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的成语(害的成语开头)

痴人痴梦 2023-06-18 22:58:17 网友分享

记住这100个成语,就读懂了《论语》

《论语》,一部不朽之作,影响了两千年来的中华文明。

书中的许多警句格言,广为流传。

而你可知道,出自《论语》的成语典故,竟有100个之多!

1

哀而不伤

解释:忧愁而不悲伤,形容感情有节制;此外也形容诗歌、音乐优美雅致,感情适度。常用来比喻做事情没有过头也无不及。

出处:《论语·八佾》:“《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2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解释:终日:整天。

整天吃饱饭,什么事也不关心。

出处:《论语·阳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3

北辰星拱

解释:北辰:北极星;拱:环绕。

北极星高悬不动,群星四面环绕。旧时比喻治理国家施行德政,天下便会归附。后也比喻受众人拥戴的人。

出处:《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共,同“拱”。)

4

比而不周

解释:搞帮派,但是不团结。指坏人为谋求私利勾结在一起,做事没有原则、背弃忠信。

出处:《论语·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5

屏气凝神

解释:屏气:暂时抑止呼吸;凝神:聚精会神。

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出处:《论语·乡党》:“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6

博施济众

解释:给予群众以恩惠和接济。

出处:《论语·雍也》:“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7

博文约礼

解释:约:约束。

广求学问,恪守礼法。

出处:《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8

不耻下问

解释:不把向学问、地位等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当成可耻的事。形容谦虚、好学。

出处:《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9

不得其死

解释:指人不得好死。也表示对恶人的诅咒。

出处:《论语·先进》:“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10

不舍昼夜

解释:舍:停止,停留。

无论白天黑夜都不止息。

出处:《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

不亦乐乎

解释:原意是“不也是很快乐的吗?”现用来表示程度极深,达到极致。

出处:《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12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解释:不担任某职务,就不去过问某职务范围内的事。

出处:《论语·泰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13

察言观色

解释:察:详审。

留意别人的言语、脸色来揣摸别人的心意。

出处:《论语·颜渊》:“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14

志士仁人

解释:指有远大志向和高尚道德的人。

出处:《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5

成人之美

解释:成:成全,帮助人使他成功。

成全别人的好事。

出处:《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16

从心所欲

解释:按照自己的意思,想怎样便怎样。也代指七十岁。

出处:《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7

大动干戈

解释:干戈:古代的两种武器。合用作武器的通称,代指武力、战争。

大规模地动用武力进行战争。也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

出处:《论语·季氏》:“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18

待价而沽

解释:沽:卖。

等有了好价钱才卖。比喻有才能的人等待机会才肯出仕效力。

出处:《论语·子罕》:“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19

箪食瓢饮

解释:一箪食,一瓢饮。形容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

出处:《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20

当仁不让

解释: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

出处:《论语·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

21

道不同,不相为谋

解释:走着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比喻意见或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

出处:《论语·卫灵公》:“道不同,不相为谋。”

22

道听途说

解释:道、途:路。

路上听来的,又在路上传说的话。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出处:《论语·阳货》:“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23

恶衣恶食

解释:恶:粗劣的。

指粗劣的衣服和食物。形容生活俭朴。

出处:《论语·里仁》:“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24

耳顺之年

解释: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指六十岁的代称。

出处:《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5

发愤忘食

解释:努力学习或工作,连吃饭都忘了。形容十分勤奋。

出处:《论语·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26

犯上作乱

解释:犯:干犯。

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

出处:《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27

肥马轻裘

解释:裘:皮衣。

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形容阔绰。

出处:《论语·雍也》:“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28

斐然成章

解释:斐、章:文采。

形容文章富有文采,很值得看。

出处:《论语·公冶长》:“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载之。”

29

分崩离析

解释:崩:倒塌;析:分开。

崩塌解体,四分五裂。形容国家或集团瓦解。

出处:《论语·季氏》:“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30

父母之邦

解释:指祖国。

出处:《论语·微子》:“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31

刚毅木讷

解释:刚:坚强;毅:果决;木:质朴;讷:说话迟钝,此处指言语谨慎。

孔子称颂人的四种品质。

出处:《论语·子路》:“刚、毅、木、讷,近仁。”

32

割鸡焉用牛刀

解释:杀只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气力。

出处:《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33

各不相谋

解释:谋:商量,计义。

各自按照自己的意思办事,不互相商量。

出处:《论语·卫灵公》:“道不同,不相为谋。”

34

恭而有礼

解释:恭:恭敬;礼:礼节。

恭敬又有礼节。

出处:《论语·颜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35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解释:器:工具。

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锋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出处:《论语·卫灵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36

攻乎异端

解释:指钻研和实行儒家以外的主张,也指斥责异端。

出处:《论语·为政》:“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37

过犹不及

解释:过:过分;犹:象;不及:达不到。

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

出处:《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38

怪力乱神

解释:指关于怪异、勇力、叛乱、鬼神之事。

出处:《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

39

后生可畏

解释:后生:年轻人,后辈;畏:敬畏。

年轻人是可敬畏的。形容青年人能超过前辈。

出处:《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40

患得患失

解释:患:忧患,担心。

担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担心失掉。形容对个人得失看得很重。

出处:《论语·阳货》:“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41

诲人不倦

解释:诲:教导。

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出处:《论语·述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42

不念旧恶

解释:念:记在心上。

不计较过去的怨仇。

出处:《论语·公冶长》:“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43

见义勇为

解释:义:应该。

见到应该做的事情就去做。

出处:《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

44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解释:欲:希望;勿:不要;施:施加。

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出处:《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5

既往不咎

解释:咎:责怪。

原指已经做完或做过的事,就不必再责怪了。现指对以往的过错不再责备。

出处:《论语·八佾》:“成事不说,逐事不谏,既往不咎。”

46

见贤思齐

解释:贤:德才兼备的人;齐:相等。

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赶上他。

出处:《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7

尽善尽美

解释:极其完善,极其美好。指完美到没有一点缺点。

出处:《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48

敬而远之

解释:表面上表示尊敬,实际上不愿接近。也用作不愿接近某人的讽刺话。

出处:《论语·雍也》:“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

49

举一反三

解释:反:类推。

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

出处:《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50

侃侃訚訚

解释:形容和悦而从容不迫地谈话。

出处:《论语·乡党》:“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

51

空空如也

解释:空空:诚恳,虚心。

原形容诚恳、虚心的样子。现形容一无所有。

出处:《论语·子罕》:“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52

巧言令色

解释:巧言:花言巧语;令色:讨好的表情。

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

出处:《论语·学而》:“巧言令色,鲜矣仁。”

53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解释:乐:喜爱,爱好。

有人喜爱山,有人喜爱水。比喻各人的爱好不同。

出处:《论语·雍也》:“知者乐山,仁者乐水。”

54

乐以忘忧

解释:由于快乐而忘记了忧愁。形容非常快乐。

出处:《论语·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55

乐在其中

解释:喜欢做某事,并在其中获得乐趣。

出处:《论语·述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56

良师益友

解释:良,好;益,有帮助。

使人得到教益和帮助的好老师和好朋友。

出处:《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季氏》“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57

苗而不秀

解释:苗:指庄稼出苗;秀:庄稼吐穗开花。

指庄稼出了苗而没有抽穗。比喻人有好的资质,却没有成就。

出处:《论语·子罕》:“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58

敏而好学

解释:敏:聪明;好:喜好。

天资聪明而又好学。

出处:《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59

敏于事,慎于言

解释:敏:奋勉,慎:小心。

办事勤勉,说话谨慎。

出处:《论语·学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60

鸣鼓而攻之

解释:比喻宣布罪状,遣责或声讨。

出处:《论语·先进》:“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61

名正言顺

解释:名:名分,名义;顺:合理、顺当。

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后多指做某事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

出处:《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62

内省不疚

解释:指自我反省,内心并不感到惭愧不安,即没有做有愧于心的事。

出处:《论语·颜渊》:“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63

能近取譬

解释:能就自身打比方。比喻能推己及人,替别人着想。

出处:《论语·雍也》:“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64

以文会友

解释:指通过文字来结交朋友。

出处:《论语·颜渊》:“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人。”

65

匹夫不可夺志

解释:比喻即使对一个普通的人,也不能随意改变他的志向,也指意志坚定,不可动摇。

出处:《论语·子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66

披发左衽

解释:左衽:衣襟向左掩。

披头散发,衣襟左开,借指异族入侵为主。

出处:《论语·宪问》:“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67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解释:虑:考虑;忧:忧愁。

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出现眼前的忧患。表示看事做事应该有远大的眼光,周密的考虑。

出处:《论语·卫灵公》:“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68

任重道远

解释:任:负担;道:路途。

担子很重,路很远,形容责任重大。

出处:《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69

非礼勿视

解释:不合乎礼的事不看。

出处:《论语·颜渊》:“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70

三十而立

解释:指人在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

出处:《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71

三月不知肉味

解释:很长时间感受不到肉味的鲜美。比喻集中注意力于某一事物而忘记了其它事情。也借用来形容几个月不吃肉。

出处:《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72

杀身成仁

解释:成:成全;仁:仁爱,儒家道德的最高标准。

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后泛指为了维护正义事业而舍弃自己的生命。

出处:《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73

色厉内荏

解释:色:神色,样子;厉:凶猛;荏:软弱。

外表强硬,内心虚弱。

出处:《论语·阳货》:“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穿窬之盗也与。”

74

三思而后行

解释:三:再三,表示多次。

指经过反复考虑,然后再去做。

出处:《论语·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75

生荣死哀

解释:活着受人尊敬,死了使人哀痛。用以赞誉受人崇敬的死者。

出处:《论语·子张》:“其生也荣,其死也哀。”

76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解释:旧时指人的生死等一切遭际皆由天命决定。常用作事势所至,人力不可挽回之意。

出处:《论语·颜渊》:“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77

升堂入室

解释:古代宫室,前为堂,后为室。比喻学识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达到很高的成就。

出处:《论语·先进》:“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78

手足无措

解释:措:安放。

手脚不知放到哪儿好。形容举动慌张,或无法应付。

出处:《论语·子路》:“刑罚不中,无所措手足。”

79

是可忍,孰不可忍

解释:是:这个;孰:那个。

原意是这样的事儿他都忍心干得出来,还有什么事儿干不出来呢。现指绝不能容忍。

出处:《论语·八佾》:“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80

食无求饱

解释:饮食不要求饱。指饮食要节制。

出处:《论语·学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81

逝者如斯

解释:用以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

出处:《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82

述而不作

解释:述:阐述前人学说;作:创作。

指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创作。

出处:《论语·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83

死而后已

解释:已:停止。死了以后才罢手。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

出处:《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84

驷不及舌

解释:驷:古时由四匹马拉的车;舌:指说的话。

一句话说出口,四匹马拉的车也追不回。比喻一句话说出来,再也无法收回。

出处:《论语·颜渊》:“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85

四海之内皆兄弟

解释:世界各国的人民都象兄弟一样。

出处:《论语·颜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86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解释:四体:指人的两手两足;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麦、菽。

指不参加劳动,不能辨别五谷。形容脱离生产劳动,缺乏实用的生活知识。

出处:《论语·微子》:“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87

中庸之道

解释: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出处:《论语·庸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88

温故知新

解释:温:温习;故:旧的。

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的经验,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出处:《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89

文质彬彬

解释:文:文采;质:实质;彬彬:形容配合适当。

原形容人既有文采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出处:《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90

无为而治

解释:无为:无所作为;治:治理。

自己无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后泛指以德化民。

出处:《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91

小德出入

解释:小德:小节;出入:偏离标准。

指不必严格要求的一些小节。

出处:《论语·子张》:“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92

血气方刚

解释:血气:精力;方:正;刚:强劲。

形容(年轻)人精力正旺盛。

出处:《论语·季氏》:“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93

学而优则仕

解释:优:有余力。

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后指学习成绩优秀然后提拔当官。

出处:《论语·子张》:“子夏日:‘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94

朽木不可雕

解释:腐烂的木头无法雕刻。比喻人不可造就或局势败坏无法逆转。

出处:《论语·公冶长》:“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95

循循善诱

解释:循循:有次序的样子;善:善于;诱:引导。

指善于一步一步地引导别人进行学习。

出处:《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96

言必信,行必果

解释:信:守信用;果:果断,坚决。

说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办到。

出处:《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97

言必有中

解释:中:正对上。

指一说话就能说到点子上。

出处:《论语·先进》:“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98

言不及义

解释:及:涉及;义:正经的道理。

指净说些无聊的话,没有一句正经的。

出处:《论语·卫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99

言而有信

解释:说话靠得住,有信用。

出处:《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100

一言以蔽之

解释:蔽:遮,引伸为概括。

用一句话来概括。

出处:《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来源:微信公众号:“诗词享读”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出错率最高的150个成语

出错率最高的150个成语

遍体鳞伤

形容伤势非常重。已包含“浑身”的意思,不能再说“浑身遍体鳞伤”。误例:他被敌人抓住后,浑身被打得遍体鳞伤。

别无长物

原指生活俭朴,现形容贫穷。不能理解成“自己没有什么长处”。误例:他谦虚地说:“我既不擅长唱歌,也不喜欢运动;除了画画,就别无长物了。”

不耻下问

不可用于与自己相当和比自己高明的人。误例:在学校上课要认真听讲,有疑难要不耻下问,老师一定会耐心解答。

不负众望

没辜负大家的期望,褒义。

“不孚众望”不能使大家信服,未符合大家的期望。贬义。这两个成语常被混用。

误例:这次选举,本来他是最有希望的,但由于他近来的所作所为不负众望,结果落选了。

不胫而走

消息传得很快。与“不翼而飞”表示东西丢失不同。误例:汉代陵寝的一些石雕经历了千年的风雨洗礼,多数都已损坏,有些甚至不胫而走,最终出现在国外的文物拍卖市场上。

不可开交

无法摆脱或结束。前面加“忙得”“打得”等。误例:兄弟俩原来关系亲密,好得不可开交,但是自从弟弟结了婚,不知怎么,两兄弟渐渐形同路人。

不可收拾

无可挽救,不可救药。有人将此词与“一发而不可收”揉到一起用,变褒为贬。一发而不可收,形容对发生的气势难以控制。误例:自2001年全国书画大展上获奖以后,这位年轻画家由专攻传统国画转而大搞新技法创新,佳作频出,一发而不可收拾。

不可理喻

不能用道理使之明白,形容态度蛮横或愚昧无知。容易误解为不可理解。误例:这些办事的规矩,在我们看来早已习惯成自然了,可对那些初到中国的外国朋友来说简直是不可理喻的。

不瘟不火

指的是表演既不沉闷也不过火。这是一个赞扬演员演技好的褒义词。常被误用表示商品销售不够火爆。误例:离6月1日“限塑令”执行的日子越来越近,省城多家超市也早已推出了环保袋。但记者近日采访时发现,超市的环保袋销售一直不瘟不火。

不以为然

不认为是对的,含有认为不是、不对的否定的意思。易与“不以为意”混淆。误例:有些人对于闯红灯总是不以为然,认为只要不与汽车撞上,总会没事的。

不足为训

指不值得作为准则或典范。不能理解为“不值得作为教训”。误例:1.这样的小错误对于整个项目的要求来说是无伤大雅、不足为训的,我们决不能只纠缠于细枝末节而忘了根本的目标。2.一个人犯点错误,是难免的,是不足为训的。

不刊之论

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形容言论确当,无懈可击。不能理解为“不能刊登、发表”。(刊:古代指消除错字。)误例:这篇文章内容粗俗,只有华丽的辞藻,竟然在报刊上发表,简直是不刊之论。

不赞一词

原指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现也指一言不发。不能理解为“不说一句赞成的话”。误例:我对任何邪教组织的言论不赞一词。

不绝如缕

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不能误认为“连续不断”。误例:大街上,商场里,到处是游玩购物的人,熙熙攘攘,不绝如缕。

惨淡经营

表示为某事非常劳苦,形容苦费心思于谋划并从事某项事情或事业。词中的“惨淡”很容易被误解为“萧条、不景气”,错认为是经营艰难,生意清淡。误例:去年美国国内航班,平均每天有一万件行李丢失,航空公司对此的解释是,惨淡经营,人手不足。

沧海桑田

比喻世事变化很大。易望文生义,误解为“大海和农田”。误例:我们在飞机上俯瞰着祖国的沧海桑田,不由得被眼前的美丽景色所陶醉。

侧目而视

形容拘谨畏惧的样子。易误解为“不屑正眼相看,瞧不起人”。误例:有些人工作中刚取得一点儿成绩就对别人侧目而视,骄傲自满。

参差不齐

长短高低大小水平不一致,不用于时间等。误例:一个测试下来,有人轻松跑完了全程,有人勉强完成,有人却没跑下来。面对着这参差不齐的成绩,毛教练一筹莫展。

曾几何时

指时间过去没有多久。易误解为“在很久以前”或“过了很长时间”。误例:有人对歪风邪气深恶痛绝,可是轮到自己身处其中,也便随风而走。他们忘了,曾几何时,自己对这些现象又是何等咬牙切齿。

差强人意

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常被人理解为“不能使人满意”或“强人所难”。误例:1.他们差强人意的服务质量,不仅给社区居民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而且有损职能部门在公众中的形象。2.整个赛季下来,罗本只有2个进球6次助攻,对于他这样的世界级边锋来说,实在是差强人意。3. 我本来就对那里的情况不熟悉,你却硬要派我去,这不是差强人意吗?

长此以往

长期这样下去。多用于不好的结果。误例:新学期伊始,教师要引导高一新生听好课、做好笔记、完成好课后作业,长此以往,定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处心积虑

千方百计地盘算。贬义。【殚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思。褒义。两个成语容易混淆。误例:为了救活这家濒临倒闭的工厂,新上任的厂领导积极开展市场调查,狠抓产品质量和开发,真可谓处心积虑。

蠢蠢欲动

指敌人准备进行攻击或坏人策划破坏活动。贬义词,不能理解为“跃跃欲试”。误例:秋季校运会即将举行,同学们一个个摩拳擦掌,蠢蠢欲动,决心为班级争光。

粗茶淡饭

指生活俭朴或自谦食物简单。不可以此说生活不好。误例:他在地主家当长工的时候,吃的是粗茶淡饭,住的是猪棚狗窝,干的是牛马活儿,受尽了剥削和。

大方之家

泛指见识广博或学有专长的人。不能望文生义理解成“出手大方、阔绰的人”。误例:告别时,他非要送我几件高档衣料不可,真是大方之家。

大快人心

指坏人坏事受到惩罚或打击,使大家非常痛快。不能用于“一般的好事”。误例:最近,老王的女儿考上了公务员,儿子考上了大学,下岗的妻子也找到了工作。老王乐得合不拢嘴:这真是大快人心啊!

当之无愧

指当得起某种光荣称号或荣誉,毫无愧色。多作敬词赞语,表示对人的赞扬,只能用于对方。误例:在这方面,我是当之无愧的泰山北斗。

鼎力相助

大力相助。是敬辞,表示请托或感谢时用。即用于有求于对方或感谢对方,不可用于自己,否则太不谦虚。误例:老排长,还说什么呢,过去没有你的搭救哪有我今天?现在你经济上有困难,我一定鼎力相助。

豆蔻年华

女子十三四岁。指其他年龄或性别皆错。误例:我们这些十七八岁的中学生,正值豆蔻年华,要努力学习才是。

耳提面命

表示长辈的谆谆教导。不用于同辈之间,不用贬义。误例:最真诚的朋友,能经常对你耳提面命,使你在工作中少犯许多错误。

耳闻目睹

不能代替耳濡目染。误例:在这样一个音乐世家,她耳闻目睹,历久渐染,也深深爱上了音乐。

翻云覆雨

比喻反复无常或玩弄手段。不能表示有气势。误例:巨额买进,天价卖出,这种翻云覆雨的大手笔体现出一个有实力、有气魄的投资家的远见卓识和经营魄力。

风声鹤唳

惊慌疑惧,常与“草木皆兵”连用。有人错用此词形容战斗激烈。误例:手机生产厂家瞄准学生用户,纷纷推出新产品,大搞促销活动,一时间手机市场杀得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凤毛麟角

比喻稀少而可贵的人或事物。褒义词,不能仅仅理解为“很少”的意思。误例:这次物理考试,大家的成绩都很好,不及格的只是凤毛麟角。

改头换面

只改形式,不换内容。含贬义。误例:我们的杂志内容显得有点落伍,不改头换面就无法吸引新一代的“新新人类”。

改弦更张

比喻改革制度或变更方法。不是什么改变都叫“改弦更张”。误例:惯犯常常一行失手,就转而“开发”新领域,改弦更张,卷土重来。

改弦易辙

比喻改变方法或态度。以上两词都不代替“改邪归正”。误例:经过社区的教育,万里泊终于完成了社区矫正,他决心改弦易辙,重新做人。

功败垂成

失败于即将成功之时,有惋惜之意。“垂”有接近的意思。不可理解为“成功与失败的分别”。误例:新产品的试验已到了关键时刻,大家做好增压准备,功败垂成就在此一举了。

鬼斧神工

形容建筑、雕塑等技艺的精巧。常被误用来形容自然景物。误例:三峡蓄水以后,虽然很多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观被淹没了,但高峡出平湖的壮美更是激动人心的。

国色天香

原是赞美牡丹的话,后常用来称赞美女。不用于其它花卉。误例:一年一度的花市又到了,各种花卉,争奇斗妍,国色天香,美不胜收。

汗牛充栋

形容书籍多。只能用来形容书籍很多,不能用来形容其它的事物多。误例:1.古人中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2. 最近几年,各种各样的电脑学习班越来越多,简直到了汗牛充栋的程度。

呼之欲出

1.形容人像等画得逼真,似乎叫他一声他就会从画里走出来,泛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描写十分生动。2.指某事即将揭晓或出现。

花容月貌

如花似月的容貌。形容女子美貌。是名词性短语,不能受副词“更加”修饰,易造成语法错误。误例:想用化妆品使自己更加花容月貌,谁知脸上却长出一大片小痘痘。

涣然冰释

形容疑虑、误会、隔阂等完全消除。不能用来描写冰雪融化。误例:1.春节刚过,北海公园就涣然冰释,让喜欢滑冰的人大失所望。2. 并不是所有烦恼只需哈哈一笑便能涣然冰释,笑只不过是改变情绪的一种方法。

魂牵梦萦

形容思念情切。易与“梦寐以求——做梦的时候都在追求,形容迫切地期望着”混淆。误例:现代社会竞争激烈,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是很多人魂牵梦萦的事。

火中取栗

比喻冒险为别人出力而不知上当。有人误用为“取利”之意。误例:今年初上海鲜牛奶市场燃起竞相降价的烽火,销售价格甚至低于成本,这对消费者来说倒正好可以火中取栗。

济济一堂

许多有才能的人聚集在一起。不是只要是“很多人在一起”就可以用。误例:在繁华的商业大街上,观光购物的人济济一堂,笑容满面。

间不容发

比喻与灾祸相距极近或情势危急到极点。不是“形容距离小”。误例:近段时间,“超级女生”在全国巡回演出,每到一处,那场面人山人海,摩肩接踵,真可以用间不容发来形容。

见仁见智

意见不统一。使用中要注意防止前后矛盾。误例:你的一番话固然不乏见仁见智之处,但从全局的高度来看,我们仍然要坚定不移地执行既定方针,而不是像你说的那样改弦易辙。

见异思迁

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不表示选择时犹豫不定。误例:最让我头疼的是,爸爸妈妈都说要我自己拿主意报志愿,可我一看到一个个学校的介绍就见异思迁,举棋不定了。

江河日下

比喻事物日趋衰落,情况一天不如一天。不能理解为“水流一天天在减少”。误例:近几年,黄河、岷江的部分河段多次出现断流现象,面对这江河日下的情况,人们开始冷静地思考环保问题。

津津乐道

很感兴趣地谈论。已经含有“谈论”的意思,不能说“津津乐道地谈论”。误例:看了火箭队和湖人队精彩的比赛,几个NBA球迷正在津津乐道地谈论着巨星姚明的突出表现。

噤若寒蝉

比喻不敢作声。强调人不说话的原因是因为害怕。常误用来形容安静,或是默不作声、闭口不言等意思。误例:所向披靡的林丹,已经用他手中的球拍,用最有效的方式,让所有质疑他的人噤若寒蝉!

久假不归

假:借。长期借去,不归还。不能理解为“长期请假而不回来”。误例:人事处通知,对那些久假不归的同志要查明情况,对其中的无故旷工者要严肃处理。

九牛一毛

比喻极大数量中极微小的数量。强调“微不足道,不值一提”的意思,与“杯水车薪,强调数量太少无济于事”容易混淆。误例:1.他请客没问题,这点儿钱对他来说就是杯水车薪。2.治疗费用需要十多万元,可是他手里只有大家捐助的五千多元,简直就是九牛一毛。

慷慨解囊

形容豪爽大方地帮助别人。不能用于自己消费。误例:面对2012年中国春节,日本各个行业都卯足了劲……以吸引中国游客慷慨解囊。

空谷足音

比喻难得的音信、言论和事物。此成语容易望文生义。误例:此时已是午夜时分,周丽穿着高根鞋,独自走在深巷中,周围悄然无声,只有空谷足音和自己的心跳声,虽说是自己平时最熟悉的路,但她心中还是有几分恐惧。

空穴来风

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常被误解为“凭空捏造,毫无根据”(《现汉》已认可)。误例:我们有些同志就是喜欢捕风捉影,竟然说我们老厂长行贿受贿,这不是空穴来风吗?

苦心孤诣

苦心钻研或经营,达到了很高造诣。常误当作苦口婆心。误例:为了留下张总工程师,单位领导苦心孤诣,再三劝阻,最终还是没能挽留住。

旷日持久

多费时日,拖得很久。不能理解为坚持很长时间。误例:学好语言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有经过旷日持久的努力才能提高语言运用水平。

良莠不齐

比喻好人坏人都有,混杂在一起。多指人的品质,不表示水平能力、产品质量或学生成绩等参差不齐。误例:1.张老师针对班上同学良莠不齐的现状,讲课时注意分层指导。2.市场上各种营养补品良莠不齐,一些含有激素的产品,会引起人体不适,危害健康。

励精图治

形容振奋精神,力求把国家和地方治理好。主要指精心治理国家,适用对象极为有限。误例:我国历史学家励精图治,为我们留下了众多的历史著作。

马革裹尸

指英勇杀敌,战死疆场。常被误解为“死得很惨,死后连埋葬的棺材和地方都没有”。误例:那个时候,张大爷穷困潦倒,衣食无着,十分令人痛心,到头来只落得马革裹尸的结局。

美轮美奂

形容房屋建筑高大华丽。媒体多误用来形容一切美好的事物。误例:1.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艺术价值极高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美轮美奂。2.在新开张的商场里,琳琅满目的化妆品,美轮美奂的时装,五彩缤纷的饰物,真令人目不暇接。

面目全非

事物的样子变得很厉害。贬义,指变得很糟,不可用于褒义指变化之大。误例:20年阔别,今朝又回。20年的社会变迁,剥去了小城寒伧的外衣,记忆中的破屋残垣早已面目全非,取而代之的是鳞次栉比的高楼。

明日黄花

比喻过时的事物或消息。不是指未来的东西。误例:李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你们是明日黄花,是祖国的未来,一定要努力呀!”

漠不关心

(对人或事物)感情冷漠,态度冷淡,毫不关心。不能跟宾语。误例:我们有些官员两眼盯住自己腰包的胀鼓,却漠不关心百姓疾苦,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顿时变成了为人民币服务!

目无全牛

比喻技术熟练到了得心应手的境地。不能理解为“没有全局观念或看不到整体”。不能误用作贬义词。误例:各部门都要有全局观念,那种目无全牛而忽视整体利益的做法是错误的。

难言之隐

难以说出来的苦衷。不能用来修饰“苦衷”,否则就会造成句意的重复。误例:你看他双眉紧锁,沉默不语,恐怕真是有什么难言之隐的苦衷。

年富力强

包含两方面的意义,一是年轻,二是力壮。不能只断取“力强”的意义,而忽视了“年富”的意义。误例:我叔叔退休后,还呆在厂里帮助大家干一些重活,大家都称他年富力强。

拍手称快

多指正义得到伸张或事情的结局使人感到满意。不能直接用于那些欢快的场面。误例:文艺演出现场,身着盛装的表演者光着脚,微笑着,一边跳着傣族舞,一边向人们泼水致意,在场群众纷纷拍手称快。

抛砖引玉

比喻用不成熟的、肤浅的意见,引出成熟的、高明的意见。常用作谦词,只能用于自己,不能用于别人。误例:1.就先请李校长发言,借以抛砖引玉,然后大家畅所欲言吧。2.老张对王勇贵的现身说法很满意,认为他的话的确是抛砖引玉,有先见之明。

蓬荜生辉

使自己的破屋生辉不胜荣幸。是个谦词,用反了当有骂人之嫌。误例:您刚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显单调,建议您挂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蓬筚生辉。

评头论足

比喻在小节上过分挑剔。含贬义,不能作中性的“评议”理解。误例:鄙人的画展今日展出于此,一则算作个人的总结,二则是请各位专家评头品足,多多指点,借此提高。

萍水相逢

比喻不相识的人偶然相遇。易误解为“不期而遇”的意思,而忽略了主体是“互不相识的人”。误例:几年前,我们在清华园里相识;今天,我们又在异地萍水相逢。

期期艾艾

形容口吃。不能理解为懦弱犹豫等。误例:你这个人就是不果断,遇事总是期期艾艾,举棋不定,这可是要误大事的。

巧夺天工

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精巧。不能用于“自然本身”。误例:翘首西望,海面托着的就是披着银发的苍山。苍山如屏,洱海如镜,真是巧夺天工。

青出于蓝胜于蓝

指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用指别的超过不可以。误例:我国西部地区如能用好政策,更新观念,大胆创新,那么迅速赶上沿海发达地区,甚至青出于蓝胜于蓝,是完全可能的。

罄竹难书

比喻罪恶之多,难以写尽。必须是罪行、劣迹、错误之类的事实,含有明显的贬抑色彩,而且如果是具体的东西数量再大也不能使用“罄竹难书”。误例:1.雷锋一生很短暂,但所做的好事却极多,简直罄竹难书。2 .甲骨文上刻个字不容易,罄竹难书的公文重得累死人不偿命……

求全责备

是指苛责别人,要求完美无缺。后面不能带宾语。误例:我们每一个人都不能求全责备别人,更不能抓住某人的一个缺点而不及其余,而是要客观地、全面地肯定一个人的大节和主流。

忍俊不禁

忍不住笑。此成语易用成“忍俊不禁地笑了”而造成成语与句子重复。误例:看到他这种滑稽的表情,坐在身旁的一名外国记者忍俊不禁扑地一声笑了起来。

日理万机

指古代帝王或国家领导人每天忙于处理繁多的政务。该词词义较重,不能用在普通人身上,否则就犯了“大词小用”的毛病。误例:王老师勤勤恳恳,日理万机,在教坛上默默奉献了30年。

如履薄冰

强调主观心态之谨慎小心,而非客观情况之危急。误例:眼下大型运油车只有三只车轮在桥面上,桥沿已经不堪重负,正在缓慢变形,大卡车如履薄冰,时刻都有掉下江中的危险。

三长两短

指意外的灾祸或事故,也特指死亡,程度很重。不能泛指意外情况。误例:考前每个考生都应充分做好复习准备,否则,上了考场哪怕有个三长两短,都会影响正常水平的发挥。

三人成虎

城市本无虎,传言有虎的人多了,就信以为真。比喻谣言或讹传一再重复,即能蛊惑人心。多误解为团结合作力量大。误例:1.在最困难的3号巷道,几名员齐心协力,三人成虎,终于排空了积水。2.你应该和朋友合作搞这个课题,要知道三人成虎,众志成城。

赏心悦目

主语是人。如果主语是物,要说“令人赏心悦目”。误例:节日的北京,绿草茵茵,鲜花处处,真是美不胜收、赏心悦目。

深居简出

指常呆在家里,很少出门。不能理解为“简简单单出门”。误例:看妈妈出个门还打扮半天,真麻烦——让她深居简出还挺不容易!

莘莘学子

表示众多的学生,不能指具体一个或几个。如果前加上“一位”“每一个”“几个”等这些限定,就犯了逻辑上的错误。误例:1.作为一名莘莘学子,我一定要好好学习。2.每一位莘莘学子都应当为中华崛起而读书。3.教室里坐着几个莘莘学子。

身临其境

指亲身到了那个境地。常误用为代替“设身处地——指替别人的处境着想”。误例:只要你能身临其境地为我想一想,你就会同情我的处境,不会对我那样求全责备了。

生灵涂炭

形容广大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易用成“人民生灵涂炭”,造成语义重复。误例: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战争使我国人民生灵涂炭。

石破天惊

比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不能用于“惊人的消息或变化”。误例:改革开放的成果越来越令人瞩目,许多来中国的人都有感于二十几年来中国发生的石破天惊的变化。

始作俑者

贬义词,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某种恶劣风气的创始人。常被误解为中性词,当“第一个做某事的人”的意思来用。误例:1.在这个厂里,他是敢于摔了铁饭碗,而干个体的始作俑者,在他之后,不少人或辞职,或停职,投入到下海的潮流中。2.他是这种新文学体裁的始作俑者,应当在当代文学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事倍功半

花费的气力大,收到的成效小。与【事半功倍】意思相反。误例:尽管计算机是高科技工具,但拥有它并不意味着工作都可以事倍功半。

水落石出

事情的真相已经弄清,不表示追求正确答案或道理。误例:最后一道题看起来似乎无从下手,不过还好,时间宽裕,我决心弄个水落石出。

首当其冲

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常被误解为“首先、第一个”。误例:1.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展开潜艇战,于是使用水声设备来寻找潜艇,成了同盟国要解决的首当其冲的问题。2. 洪峰即将到来,迅速转移泄洪区所有群众是首当其冲的任务。

首屈一指

数第一。【屈指可数】为数不多。两个成语易误用。误例:若论外事办的英语水平,王力可是屈指可数啊。

首鼠两端

形容迟疑不决,瞻前顾后。常误解为言行前后不一致。误例:对于笔记本电脑中为何使用台式机CPU的问题,制造商先是说是历史问题,而今又改口说是消费者买了“水货”,这种首鼠两端的做法实在叫人难以接受。

司空见惯

形容经常看到的事物,不足为奇。是不及物动词,可以说“对……司空见惯”,后面不能直接带宾语,否则会造成语法错误。误例:我们都司空见惯了那种“违者罚款”的告示牌。

耸人听闻

故意夸张使人震惊,强调主观目的。【骇人听闻】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使人听了吃惊,强调客观效果。两词经常被混用。误例:两个持枪歹徒冲进耶鲁大学校园,向往来师生疯狂扫射,制造了又一起耸人听闻的血案。

弹冠相庆

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其他人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后指坏人得意的样子。多用作贬义。常被误解为中性的互相庆贺。误例:园丁康居工程,确实抓到了点子上,消息一传出,广大教师奔走相告,弹冠相庆,称赞为他们办了实事。

叹为观止

赞叹所见事物尽善尽美,好到了极点。主语是人。如果主语是物,要说“令人叹为观止”。误例:世贸大楼废址已成为纽约新的旅游景点,断壁残垣,触目惊心,叹为观止。

投桃报李

报答他人的好处,除非特意幽默,不表示报复。误例:如果两家对过去的事念念不忘,你攻我伐,投桃报李,冤冤相报的日子何时才是个尽头呢?

万人空巷

家家户户的人都从住处出来,集中到某一个地方去。形容盛大集会或新奇事物哄动一时的情景。常被误用为指人们都待在家里,巷子里静悄悄的,空无一人。误例:电视连续剧《西游记》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

望尘莫及

比喻远远地落后。【鞭长莫及】指力量达不到。两个成语不能混用。误例:各地的分公司常常觉得天高皇帝远,总部望尘莫及,经常自作主张,各自为政。

望其项背

能够望见别人的颈的后部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形式):难以~。有人用“只能望其项背”来表示“赶不上”,是错误的。误例:1.成都五牛俱乐部一二三线球队请的主教练及外援都是清一色的德国人,其雄厚财力令其他甲B球队望其项背。2.在基因测序领域,只有中美日等国掌握了先进的技术,多数国家只能望其项背。

妄自菲薄

过分地看轻自己。后面不能跟宾语,也不能表示“看轻他人”。误例:1.我们不要妄自菲薄自己的成绩,也不要轻易满足自己的成绩,而应当正确地对待自己。2. 他喜欢妄自菲薄别人,在班里很孤立,大家都认为他是一个自负的人。

危言危行

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不能理解为“危险的言论和行动”。误例:美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危言危行,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文不加点

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下笔成章。常被误解为“写文章不加标点”。误例:古代的文学作品多是文不加点,让人不能卒读。

无可厚非

不可以过分指责。与“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批评指责的”程度不同。误例:明星做广告本无可厚非,但面对广告中“真实的谎言”,是否也该想一想每一位注视着你的观众呢?

无所不为

没有不干的事情。指什么坏事都干。常被误解为褒义词“什么都敢做”的意思。误例:这些年轻的科学家以无所不为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无所不至

什么坏事都干。与“无微不至”有天壤之别。误例:经过了一个学期的分别,妈妈见我回来高兴得不得了,又是做好吃的又是带我买衣服,关爱殷殷,无所不至。

无微不至

形容关怀、照顾得非常细心周到。只用来形容人,也不能误解为“细致”的意思。误例:这部小说的构思既精巧又严密,真是无微不至。

洗心革面

比喻坏人物彻底悔改。其主体是人,不能是物,同时要注意人物身份,不能用在如学生等人身上,造成轻重失度。误例:1.本刊将洗心革面,继续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决心向文学刊物的高层次、高水平攀登。2.在老师的教育下,小明终于认识到上网的危害,决心洗心革面,重新做人。

细大不捐

小的大的都不抛弃。形容包罗一切,没有选择。不能理解为“一点东西也不捐出”。误例:当人们纷纷向灾区人民捐款捐物时,你却细大不捐,这样做,你不感到羞愧么?

下里巴人

原指战国时代楚国民间流行的一种歌曲。比喻通俗的文学艺术。不能理解为“普通的乡下人”。误例:1.有些人瞧不起民间剪纸,认为这只是下里巴人创造的玩意儿,没有艺术价值,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2.一些人对中国的茶有偏见,以为茶只是下里巴人解渴的东西,档次不如进口饮料。

相濡以沫

在危难的处境中互相救助。不能指一般情况下的互相帮助。误例:周礼的家是个四代同堂的小康家庭,一家人相濡以沫,幸福和睦,被居委会评为五好家庭。

相提并论

把不同的人或事物混在一起谈论。不可指同一人、物,不可混同“同日而语”。误例:当年穷山沟沟里的小放羊娃,如今已是集团董事长,今昔之别,简直不可相提并论。

心悦诚服

表示真心实意地服从或佩服。不能理解为“心情舒畅愉悦”之意。误例:他听着风顶树梢,听着小鸟欢噪,心悦诚服,不原离开这个地方了。

信手拈来

形容词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不必多寻思,就能写出来。后面不可以跟宾语。误例: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信手拈来前人的成果入词,达到了天衣无缝的境地,真是化典入词的范例。

休戚相关

忧喜福祸相关联。与“息息相关——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不同。误例:1.生活中的人都不是孤立的,都和整个社会休戚相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2. 必须抓好商品质量,商品质量与人民的生命财产利益休戚相关。

休戚与共

同甘共苦。同“休戚相关”“息息相关”常混淆。误例:任何一个人的生活都不是孤立的,都和社会休戚与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虚怀若谷

形容非常谦虚,表示对人的敬意。是个敬辞,只能对别人,不能用在自己身上。误例:我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做到了海纳百川、虚怀若谷。

虚与委蛇

对人虚情假意,敷衍应酬。不能理解为巧妙应变或细述委曲。误例:在接待外宾的大型活动中,敏锐果断的判断和虚与委蛇地应变显得格外重要。

栩栩如生

形象逼真,宛如活的。一定是指“并非活的”。误例:李丽上过王老师一节课,就能将其讲课的动作、神态模仿得栩栩如生。

阳春白雪

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与“下里巴人”意思相反。含贬义,易错误理解为褒义。误例:《春天的故事》曲词优美,为群众喜闻乐见,真不愧为阳春白雪。

一蹴而就

一步就成功,不要误解为一气呵成。误例:毛书法家大笔一挥,运腕挥毫,笔走龙蛇,只见兔起鹘落,作品一蹴而就。

一言九鼎

形容一句话能起到重大作用,即形容说话有份量。不能表示守信用,也不能用于自己。误例:兄弟,你别不信我,我可是一言九鼎,说话算数的。

亦步亦趋

比喻自己没有主张,或为了讨好,事事都顺从别人,跟着人家走。含贬义,易误用为中性词,理解为“追随”“跟随”之意。误例:正视先进国家的先进技术,亦步亦趋,博采众长,为的是发展自己。

溢美之词

过分赞美的言词。常误用于褒义场合。误例:首映式结束,导演激动地说,观众对这部电影的摄影创意的溢美之词,给了我们极大的肯定和鼓舞,我们一定拍出更好的电影以飨观众。

因人成事

依靠别人把事情办好。只能表贬义或自谦。误例:张先生做这个项目能知己知彼,因人成事,完成得很漂亮。

应有尽有

应该有的都有。不“应该有的”就不能“尽有”。误例:盗版出版物装了三卡车,从盗版书籍到盗版软件,真是应有尽有。

应运而生

顺应适当时机出现。不能用于消极事物。误例:改革开放带来了许多新鲜事物,同时一些不良现象也应运而生。

雨后春笋

比喻新事物大量涌现。是一个褒义词,使用时要注意与语境相符。误例:几乎所有造假者都是这样,随便找几间房子、拉上几个人就开始生产,于是大量的垃圾食品厂就雨后春笋地冒出来了。

语重心长

言辞诚恳,情意深长。【意味深长】话语含蓄,带有深意。两个成语容易混淆。误例:1.邻居大妈一番语重心长的话耐人寻味,她是批评我们家晚上总是出声影响他们休息吗?2.张老师意味深长的话拨动了纤熙的心弦,是啊,张老师为自己倾注了多少心血啊,自己怎能再一直糊涂下去呢?

有口皆碑

比喻对突出的好人好事一致颂扬。此成语为褒义词,易犯“褒词贬用”的错误。误例:1.侵华日军在南京疯狂中国平民,这是有口皆碑的铁的事实,任何狡辩都改变不了。2.少数同学那次上物理课的恶作剧是有口皆碑的事实,全班同学谁能忘呢?

责无旁贷

不能说“责无旁贷的责任”。误例:我是一名医生,治病救人是我责无旁贷的责任,是否是患者这并不重要。

炙手可热

比喻权势大,气焰盛,使人不敢接近。不可理解为“热门”或“商品畅销”。误例:家用电器的降价刺激了市民消费欲的增长,原来趋于滞销的彩电,现在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

置之度外

不把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与“置之不理”不同。误例:在伊拉克问题上,美国一直坚持战争主张,对世界人民反战呼声置之度外,最终发动了伊拉克战争。

捉襟见肘

捉襟见肘本指衣服破烂,后喻困难重重,应付不过来, 与“不合身”无关。误例:运动会上,他借的一身衣服很不合身,真是捉襟见肘。

走投无路

比喻处境极端困难,找不到出路。不能误解为“没有路可以走”。误例:由于山体滑坡,奔赴汶川抗震救灾的队员突然走投无路,但他们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及时赶到目的地,开展救援工作。“编辑校对”公众号补注:【七月流火】“形容天气炎热”的这种用法被收入2016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七月流火】《诗经·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火:星座名,即心宿,每年农历六月出现于正南方,位置最高,七月后逐渐偏西下沉,故称“流火”)。指夏去秋来,天气转凉。现也用来形容天气炎热(因人们误把“七月”理解为公历7月、把“火”理解为火热)。

一筹莫展、运筹帷幄、更胜一筹,三个成语,蕴含着什么数学元素?

一筹莫展、运筹帷幄、更胜一筹,三个成语都是小学高年段的应知应会成语,很多学生和家长都知道这三个词的意思:

一筹莫展:一点办法也想不出来。运筹帷幄:常指在后方决定作战方案,主持大计,考虑决策。更胜一筹:指记忆或技能比较起来,比别人更好一些。

可是,你知道这三个成语都蕴含着数学元素吗?都与早期的计数方式有关吗?

在绘本《聪明简史》中,就揭秘了成语与数学的关系。这本绘本少儿编程品牌猿编程推出的,不仅梳理了从古至今,数学计算方法和工具的演变过程,以及杰出的“聪明人”,更重要的是,透过计算的演变历史,“培养孩子的科学精神和科技素养”。

一、看故事:以点知面

对于一个地地道道的文科生来说,数学几乎是我永远不想触碰的点。

能够在书店中拿起这本书,完全始于颜值。淡黄色的封面,在一众书籍中,格外显眼。封面上卡通人物,古今中外都有,一点点地“萌萌哒”充溢眼球。

翻开书籍,每页都配有卡通画,以画衬字,以字映画,整部书以时间为轴,历数了数学的发展历程,从算筹、算盘、计算尺,到加法器、打孔卡制表机、电子计算机再到如今的量子计算机,展现了人类在计算工具时尚的聪明才智。

但是,一下子,吸引我的阅读兴趣的是——成语!居然成语中蕴含了数学元素!

一筹莫展、运筹帷幄、更胜一筹,三个词虽然意思上有区别,但是三个成语中都含有共同的一个字——筹,筹是什么意思呢?

在这本绘本《聪明简史》中,就解释了“筹”原来是和中国古代的计数方法有关。

中国最早的计数方法是结绳计数,可是这个方法最大的弊端在于他无法高效地识记大数,于是聪明的古代人,便发明了算筹”计数方法。

算筹是一些长短一致、粗细均匀的小棍,通常用竹子或是木头制成。算筹采用纵式和横式两种摆放方法来表示数字1~9.

所以“筹”字,含有计算、算计的意思,以此推知,一筹莫展,就是计算也没有结果,自然是一点办法也没有的意思;而更胜一筹,则突出了算计,就像下棋一样,下一招算三招,不算计怎么会赢呢。

通过了解“筹”字的故事,那么就可以更高效地推导和识记成语了。

除此以外,算筹还是圆周率的“恩人”,甚至可以说无算筹,便无圆周率。

因为南北朝数学家祖冲之,就是利用算筹把圆周率的数值推算到了小数点后7位。“这个纪录保持了大约1000年,才被阿拉伯数学家阿尔.卡西打破”。

中国人的“聪明”绝不仅仅停留在算筹上,在汉代,我们又发明了算盘。

那么问题来了,提高了珠算的计算速度的珠算口诀,是谁发明的呢?成语“三下五除二”,和算盘有什么关系呢?

之前我也不知道,但是,看着这本书我知道了答案!

正所谓"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明白了数学发展的历程,似乎就打通了任督二脉,不仅仅可以将数学知识与数学知识连通起来,甚至还能解决语文上的成语十亿,让自己瞬间变身“博学咖”。

二、看历史:以史为鉴

克罗齐曾经说:“历史是生活的教师。”

我国也有一句古话,叫作“以史为鉴”,通过看历史而获得清醒的认识与可操作性的方法。

我和四岁半的女儿一起共读这本书的时候,尽管孩子不认识字、看不懂文字,但是孩子会通过看图明白场景意思,书中利用卡通图片“真实地还原历史上的计算问题”,看着以图片形式出现的直观讲解,四岁半的女儿也明白了什么是“算筹”,就连书下的练习题都能够解答出来。

有人会说:计算机、手机满天飞,谁还用算筹啊,还需要学算筹吗?

是的,在计算机、手机满天飞的今天,想要一个数字,是一件易如反掌的事情,但是结果很容易得到,可是“如何解决”却是一件不容易培养的事情。

让孩子看得更多、更广,是为了让他们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维,不受困于工具,才是真正的自由。

秋天落叶满地的时候,我带女儿登山,在路上看到很多落叶,孩子问:“爸爸,这有多少个树叶?”

这一句着实把爸爸难住了,爸爸只好糊弄着说:“有很多很多树叶。”

“很多很多,是多少呢?”

这一句把爸爸逼到了墙角。

转而,丫头就是一句,“爸爸,咱们数一数吧,就用算筹吧。”说着,她便动起手来数,还用树枝在地上画着符号,尽管歪歪扭扭的,受到了爸爸的嘲笑。

可是,和女儿一起共读过这本绘本的我知道她明白了书里的内容,更让我高兴的是,她不会被问题和困难难住,而是运用知识“动”起来。

也许,和那些冷冰冰的分数相比,能够让孩子主动解决问题,才是教育该有的样子。

读书,是一件事半功倍的事情,就像这本书,可以当作数学书去看,明白数学的原理,也可以当作历史书去看,知道历史人物和事件,亦可当作语文书去看,明白成语的意思,真是一读三得的事。

所以,宝妈宝爸们,请别吝惜时间,也别吝惜陪伴,和孩子一起共读书籍吧,你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快乐和满足的。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