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匈奴人是现在的什么人)

稳走感情路 2023-06-14 23:28:58 网友整理

匈-红太阳解字

匈是勹、凶。解为:1、匈是象“勹”和“凶”一样,有环抱、环围形状的和类似土坑、陷阱形状的,指容器形状或腔体形状;2、打包到一起的凶,指极度危险、极度不利。

勹同包,包是金文和小篆画的肚子里孕育着成型胎儿的象形,包是肚子里孕育着成型胎儿,也指肚子环抱、环围成型胎儿及类似形状。

构字上,包是勹(bao)、巳(㠯),在“包”字中,勹(bao)指肚子的环抱、环围形状。

巳(㠯)是甲骨文画的成型胎儿、蛇等的象形,巳(㠯)是成型胎儿、蛇等,也指怀孕4个月以上的孕妇。古人规定,巳(㠯)是十二地支之一,在月是四月,在一天里是9点到11点,怀孕四个月出身子,别人从外观上能看出来。

凶是乂、凵(kan),此字中,“乂”是处所,凶是处于土坑、陷阱中,指危险的极端不利的处境。凵(kan)是小篆画的土坑、陷阱等的象形,凵(kan)是土坑、陷阱等类似容器的空间。

勹+凶=匈

加入欧盟和北约,匈牙利为何不制裁俄罗斯?

1:26,欧盟要抵制俄罗斯的天然气用卢布结算,结果被这一票给否定了。 这个“1”,就是匈牙利。

在东欧国家中,匈牙利的存在感是比较强的,加入了北约,也加入了欧盟。

匈牙利是东欧的内陆国家,按逆时针方向,邻国有斯洛伐克、奥地利、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塞尔维亚、罗马尼亚、乌克兰。匈牙利的面积并不大,约9.23万平方公里。人口也不多, 截止2021年1月的数据是973万,首都的布达佩斯。

匈牙利是个小国,但在欧盟中却是个刺头,尤其是在东欧国家内。因为被苏联或华约统治过,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捷克、乌克兰等国对俄罗斯恨之入骨。罗马尼亚、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南斯拉夫各国(不包括塞尔维亚)等国对俄罗斯也没啥好感,和美国较近。很多东欧国家恨不得把俄罗斯大卸八块,可偏偏就是这个匈牙利,经常跳出来搅局,坏掉这些东欧国家的美梦。

欧盟有规定,要通过一项决议,必须是所有成员国全票通过,一票反对都不行。北马其顿就是吃了这个大亏,因为国名问题,北马其顿想进欧盟,被欧盟成员希腊“卡”了几十年。

有人指责匈牙利忘记历史的疼痛, 1958年10月,匈牙利想摆脱苏联模式,苏联出兵布达佩斯,前后两次干预,匈牙利人死了2700多。所以在这些人看来,匈牙利应该仇恨俄罗斯,怎么可以混在欧盟里当俄罗斯的“内鬼”?

图-匈牙利布达佩斯

最让这些东欧国家气愤的是,俄乌冲突爆发后,西方拉着东欧国家制裁俄罗斯,匈牙利不趟这个浑水。在冲突爆发之初,匈牙利就说得清楚:不允许任何势力通过匈牙利的地盘向乌克兰运送武器。气得乌克兰大骂匈牙利,指责匈牙利贪图俄罗斯“廉价且肮脏”的天然气而忘掉了自己的价值观。

匈牙利和乌克兰是邻国,乌克兰西南部的外喀尔巴阡山州在历史上和匈牙利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次乌克兰指责匈牙利是为了吞并乌克兰的外喀尔巴阡山州,而向俄罗斯献媚。

图-布达佩斯

外喀尔巴阡山州曾是匈牙利王国的一部分,但苏联控制该地区时,把这里划给了乌克兰。从历史感情上说,匈牙利当然想收回外喀尔巴阡山州,但这并非匈牙利不愿意与俄罗斯为敌的主要原因。

图-布达佩斯附近的农田

什么原因呢?匈牙利说得非常清楚:匈牙利人要吃饭,离不开俄罗斯的天然气。匈牙利非常务实,不会为了虚幻的价值观,而让本国老百姓饿肚子。匈牙利是个资源小国,森林面积只占全国面积的20%。就算不用天然气,砍木柴烧饭,也没有多少树可以砍伐。匈牙利提出一组数据:匈牙利有85%的家庭要使用天然气供暖,而匈牙利使用的原油,有64%是从俄罗斯进口的。

匈牙利一番话也把美国气得够呛:“我们不可能拒绝俄罗斯廉价的天然气,然后去购买美国的高价天然气。”美国在乌克兰问题上不断拱火,就是想收割欧洲的财富。具体一点来说,就是让欧洲拒绝使用俄罗斯的廉价天然气,购买自己的高价天然气。

匈牙利在2020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有1581亿美元,如果买美国的高价油气,是匈牙利承受不起的。匈牙利不像波罗的海三国对美国来说有重要的地缘价值(扼制俄罗斯波罗的海门户),美国不太可能给匈牙利提供低价的油气。

从这些角度讲,匈牙利即使想当美国的跟屁虫,也实在没有这个条件。当然美国肯定不高兴,美国理直气壮认为匈牙利应该为了美国的利益,而牺牲自己的利益。

这次匈牙利进行选举,美国就希望匈牙利能换一个班子。但让美国失望的是,匈牙利现班子的得票率为53.49%,199个议会席位中得到135个。

要说与俄罗斯的关系,匈牙利肯定比不了塞尔维亚。但匈牙利现班子非常务实,不想为了美国利益,而去当那个为猴子火中取栗而烧到自己的猫。匈牙利这样体量的小国,哪里扛得住俄罗斯的进攻?即使匈牙利是北约成员国,一旦把俄罗斯惹急了,有可能扔来几挂大鞭炮。真到那个时候,美国为了匈牙利和俄罗斯开战?

汉元帝——刘奭 「shì」

一、汉元帝——刘奭 [shì]1、——地节三年立太子,刘奭继位汉元帝。

刘奭(前74年—前33年),即汉元帝(前49年—前33年在位),汉宣帝刘询与嫡妻许平君所生之子,西汉第十一位皇帝。 刘奭出生几个月后,汉宣帝即位为帝。两年后,其母许平君被霍光妻子霍显毒死。地节三年(前67年)四月,刘奭被立为太子 。黄龙元年(前49年)十月,汉宣帝驾崩,皇太子刘奭继位,是为汉元帝。

2、——多才善史通音律,少好儒术人柔懦 。

汉元帝多才艺,善史书,通音律,少好儒术,为人柔懦 。在位期间,因为宠信宦官,导致皇权式微,朝政混乱不堪,西汉由此走向衰落。竟宁元年(前33年),汉元帝在长安未央宫病死,终年42岁,在位16年,葬于渭陵。

二、生平经历一)、柔仁好儒1、——刺讥辞语被杀害,刑罚过分用儒生。

地节三年(前67年)八岁的刘奭被宣帝立为太子。史书上说汉元帝刘奭“柔仁好儒”,当他还是皇太子时,眼看着父皇重用法家人物,动不动就用刑罚惩治下属,大臣杨恽、盖宽饶等仅仅因为“刺讥辞语”就被杀害,很不以为然。一天乘着陪父亲用餐时,委婉地说:“陛下使用刑罚略有点过分了,应该多多重用儒生。 ”

2、——乱我家者太子也!没换太子大幸运。

汉宣帝刘询顿时变了脸色,厉声说:“汉朝自有汉朝的制度,本来就是‘王道’‘霸道’兼而用之,怎能像周代那样单纯地使用所谓的‘德政’呢?更何况那班俗儒不能洞察世事变化,最喜好厚古薄今,连‘名’与‘实’之间的区别都分不清,怎能交给他们以治理国家的重任! ”说完了这番话,汉宣帝又长叹一声道:“乱我家者,太子也!”鉴于对已故许皇后的感恩与报答,他最终没有更换太子,这是刘奭的一大幸运。

二)、继承帝位——豪强兼并风盛行,中央集权渐削弱。

黄龙元年(前49年)十二月,汉宣帝驾崩,太子刘奭继位,是为汉元帝。第二年(前48年)改年号为“初元”。汉元帝在位期间汉朝比较强盛,但也是衰落的起点。豪强地主兼并之风盛行,中央集权逐渐削弱,社会危机日益加深。

三)、自废武功1、——儒臣影响日俱增,权争阴影罩朝廷。

宣帝临终前,已为元帝安排“三驾马车”辅政,以乐陵侯史高领衔,太子太傅萧望之、少傅周堪为副。元帝的信任与支持,让萧望之等儒臣看到改弦更张推行仁政的希望,但这只是昙花一现。元帝对两位师傅特别信任,儒臣的影响力与日俱增,致使被冷落的史高心理失衡,与萧望之产生嫌隙,权力斗争的阴影随即笼罩着朝廷。

2、——优游饮宴于,任用宦官掌中书。

史高与宦官里外呼应,反对萧望之的改革主张。萧望之忧虑外戚放纵、宦官擅权,于是向元帝建议:中书是国家政事之本,应由贤明公正之士掌管,帝优游饮宴于,任用宦官掌管中书,不合乎国家旧制,且违反“古不近刑人之义”,必须予以纠正。元帝初即位,由于性情柔弱缺乏主见,不敢做出调整,议论久而不决。萧望之提出此动议,却招致宦官中书令弘恭、仆射石显等人嫉恨,于是他们与史、许两姓外戚联手,共同对付萧望之,只用两个回合,就将萧望之逼死。

3、——宦官逼死萧望之,放逐儒臣自断臂。

萧望之饮鸩自杀,元帝非常震惊,为之痛哭流涕,责怪弘恭、石显等人害死自己的贤傅。但他却没有惩治逼死师傅的幕后推手,只是口头责问弘恭、石显等人,使其“免冠谢”而已,事后对他们宠信如故。从萧望之死,能看出元帝政治上短视与低能,空怀匡正理想,而缺乏战略眼光与政治谋略。毫无疑问,元帝若要推行新政有所作为,必须将儒臣作为主要依靠力量。元帝放纵宦官逼死萧望之,放逐其他儒臣,无异于自废武功,自断臂膀。

四)、威权旁落1、——威权日盛幸倾朝,公卿以下惧石显。

外戚、儒臣、宦官三种势力角逐,宦官成为大赢家。萧望之死后不久,中书令弘恭当年病死,石显继任中书令。此后,中枢权力急剧失衡,向石显一方倾斜。出于对石显的信任及自身健康原因,元帝将朝政全部委托他处理,事无大小,都由他汇报决断。于是石显威权日盛,贵幸倾朝,公卿以下无不畏惧他。石显俨然一言九鼎,“重足一迹”。元帝虽为天子,权柄却握在石显手中,一切听任石显说了算。

2、——元帝想法够天真,宦官没家不结党。

元帝特别宠信宦官,主要基于一种天真的想法,认为宦官没有家室,不会缔结“外党”。但这是一种错觉,石显之流其实颇擅长“结党”,他不仅与宫廷太监结为“内党”,而且勾结史丹、许嘉等外戚,并拉拢那些见风使舵的匡衡、贡禹、五鹿充宗等儒臣,结为“外党”;内外呼应,兴风作浪,党同伐异。易学大师京房曾提醒元帝不要宠信佞臣,元帝却执迷不悟,依然听任石显专权;京房触怒石显,很快被逐出朝廷,随后又因“非谤政治”而被处死。

3、——昭君出塞帝惊悟,宦官害国未能察。

石显擅权期间,纲纪紊乱,吏治。王昭君因为不愿出钱行贿,画师便将她丑化,不得不出塞远嫁匈奴。昭君出塞让元帝惊悟国政混乱,然而对于宦官危害国家,他始终未能悟察。司马光评述:“甚矣,孝元之为君,易欺而难悟也。”说白了,元帝太好糊弄,居然让石显玩弄于股掌之间。宦官石显的专权,实际上正是汉元帝纵容的结果。在帝制时代,大权旁落乃为君之大忌,尤其是想要有所作为的君主,必须善用最高权力施展抱负。

五)、中年去世——庙号高宗谥孝元,刘骜登基汉成帝。

竟宁元年(前33年)五月,汉元帝在长安未央宫去世,终年四十二岁。葬于渭陵(今陕西咸阳市东北12里处)。死后庙号高宗,谥号孝元皇帝。太子刘骜登基,是为汉成帝。

三、为政举措一)、改革陵制——渭城寿陵为初陵,不建县邑迁国民。

汉元帝永光四年(前40年)十月,汉元帝下令西汉帝王诸陵依其地界分属三辅管理,此前诸陵总属太常管理。又以渭城寿陵亭部原上为初陵,诏令不要重新建立县邑和迁徙国民。

二)、汉匈和谐——匈奴集团权力争,五单争立互不容。

宣帝时期,随着汉朝国力的增强,匈奴力量一再削弱,汉匈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以后,匈奴统治集团内部出现权力之争,初有“五单于争立”,互相不容,屠戮兼并,西汉“单于天降”瓦当最后形成呼韩邪单于与郅支单于的对立。在汉元帝期间,在汉匈关系上出现了两件大事,一件是陈汤平灭郅支,一件是昭君出塞。

三)、平灭郅支——西域维持和平状,丝绸之路畅无阻。

汉元帝刚即位的时候,匈奴郅支单于自以为与汉朝距离遥远,加之怨恨汉朝支持他的仇敌呼韩邪单于,就有与汉绝交之意,并与康居王勾结起来,在都赖水(今恒逻斯河)畔兴建了一座郅支城(今江布尔),作为自己进一步扩张势力的基地。郅支将势力向汉西域发展,直接威胁汉朝在西域的统治。建昭三年(前36年),新一任西域太守对匈奴发动攻击,获得大胜。至此,汉朝最后消灭了虎视西域的敌对势力。以后近40年,西域维持着和平状态,丝绸之路也畅通无阻。陈汤为官虽有不少劣迹,但他矫诏兴兵、平灭郅支的功绩应当肯定。

四)、和亲匈奴1、——呼韩单于入长安,愿娶汉女为阏氏。

郅支被杀之后,呼韩邪单于既为消灭政敌而高兴,又畏惧汉朝的威力。竟宁元年(前33年)正月,呼韩邪单于第三次入长安朝汉,并表示愿娶汉女为阏氏。元帝也愿意用婚姻的形式巩固汉、匈之间的友好关系,就以宫女王嫱配他为阏氏。

2、——联姻边陲无兵革,宁胡阏氏王昭君。

汉元帝认为这次政治联姻可使“边陲长无兵革之事”,特意把年号改为“竟宁”,意即边境安宁之意。呼韩邪单于封王昭君为“宁胡阏氏”,“宁胡”意即“匈奴得到昭君,国家就安宁了”。从此,汉匈长期战争状态宣告结束,双方一直保持着友好的关系。

3、——昭君和亲识见高,摅胸臆懑总徒劳。

汉代出塞和亲的女子比比皆是,而且大多是金枝玉叶的宗室公主。但她们的为人行事,很快都随着历史的长河流逝了,唯独“良家子”出身的昭君却流芳千古,人们怀念不已。1963年,董必武作了一首咏昭君的诗,镌刻在昭君墓前的石碑上:“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摅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不仅肯定了昭君出塞的历史意义,也肯定了汉元帝的历史眼光。

四、历史评价1、——元帝多艺善史书,琴瑟洞箫自度曲。

汉宣帝刘询:乱我家者,太子也!班固:壮大,柔仁好儒。臣外祖兄弟为元帝侍中,语臣曰:元帝多材艺,善史书。鼓琴瑟,吹洞箫,自度曲,被歌声,分刌节度,穷极幼眇。少而好儒,及即位,征用儒生,委之以政,贡、薛、韦、匡迭为宰相。而上牵制文义,优游不断,孝宣之业衰焉。然宽弘尽下,出于恭俭,号令温雅,有古之风烈。刘渊:而元成多僻,哀平短祚,贼臣王莽,滔天篡逆。

2、——践位之初虚问禹,优游不断佞用权。

司马光:忠臣之事君也,责其所难,则其易者不劳而正;补其所短,则其长者不劝而遂。孝元践位之初,虚心以问禹,禹宜先其所急,后其所缓。然则优游不断,谗佞用权,当时之大患也,而禹不以为言;恭谨节俭,孝元之素志也,而禹孜孜言之,何哉?使禹之智不足以知,乌得为贤。知而不言,为罪愈大矣。”

3、——涕泣不食伤望之,终不能诛显和恭。

司马光:“甚矣孝元之为君,易欺而难寤也!夫恭、显之谮诉望之,其邪说诡计,诚有所不能辨也。至于始疑望之不肯就狱,恭、显以为必无忧。已而果自杀,则恭、显之欺亦明矣。在中智之君,孰不感动奋发以厎邪臣之罚!孝元则不然。虽涕泣不食以伤望之,而终不能诛恭、显,才得其免冠谢而已。如此,则奸臣安所惩乎!是使恭、显得肆其邪心而无复忌惮者也。

4、——帝弱寡断汉业衰,逞于异己不及民。

洪迈:孝元之优柔不断,权移於阍寺,汉业遂衰。王夫之:汉之亡。非元帝之咎也,帝弱而寡断,然而无所伤于天下,石显仅逞于异己,而恶不及于民,国之元气未斵焉。故曰:非元帝之咎也。蔡东藩:若元帝之优柔寡断,徒受制于宦官外戚而已。虎父生犬子,吾于汉宣元亦云。 :前汉自元帝始即每况愈下。汉元帝好儒学,掘斥名、法,抛弃了他父亲的一套统治方法,但优柔寡断,是非不分。

五、轶事典故一)、多才多艺——漂亮篆书辨音协,穷极其妙叹观止。

刘奭多才多艺,能写一手漂亮的篆书,至于弹琴鼓瑟、吹箫度曲、辨音协律等等,无不穷极其妙,令人叹为观止。然而他太过拘谨,优柔寡断,信用宦官弘恭、石显等,统治期间,自然灾害不断,社会危机日深,土地兼并之风盛行,昭宣二帝的中兴之业就此开始衰败。

二)、不幸婚姻1、——伤痛欲绝病一场,闷闷不乐不见面。

汉元帝还是皇太子时,最宠爱的姬妾是司马良娣。不幸的是,汉宣帝甘露三年(前51年),司马良娣一病而逝,临终前她悲伤地对刘奭说:“我的死并非寿数已尽,而是其她那些良娣、良人们嫉妒我,轮番诅咒的结果啊!”那一年刘奭才25岁,对这话深信不疑。司马良娣死后,刘奭伤痛欲绝,大病一场,病好以后也一直闷闷不乐,而且痛恨那些姬妾,一个也不肯见面。

2、——皇后挑选王政君,勉强答道还可以。

时间一长,连汉宣帝也知道儿子仇视自己的姬妾,为了帮助儿子从痛苦中解脱,就命令王皇后挑选几个出身良家、年轻貌美的宫女去服侍皇太子,以求博得太子的欢心。王皇后挑选了王政君等五人,乘太子来拜见宣帝时,叫人悄悄地问太子:“这几个宫女怎么样?”太子由于思念司马良娣,对她们一个也不感兴趣,然而既是皇后派人询问,只得勉强答道:“其中一个还可以吧。”

3、——政君当上太子妃,生下刘骜汉成帝。

当时王政君坐得离太子很近,又独独穿了一件与众不同的、镶着绛色边缘的掖衣,那人以为是指她,就禀告了王皇后。王皇后立即令人将王政君送进太中,当上了太子妃,不久生下儿子刘骜,这就是后来的汉成帝。堂堂大汉王国的皇太子,能够如此钟情于一个“良娣”,令人顿生怜悯之情;而他最心爱的这个“良娣”却又不幸早逝,使“曾经沧海难为水”的刘奭几乎对所有美女都丧失了兴趣,也是一种不幸。

三)、昭君出塞1、——丰容靓妆影徘徊,光彩照人动左右。

匈奴呼韩邪单于第三次入朝汉时向汉元帝求亲,元帝以宫女王嫱配他为妻。王嫱,字昭君,西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南郡秭归(今属湖北)人。昭君虽然仪容雅丽,举止端庄,但因未受皇帝封诰,所以在后宫的地位极其卑微,不受重视。如同当时绝大多数宫女一样,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但当历史提供机会时,她主动请行,自愿远嫁匈奴。在临行前举行的欢送仪式上,元帝见昭君丰容靓妆,光彩照人,顾影徘徊,竦动左右,不禁大为悔恨,很想把她留下,但又不便失信,只得让她随呼韩邪出塞而去。

2、——卑劣行径误昭君,背井离乡嫁异域。

昭君的事迹在正史记载中仅有几十个字,但在稗官野史中的记载却非常多,而且更富于传奇色彩。《西京杂记》中有这样一段传说:“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按图召幸之。诸宫人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由于画工毛延寿的卑劣行径,误了昭君的青春,害得她背井离乡,远嫁异域。

六、后世纪念1、——新庄村渭城周陵,汉元帝刘奭陵寝。

渭陵位于咸阳城北5公里处渭城区周陵乡新庄村,是汉元帝刘奭的陵寝。陵冢为覆斗形,底部周长640米,高27.5米。陵西北500米处有王皇后墓。陵东北500米处有28座陪葬墓,排列有序,东西4行,每行7座,俗称\"二十八宿\"。南边一组陪葬墓原先可能有7座,又叫\"七妃冢\"。

2、——现存陪葬十八座,孝元皇后合葬陵。

现存陪葬墓18座,主要陪葬者有王凤、王莽妻和冯奉世等。1996年在陵北500米处出土了一批玉器文物,有玉马、玉狮、 玉熊、玉辟邪、玉鹰和玉俑头等。1956年,渭陵被公布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25日,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渭陵北375米,有孝元王皇后合葬陵。

“匈奴”是今天的哪个民族?不说你可能想不到

现如今中华民族越来越强大,在世界范围内都有一定的地位和话语权。而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如此强大,不单单是一个民族的功劳,而是全体56个民族团结合作共赢的结果。56个民族少一个都不行,如果少了一个那么后果可能非常严重。那么你知道现在中国56个民族是怎么形成的吗?

原来在古代,中国的少数民族数量比现在更多,他们是在经过唐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而逐渐减少的,还有的是随着中国古代战争,经济重心南移,自然环境恶化等等逐渐消失的。总之到了当代还能保存56个民族实属不易,我们要倍加珍惜。

可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发现,现在55个少数民族当中并没有匈奴族的存在,这个曾经叱咤中国几百年,一度让中原王朝很头痛的“匈奴”民族,是属于现在55个少数民族中的哪一个?我不说你可能想不到。

相传,匈奴的祖先是夏朝的后裔,他们与华夏民族同宗同源,早在西周时期,就经常威胁中原王朝,西周的灭亡,就是因为周幽王的岳父,勾结匈奴(那时的匈奴也叫犬戎)导致的。这个民族是在秦朝时发展到了鼎盛时期,那时候秦朝刚刚完成统一,尚不稳定,国内国外都存在很多的问题和隐患,其中就包含了匈奴人对秦朝边境的骚扰。他们经常会骑马到秦朝边境烧杀抢掠,边境的老百姓也是吃尽了苦头。可是秦朝根本无暇顾及这个问题,同样也抽不出时间和兵力来攻打匈奴。

这时候秦始皇想到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他吩咐下面的人,让他们不惜一切代价来修建万里长城,修建长城的目的就是用来抵御匈奴的骚扰,把他们与自己隔绝开来,让他们进不了秦朝的统治范围。除此之外长城还可以抵御其他民族的侵略,是秦朝的一个保护屏障,没有了长城秦朝就会一直受到其他民族的侵略。也就是在长城修建好了的那一刻开始,匈奴就逐渐与中华其他民族疏远开来,慢慢独立起来。

到了汉朝,北方的匈奴,仍然这个国家最强大的敌人,虽说匈奴军事实力并没有汉朝高,但是他们擅长打游击战,经常让汉朝损兵折将。而汉朝建立之初,国家百废待兴,统治者也不想大家兵戎相见,希望双方都能够冷静下来,和平发展,于是就采取和亲的办法来拖住匈奴,给自己一丝喘息的时间。

后来国家强大到一定程度了,汉朝就选择了主动进攻匈奴,希望能够一次性解决掉这个隐患。就比如说在汉武帝统治时期,汉朝国力达到顶峰,于是汉武帝便先后派了好多将领士兵去攻打匈奴,其中最有名的便是卫青霍去病等人,在这群人的努力下,他们将匈奴族直接打退到了漠北再也不敢轻易出来骚扰中原。从这以后匈奴就逐渐衰落起来,很少再能看到他们活动的踪迹。

过了几十年几百年以后,匈奴被分成了两个部分,一部分和中原关系密切,选择不再与中原作对,和平发展,最终完全融合在其中。匈奴人也没有了原来的生活习惯,过上了农耕生活。还有一部分去了西边的欧洲大陆,他们和今天的蒙古族差不多,只不过他们已经融入到欧洲,血液里有着欧洲人的基因,经过岁月的洗礼,他们和我们的差别越来越大,基本上成为了欧洲人。根据匈奴当年的迁徙路径,今天的匈牙利人,就是匈奴人的后裔,那里的人还有很多生活习俗与东方相近。

匈奴族经过上面的以及和其他民族的融合,丢失了自己原有的面貌和个性,已经不能算是一个民族,原先的族人也渐渐地成为了其他民族的人了,所以现在56个民族当中才没有了匈奴族,或者说,古代的匈奴人,已经融合在了今天我们的56个民族当中。我想这应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吧,谁也无能为力。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