以就生活在树上吧,坚持理想,面对现实。

这个看不懂,可以看文章最后的大神翻译版

这个立意我是很喜欢的,不想同流合污,也不能太自命清高,但要坚持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

但是,我们来看看作文中出现的词语:树上的男爵、麦金太尔、卡尔维诺、切斯瓦夫·米沃什、维特根斯坦、嚆矢(hao shi)、滥殇、振翮(he)、肯綮(qing)、玉墀(chi)、婞(xing)直、薄脊、孜孜矻矻(ku)、袯(fu)魅、赋魅。

打这些字费了我一点功夫,一度怀疑我的输入法里找不到这些字。不过也可见,这名考生真的下了苦工,换成是我,要我把这么多名人金句背下来都不容易,更别说灵活运用到作文中了。

接下来我又费了点功夫查了一下这些字的含义:

嚆矢:带响声的箭,比喻事情的开端或先行者。如: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是人类星际旅行的嚆矢。

滥觞:江河发源之处水极浅小,仅能浮起酒杯,形容事物的起源和发端。夫江始出于岷山,其源可以滥觞。

振翮:形容志向远大,努力奋发向上或经济高速发展。振:高飞,翮:鸟的翅膀。

肯綮:典故出自在《庄子·内篇·养生主》肯,著骨肉,綮,尤结处也,是指筋骨结合的地方,比喻要害或关键之处。

玉墀:宫殿前的石阶,也借指朝廷,出自汉武帝的《落叶哀蝉曲》。

婞直:倔强、刚直,出自《楚辞·离骚》。

薄脊:对不起,这个我实在查不到什么意思。我觉得是考生写反了,应该是脊薄,指土壤贫瘠,缺少养分。(如果我理解错了,欢迎指出来,我改正)

孜孜矻矻:意思是勤勉不懈的样子,出自唐·韩愈《争臣论》。

袯魅和赋魅:这两个词需要放在一起说,我查到一篇论文叫做《赋魅于一个祓魅的世界》,又查到这个词出自马克思韦伯的disenchantment,是一个翻译过来的词,也有的翻译为“除魔”、“解咒”,至于别的意思,我真的学识浅薄,无能为力。

作文中其他的人名,都是来自西方,看样子这名考生真的喜欢研读西方文化,并且深受西方哲学文化影响。我在查找这些词的意思时,突然能够理解网友对这篇文章的负面评价:辞藻堆砌、故作晦涩、咬文嚼字……

马伯庸评价这篇文章时,举了一个例子:羲和凌于颠囟兮,琼蕊睹朕而粲齿,其实意思就是“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

其实在我看来,这篇文章不能简单地用“好”和“坏”来评价,考生有宽阔的知识面、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文字运用能力,这么一大堆名人金句以及生僻字的运用都用对了地方。

只是,就像马伯庸说的那样“没这个必要”。

我们做自媒体的都知道,写文章切忌自嗨,要写读者看得懂的话,不然文字再华美,读者不买单,都是白搭。我们要用最平实的语言,写出最动人的话,看似简单,其实也很难。并不是辞藻堆砌就高级,简单一样很高级,重点在于有理有据,立意深刻。

就像白居易写的诗,朗朗上口又贴近群众。他写的诗讲究“老妪能解”,意思是要老婆婆都听得懂,虽然通俗易懂但一点都不影响他的诗流传千古。

高考的分数往往一分之间就差了几百上千人,而作文是里面占比最大的一道题了。这名考生要么是平时就习惯了咬文嚼字,写惯了这种高深度文章,要么就是赌一把,博得高分。我个人倾向于第一种,他应该是一个很有自己想法,热爱的文字的人,不然普通学生,想堵一把也没有那个实力。

只是我认为,在高考这样一个不容失误的厮杀场,还是不要冒险比较好。稳打稳扎,利用自己的才学和课外积累,写出人人读得懂,又意义非凡的文章,才是上策。

2017年江苏有一篇满分作文《车的诗学》,那年的作文题是写“车”,当时这篇《车的诗学》在我心里已经封神了。很少有人能想到把诗和车子联系起来,还能写得那么好。全文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并且立意还非常之深刻。

在高考那么短的时间里,创作出一篇立意深刻、文笔老道、毫无瑕疵的文章,着实很难。大部分的的考生都是选择常规写法:字迹工整、字数达标、三观正确、语句通顺。像浙江这位考生有如此之功底,如果能把话往简单了说,也许也能像2017年那篇《车的诗学》一样,一鸣惊人。

但是,他在短时间内能创作出这篇《生活在树上》,我真的很欣赏,也许这种类型文章不被大众所喜欢,但自己认定自己喜欢的事最重要。

从文章中可以看出,他对西方文学颇有研究及自己的理解,因此文风也深受影响。文风从来不是千篇一律的,这次被拿出来放肆讨论不过是因为多了一个“高考满分作文”的头衔。也许以后,我们能看到一个哲学大家呢,到时的他少了“高考”的标签,可能我们会觉得顺眼很多。

最后,附上我摘录的其他大神的一篇翻译版《生活在树上》,这下不用担心看不懂了,也正好可以领略一下其立意之精彩。

雨衣:一场意外留下的发明

来源:北京日报

图集

母冰

仲夏以来,各地频繁降雨。雨水缓解了盛夏的炎热,但也给出行带来麻烦,防雨避雨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雨衣已变得时尚又兼具功能性,并且还可以解放双手用于其他劳作。天气变化无常,一次意外留下的发明——雨衣仍将继续为人们遮风挡雨。

1.蓑草结衣以御雨

从文献记载来看,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已使用雨衣。原始雨衣为草制品,是用竹片、竹箬和茅草编制而成的,名“蓑”,又称“蓑衣”。《词源》中关于“雨衣”条释云:“降雨时所著衣,初以蓑草制成。后亦有以绢及油布等制成者”。按《事始》曰:“凡雨具,周已有。”《诗经·小雅》:“尔牧来思,何蓑何笠。”何,即“荷”,意为戴着,意思是说一位牧羊人披着蓑衣,戴着斗笠。李时珍《本草纲目·服器部》说得更具体:“蓑草结衣,御雨之具。”

蓑衣与伞盖一类雨具相比,具备挡风遮雨、保暖及使用灵活的功能,解放出来的双手还可以劳动。很多人不仅在雨天或者雪天穿着蓑衣,而且在田间地头休息时也用其作铺垫,既温软舒适,又防潮防湿。历代典籍中有很多记载,如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齐语》中提到:“脱衣就功,首戴茅蒲,身衣袯襫(音“bóshì”),沾体涂足,暴其发肤,尽其四肢之敏,以从事于田野。”讲的是齐国农民雨天身穿防雨的蓑衣干农活。

以后历朝历代的诗词中,蓑衣更是频繁出现。如唐代诗人张志和《渔歌子》:“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柳宗元的《江雪》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刻画了在漫天大雪中,一个穿戴蓑笠寒江独钓的渔翁形象。北齐刘昼在《新论》一书中曾将蓑衣和裘服进行对比,他认为:“今处绣户洞房,则蓑不如裘;被雪沐雨,则裘不如蓑。”明清时,雨季出行人们大多带着蓑衣,明徐光启《农政全书》中记载了当时一条流行谚语:“上风皇,下风隘,无蓑衣,莫出外。”现在虽然很少能看到有人身披蓑衣防雨,但在农村仍可见作为饰物挂在墙上留作纪念的蓑衣。

编制蓑衣的材料多种多样。比如上文提到“绿蓑衣”,是由茅草或棕皮制成的;又如唐许浑《村舍》诗:“自剪青莎织雨衣,南峰烟火是柴扉。”莎草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叶片为线形,表皮宽而光滑,防水性能强,有不错的防雨效果。棕丝是棕榈树皮上的一种纤维,经过加工整理也可以编织成雨衣,俗谓“棕衣”,也有称“棕蓑衣”的,如《明会典·计赃时估》:“棕蓑衣一件,三十贯。”蒲葵也是制作蓑衣的上好材料,其叶似棕榈,掌状,呈扇面形,人们常用的蒲扇就是用蒲葵制作的。用蒲葵制成的蓑衣又称“葵衣”,清代文学家李调元在《南越笔记》中记载:“按粤俗,以葵衣御雨。”除此之外,还有用蔺草、白玉草编制成的蓑衣。明清时期贵族男女的雨衣,则用一种柔软而不渗水的高级玉草编织而成,取名为“玉针蓑”。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在露天披着白玉草编的“玉针蓑”,戴着由藤皮细条编成、刷以桐油的“金藤笠”,引起众人赞叹并纷纷效仿。

2.油衣渐入百姓家

在古代,除了用蓑衣防雨外,还普遍使用“油衣”,即用桐油涂在麻布、绢或丝绸上做成的。考古学者认为,油衣最早大约出现在春秋时期,这是雨衣发展中一个重大的突破。《左传·哀公二十七年》记载,“陈成子衣制杖戈”,杜预注“制,雨衣”。清代文学训诂学家段玉裁认为,制不是草制的雨具,而是“若今之油布衣”。

当时,专供达官贵人使用的油衣多是用丝绸或绢制成,材料高级,造价昂贵。《隋书》上有隋炀帝观猎遇雨的记载:“尝观猎遇雨,左右进油衣。”《唐语林》中则提到这样一个典故:永徽中,谷那律尝从猎,途中遇雨,高宗问:“油衣若为得不漏?”对曰:“能以瓦为之,不漏也。”意不为畋猎,高宗深赏焉,赐帛二百匹。讲的是时任谏议大夫的谷那律随同唐高宗一同游猎,途中遭遇暴雨,高宗发愁道:“有什么方法能让油衣一点儿水都不漏吗?”谷那律说道:“陛下您用瓦做油衣就不漏了。”唐高宗听出谷那律劝他少游猎的谏言,赏赐谷那律百匹绢帛。

相对于蓑衣,油衣非常软且薄,如果储藏方法不当就会粘在一起。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杂说》:“以竿挂油衣,勿辟藏。”当时人们要用黄泥和水成饼状,将油衣里外涂抹均匀,在阴凉地方晾一宿,再用水把黄泥洗掉,才不会粘。

唐宋以后,油衣逐渐在民间普及,不过普通百姓所用的一般是由麻布制成。宋朝孙光宪《北梦琐言》中有一则“孔拯避雨”的故事,讲的是唐玄宗时期有个名叫孔拯的大臣,回家途中遇雨,只好躲在别人的屋檐下避雨。孔拯欲跟房主借油衣,主人说:“某寒不出,热不出,风不出,雨不出,未尝置油衣,然已令铺上取去,可以供借也。”可见,当时油衣已经逐渐成为许多家庭和商铺的必备用具了。到了明清时,油衣已进入寻常百姓家。在北京有“窦氏油衣”。因为窦氏油衣好卖,街头巷尾出现了盗版,不少商家都打出窦氏油衣的招牌。

除蓑衣、油衣外,我国古代还有用其他材料制成的雨衣。据刘若愚叙写明代宫廷事迹的《酌中志》记载,宫廷的大臣们有的穿绢绸和蚕茧纸做的雨衣,有时也穿红雨衣,“有斗钵式者,有道袍式加褂者”。清代官吏所穿的雨衣则往往用“油绸、羽纱、羽缎为之”,羽纱、羽缎都是组织细密、外表坚挺滑爽的毛纺织物,当时从荷兰、日本等国传入,被视为珍品,后来我国也有织造。其中羽缎略厚,也可兼作冬衣。清王士祯《皇华纪闻》中说:“西洋有羽缎、羽纱,以鸟羽织成,每一匹价至六七十金,着雨不湿。荷兰上贡止一二匹。”

3.橡胶雨衣源于英国

现代意义上的雨衣的诞生,起源于一次橡胶生产的意外。

古罗马时期,劳动人民佩戴一种名为佩奴拉的带帽斗篷来防寒挡雨,类似于今天的套头式简易雨披。佩奴拉是用厚底毛织物或动物皮革做成的,在中间留有一个开口,方便头部伸出,它通常是无袖的,也有的从左侧开口。直到今天,欧洲人在徒步旅行或在山岭地带也常常穿着类似的外套。而16世纪的苏格兰海员将润滑油、鱼油涂抹在帆布上,让船前进得更快。海员们还常常把用旧的帆布剪下,做成外套、披风,便于自己在甲板上工作时不被风浪打湿。

橡胶一词来源于印第安语cauuchu,意为“流泪的树”。传说很早之前,印第安人就会将橡胶涂抹到斗篷上防雨。1747年,法国工程师弗朗索瓦·弗雷诺制造出世界上最早的雨衣,他利用从橡胶木上获得的胶乳,把布鞋和外套放在这种胶乳溶液中进行浸涂处理后,就可以起到防水的作用。1823年的一天,苏格兰有个叫麦金杜斯的橡胶工人在工作时不小心将一些橡胶液滴到了衣服上,他急忙用手去涂抹,结果橡胶汁越擦越向旁边延展,覆盖的面积越来越大,而且粘得非常牢固,根本不可能清理干净。下班时,天降大雨,麦金杜斯因为没有带伞不得不冒雨跑回家。倾盆大雨将他淋成落汤鸡,到家换衣服时,突然发现沾有橡胶汁的地方竟然没有被雨水淋透。于是,他第二天便把自己的衣服全部涂上橡胶液,这就是世界上第一件橡胶雨衣。

后来,麦金杜斯继续试验制造理想中的防水雨衣,他发现在衣服上涂抹橡胶液很难弄均匀。经过一番研究,他选择用两层布像做三明治那样,先在一块布上浇一层橡胶液,再把另一块布覆盖上去,这样布表面看不到橡胶,更为牢固耐用。他用这种夹橡胶的双层布料做成雨衣,发现效果很好,便申请了专利。

橡胶雨衣的名声越来越大,引起了英国冶金学家帕克斯的注意。帕克斯发现涂了橡胶液的衣服虽然不透水,但又硬又脆,穿在身上既不美观也不舒服。到1884年,他发明了用二硫化碳做溶剂溶解橡胶,制取防水用品的技术,并申请了专利权,从此以后橡胶雨衣很快风靡全球。不过,人们并没有忘记麦金杜斯的功劳,“用防水布料制成的雨衣”这个词,在英语里就被叫做“麦金杜斯”(mackintosh)。

4.雨衣的新用途

一战时期堑壕战盛行,英国士兵经常冒雨在壕沟中作战,如果穿普通雨衣势必会影响部队的行军作战,可不穿又易使士兵着凉生病,影响部队战斗力。此时,英国政府给士兵配备了一种新式服装用来防风防雨,这种制服面料采用的是华达呢。其纤维织得非常密,有很好的防水性,透气性也比油布好,没有蜡油或橡胶的异味,也不像橡胶雨衣那样僵硬,更关键的是价格便宜,在物资紧缺的战争时期,这样的设计自然比贵重的羊毛防水衣更受青睐。战争结束后,政府将这种风雨衣作为军用物资出售给民众,这一军队风格的外套从此平民化,迅速成为当时的潮流服装。

但风雨衣真正的流行应当归功于电影作品,在电影明星经典造型的加持下,风雨衣继续走俏,成为永不过时的经典。经典影片《卡萨布兰卡》中男女主角身着风雨衣的造型,塑造了人们心中难忘的回忆;还有《魂断蓝桥》《蒂凡尼的早餐》等电影中,主人公都有身穿风雨衣在雨中漫步的片段,更让风雨衣成为时尚。

伴随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避雨场所和防雨的交通工具越来越多,宽松肥大的雨衣似乎已变成雨季里的鸡肋,人们更愿意举着轻便亮丽的雨伞出行。进入21世纪后,大街上骑自行车或电动车的人逐渐增多,解放双手的雨衣再度流行起来。在日本,单手撑伞骑行是违法行为,于是设计师改良了雨衣的颜色、材质和款式,使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雨衣也成了街上一道美丽的风景。后来,还有日本设计师结合雨伞和雨衣的特性做成“二合一雨具”,二者可自由切换功能,受到年轻人的追捧。

美国一家公司还曾经在法国纺织品展览会上展出过一种遇水可发光的塑料雨衣,以尼龙为基体材料,外表面涂有聚氯乙烯涂层,在背面和袖子上装有雨水传感器,这些传感器通过内置电子装置和雨衣前面的电导发光板连接,当雨水珠碰到其中的一个传感器时,雨衣前面相应的灯就会闪亮,使人们在雨中漫步更具有情调。哥本哈根一家设计研究院的研究员设计的雨衣,不仅能够遮风挡雨,而且雨衣上还设置了一连串的小管,用来收集雨水并将其直接过滤净化为饮用水,穿着者可以直接通过胸前的引水管饮用,适合那些长途跋涉中遇雨缺乏饮用水的背包客。

延伸阅读

军用雨衣的进化

与普通民用雨衣不同,军用雨衣不仅可以遮风挡雨,而且在地上支起树枝就能变成小帐篷,铺在地上还能当防潮垫使用。急行军时,士兵将雨衣展开包住体力透支的战友,还可以让其他战友拉着雨衣长袖帮助行进。

后来,军用雨衣经过完善,07式雨衣采用牛津涂层布,风衣式设计美观大方、穿着轻便、隐蔽性强。2018年7月20日的《解放军报》刊登了《追踪一件雨衣的“实战细节”》,讲述了新式雨衣不仅防潮性能明显提升,而且轻便舒适。雨衣设置有多个透气口,能让雨衣内部产生循环式的空气流,提高散热效率。新款雨衣不仅防潮,还能防烤,它的内外两层都加入抗燃烧材料,具有防火功能。

军用雨衣最重要的功能是便于作战。新式雨衣采用分体式的设计,上衣与裤子分开更方便做动作,而且加入了自由伸缩功能,士兵可以根据自己的身材调整到合适尺寸,这样和身体的贴合度将会更好,避免了以往雨衣的臃肿或者紧缚给战术动作带来掣肘。

古为今用

历经千年的蓑衣

蓑衣,在我国古代使用非常普遍,过去它是农家的必备物品,如今,仍有少数老人掌握着传统蓑衣的编织技艺,使得这一传统保留至今。

编织蓑衣所用的茅草大都长在芦苇荡边,以夏季收割的最好。手工匠人将茅草从根部割断,回来后先晒干,然后使劲往地上摔打,直至茅草杆变柔软。编蓑衣前,还需用清水把茅草淋湿搁置后再用,防止茅草在编织过程中被拧断。

编蓑衣犹如织毛衣,先编领子,再向下编织,编领子一般要达到五六十厘米长。编完后,把领子内侧朝上平铺在地面上,两头分别固定,然后继续用小茅草在距领口几厘米处编扣,以便使两边加宽。手工编出的蓑衣,扣子覆在蓑衣内侧,扣扣相连成菱形块,看上去很像渔网,这样下雨时水珠就会沿着茅草杆流下来,不会贴身。对于熟练的匠人来说,半天就能编完一件蓑衣。

责任编辑: 苏姗

三月初三,上巳节祓禊什么意思?为什么被人淡忘?真相曝光

三月初三也就是人们口中常提到的鬼节,虽说该节日没有中元节那么出名但是因为有地区认为该天是给王母上供的日子,所以每每到了这天人们不仅会以自己所在地区的风俗习惯迎接,还会有各种的讲究,下面小编就和大家一起看看上巳节祓禊什么意思。

上巳节祓禊什么意思

祓禊,中国汉族民俗 ,每年于春季上巳日在水边举行祭礼,洗濯去垢,消除不祥,叫祓禊。

在我国有很多的传统节日,在这些传统节日里不同的地方民俗文化是不一样的。上巳节是传统节日之一,这个节日主要是一些少数民族的节日。而文中讲的祓禊便是一些地方的习俗。每年于春季上巳日在水边举行祭礼,洗濯去垢,消除不祥,叫祓禊。

2022上巳节有啥民俗活动

2022上巳节有啥民俗活动是大家常常会问的,就小编了解三月三上巳节是一个跟水有关的古老节日。春天风和日丽、万物复苏,除了文人们的曲水流觞外,还有妇女们的临河浮卵、沐足驱邪等活动。人们选在这个日子去旧迎新,寓在祈求希望和新生,而在少数民族中,三月三更与生命繁衍联系在一起,成为男女相会表达爱慕的节日。中华传统节日继承到今天,因为农耕文化的消亡,有些渐渐被人们淡忘,有的被其他节日掩盖合并,上巳节也不例外。即将到来的清明节就包含了古老的寒食节和上巳节风俗。

上巳节为什么被人淡忘

起上巳节不少人可能觉得比较陌生,其实上巳节是我国一个传统的节日,最初是为了纪念黄帝轩辕诞生的节日,后又称为三月三和古代的情人节的说法。古时候的人们认为“上巳节”阴气比较重,容易引起人们生病,因而会在三月上巳节这一天,约上亲朋好友去河边举行祓禊和辟邪的祭祀活动,祓禊主要通过沐浴祓去疾病、灾祸和祁佑吉福。上巳节还有祭祀祖先的习俗,也被人们称为小清明。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