飏(飏是什么意思)

依稀久忆 2023-06-17 14:51:41 网络

满载列车狂飙一百里,回顾青藏线2006年货物列车溜逸险性事故

参考资料:中国铁道出版社,铁道部安全监察司编《2006.1~2007.8铁路行车事故案例》P13~P15页

察汗诺站全景

察汗诺站站牌

2006年4月10日12时左右,一列货物列车从察汗诺站(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铜普镇的四等站)驶出,驶上青藏铁路察汗诺至都兰寺(位于青海省乌兰县都兰寺村的五等车站)区间段正线,该列车执行的是57073次路用列车的运行任务,列车编组车厢22辆(全部由石砟漏斗车组成,其中2辆是空车,其余都满载石砟),总重1729吨,换长25.7米,由配属于青藏铁路公司西宁机务段的东风4D4000型货运内燃机车DF4D-4359号车(资料原文是DF4D-4539,但东风4D没有这个车号)负责担当本务机车。

东风4D4000型货运内燃机车

牵引货运车厢的东风4D4000型货运内燃机车

石砟漏斗车

列车出发后起初行驶一切正常,保持时速50千米,不过当12时52分列车接近青藏线察汗诺至都兰寺区间段K364+000处时,由于从该处开始有一长段坡度为12.5‰的长大下坡道,因此DF4D-4359号本务机车需要按照规定在通过K364+000处时进行减速制动。

12时53分,57073次路用列车通过K364+000处,司机随即捏闸减压进行制动减速,但此时司机吃惊地发现列车根本没有减速的意思,增加减压幅度依旧无济于事,车速反而由于进入下坡而开始持续上升,心想大事不好的司机当即采取非常制动措施,但车速依旧不降反升,直逼每小时60千米,列车放飏了。

本厂长绘制的DF4D-4359号东风4D4000型货运内燃机车二视图

本厂长绘制的东风4D型内燃机车素体二视图

用尽车内所有制动手段的司机马上通过无线列调呼叫列车将要通过的下一个有条件拦截列车的车站——尕巴站值班员,说明本列制动失灵,请求支援。同时,随乘列车的青藏铁路德令哈车务段的随乘人员冒险出车,检查各车厢连接处的手动制动机的情况。

在接到57073次路用列车放飏消息后,尕巴站值班员按照预案将情况上报调度室,由调度室通知尕巴站后的乌兰站、柯柯站、陶力站和德令哈站的值班员做好拦截列车的准备。

由于长大下坡使得放飏的列车变得势不可挡,尕巴站和乌兰站组织的两次拦截都没有成功,57073次路用列车直直地向柯柯站冲去。不过,随着57073次路用列车随乘人员冒着生命危险一辆接一辆地拧紧了14辆车厢的手动制动机。所以,当15时20分列车接近柯柯站时列车车速已经明显降低,当列车进入柯柯站区时,柯柯站和青藏铁路公司西宁工务段柯柯站线路养路工区的工作人员看列车车速已慢,持铁鞋、防滑枕木、篷布等器材对列车进行拦截,最终在15时25分13秒成功将57073次路用列车拦停在青藏线K414+460处。

防溜铁鞋

防溜枕木

从12时53分在K364+000处发现列车放飏,至15时25分在K414+460处停车,57073次路用列车总共放飏了2小时32分钟,溜逸距离长达50.460公里(超过100里),构成一起货物列车溜逸险性事故。要不是57073次路用列车随乘的德令哈车务段随乘人员冒险拧紧了14辆车厢的手动制动机,有效降低了列车的溜逸速度以及尕巴站、乌兰站和柯柯站人员的奋力拦截,一场列车放飏重大事故将不可避免。

柯柯站站房

青藏铁路公司组织的调查组对这起险性事故进行了调查,调查表明:当57073次列车在察汗诺站编组时,调车组人员(该人是从其他岗位上转到调车岗位不久)没有认真检查车辆空/重车调整手柄的状态,全列只有机后第2位和第12位空车车厢的空/重车调整手柄位于“重车位”,有18辆满载石砟的车厢的空/重车调整手柄均位于“空车位”,直接导致列车制动力严重不足。这是造成57073次列车发生放飏溜逸的主要原因。

另外,57073次列车机车乘务员在列车发生溜逸后的操作违反《铁路机车操作规程》第24条第5款“减压时自阀排风不止不应追加、停车或缓解列车制动”的规定,也是造成列车溜逸放飏的次要原因,但和事故构不成直接因果关系。

根据调查结果,该起险性事故认定为青藏铁路公司德令哈车务段100%责任。

根据责任判定,德令哈车务段段长、党委书记、主管生产的副段长被处以行政警告处分;德令哈车务段技术科长、客货运输科科长、安全调度科科长被处以行政警告处分;察汗诺站当班站长被处以行政警告处分并免去站长职务待岗;察汗诺站支部书记被处以行政警告处分;察汗诺站调车长被处以行政记过处分;察汗诺站当班值班员被处以行政警告处分(另,当班调车员行政记大过处分并待岗1年,57073次列车本务机车司机、副司机因放飏后能坚守岗位并处置正确,将功补过,故仅处以通报批评)。

对此次事故处置中有功的57073次列车随车员、参与列车拦停作业的尕巴站、乌兰站和柯柯站/工务段的相关人员都得到了相应的记功奖励。

57073次路用列车青藏线4.10放飏溜逸险性事故有三条教训:

1、察汗诺站的技术管理工作存在漏洞:在制定《站细》(《铁路行车工作细则》)时对《行规》(《铁路技术管理规程》)相关要求的细化不够,也没有制定任何临时措施、补充规定,对《站细》中的缺项没有及时发现补缺。

2、察汗诺站结合部作业管理不严。察汗诺站列检所撤销后,关于对车辆技术状态的检查由车站负责的作业项目、程序不准确,造成职工作业时没有明确的执行标准。

3、察汗诺站职工的业务素质不高,责任心差。对“三新”人员(新职、转岗、晋升人员)的培训工作不到位,造成部分从其他岗位转到行车岗位的职工现场操作能力差。个别职工缺乏安全责任心,在实际工作中对安全重视程度不够,从自身上放纵了违章行为的发生。

最后,调查组提出了四条整改措施:

1、在全公司范围内开展“安全大检查、大反思、大整改”活动,深刻整改在干部管理、职工作业标准落实以及规章管理、安全关键点卡控等方面存在的漏洞和不足,坚持眼睛向内,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迅速扭转安全被动局面。

2、加强行车基本规章的管理,对车站现行基本规章进行集中清理,明确车站技术作业标准。对有漏洞、不全面,与现行《技规》、《行规》不相符的废旧规章进行修订、补充和清理废止。

3、加强对职工的业务培训和安全意识教育,对涉及到作业内容发生变化的车站及作业人员,重新进行技术培训,提高标准化作业水平。

4、加强对现场安全管理的监控力度,成立各专业检查组,深入车站进行帮助检查,重点对关键环节的作业进行盯岗和检查。

《易经》中的生僻字注音及注释,喜欢的朋友收藏了吧

【谙】读音:an,一声。意为:熟悉。

【魃】读音:ba,二声。传说中造成旱灾的鬼怪:旱~

【鲍】读音:bao,四声。此处指春秋时期的管仲和鲍叔牙的故事。

【悖】读音:bei,四声。意为:相反,违反,违背道理,迷惑,糊涂。

【贲】读音:bi,四声。意为:装饰的很美。

【迸】读音:beng,四声。意为:向外溅出或喷射。

【甏】读音:beng,四声。意为:瓮,坛子。

【荸荠】读音:bi,二声。qi,二声。意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茎扁圆形,皮赤、黑褐色,肉白色,可以吃,也可以制作淀粉。有的地方叫地梨、地栗或马蹄。

【妣】读音:bi,三声。意为:已故的母亲。

【俾】读音:bi,三声。意为:使。

【敝】读音:bi,四声。意为:破旧,衰败。

【嬖】读音:bi,四声。意为:宠爱,受宠爱的人。

【髀】读音:bi,四声。意为:股骨,大腿骨。

【贬谪】读音:bian,三声。zhe,二声。意为:指官吏降职,被派到远离京城的地方。

【禀】读音:bing,三声。意为;承受。

【帛】读音:bo,二声,意为:丝织品的总称:布~。~书。~画。化干戈为玉帛。

【煿】读音bo,二声。意为:煎炒或烤干食物。

【箔】读音:bo,二声。意为:蚕箔。

【跛】读音:bo,三声。意为:腿或脚有毛病。

【逋】读音:bu,一声。意为:逃亡,拖欠,拖延。

【蔀】读音:bu,四声。意为:遮敝。

【蹭蹬】读音:ceng,四声。Deng,四声。意为:遭遇挫折,不得意。

【钗钏】读音:chai,一声。chuan,四声。意为:旧时妇女的头饰和镯子。

【瘥】读音:chai,四声。意为:病愈。

【谗】读音:chan,二声。意为:在别人面前说某人的坏话。

【廛】读音:chan,二声。意为:古代指一户平民所住的房屋。

【蟾蜍】读音:chan,二声。chu,二声。意为:传说月亮里面有三条腿的蟾蜍,因此,

古代一般用来指月亮。

【猖獗】读音:chang,一声。jue,二声。意为:凶猛而放肆。

【鬯】读音:chang,四声。意为:古代祭祀用的一种酒.

【坼】读音:che,四声。意为:裂开。

【掣】读音:che,四声。意为:拽拉,抽,一闪而过。

【嗔】读音:chen,一声。意为:怒,生气,对人不满。

【龀】读音:chen,四声。意为:乳齿。古代称男子八岁生齿为龀。

【铛】读音:cheng,一声。意为:烙饼用的平底锅。

【塍】读音:cheng,二声。意为:田间的土埂子。

【媸】读音:chi,一声。意为:相貌丑。

【絺】读音:chi,一声。意为:细葛布。

【褫】读音:chi,三声。意为:脱去,解下,剥夺。

【叱】读音:chi,四声。意为:大声责骂。

【炽】读音:chi,四声。意为:火旺,热烈旺盛。

【敕】读音:chi,四声。意为:皇帝的诏令。

【啻】读音:chi,四声。意为:但,只,仅。

【舂】读音:chong,一声。意为: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去皮壳或捣碎。

【憧憧】读音:cong,一声。意为:往来不定,摇曳不定。

【紬绎】读音:chou,一声。yi,四声。意为:引出头绪。

【瘳】读音:chou,一声。意为:病愈。

【踌躇】读音:chou,二声。chu,二声。意为:犹豫,得意的样子。

【刍】读音:chu,二声。意为:喂牲口用的草。

【遄】读音:chuan,二声。意为:迅速地。

【遄】读音:chuan,二声。意为:迅速地。

【捶】读音:chui,二声。意为:用拳头和棒槌敲打。

【淙淙】读音:cong,二声。意为:流水的声音。

【蹙】读音:cu,四声。意为:皱着眉头。形容愁苦的样子。

【爨】读音:cuan,四声。意为:灶,烧火做饭。

【萃】读音:cui,四声。意为:聚集。

【蹉跎】读音:cuo,一声。tuo,二声。意为:光阴白白的过去。

【剉】读音:cuo,四声。意为:折伤。

【厝】读音:cuo,四声。意为:把棺材停放待葬、或浅埋以待改葬。

【怠】读音:dai,四声。意为:轻慢,不恭敬。

【耽】读音:dan,一声。意为:沉溺。

【聃】读音:dan,一声。用于人名。这里指“老子”。

【窞】读音:dan,四声。意为:坎中小坎,深坑。

【蹬】读音:deng,一声。意为:腿和脚向脚底的方向用力。

【羝】读音:di,一声。意为:公羊。

【觌】读音:di,二声。意为:见。

【娣】读音:di,四声。意为:古代妇人称丈夫的弟妇为娣,古代姐姐称妹妹为娣。

【螮蝀】读音:di,四声。dong,一声。意为:虹。虹的别称。

【颠沛】读音:dian,四声。Pei,四声。意为:穷困,受挫折。

【癫】读音:dian,一声。意为:精神错乱。

【凋】读音:diao,一声。【凋零】意为:衰落。

【咥】读音:die,二声。意为:咬。

【鼎】读音:ding,三声。意为:古代煮东西的器物,三足两耳。也喻为大。

【窦】读音:dou,四声。意为:姓。

【渎】读音:du,二声。意为:轻慢,不敬。

【犊】读音:du,二声。意为:小牛。

【笃】读音:du,三声。意为:忠实。

【兑】读音:dui,四声。意为:八卦之一,代表沼泽,喜悦,口舌等含义。

【遁】(繁体字为:遯)读音:dun,四声。意为:逃走,隐藏。

【掇】读音:duo,一声。意为:采取,拾取,搬。

【愕】读音:e,四声。意为:惊讶,发楞。

【遏】读音:e,四声。意为:阻止,禁止。

【迩】读音:er,三声。意为:近。

【藩】读音:fan,一声。意为:篱笆。

【蕃】读音:fan,一声。意为:同番。

【昉】读音:fang,三声。意为:明亮,起始。

【妃】读音:fei,一声。意为:皇帝的妾。此处杨妃,指杨玉环。

【腓】读音:fei,二声。意为:腿肚子。

【焚】读音:fen,二声。意为:烧。

【豮】读音:fen,二声。意为:雄性的牲畜。

【忿】读音:fen,四声。意同:愤。

【忿】读音:fen,四声。意同:愤。

【冯夷】读音:feng,二声。yi,二声。意为:冯夷为古神话中的黄河水神,也称河伯。

【缶】读音:fou,三声。古代一种大肚子小口的瓦器,古代的一种瓦质的打击乐器。

【孚】读音:fu,二声。意为:使人信服。

【拂拭】读音:fu,二声。Shi,四声。意为:掸掉或擦掉(尘土)。

【绂】读音:fu,二声。意为:古代系印章的丝绳。

【茀】读音:fu,二声。意为:福。(朱熹注为:“妇车之蔽”。一说为妇人头巾,或妇女发饰。帛易为“发”字。)

【辐辏】读音:fu,二声。cou,四声。意为:形容人或物聚集像车辐集中于车毂一样。

【幞】读音:fu,二声。意为:头巾。

【鲋】读音:fu,四声。古书上指鲫鱼。

【輹】读音:fu,四声。此字通“辐”。意为:车轮中连接车毂和轮辋的一条直棍。

【覆】读音:fu,四声。意为:底朝上翻过来。

【戆】读音:gang,四声。意为:傻,楞。

【诰牒】读音:gao,四声。die,二声。意为:帝王给臣子的任命文书和证件。

【艮】读音:gen,四声。意为:八卦之一。

【赓】读音:geng,一声。意为:继续,连续。

【羹】读音:geng,一声。意为:糊状食物。

【肱】读音:gong,一声。胳膊从肩到肘的部分,也泛指胳膊。

【躬】读音:gong,一声。意为:弯下身体。

【苟】读音:gou,三声。意为:假使,如果,随便。

【姤】读音:gou,四声。意为:相遇。

【媾】读音:gou,四声。意为:结为婚姻,交好。

【箍】读音:gu,一声。意为:用竹蔑或金属条捆紧。

【牯】读音:gu,四声。意为:绑在牛角上,使牛不能顶人的横木。

【贾】读音:gu,三声。意为:商人。古代贾指坐商,商指行商。

【蛊】读音:gu,三声。古代传说把许多毒虫放在器皿里,使其互相吞食,最后剩下不死的毒虫叫蛊。用来放在食物里害人。

【痼】读音:gu,四声。意为:经久难治愈,长期养成不易克服。

【夬】读音:guai,四声。意为:分决。

【鳏】读音:guan,一声。意为:无妻和丧妻的人。

【盥沐】读音:guan,四声,mu,四声。意为:洗头洗脸,也泛指洗涤。

【圭】读音:gui,一声。古代帝王诸侯举行礼仪时所用的玉器,上尖下方。

【圭表】古代的天文仪器。

【闺】读音:gui,一声。意为:上圆下方的小门,也值女子居住的内室。

【晷】读音:gui,三声。意为:日影。

【簋】读音:gui,三声。古代盛食物的器具。

【聒】读音:guo,一声。意为:声音嘈杂,使人厌烦。

【骇】读音:hai,四声。意为:惊吓,震惊。

【酣】读音:han,一声。意为:泛指尽兴,畅快。

【鼾】读音:han,一声。【鼾睡】意为:熟睡而打呼噜。

【扞】读音:han,四声。同悍。【扞格】意为:互相抵触。

【翰】读音:han,四声。意为:文字,书信等。

【昊】读音:hao,四声。意为:广大无边,也指天。

【曷】读音:he,二声。意为:怎么,何时。

【涸】读音:he,二声。意为:干涸。

【壑】读音:he,四声。意为:山沟或大水坑。

【恒】读音:heng,二声。意为:永久,持久,平常,经常。

【鹄】读音:hu,二声。意指:天鹅。

【凅】读音:he,二声。意为:干涸。

【怙恃】读音:hu,四声。Shi,四声。意为:父母的代称。

【戽】读音:hu,四声。意为:汲水的旧式农具,形状象斗。

【涣】读音:huan,四声。意为:消散。

【豢】读音:huan,四声。意为:圈养。豢养牲畜。

【撝】读音:hui,一声。意为:指挥。

【隳】读音:hui,一声。意为:毁坏。

【晦】读音:hui,四声。意为:昏暗,隐藏,夜晚。

【秽】读音:hui,四声。意为:肮脏,丑恶。【秽土】意为垃圾。

【镬】读音:huo,四声。意为:锅。

【饥馑】读音:jijin,意为:饥荒。

【赍】读音:ji,一声。意为:怀着,抱着,把东西送给人。【赍咨】为叹息,悲叹。也有注【赍咨】为丢失钱财。

【跻】读音:ji,一声。意为:登,上升。

【稽】读音ji,二声。意为:停留,拖延。

【羁】读音:ji,一声。意为:拘束。

【岌岌】读音:ji,二声。形容山势高耸,也形容十分危险,快要倾覆或灭亡。

【笈】读音:ji,二声。意为:书籍

【棘】读音:ji,二声。意为:刺,扎,也泛指有刺的草木。

【嫉】读音:ji,二声。意为:忌妒,憎恨。

【蒺藜】读音:ji,二声。li,二声。意为:一年生草本植物。

【瘠】读音:ji,二声。意为:土地缺少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水分。不肥沃。

【霁】读音:ji,四声。意为:雨后或雪后转晴。

【葭莩】读音:jia,一声。fu,二声。意为:芦苇茎中的薄膜。比喻关系疏远的亲戚。

【嘉】读音:jia,一声。意为:美好,夸奖,赞许。

【颊】读音:jia,二声。意为:脸的两侧,从眼到下颌的部分。

【槚】读音:jia,三声。【槚楚】意为:古代的棒杖刑具。

【戋】读音:jian,一声。意为:少,细微。朱熹注【戋戋】为浅小之意。

【翦】读音:jian,三声。同剪。

【蹇】读音:jian,三声。意为:不顺利。

【洊】读音:jian,四声。意为:再,仍。

【荐】读音:jian,四声。意为:推举,献祭。

【涧】读音:jian,四声。意为:山间流水的沟。

【谏】读音:jian,四声。意为:规劝君主,使其改正错误。

【僭】读音:jian,四声。意为:超越本分。古代指地位在下的,冒用地位在上的名义和礼仪、器物。

【姜嫄】传说是周朝祖先后稷【ji】的母亲。

【皎皎】读音:jiao,三声。意为:形容很白很亮。

【徼】读音:jiao,三声。意为:求。

【醮】读音:jiao,四声。意为:古代结婚时用酒祭神的礼。【再醮】即为再嫁。

【喈】读音:jie,一声。意为:形容声音和谐。

【桀】读音:jie,二声。意为:夏朝末代君主,相传是个暴君。

【婕妤】读音:jie,二声。Yu,二声。意为:古代女官名,是帝王妃嫔的称号。

【矜】读音:jin,一声。意为:自尊自大。

【卺】读音:jin,三声。意为:古代举行婚礼时用作酒器的瓢。

【馑】读音:jin,三声。荒年:饥~

【旌】读音:jing,一声。意为:古代一种旗杆顶上用彩色羽毛做装饰的旗子。

【儆】读音:jing,三声。意为:让人自己觉悟而不犯过错。

【鸠】读音:jiu,一声。意为:斑鸠,雉鸠的统称。

【啾唧】读音:jiu,一声。ji,一声。啾唧是形容虫、鸟等的细碎的叫声。

【臼】读音:jiu,四声。意为:舂chōng米的器具。

【咎】读音:jiu,四声。意为:过失。

【疚】读音:jiu,四声。意为:对自己的错误感到内心痛苦。

【柩】读音:jiu,四声。意为:装着尸体的棺材。

【驹】读音:ju,一声。意为:初生或不满一岁的马。

【踞】读音:ju,四声。意为:蹲或坐。

【眷】读音:juan,四声。意为:亲属。

【桷】读音:jue,二声。意为:方形的椽(chuan,二声。)子。

【厥】读音:jue,二声。意为:其,他的,乃,才等。此处当为“其”意。

【谲】读音:jue,二声。意为:欺诈,怪异。

【爵】读音:jue,二声。意为:爵位。古代饮酒的器皿,有三条腿,称为爵。

【矍】读音:jue,二声。意为:惊视的样子。

【矍铄】读音:jue,二声。Shuo,四声。意为:形容老年人很有精神的样子。

【恺悌】读音:kai,三声。ti,四声。意为:和乐平易。也写为恺弟。

【堪】读音:kan,一声。意为:可,能,能忍受。

【侃】读音:kan,三声。意为:刚直,和乐的样子。

【衎】读音:kan,四声。意为:快乐,刚直。

【亢】读音:kang,四声。意为:高,高傲,极,过度。

【叩】读音:kou,四声。意为:磕头。

【诓】读音:kuang,一声。【诓骗】意为:说谎话骗人。

【贶】读音:kuang,四声。意为:赠,赐。

【刲】读音:kui,一声。意为:割。

【窥】读音:kui,一声。意为:从小孔或缝隙里看。暗中察看。

【魁】读音:kui,二声。意为:身体高大。

【睽】读音:kui,二声。意为:隔开,分离,违背,不合。

【坤】读音:kun,一声。意为:八卦之一,代表地,顺,女等含义。

【阃】读音:kun,三声。意为:门槛。也指妇女居住的内室。

【潦】读音:lao,三声。意为:雨水大。

【羸】读音:lei,二声。意为:瘦,疲劳。

【蕌】读音:lei,三声。意为:藤,缠绕。

【罹】读音:li,二声。意为:遭遇,遭受。

【戾】读音:li,四声。意为:罪过,乖张。

【疠】读音:li,四声。意为:瘟疫。

【莅】读音:li,四声。意为:到。

【詈】读音:li,四声。意为:骂。

【奁】读音:lian,二声。意为:古代妇女梳妆用的镜匣。【妆奁】指嫁妆。

【敛】读音:lian,三声。意为:收集,收住。

【冽】读音:lie,四声。意为:清,洁。

【霖】读音:lin,二声。意为:霖雨。

【廪】读音:lin,三声。意为:粮仓,也指粮食。

【吝】读音:lin,四声。此为易经中一个判断吉、凶、悔、吝之兆的专门名词,大约有遗憾,麻烦,艰难,羞辱等义。

【吝啬】读音:lin,四声。Se,四声。意为:过分爱惜自己的财物,当用不用。

【赁】读音:lin,四声。意为:租用。

【伶仃】读音:ling,二声。ding,四声。意为:孤独,瘦弱。

【囹圄】读音:ling,二声。yu,三声。意为:监狱。

【癃】读音:long,二声。意为:衰弱多病。

【垆】读音:lu,二声。意为:酒店。

【辂】读音:lu,四声。意为:古代的一种大车。

【禄】读音:lu,四声。意为:古代称官吏的俸给。

【履】读音:lv,三声。意为:鞋,走,踩,履行。

【鸾】读音:luan,二声。传说中凤凰一类的鸟。

【杩】读音:ma,四声。意为:床两头或门扇上下两端的横木。

【谩】读音:man,四声。意为:轻谩,没有礼貌

【莽】读音:mang,三声。意为:大,密生的草。

【酕醄】读音:mao,二声。tao,二声。意为:大醉的样子。

【脢】读音:mei,二声。意为:背脊肉。

【浼】读音:mei,三声。意为:请托。

【袂】读音:mei,四声。意为:袖子。

【寐】读音:mei,四声。意为:睡。

【魅】读音:mei,四声。意为:传说中的鬼怪。

【萌】读音:meng,二声。意为:萌芽,萌生。

【弥】读音:mi,二声。此处意为:更加。

【糜】读音:mi,二声。意为:粥。

【眇】读音:miao,三声。原指一只眼睛瞎,后来也指两只眼睛瞎。

【闵】读音:min,三声。意为:姓。

【沫】读音:mei,四声。朱熹注为小星。

【纆】读音:mo,四声。意为:绳索。

【麰】读音:mou,二声。意为:古代称大麦。

【捺】读音:na,四声。意为:按。

【鼐】读音:nai,四声。意为:大鼎。

【赧】读音:nan,三声。此处指东周时期最后的一个王,即周赧王。被秦所灭。

【猱】读音:nao,二声。意为:古书上说的一种猴。

【霓】读音:ni,二声。意为:大气中有时跟光同时出现的一种光的现象。

【柅】读音:ni,三声。意为:止车的木块。

【匿】读音:ni,四声。意为:隐藏。

【臲】读音:nie,四声。意为:不安定。

【凝】读音:ning,二声。意为:凝结,注意力集中。

【佞】读音:ning,四声。意为:惯于用花言巧语谄媚人。

【磐】读音:pan,二声。意为:大石头。

【鞶】读音:pan,二声。意为:大带子。

【泮】读音:pan,四声。意为:融解。

【滂沱】读音:pang,一声。tuo,二声。意为:形容雨下得很大。

【沛】读音:pei,四声。意为:盛大,旺盛。

【否】读音:pi,三声。意为:坏,闭塞不通。

【剽】读音:piao,一声。意为:抢劫,掠夺。

【皤】读音:po,二声。意为:白色。

【剖】读音:pou,一声。意为破开,分辨,分析。

【裒】读音:pou,二声。意为:聚,取出。

【蹼】读音:pu,三声。意为:动物脚趾中间的薄膜。

【栖】读音:qi,一声。意为:居住和停留。

【祗】读音:qi,二声。意为地神。

【祈祷】读音:qi,二声。dao,三声。意为: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欹】读音:qi,一声。意为:顷斜,歪。

【畦】读音:qi,二声。意为:有土埂围着的一块块排列整齐的田地。

【杞】读音:qi,三声。朱熹解杞字意为:高大坚实之木。

【讫】读音:qi,四声。意为:庶几。

【葺】读音:qi,四声。意为:用茅草覆盖房顶。现在指修理房屋。

【悭】读音:qian,一声。意为:缺欠。

【愆】读音:qian,一声。意为:罪过,过失。

【虔】读音:qian,二声。意为:恭敬。

【乾】读音:qian,二声。意为:八卦之一,代表天,刚,男等含义。

【戕】读音:qiang,一声。意为:杀害,残害。

【妾】读音:qie,四声。意为:旧时男子在妻子以外娶的女子。

【挈】读音:qie,四声。意为:举,提。

【钦】读音:qin,一声。意为:敬重。

【衾】读音:qin,一声。意为:被子。

【卿】读音:qing,一声。意为:古代高级官名,君主称呼臣。

【檠】读音:qing,二声,意为:灯台。

【罄】读音:qing,四声。意为:尽,空。

【穹】读音:qiong,二声。意为:天空。

【裘】读音:qiu,二声。意为:毛皮的衣服。

【趋】读音:qu,一声。意为:快走,归向,趋向。

【劬】读音:qu,二声。意为:勤劳,劳苦。

【衢】读音:qu,二声。意为:大路。

【阒】读音:qu,四声。形容没有声音。

【禳】读音:ran,二声。意为:禳解。即:迷信的人向鬼神祈祷,消除灾殃。

【桡】读音:rao,二声。意为:弯曲。

【稔】读音:ren,三声。意为:庄稼成熟。

【妊】读音:ren,四声。意为:妊娠。即妇女怀孕,母体内有胚胎。

【饪】读音:ren,四声。意为:做饭做菜。

【戎】读音:rong,二声。意为:军队,武器。

【冗】读音:rong,三声。意为:烦琐。

【袽】读音:ru,二声。意为:破衣败絮。

【濡】读音:ru,二声。意为:沾上,沾湿,停留,迟滞。

【飒飒】读音:sa,四声。意为:形容风、雨声。

【删】读音:shan,一声。意为:去掉(文辞中的某些字句)。

【芟】读音:shan,一声。意为:割,除去。

【讪】读音:shan,四声。意为:讥讽。

【擅】读音:shan,四声。意为:善于。

【赡】读音:shan,四声。意为:丰富,充足。

【殇】读音:shang,一声。意为:没有到成年就死去。

【赊】读音:she,一声。意为:赊欠。即当时不付钱。

【赦】读音:she,四声。意为:赦免。

【眚】读音:sheng,三声。意为:灾异。

【蓍】读音:shi,一声。意为:蓍草,我国古代用它的茎占卜。

【莳】读音:shi,四声。意为:移植,栽种。

【鼫】读音:shi,二声。古书上指鼫鼠一类的动物。

【豕】读音:shi,三声。意为:猪。

【弑】读音:shi,四声。意为:臣杀死君主或子女杀死父母。

【噬嗑】读音:shi,四声。ke,四声。意为:用上下门牙咬东西。

【狩】读音:shou,四声。意为:打猎。

【绶】读音:shou,四声。意为:绶带。一种彩色的丝带,用来系官印和勋章。

【菽】读音:shu,一声。意为:豆类的总称。

【庶】读音:shu,四声。意为:众多,平民。

【衰】读音:shuai,一声。意为:衰弱。

【謕】读音:si,一声。意为:福。

【祀】读音:si,四声。意为:祭祀。

【騃】读音:ai,二声。意为:傻。

【讼】读音:song,四声。意为:争辩是非,打官司。

【夙】读音:su,四声。意为:素有的,旧有的,早。【夙夜】意为:早晨和夜晚。

【愬】读音:se,四声。意为:惊惧。

【餗】读音:su,四声。意为:鼎中的食物。

【睢】读音:sui,一声。【睢阳】为地名,在今河南商丘。又读(huī),睢盱,张目仰视的样子。

【绥】读音:sui,二声。意为:安抚。

【隼】读音:sun,三声。意为:一种鸟。

【隼】读音:sun,三声。意为:一种鸟。

【倘】读音:tang,三声。意为:倘若。表示假设。

【饕餮】读音:tao,一声。tie,四声。比喻贪吃的人。

【忒】读音:te,四声。意为:差错。

【剔】读音:ti,一声。意为:从缝隙里往外挑。

【稊】读音:ti,二声。意为:杨柳新生的枝叶。

【洟】读音:ti,四声。意为:鼻涕。

【殄】读音:tian,三声。意为:灭绝。

【髫】读音:tiao,二声。意为:古代指孩子下垂的头发。

【彖】读音:tuan,四声。意为:论断,判断。

【颓】读音:tui,二声。意为:坍塌,衰败。

【豚】读音:tun,二声。意为:小猪,也泛指猪。

【臀】读音:tun,二声。意为:人体后面两股的上端和腰相连接的部分。

【尫羸】读音:wang,二声。lei,三声。意为:瘦弱。

【罔】读音:wang,三声。意为:没有;蒙蔽。

【妄】读音:wang,四声。意为:荒谬不合理,胡乱,非分的,出了常规的。

【惟】读音:wei,二声。意为:单单,只,只是。

【猥】读音:wei,三声。意为:杂。

【暐】读音:wei,三声。意为:形容光很盛。

【蔚】读音:wei,四声。意为:茂盛,盛大,有文采。

【紊】读音:wen,三声。意为:紊乱(杂乱,纷乱的意思)

【瓮】读音:weng,四声。意为:一种陶器。

【倭】读音:wo,一声。我国古代称日本为倭

【倭寇】即14-16世纪,屡次搔扰抢劫朝鲜,和我国沿海的日本海盗

【渥】读音:wo,四声。意为:沾湿。

【吾】读音:wu,二声。意为:我。

【芜】读音:wu,二声。意为:比喻杂乱(多指文辞)。

【忤逆】读音:wu,三声。ni,四声。意为:不顺从,不和睦,不孝顺。

【粞】读音:xi,一声。意为:碎米。

【锡】读音:xi,一声。意为:赐给。

【熙】读音:xi,一声。意为:光明。

【徙】读音:xi,三声。意为:迁移。

【绤】读音:xi,四声。意为:粗葛布。

【虩】读音:xi,四声。形容恐惧。

【暇】读音:xia,二声。意为:空闲,没有事的时候。

【瑕疵】读音:xia,二声。ci,一声。意为:微小的缺点。

【咸】读音:xian,二声。意为:感,全,象盐那样的味道。

【跣】读音:xian,三声。意为:光着脚。

【省】读音:xing,三声。意为:醒悟,反省自己的思想,行为。

【枭】读音:xiao,一声。意为:首领,勇猛,强悍。

【泄】读音:xie,四声。意为:泄漏,液体、气体排出。

【渫】读音:xie,四声。意为:除去,疏通。

【獬豸】读音:xie,四声。Zhi,四声。意为:古代传说中的异兽,能辩曲直。见人争斗,就用角去顶坏人。

【盱】读音:xu,一声。意为:睁开眼睛向上看。

【繻】读音:xu,一声。意为:彩色的缯(缯是古代对丝织品的统称),古时出入关卡的凭证,用帛制成。

【吁】读音:xu,一声。意为:叹气。

【恤】读音:xu,四声。意为:顾虑,怜悯,救济。

【洫】读音:xu,四声。意为:田间的水道。

【玄】读音:xuan,二声。意为:深奥。

【烜】读音:xuan,三声。意为:盛大。

【绚】读音:xuan,四声。意为:色彩华丽。

【铉】读音:xuan,四声。意为:古代横贯鼎耳以扛鼎的器具。

【穴】读音:xue,二声。意为:岩洞(泛指地上或某些建筑物上的坑和孔),动物的窝。

【熏】读音:xun,一声。意为:烟、气等接触物体,使变颜色和沾上气味。

【巽】读音:xun,四声。巽是八卦之一。象意代表风.

【迓】读音:ya,四声。意为:迎接。

【垭】读音:ya,一声。意为:两山之间可通行的狭窄地方。

【齾】读音:ya,四声。意为:缺齿。

【俨】读音:yan,三声。意为:庄重。

【琰】读音:yan,三声。意为:一种玉。

【魇】读音:yan,三声。意为:说梦话。

【砚】读音:yan,四声。意为:砚台。

【殃】读音:yang,一声。意为:祸害,使受祸害。

【飏】读音:yang,二声。意为:飞扬,飘杨。

【烊】读音:yang,二声。意为:熔化,溶化。

【漾】读音:yang,四声。意为:水面微微动荡。此处指事情反复,不平静。

【爻】读音:yao,二声。意为:组成八卦的长短横道。

【杳】读音:yao,三声。意为:远得不见踪影。

【曜】读音:yao,四声。意为:日光,照耀;日、月、星都叫曜。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合称为七曜。

【曳】读音:ye,四声。意为:拖,拉,牵引。

【掖】读音:ye,一声。意为:塞进夹缝。

【谒】读音:ye,四声。意为:谒见,拜见。

【夷】读音:yi,二声。意为:灭掉,杀尽,破坏建筑物。平坦,平安。

【夷狄】读音:yi,二声。di,二声。意为:古代指北方的少数民族,后泛指外国。

【痍】读音:yi,二声。意为创伤。

【颐】读音:yi,二声。意为保养。

【嶷】读音:yi,二声。意为:山名。

【弋】读音:yi,四声。意为:用带有绳子的箭射鸟,用来射鸟的带有绳子的箭。

【邑】读音:yi,四声。意为:古代县的别称。城市。

【泆】读音:yi,四声。意为:放纵。

【诣】读音:yi,四声。意为:学业和技术所达到的程度。

【驿】读音:yi,四声。意为:驿站。也表示路。

【溢】读音:yi,四声。意为:充满而流出来,过分。

【缢】读音:yi,四声。意为:吊死,用绳子勒死。

【鹢】读音:yi,四声。意为:古书上说的一种水鸟。

【劓】读音:yi,四声。意为:古代割掉鼻子的酷刑。

【饐餲】读音:yi,四声。ai,四声。意为:食物变味。

【荫】读音:yin,四声。意为:树荫,没有阳光,又凉又潮,荫庇等。

【荫庇】读音:yin,四声。bi,四声。意为:比喻尊长照顾着晚辈或祖宗保佑。

【夤】读音:yin,二声。意为:敬畏,深。朱熹注为膂(脊骨)。

【夤缘】读音:yin,二声。yuan,二声。意为:攀附上升。

【胤】读音:yin,四声。意为:后代,后嗣。

【盈】读音:ying,二声。意为:充满,多出来,多余。

【莹】读音:ying,二声。意为:光亮透明。

【萦】读音:ying,二声。意为:回旋缠绕。牵缠,牵挂。

【颖】读音:ying,三声。意为:聪明。

【庸】读音:yong,一声。意为:平凡,没有作为。

【墉】读音:yong,一声。意为:城墙,高墙。

【慵】读音:yong,一声。意为:困倦,懒。

【壅】读音:yong,一声。意为:把土和肥料培在植物根上。

【饔】读音:yong,一声。意为:熟食。

【颙】读音:yong,二声。意为:大,严肃端正貌。

【攸】读音:you,一声。意为:所。

【牖】读音:you,三声:意为:窗户。

【佑】读音:you,四声。意为:保佑。

【宥】读音:you,四声。意为:宽恕,原谅。

【宥】读音:you,四声。意为:宽恕,原谅。

【欤】读音:yu,二声。意为:助词。表示疑问,反问,感叹等。

【盂】读音:yu,二声。盂是盛液体的敞口器皿。

【谀】读音:yu,二声。意为:谄媚,奉承。

【隅】读音:yu,二声。意为:角落,靠边沿的地方。

【嵎】读音:yu,二声。意为:山弯,角落。

【腴】读音:yu,二声。意为:肥沃。

【逾】读音:yu,二声。意为:超过,更加。

【虞】读音:yu,二声。意为:猜测,预料,忧虑,欺骗。意为:何不。

【舆】读音:yu,二声。意为:车。

【畲】读音:yu,二声。意为:开垦过两年的田地。

【窳】读音:yu,三声。意为:坏。

【御】读音:yu,四声。意为:封建社会上级对下级的管理或支配。驾御车马,抵挡。

【豫】读音:yu,四声。意为:欢喜,快乐,安适。

【燠】读音:yu,四声。意为:暖,热。

【鹬】读音:yu,四声。意为:一种鸟

【繘】读音;yu,四声。意为:汲井水用的绳索。

【渊】读音:yuan,一声。意为:深,深水,潭。

【爰】读音:yuan,二声。意为:于是。

【嫄】读音:yuan,二声。【姜嫄】中国周朝始祖后稷的母亲。

【掾】读音:yuan,四声。意为:属员。

【刖】读音:yue,四声。意为:古代砍掉脚的酷刑。

【禴】读音:yue,四声。意为:夏天祭祀。

【耘耔】读音:yun,二声。zi,三声。意为:田地里除草,培土。

【蕴】读音:yun,四声。意为:包含,蓄积。

【哉】读音:zai,一声。意为:语气词,表示感叹,也表示疑问或反诘(jie)。

【簪】读音:zan,一声。意为:别住头发的条状物。

【攒】读音:zan,二声。意为:集聚。

【臧】读音:zang,一声。意为:善,好。

【昃】读音:ze,四声。意为:太阳偏西。

【谮】读音:zen,四声。意为:诬陷,中伤。

【甑】读音:zeng,四声,意为蒸米饭的炊具。

【乍】读音:zha,四声。意为:忽然,起初。

【瘵】读音:zhai,四声。意为:病,古人也称肺结核病为瘵。

【邅】读音:zhan,一声,意为:难行,艰险。

【瞻】读音:zhan,一声。意为:往前或往上看。

【嫜】读音:zhang,一声。意为:丈夫的父亲。

【彰】读音:zhang,一声。意为:明显,表彰。

【杖笞】读音:zhang,四声。chi,一声。意为:用棍棒打。

【嶂】读音:zhang,四声。意为:直立像屏障的山峰

【昭】读音:zhao,一声。意为:显示、显著。

【肇】读音:zhao,四声。意为:开始,开端。

【柘】读音:zhe,四声。意为:落叶灌木和乔木。

【贞】读音:zhen一声。意为:占卜。(朱熹注为正而固也),忠于自己所信守的原则,坚定不变。

【臻】读音:zhen,一声。意为:达到,来到。

【紾】读音:zhen,二声。意为:扭,转。

【拯】读音:zheng,三声。意为:救。

【诤】读音:zheng,四声。意为:直爽的劝告。

【蹢躅】读音:zhi,二声。zhu,二声。意为:徘徊。

【掷】读音:zhi,四声。意为:投、扔。

【窒】读音:zhi,四声。意为:阻塞不通。

【滞】读音:zhi,四声。意为:停滞,不流通。

【骘】读音:zhi,四声。意为:安排,定。

【寘】读音:zhi,四声。意为:放置。

【咒】读音:zhou,四声。意为:信某些宗教的人,以为念着可以除灾或降灾的语句。

【胄】读音:zhou,四声。意为:古代打仗时戴的保护头部的帽子。

【甃】读音:zhou,四声。意为:井壁。

【馔】读音:zhuan,四声。意为:饭食。

【赘】读音:zhui,四声。【入赘】意为:招女婿。

【赘】读音:zhui,四声。意为:多余的,无用的。

【迍】读音:zhun,一声。意为:行走艰难的样子。【迍邅】形容迟迟不进,困顿不得志。

【拙】读音:zhuo,一声。意为:笨拙,不灵活。

【琢】读音:zhuo,二声。意为:雕刻玉石,使成器物。

【擢】读音:zhuo,二声。意为:提拔。

【缁】读音:zi,一声。意为:黑色。

【菑】读音:zi,一声。意为:除草。

【殂】读音:zu,三声。意为:死亡。

【樽】读音:zun,一声。古代盛酒的器具。

【糳】读音:zuo,四声。意为:舂(chōng)过的精米。

【酢】读音:zuo,四声。意为:客人向主人敬酒。酬酢,泛指交际应酬。

图文均来自网络

幼学琼林原文+注释+译文,易读易忆,古代的百科全书(4)

《幼学琼林》卷四·文事

【原文】 多才之士,才储八斗;博学之德,学富五车。 三坟五典,乃三皇五帝之书;八索九丘,是八泽九州之志。 《书经》载上古唐虞三代之事,故曰《尚书》;《易经》乃姬周文王周公所系,故曰《周易》。 二戴曾删《礼记》,故曰《戴礼》;二毛曾注《诗经》,故曰《毛诗》。 孔子作《春秋》,因获麟而绝笔,故曰麟经。 荣于华衮,乃《春秋》一字之褒;严于斧铖,乃《春秋》一字之贬。 缣缃黄卷,总谓经书;雁帛鸾笺,通称简札。

【译文】 才华横溢的士人才储八斗,学识广博的儒士学富五车。 三坟五典是记载三皇五帝事迹的历史书;八索九丘是描写八泽九州的地理志。 尚书上记载的是上古时期尧、舜和夏、商周三代的政事;周易由周文王、周公所编纂,是伏羲、文王、周公、孔子四圣的精心杰作。 戴德、戴圣删减礼记,所以礼记叫做载礼;毛亨、毛苌曾经注解诗经,故而诗经又名毛诗。 孔子修春秋,至鲁哀公十四年因捕获麒麟而停笔,因此春秋别名麒经。太公谈论韬略都是借着虎豹来命那篇章之名。 《春秋》上一个字的褒扬,如同华衮的荣耀;《春秋》上一个字的贬斥,如同斧钺的严厉。 缣缃和黄卷都是经书的总称。雁帛和鸾笺皆为书信的别名。

【原文】 锦心绣口,李太白之文章;铁画银钩,王羲之之字法。 雕虫小技,自谦文学之卑;倚马可待,羡人作文之速。 称人近来进德,曰士别三曰,当刮目相看;羡人学业精通,曰面壁九年,始有此神悟。 五凤楼手,称文字之精奇;七步奇才,羡天才之敏捷。 誉才高,曰今之班马;羡诗工,曰压倒元白。 汉晁错多智,景帝号为智囊;高仁裕多诗,时人谓之诗窖。 骚客即是诗人,誉髦乃称美士。 自古诗称李杜,至今字仰钟王。

【译文】 锦心绣口是用来形容李白的诗文,词藻华丽文思优美,画银钩用来比喻王羲之的书法笔力刚健,生动圆润。 像雕虫般的小技自谦艺学的太卑;有倚马一样的大才,是称羡别人写作神速。 赞扬别人进步神速就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称赞别人学业精通,谓面壁九年才能有这样的神悟。 造五凤楼是赞他文字的精奇,七步成章是颂扬他才思敏捷七步成诗。 称誉人家才学高尚,便说是当代的班固、司马迁;称羡别人善于写诗,说可以压倒元稹、白居易。 汉代晁错很有智慧,汉景帝称他为智囊,王仁裕着诗万篇,时人称他为诗窖。 骚客,就是诗人,誉髦,是俊士的美名。 自古以来论诗者推崇李白、杜甫;迄今为止书法界最敬仰的是钟繇、王羲之。

【原文】 白雪阳春,是难和难赓之韵;青钱万选,乃屡试屡中之文。 惊神泣鬼,皆言词赋之雄豪;遏云绕梁,原是歌音之嘹亮。 涉猎不精,是多学之弊;咿唔呫毕,皆读书之声。 连篇累牍,总说多文;寸楮尺素,通称简札。 以物求文,谓之润笔之资;因文得钱,乃曰稽古之力。 文章全美,曰文不加点;文章奇异,曰机杼一家。 应试无文,谓之曳白;书成镌梓,谓之杀青。 袜线之才,自谦才短;记问之学,自愧学肤。 裁诗曰推敲,旷学曰作辍。

【译文】 阳春白雪的曲调都是最难以和唱的,也最难以接续的高雅之曲;万选青钱的高才,是形容屡试屡中的好文章。 诗文词赋雄健豪放,鬼神也为之震惊;歌声优美嘹亮使人难忘,连天上的云都停驻聆听。 涉猎广泛不求精深是学习者的弊病,终日咿唔不肯休息,是勤苦诵读的工夫。 一篇接一篇的书牍一大堆,是形容多文的样子;一寸宽的纸,一尺长的素,都是说的信札。 请人作诗文书画的酬劳称为润笔。因为教书而得到粮食称之为舌耕。 文思敏捷一气呵成,无须修改谓之文不加点,这样的文章新奇,有自己的特色风格称为机杼一家。字句没有空设,要使命意遣词,能够扫尽虚浮都从百炼。 自谦才华不足谓之袜线线之才,自惭学浅,只有书本知识而无见解称记问之学。 参加考试的人,做不出文章而交白卷,叫做曳白;著作完成之后,镌刻在梓木上,叫做杀青。 斟酌字句反复考虑叫做推敲,剪裁诗章的苦处,费心于文字的推敲。荒废学业的弊病,是在于不时作辍。

【原文】 文章浮薄,何殊月露风云;典籍储藏,皆在兰台石室。 秦始皇无道,焚书坑儒;唐太宗好文,开科取士。 花样不同,乃谓文章之异;潦草塞责,不求辞语之精。 邪说曰异端,又曰左道;读书曰肄业,又曰藏修。 作文曰染翰操觚,从师曰执经问难。 求作文,曰乞挥如椽笔;羡高文,曰才是大方家。 竞尚佳章,曰洛阳纸贵;不嫌问难,曰明镜不疲。 称人书架曰邺架,称人嗜学曰书淫。

【译文】 文章浮浅言之无物,如同月露风云;古代典籍图书的储藏,都在兰台石室。 秦始皇暴虐无道,焚烧书籍,活埋书生。唐太宗网罗人才开科取士。 依着旧样画出葫芦,是说人作文章只知抄袭不会创作。草率马虎语辞不求精详。 奸邪的论说,叫做异端,又叫旁门左道;读书学习,叫做肄业,又叫藏修。 古代没有纸,就在四棱木板上写字,所以作文称为染翰操觚;拜师学习,是求教学问,所以叫做执经问难。 请人写文章说乞挥如椽笔,称赞别人文章高妙说这才是大方家。 文章得到大家推崇广泛流传称为洛阳纸贵。有学问的人不嫌别人请教多称为明镜不疲。 唐代李泌封邺侯藏书丰富,后来称赞他人书多便说邺架,嗜书成癖好学不倦的人便称为书淫。

【原文】 白居易生七月,便识之无二字;唐李贺才七岁,作高轩过一篇。 开卷有益,宋太宗之要语;不学无术,汉霍光之为人。 汉刘向校书于天禄,太乙燃藜;赵匡胤代位于后周,陶谷出诏。 江淹梦笔生花,文思大进;扬雄梦吐白凤,词赋愈奇。 李守素通姓氏之学,敬宗名为人物志;虞世南晰古今之理,太宗号为行秘书。 茹古含今,皆言学博;咀英嚼华,总曰文新。 文望尊隆,韩退之若泰山北斗;涵养纯粹,程明道如良玉精金。 李白才高,咳唾随风生珠玉;孙绰词丽,诗赋掷地作金声。

【译文】 白居易出生才七个月,便认识了之、无这两个字;李贺七岁就有文名,作了高轩过这一篇文章。 只要开卷就有益处,是宋太宗身体力行的话,不知学习没有道术,是班固对霍光的评语。 汉代的刘向,在天禄阁校正五经,元宵这一天,遇见一位老人,自称是太乙星精,手执青藜杖,为他点燃明亮的火焰;赵匡胤代替后周做皇帝,是在陈桥兵变时,有个翰林学士陶谷,代替后周皇帝拟成禅位诏书。从袖里捧出。 南朝梁代的江淹梦见笔上生出五彩缤纷的花朵,以后作文,构思谋篇,如行云流水,大有进步;汉代扬雄梦见自己口里吐出白凤来,再作词赋,遣词造句,如有神助,更加新奇。 李守素精通姓氏之学,许敬宗戏称之为人物志。虞世南明悉古今之理,唐太宗称其为行秘书。 说人茹古含今,是对学问渊博、通晓古今的称赞;说人口咀精英,齿嚼华美,都是赞许文章的新奇,不同流俗。 韩愈文章声望尊隆,世人景仰他如泰山北斗。程颢涵养纯粹,世人比之为良玉精金。 李白诗才极高,脱口而出便是珠玉之句,孙绰博学善文,包今统古,为文词赋华丽,掷地有金石之声。

《幼学琼林》卷四·科第

【原文】 士人入学曰游泮,又曰采芹;士人登科曰释褐,又曰得隽。 宾兴即之年,贤书乃试录之号。 鹿鸣宴,款文榜之贤;鹰扬宴,待五科之士。 文章入式,有朱衣以点头;经术既明,取青紫如拾芥。 其家初中,谓之破天荒;士人超拔,谓之出头地。

【注释】 (01)泮:指学校。《诗经》中有“畏乐沣水,薄采其芹”。 (02)释褐:脱去粗布制的衣服,即进士及第授官。 (03)得隽:应试及第。 (04)宾兴:《周礼》中指选择贤能的人。 (05)贤书:乃登录贤才的书簿。 (06)鹿鸣:《诗经》中宴请宾客的篇名,后指皇帝招待录取者的宴会。 (07)鹰扬:《诗经》曾用来赞颂吕尚的气度,意为如鹰之飞扬,指武科乡试后的宴会。 (08)朱衣以点头:欧阳修作贡举考官,阅卷时,觉得有红衣老人在旁边点头,文章就合格,于是写诗云:“文章自古无凭据,惟愿朱衣暗点头。” (09)取青紫如拾芥:穿上青紫色的官服就像拾取芥草一样容易。 (10)破天荒:唐代荆州每年解送的举人,都不及第,当时人称作是“天荒”。唐宣宗大中四年(公元850年),荆南应试的考生中终于有个叫刘锐的考中了,总算破了“天荒”。 (11)出头地:原是欧阳修赏识苏轼的才华所说的话,意思是苏轼将要超过自己。

【译文】 书生中了秀才,入学读书叫做“游泮”,又叫做“采芹”;士人应考登了进士科,可以脱去布衣换上官服称为“释褐”,又叫“得隽”。 三年一次考举人的乡试,称“之年”,又称为“宾兴”;“贤书”是乡试取中者的名单。 “鹿鸣宴”是款待文进士的宴会;“鹰扬宴”是款待武进士的宴会。文章符合要求被选中,有朱衣老人在暗中示意;经书弄明白了,获取官职就像拾取芥子一样容易。 某地第一次有人考中进士称“破天荒”;读书人出类拔萃称“出头地”。

【原文】 中状元,曰独占鳌头;中解元,曰名魁虎榜。 琼林赐宴,宋太宗之伊始;临轩问策,宋神宗之开端。 同榜之人,皆是同年;取中之官,谓之座主。 应试见遗,谓之龙门点额;进士及第,谓之雁塔题名。 贺登科,曰荣膺鹗荐;入贡院,曰鏖战棘闱。 金殿唱名曰传胪,乡会放榜曰撤棘。

【注释】 (12)独占鳌头:进士觐见皇帝,状元正好站在雕刻着巨鳌的地方。 (13)魁虎榜:唐代欧阳詹与韩愈同榜中进士,人称魁虎榜。 (14)琼林赐宴:从宋太宗开始在琼林苑宴请进士。 (15)临轩问策:皇帝亲自策问考试。 (16)同年:科举考试中同年入考并在同一榜上录取的人。 (17)座主:进士对主考官的称呼。 (18)龙门点额:传说黄河的鲤鱼到三月则渡龙门,得渡的化为龙,否则点额而还。后因以“龙门点额”喻指仕路失意或科场落第。 (19)雁塔题名:唐代自中宗神龙年间以后,举子进士及第,朝廷宴罢,皆集于慈恩寺塔下题名。 (20)鹗荐:汉代孔融曾向皇帝推荐祢衡,称赞他为鹗鸟。 (21)棘闱:古试时,有时用棘木将考场围起,故称棘闱。 (22)传胪:科举殿试后宣读皇帝诏命唱名叫传胪。 (23)撤棘:撤除考场四周的围棘,即考试结束。

【译文】 考中状元叫“独占鳌头”;考中解元称“名魁虎榜”。 在琼林苑赐宴新考中的进士,这是从宋太宗才开始有的;亲临殿前提问应试的新进士是从宋神宗才开始的。 同榜取中之人互称为“同年”,进士举人称自己的主考官为“座主”。 应试没有取中,如同鲤鱼没有跳过龙门,触额而返,故称为“龙门点额”。唐代进士及第后,把姓名写在慈恩寺雁塔上,后人便称登科为“雁塔题名”。 祝贺别人考中登科,叫“荣膺鹗荐”;考场如战场,所以进贡院应试,谓之“鏖战棘闱”。 殿试后金銮殿上传唱新科进士名次的典礼叫做“传胪”。乡试会试到发榜期叫做“撤棘”。

【原文】 攀仙桂,步青云,皆言荣发;孙山外,红勒帛,总是无名。 英雄入吾彀,唐太宗喜得佳士;桃李属春官,刘禹锡贺得门生。 薪,采也,槱,积也。 美文王作人之诗,故考士谓之薪槱之典;汇,类也,征,进也,是连类同进之象,故进贤谓之汇征之途。 赚了英雄,慰人下第;傍人门户,怜士无衣。 虽然有志者事竟成,伫看荣华之日;成丹者火候到,何惜烹炼之功。

【注释】 (24)攀仙桂:仙桂,神话传说月中的桂树,指科举登科。 (25)步青云:青云,指高官厚禄,借指科举中试。 (26)孙山外:苏州滑稽才子孙山和同乡之子一同去参加考试,乡人之子落选。回家后,乡人问孙山其子考得如何,他说:“解名尽处(谓榜末最后一名)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27)红勒帛:宋代刘几写文章常说过头话,欧阳修十分厌恶,用红笔将其文章打一个大横杠,全部抹掉。后因称用红笔涂抹文章为红勒帛。 (28)英雄入吾彀:隋唐时期开始实行科举制。唐太宗于贞观初发榜日,曾经登上端门,看到新进士一个个从榜下走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入彀,进入弓箭射及范围之内。后以“英雄入吾彀”指人才被笼络网罗。 (29)桃李属春官:唐代刘禹锡曾写“满城桃李属春官”的诗句庆贺得到门生。 (30)赚了英雄,慰人下第:是安慰士人落第的话。唐代曾有人作诗:“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31)傍人门户:投靠权贵,不能自立。

【译文】 “攀仙桂”、“步青云”都是进士及第,荣耀发达的代称。“孙山外”、“红勒帛”都是说榜上无名、没有考取的婉转之辞。 唐太宗看到新进士感慨“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满城都是桃李,是刘禹锡道贺礼部侍郎选拔了一批新门生。 《诗经》以采伐积聚木柴以备燃烧来比喻赞美周文王培育人才,因此后世称以考试选拔人才叫做“薪槱之典”。《易经》泰卦说:“以其汇,征吉。”讲的就是连类同进的卦象,后把举荐人才称“汇征之途”。 “赚了英雄”是对落第人的安慰;“傍人门户”是对读书人无依无靠的怜惜之词。 虽然这样,但是有志者事竟成,终有荣华富贵的日子;火候到了仙丹自然就能炼成,千万不能吝惜修炼的功夫。

《幼学琼林》卷四·制作

【原文】 上古结绳记事,苍颉制字代绳。 龙马负图,伏羲因画八卦;洛龟呈瑞,大禹因别九畴。 历日是神农所为,甲子乃大挠所作。 算数作于隶首,律吕造自伶伦。 甲胄舟车,系轩辕之创造;权量衡度,亦轩辕之立规。

【注释】 (01)仓颉:传说中皇帝的史官,创制了文字。 (02)龙马负图,伏羲因画八卦:传说龙马背着图在黄河中出现,背上有五十五个阴阳点,伏羲氏因此画出八卦。 (03)洛龟呈瑞:相传大禹治水时,有神龟负文出现在洛河上。 (04)神农:传说中古代帝王名。 (05)甲子:指用十天干、十二地支计时的方法,传说是黄帝的大臣大挠创制。 (06)隶首、伶伦:传说都是黄帝手下的大臣。 (07)律吕:音乐术语。“六律”、“六吕”的合称,即十二律。 (08)权量衡度:权,秤锤。衡,秤杆。量,计量物体多少的容器。度,计量长短的标准。 (09)轩辕:即黄帝。

【译文】 上古的时候,当时的人们在绳子上打各种绳结,以记载事件。到黄帝时史官仓颉才创造出文字,这时候才开始有了文字的记载。伏羲时有龙马背负太极图自黄河中浮出来,伏羲依据图上的阴阳点画成八卦;大禹治平洪水,洛水中出现了神龟,是吉祥的征兆,大禹按照龟背上的文字,列出洪水范九畴。 历法节气是神农所创。大挠以十天干配上十二地支,造为甲子。算书由隶首所作,音乐律吕是伶伦所造。 甲胄舟车创始于黄帝;权量衡度也是由黄帝首立规模。

【原文】 伏羲氏造网罟,教佃渔以赡民用;唐太宗造册籍,编里甲以税田粮。 兴贸易,制耒耜,皆由炎帝;造琴瑟,教嫁娶,乃是伏羲。 冠冕衣裳,至黄帝而始备;桑麻蚕绩,自元妃而始兴。 神农尝百草,医药有方;后稷播百谷,粒食攸赖。 燧人氏钻木取火,烹饪初兴;有巢氏构木为巢,宫室始创。

【注释】 (10)罟:网的总称。教佃渔以赡民用:教人狩猎、捕鱼来供百姓食用。 (11)册籍:指户籍和田亩册。里甲:州县的基层组织。 (12)耒耜:指农具。 (13)冠冕衣裳:帽子衣服。元妃:黄帝的妃子。 (14)攸赖:所依赖。

【译文】 伏羲氏造了纲罟,教导民众打猎捕鱼;少昊氏作成弧矢,是用他来攻战征伐,制出耒耜来做农器,兴起陶冶来做器皿,创始的都是炎帝;造出琴瑟来调五音,变革婚姻习俗,倡导男聘女嫁,创始的就是伏羲。 冠冕衣裳创自虞舜,至黄帝时才趋完备;采桑养蚕是黄帝元妃嫘祖所发明。神农尝百草,察其药性辨其配伍,始有医药医方;后稷教民众种五谷,粮食依靠此而来。 燧人氏钻木取火,烹饪的方法自此才开始,有了有巢氏的构木为巢,宫室的制度从此创立。

【原文】 夏禹欲通神祗;因铸镛钟于郊庙;汉明尊崇佛教,始立寺观于中朝。 周公作指南车,罗盘是其遗制;钱乐作浑天仪,历家始有所宗。 育王得疾,因造无量宝塔;秦政防胡,特筑万里长城。 叔孙通制立朝仪,魏曹丕秩序官品。 周公独制礼乐,萧何造立律条。

【注释】 (15)镛钟:大钟。立寺观于中朝:在中国设立寺庙。 (16)钱乐作浑天仪:浑天仪,我国古代观测天置的仪器,为东汉张衡所造,宋元嘉中召钱乐更铸。 (17)无量宝塔:古印度阿育王,传说他得病后,搜罗佛舍利,分诸鬼神在一天一夜造成八万四千座宝塔。佛家称阿育王所建佛塔为无量塔。 (18)胡:指匈奴。 (19)叔孙通制立朝仪:汉高祖废去秦朝繁苛的仪法,结果群臣饮酒争功,拔剑喧哗,不成体统。叔孙通向高祖自荐,杂用古礼与秦仪制定朝仪,凡朝会不遵守礼仪的都叫他出去。从此再也没有喧哗失礼的人。 (20)秩序官品:九品中正制。 (21)萧何:汉初名相。 (22)律条:律例科条,即法令。

【译文】 夏禹想与天地神灵沟通,因而铸镛钟置放于郊庙中,共铸了九鼎象征九州的情形。汉明帝尊崇佛教,派人去印度求佛经,在中国大兴土木兴建佛寺。 周公发明了指南车,地理师使用的罗盘是其遗制。钱乐铸浑天仪,以此察看天象,历法才有了依据。阿育王因得病,搜罗佛舍利,在一天一夜造成了无量塔。秦始皇为了防止胡人入侵,特意修筑了万里长城。 周公开始制礼作乐,萧何制立千载通行的律令。汉朝初建叔孙通制定朝仪,定出百官朝见的礼仪;魏曹丕定九品中正法,确定了选拔才士任官的等次。

【原文】 尧帝作围棋,以教丹朱;武王作象棋,以象战斗。 文章取士,兴于赵宋;应制以诗,起于李唐。 梨园子弟乃唐明皇作始;《资治通鉴》乃司马光所编。 笔乃蒙恬所造,纸乃蔡伦所为。 凡今人之利用,皆古圣之民。

【注释】 (23)丹朱:尧的儿子,因为荒淫无度,尧便制作围棋以陶冶他的性情。 (24)文章取士:宋神宗从王安石之议,更改科举法,罢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策论试士。 (25)应制以诗:奉皇帝之命作诗。 (26)梨园子弟:唐明皇选乐工、宫女数百人,在梨园亲自教他们乐曲,故称梨园子弟。 (27)前民:开创的前人。

【译文】 围棋和象棋用途各有不同,围棋可使人收束身心,象棋象征两军对垒退攻守以演习作战。 用诗赋选人才是唐朝的盛典;用文章策论取士始于宋神宗,是宋朝的成规。《资治通鉴》由司马光所编纂;唐明皇精通音律,选宫女乐士在梨园教授,梨园遂成为艺人的别称。 毛笔由蒙恬所造,纸系蔡伦所制,这些都是文房中的贵品。大凡当今人们所用之物,都是古圣先贤所开创,留传下来给百姓使用的。

《幼学琼林》卷四·技艺

【原文】 医士业歧轩之术,称曰国手;地师习青乌之书,号曰堪舆。 卢医扁鹊,古之名医;郑虔崔白,古之名画。 晋郭璞得《青囊经》故善卜筮地理;孙思邈得龙宫方,能医虎口龙鳞。 善卜者,是君平詹尹之流;善相者,即唐举子卿之亚。

【注释】 (01)岐轩之术:中医学。岐轩,岐伯与轩辕的合称。岐伯为传说中的古代名医,相传曾与轩辕讨论医术并作成《内经》,所以后世称医药学和医术为“岐轩之术”。见《称谓录·医》引《帝王世纪》。国手:一个国家中艺能出众的人。地师:风水先生,即相地看风水的先生。青乌之书:相传汉代有青乌子精堪舆之术,著《相冢书》,后人奉以为祖。《抱朴子·极言》:“相地理则书青乌之说。”因此,后来人们称相地术为“青乌术”。堪舆:堪为高处,舆为低地。堪舆即“风水”,迷信的一种,指住宅基地或坟地的形式,也指相宅、相墓之法。认为风水和人的祸福有关。 (02)郑虔:唐代画家,字弱斋,郑州荥阳人(今属河南),与李白、杜甫为诗酒朋友,爱弹琴,善书画。 (03)崔白:北宋画家,字子西,濠梁人(今安徽凤阳东),擅画花竹、禽鸟,尤工秋荷凫雁,也画人物、佛道、鬼神、走兽、山林。 (04)郭璞:东晋文学家,训诂学家,字景纯,河东闻喜人(今属山西)。好古文奇字,喜阴阳卜筮之术。 (05)《青囊经》:有关天文卜筮的书,原题《九天玄女青囊海角经》,传为郭璞序。 (06)孙思邈:唐代医学家,京兆华原人(今陕西耀县)。著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段成式《酉阳杂俎》记载孙思邈曾经为虎拔去口中金钗,为龙点鳞医病。 (07)君平:严君平,名遵(尊),蜀(今四川成都)人。西汉隐士。以占卜为业,一生不愿做官,为当时著名的文学家扬雄所敬仰。 (08)詹尹:郑詹尹,战国时为楚国的卜筮官之长(太卜)。 (09)唐举:也作唐莒,战国时梁人,擅长相术。 (10)子卿:春秋时赵国相士,姓姑布,字子卿。传为孔子看过相。 (11)亚:辈。

【译文】 中医师善用岐黄之术,医师以行医为职业,又称为国手。风水先生研习青乌子所写宅相、墓相的书,专门为人看风水,风水又称为堪舆。卢医、扁鹊是古代的名医;郑虔、崔白都是古时的名画家。 晋代郭璞得到《青囊经》,所以精于天文卜筮;唐代孙思邈得到龙宫药方,能够医好有病的龙和被骨头梗住咽喉的老虎。善于卜卦都可以比作君平、詹尹之流;善于相术的便是唐举、子卿之辈。

【原文】 推命之人即星士,绘图之士曰丹青。 大风鉴,相士之称;大工师,木匠之誉。 若王良、若造父,皆善御之人;东方朔、淳于髡,系滑稽之辈。 称善卜卦者,曰今之鬼谷;称善记怪者,曰古之董狐。 称诹日之人曰太史,称书算之人曰掌文。 掷骰者,喝雉呼卢;善射者,穿杨贯虱。

【注释】 (12)星士:给人占卜算命的人。 (13)丹青:中国古代的绘画经常用朱红、青色,所以称“丹青”,有时候也泛指绘画艺术。民间则称画工是“丹青师傅”。 (14)大风鉴:意为迅速而明确。 (15)工师:官名,主要掌管百工和官营手工业,后世则用它称木匠。 (16)王良:战国时人,赵简子让王良驾车。 (17)造父:周穆王时人。因善御而被宠幸。 (18)东方朔:汉武帝时文学家,平原厌次人(今山东陵县),一生有很大抱负,但终未为武帝重用。 (19)淳于髡:战国时齐国人,滑稽,博学,善辩。 (20)鬼谷:鬼谷子。传为战国时楚人,隐于鬼谷,所以号鬼谷子或鬼谷先生。长于养性持身和纵横捭阖之术。著《鬼谷子》一卷。 (21)董狐:春秋时晋国史官。 (22)诹:咨询,询问。诹日:选择黄道吉日。 (23)掌文:古代官名,掌管文书记载。 (24)喝雉呼卢:也作“呼卢喝雉”。旧时赌场上赌徒兴奋的丑态。雉、卢:红点、黑点。古代用五种木头做成骰子,称为枭、卢、雉、犊、塞。 (25)穿杨:《战国策·西周策》里楚国养由基的事情。在百步之外射穿选定的某一片杨柳的叶子,以此形容射箭技术很高明。 (26)贯虱:《列子·汤问》中纪昌学射之事。箭能从虱心穿过,形容其射技十分高明。

【译文】 按照星相推算命运吉凶的人叫做星士;绘画称为丹青。大风鉴是相士的别名;大工师是木匠的美称。 王良、造父都是古代善于驾车的人,东方朔、淳于髡皆是能言善辩的滑稽之辈。称赞善于卜卦的人,说他是世间的鬼谷,赞美善记怪异之事者,说他是鬼中的董狐。 称选吉日的人为太史;书写计算的人叫做掌文。善于掷骰子的称做喝雉呼卢;善于射箭者能百步穿杨,射中虱心。

【原文】 樗蒲之戏,乃云双陆;橘中之乐,是说围棋。 陈平作傀儡,解汉高白登之围;孔明造木牛,辅刘备运粮之计。 公输子削木鸢,飞天至三日而不下;张僧繇画壁龙,点睛则雷电而飞腾。 然奇技似无益于人,而百艺则有济于用。

【注释】 (27)樗蒲:古代的博戏。起于汉魏,盛于晋。以掷骰决定胜负,看掷得的骰色而定。 (28)双陆:又称“双六”。古代的博戏,局如棋盘,左右各有六路。子称“马”,黑白各十五枚。两人游戏,骰子掷采行马,白马从右到左,黑马反之,先走完者胜。大概始于西竺,在曹魏时期流行。 (29)橘中之乐:相传古时巴邛有一户人家的橘园,秋后结了两个比斗还大的橘子。剖开后,里面竟然有两位老人在下象棋,谈笑自若。其中一老人还说:“橘中之乐不减商山。”见唐牛僧孺《玄怪录·巴邛人》。后遂称象棋游戏为“橘中戏”。原文是“围棋”,现在改为“象棋”。 (30)陈平:汉初阳武人(今河南原阳东南)。初投靠魏王咎,为太仆。后跟随项羽入关,任都尉。再后来投靠刘邦,担任护军中尉。汉朝建立,被封为曲逆侯。相传曾为刘邦六出奇计。汉七年(公元前200年)汉高祖伐韩王信于代,至平城白登山,为匈奴冒顿所围,七天七夜。其中冒顿妻阏氏兵在一侧,陈平查之阏氏性妒,于是作木偶美人,舞于城上,阏氏望见,以为是真人,害怕攻破城后,冒顿会纳其为妾,于是退军,白登之围旋即被解。 (31)孔明: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蜀汉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传说诸葛亮六出祁山伐魏,作木牛流马运粮。见《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事物纪原》卷八:“木牛即今小车之前有前辕者;流马即今独推者是,而民间谓之江州车子。” (32)公输子:古代著名工匠,又称鲁班,姓公输,名般,春秋时鲁国人。传说他曾经用木头制成像鸟的飞行器,即木鸢,用来窥视宋城,在天上能飞三日而不掉下来。 (33)张僧繇:南朝梁画家,吴郡人(今江苏苏州)。传说他特别擅长画龙,他曾在金陵安乐寺墙上画龙,画了四条栩栩如生的龙,但却都没有点眼睛。众人怂恿他点上龙眼,他刚刚点了两条龙的眼睛,顿时闪电四起,两条龙腾空而去。见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七。 (34)奇技似无益于人:《庄子·列御寇》:“朱泙漫学屠龙于支离益,单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朱泙漫、支离益都是虚设的人物。 (35)济:有益,有利。

【译文】 樗蒲这种博戏与后世的双陆有相似之处;橘中之乐是指曾有两位老人在橘中谈笑对弈象棋。陈平曾经造了一个木偶美人,利用匈奴阏氏的妒心,化解了汉高祖白登之围。诸葛亮造了木牛流马,帮助刘备运送军粮。 张僧繇在安乐寺壁上画龙,点了龙睛后,雷电交加龙便飞腾而去。公输般削竹木为鸢,飞上天空三日还没有落下。虽然过于奇巧的技艺,对世人并没有好处,日常所需的各种工艺技能,则可供人利用而有所助益。

《幼学琼林》卷四·讼狱

【原文】 世人惟不平则鸣,圣人以无讼为贵。 上有恤刑之主,桁杨雨润;下无冤枉之民,肺石风清。 虽囹圄便是福堂,而画地亦可为狱。 与人构讼,曰鼠牙雀角之争;罪人诉冤,有抢地吁天之惨。

【注释】 (01)不平则鸣:韩愈《送孟东野序》有“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之句。后来多指遇事不平而发出不满的声音。 (02)无讼为贵:《论语·颜渊》:“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意思为人世间没有官司可以打,这才是可贵的。 (03)恤刑:指古代中国用刑慎重不滥。《书·舜典》:“惟刑之恤哉。” (04)桁杨雨润:本意为桁杨像细雨润物,后比喻贤明的君主慎用刑,而使罪犯被感化向善,犹如细雨滋润万物。桁杨,古代的一种刑具,枷在犯人的脚上或脖子上。《庄子·在宥》:“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杨者相推也,刑戮者相望也。” (05)肺石风清:肺石很冷清,用来形容没有受冤而告状的人。肺石,传说为古代放在朝廷门外的石头,百姓可以站在石头上面控诉地方官员,因为色赤并且如肺形所以得名肺石。 (06)囹圄:牢狱。 (07)福堂:幸福的地方。 (08)画地亦可为狱:上古的时候民风淳朴,相传在地上画个圈就可以作为牢狱。 (09)鼠牙雀角:《诗经》中有“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何以诉我讼”的诗句。后来用“鼠牙雀角”作为争讼之辞。抢地吁天:以头碰地,口呼天。形容状况极为凄惨。

【译文】 百姓如果遇到不公平的事情就会发出不满的呼声,圣明的人认为人世间没有官司可打是最宝贵的。 上面有慎用刑法的君主,用刑犹如细雨滋润万物,使罪犯被感化而向善;下面也没有被冤枉的百姓,用来喊冤的肺石则冷冷清清。 虽然幽苦能帮助人们弃恶从善,牢狱可能就是福堂;上古的民风淳朴,在地上画一个圈也能成为监狱。 和人结怨打官司可以说是“鼠牙雀角”的争斗;但是犯人诉讼冤情则有“抢地吁天”的惨状。

【原文】 狴犴猛犬而能守,故狱门画狴犴之形;棘木外刺而里直,故听讼在棘木之下。 乡亭之系有岸,朝廷之系有狱,谁敢作奸犯科;死者不可复生,刑者不可复续,上当原情定罪。 囹圄是周狱,羑里是商牢。 桎梏之设,乃拘罪人之具;缧绁之中,岂无贤者之冤。 两争不放,谓之鹬蚌相持;无辜牵连,谓之池鱼受害。 请公入瓮,周兴自作其孽;下车泣罪,夏禹深痛其民。

【注释】 (10)狴犴:传说中的一种野兽,善于守门,长得勇猛肥大,因此古代的夏禹牢门上常画有它的图形。 (11)棘木之下:《礼记·王制》:“正以狱成告于大司寇,大司寇听之棘木之下。”后来都称棘林为法庭。 (12)乡亭:古代基层行政单位。古代称乡亭拘押罪犯的地方为岸,称朝廷官府拘押罪犯的地方为监狱。 (13)作奸犯科:为非作歹,做坏事,违法乱纪。 (14)原情定罪:考察犯人的行为,量刑定罪。《汉书·路舒温传》:“夫狱者,天下之大命也,死者不可复生,绝者不可复属。《书》曰:‘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15)羑:古城名,故址在今河南省汤阴县北,商纣王曾将周文王囚禁于此。《史记·殷本纪》:“纣囚西伯羑里。” (16)桎梏:脚镣手铐,古时用来锁住犯人手脚的刑具。《周礼·秋官·掌囚》:“中罪桎梏。”郑玄注:“在手曰梏,在足曰桎。” (17)缧绁:也作“累绁”,拘捕犯人时用的绳子,引申为囚禁。《论语·公冶长》:“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 (18)鹬蚌相持:古时寓言,蚌张开壳在海滩上晒太阳,鹬去啄它,嘴被蚌壳夹住,两方都不相让。结果渔翁来了,把两个轻而易举地都捉住了。后用“鹬蚌相持,渔人得利”来比喻双方相持不下从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或比喻挑拨别人的矛盾,自己则从中取利。 (19)池鱼受害:源于“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传说春秋时,宋国城门失火,用护城河水救火,水被汲干了,河中的鱼因此而死了。后来用来比喻无辜受连累。 (20)请公入瓮:也作“请君入瓮”。来俊臣和周兴都是武则天时期有名的酷吏,喜欢用各种酷刑逼人招供。周兴谋反,武则天命令来俊臣审问,来俊臣请周兴吃酒,假意问他:“犯人不肯认罪,怎么办?”周兴说:“将囚犯丢入正在火上烤的大瓮中,还有什么事办不到?”于是来俊臣说:“有人告你谋反,请君入瓮。”周兴慌忙叩头认罪。 (21)下车泣罪:也作“神禹泣罪”。刘向《说苑·君道》:“禹出见罪人,下车问而泣之。”意为夏禹外出时看见犯人,下车询问而哭泣说:“尧舜时,人们都以尧舜的心为心,而现在,百姓都以自己的心为心,这都是我治理不好造成的!叫我怎么能不悲伤呢?”后来用“下车泣罪”喻广施仁政,自责其失。

【译文】 狴犴生得勇猛肥大,能看门守户,因此古代的牢门上常画有它的图形。棘木外面长着针刺但里面却是直的,所以古代的司法官大多在棘木下审理案件。 乡亭的监牢有“岸”,朝廷的监牢有“狱”,谁还敢为非作歹,违法犯罪;死了的人不可能再活过来,服过刑的人也不可能再用金钱赎回,所以上面应当按照实际情况量刑定罪。 “囹圄”是周代的监狱,“羑里”是商代的牢房。 脚镣、手铐是用来拘捕犯人的刑具;在囚禁的犯人之中,怎么可能没有被冤枉的好人。双方互相争执而不相让就是“鹬蚌相持”;无故受到牵连则是“池鱼受害”。 “请公入瓮”是指唐代的酷吏周兴自作自受;“下车泣罪”则是大禹对百姓的怜悯。

【原文】 好讼曰健讼,挂告曰株连。 为人解讼,谓之释纷;被人栽冤,谓之嫁祸。 徒配曰城旦,谴戍是问军。 三尺乃朝廷之法,三木是罪人之刑。 古之五刑,墨、劓、剕、宫、大辟;今之律例,笞、杖、死罪、徒、流。 上古时削木为吏,今日之淳风安在;唐太宗纵囚归狱,古人之诚信可嘉。 花落讼庭间,草生囹圄静,歌何易治民之简;吏从冰上立,人在镜中行,颂卢奂折狱之清。 可见治乱之药石,刑罚为重;兴平之粱肉,德教为先。

【注释】 (22)健讼:《易·讼》:“险而健,讼。”后来人们误将“健”、“讼”两字连读,因此把好打官司称为“健讼”。 (23)解讼:解除诉讼。 (24)释纷:消除纠纷。 (25)嫁祸:移祸于人。《史记·张仪列传》:“割楚而益梁,亏楚而适秦,嫁祸安国,此善事也。” (26)城旦:修筑城墙,秦汉时的一种刑罚。《史记·秦始皇本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 (27)谴戍:发送犯人去守边境,使其效力赎罪。《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三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壻、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戍。” (28)问军:问罪从军。 (29)三尺:也称“三尺法”。古时候把法律刻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所以称法律为“三尺”。 (30)三木:古时的刑具,枷、镣、钮,这三种刑具分别铐在犯人的颈、手、足上。 (31)五刑:古代中国的五种刑罚。墨:黥面。劓:割鼻。剕:断足。 (32)宫:男子去势,女子幽闭。 (33)大辟:死刑。 (34)律例:刑法的正条及其成例。律就是法律的原文,例就是补充律文不足而设的条例或例案。后来古代五刑不断变化,从隋朝到清朝已经变为笞、杖、死罪、徒、流,即抽打、杖打、斩首或绞死、劳役、流放。 (35)削木为吏:古时候削木头作为狱吏。相传古时民风淳朴,把木吏放在犯人家中,到了开庭审理时,犯人不需要人来捉拿,自己就抱着木吏到公庭。唐太宗纵囚归狱:唐太宗贞观六年(公元652年)十二月,唐太宗把死刑犯释放回家,规定他们来年秋天再归狱接受死刑。结果第二年秋天犯人们果然都按时归狱。后来太宗赦免了全部的犯人。纵囚,释放犯人。 (36)何易:何易于。唐时益昌县令,廉洁爱民,治理有方,百姓的诉讼很少。百姓曾作歌曰:“花落讼庭闲,草生囹圄静。” (37)卢奂:唐时南海太守,清正廉明,百姓赞之曰:“报案吏从冰上立,诉冤人在镜中行。” (38)折狱:断案。 (39)治乱之药石、兴平之粱肉:后汉陈实在他的《政论》中写道:“盖为国之法有似理身,平则养,疾则攻焉。夫刑罚者治乱之药石也,德教者兴平之粱肉也。夫以德教除残,是以粱肉理疾也;以刑罪理平,是以药石供养也。”粱肉,即指美味的食品。

【译文】 好打官司称为“健讼”,没有罪而受到牵连则称作“株连”。 帮助别人解除诉讼,称为“释纷”;被人栽赃冤枉称作“嫁祸”。判徒刑流放去做苦役的称“城旦”;充军到边境守边的称作“问军”。 “三尺”是指朝廷的法律;“三木”是铐在犯人颈、手、足上的三种刑具。 古时候的五种刑罚分别是:墨、劓、剕、宫、大辟;隋代以后的刑法则是:笞、杖、死罪、徒、流。 上古的时候削木为吏,犯人能够抱木吏自己到庭受审,今天这种古朴的淳风在哪里呢?唐太宗贞观六年(公元632年)将两百多名死囚释放回家,规定第二年秋天再归狱受刑,结果这些犯人如期而至,古人的诚信实在值得赞许。 “花落讼庭闲,草生囹圄静”,这是百姓对唐代益昌县令何易的廉洁及治民有方的称颂;“吏从冰上立,人在镜中行”,则是百姓对唐代南海太守卢奂断案清正廉明的赞美。 由此可见,治理乱世要以刑罚为重,这好比治病的良药;振兴太平则要以道德教化为先,这如同强身的饮食美味。

《幼学琼林》卷四·释道鬼神

【原文】 如来释迦,即是牟尼,原系成佛之祖;老聃李耳,即是道君,乃为道教之宗。 鹫岭、祗园,皆属佛国;交梨、火枣,尽是仙丹。 沙门称释,始于晋之道安;中国有佛,肇于汉之明帝。 篯铿即是彭祖,八百高年;许逊原宰旌阳,一家超举。 波罗犹云彼岸,紫府即是仙宫。 曰上方、曰梵刹,俱为选佛之场;曰绀宇、曰珠宫,悉是游仙之境。

【注释】 (01)如来释迦:即释迦牟尼(公元前565年—公元前486年)。佛教创始人。姓乔达摩,名悉达多,释迦族人,为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净饭王之子。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是佛教徒尊称他的圣号。 (02)老聃李耳:老子,道教的始祖。春秋时的思想家,著有《老子》。 (03)鹫岭:也称鹫山、灵山,即灵鹫山,是佛说法之地,在中印度。据说佛常住在那里。 (04)祗园:即祗树给孤独园。是释迦牟尼去舍卫国说法时与僧徒停居之处。 (05)佛国:佛的出生地,指天竺,即古印度。交梨、 (06)火枣:道教认为是神仙吃的两种水果。 (07)沙门:梵语音译“沙门那”的简称,也译作“桑门”,就是僧侣、僧徒。意思是勤修善法,止息恶习。 (08)释:中国佛教对释迦牟尼的简称,后来又泛指佛教。东晋道安受戒,用释作姓,开中国汉族僧尼称释之先河,后来就相袭乘。释慧皎《高僧传·释道安传》:“初魏晋沙门,依师为姓,故姓名不同。安以为六师之本,莫尊释迦,乃以释命氏。” (09)篯铿:即彭祖。姓篯,名铿。颛顼玄孙,生于夏代,商代被封于彭城,传说活了八百岁(一说七百六十七岁)。 (10)许逊:东晋人,字敬之,汝南人(今属河南)。曾跟吴猛学道,后举孝廉,曾是旌阳县令,后弃官东归,周游江湖。传说全家四十二口人在南昌西山同时升天。 (11)波罗:也作“波罗伽”或“波罗蜜多”,梵语音译,就是波罗蜜,意思是到彼岸,也就是成佛以后的境地。 (12)紫府:道家称呼先人的住所。 (13)上方:指仙和佛所居的天界。梵刹:梵的意思是清净,刹在此是指竿,也就是挂经幡的柱子。僧人居住的地方,应当竖幡以告众人。后来泛指佛寺为梵刹。 (14)真宇:真人居住的庭宇。 (15)蕊珠:神仙居住的地方。道家传说天上有蕊珠宫,为神仙居住的地方。

【译文】 如来佛就是释迦牟尼,本是佛教的始祖;谥号为“聃”的李耳就是老子,后来被尊为道教的始祖。 “灵鹫山”和“祗园”都是佛祖说法的地方,属于佛国;“交梨”、“火枣”全都是道家服用的仙丹。 和尚和僧侣开始以“释”为姓,源于东晋僧人道安;中国有佛教开始于东汉明帝。 传说中的篯铿就是封于彭城的彭祖,寿高达八百岁;东晋许逊本来是旌阳县令,传说一家四十二口拔宅飞天,鸡犬相随。 梵语“波罗蜜”就是汉语的“到彼岸”;“紫府”就是道家所说的仙人居住的地方。 说“上方”、说“梵刹”,都是佛教活动的场所;说“真宇”、说“蕊珠”,都是誉指仙人居住的地方。

【原文】 伊蒲馔可以斋僧。 青精饭亦堪供佛。 香积厨,僧家所馔;玉麟脯,仙子所餐。 佛图澄显神通,咒莲生钵;葛仙翁作戏术,吐饭成蜂。 达摩一苇渡江,栾巴噀酒灭火。 吴猛挥扇,画江成路;麻姑撒米,遍地丹砂。 导引胎息,道士之修持;飞锡坐禅,僧人之行止。 僧家礼拜曰和南,道家礼拜曰稽首。

【注释】 (16)伊蒲馔:在家修行的男性佛教徒吃的饭,是用伊兰、菖蒲做的。 (17)青精饭:用南烛叶煎汁浸米,煮饭,颜色为青色。道家认为经常服用可以养颜延寿。 (18)香积厨:佛家指僧寺的食厨。取香义。省作“香厨”。 (19)仙麟脯:指仙家食用的用麒麟制成的干肉。 (20)佛图澄:天竺僧人,相传西晋末年来中国。《晋书·佛图澄传》中记载佛图澄曾用钵装水,烧香念动咒语,使钵中生出莲花。 (21)葛仙翁:葛玄,三国吴方士,字孝先,号仙翁,晋葛洪之从祖父。相传能够念动咒语将从口中喷出的饭变成蜜蜂,再张口,蜜蜂又飞入口中变成饭。 (22)达摩:菩提达摩。中国佛教禅宗创始人。传为天竺香至王第三子。有传说达摩过金陵的时候与梁武帝话不投机,想回江北,但没有船只,于是便用一根芦苇渡过江。 (23)栾巴噀酒灭火:噀,喷。栾巴,后汉魏郡内黄人(今河南内黄西北),还有说法为蜀郡(今成都)人,字书元。传说他通晓道术,汉桓帝赐酒给他,栾巴竟然不饮而向西南喷去,有人告他对皇帝不敬,皇帝召其问之,他说:“成都有火灾,故喷酒灭火。”派人查证,成都果然报告发生火灾。 (24)吴猛:晋代道士,相传曾用扇子在江上画出一条路,自己走过去,然后路就消失了。 (25)麻姑: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女仙。 (26)飞锡挂锡:佛家语。锡是僧人的锡杖,上面有环,是僧侣随身带的物品。僧人远游持锡杖,投宿时不以杖着地,必挂起,故称“挂锡”。 (27)导引:也作“道引”。古代中国一种强身除病的养生方法, (28)胎息:练气功时一种功力较深的呼吸方法,也是古代中国养生方法之一,就像胎儿在母亲的腹中一样,能够不用嘴和鼻子呼吸。 (29)和南:梵语音译,也作“婆南”。为僧人合掌问礼,即“稽首”、“敬礼”。《僧史略》:“若西域相见则合掌,云和南。” (30)稽首:道士向行人举一手行礼。

【译文】 在家修行的男性佛教徒的食物可以施舍给僧人;用南烛叶煎汁浸米做成的饭,也可以供养神佛。 香积厨是僧家所必备的斋厨,仙麟脯是神仙所吃的熟食。天竺僧人佛图澄显神通,焚香念咒语使钵中生出莲花;三国道士葛仙翁作法术,张口吐饭能变成蜜蜂。 天竺僧人达摩可以脚踩一根芦苇渡江,后汉人栾巴则能用嘴喷酒灭掉远在成都的火灾。 晋代道士吴猛可以用羽扇划开江水变成路;神话中的麻姑则能把米扔在地上变成珍珠。“飞锡”、“挂锡”,是说僧人的出游和停留;“导引”、“胎息”,是说道士的修身养性的方法。 和尚双手合十行礼叫做“和南”;道士举一手向人行礼叫做“稽首”。

【原文】 曰圆寂,曰荼毗,悲淄流之已故;曰仙游,曰尸解,悼羽士之云亡。 女巫男觋,自古攸分;男僧女尼,从来有别。 羽客黄冠,皆称道士;上人比丘,并美僧人。 檀越檀那,僧家称施主;烧丹炼汞,道士学神仙。 和尚自谦,谓之空桑子;道士诵经,谓之步虚声。

【注释】 (31)圆寂:佛家语。称僧尼之死为“圆寂”。 (32)荼毗:梵语音译,佛家用语,意思是焚烧的意思。佛教僧尼死后,将尸体火化就是“荼毗”。 (33)巫、觋:古代称女巫为巫,男巫为觋,都是装神弄鬼的人。 (34)攸分:有区别。 (35)羽客:道士能飞升成仙,因此用“羽客”、“羽人”来称呼道士。还有说法认为源于南唐道士谭峭。谭峭被唐王赐号“金门羽客”。 (36)黄冠:道士戴的束发之冠。用金属或木头制成,颜色多为黄色,所以称“黄冠”。也是道士的别称。唐代李淳风的父亲做道士时,号“黄冠子”。上人:佛教中指智慧德行很高可为僧众之师的高僧。南朝以后则多作为僧人的尊称。 (37)比丘:佛家称在家修行的男僧是和尚。按照佛教典章,少年出家,初受戒,称作沙弥;到二十岁,再受具足戒,才能成为比丘。 (38)檀越檀那:梵语音译,都是施主的意思。 (39)施主:佛教对向寺院施舍财物的世俗信徒的尊称。 (40)烧丹炼汞:道教道术之一。原指将朱砂等药物放于炉火中烧炼,以制“长生不老”的丹药。后来又有内外丹之分。把人体当做炉鼎,用静功和心法修炼精、气、神的是内丹。 (41)空桑子:《列子》云,有莘氏女采药,在空桑中得到一个婴儿,由庖人养大,取名伊。后来,有莘氏女嫁商汤,伊作陪嫁之臣随往。后来被汤用为相,所以称伊尹。僧人用此表示自谦,取其没有父母之意。 (42)步虚声:道士诵经的声音,仿效空中传来的神仙声音。

【译文】 说“圆寂”、说“荼毗”,都是指和尚的死;说“羽化”、说“尸解”,都是指道士的死。 女道士叫做“巫”,男道士叫做“觋”,从古时候就这样划分;男僧人称作“僧”,女僧人称作“尼”,也是从来就有这样的区别。 “羽客”、“黄冠”,都是道士的誉称;“上人”、“比丘”,是对和尚的赞美。“檀越”、“檀那”是佛家称呼施主;外炼金丹,内修精气的道士,想做长生不老的神仙。 和尚谦称自己,说自己无父无母,像有莘氏女采药,在空桑中捡到的婴儿,所以称为“空桑子”;道士念经,仿效神仙的声音,所以称之为“步虚声”。

【原文】 菩者普也,萨者济也,尊称神祇,故有菩萨之号;水行惟龙,陆行惟象,负荷佛法,故有龙象之称。 儒家谓之世,释家谓之劫,道家谓之尘,言俗缘之未脱;儒云致一,释云三昧,道云贞一,知奥义之无穷。 达摩死后,手携只履西归;王乔朝君,舄化双凫下降。 辟谷绝粒,仙家能服气炼形;不灭不生,释氏惟明心见性。 梁高僧谈经入妙,可使岩石点头,天花飞坠;张虚靖炼丹既成,能令龙虎降伏,鸡犬俱升。

【注释】 (43)神祗:天地神灵的总称,在天是神,在地则为祗。 (44)菩萨:原为释迦牟尼修行还未成佛时候的称号,后来泛指所崇拜的神像为菩萨。 (45)龙象:佛教用语。龙象是大力之象,用来比做诸罗汉中修行勇猛且有最大力者。后用来指高僧。 (46)世、劫、尘:《楞严经》记载:三十年为一世,五百年为一劫,千年为一尘。 (47)俗缘之未脱:还没有摆脱世俗的人事关系,不能得道成仙。 (48)精一:精心一意,《书·大禹谟》:“惟精惟一。” (49)三昧:梵语音译,佛教语,排除一切杂念,使心神平静。 (50)贞一:专一,守一,是道家所谓的保持本性,自然无为。 (51)达摩死后:菩提达摩在少林圆寂后,被葬在熊耳山定林寺,相传北魏使者宋云出使西域回来,在葱岭看见达摩提着一只鞋子走过来,说是到西天去。 (52)王乔:汉朝人,曾担任县令,相传可以把两只鞋子变成野鸭子。 (53)舄:古代一种有复底的鞋。凫:野鸭。 (54)辟谷:也称“断谷”、“绝谷”,就是不吃五谷,中国古代的一种修养方法。 (55)不灭不生:也作“不生不灭”。佛家则指超脱生死的境界。 (56)顽石点头:相传南朝梁高僧道生法师在苏州讲佛法,在讲到《涅槃经》提到万物都有佛性的时候,石头都点头。 (57)天花坠地:相传梁武帝时,云光法师在天龙寺讲经,感动了上天,宝花纷纷从天上降下。 (58)张虚靖:东汉张天师张道陵的七世孙,《列仙传》载,张虚靖遍游名山,学长生不老之术。龙降虎伏,炼丹升天后,鸡犬吃了剩下的药也得以升天了。 (59)龙虎并伏:道家用龙虎比喻心火肾水,抑制嗔怒情欲,使心火下降,肾水滋润。

【译文】 “菩”就是普遍的意思,“萨”则是救助的意思,因此天地神灵有菩萨的美誉;在水中行走,龙的力量最大,在陆地上行走,象的力气最大,因此精通佛法的高僧有“龙象”的称号。 儒家称的“世”,佛家称之为“劫”,道家称之为“尘”,这都是说还没有摆脱世俗的人事牵连;儒家说“精一”,佛家说“三昧”,道家说“贞一”,这都是说深奥的道理无穷无尽。 达摩死后,有人看见他手提一只鞋从东方归向西天;后汉王乔朝见皇帝,不用车马,站在由鞋变成的两只野鸭身上从天空中降落。 “辟谷绝粒”,神仙不吃五谷,能够用吐纳之法修炼身体;“不灭不生”,释迦牟尼能内心悟道,超脱生死的境界。 梁朝的高僧道生法师讲经,绝妙处能够使顽石点头,云光法师说法能够使上天感动,天上的宝花纷纷降落;张虚靖炼丹成仙后,能够降龙伏虎,平素养的鸡犬都跟着他升天了。

【原文】 藏世界于一粟,佛力何其大;贮乾坤于一壶,道法何其玄。 妄诞之言,载鬼一车;高明之家,鬼瞰其室。 无鬼论,作于晋之阮瞻;搜神记,撰于晋之干宝。 颜之渊、卜子夏,死为地下修文郎;韩擒虎、寇莱公,殁作阴司阎罗王。 至若土谷之神曰社稷,干旱之鬼曰旱魃。 魑魅魍魉,山川之祟;神荼郁垒,守御之神。 仕途偃蹇,路鬼不免揶揄;心地光明,吉神自为呵护。

【注释】 (60)藏世界于一粟:释普济《五灯会元》:“一粒粟中藏世界。”贮乾坤于一壶:后汉方士费长房,曾经看见一老翁卖药,挂着一个壶,晚上就在壶中休息,费长房觉得很奇怪,于是拜见老翁,第二天与老翁一同入壶,见里面楼台壮丽,惊奇道“此别一乾坤也”。于是便随老翁入山学道。 (61)载鬼一车:把无当做有,言语很是奇怪。 (62)鬼瞰其室:扬雄《解嘲》:“高明之家,鬼瞰其室。”瞰,窥伺。 (63)《无鬼论》:晋人阮瞻持无鬼论。 (64)《搜神记》:志怪小说集,东晋干宝撰。 (65)干宝:字令升,河南新蔡人。 (66)颜子渊、卜子夏:颜子渊,即颜回,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卜子夏,即卜商,字子夏,春秋末期晋国人,另一说法是卫国人。二人都是孔子的学生。 (67)韩擒虎:隋代大将,字子通,文武双全。 (68)寇莱公:北宋政治家寇准,字平仲,被封莱国公,所以称寇莱公。 (69)旱魃:古代传说中能引起旱灾的怪物。 (70)魑魅魍魉:指各种各样的鬼怪,现在多用来比喻各种各样的坏人。 (71)祟:鬼怪祸害人。 (72)神荼郁垒:两个神仙的名字,相传能够制伏恶鬼,于是后人都把它当做门神,画像极丑且凶恶。 (73)啖:吃。 (74)仕途偃蹇:仕途不顺利。晋代罗友曾对桓温抱怨说:“在来的路上连鬼都揶揄,他只是为别人做官送行,没有别人送他去做官。”桓温于是推荐罗友作襄阳太守。 (75)揶揄:戏弄,辱弄。《东观汉记·王霸传》:“世人皆大笑,举手揶揄之。” (76)心地:佛教语。佛教认为三界唯心,心像滋生万物的大地,能随缘生出一切,所以称“心地”。

【译文】 能把整个世界藏在一粒米中,佛家的法力是何等的强大;把整个乾坤贮藏在一把壶里,道家的法术又是多么的玄妙。 无稽之谈就好像说装了一车鬼魂;富贵人家,鬼都要偷窥他的家室。 《无鬼论》是晋朝阮瞻所写;《搜神记》是东晋干宝所撰。孔子的徒弟颜子渊、卜子商,死了以后在阴间做了修文郎;隋朝大将韩擒虎、北宋丞相寇莱公,死后在地府做阎罗王。 至于说到土神和谷神,就叫做“社稷”;使人间干旱的鬼叫做“旱魃”。 “魑魅”、“魍魉”都是山川中危害人类的精怪;“神荼”、“郁垒”都是吃鬼的门神。 官路困顿不通,连鬼神都要对其拍手戏弄;心地光明磊落,吉神自然呵护庇佑。

《幼学琼林》卷四·鸟兽

【原文】 麟为毛虫之长,虎乃兽中之王。 麟凤龟龙,谓之四灵;犬豕与鸡,谓之三物。 騄駬,骅骝,良马之号;太牢、大武,乃牛之称。 羊曰柔毛,又曰长髯主簿; 豕名刚鬛,又曰乌喙将军。 鹅名舒雁,鸭号家凫。 鸡有五德,故称之曰德禽;雁性随阳,因名之曰阳鸟。

【注释】 (001)麟:麒麟,传说中的动物,雄为麒,雌为麟。 (002)毛虫:长毛的动物。 (003)四灵:古人认为有灵性的四种神兽。《礼记·礼运》:“何谓四灵?麟、凤、龟、龙。” (004)豕:猪。 (005)三物:古人结盟、立誓时,把动物的血滴入酒中,饮酒盟誓,君王用猪血,大臣用狗血,百姓用鸡血。 (006)骅骝:古代良马的名字,周穆王的八俊之一。也作“耳”、“绿耳”,应当是绿色的马。骅骝也作“枣骝”,应当是赤色的马。 (007)太牢:牛的别称。大武:指牛,祭祀时对牛的称呼。 (008)柔毛:指羊。《礼记·曲礼下》:“凡祭宗庙之礼……羊曰柔毛。”孔颖达疏:“若羊肥则毛细而柔弱,故云柔毛,言肥泽也。” (009)刚鬣、乌喙将军:猪的另一称呼。猪贪食,所以称猪为乌喙将军。鬣,脖子上长而密的毛。喙,鸟兽的嘴。 (010)舒雁:鹅的另一种称呼。《尔雅·释鸟》:“舒雁,鹅。”因为鹅的形状像雁,但又徐行不飞,所以称舒雁。 (011)家凫:凫,野鸭。家凫即鸭子。德禽:鸡。古时候说鸡有五德,所以称德禽。《韩诗外传》记载,鸡头上戴冠者是文也,步子迈得大者为武,敢斗者则勇,看见食物相互招呼为仁,守夜没有差失是信。 (012)阳鸟:雁的别名。

【译文】 龙是鳞虫类之长,老虎是万兽之王。麒麟、凤凰、乌龟和龙合称为四灵。狗、猪和鸡是古人歃血为盟时所用之物,所以合称为三物。 骅骝、都是古时名马的名称。太牢、大武都是牛的名称。羊毛很柔软、羊须又很长,所以把羊称做柔毛或长鬃主簿。猪鬃很硬、猪嘴乌黑,所以称做刚鬣或乌喙将军。 鹅行路像雁故称为舒雁。鸭形状像凫称为家凫。鸡有五种美德,故称为德禽;雁又称为阳鸟。

【原文】 家狸、乌圆,乃猫之誉;韩卢、楚犷,皆犬之名。 麒麟驺虞,皆好仁之兽;螟蝘蟊贼,皆害苗之虫。 无肠公子,螃蟹之名;绿衣使者,鹦鹉之号。 狐假虎威,谓借势而为恶;养虎贻患,谓留祸之在身。 犹豫多疑,喻人之不决;狼狈相倚,比人之颠连。 胜负未分,不知鹿死谁手;基业易主,正如燕入他家。

【注释】 (013)狸:野猫。韩卢、楚犷:古代良犬的名字。《广雅》:“犬之良者,犹宋国之鹊、韩国之卢、楚国之犷、晋国之獒。” (014)麒麟:仁兽,雄为麒,雌为麟。驺虞:义兽名,传说只吃死动物,也不吃生草,所以称它性仁。螟螣蠡贼:吃庄稼的四种害虫。 (015)无肠公子:螃蟹的别名。《抱朴子·登涉》:“称无肠公子者,蟹也。”绿衣使者:相传唐玄宗曾将报告杀人凶手的鹦鹉封为绿衣使者。 (016)狐假虎威:古寓言,老虎捉到一只狐狸,要吃它。狐狸说:“上天要我做百兽的王,你不可以吃掉我。如果你不信,我走在前面,你跟在我后面,看百兽见了我有没有不逃跑的?”老虎信以为真,就跟着狐狸走,结果百兽看见老虎在狐狸后面都逃跑了。老虎不知自己中计了,还以为百兽是害怕狐狸而逃跑的。后来用“狐假虎威”比喻依仗他人的势力来欺压别人。养虎贻害:也作“养虎遗患”。《史记·项羽本纪》载,楚汉两方相约以鸿沟为界停战,停战后,项羽引兵东去,而张良、陈平建议刘邦乘机攻打项羽,说汉朝已拥有天下大半,楚兵正处在饥饿疲惫的时候,这个时候是消灭他们的最好时机。如果让他们回去,“此所谓养虎自遗患也”。后来多用于比喻纵容敌人,自留后患。 (017)犹豫:犹,一种动物,性多疑。《集韵》:“犹,一曰似麂,居山中,间人声豫登木,无人乃下,世谓不决曰犹豫。” (018)狼狈:相传狼和狈是同类野兽,狼前二足长,狈后二足长,必须互相依靠才能行动,如果狼离开狈,或狈离开狼,那么就进退不便。后来用狼狈比喻互相勾结干坏事。 (019)鹿死谁手:不知道谁取得最后的胜利。《晋书》载:“人岂不自知,卿言亦已太过,朕若逢高皇,当北面而事之,与韩、彭竞鞭而争先耳;脱遇光武,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鹿就是猎取的对象,原来比喻,后来也比喻争逐的对象。 (020)燕入他家: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东晋王导、谢安等豪门贵族曾经住在乌衣巷,但是诗人写这首诗时,王、谢大族已经没落。而燕子却不管它的故宅换主,仍旧寻巢。

【译文】 家狸、乌圆都是猫的美名;韩卢、楚犷都是良犬的名称。 麒麟、驺虞都是喜好仁义之神兽;螟、螣、蟊、贼都是残害庄稼的害虫。无肠公子是螃蟹的别名,绿衣使者是鹦鹉的外号。 狐假虎威比喻凭借别人的威势做坏事;养虎贻患比喻纵容敌人自留后患。犹是一种野兽性多疑虑,听见声音就预先上树,一会儿又下来反复不定,所以说人遇事迟疑不决就叫做犹豫;狼和狈互相依倚,失去对方则困顿不堪,故以狼狈形容困顿窘迫的境况。鹿是打猎时互相争夺的目标,在众人争夺某物而胜负未分之时,就说不知鹿死谁手;基业房产换了主人,秋去春来的燕子虽在同一地方筑巢,却已不是原来的人家了。

【原文】 燕到南方,先至为主,后至为宾;雉名陈宝,得雄为王,得雌为霸。 刻鹄类鹬,为学初成;画虎类犬,弄巧反拙。 美恶不称,谓之狗尾续貂;贪图不足,谓之蛇欲吞象。 祸去祸又至,曰前门拒虎,后门进狼;除凶不畏凶,曰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鄙众趋利,曰群蚁附膻;谦己爱儿,曰老牛舐犊。 无中生有,曰画蛇添足;进退两难,曰羝羊触藩。 杯中蛇影,自起猜疑;塞翁失马,难分祸福。

【注释】 (021)燕到南方:相传中秋节以前先飞到南方的大雁是主人,而中秋节以后到达的小雁则是客人。 (022)雉名陈宝:神的名字。干宝《搜神记》记载,秦穆公时,陈仓人捉住一怪兽,有二童子在路边,童子说:“它的名字叫媪,常在地下食死人的脑子。想要杀它,用柏树击打它的头。”怪兽说:“那两个童子叫陈宝,得到雄的可以称王,得到雌的可以称霸诸侯。”陈仓人舍弃媪而逐两童子。两童子马上变成野鸡飞走了。雉,野鸡。 (023)刻鹄类鹜:《后汉书·马援传》载马援《诫兄子颜敦书》:“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鹄,天鹅。鹜,野鸭。后来用它比喻模拟相类似的人或事物,但不能逼真还可得其近似。因此说初学有成。 (024)画虎类犬:马援《诫兄子颜敦书》:“杜季良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因为“狗”在古代也作“犬”,“画虎不成反类狗”常被写成“画虎类犬”,后来比喻好高骛远,一无所成,反贻笑柄。 (025)狗尾续貂:貂,一种皮毛极为珍贵的动物,古代皇帝的侍从用貂尾做帽子的装饰。《晋书·赵王伦传》载,晋代赵王伦篡位后,大封其党羽,“奴卒厮役,亦加以爵位。每朝会,貂蝉盈座,时人为之谚曰:‘貂不足,狗尾续。’”本意讽刺滥封官爵,后来用“狗尾续貂”比喻拿不好的续在好的东西后面,前后不相称。 (026)蛇欲吞象:《山海经》:“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后来用“蛇吞象”比喻贪得无厌。 (027)前门拒虎,后门进狼:比喻消除一个祸患又招来另一个祸患。后汉和帝时,外戚窦氏专权,和帝与宦官共谋诛杀窦氏,但是又过分亲信太监,又导致宦官专权。 (028)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比喻不经历艰苦的实践,就不能取得巨大的成就。也比喻不冒危险不能成事。 (029)群蚁附膻:比喻追逐名利,竞相驱往。卢坦《与李渤书》:“今之人奔尺寸之禄,趋丝毫之利,如群蚁之附腥膻,众蛾之赴爝火,取不为丑,贪不避死。”膻,指羊臊气。 (030)老牛舐犊:老牛舔小牛,比喻爱子情深。舐,以舌舔物。 (031)画蛇添足:楚国有个专管祭祀的官员,赐酒给手下人喝,因为人多酒少不够分,于是想出谁先画好蛇就可以喝酒的办法。有一个人第一个把蛇画好了,但是见其他人还没有画完,就在已画好的蛇上又添加了两只脚,让人啼笑皆非。后来用“画蛇添足”比喻多此一举,反而无益,弄巧成拙。 (032)羝羊触藩:《易·大壮》:“羝羊触藩,羸其角。”意思是公羊抵撞篱笆,把角缠在篱笆上,进退不得。后来用“羝羊触藩”比喻陷于进退两难的境地。羝,公羊。藩,篱笆。 (033)杯中蛇影:晋朝人乐广十分好客,见一朋友好久不来家里,十分奇怪,就去拜会他,朋友说上次在你家喝酒,杯中有蛇,喝完后回来就生病了。乐广很疑惑,回家便查原因,原来是挂在墙上的角弓影子倒射在酒杯里造成的,朋友听到这个消息后病很快就好了。后来多用来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 (034)塞翁失马:《淮南子·人间训》:“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意思是虽然一时遭受损失,但也可能转变成好事。

【译文】 大雁飞往南方时,先到的是主人,后到的是宾客;雉鸡又名陈宝,抓住雄雉可以为王,抓住雌雉可以称霸。 用木头刻鹄却像个鹜,说人学一件事还没有学成。用纸画老虎,画出来却像一只狗,比喻弄巧成拙反而留下笑柄。好坏不匀称,譬如用狗尾巴去接续贵重的貂毛。贪得无厌如同巴山的长蛇,想要吞下大象一样。 前门拒绝了老虎,后门却进来了豺狼,比喻刚消除了一个祸患,却又遇上了另一个灾难。不敢进入老虎的洞穴,怎能得到虎子,是说不敢冒危难,就不能获得成功。世俗之人趋向财利追逐利益,如同群蚁附着于膻腥之上。谦称自己喜爱儿女,如同老牛不断的舔着小牛一般。 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竟然可以说得有形有影,如同画师画蛇,竟然添上了脚,真是无中生有,节外生枝。羊角触撞了篱笆,向前进或向后退都很困难,就称为羝羊触藩。在酒杯里看见了蛇的影子,无端产生了疑虑恐惧就叫做杯中蛇影。塞上老翁失去马,祸福很难分辨,所以塞翁失马是说发生了不好的事,有时却会产生好的结果,祸福并不是事情发生的当时就能显现出来的。

【原文】 龙驹凤雏,晋闵鸿夸吴中陆士龙之异;伏龙凤雏,司马徽称孔明庞士元之奇。 吕后断戚夫人手足,号曰人彘;胡人腌契丹王尸骸,谓之帝羓。 人之狠恶,同于梼杌;人之凶暴,类于穷奇。 王猛见桓温,扪虱而谈当世之务;宁戚遇齐桓,扣角而取卿相之荣。 楚王轼怒蛙,以昆虫之敢死;丙吉问牛喘,恐阴阳之失时。 以十人而制千虎,比言事之艰且;走韩卢而搏蹇兔,喻言敌之易摧。

【注释】 (035)龙驹凤雏:龙子凤子。晋朝陆云,字士龙,与兄陆机齐名,时人称他们为“二陆”。云年幼时,吴尚书广陵闽鸿称赞他“此儿若非龙驹,当是凤雏”。凤雏,幼凤,多比喻聪颖英俊的儿童。 (036)伏龙凤雏:司马徽称诸葛亮为伏龙,称庞统为凤雏。 (037)人彘:汉高祖刘邦宠爱戚夫人,想废掉惠帝,立她的儿子赵王如意为太子,未果。待汉高祖死后,吕后挟恨,断戚夫人手足,去眼,熏灼耳朵,吃哑药,置于厕所中,称为“人彘”。 (038)帝羓:羓,干肉。契丹王耶律德光南侵途中病死,契丹人剖开他的肚子,挖出内脏,用盐腌起来运回,称为“帝羓”。 (039)梼杌:《神异经·西荒经》上记载的西方的凶兽名字,形状如老虎,人面虎足,猪牙,扰乱山中。穷奇:传说中的恶兽名,《山海经·西山经》上记载的野兽,形状像牛,音如獒狗,吃人。 (040)王猛见桓温:王猛,十六国时前秦的大臣,后为苻坚的丞相。桓温,东晋大将军,明帝婿。《晋书·王猛传》:“(猛)隐于华阴山,怀佐世之志,希龙颜之主,敛翼待时,后风云而后动。桓温入关,猛被褐而诣之,一面谈当世之事,扪虱而言,旁若无人。” (041)扪虱:摸捉虱子,形容放任毫无拘束。 (042)楚王轼怒蛙:楚王讨伐吴国时,出门看见鼓起发怒的青蛙,为鼓励士卒不怕死,他手扶车前横木向发怒的青蛙致敬。丙吉问牛喘:汉代宰相丙吉出巡时,遇到有人斗殴而死,但不过问,后来遇到牛在喘息,便走上前去询问。手下人不解,说他该问的不问,丙吉说:“现在天气还没有大热,牛却喘息,怕是阴阳失调,这就是我职务内的事,应当过问;打死人这件事情自然有京兆尹来过问,是不需要宰相来管的。” (043)十人而制千虎:比喻有些事情因为力量不够而很难取胜。宋代常安民给中书侍郎吕公著的信中写道:“猛虎负隅,莫之敢撄,而卒为人所胜者,人众虎寡也。故以十人而制一虎,则人胜;以一人制十虎,则虎胜。奈何以十人而制千虎乎?”驰韩卢而搏蹇兔:《战国策·秦策三》范雎说秦昭王:“以秦卒之勇,车骑之多,以当诸侯,譬若驰韩卢而逐蹇兔也,霸王之业可致。”比喻战胜敌人轻而易举。 (044)韩卢,战国时韩国的名犬,色黑,所以叫卢。 (045)蹇兔,跛足的兔子。

【译文】 晋闵鸿夸赞吴郡陆云文采之异,说他是龙驹凤雏,龙驹是夸赞陆机的天资颖异,凤雏是称赞庞统的才华高超。吕后斩断戚夫人手足,称她为人彘;胡人将契丹王尸骸腌起来,称为帝羓。凶恶残暴的人,就和那传说中的凶兽梼杌穷奇一样。王猛隐居倜傥有大志,披褐衣谒桓温,扪虱而谈天下大事;宁戚家贫而有才,扣牛角发悲歌,齐桓公听到后认为是奇才,故有拜为上卿的殊荣。 越王伐吴时为激励士兵勇于作战,向怒蛙致敬因为它不畏惧死亡。丙吉见到牛喘息而询问,惟恐阴阳失序。用十个人去制伏一千头老虎,一定会惨遭失败,比喻事情难以成功。用勇猛的狗去追捕跛了脚的兔子,比喻摧毁敌人极其容易。

【原文】 兄弟如鹡鸰之相亲,夫妇如鸾凤之配偶。 有势莫能为,曰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制小不用大,曰割鸡之小,焉用牛刀。 鸟食母者曰枭,兽食父才曰獍。 苛政猛于虎,壮士气如虹。 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谓仙人而兼富贵;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是险语之逼人闻。 黔驴之技,技止此耳;鼯鼠之技,技亦穷乎。 强兼并者曰鲸吞,为小贼者曰狗盗。

【注释】 (046)鹡鸰:也作“脊令”,形容兄弟相亲。 (047)鸾凤:鸾鸟和凤凰。比喻夫妇。 (048)鞭之长,不及马腹:比喻力不能及。 (049)割鸡之小,焉用牛刀:《论语·阳贷》中记载,子游出任武城的行政长官,用礼乐教化百姓。孔子到武城听到一片弦歌之声,于是便开玩笑地说:“杀鸡焉用宰牛刀?”比喻做小事不必用大力气。 (050)枭:俗名猫头鹰,一种凶猛的鸟,旧传枭寄巢生子,大则食其母。后来用此比喻恶人。 (051)獍:恶兽名。也叫“破镜”,传说一种像虎豹的兽,生下来就吃父。因此用来比喻不孝和忘恩负义的人。 (052)苛政猛于虎:《礼记·檀弓下》载,孔子过泰山侧,见一妇人在哭泣,就让子路问之,妇人回答说,他的公公、丈夫、儿子先后被老虎所害。孔子问她为什么不离开这个地方,妇人说:“无苛政。”孔子于是对他的徒弟说:“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即繁重的赋税和徭役比老虎还要凶暴可怕。 (053)壮士气如虹:壮士的豪气犹如天上的长虹,可以穿日而过。 (054)骑鹤上扬州:《殷芸小说》中写到,有几个人一起谈志向,一个说想做扬州刺史,一个说想要腰缠万贯,一个说要骑鹤升仙。最后一人说要“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把前面三人的愿望都包括了。后来用“骑鹤上扬州”比喻欲集做官、发财、成仙于一身,或形容贪婪的妄想。 (055)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晋朝桓玄、殷仲堪、顾恺之等人一起比赛说“危语”。殷仲堪的一位参军插语道:“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殷仲堪听了说:“这话逼人太甚。”因为殷仲堪的一只眼睛瞎了。 (056)黔驴之技:唐代柳宗元《三戒·黔之驴》,贵州一带没有驴子,有人带去一头放在山下,老虎看见这个庞然大物,不知是什么神怪。驴子叫了一声,老虎吓得发慌。后来渐渐听惯了驴的叫声,走进去碰它,驴子大怒,用蹄子乱踢,但是没有多大的伤害力。老虎大喜,心里想,原来驴子技艺不过如此,于是扑上去就把它吃了。后来用“黔驴技穷”比喻有限的一点技能已用完。 (057)鼯鼠之技:传说鼯鼠有五种技艺,但都不精通,能飞却不能上屋,能爬却爬不上树梢,能游却不能渡过山涧,能打洞可是藏不住身子,能跑但也超不过人。后来用来比喻技艺不精,虽然多却没有益处。 (058)鲸吞:像鲸一样的吞食,多用来比喻以强兼弱,吞并土地。 (059)狗盗:小偷,因为像狗一样钻到人家里所以叫狗盗。

【译文】 鹡鸰是比喻弟兄,凤凰是比喻夫妻。有力量却用不上,譬如马鞭再长,也不打马腹。小题不必大做,杀鸡这种小事,何必用到杀牛的刀子。枭长大之后会吃掉自己的母亲,獍长大之后会吃掉自己的父亲。 繁重的赋税比老虎还要凶暴可怕。壮士的豪气犹如天上的长虹,可以穿日而过。腰带上缠上了钱,骑鹤上天而去,是说世人富贵而登仙的样子。盲人骑着瞎马,半夜走到很深的池塘边,这是威胁人家说出的毛骨悚然的险语。 黔驴的本领不过如此而已,比喻炫耀拙劣的伎俩而本领却仅此而已。鼯鼠的能力最易穷尽,比喻能耐有限。恃强兼吞弱者称为鲸吞。偷偷摸摸地去窃取他人的财物叫做狗盗。

【原文】 养恶人如养虎,当饱其肉,不饱则噬;养恶人如养鹰,饥之则附,饱之则飏。 随珠弹雀,谓得少而失多;投鼠忌器,恐因甲而害乙。 事多曰猬集,利小曰蝇头。 心惑似狐疑,人喜如雀跃。 爱屋及乌,谓因此而惜彼;轻鸡爱鹜,谓舍此而图他。 唆恶为非,曰教猱升木;受恩不报,曰得鱼忘筌。 倚势害人,真是城狐社鼠,空存无用,何殊陶犬瓦鸡。 势弱难敌,谓之螳臂当辙;人生易死,乃曰蜉蝣在世。

【注释】 (060)养恶人如养虎、养恶人如养鹰:《三国志·魏书·陈登传》吕布因陈登向曹操求为徐州牧,不得。吕怒,拔剑曰:“吾所求无一获,而卿父子并显重,为卿所卖耳!”要杀陈登。登徐喻之曰:“登见曹公言待将军譬如养虎,当饱其肉,不饱则将噬人。”公曰:“不如卿言也。吾待温侯譬如养鹰,饥则为附,饱则飏去。”布乃掷剑曰:“曹公知我也!” (061)飏:飞扬。 (062)隋珠弹雀:比喻做事不知道轻重,因此得不偿失。隋珠,隋侯救了一条大蛇,蛇就送来珍珠相报答。弹雀:比喻得不偿失。 (063)投鼠忌器:《汉书·贾谊传》记载:“里谚曰:‘欲投鼠而忌器。’此善喻也。鼠近于器,尚惮不投,恐伤其器,况于贵臣之近主乎!”后来多用“投鼠忌器”比喻欲除祸害,但有所顾忌。 (064)猬集:比喻事情繁多,像刺猬身上的硬刺那样聚集在一起。 (065)蝇头:比喻细小的事情,多用来指小数目的财力。 (066)狐疑:犹豫不决。雀跃:像雀一样蹦跃,形容特别高兴。 (067)爱屋及乌:《尚书大传》:“爱人者,兼及屋上之乌。”比喻爱这个人,连与这个人有关的东西都爱。 (068)轻鸡爱鹜:比喻舍此求彼。 (069)教猱升木:多比喻教唆坏人做坏事。猱,猴子,身体轻捷,善于攀援。 (070)得鱼忘筌:比喻获得了成功就忘记了赖以成功的事物和条件。筌,也作“荃”,捕鱼用的竹器。 (071)城狐社鼠:城墙下的狐狸,土地庙里的老鼠。比喻依仗他人势力而为非作歹的坏人。东晋大臣王敦想除掉晋元帝的亲信刘隗,而征求谢鲲的意见。谢鲲认为不可以,理由是刘隗虽然是危害,但却是城狐社鼠,要消灭狐鼠,则势必要毁及城墙和社土,即危及王室。 (072)陶犬瓦鸡:陶土做的狗,泥土做的鸡。后来比喻毫无用处的东西。 (073)螳臂当辕:螳臂就是螳螂的前腿,比喻不自量力就必定会失败。辕,车前架牲畜的直木或曲木,后来代称车。 (074)蜉蝣在世:比喻人生十分短暂。蜉蝣,一种小飞虫,生存期极短,早上生,晚上就死了。

【译文】 用隋侯的明珠去弹千仞之雀,譬喻得到的少失去的多。投鼠忌器形容做事有所顾忌,惟恐伤害了他人。 事情多又不容易处理叫做猬集;财利微薄叫做蝇头。遇到事情心里产生犹豫怀疑称作狐疑。欣然色喜叫做雀跃。爱屋及乌比喻爱其人而推及和他有关的一切;看轻家鸡而爱好野鹜,形容舍此求彼,舍弃这里而图谋那里。 教唆他人去做坏事,好比教猴子升木。受了人家的恩惠而不知报答,好比得到了鱼,而忘却了捉鱼的器具。靠着别人的势力为非作歹的人,好像是城社里的狐鼠一样。空有其表而没有任何用处,和陶器做成的狗及用瓦料做成的鸡,有什么区别呢? 势单力薄,能力不足,难以抵御敌人,如同螳螂用它的前脚去挡车子一样。人的生命短暂而脆弱,如同蜉蝣生于世上朝生夜死非常短暂。

【原文】 小难制大,如越鸡难伏鹄卵;贱反轻贵,似鸴鸠反笑大鹏。 小人不知君子之心,曰燕雀焉知鸿鹄之志;君子不受小人之侮,曰虎豹岂受犬羊欺。 跖犬吠尧,吠非其主;鸠居鹊巢,安享其成。 缘木求鱼,极言难得;按图索骥,甚言失真。 恶人借势,曰如虎负嵎;穷人无归,曰如鱼失水九尾狐,讥陈彭年素性见眼谄而又奸;独眼龙,夸李克用一目眇而有勇。 指鹿为马,秦赵高之欺主;叱石成羊,黄初平之得仙。 卞庄勇能檎两虎,高骈一矢贯双雕。 司马懿畏鼠如虎,诸葛亮辅汉如龙。

【注释】 (075)越鸡难伏鹄卵:《庄子》中说,越鸡很难伏在天鹅卵上,鲁鸡却能,这是才能大小不同,小才不能担大任。后来也用来比喻小的不能控制大的。 (076)鸴鸠反笑大鹏:《庄子》里说,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化而为鸟,名曰鹏,可以飞上九万里,蝉和鸴鸠却笑话它说:“我们在树间飞行就够了,何必飞那么高。”鸴,雀类小鸟,名斑鸠。庄子的本意是阐明大小之间的区别是没有什么意义的,让人们顺其自然。但是后人常赋予它一个新的意思,目光短浅的人是不能理解别人的远大志向的。 (077)燕雀焉知鸿鹄志:《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涉年轻的时候曾经与人一起耕田,怅恨已久,说:“苟富贵,勿相忘。”与他一起耕田的人笑道:“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叹息道:“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078)虎豹岂受犬羊欺:《增广贤文》:“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 (079)跖犬吠尧:比喻各为其主。 (080)鸠居鹊巢:《诗经·召南·鹊巢》:“维鹊有巢,维鸠居之”。意思是鸠不自己做巢,却占据鹊所筑的巢。后世用“鸠居鹊巢”来比喻强占别人的居处或位置。 (081)缘木求鱼:爬到树上去捕鱼。《孟子·梁惠王上》记载,孟子对梁惠王说,不行仁义而想“莅中国而抚四夷”,就好比是“缘木而求鱼”。后人用“缘木求鱼”比喻方向或方法完全不对,白费气力去做不可能办到的事情。 (082)按图索骥:按照图上画的马去寻找好马,传说伯乐有《相马经》,伯乐的儿子按照《相马经》去寻找马,结果找到一只蟾蜍。因此“按图索骥”常用来比喻食古不化,不知变通,拘泥成法办事。现在多比喻按照一定的线索去寻找某事物。 (083)如虎负嵎:本意为依靠有利地形。多比喻坏人依仗权势而作恶。负,凭借。嵎,也写作“隅”,山势险阻弯曲的地方。 (084)如鱼失水:鱼失去了水就不能存活,多用来比喻失去了依靠。 (085)九尾狐:《山海经》记载,异兽,形状如狐狸,有九条尾巴,声音像婴儿,能吃人。古人认为是祥瑞,后人则把九尾狐当做妖媚的象征,比喻阴险奸佞的人。 (086)独眼龙:李克用,唐末沙陀族人,其父朱邪赤心帮助唐镇压庞勋起义,赐名李国昌。他随父亲冲锋陷阵,被称为“飞虎子”,因为一只眼睛失明,所以绰号“独眼龙”。 (087)指鹿为马:《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想要篡夺皇位,于是故意把鹿说成马献给二世,来试验群臣是不是顺从自己。对于说是鹿的人,则暗中加以惩治。后来用“指鹿为马”来比喻颠倒黑白,有意歪曲事实,混淆是非。 (088)叱石成羊:魏晋时的传说。相传黄初平十五岁时牧羊山中,被一道士引到金华山的石室,后来哥哥初起找到初平,但不见羊。哥哥很是疑惑,初平却笑着叫了一声:“叱!叱!羊起!”白色的石头都变成了羊。 (089)卞庄:春秋时鲁国汴邑大夫。因为勇力而闻名。《史记》载,卞庄去杀虎,有人向他献计,二只虎争食一头牛,必一死一伤。卞庄按照这个计划果然抓到了两只老虎。 (090)高骈:唐末幽州(今北京西南)人,字千里。年轻时看见两雕并飞,曰:“我且贵,当中之。”发一矢中二雕。后来做秦州刺史、淮南节度使,果然富贵。 (091)司马懿畏蜀如虎:三国时,诸葛亮进攻魏国,司马懿不肯出战,坚守阵地。诸葛亮派人送给他妇人用的头巾,司马懿仍然呆在老巢不肯出战,贾栩等问道:“公畏蜀如虎,不怕天下人笑话吗?” (092)诸葛亮辅汉如龙:《纲鉴总论》中写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亮之所以如龙也。”

【译文】 才能小的人难以办成大事,就像越鸡难以孵化天鹅蛋一样,低贱的反而看不起那高贵的,好比鸴鸠嘲笑那大鹏一样。 小人不明白君子的所想,就像燕雀不知道鸿鹄远大的志向。君子不受小人的欺侮,就像虎豹不会受到犬羊的欺凌。 盗跖饲养的狗,见了尧还是要吠他的,并不是尧不仁,而是犬只认其主,比喻人各有其主。喜鹊做好了巢,斑鸠就把它占据了,形容侵占他人努力的成果而安享其成。爬到树上去想要抓到鱼,哪里捉得到呢?这个譬喻是说行为与目的相反,是很难达到成功的。按照千里马的图像,去寻找千里马,这图像画得格外好,世上找不到这样完美的马,比喻食古不化、拘泥成法办事,恐怕要失去真实了。 凶恶的人又有势力可以依靠,就像凶猛的老虎,背部靠着山的凹处,把利爪向着外面,那就没有人敢去抓它了,是比喻说恶人依仗权势,别人奈何不得。穷苦的人没有地方可以投奔依靠,正如鱼失去了水一样,就没有可以游水生存的地方了。陈彭年敏捷强记,谄媚奸险,世人讥诮其为九尾狐。李克用骁勇善战,因为瞎了一只眼,世人称他为独眼龙。 赵高专权故意颠倒是非,指着鹿说是马,欺骗君主。黄初平得了仙术,能够呼叱石头使其变成羊只。卞庄勇猛有力,能手擒两只老虎;高骈善射,曾一箭射中两只大雕。 司马懿惧怕蜀国就像惧怕猛虎一样,诸葛亮辅佐汉室如同巨龙在天。

【原文】 鹪鹩巢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过满腹。 人弃甚易,曰孤雏腐鼠;文名共仰,曰起凤腾蛟。 为公首,为私乎,惠帝问虾蟆;欲左左,欲右右,汤德及禽兽。 鱼游于釜中,虽生不久;燕巢于幕上,栖身不安。 妄自称奇,谓之辽东豕;其见甚小,譬如井底蛙。 父恶子贤,谓是犁牛之子;父谦子拙,谓是豚犬之儿。

【注释】 (093)鹪鹩:一种小鸟,巢筑得极为精致。 (094)鼹鼠:一种田鼠。善于钻洞,危害农作物。 (095)孤雏腐鼠:比喻微贱且不足道的人或物。孤雏,孤独的幼鸟。 (096)起凤腾蛟:比喻文章内容十分丰富,文采又非常华丽,就像凤凰起舞,蛟龙腾空。 (097)惠帝问虾蟆:《晋书·惠帝纪》记载,晋惠帝曾经在林园中听到虾蟆在叫,就问左右的人说:“这是为官呢,还是为私?”左右的人戏弄他说:“在官地则为官,在私地则为私。” (098)汤德及禽兽:形容仁德之君行政很是宽大。《史记·殷本纪》记载,有一天,成汤外出,看见野外有人在四面张网,并祈祷说:“从天上地下和四方来的,都进入我的罗网吧。”汤说:“哎,一网打尽了啊!”于是叫张网的人撤去三面的网,并让他祈祷:“想往左的,就往左;想往右的,就往右;不听从命令的就进入我的罗网。”诸侯听到这件事情,都说:“汤的恩德已经达到了顶点了,竟然都推广到禽兽身上了。” (099)鱼游于釜中:比喻身在绝境,命已经危在旦夕了。《后汉书·张纲传》记载,东汉张缨在徐淮之间作乱,十多年,朝廷不能征讨。安帝时张纲为广陵太守,单车去见张缨,以恩信谕之。缨闻之哭着说:“荒裔愚人不能自通朝廷,不堪侵枉,遂复相聚偷生,若鱼游釜中,喘息须臾间耳。今闻明府之言,乃缨等更生之辰也。”第二天便率领他的部下及妻儿归降。 (100)燕巢于幕上:比喻处境很危险。 (101)辽东豕:东汉朱浮和彭笼结怨。彭举兵攻浮。浮写信给他说:“伯通自伐,以为功高天下。往时辽东有豕,生子白头,异而献之,行至河东,见群豕皆白,怀惭而还。若以子之功论于朝廷,则为辽东豕也。”后来用“辽东豕”比喻少见多怪,自命不凡。 (102)井底蛙:井底下的青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天空。用来比喻见识短浅的人。 (103)犁牛:杂色的耕牛。古祭祀用牛须毛色纯正,不能用耕牛。此喻指人之微贱。

【译文】 鹪鹩在森林中筑巢,只要一根树枝就足够了。鼹鼠去河边饮水,只要喝饱肚子就足够了。微不足道易被抛弃的人,如同孤独初生的小鸟或已经腐烂的老鼠一样。一个人在文学上的造诣,为世人所景仰,就好比飞翔的凤凰腾跃的蛟龙,声誉是很好的呀!惠帝询问虾蟆鸣叫是为公还是为私,汤的恩德已经推广到了禽兽。鱼在锅里游水,虽然还活着,但是也活不长久了。燕子的巢筑在军营中的帐幕上,虽然能够栖身,但是却难以安稳的。少见多怪妄自称奇,譬如辽东豕一样。一个人的见识短浅、眼界狭小,如同住在井底的青蛙一样,见到的只有井中的范围,井以外的世界是看不见的。 父亲品德低下,儿子却很贤明,称作犁牛之子;父亲谦称儿子笨拙,说是豚犬之儿。

【原文】 出人群而独异,如鹤立鸡群;非配偶以相从,如雉求牡匹。 天上石麟,夸小儿之迈众;人中骐骥,比君子之超凡。 怡堂燕雀,不知后灾;瓮里醯鸡,安有广见。 马牛襟裾,骂人不识礼义;沐猴而冠,笑人见不恢宏。 羊质虎皮,讥其有文无实;守株待兔,言其守拙无能。 恶人如虎生翼,势必择人而食;志士如鹰在笼,自是凌霄有志。 鲋鱼困涸辙,难待西江水,比人之甚窘;蛟龙得雲雨,终非池中物,比人大有为。 执牛耳,谓人主盟;附骥尾,望人引事。

【注释】 (104)鹤立鸡群:比喻人的才能或仪表特别出众。晋时人嵇绍(字延祖)初到京师,有人和王戎说:“嵇延祖在众人之中,就像鹤站在鸡群里,很是突出。” (105)雉求牡匹:比喻yín乱无礼。飞禽的公母叫雌雄,走兽的公母叫牡牝。雉鸡应该求其雄,这里说求其牡,表明其yín乱。 (106)天上石麟:是对儿童前程远大的赞语。南唐徐陵年少时,僧人宝志摸着他的头说:“这是天上的石麟啊。” (107)迈众:超越众人。 (108)人中骐骥:比喻特别出类拔萃的人才。南朝徐勉有奇才,同宗人称之为“人中骐骥”。 (109)怡堂燕雀:讽刺那些居安却不思危、祸到却不知道躲避的糊涂人。战国时孔斌曾向魏王进谏说:“燕雀在大堂上以为很安全,却不知道房子就快烧起来了。” (110)瓮里醯鸡:比喻见识不广。醯鸡,指醋瓮中的小霉虫。《庄子》载,孔子向老子请教说:“我的思想就像你瓮里的醯鸡,你不打开,我就不知道天下有多大。”孔子用此比喻自己所见狭隘且渺小。 (111)马牛襟裾:马牛虽然穿着人衣,但依旧是牲畜的行为,比喻不识礼仪的人。韩愈曾作诗勉励儿子说:“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身行陷不义,况望多名誉。”襟裾,指衣服。 (112)沐猴而冠:猕猴带着人的帽子很有人的模样,却办不成人事。沐猴,猕猴。《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秦末,刘邦、项羽、楚怀王三人曾约定,谁先攻入咸阳谁就做关中王。刘邦先攻进咸阳,项羽很不高兴,于是进城杀百姓和已经投降的国王子婴,并放火烧了阿房宫,掠夺大量金银财宝准备回江东。于是有人在背后讥讽楚国人就是戴着帽子的猴子,虚有其表。后也用来讽刺某些人有名无实,成不了大事。 (113)羊质虎皮:原来的意思说笨拙无能的羊披上虎皮,但是它怯懦的本质却并没有改变。比喻只是白白地有好的衣冠。后来用来比喻徒有虚名,但并无实际能力的人。 (114)守株待兔:《韩非子·五蠹》记载,宋国有一个农夫碰巧捡到一只撞到树桩而死的兔子,从此以后他便放下农活守在树桩边,等待撞到树桩而死的兔子。后来用“守株待兔”来讽喻墨守经验而不知变通或者妄想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人。 (115)恶人如虎生翼:如果帮助坏人作恶就是助长了坏人的气势,坏人就像长了翅膀的老虎更加张狂。《周书》:“毋为虎傅翼,将飞入邑,择人而食。” (116)鲋鱼困涸辙:小鱼被困在干车沟里,用来比喻处境十分困难的人。《庄周·外物》记载,庄周在路上看见干车沟里有一条小鱼,小鱼请求庄周给它水来救活它。庄周答应,并说他将要南游,到时引西江之水来迎小鱼,小鱼很是生气地说,我只是要半升水就可以活,你这样说,不如让我早早干死。 (117)蛟龙得云雨:《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五十年》记载,刘备拜访孙权,求督荆州。周瑜上疏孙权说,刘备有枭雄的姿态,并且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不可能长久地屈从于别人手下,现在割土地给他,就是资助他,三个人都在疆场上,“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比喻有才华的人终究会有施展抱负的一天。 (118)执牛耳:古代诸侯国之间盟誓时,要割牛耳取血,割下的牛耳朵放在珠盘,由主盟的人捧着,所以称主盟者为执牛耳。 (119)附骥尾:苍蝇附在马的尾巴上,可以行千里。后来比喻依附贤者或先人来成名。一般作为谦词。

【译文】 高出别人一个头,一眼望去特别显眼,才华卓越出众,好比鹤站立在鸡群之中。配偶不相称,私自相从,好比雌雉求雄雉的匹配。夸赞他人之子品格出众,就说他是天上的石麟。君子杰出超凡,就称他为人中的千里马,比喻才能超凡出众。住在堂上的燕雀,不知道灾殃将来临,比喻处境极危险而不自知;住在瓮里的醋虫,哪能有多大的见识呢,比喻处所狭隘,识见怎么会宽广呢?马牛襟裾指穿戴衣冠的禽兽,用来骂人不懂得礼仪。沐猴而冠是说猕猴戴了帽子,依然是猴子,用来笑人徒有其表,眼光短浅没有大器量。本质是羊披上了虎皮,说人徒有虚名,讥讽人外表装作强硬而内心却十分虚怯。守着一株树等着兔子来,是说人死守狭隘的经验不懂变通,笨拙无能。 帮助坏人作恶就助长了他们的气势,坏人就像长了翅膀的老虎更加张狂。有远大志向的人就像笼中的鹰,他们的志向是振翅飞上云霄。 鲋鱼困在干涸的车辙中,等不及引来西江水,比喻人处境窘迫急待援助。蛟龙只要得到云雨便会腾越天空,终究不是池中之物,形容有才华的人只要得到机会,就能大显身手。执牛耳是说称人居于领导地位。附骥尾是谦称依托他人的力量,盼望他人提携荐引。

【原文】 鸿雁哀鸣,比小民之失所;狡兔三窟,诮贪人之巧营。 风马牛势不相及,常山蛇首尾相应。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以其扶之者众;千岁之龟,死而留甲,因其卜之则灵。 大丈夫宁为鸡口,毋为牛后;士君子岂甘雌伏,定要雄飞。 毋侷促如辕下驹,毋委靡如牛马走。 猩猩能言,不离走兽;鹦鹉能言,不离飞鸟。 人惟有礼,庶可免相鼠之刺;若徒能言,夫何异禽兽之心。

【注释】 (120)鸿雁哀鸣:《诗经·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后来用来比喻流离失所的灾民。 (121)狡兔三窟:狡猾的兔子有三个洞穴。《战国策·齐策四》记载,战国时,冯谖曾对孟尝君说:“狡兔有三窟,才能免于一死。”于是他为孟尝君办了三件大事,巩固了孟尝君的地位。“狡兔三窟”比喻藏身的地方或方法很多,后来用来比喻从多方面谋求安身立命以避灾 (122)祸。多用于贬义。 (123)风马牛势不相及:《左传·僖公四年》记载,春秋时,齐国出兵进攻楚国,楚国派使者对齐军说:“你们居住在北方,我们楚国在南方,相距很远,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形容齐楚两地相距甚远,即使马、牛走失,也不会走失至对方的境内。后来用“风马牛势不相及”比喻事物之间毫不相干,没有任何的联系。 (124)常山蛇首尾相应:比喻一种首尾呼应,各部分紧密配合的作战方法。 (125)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用来比喻势力雄厚的集团或家族,虽然衰败了,但是影响依然存在。现在多用于贬义。百足:马炫的别名,大的名马陆。长约一寸,躯干共二十节,切断后头尾可自行离开。另一说法是蜈蚣。 (126)千岁之龟,死而留甲:古时候,人们都认为龟是有灵性的动物,而且寿命很长,因此龟死后人们留下它的龟甲,好用来占卜。 (127)宁为鸡口,毋为牛后:鸡嘴虽然小,但可以自己啄食,牛屁股虽然大,但是只能任人鞭打。用来比喻宁肯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也不愿意在局面大的地方受人支配。 (128)岂甘雌伏,定要雄飞:汉代赵温担任京兆郡丞,叹息说:“大丈夫应当雄飞,怎么能雌伏。”于是弃官而去,后来被拜为司徒。雌伏,屈居人下。雄飞,奋发图强。 (129)辕下驹:在车辕下的小马,以此比喻人因为有所顾忌而显得拘束不安。驹,两岁的马。 (130)牛马走:像牛马一样供人驱使的人,即仆人。也常用做自谦之词。 (131)猩猩能言:猩猩的声音像婴儿,所以传说它可以说人语。 (132)鹦鹉:鸟名,羽毛色泽鲜艳美丽,嘴大且短,经过训练可以仿效人说话。 (133)人惟有礼:《诗经·相鼠》:“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就是说老鼠都有皮、有齿、有体,人只有讲礼仪,才能避免不如老鼠。

【译文】 鸿雁哀哀地叫,是悲伤灾民流离失所无处安身。狡猾奸诈的兔子筑有三个巢穴,好比贪心的人巧于钻营,善于为自己图谋利益。因为马走顺风牛走逆风,这是彼此互不侵犯的意思,比喻事物之间毫不相干。常山蛇攻击其头部则尾部立刻回应,攻击尾部则头部回应,以此形容头尾相应的事物。百足虫死了之后,还不会僵掉,因为脚多(扶持者众)的缘故。活了一千岁的神龟,死亡了之后,也会把龟甲留下来,用它来占卜非常灵验。 鸡口虽小却能进食,牛后虽大却专供排泄,故大丈夫宁为鸡口不做牛后。士君子应有大志,岂愿甘心雌伏,一定要奋发有为,时候一到定要雄飞。不要局促畏缩如同车辕下的马儿。不要萎靡不振,如同牛马一样被人驱使的仆从。猩猩能言,不脱走兽之类属,鹦鹉能言,不离飞禽之本性。人惟有懂得礼仪,才能免遭《诗经》中所言的相鼠这一首诗内的讥刺,如果仅是会讲话,那与禽兽又有什么区别呢?

《幼学琼林》卷四·花木

【原文】 植物非一,故有万卉之名;谷物甚多,故有百谷之号。 如茨如梁,谓禾稼之蕃;惟夭惟乔,谓草木之茂。 莲乃花中君子,海棠花内神仙。 国色天香,乃牡丹之富贵;冰肌玉骨,乃梅萼之清奇。 兰为王者之香,菊为隐逸之士。 竹称君子,松号大夫。 萱草可忘忧,屈轶能指佞。 竹筊,竹之别号;木樨,桂之别名。

【注释】 (01)卉:草的总称。 (02)如茨如梁:即庄稼长得像屋顶桥梁一样高。形容长势茂盛。《诗经·小雅·甫田》:“曾孙之稼,如茨如梁。”茨,盖屋的茅草。梁,桥梁。 (03)蕃:茂盛。 (04)夭:茂盛。 (05)乔:高。 (06)屈轶:黄帝时有一种屈轶草,奸佞的人来,草就指向他。 (07)筼筜:生长在水边的大竹子。

【译文】 植物并非只有一种,所以有“万卉”的名称。谷类也有很多种,所以称作“百谷”。 《诗经》说“如茨如梁”是形容庄稼长势茂盛,“惟夭惟乔”是指草木茂盛。 莲花高雅是花中的君子,海棠花超逸被称为花中神仙。 “国色天香”是说牡丹富贵艳丽。“冰肌玉骨”是形容梅花的清秀俊奇。兰花有王者之香,尊贵高雅。菊花如隐逸之士,孤傲高洁。 竹子有“君子”之称,松有“丈夫”之号。萱草又名“忘忧草”,可以使人忘却忧愁;屈轶别号“指佞草”,据说它能够指出佞人。 “筼筜”是竹子的代称,“木樨”是桂花的别号。

【原文】 明日黄花,过时之物;岁寒松柏,有节之称。 樗栎乃无用之散材,楩楠胜大用之良木。 玉版,笋之异号;蹲鸱,芋之别名。 瓜田李下,事避嫌疑;秋菊春桃,时来尚早。 南枝先,北枝后,庾岭之梅;朔而生,望而落,尧阶蓂荚。 苾刍背阴向阳,比僧人之有德;木槿朝开暮落,比荣华之不长。 芒刺在背,言恐惧不安;薰莸异气,犹贤否有别。

【注释】 (08)明日黄花:宋苏轼《九日次韵王巩》诗,有“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句。后以“明日黄花”喻过时的事物。 (09)樗栎:两种不材之木,喻无用之才,亦作自谦之辞。 (10)楩楠:古书上说的一种珍贵的木材。 (11)玉版:干笋。 (12)蹲鸱:芋的形状就像鸱鸟蹲坐。 (13)瓜田李下:三国魏曹植《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后以“瓜田李下”指比较容易引起嫌疑,让人误会,而又有理难辩的场合。 (14)秋菊春桃:古诗有“桃花二月放,菊花九月开。一般根在土,各自等时来”之句。表明时间早晚不同。 (15)南枝先,北枝后:大庾岭的梅花,南边花已经落下,北边的花才开。 (16)尧阶蓂荚:传说尧帝的阶下生的一种草,叫蓂荚,夏历每月初一生一荚,十五后日落一荚,月终而尽,很有规律。 (17)苾刍:佛经中说的一种草,据说有五义,生不背日,冬夏常青,体形柔软,香气远腾,引蔓旁布,是佛的徒弟,所以用来赞扬僧人。木槿朝开 (18)暮落:传说木槿花早晨开,晚上落。 (19)芒:草尖。 (20)刺:荆棘。 (21)熏莸:熏是香草,莸是臭草,两者气味不同。

【译文】 黄菊花过了时令便萎谢了,故以“明日黄花”比喻过时的事物,松柏在严寒时依然苍翠,所以称有气节的人为“岁寒松柏”。 樗栎是无用的树木,楩楠是能做栋梁的佳木。“玉版”是干笋的别名,“蹲鸱”是芋的别名。 在瓜田中不要弯腰提鞋,李树下不要抬手整理帽子,以避免有偷瓜摘李之嫌疑。 桃花二月开放,菊花九月开放,这是说时间有早有迟。庾岭的梅花,南边枝条先开,北边枝条后开;生长于尧帝庭阶上的蓂荚,夏历初一开始生荚,十五后开始落荚。 苾刍这种植物背阴向阳,比喻僧人一心向佛有德行;木槿的花早晨开放晚上凋谢,比喻荣华富贵不会长久。 “芒刺在背”是说心里极度的恐惧不安;熏草香、莸草臭,二者气味绝不相同,如同贤人、恶人之差别。

【原文】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道旁苦李,为人所弃。 老人娶少妇,曰枯杨生稊;国家进多贤,曰拔茅连茹。 蒲柳之姿,未秋先槁;姜桂之性,愈老愈辛。 王者之兵,势如破竹;七雄之国,地若瓜分。 苻坚望阵,疑草木皆是晋兵;索靖知亡,叹铜驼会在荆棘。 王佑知子必贵,手执三槐;窦钧五子齐荣,人称五贵。 鉏麑触槐,不忍之主;越王尝蓼,必欲复吴之仇。

【注释】 (22)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古谚,谓桃李成熟,人不期而至,树下自然踏成蹊径。 (23)道旁苦李:晋代王戎七岁的时候,与伙伴们一起玩耍,看到路边李树上果实很多。小孩们抢着去摘,只有王戎不动,他说:“路旁结李子那么多,必是苦李子。”大家摘来一尝,果然是苦的。 (24)稊:杨柳生出的嫩芽。 (25)茹:植物的地下部分。 (26)蒲柳:水杨树,不到秋天就枯了。 (27)姜桂:生姜和肉桂,两种调味品,其味愈老愈辣。 (28)势如破竹:形容作战或工作极其顺利。 (29)七雄:战国七雄,秦、楚、燕、韩、赵、魏、齐。 (30)草木皆是晋兵:前秦苻坚率兵进攻东晋,结果大败而逃,溃退中听到“风声鹤唳”,都以为追兵来了。后以“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31)铜驼会在荆棘:西晋末年,索靖有先识的远量,其知天下将要大乱,指着洛阳宫门前的铜骆驼叹息说:“将会看到你淹没在荆棘之中!”后以“铜驼荆棘”形容亡国后山河破碎的凄凉景象。 (32)王佑:宋代人,知道子孙一定会显贵,就亲手在院中种植了代表三公的三棵槐树,后来他的儿子果然当了宰相。 (33)窦钧:五代人,五个儿子都及第做官。 (34)鉏麑触槐:《左传》记载,晋灵公无道,派鉏麑去杀掉劝谏的赵宣子,鉏麑说:“杀了为民做主的人不忠,违背君王的命令不信,不如去死。”于是在槐树上撞死了。 (35)蓼: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味辛辣。

【译文】 桃李虽然不会说话,人们喜爱它们的花与果实,来往不绝,树下自然踩出小路;若是苦李,即使生在路旁,也会为人所摒弃。 年老的男人娶年轻的少妇叫枯杨生稊。国家进用贤才,多多益善,就像拔茅草连根带起一样。蒲柳的姿容,未到秋天便已枯槁;姜桂的性质是愈老味道愈辣。 行王道之师摧敌势如破竹,战国时期中原地区被七雄所瓜分。淝水之战苻坚大败,远望风吹草动,都以为是晋兵。索靖预测晋朝将亡,指着洛阳宫殿前的铜驼,叹息道,日后恐怕要在荆棘丛中见到了。 王佑知道子孙将来一定显贵,预先在庭院中种下三棵槐树;窦钧有五个儿子皆显贵,世人称为五桂。鉏麑不忍心杀害忠臣,又不敢违抗命令,就自己头撞槐树而死;越王卧薪尝苦蓼,必定要报吴国之仇。

【原文】 修母画荻以教子,谁不称贤;廉颇负荆以请罪,善能悔过。 弥子瑕常恃宠,将余桃以啖君;秦商鞅欲行令,使徙木以立信。 王戎卖李钻核,不胜鄙吝;成王剪桐封弟,因无戏言。 齐景公以二桃杀三士,杨再思谓莲花似六郎。 倒啖蔗,渐入佳境;蒸哀梨,大失本真。 煮豆燃萁,比兄残弟;砍竹遮笋,弃旧怜新。 元素致江陵之柑,吴刚伐月中之桂。

【注释】 (36)画荻以教子:宋代欧阳修的母亲教儿子读书,家贫无纸笔,就用芦苇在地上写字。荻,芦苇。 (37)弥子瑕:卫灵公的宠臣,曾将自己吃过的甜桃给卫灵公吃,卫灵公说:“真是忠心啊,忘记了自己曾经吃过。”后失宠,卫灵公说:“曾经将吃剩的桃子给我吃,没有比这更不敬的了。” (38)徙木以立信:战国时,商鞅在秦国变法,在新法公布以前,恐民不信,于是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规定能把它搬置到北门去者,赏予十金。大家都感到奇怪,谁也不上前去,商鞅又下令道:“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去照着做了,果然拿到五十金的赏金。商鞅在取信于民以后,才将新法公布。 (39)王戎卖李:西晋司徒王戎家有好李子,出卖时唯恐别人将种子留着栽种,因此用钻穿李核。 (40)剪桐封弟:周成王与弟叔虞一起玩,将桐树叶削成玉玺的形状,戏言说:“我封你为诸侯。”周公说:“君子无戏言。”于是周成王就封叔虞为唐侯。 (41)二桃杀三士:春秋时,公孙接、田 (42)开疆、古冶子三人以勇力侍奉齐景公,因恃宠而骄,宰相晏婴建议景公除去三人,于是设宴请景公赐二桃于三人,论功食桃。公孙接和田开疆各自讲述了自己的功劳,把桃子拿走。实际上古冶子的功劳更大,两人终于自愧弗如,让出桃子而自杀。古冶子认为自己独活是不仁、不义、无勇,也自杀身死。 (43)莲花似六郎:唐朝张宗昌小名六郎,很受武则天宠爱。杨再思担任内史,极力巴结张宗昌,有人赞美张宗昌说:“六郎似莲花。”杨说:“非也,是莲花似六郎。” (44)蒸哀梨,大失本真:南京有哀姓人家的梨非常大,味道很美,入口即消,若蒸而食之,则失真味。 (45)江陵之柑:董元素,唐朝人,会法术。一日夜间,唐宣宗曾要他弄来江南的柑橘。董元素放了一个盒子在御榻前,一会儿,有微风吹入,董元素打开盒子,里面装满了柑橘,皇帝尝了,觉得味道不错。

【译文】 欧阳修的母亲以荻杆当笔,教子读书写字,世人都称赞她是个贤德的母亲;廉颇背负荆条向蔺相如请罪,知错并善于改正。 弥子瑕依仗卫灵公之宠爱,把咬过的桃子给卫灵公吃;秦国的商鞅为推行变法,让人搬木头而给赏金,以建立威信。 王戎卖李子之前,先在李核上钻洞,防止他人得到种子,这种做法实在鄙吝。周成王剪桐叶分封弟弟叔虞,后来因为天子不可有戏言,叔虞就被封为唐侯。 齐景公借助晏子的计谋用两个桃子就使三位壮士自杀身亡;杨再思阿谀谄媚,吹捧张宗昌,说,不是六郎像莲花,而是莲花像六郎。倒吃甘蔗指渐入佳境;把哀梨拿来一蒸,便失去真味。 煮豆燃萁比喻骨肉自相残杀;抛弃旧爱去结交新欢,就称作“砍竹遮笋”。 董元素有仙术,能把江陵的柑橘搬至长安的宫殿中。吴刚被天帝惩罚,罚他砍伐月中的桂树,却怎么砍也砍不倒。

【原文】 捐资济贫,当效尧夫之助麦;以物申敬,聊效野人之献芹。 冒雨剪韭,郭林宗款友情殷;踏雪寻梅,孟浩然自娱兴雅。 商太戊能修德,详桑自死;寇莱公有深仁,枯竹复生。 王母蟠桃,三千年开花,三千年结子,故人借以祝寿诞;上古大椿,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故人托以比严君。 去稂莠正以植嘉禾,沃枝叶不如培根本。 世路之蓁芜当剔,人心之茅塞须开。

【注释】 (46)尧夫之助麦:宋范仲淹之子尧夫去东吴取租,路遇石曼卿三件丧事未办,就把麦子给了石,回来后和范仲淹提起此事,与范仲淹不谋而合。 (47)野人之献芹:相传古代有个人自觉老水芹美味,便在乡里的富豪面前称道。富豪听言尝了以后,既觉难吃又腹疼不已。大家都讥笑这个人,他自己也感到很惭愧。 (48)冒雨剪韭:汉代郭林宗自己种菜,友人范达夜间来了,郭冒雨割韭菜做饼招待朋友。 (49)踏雪寻梅:唐孟浩然曾冒雪骑驴寻梅,说:“我的诗思正在风雪中的驴背上。” (50)祥桑自死:商朝第十代王太戊即位后,有祥桑树生长,七天后就合抱不过来。传说祥桑树是对施政者的警告。太戊于是实行德政,三天后祥桑树就死了。 (51)枯竹复生:宋寇准封莱国公,后被贬为雷州司户参军,逾年而卒。归葬西京时,经过荆南公安,县人设祭哭于路,折竹插地挂纸钱,枯竹竟生出笋来。 (52)严君:指父亲。 (53)稂莠:都是害苗之草。 (54)蓁芜:指荆棘。 (55)茅塞:像茅草一样塞住了。

【译文】 捐资财救济贫困,应当学范尧夫把一船的麦子送给石曼卿;以物品馈赠他人,就自谦仿效山野之民献芹菜以表敬意。 郭林宗殷切款待友人,亲自冒雨去菜园剪韭菜;孟浩然诗怀旷达,踏雪寻梅自我娱乐雅兴不凡。 商代太戊修行德政,作祸的祥桑便自己枯死。寇准仁德深厚,插下的枯竹又长出嫩芽。西王母的蟠桃,每三千年开一次花,三千年结一次果,故而人们借用桃子来祝寿;上古有大椿树八千年才算一春,八千年才算一秋,所以人们借它来比喻自己的父亲长寿。 稂莠是害草,去稂莠以使禾苗更茂盛;植物以根为本,与其使枝叶肥美,不如培育根本。社会上的恶人好比路上的杂草,应当剔除干净;世人愚昧无知,如同茅草塞住心灵,必须使它通畅才好。

生僻字不孤僻

中国的汉字文化可谓是博大精深。从商代的甲骨文,到现在的简体字、繁体字,都是值得大家细细品味。其中,生僻字又称冷僻字,指不常见的或人们不熟悉的汉字。一提起生僻字,大家都是大眼瞪小眼,觉得晦涩难懂。其实生僻字已经悄无声息地融入我们的生活中。

一、生僻字与歌词

《生僻字》这首歌里面共有70多个生僻字,创作灵感来自网络热词“又双叒叕”。

生僻字

我们中国的汉字

落笔成画留下五千年的历史

让世界都认识

我们中国的汉字

一撇一捺都是故事

跪举火把虔诚像道光

四方田地落谷成仓

古人象形声意辨恶良

魃【bá】魈【xiāo】魁【kuí】鬾【qí】

魑【chī】魅【mèi】魍【wǎng】魉【liǎng】

Wu 又【yòu】双【shuāng】叒【ruò】叕【zhuó】

Wu 火【huǒ】炎【yán】焱【yàn】燚【yì】

Wu 水【shuǐ】沝【zhuǐ】淼【miǎo】㵘【màn】

㙓【kuí】

茕【qióng】茕【qióng】孑【jié】立【lì】

沆【hàng】瀣【xiè】一【yí】气【qì】

踽【jǔ】踽【jǔ】独【dú】行【xíng】

醍【tí】醐【hú】灌【guàn】顶【dǐng】

绵【mián】绵【mián】瓜【guā】瓞【dié】

奉【fèng】为【wéi】圭【guī】臬【niè】

龙【lóng】行【xíng】龘【dá】龘【dá】

犄【jī】角【jiǎo】旮【gā】旯【lá】

娉【pīng】婷【tíng】袅【niǎo】娜【nuó】

涕【tì】泗【sì】滂【pāng】沱【tuó】

呶【náo】呶【náo】不【bù】休【xiū】

不【bù】稂【láng】不【bù】莠【yǒu】

卬【áng】

咄【duō】嗟【jiē】蹀【dié】躞【xiè】

耄【mào】耋【dié】饕【tāo】餮【tiè】

囹【líng】圄【yǔ】蘡【yīng】薁【yù】

觊【jì】觎【yú】龃【jǔ】龉【yǔ】

狖【yòu】轭【è】鼯【wú】轩【xuān】

怙【hù】恶【è】不【bù】悛【quān】

其【qí】靁【léi】虺【huī】虺【huī】

腌【a】臢【zā】孑【jié】孓【jué】

陟【zhì】罚【fá】臧【zāng】否【pǐ】

针【zhēn】砭【biān】时【shí】弊【bì】

鳞【lín】次【cì】栉【zhì】比【bǐ】

一【yī】张【zhāng】一【yī】翕【xī】

我们中国的汉字

落笔成画留下五千年的历史

让世界都认识

我们中国的汉字

一撇一捺都是故事

现在全世界各地

到处有中国字

黄皮肤的人骄傲地把头抬起

我们中国的汉字

一平一仄谱写成诗

茕【qióng】茕【qióng】孑【jié】立【lì】

沆【hàng】瀣【xiè】一【yí】气【qì】

踽【jǔ】踽【jǔ】独【dú】行【xíng】

醍【tí】醐【hú】灌【guàn】顶【dǐng】

绵【mián】绵【mián】瓜【guā】瓞【dié】

奉【fèng】为【wéi】圭【guī】臬【niè】

龙【lóng】行【xíng】龘【dá】龘【dá】

犄【jī】角【jiǎo】旮【gā】旯【lá】

娉【pīng】婷【tíng】袅【niǎo】娜【nuó】

涕【tì】泗【sì】滂【pāng】沱【tuó】

呶【náo】呶【náo】不【bù】休【xiū】

不【bù】稂【láng】不【bù】莠【yǒu】

卬【áng】

咄【duō】嗟【jiē】蹀【dié】躞【xiè】

耄【mào】耋【dié】饕【tāo】餮【tiè】

囹【líng】圄【yǔ】蘡【yīng】薁【yù】

觊【jì】觎【yú】龃【jǔ】龉【yǔ】

狖【yòu】轭【è】鼯【wú】轩【xuān】

怙【hù】恶【è】不【bù】悛【quān】

其【qí】靁【léi】虺【huī】虺【huī】

腌【a】臢【zā】孑【jié】孓【jué】

陟【zhì】罚【fá】臧【zāng】否【pǐ】

针【zhēn】砭【biān】时【shí】弊【bì】

鳞【lín】次【cì】栉【zhì】比【bǐ】

一【yī】张【zhāng】一【yī】翕【xī】

我们中国的汉字

落笔成画留下五千年的历史

让世界都认识

我们中国的汉字

一撇一捺都是故事

现在全世界各地

到处有中国字

黄皮肤的人骄傲地把头抬起

我们中国的汉字

一平一仄谱写成诗

优美旋律自宫商角徵羽

众人皆说成之于语故成语

歌词中词汇意思说明

01、茕茕孑立:孤身一人。形容一个人无依无靠,孤苦伶仃。

02、沆瀣一气:比喻臭味相投的人勾结在一起。

03、踽踽独行:孤零零地独自走着。形容非常孤独。

04、醍醐灌顶:佛教指灌输智慧,使人彻底“醒悟”。比喻听了精辟高明的意见,受到很大启发。

05、绵绵瓜瓞:绵绵,延续不断的样子;瓞,小瓜。如同一根连绵不断的藤上结了许多大大小小的瓜一样。

06、奉为圭臬:奉,信奉;圭,测日影器;臬,射箭的靶子。

07、圭臬:比喻事物的准则。比喻把某些言论或事当成自己的准则。

08、龙行龘龘:如同龙行动时腾飞的样子,这种结构近似于余音袅袅之类。

二、生僻字与名字

有些生僻字,寓意非常好,经常用于起名字当中。

婠【wān】、【wà】:读wān时是指体态、品德美好,读wà的时候指小儿肥胖,那么用于人名中肯定用wān这个读音。

昉【fǎng】:是指明亮、起始的意思,起此名寓意着拥有着光明的开始。

滉【huàng】:本来的意思是波动,也指水深而广之意,用于人名中可以理解为深不可测、心胸宽广的意思。

彧【yù】:此字基本字意指有文采,而且也体现了趣味高雅、谈吐文雅、有教养的美好意思。

媆【ruǎn】:是指柔美貌之意,而且拥有女字旁,适合女孩起名用字,用此字起名,更突显了女孩柔美的特点。

翀【chōng】:与“冲”的意思差不多,指向上直飞,同时也寓意着孩子前途无限的意思。

忞【mǐn】、【wěn】、【mín】:拥有自强的美意,人想要有所成就,光是靠背景,却又如扶不起的阿斗一样,是无用的,还要靠自强,有进取心才行。

偲【cāi】、【sī】:取名两种读音都可以用,寓意也不错,指有才能、有才思的意思,寓指多才多艺。

遘【gòu】:基本意思是指相遇,父母如果想要表达夫妻之间的恩爱,可以采用此字,这可是秀恩爱之字。

娪【wú】:此字非常的优美,意思是美女、女子的意思,可谓是非常高颜值的字了。

昪【biàn】:是指日光明亮,也指喜乐的样子,寓意美好,而且少见,寓意名字中还不会重名。

下面再推荐一些寓意好的生僻字,也可以用来起名字,或许你身边的明星或朋友的名字就在下面 ,快来找一找吧!

娅【yà】、珅【shēn】、玚【yáng】、旸【yáng】、凊【qìng】、媖【yīng】、祎【yī】、瑛【yīng】、炜【wěi】、晗【hán】、浛【hán】、竔【shēng】、峣【yáo】、仝【tóng】、昫【xù】、晟【shèng】、琀【hán】、玽【gǒu】、昱【yù】、鎏【liú】、忻【xīn】、晞【xī】、琨【kūn】、嫚【màn】、弢【tāo】、莜【yóu】、喆【zhé】、飏【yáng】、筱【xiǎo】、沄【yún】、靘【qìng】、沕【wù】、瑢【róng】、翯【hè】、焓【hán】、屾【shēn】、玚【chàng】、翙【huì】、邬【wū】、劼【jié】、燊【shēn】、暒【qíng】、瑱【tiàn】、珝【xǔ】、焜【kūn】、鹍【kūn】、甯【níng】、寗【níng】、暔【nán】、汧【qiān】、晹【yì】、婻【nàn】、郬【qīng】、燚【yì】、暎【yìng】、甠【qíng】、湜【shí】、砼【tóng】、昉【fǎng】、顕【xiǎn】、棽【chēn】、烓【wēi】、虓【xiāo】、璟【jǐng】、玮【wěi】、婋【xiāo】、滢【yíng】、勰【xié】、昍【xuān】、锳【yīng】、暄【xuàn】、琤【chēng】、琰【yǎn】、嬛【huán】、烜【huǐ】、煊【xuān】、翀【chōng】、陹【shēng】、翾【xuān】、奡【ào】、悫【què】、晢【zhé】、焺【shéng】、湦【shēng】、翮【hé】、烜【xuǎn】、眚【shěng】、珄【shēng】、琞【shèng】、煐【yīng】。

连枷:一种脱粒用的农具,山西平定叫“拉戈”,你们那里叫什么

一直很喜欢南宋诗人范成大的这首诗:“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是啊,还有什么能比辛勤耕耘而得到的收获更让人快乐呢?

打连枷

诗中提到的“连枷”,可能有些人会比较陌生。这是一种在粮食收割后用于脱粒的农具,农民们用它来击打晒场上的麦穗或豆英,通过振动,将藏在籽床里的庄稼颗粒分离出来。

连枷结构很简单,一个长长的手柄,一个宽宽的木排,再用一个转轴把两者连接起来,就可以了。

连枷

但是,连枷又非常不简单,它不仅是一种常见的生产工具,打稻谷、麦子、豆子都离不开它,同时也是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在我国几千年的农耕史上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和影响。

连枷起源众说纷纭

关于连枷起源于何时,这是个复杂而有争议的问题,迄今尚无定论。

有人说,连枷起源于上古时期,比如明朝罗欣《物原·器原》中说“神农作耞”。神农即传说中的炎帝,我们自称是炎黄子孙,为了表示对人文初祖的敬意,便把新石器时代所有的发明创造都归功于炎黄二帝。

古代狩猎农耕图

也有人说连枷起源于殷商时期,这一观点是基于对一些甲骨文象形字的研究而得出的。

连枷,作为一种击打式脱粒农具,由人手施用,要求质轻,故一般为竹木质,显然不似石滚等碾磨式脱粒农具,于今已不可能保存下来。而现存先秦典籍,于商代脱粒农具基本无涉,因此,我们只能通过甲骨文,辅以民族学材料,来探寻商代的击打式脱粒农具。

连枷

在古文字学方面的材料中,甲骨文中有一个字“弗”,其形为绳+木条(竖画),用绳子捆绑木条。有两竖划的,也有三竖划的,其横划可以是平直的,也可以是斜的,作缠绕状。有学者认为,这就是连枷之形,脱粒用的农具。

“弗”字的演变

甲骨文中还有两个象形字,下面是一长柄,顶端是一横排,看上去颇像连枷之形(见下图)。第一期甲骨文中的“穀”(谷字的繁体字)字,其形象由(生,庄稼生长)+(倒写的“口”,表示打谷场上防止谷粒飞溅的扣罩)+( 禾,成熟的穗子)+(攴,击打)等组成,表示用连枷敲打稻实。所以有学者认为,早在公元前1300年前的晚商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在用枷这种农具给农作物脱粒了。

“攴”字的演变

不过,也有学者认为,这两个像极了连枷的甲骨文,并不是连枷。

一个是“攴”,读作pū(音同“菩”),《说文解字》:“攴,小击也。”轻轻地击打的意思。

另外一个是“殳”,读作shū(音同“书”),《说文解字》:“殳,以杸殊人也。”也是手持物击打的意思,故两字在甲骨、金文中作偏旁时因义近而通用。

“殳”字的演变

至于甲骨文“谷”,其本义虽然是“收割脱粒”,但有学者认为,用的可能是杵臼,或磨棒,未必是连枷。

在文献资料方面,《国语·齐语》中的一段话,可能是关于连枷的最早记载:“今夫农群萃而州处,察其四时,权节其用,耒耜耞芟。”韦昭注:“耞,柫也,所以击草( 禾)也。”

“穀”字的演变

这是春秋时期,管仲与齐桓公之间的一段对话,大致意思是说,让农民们各家各户相聚而居,安排好耒耜枷镰等农具,以供他们四季耕作之用。

这段话中的“耞”,三国时期韦昭在为《国语》作注时,解释说就是“枷”的异写,也叫“柫”(fú,音同“符”),是用来击打稻禾,脱粒用的。

虽然连枷在文字记载中出现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七百年前,但事实上,连枷成为一种在现实生活中普遍使用的农具,应该远远早于文字记载的时间。

《四库全书》中“连枷”条目

人类学调查表明,先民采集谷穗的原始阶段,是用手直接捋取禾穗上的谷粒,或者用手搓磨谷穗使之脱粒;也可用手抓握禾穗摔打,使之掉粒。稍后,人们使用木棍敲打谷穗使之脱粒,这木棍就是最早的脱粒农具,后来发展为连枷。

连枷是从敲打谷穗的木棍发展而来,最初由两根木棍(或竹竿)组成,即在长杆一端系上回转的短杆,连续扑打谷穗使之脱粒。后来改进为由一个长木柄和一组并排的木条或竹条(敲杆)组成,用来拍打谷物、豆子等,使籽粒掉下来。

南方农民在掼桶上掼打水稻脱粒

再以后,北方用碌碡碾压谷穗脱粒,而南方则在掼桶上掼打水稻脱粒,有的地方也使用梿枷和碌碡。脱粒后又有木锨、簸箕等扬场工具用以清除杂物。西汉时又发明了飏扇,大大加快了清除的速度。

连枷别名何其之多

连枷,作为一种适用于多种农作物手工脱粒用农具,不仅使用时间早,而且使用地域也极其广泛,所以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区,其名称也各有所异。

古代“打枷图”

在汉晋时期,作为脱粒农具的“枷”,不仅可以异写为“耞” “架”,还有“摄殳(shū,音同书)” “度” “棓(bàng,音同棒)” “柫(fú,音同符)” “柍(yàng,音同样)” “桲(bó,音同伯)”等一系列别名。

这在西汉杨雄《方言》中有详细记载:“佥,宋魏之间谓之摄殳,或谓之度。自关而西谓之棓,或谓之柫。齐楚江淮之间谓之柍,或谓之桲。”郭璞注:“佥,今连架,所以打谷者。”

古代“农耕图”

佥,读作qiān(音同“千”),两晋时期的郭璞将这个字注解为“连架”,即打谷脱粒用的连枷。这段话中提到的地名,大致相当于今河南、河北、山东、陕西、湖北、湖南、江苏、安徽等广泛的地区,可见“连枷”这种农具的使用地域之广。

东汉刘熙《释名·释用器》不仅对枷的功能作了描写,还指出了其命名的理据:“枷,加也,加杖于柄头以挝穗。而出其谷也。或曰罗枷,三杖而用之也;或曰丫丫,杖转于头,故以名之也。”

古代打枷图,单棍枷和双棍枷(丫丫)

大致意思是说,之所以把这种农具叫“枷”,是因为在一根长柄上加了一个柄头,用来拍打谷穗,使之脱粒。有人叫它“罗枷”,是因为用了三根杖;有人叫它“丫丫”,是因为顶端的“拍子”是两根短棍,看上去像汉字“丫”。

时至今日,连枷在南北各地很多地方还在使用,叫法也是千奇百怪:“刁叉” “调车” “掉花” “扒棍子” “转棒锤”。

南方农民打连枷

名称的不同,从另一面又说明,连枷的源头或许不是来自一处,不是某一地区先发明后再向别的地方推广和传播,而是多源的。也就是说,连枷是在许多地方先后发明的,并且各自取了不同的名称。

在我的家乡山西省平定县,把连枷叫作“拉戈”。这一叫法,在古代文献中也有记载。祁隽藻在《马首农言》中这样说:“打谷耞板,俗名拉戈。”

北方农民打连枷

祁隽藻,晋中地区寿阳人,三代帝师(道光、咸丰、同治)、四朝文臣(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寿阳古称“马首”,有清一朝隶属平定州,方言民俗与平定县非常接近。

山西方言,古风尚存。特殊而封闭的地理环境,使得山西方言具有了天然的保守性。它较多地保留了古代汉语的成分,在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形成了许多重要而鲜明的特点,是北方话里的“山里话”、汉语研究的“活化石”。

打连枷

山西每一个地方,对连枷的叫法也都不一样,异彩纷呈,让人难以适从。

但仔细分辨,不过是大同小异,发音基本接近,只是在音调细节上略有差异。

如,《汾阳方言研究》为“喇杆”,《阳曲方言研究》为“落哥”,《榆社方言研究》为“洛钩”,《代县方言研究》为“罗枷”,《平鲁方言研究》为“连耞”,《娄烦方言研究》为“陆勾”,《忻州方言词典》为“落柯”。

打连枷

另外,《六年临县志》卷十三:“谚云:夏至勒纲响。”注:“勒纲:方言,连枷。”太原则说成“立哥”,或称“陆哥” “陆枷”。

可以说,今天山西方言里的这些称呼,似为古音遗存,就是上文所说的,东汉刘熙《释名·释用器》中“罗枷”的讹音。换言之,“连枷”的上古发音,或许就是“拉戈”。

维修连枷的老奶奶

“罗”,《广韵》为“鲁何切”,属于歌韵来母开口一等字,拟音[lɑ],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拉”音。

“枷”,《广韵》为“古牙切”,属于麻韵见母开口二等字,拟音[kea],这个字上古音中是在“歌部”的,所以,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戈”音。

连枷文化源远流长

由于连枷这种用于脱粒的农具为竹木材质,所以在考古发掘中较为少见。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汉字之窗远望到我国古代农业文明。

古代《耕织图》

从甲骨文材料来看,可能在晚商时期,我国先民就已经使用独木棍、弯棍,单棒枷对谷穗等进行击打脱粒。

从文献记载来看,至迟在公元前七百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连枷这种击打式农具已经较为普遍了。

西汉以来有关连枷的文献则既多又详,有些古籍中还有连枷的图画,甚至在酒泉嘉峪关魏晋墓画像砖、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画、山西明代寺观壁画中都有使用连枷的场面。

古代连枷壁画

从上述壁画可以看出,魏晋时期的连枷为单棒枷,到了盛唐时,所用连枷与现今使用的基本一致了。正如元代《王祯农书》记载:“连枷,击禾器。 ……其制用木条四五茎,以生草编之,长可三尺,阔可四寸。又有以独挺为之者。皆于长木柄头造环轴,举而转之,以扑禾也。”

古代典籍插图

在此之后历朝历代的文献资料,如贾思勰《齐民要术》、王祯《农书》、高启《打麦词》、宋应星《天工开物》、徐光启《农政全书》、邝璠《便民图纂》、赵翼《陔余丛考》等书,均有有关“连枷”的记载,说明连枷一直是我国农业生产中极其常用的工具之一。

同时,在历代诗文画作中,反映的脱粒工具几乎全是连枷。在这方面,值得一提的,除了南宋诗人范成大《秋日田园杂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这首诗之外,还有南宋画家、诗人楼璹所作的诗画相配的艺术作品《织耕图》。

连枷

南宋绍兴年间,于潜(今杭州临安)县令楼璹做《耕图二十一首》《织图二十四首》呈献给宋高宗,深得高宗赞赏,并获得吴皇后题词。皇上还专门召见他,并将其《耕织图》宣示后宫,一时间朝野传诵。

其中《耕图·持穗》是这样写的:“霜时天气佳,风劲木叶脱。持穗及此时,连枷声乱发。黄鸡啄遗粒,乌鸟喜聒聒。归家抖尘埃,夜屋烧榾柮。”不仅提到了当时打稻脱粒所用的工具连枷,而且还绘有生动形象的打连枷图。

南宋楼璹《耕图·持穗》中的打连枷图

此后,历朝历代的帝王都以皇室名义摹绘“耕织图”或修订“耕织图”,并成为惯例,以示重视农桑。其中,用连枷击打谷物脱粒,固定为《耕织图》中的一副劳动场景。

由于皇帝对“耕织图”这种艺术创作的重视,从而引发了“耕织图”发展的第一次高潮,形成了中国绘画史、科技史、农业史、艺术史中一个独特的现象,成就了中国文化遗产的一大瑰宝。

南宋楼璹《耕织图》

如明代农学家邝璠编撰的《便民图纂》,就有用连枷“打稻图”。康熙皇帝《御制耕织图诗》、雍正皇帝的《雍正像耕织图册》中,都绘有用连枷脱粒的“持穗图”。

丰收

“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是千千万万农民们的殷切希望。打连枷的笑歌声,从宋朝一直响到今天,千百年来,经过千千万万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最终转化为“仓廪盈实,社稷安定”。(张文平)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