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的意思(赢的意思解释)

趾高气扬 2023-06-24 08:09:47 用户分享

苏轼:一个人姿态越低,境界越高

作者:洞见·念念

择高处立,于低处行。

俗话说,水因善下终归海,山不争高自成峰。

一个人无论身处什么样的环境,都要有放低姿态的格局。

不恃才傲物,不自以为是。

谦虚处世,是与人为善的涵养,更是一种独善其身的智慧。

01

修为不足,才会张扬

人在顺境中,是很容易得意忘形的。

初出茅庐的苏轼曾有过一段相当自负的时光。

20岁时,他首次进京应试,就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名动京城。

后又应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被喻为北宋百年第一人。

然而溢美之辞听得多了,他日渐变得狂妄,以为自己名满天下,无人能及。

《警世通言》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苏轼去拜访宰相王安石,在书房等候其午休时,刚好看到一副笔墨,上面写着两句话:

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看完后,苏轼很不以为然,觉得对方空有名声在外,却连两句诗都填不下去。

在他看来,“吹落黄花满地金”这句话就是一大谬误。

黄花开在秋季,最能耐久,只枯萎不凋落,哪来“满地金”可言。

于是,没有多想,苏轼就提笔在纸上接着写了下两句:

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意思是,菊花不像春天的花那样会落花瓣,你再仔细想想?

写完后,没等王安石醒来,就提前告辞了。

后来,苏轼被贬至黄州。

有一日,正值重阳,苏轼和朋友前去赏菊,一阵大风刮来,竟真的出现了菊花落瓣的场景。

看着眼前的满地金黄,苏轼备感惊讶的同时,也不由为自己曾经的无知而惭愧。

苏轼后来屡遭贬谪,多少与他年轻时风头太盛,不懂藏拙有关。

庆幸的是,他并未因此而生出才华被埋没的怨叹,也没有变得愤世嫉俗,而是慢慢学会在现实中收起锋芒,看淡得失。

正如有句话所说:

年少轻狂时,总以为天下事,无可不为;岁月蹉跎后,终感到天下人,力有尽头。

见识越少,人就越会把自己当回事。

但太过显山露水,反而更快暴露出自我的肤浅。

张扬源于浅薄,谦逊基于厚度。

02

格局变大,姿态自低

人在什么时候最能认清自己?

——低谷时。

苏轼的一生可以分成前后两个阶段,而转折点,就是“乌台诗案”。

在那之前,他是意气风发的苏大学士,在那之后,他是躬耕田野的东坡先生。

其实这场牢狱变故对他来讲,最大的打击,不在仕途上,而在精神上。

曾经的苏轼,怀抱经世治国之心,渴望建功立业,成就一番大作为。

然而天不遂人愿,在一次次被诬陷、被迫害的过程中,他终于慢慢认清了现实的无奈。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就是写于这样一种感慨之下。

有人做过统计,苏轼一生任过30个官职,遭贬17次。

从湖州、黄州,到杭州、徐州,再到后来的惠州、儋州,他的足迹越走越远,心境也变得越来越通透。

他终于明白,人生的理想未必都要在高处实现,官职再低,只要能真正的施惠于民,造福于民,又有何不可?

在徐州任知州时,洪水泛滥,苏轼亲荷畚插,和全城百姓一起奋战了七十多个昼夜终于保住了徐州城。

在杭州两次任职时,他先是清淤修井,解决了老百姓的饮水问题,又亲自组织疏浚西湖,筑堤建桥,才有了日后美丽清澈的西湖水。

不仅如此,他还将怡然自得的心态融入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自己开荒种地,煎茶煮食,日子再清贫,也不忘“松风竹炉, 提壶相呼”,再乐呵呵地吟上一句“又得浮生一日凉”。

《菜根谭》中写道:

立身不高一步立,如尘里振衣,泥中濯足,如何超达?

处世不退一步处,如飞蛾投烛,羝羊触藩,如何安乐?

人生变化无常,追求高志固然没错,但如果在遭遇困境时不懂顺势而为,不知容忍谦让,就容易陷入执迷,难得安乐。

苏轼的智慧之处在于,他做到了高处立,低处行,能以出世的豁达之心做入世的寻常之事。

而当一个人拥有足够大的格局,对世界、对人生自会生出更多敬畏和谦卑之心,姿态也必然越放越低。

03

水低成海,人低成王

人生有三重境界: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以此来形容苏轼的一生,最适当不过。

在经历了人生起起伏伏后,晚年的他早将荣辱得失都看作浮云,就连生死大事,也能视之等闲。

被流放到海南时,他已是六十多高龄。

在这样的年岁,要告别家人,翻山渡海,却往荒芜瘴疠之地,换做别人,可能只会越想越悲凉。

他却很快就释然了,潇洒长叹: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来都来了,那就把它当作人生难得的见闻,好好过日子吧。

在那天涯海角之地,他完全丢开了身份的束缚,将自己当成一个普通人,和当地老百姓交友,想着法子在贫瘠的生活寻找滋味。

每次去朋友家喝完酒,迷迷糊糊回去,朋友家的孩子们便吹着葱叶为他相送。

他在感动之余,又诗兴大发,写下“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

何必对流放生涯过于在意,哪怕远在万里之外,溪边自有真情的乐声相送。

此时的苏轼,就像一位返璞归真的少年,心性变得愈发简单,为人也愈加诚恳谦逊。

他在《答谢民师书》中,开篇就词谦语恭地写道:

“轼受性刚简,学迂材下,坐废累年,不敢复齿缙绅。”

意思是,自己天性拙直,学问低下,因获罪多年、被贬废置,故不敢再居于士大夫行列。

与其年轻时的诗作相比,足以见思维之沉淀,境界之升华。

对于暮年的苏轼形象,我总会想起,他曾给好友董传的一句话: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生活再多磨难,也从未能磨灭他的才华和光辉。

相反,越是把自己的身段放低,越彰显了他的胸怀和气度。

正因为如此,苏轼一生所到之处,无不留下了脍灸人口的传闻,人们发自内心地怀念他,敬重他,认可他。

《礼记》中有云:“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

越是有德行的人,越活得谦卑踏实。

因为他们知道,真正的高度,只能来自于一个人对自我的正视。

是知己不足而后进,望山远岐而前行。

有放低自己的勇气,也有无畏向前的底气,方为大境界。

常言道:人生难逃低屋檐,能屈能伸最坦然。

生活从来不会一帆风顺,人只有把姿态放得低一点,才能看到自身局限性,以更大的心胸接纳世事,学会成长。

让一个人高贵的,从来不是出身,而是修养。

点个赞吧,放低姿态做人,默默耕耘,养得根深,生命自能枝繁叶茂。

苏轼:一个人姿态越低,境界越高

作者:洞见·念念

择高处立,于低处行。

俗话说,水因善下终归海,山不争高自成峰。

一个人无论身处什么样的环境,都要有放低姿态的格局。

不恃才傲物,不自以为是。

谦虚处世,是与人为善的涵养,更是一种独善其身的智慧。

01

修为不足,才会张扬

人在顺境中,是很容易得意忘形的。

初出茅庐的苏轼曾有过一段相当自负的时光。

20岁时,他首次进京应试,就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名动京城。

后又应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被喻为北宋百年第一人。

然而溢美之辞听得多了,他日渐变得狂妄,以为自己名满天下,无人能及。

《警世通言》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苏轼去拜访宰相王安石,在书房等候其午休时,刚好看到一副笔墨,上面写着两句话:

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看完后,苏轼很不以为然,觉得对方空有名声在外,却连两句诗都填不下去。

在他看来,“吹落黄花满地金”这句话就是一大谬误。

黄花开在秋季,最能耐久,只枯萎不凋落,哪来“满地金”可言。

于是,没有多想,苏轼就提笔在纸上接着写了下两句:

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意思是,菊花不像春天的花那样会落花瓣,你再仔细想想?

写完后,没等王安石醒来,就提前告辞了。

后来,苏轼被贬至黄州。

有一日,正值重阳,苏轼和朋友前去赏菊,一阵大风刮来,竟真的出现了菊花落瓣的场景。

看着眼前的满地金黄,苏轼备感惊讶的同时,也不由为自己曾经的无知而惭愧。

苏轼后来屡遭贬谪,多少与他年轻时风头太盛,不懂藏拙有关。

庆幸的是,他并未因此而生出才华被埋没的怨叹,也没有变得愤世嫉俗,而是慢慢学会在现实中收起锋芒,看淡得失。

正如有句话所说:

年少轻狂时,总以为天下事,无可不为;岁月蹉跎后,终感到天下人,力有尽头。

见识越少,人就越会把自己当回事。

但太过显山露水,反而更快暴露出自我的肤浅。

张扬源于浅薄,谦逊基于厚度。

02

格局变大,姿态自低

人在什么时候最能认清自己?

——低谷时。

苏轼的一生可以分成前后两个阶段,而转折点,就是“乌台诗案”。

在那之前,他是意气风发的苏大学士,在那之后,他是躬耕田野的东坡先生。

其实这场牢狱变故对他来讲,最大的打击,不在仕途上,而在精神上。

曾经的苏轼,怀抱经世治国之心,渴望建功立业,成就一番大作为。

然而天不遂人愿,在一次次被诬陷、被迫害的过程中,他终于慢慢认清了现实的无奈。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就是写于这样一种感慨之下。

有人做过统计,苏轼一生任过30个官职,遭贬17次。

从湖州、黄州,到杭州、徐州,再到后来的惠州、儋州,他的足迹越走越远,心境也变得越来越通透。

他终于明白,人生的理想未必都要在高处实现,官职再低,只要能真正的施惠于民,造福于民,又有何不可?

在徐州任知州时,洪水泛滥,苏轼亲荷畚插,和全城百姓一起奋战了七十多个昼夜终于保住了徐州城。

在杭州两次任职时,他先是清淤修井,解决了老百姓的饮水问题,又亲自组织疏浚西湖,筑堤建桥,才有了日后美丽清澈的西湖水。

不仅如此,他还将怡然自得的心态融入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自己开荒种地,煎茶煮食,日子再清贫,也不忘“松风竹炉, 提壶相呼”,再乐呵呵地吟上一句“又得浮生一日凉”。

《菜根谭》中写道:

立身不高一步立,如尘里振衣,泥中濯足,如何超达?

处世不退一步处,如飞蛾投烛,羝羊触藩,如何安乐?

人生变化无常,追求高志固然没错,但如果在遭遇困境时不懂顺势而为,不知容忍谦让,就容易陷入执迷,难得安乐。

苏轼的智慧之处在于,他做到了高处立,低处行,能以出世的豁达之心做入世的寻常之事。

而当一个人拥有足够大的格局,对世界、对人生自会生出更多敬畏和谦卑之心,姿态也必然越放越低。

03

水低成海,人低成王

人生有三重境界: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以此来形容苏轼的一生,最适当不过。

在经历了人生起起伏伏后,晚年的他早将荣辱得失都看作浮云,就连生死大事,也能视之等闲。

被流放到海南时,他已是六十多高龄。

在这样的年岁,要告别家人,翻山渡海,却往荒芜瘴疠之地,换做别人,可能只会越想越悲凉。

他却很快就释然了,潇洒长叹: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来都来了,那就把它当作人生难得的见闻,好好过日子吧。

在那天涯海角之地,他完全丢开了身份的束缚,将自己当成一个普通人,和当地老百姓交友,想着法子在贫瘠的生活寻找滋味。

每次去朋友家喝完酒,迷迷糊糊回去,朋友家的孩子们便吹着葱叶为他相送。

他在感动之余,又诗兴大发,写下“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

何必对流放生涯过于在意,哪怕远在万里之外,溪边自有真情的乐声相送。

此时的苏轼,就像一位返璞归真的少年,心性变得愈发简单,为人也愈加诚恳谦逊。

他在《答谢民师书》中,开篇就词谦语恭地写道:

“轼受性刚简,学迂材下,坐废累年,不敢复齿缙绅。”

意思是,自己天性拙直,学问低下,因获罪多年、被贬废置,故不敢再居于士大夫行列。

与其年轻时的诗作相比,足以见思维之沉淀,境界之升华。

对于暮年的苏轼形象,我总会想起,他曾给好友董传的一句话: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生活再多磨难,也从未能磨灭他的才华和光辉。

相反,越是把自己的身段放低,越彰显了他的胸怀和气度。

正因为如此,苏轼一生所到之处,无不留下了脍灸人口的传闻,人们发自内心地怀念他,敬重他,认可他。

《礼记》中有云:“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

越是有德行的人,越活得谦卑踏实。

因为他们知道,真正的高度,只能来自于一个人对自我的正视。

是知己不足而后进,望山远岐而前行。

有放低自己的勇气,也有无畏向前的底气,方为大境界。

常言道:人生难逃低屋檐,能屈能伸最坦然。

生活从来不会一帆风顺,人只有把姿态放得低一点,才能看到自身局限性,以更大的心胸接纳世事,学会成长。

让一个人高贵的,从来不是出身,而是修养。

点个赞吧,放低姿态做人,默默耕耘,养得根深,生命自能枝繁叶茂。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生字组词精华集,值得收藏!

第1课

燕(yàn):燕子 燕麦 燕窝 劳燕分飞

聚(jù):聚集 聚拢 团聚 聚精会神

增(zēnɡ):增加 增添 增高 蓬荜生辉

掠(lüè):掠过 掠夺 掠取 抢掠

稻(dào):稻谷 稻米 稻田

尖(jiān):尖叫 刀尖 顶尖 风口浪尖

偶(ǒu):偶尔 偶然 木偶 偶数

沾(zhān):沾水 沾边 沾沾自喜

圈(quān):圆圈 画圈 转圈

漾(yànɡ):荡漾 漾开 漾出

倦(juàn):疲倦 倦意 困倦 孜孜不倦

符(fú):符号 音符 相符 符合

演(yǎn):演戏 演奏 表演 故伎重演

赞(zàn):赞歌 称赞 赞扬 赞不绝口

第2课

咏(yǒnɡ):咏叹 歌咏 咏柳

碧(bì):碧玉 碧绿 碧草 金碧辉煌

妆(zhuānɡ):化妆 红妆 浓妆淡抹

裁(cái):裁剪 裁衣 裁纸 裁员

剪(jiǎn):剪刀 剪纸 剪子

滨(bīn):海滨 湖滨 水滨

紫(zǐ):紫色 紫红 万紫千红

第3课

荷(hé):荷叶 荷花 荷兰(hè负荷 荷枪实弹):

挨(āi):挨边 挨个 挨家挨户 挨挨挤挤

莲(lián):莲子 莲蓬 莲花 步步莲花

蓬(pénɡ):莲蓬 蓬乱 蓬松 蓬头垢面

胀(zhànɡ):胀痛 膨胀 肿胀

仿(fǎnɡ):仿照 相仿 模仿

佛(fú):仿佛

裳(shanɡ):衣裳 霓裳

翩(piān):翩然 翩翩起飞 翩翩起舞

蹈(dǎo):舞蹈 手舞足蹈 赴汤蹈火

蜻(qīnɡ):蜻蜓 蜻蜓点水

蜓(tínɡ):蜻蜓

战江出品,必属精品

第5课

翠(cuì):翠鸟 翠玉 翡翠

秆(ɡǎn):苇秆 麦秆 麻杆

腹(fù):空腹 腹泻 腹地

赤(chì):赤诚 赤色 赤胆忠心

衬(chèn):衬衣 衬托 陪衬

衫(shān):衬衫 汗衫 衣衫褴褛

透(tòu):透明 透视 通透

泛(fàn):空泛 宽泛 泛泛而谈

泡(pào):泡茶 灯泡 水泡 软磨硬泡

饲(sì):饲料 饲养 饲养员

翁(wēnɡ):渔翁 不倒翁 老翁

陡(dǒu):陡峭 陡坡 陡壁 陡立

壁(bì):墙壁 壁纸 壁画 悬崖峭壁

第6课

欧(ōu):欧洲 欧元 欧美

洲(zhōu):亚洲 非洲 美洲 五洲四海

瑞(ruì):瑞士 瑞雪 祥瑞

士(shì):战士 士兵 护士 博士

舒(shū):舒服 舒心 舒坦

启(qǐ):启发 启迪 启示 难以启齿

殊(shū):特殊 殊荣 殊途同归

骤(zhòu):步骤 骤降 暴风骤雨

涉(shè):干涉 交涉 跋山涉水

疲(pí):疲劳 疲倦 筋疲力尽

政(zhènɡ):政治 邮政 政通人和

踏(tà):踏步 踏青 踢踏

救(jiù):急救 抢救 救死扶伤

载(zài):载重 载货 载歌载舞

(zǎi):记载 三年五载

第7课

森(sēn):森林 森严 阴森

郁(yù):浓郁 郁闷 郁郁葱葱

葱(cōnɡ):洋葱 葱翠 葱葱茏茏 郁郁葱葱

湛(zhàn):湛蓝 精湛 湛江

盖(ɡài):盖房 掩盖 锅盖 盖住

犁(lí):拉犁 犁地 犁田

砍(kǎn):砍柴 砍价 砍伐

裸(luǒ):裸露 裸 裸机

扩(kuò):扩大 扩张 扩建

栋(dònɡ):楼栋 栋梁 一栋栋

柴(chái):拾柴 砍柴 骨瘦如柴

喘(chuǎn):喘息 喘气 气喘吁吁

黎(lí):黎明 黎族 巴黎

第9课

寓(yù):寓言 公寓 寓意

则(zé):法则 准则 细则 以身作则

窟(kū):窟窿 石窟 窟窿

窿(lónɡ):窟窿

狼(lánɡ):狼群 狼孩 狼烟四起

叼(diāo):叼走 叼着 叼起

街(jiē):街坊 街头 大街小巷

劝(quàn):奉劝 劝解 劝告 好言相劝

悔(huǐ):悔恨 悔改 忏悔

盘(pán):地盘 盘缠 盘问 盘根错节

缠(chán):纠缠 缠绕 疾病缠身

硬(yìnɡ):硬币 坚硬 硬汉

第10课

弓(ɡōnɡ):弓箭 拉弓 惊弓之鸟

魏(wèi):魏朝 魏王 围魏救赵

射(shè):射箭 射手 射击

箭(jiàn):箭头 箭步 射箭

猎(liè):猎物 狩猎 猎人

雁(yàn):大雁 雁群 雁阵

弦(xián):拉弦 弦乐 琴弦

悲(bēi):悲伤 悲惨 悲喜交加

惨(cǎn):惨痛 惨败 凄惨 惨不忍睹

愈(yù):愈合 痊愈 愈加

痛(tònɡ):痛苦 伤痛 痛改前非

裂(liè):裂开 干裂 裂口 四分五裂

第11课

叮(dīnɡ):叮咛 叮咬 叮咚

嘱(zhǔ):嘱咐 遗嘱 医嘱

排(pái):排球 牛排 排列

靠(kào):依靠 靠背 可靠

幅(fú):条幅 幅员 一幅画

审(shěn):审视 审问 审美

肃(sù):严肃 肃立 肃静

晌(shǎnɡ):半晌 晌午

悦(yuè):喜悦 悦耳 赏心悦目

熟(shú):熟悉 熟练 成熟 熟能生巧

悉(xī):悉尼 悉心 获悉

诲(huì):教诲 诲导 诲人不倦

第13课

赛(sài):比赛 赛跑 赛车 赛马

疼(ténɡ):疼痛 疼爱 头疼脑热

忧(yōu):忧愁 忧伤 无忧无虑

慰(wèi):安慰 欣慰 慰问 百般抚慰

梭(suō):梭鱼 梭子 日月如梭

虽(suī):虽然 虽死犹生

狂(kuánɡ):疯狂 狂奔 狂风骤雨

赢(yínɡ):输赢 赢家 赢得

暑(shǔ):暑假 中暑 寒来暑往

益(yì):益处 有益 精益求精

穷(qiónɡ):穷苦 贫穷 山穷水尽

将(jiānɡ):将军 将来 即将 将功补过

若(ruò):假若 若是 若隐若现

第14课

俱(jù):百废俱兴 俱乐部 面面俱到

博(bó):博士 博爱 渊博 博大精深

鸦(yā):乌鸦 涂鸦 鸦雀无声

截(jié):截止 截断 截然不同

伍(wǔ):队伍 入伍 退伍 羞与为伍

默(mò):沉默 默写 默读 默默无闻

局(jú):局面 邮局 局长 顾全大局

棒(bànɡ):木棒 铁棒 当头一棒

羡(xiàn):羡慕 艳羡 临渊羡鱼

慕(mù):羡慕 爱慕 慕名而来

禁(jìn):禁止 不禁 情不自禁

席(xí):主席 草席 座无虚席

众(zhònɡ):群众 观众 万众一心

纠(jiū):纠正 纠结 纠缠不休

第15课

匠(jiànɡ):花匠 工匠 独具匠心

替(tì):代替 交替 冒名顶替

抄(chāo):抄写 摘抄 抄袭

墨(mò):墨水 石墨 胸无点墨

骂(mà):骂人 责骂 破口大骂

缩(suō):缩小 退缩 节衣缩食

承(chénɡ):承认 继承 承担 承上启下

肩(jiān):肩膀 并肩 比肩而立

扛(kánɡ):扛枪 扛活 力能扛鼎

缘(yuán):缘分 缘故 边缘 无缘无故

愤(fèn):愤怒 气愤 愤愤不平

毕(bì):毕业 完毕 毕恭毕敬

戒(jiè):戒烟 戒尺 戒骄戒躁

既(jì):既然 既定 一如既往

每日一诗《石灰吟》赏析

石灰吟

于谦

【原文】

千锤万凿出深山[1],

烈火焚烧若等闲[2]。

粉身碎骨浑[3]不怕,

要留清白[4]在人间。

【注释】

[1]千锤万凿:形容开采石灰石非常艰难。锤:用锤子打击。凿:开凿。出深山:意思是说石灰石是从深山中开采出来的。

[2]等闲:平常。

[3]浑:全,整个儿。

[4]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人的高洁品格。

【作者】

于谦(1398~1457年),字廷益号节庵,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明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一生廉洁奉公,正直不阿,他的诗作内容一方面是关心人民疾苦,反对侵略战争;另一方面是表达自己坚定的意志和坚贞的情操。其语言简洁明白。有《于忠肃集》。

【赏析】

这是我国明朝时期著名的民族英雄、政治家于谦的一首托物言志诗,该作品因反映了诗人廉洁正直的高尚情操而闻名遐迩,脍炙人口。

此诗借咏叹石灰石粉身碎骨留取清白的品格,来抒发自己的高洁志向。起句写石灰石历经千锤万凿,才得以问世,比喻自己的文才武功是长期修养而成的。次句借石灰石在烈火中经受冶炼的情景和“若等闲”的从容不迫,暗喻面对险恶的宦海仕途,能镇定沉着经受考验,坚持高洁的品行。第三句“粉骨碎身浑不怕”,极其形象地写出了石灰石不惧烈火,烧制成石灰粉的情景,用石灰在使用过程中的必然结局和无私奉献精神,来抒发自己以身报国、不谋私利的情怀。最后一句借石灰的清白,以“要留清白在人间”作结,表明自己为国为民建功立业,要坚守洁白无瑕的志向。

这首外表句句写石灰、内在字字写自己的咏物诗,成为托物言志的典范之作。石灰的洁白,是最基本的特性,而只有它自己的粉身碎骨,才能为人们所用,有益于人间。诗人借对石灰的赞美,表达自己的心声。诗虽然质朴如白话,但又十分形象传神,每一句都有深刻寓意,都是诗人追慕神往的境界,同时在传达一个震撼人心的心声:无论经历多少苦难,只要能够像石灰一样有益人间又洁白无污、品质高尚,纵然经受多少磨炼,以致粉身碎骨,也无所畏惧。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