蔽(蔽组词)

落荒而逃 2023-06-12 16:17:00 网友上传

正解老子||《道德经》第十五章 为道不盈,蔽而新成

《道德经》第15章 为道不盈,蔽而新成

【经文】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①:豫②兮若冬涉川,犹③兮若畏四邻,俨④兮其若客,涣⑤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⑥,旷⑦兮其若谷,混⑧兮其若浊⑨。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⑩。

【考注】①容:描述、形容。②豫:“象之大也”(《说文》),慎重迟疑的样子。③犹:踌躇疑惧,警觉、戒备的样子。④俨:端谨、庄严、恭敬。⑤涣:散开。⑥朴:原木。⑦旷:开阔、旷达。⑧混:同浑,天然的,淳朴的。⑨浊:本义水不清,这里指人不开智、糊涂不省事。⑩蔽而新成:去故更新。蔽,同敝。

【考译】古时善于行道的人,见解微妙、深邃玄远,深刻得普通人难以理解和接受。正因为他深邃难测,故只好勉强用一些比喻来形容他:

他小心谨慎啊,就像冬天赤脚涉水过河时那样逡巡不前;

他戒备警觉啊,就好像处于强邻的包围之中,不得不时时警惕万分;

他庄重恭敬啊,就像在做客;

他融溶可亲啊,就好像正在消融的冰;

他敦厚质朴啊,就像没有雕琢过的原木;

他旷远豁达啊,就像空旷的山谷;

他天性纯真啊,就好像智力未开。

谁能在动荡中停止、安静下来而慢慢澄清?谁能在安逸中激发、生动起来而缓缓趋进?秉持道的要义的人,不肯自满。正因为他从不自满,所以能够去故更新。

【导读】上一章老子向我们描述了“道体”,阐述了“道用”,本章则是向我们介绍“为道者”的样子,告诉我们如何“为道”,老子的答案是“不欲盈”。全章分三层:先盛赞“为道者微妙玄通”,然后是描述“为道者”的特征,最后揭示“为道者”的可贵品质在于“不欲盈”“不盈”。

本章的关键词是“不欲盈”“不盈”,难点是从“为道者”的表现里抽象出“不欲盈”“不盈”的精神实质。

【辨析】“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这是老子盛赞“为道者”的境界。庄子说:“嗜欲深者天机浅”,意思是说世俗之人形气秽浊、利欲熏心,一眼就可以看到底。而体道之士,则微妙深邃,深不可测,所以只能大概地描述他的样子(“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

承接上章对“道”的描述,本章老子用了七个分句对“为道者”作了一番描述:谨慎、警觉、威仪、和合、敦厚、豁达、纯真……,从中我们可以领略为道者的人格特征和精神风貎。后文总结说,这些都是“不欲盈”即不自满。为什么这叫“不欲盈”?想想自满者自以为是、自命不凡、目空一切、狂妄自大甚至飞扬跋扈的样子就明白了。还可以联想一下道士,比如张三丰,但“为道者”又不同于道士,道士是道教神职人员,那是老子很久以后的事情了。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

老子自问自答:谁能?保此道者能,因为他们“不欲盈”。这是老子在描述了体道者的七大特点后发出的由衷赞叹,也是对体道者的人格特征和精神风貌的高度抽象和概括。

“浊以静之徐清”,“浊”是混乱、动荡的状态,“静”是手段,“清”是目的,“徐”是过程。体道之士在混乱、动荡的状态中,透过静的工夫,恬退自养,静定持心,转入清明的境界,这是说明动极而静的生命活动过程。

“安以动之徐生”,“安”是平静、安逸的状态,“动”是手段,“生”是目的,“徐”是过程。在平静、安逸之中,体道之士,又能激发、生动起来,趋于创造活动,这是静极而动的生命活动过程。

王弼《道德经注》曰:“浊以静,物则得清;安以动,物则得生。此自然之道也。‘孰能’者,言其难也。”总之,体道者有良好的人格修养和心理素质,既有超常的静定工夫,清静无为;又有过人的目标追求,极富创造性。浊则止、则静,安则久、则动,动之能静,安之能动,一种高超的自我调节和平衡能力,一种极佳的“守中”状态。这是对体道者上述几个特征的总结,我们可否以“静若处子,动若脱兔”形容体道者?

“保此道者不欲盈”,秉持此道的人不求盈满,“不欲盈”就是“为道”的奥秘所在。“不欲盈”,“欲”字是一个主动态,“不欲盈”即不崇尚盈满、不追求盈满,“不欲盈”体现了崇尚自然、遵循规律的智慧和态度。在第9章说过,“盈”是最大值,也意味着转折,所以不是最佳状态,第30章“物壮则老”也是此义。

“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这是讲“不盈”之道的意义。老子颂扬“虚”“冲(空)”“中”,对“盈”“满”持否定态度,他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9章)“少则得,多则惑”(22章)“大成若缺”(45章)。“不盈”即不自满自大,虚怀若谷、微而不显、含而不露,弹性大、空间广。惟其如此,方能不断走出新路子,开辟新境界,“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即“蔽而新成”。谁说老子消极不思进取?

最后,通行本和帛书本都是“蔽而新成”,有的版本则是“蔽不新成”,哪个更合乎老子本意?

(而、不的古字写法)

“蔽”通“敝”,“蔽而新成”是说物极必反,敝极则新,“不盈”,所以能继续装得下,所以能达到新境界即“新成”。“蔽不新成”意思是抱守陈旧、不求新成的意思,说的是“为道者”守住自我、抱守大道,“不盈”,所以不会“自遗其咎”,所以能守住自我。两个都很讲得通。结合前文,“浊以止,静之徐清;安以久,动之徐生”是一种通过自我调整、自我更新甚至是自我革命而不断获得新生的品质,据此,是不是“蔽而新成”更好?

【悟道】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每日一字176:蔽

今天要讲的是:“蔽”字。

蔽,bì,指遮挡、隐藏,概括之意。

左竖斜切起笔,向下渐轻,勿长,右斜;左横勿重,抗肩,位置稍靠下,右部勿长;右边小横顺着左横的收笔方向起笔,不要写长,稍下压;右竖起笔稍高,略带撇意;竖笔平切落笔,不要写长,略左斜;左右两个点笔要紧凑呼应,左低右高,呈合抱之势;左竖起笔勿远,露锋入笔后稍向左斜,勿长,收笔稍重;横钩与左竖笔虚接,横画抗肩,行笔到位后稍抬笔锋然后顿笔向左下方出钩,钩身勿长,注意其指向;下面竖钩与上面对应,收笔跪笔弹锋出钩;两个点笔左重右轻,注意各自的形态;右边“反文”撇笔稍高,角度稍立,短促有力;横笔靠下,与撇笔虚接,大抗肩;下面小撇起笔靠里,稍带弯度,内收;捺笔露锋入笔,顺势向右下行,渐重,到捺角处稍顿再向右缓提笔锋平出。

“蔽”字的简体写法:

“蔽”字的行书写法:

道德经(十五)

第十五章[原文]

古之善为道者①,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不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②;豫兮③若冬涉川④;犹兮⑤若畏四邻⑥;俨兮⑦其若客⑧;涣兮其若凌释⑨;敦兮其若朴⑩;旷兮其若谷⑾;混兮其若浊⑿;孰能浊⒀以静之徐清?孰能安⒁以静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⒂。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⒃。

[译文]

古时候善于行道的人,微妙通达,深刻玄远,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正因为不能认识他,所以只能勉强地形容他说:他小心谨慎啊,好像冬天踩着水过河;他警觉戒备啊,好像防备着邻国的进攻;他恭敬郑重啊,好像要去赴宴做客;他行动洒脱啊,好像冰块缓缓消融;他纯朴厚道啊,好像没有经过加工的原料;他旷远豁达啊,好像深幽的山谷;他浑厚宽容,好像不清的浊水。谁能使浑浊安静下来,慢慢澄清?谁能使安静变动起来,慢慢显出生机?保持这个“道”的人不会自满。正因为他从不自满,所以能够去故更新。

[注释]

①善为道者:指得"道"之人。

②容:形容、描述。

③豫:原是野兽的名称,性好疑虑。豫兮,引申为迟疑慎重的意思。

④涉川:战战兢兢、如临深渊。

⑤犹:原是野兽的名称,性警觉,此处用来形容警觉、戒备的样子。

⑥若畏四邻:形容不敢妄动。

⑦俨兮:形容端谨、庄严、恭敬的样子。

⑧客:一本作"容",当为客之误。

⑨涣兮其若凌释:形容流动的样子。

⑩敦兮其若朴:形容敦厚老实的样子。

⑾旷兮其若谷:形容心胸开阔、旷达。

⑿混兮其若浊:形容浑厚纯朴的样子。混,与浑通用。

⒀浊:动态。

⒁安:静态。

⒂不欲盈:不求自满。盈,满。

⒃蔽而新成:去故更新的意思。一本作蔽不新成。

[引语]

这一章紧接前章,对体道之士做了描写。老子称赞得“道”之人的“微妙玄通,深不可识”,他们掌握了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懂得运用普遍规律来处理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也可以说这是教一般人怎样掌握和运用“道”。得“道”之士的精神境界远远超出一般人所能理解的水平,他们具有谨慎、警惕、严肃、洒脱、融和、纯朴、旷达、浑厚等人格修养功夫,他们微而不显、含而不露,高深莫测,为人处事,从不自满高傲。本章里“蔽而新成”四字,有的版本作“蔽不新成”,这样,含义就迥然相异,前者解释为去故更新,后者则是安于陈旧,不求新成的意思。本书取“蔽而新成”,大致符合上下文意。

[评析]

“道”是玄妙精深、恍惚不定的。一般人对“道”感到难于捉摸,而得“道”之士则与世俗之人明显不同,他们有独到的风貌、独特的人格形态。世俗之人“嗜欲深者天机浅”,他们极其浅薄,让人一眼就能够看穿;得“道”人士静谧幽沉、难以测识。老子在这里也是勉强地为他们做了一番描述,即“强为容”。他们有良好的人格修养和心理素质,有良好的静定功夫和内心活动。表面上他们清静无为,实际上极富创造性,即静极而动、动极而静,这是他们的生命活动过程。老子所理想的人格是敦厚朴实、静定持心,内心世界极为丰富,并且可以在特定的条件下,由静而转入动。这种人格上的静与动同样符合于“道”的变化规律。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