犴(犴狴)

樱花飘落 2023-08-12 07:25:06 网络

“犴”是什么动物?真见到了才知它有多么巨大,一对角就重达80斤

很多朋友都见过鹿这种动物,觉得它是跟羊大小差不多的一种小动物,最小的鹿跟公鸡和兔子差不多大,就是生活着我国西南地区和东南亚一带的鼷鹿,体重只有两公斤左右,那么最大的鹿呢?

最大的鹿是下面这幅图中的鹿——驼鹿,大小堪比一头牛,甚至比牛还要高不少,如果你走路时与这种鹿相遇,肯定会吓一跳,不敢再相信鹿是一种温顺小巧可爱的动物了。

驼鹿是世界上最大的鹿科动物,广泛分布于北半球,中纬度和高纬度地区,共有2个物种8个亚种,2005年,生物学家爱威尔逊和里德将驼鹿分为欧亚驼鹿和北美驼鹿为不同的独立的物种,相对而言北美驼鹿的个头要更大一些。

驼鹿虽然生活在比较寒冷的地区,但是却会游泳,甚至可以潜游在水下觅食,水性好的惊人,因此有些网友称它为牛魔王的坐骑——“避水金睛兽”,其实这也是它躲避老虎、熊和狼的一种手段。

驼鹿的肩膀很高,和骆驼相似,故得名,又叫犴(han),满语又叫其罕达犴、堪达犴,在我国古语中,犴(an)是一种传说中的类似于狗的体型较小的犬科动物,驼鹿之所以叫犴,很可能是东北地区少数民族对其叫法的音译。

在我国东北地区的山林之中,驼鹿曾经是很常见的动物,后来由于捕猎活动导致其种群有所下降,不过其野生种群还并不罕见,上个月就有媒体报道称有人在大兴安岭地区发现了一雌一雄两只驼鹿,在林间悠闲地吃草,去年和今年,内蒙古汗马自然保护区也曾拍到驼鹿的影像。

目前驼鹿的野生种群在俄罗斯,北欧以及北美洲的加拿大和美国居多,据说仅在美国阿拉斯加一地,每年都有上千头驼鹿被车辆撞死在高速公路上,而有资料显示在全球范围来看,被汽车和火车撞死的驼鹿更是多达上万头。

今年3月份,有美国媒体报道密歇根州的罗亚岛国家公园里的北美驼鹿泛滥成灾,几十年中已经增长到1500多头,已经达到失控的程度,公园管理者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居然从加拿大安大略省空运了八条北美灰狼过来,这种狼的个头也比较大,比普通狼的体型大了至少一倍,能够猎杀驼鹿,希望能够用这种方法控制住当地的驼鹿种群数量,不过公园管理者认为8条狼的数量太少,应该至少引进30只。

作为一种鹿科动物,驼鹿的体型非常惊人,成年体长一般为2-2.6米,北美洲的一些驼鹿体长可达3米,肩高1.6-2.4米,想一想,姚明的个头才2.26米,一头鹿这样的四脚动物竟然比姚明还高,是不是很惊人呢?

驼鹿的体重也很惊人,我国东北地区的驼鹿体重通常在400-600千克之间,但产于北美洲的驼鹿体重可超700千克,有记载显示曾有一只驼鹿的体重达到了一吨,比常见的黄牛的体重还大,相当于最小的鹿鼷鹿体重的500倍了。

驼鹿不仅个头大,头上的角也十分巨大,长着鹿科动物中最大的角,形状也很特殊,是呈扁平的铲子状,也像是仙人掌,角面很粗糙,从角基向左右两侧各伸出一小段,枝杈一般向外生长,顶端如同铲子,又生出许多尖叉,最多可达30-40个,通常每个角的长度都能超过1米,最长的可达1.8米,宽度为0.4米左右,两只脚向外延展的长度约1.6~3米,重量可达30-40千克,重达80斤重的角,也真是让人叹为观止了。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俗话说龙生有九子,子子不同,其原因是什么?

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有“龙生有九子,九子不成龙”的故事,讲的是龙有九个孩子,即囚牛、睚眦、嘲风、蒲牢、狻(Suān)猊(ní)、赑(bì)屃(xì)、狴(bì)犴(àn)、负屃和螭(chī)吻,他们没有一个像龙的,这是为什么?看看他们的母亲都是谁,就明白了。

囚牛是龙的长子,《记龙生九子》有:“囚牛,龙种,平生好音乐,今胡琴头上刻兽是其遗像。”“龙头胡琴”的造型便是如此,囚牛的母亲是“犀”,囚牛的性格更贴近于犀,相对温顺。

睚眦是龙的次子,有“睚眦必报”一词,说的是惹恼睚眦后,睚眦一定会报复回来,如今常用来形容心胸狭隘的人,《升庵外集》中记载:“睚眦,样子像长了龙角的豺狼,怒目而视,双角向后紧贴背部,嗜杀喜斗,刻镂于刀环、剑柄等兵器或仪仗上起威慑之用。”

睚眦的母亲是“豺”,豺的性格凶猛胆大,不仅会捕食鼠、兔等小动物,还会攻击马、鹿、野猪等体型大的动物,甚至会挑衅熊、豹等猛兽。

三子嘲风是民间比较喜欢的龙之子,象征着吉祥、威严和美观,能够威慑妖魔、清除灾祸,《怀麓堂集》中有:“嘲风,平生好险,今殿角走兽是其遗像。”嘲风的母亲是“凤”,也就有人认为嘲风是有着龙脉的凤。

四子蒲牢害怕庞大的鲸鱼,受到攻击后就会吓得大声吼叫,留下了好音好吼的印象,洪钟上的龙行兽钮便是它的遗像,《东都赋》中有:“发鲸鱼,铿华钟”,蒲牢的母亲是“蛤蟆”。

五子狻猊的样子与狮相似,看起来比较威武,也就常出现在我国宫殿建筑、香炉上,《尔雅·释兽》记载:“狻猊如彪猫,食虎豹。”东汉时期西域向我国进贡狮子后,才有了“狮子”的名字,彪猫即狮子,狻猊的母亲便是“狮”。

六子赑屃,又名霸下,相貌和龟相似但有牙齿,象征着长寿和吉祥,《坚瓠集》记载:“形似龟。好负重。今石碑下龟趺是也。”赑屃曾帮助夏朝大禹立下不少功劳,大禹就让他背着刻有自己功劳的石碑,赑屃的母亲是“龟”。

七子狴犴,模样像虎,威风凛凛,古时狱门上部虎头形的装饰,还有官衙的大堂两侧的虎形,便是狴犴,《龙经》有:“狴犴好讼,亦曰宪章。”狴犴的母亲便是“虎”。

八子负屃,是赑屃的同母弟弟,平生好文,石碑两旁的文龙就是他的遗像。

九子螭吻,又名鱼龙,母亲是“鱼”,喜欢东张西望,也喜欢吞火,寓意在佛家为护法,有驱凶辟邪的作用,《太平御览》记载:“唐会要目,汉

相梁殿灾後,越巫言,‘海中有鱼虬,尾似鸱,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于尾,以厌火祥。”鱼虬便是螭吻的前身。

龙有九子,九子不同,各有所好,也并不是没有道理,有网友表示:儿子果然还是比较像母亲。

文章图文转载自网络

疼痛的挽歌:顾桃的“鄂温克三部曲”

马贵(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

顾桃的“鄂温克三部曲”,《敖鲁古雅·敖鲁古雅》(2007)、《犴达罕》(2013)、《雨果的假期》(2010)为他在业内带了众多赞誉,比如,《犴达罕》斩获釜山国际电影节纪录片奖,也曾入围鹿特丹国际电影节。不过,这些奖项的知名度是在小圈子内打转,能够造就的影响十分有限。我们知道,纪录片的投资、运作和市场远远无法跟剧情片比拟,鲜有观众走进影院只是为一部纪录片买单。“三部曲”充满浓郁的民族影像气质,吸引了许多专业研究者和对少数族群文化有特别兴趣的人。因此,顾桃的作品常常以沙龙、学术放映或少数族群电影专题展的形式与观众见面。它们粗粝、坦率而充满诗情,让人过目难忘。

从“复原”到观察

据顾桃自述,由于其父亲与部落老人玛利亚·索的旧交情,才让他俘获猎民的信任去拍摄。在拍摄期间,他们吃住同行,喝酒唱歌,或外出搜寻驯鹿。顾桃的工作颇带人类学的意味:长时间深入到部落腹地,与本地人打成一片。也因此,纪录片具有某种影像民族志的性质。摄像机秉持一种“不介入”姿态,要么伫立在人物面前,要么紧紧跟随。从年迈的玛利亚·索到青春洋溢的雨果,猎民对他们的生活有充沛的展现机会。影像引领我们对鄂温克族群的认知,有种桦树皮般粗糙的可感性。这些都是单纯的文字记录难以企及的。

顾桃

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国家主导的民族识别、调查政策的加持下,八一制片厂和北京科学教育制片场联合摄制了十六部影片,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电影”。其中,就有一部《额尔古纳河畔的鄂温克人》(1959)(下称《河畔》)。现在看来,这部黑白影像的片子年代感浓厚,使鹿鄂温克(注:使鹿鄂温克也称为“雅库特”,鄂温克的另外两支是通古斯和索伦)的狩猎、分配、交换、婚姻习俗以及萨满信仰均一一呈现。拍摄是在“文化抢救”的理念下,民族学者力图利用电影技术的“写实性”去保留那些濒临消失的部落制度和文化。不过,在实际拍摄时,某些古老的仪式就已变得漫漶,族群风俗处于缓慢的衰变之中。为有所补救,拍摄工作者选择提前撰写好大纲和分镜头脚本,从而达到“复原”或“重建”的效果。模拟拍摄会请当地人穿上传统的服装,提前进行排演,以便让逝去之物重现于银幕。

“复原重建”的目的是抢救消失的文化,但其疑点重重,无法掩饰。摆拍或许是最大的问题,因为它跌破了纪录片现实主义的边界,所谓的“真实”只能残留于视觉上的直接性。摆拍犹如隐蔽的操纵,让影片深陷于拍摄的伦理困境。摄制内容上的组织,在性质上,使纪录片开始向剧情片靠近。真实与虚构的边界在此变得模糊难辨。在后期制作中,解说和字幕发挥着类似的牵制作用。在《河畔》中,与一场婚礼画面伴随的是相应的解说:新娘带来了几头鹿的嫁妆,详细地讲解整个婚礼的流程。在此意义上,影像只是为研究提供比文字更直观的素材,从而阐释特定意识形态下对少数族群的认知。这批影片拍摄的初衷,是将少数民族“在社会发展史上的早期形态”用影像留存下来。正如有研究者指出,“复原重建”的缺陷之一,就是在拍摄者的价值体系当中,已经存在落后/先进,原始/现代等不平等的预设标准。

与《河畔》相比,顾桃的“三部曲”恢复了以被拍摄对象为主位的伦理。除了必要的背景交代,影片中没有任何冗余的解说词,将主动权交给拍摄对象。纪录即观察,避免越俎代庖。顾桃让鄂温克人自己去阐述对狩猎文明的认识,表达他们的心声。影像的不加修饰,让“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界”结实地落地。通过自我表述,我们知道鄂温克人是如何遵循季节规律而狩猎,比如:驯鹿交配的时节他们收起,鹿群中的母鹿也非狩猎的对象。用片中维佳的话说,打猎是帮鹿群精减老弱病残。在萨满信仰的训喻下,他们会尊重任何生命,即便微小如一窝蚂蚁。不论从生态意识还是人文精神上看,驯鹿文化都令人肃然起敬。片中,有几处新闻节目对鄂温克人“新生活”字正腔圆的解说播报,它们构成了影片中维佳、柳霞等人嬉笑怒骂、挣扎徘徊的时代背景。

人的挽歌

在该片的豆瓣条目下,维佳的孤注一掷的诗句被频繁引用。比如:“一个民族失去了自己的文化/就等于失去了一切/失去了一切/就代表消亡。”毫无疑问,“三部曲”整体上被理解为一首鄂温克狩猎文明的挽歌。

影片主要聚焦于鄂温克使鹿部落。他们最早自西伯利亚迁徙而来,在大兴安岭生活,以狩猎和驯鹿为主要的生产方式。早在1960年代,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他们建立了敖鲁古雅猎民乡,部分人实现了定居,开始了山上猎民点-山下定居房的“二元结构”生活。从2003年开始,随着“生态移民”工程的推进,政府想让鄂温克猎民彻底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定居”。搬迁之后,猎民住宿条件有所改善。但因为山下生活资料无法自给自足,大量的花销支出却缺乏经济来源,生活水平反而降低了。居民点附近的苔藓稀薄,加上偷猎“套猎”猖獗,搬到山下后猎民的驯鹿损失严重。(《犴达罕》中有一段,就是把驯鹿从山下拉回山上。)当地政府似乎并未做好充分的调研和搬迁预算,以致于,此项工程很难说是成功的。不少猎民无法适应彻底的定居生活,后又返回森林。影片中的三家便属其中,他们组成了一个猎民点。从2007年开始,顾桃用将近四年的时间跟踪拍摄素材,纪录一个小型部落最后的变动和衰败。

顾桃无官方背景,也没有抱研究性的目的。他拍摄的重点不再是体系性的文化角色,主角一转:那些个性突出的人物走到了镜头前面。他们的气质扑面,而他们的日常生活就折射出族群的命运。在顾桃眼中,“鄂温克”不再是词条、界定和对民族源头的追溯,而就是维佳、柳霞这些充满冒犯与哀伤的人。

维佳曾在中央民族大学学习画画,后来还是返回了山里,这个人身上有种艺术与野性的综合。他画中的森林和鹿充满灵动,用色细腻而饱满,常常出口成诗。在嘈杂拥挤的绿皮火车上,他蓬头垢面,裹着棉袄大谈德国表现主义和莫迪里安尼的裸女画作。维佳长不修边幅,是大兴安岭的波西米亚人。除了森林,他似乎不适合待在其他任何地方。《犴达罕》即以维佳为主角,前半部分是他在林中的生活,包括他讲述猎民如何从“黄金时代”衰败至此。后半部分,则逐渐染上了某种象征意味。当我们看到猎民大汉蜷缩在海南三亚市的一间出租屋、乃至后来被送进精神病院时,就像一头桀骜不驯的犴终于被死死地套住。在导演顾桃眼里,维佳就是森林里最后的犴达罕——大兴安岭体态最大的动物,敏感而富有尊严。

《犴达罕》剧照

相较之下,柳霞是在林中生活的内部呓语。她是老人巴拉杰依的女儿,维佳的姐姐,爱唱歌,爱晒太阳。柳霞的牙齿脱落,突出的颧骨因常年醺酒而日益膨胀,以至于眼睛几乎挤成一条缝隙。《雨果的假期》便是以小雨果的视角,讲述他的回乡之旅。小雨果常年在外地上学,日渐与母亲生疏,而尤其让他难以忍受的是母亲屡劝不改的酗酒恶习。为让儿子开心,柳霞常常做一些笨拙的事情,比如让这个大小伙去骑一头体格比羊大不小多少的驯鹿,那场面既尴尬又让人心酸。在《雨果的假期》中,柳霞是一位深情但不可救药的母亲,她的爱笨拙,鲁莽,不得要领。

影片对人物的跟踪观察上一丝不苟,但并不意味在其他方面就毫无技术可言。比如,《敖鲁古雅》一开始,柳霞就跟一位东北口音的汉族妇女就敖乡新修的房子是否适宜猎民居住,表达不同的看法。显而易见,柳霞认为跟山上相比,定居点远不尽如人意。由此观众就获得了一个山上/山下的比较性视野,期待后续的走向。再比如,《敖鲁古拉》和《犴达罕》的结尾都是以维佳的诗句作结:“在咱们这个时代,狩猎文化消失了,惭愧万分!”尤其是《敖鲁古雅》中,随着部落老人马里亚·索牵着一头驯鹿,缓缓走向景深处,维佳的诗句再次作为画外音出现。维佳的诗不仅加强了影片整体的挽歌性,也构成了对林中生活的释意。加之画外音和民族歌谣的援引,顾桃不仅以观察为己任,更是通过剪辑提出了观点和批评。

酗酒和暴力

这些人物不拘格套,充满冒犯,对习惯于“文明礼节”的观众来说难以体认。不过,他们迸发出蓬勃的艺术感和生命力,冲击着我们疲软的认知神经。“三部曲”中出现了不少酗酒和暴力的镜头,令人侧目。柳霞和维佳姐弟二人嗜酒如命,母亲巴拉杰依对此恨得咬牙切齿。姐弟俩常常交换眼色,把酒藏在母亲看不见的地方。维佳因为无法戒酒,最终跟他的南方女朋友分手。柳霞则因为酗酒,失去了抚养儿子的权利。

除了醉酒,此外就是惊人的大打出手。《敖鲁古雅》中有一幕:柳霞返回乡下,看到屋里脏乱不堪而心生不满,在嘟囔中,她毫无预兆地就抡起板凳连续砸在维佳的脑袋上。顿时,后者鲜血直冒。柳霞因为跟人打架,头部屡次受伤,意识变得混沌不清,这从她说话总是颠倒重复就能看出。阅读顾桃的拍摄日志《忧伤的驯鹿国》,酗酒和干架似乎是家常便饭。据说有一次,有个年轻人把酒藏在了高高的树杈上,没想到柳霞为了喝酒直接把树给放倒了。又比如何协,部落酋长的儿子,猎民点最有权威的男人,因为争执被表弟连捅了四刀,刀刀致命,在重症监护室里躺了很久。

对于猎人为什么爱喝酒,我们当然可以给出许多解释,比如在森林御寒,或出于同汉族类似的“无酒不成席”的饮食风俗。但维佳、柳霞等人醺酒,超越日常调节而变成了一种病态的瘾症。酗酒和暴力的场面生猛无比,我们感到,激烈的身体行为,难以仅仅从个人脾性的层面去理解。尤其是一旦因喝酒而亡的人形成一份数据统计(维佳说他知道“喝死的就有八个”),这些言行就不可避免地就表征了鄂温克人精神状况的重要面向。维佳是这样解释的:“鄂温克人没有搬迁之前,他们不敢喝酒。搬迁以后无所事事,把枪也没收了,无所事实,就整天喝酒,喝得非常累……”“咔,喝死,喝死拉倒!”猎枪没收之后,年轻的猎民们丧失了继续在森林中驰骋的权利,身体的能量难以施展,积郁愤懑又不知如何疏导。于是,他们选择用酒精自我麻痹。

醺酒和干架,像是为鄂温克下了定义。颓废、残忍和伤感的自我放纵,表征一个族群的无计可施。它们超越了个人癖好,变成一个民族面对文化失落时的无奈反应,某种意义上抗议。然而,一旦酗酒者的形象被认领,就会造成危险的效果。任何少数族群在主流媒介中的再现中,唱歌跳舞可能是最好的标配,而零星的负面形象都会病毒般地增值。对外,考虑到普遍存在于历史教材中“社会进化的早期阶段”的错误想象,它会加剧主流世界对少数族群“野蛮”、“文明低下”等偏见。对内,在日复一日对酒精的沉溺中,昔日的猎手会把自我体认为苦难和怨恨的化身,而对外部报以敌意。当悲哀的情绪在族群内部渲染,也会造成自我的定位悲情化,笼罩于消极之中。

鄂伦春猎人在狗的陪伴下骑马狩猎。

尾声

乌热尔图也许是1980年代以来鄂温克族最重要的小说家,他的短篇曾在1981-1983年连续获得“全国短篇小说奖”。获奖小说《琥珀色的篝火》(1983),讲述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鄂温克猎人尼库在送病重的妻子去医院的途中,发现几个迷路人的踪迹。在妻子的鼓励下,他选择先去解救那几个奄奄一息的城市汉人。找到他们后,尼库生火、收拾木柈、砍桦树皮烧水。他不遗余力地展现精湛的生存技艺,因为他深谙自己正在被外人所注视。

猎手与外来探访者之间的这种目光关系,实际上,构成了一种文化间性的隐喻。在这样流动与迁徙加剧的时代,没有文化会封闭地孤存。相反,总是有人出走,有人闯入——它们恰是在边地与外省、多数与少数之间的交涉中再度生成。少数民族文化与内地的遭际,让他们开始走出自为的状态,参与到交互之中。这决定了,他们无法再孤悬地自成一体,而是在交往中言说,并渴望被承认。乌热尔图作为意欲为本民族代言的作家,正是在这样不可避免的间性关系中写作。因此在小说中,我们读到了面对造访者的鄂温克猎手是如何地竭尽全力。

然而在现实中,面对少数族裔,我们内地的汉族读者,多少都是所谓的“大写的异己读者”(the Other reader):下意识地惧怕和抵制那些同我们迥异的感觉,而希望能筛选、寻找、定位足够的相同之处。这是一种普遍的怠惰心理,因难以直面陌生的存在和环境,情愿留守于舒适区。我们习惯于把异质性过滤,只留下安心的部分。这其中存在知识上的疏忽,当然也不乏心态上的傲慢。然而,顾桃的影片恰好形成了一股冲击,让我们始料不及。在严酷的森林地带,喝酒、唱歌、哭泣。这些激烈的身体以及充沛的力比多,让我们感到疼痛。

注释:

[1][4]顾桃:《忧伤的驯鹿国》,金城出版社2013年版

[2]朱靖江:《复原重建与影像真实》,《西北民族研究》2013年2期

[3]谢元媛:《生态移民政策与地方政府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5]乌热尔图:《琥珀色的篝火》,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责任编辑:伍勤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 汐(汐怎么读)
下一篇: 秸(秸秆)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