鲮(鲮鱼)

无药可救 2023-06-13 14:12:18 网友上传

入侵我国40年,靠长相“上位”,麦鲮是如何瞒天过海的?

都说世界上很难找出相同的两个人,即使是外貌长相极为相似的双胞胎,他们也会在神态、举止、言行上存在着一些差异化,我们也可以通过这些细节将其辨认出来。

然而有这样一种鱼,却利用外貌将自己伪装了起来,悄悄地在我国安家置业“独霸一方”。

入侵我国珠江最成功的鱼

珠江原指广州到入海口96公里长的一段水道,因为它流经著名的海珠岛(石)而得名,后来逐渐成为西江、东江、北江以及珠江三角洲上各条河流的总称。

按流量计算,珠江是我国第二大河流,境内第三长河流,同时珠江也是南方的主要水系。由于珠江水域面积广泛,食物来源充足,适宜的生活环境也使得珠江中孕育了丰富的鱼类资源。

在经过多年的积累发展后,珠江也成为了鱼类们的天堂,但唯一令人感到可惜的就是珠江中的本土鱼类少得可怜,像鲫鱼、鲤鱼、草鱼等本土鱼种也变成了“稀有货”。

2011年曾有专家调研,珠江中约有70%的本土鱼类濒临灭绝,珠江的渔业资源已经大不如前。然而罗非鱼、革胡子鲶、清道夫、鲮鱼、鲳鱼等外来鱼种却随处可见,但其中入侵最成功当属麦鲮。

在2019年时,研究人员对珠江流域进行了调查,此次采集5867尾鱼样本,其中有927尾外来物种,这之中麦鲮数量为407尾,而罗非2个品种累计才478尾,可见麦鲮已经在数量上占据了较大的优势。

据广东佛山的多位钓鱼人表示,如今在东江中垂钓时,想要钓获鲫鱼鲤鱼是极为困难的,经常一下竿就被麦鲮围攻抢食,不过钓麦鲮也比钓黑骨鱼(清道夫)好,毕竟麦鲮劲头大钓着也过瘾,最后还能带回家做成鱼丸。

在小编的印象里,广东最多的鱼不应该是罗非鱼吗?如今这股风头却被麦鲮给抢了过去,那麦鲮究竟有着什么样的来头呢?

麦鲮在珠江中的40年

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为了丰富中国人的餐桌,我国相继从世界上引进了多种具备经济价值的养殖鱼类,其中麦鲮则于1982年从印度引入我国。

麦鲮全称为麦瑞加拉鲮,是一种典型的底栖鱼类,它们喜欢在流水的环境中生活,在水体中有着较快的游拽能力,强劲且有利,善于跳跃,经常会在岸边觅食。

麦鲮是一种广温性的鱼种,同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极强,即使是在低氧环境下、水温不低于14ºC的时候,麦鲮的生活仍不会受到影响,因此麦鲮在水库、湖泊、池塘、江河中都能正常生长。

麦鲮的食物来源主要以碎片和植物为主,也食麦麸、玉米粉、花生麸等,其余的食物则由浮游生物构成,不挑食的麦鲮又有着较快的生长速度,在生活环境适宜且食物充足的情况下,当年繁殖的麦鲮即可达到300克以上,最大的可达800克以上。

抗病能力强,生长速度快的麦鲮,在进入国内后便深受广大养殖户们的喜爱,目前已成为我国各地池塘混养的优良品种,是两广和海南、福建、云南省一带重要经济型鱼种。

麦鲮作为一种经济型的鱼种,在进入国内后便得到了较为广泛的推广和养殖,那这些麦鲮又是如何进入珠江流域的呢?

①养殖缺陷:逃生和好奇是动物们的本能,对于善于跳跃的麦鲮来说也是如此,当一些养殖场的防逃逸措施出现漏洞时,一些麦鲮自然也会趁机逃之夭夭。在养殖场排水换水的过程中,一些麦鲮的鱼卵也可能会借机“出逃”,继而进入珠江流域。

②自然灾害:在养殖的过程中,若遇到台风、暴雨等恶劣天气时,养殖场往往会遭受到一定的破坏,此时逃逸而出的麦鲮自然也就顺水而下直入珠江。

③人为放生:国内一直有一部分热衷于放生祈福,一些麦鲮就这样同其他被放生的鱼类一起,顺利地进入了珠江流域中。

麦鲮主要通过以上3种途径进入的珠江流域,随即开始了它在东江流域中的“宏图霸业”,可能会有网友会问,既然麦鲮是一种经济型的鱼种,进入珠江流域岂不是好事一件?

任何一种外来物种,它能成功入侵且霸占其他本土鱼类的生存空间,除了它自身拥有的一些优势和特点外,往往都是因为缺乏天敌导致的,进入珠江流域的麦鲮,自然也是如此。

人工饲养的麦鲮2龄即可达到性成熟,想必自然水域中的麦鲮也是如此,麦鲮需要河流环境才能繁殖,无法在池塘中自然繁殖,东江流域恰好成为了麦鲮们的温床。

达到性成熟的麦鲮一次可产10~15万枚鱼卵,并且这个产卵量会随着麦鲮的体重而增加,像6斤重的麦鲮可产30~45万枚鱼卵,并且这些鱼卵的存活率高达30%~50%。

古语有云“此子本非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在东江如此适宜的生活环境下,麦鲮的整个种群数量也是得到了高速的发展,在麦鲮入侵东江40年后,麦鲮数量的增长不仅严重挤压了我国本土鱼类的生存空间,更是将其他外来鱼种一一打败,稳稳地成为了东江中的“一把手”。

麦鲮除了以上的优势外,它的长相也是一大特点,大部分麦鲮便是靠此瞒天过海的,以至于到了今天,还有人把麦鲮认作是咱们国家的本土鱼。

麦鲮和本土鱼傻傻分不清

草鱼,我国“四大家鱼”之一,在国内的大部分水域中皆有分布,然而麦鲮的出现却差点改变了它的命运,这一切只因为麦鲮和草鱼实在是太像了,以至于一些人还拿相对廉价的麦鲮去冒充草鱼。

麦鲮在外形上和草鱼极为地接近,但是麦鲮的眼球是红色的,这一点便和草鱼截然不同。

再者就是麦鲮的背部通常为深灰色,腹部为银色;背鳍灰色;胸、腹、臀鳍尖端为桔黄色(尤其是繁殖季节当中),草鱼则体呈茶黄色,腹部灰白色,体侧鳞片边缘灰黑色,胸鳍、腹鳍灰黄色,其它鳍浅色。

我们在面对草鱼和麦鲮这两种鱼的时候,只需要从以上几个点去比对一下,便能将两者区分开来。

土鲮,又名雪鲮,是我国本土的鲮鱼,却因为麦鲮和另外一种泰鲮的入侵,如今连繁衍生息都变得极为的困难,并且不少人都难以将土鲮和麦鲮区分开来,其实分别这两种鱼也并不难。

土鲮的鳞片是雪白的,并在在鳃后面有暗蓝色的鳞片,头和嘴巴比麦鲮小而尖,以上特征便和麦鲮有着明显的区别。

土鲮胆子小,爱在静水底层寻食,一般中午较活跃,上午和下午寻食少,是一种很难垂钓的鱼种。

麦鲮固然在东江中“霸占一份”,但觊觎他地位的鱼类却还不少,同为外来鱼种的泰鲮便是其中之一。

土鲮、麦鲮、泰鲮,它们同属于鲤形目、鲤科、野鲮亚科、鲮属,泰鲮的本名叫露斯塔野鲮,1978年从泰国引入我国,所以叫泰鲮。

泰鲮形似鲤鱼,鱼嘴比鲤鱼小,眼睛小,鱼嘴呈“天包地”结构,鱼体为青绿色,脊背颜色比较深,有蓝色金属光泽,腹部灰白色,鳞片有些发红,鱼鳍微微发红,鱼鳞大小中等。

泰鲮浑身圆滚滚形似鲤鱼,比较肥胖,因此也相对容易识别。

泰鲮

麦鲮潜在的隐患

麦鲮作为一种经济型鱼种被引入国内,它也是具备一定经济价值的。同时在捕鱼时,麦鲮因为受到惊吓会前往水体的中上层,这也大大降低了人工捕捞的成本,以至于目前仍有着较大规模的麦鲮养殖基地。

如今那些逃逸出去的麦鲮已经牢牢地在东江流域中“扎了根”,同时还利用自身的优势奠定了自己“霸主”的地位,那麦鲮是否会以东江为起点,继续入侵我国其他的水域呢?

从麦鲮目前的生理特征来说,它们是无法离开温热带地区的,它们就像罗非鱼一样,适合待在我国的南方地区,北方的低温环境对于它们来说将是致命的。

同时麦鲮无法在池塘、水库等非流动性的水域中产卵繁衍,这也进一步限制了它们对外拓展的野心。

但我们在面对这类外来物种时,切不可掉以轻心,因为在一些温度较低的地区,也开始发现了罗非鱼的身影,这说明它们已经在开始适应新的环境了,说不定哪天麦鲮也会再度进化适应其他生活环境,继而向着其他水域中“进军”。

这些鱼名,你能读对几个?

鱼的种类繁多,名称也多。鱼名一般按形声法造字,通常发音比较规律,但其中有些字在长期的语言演变过程中,实际读音和声旁发生了偏离,导致现代人常由于“见鱼念半边”而产生误读的现象。

有些是整个字音都读错了。比如:

鲩(huàn)鱼,又名草鱼。此鱼之得名,在《本草纲目》中曾有过言简意赅的解释:“……其性舒缓,故名曰鲩。”很明显,“鲩”是个形声字,“完”表读音,义通“缓”。鲩鱼常被人们误读成“晚鱼”。

草鱼

鳜(guì)鱼,又名桂鱼、花鲫鱼,为肉食性鱼类,以鱼类和水生动物为食。唐朝诗人张志和的著名诗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赞美的就是这种鱼的美味。鳜鱼常被人们误读成“厥鱼”。

鳜鱼

鲮(líng)鱼,也叫土鲮鱼。此鱼身体侧扁,头短,口小,背部青灰色,腹部银白色。鲮鱼常被人们误读成“棱鱼”。

鲮鱼

鲔(wěi)鱼,俗名金枪鱼、吞拿鱼,是一种鲭科的海洋鱼类。游泳速度快,平均时速约60~80 公里,瞬时时速可达160 公里。鲔鱼的肉色为红色,这是大量的肌红蛋白所致。“鲔”字中的“鱼”和“有”联合起来表示“肉食性鱼类”。鲔鱼常被人们误读成“有鱼”。

鲔鱼

鲷(diāo)鱼,俗称加吉鱼,是海洋鱼类中的一个大家族,品种多样,色彩丰富,我国沿海均有产。鲷鱼有个特别的本领,那就是变性。鲷鱼一般都是一条雄鱼带领十几条雌鱼一同生活,一旦雄鱼死去,雌鱼中较健壮的那个就会变成雄性,成为新的一家之长。鲷鱼常被人们误读成“周鱼”。

鲷鱼

魟(hóng)鱼,也叫魔鬼鱼,生活在海底,软骨无鳞,身体扁平,常将身体埋在沙子中伏击猎物。常见的魟鱼有珍珠魟、豹魟等。魟鱼常被人们误读成“工鱼”。

魟鱼

还有一类是声调容易被读错。比如:

鳗(mán)鱼,别名白鳝、白鳗、河鳗、鳗鲡(lí)、日本鳗,其形似蛇,无鳞,一般产于咸淡交界的水域,具有洄游特性。这种鱼的特别之处在于其性别可在环境和密度的影响下改变。当密度高、食物不足时,会变成公鱼,反之变成母鱼。鳗鱼常被人们误读成“曼鱼”。

鳗鱼

鲂(fáng)鱼,又称鳊(biān)鱼,原产于长江及附属湖泊,现已移入全国各地的湖泊、水库放养。大名鼎鼎的“武昌鱼”就是鲂鱼的一种——团头鲂。鲂鱼常被人们误读成“方鱼”。

鲂鱼

鳎(tǎ)鱼,属于鲽形目鳎科,主要分布在欧洲的北海和地中海。它的身体呈鞋底状或舌状。最大的特点就是眼位于头的一侧。鳎鱼常被人们误读成“塌鱼”。

鳎鱼

鲅(bà)鱼,又名马鲛鱼,为重要的海产经济鱼类。鲅鱼肉质厚实、刺少、有弹性,味道鲜美。在胶东半岛一带,鲅鱼水饺是广受欢迎的家常美食。鲅鱼常被人们误读成“拔鱼”。

鲅鱼

麦鲮鱼惨遭嫌弃,从印度入侵到了中国,却因为没人吃而泛滥成灾

很多人知道中国有四大家鱼,分别是青鱼、草鱼、鲢鱼、鳙鱼,其实印度也有大规模养殖的家鱼,麦瑞加拉鲮就是其中比较出名的品种了。很多人第一眼看到这种鱼,会误认为是中国的草鱼。其实并不是,这是地道的外来入侵物种,已经在中国很多地方扎根繁殖三十多年,并且在南方的一些水域大有泛滥成灾的趋势。

印度人养鱼

我国和印度都是渔业大国,但是养殖方式却区别较大。中国的四大家鱼对水质都是有一定要求的,如果水质有问题,含氧量不达标,很容易造成大量鱼类死亡。但是印度这个神奇的国度就不一样了,他们养鱼专挑皮实、生命力顽强的鱼种去养,比较出名的就是鲶鱼。

印度人的火车载客能力可以说是全球领先,而同样他们的鱼塘里鱼的密度也非常夸张。与中国大水域养大鱼的观念不同,印度讲究以量取胜。一个数十平方的池子里可以养成千上万条鱼,每次喂食的时候,千万条鱼同时跃出水面非常壮观。

这种养鱼方式所占空间小,相对也会成本较低。可能我们中国人吃不惯这种鱼,觉得会有土腥味,不好吃,但是他们并不在乎,还大量出口到别的国家。由此可以看出来,他们显然更喜欢类似于鲶鱼这种生命力顽强的鱼,至于口感味道就显得没有那么重要了。

在这种大背景下,同样作为印度家鱼的麦鲮鱼是什么情况也就可想而知。

麦鲮鱼的全名是麦瑞加拉鲮鱼,属于鲤形目,和鲤鱼草鱼都算是亲戚关系,印度和孟加拉国就是它的主要产地,也是印度四大养殖鱼类之一。

虽然形态上和鲶鱼差别很大,但是习性上却有一些共同点,比如它们都是底栖鱼,比如它们适应环境的能力都很强,比如它们都能长得很大。

印度人选择这种鱼作为大规模养殖的鱼种是有道理的,麦鲮无论是对温度的适应能力,还是水质的适应能力都是非常强的。而且它们能吃也能长,无论是玉米粉还是花生麸,又或者是水里的浮游植物,它们都愿意吃,当年生的鱼苗,一年暴饮暴食下来,就能长成半斤重的个体。无论是河流还是湖泊,又或者是小池塘,它们都能活得好好的,大的个体也能长到十几二十斤。

麦鲮鱼入侵中国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为了让人民吃的更营养丰富,我们从国外引进了一些动植物回来养殖,鱼类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麦鲮鱼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被引入中国的,它超强的适应能力以及能吃能长的特性,确实适合作为经济鱼类。由于它们原生于偏热带的地区,所以引入中国后,就在广东被大规模试点养殖。

养着养者,难免就会发生逃逸事件,和很多外来入侵物种一样,养殖逃逸是造成入侵的重要原因之一。麦鲮鱼在有限水域内不容易繁殖,但是逃逸到了江河中就彻底放飞自我了。一条3公斤左右的中等体型麦鲮鱼,一个繁殖季节能产出30-40万枚鱼卵,而这些鱼卵的孵化率能达到30-50%,前文也说过,一年这些鱼卵就能长到半斤大小,所以如此强大的繁殖能力,让它们迅速在南方江河流域打下一片“江山”。

经过了这三十多年的繁衍,麦鲮鱼已经占领了两广地区的很多河流,例如珠江就是重灾区。麦鲮鱼在入侵的三十多年里,靠着能吃能长能生的天赋,成为了珠江里的主力鱼。珠江周边的钓鱼爱好者很喜欢垂钓麦鲮鱼的手感,因为它们个体普遍不小,力气也大,上钩之后溜鱼的过程非常过瘾,对于重度钓鱼爱好者来说,钓这个鱼能“解毒”。周边的钓友春夏天的时候,一天能钓上十几条麦鲮鱼。

2019年8月,研究人员在珠江流域采集鱼类样本5867尾,其中有927尾为外来鱼种。在这927尾鱼中,麦鲮占了407尾,而同样泛滥成灾的罗非鱼才360尾。

每当我写入侵物种的时候,粉丝总会在评论区起哄说:只要是能吃的,在中国就不会泛滥成灾。这句话有一定道理,因为毕竟中国人口多,能吃也爱吃。但是麦鲮鱼还是在广东这种著名的美食城市里泛滥成灾了,想来想去,那就只有一个原因:它不好吃。

确实,麦鲮鱼虽然是印度重要的经济鱼类,也是中国主动引进的品种,但是它长了一身不好吃的肉。如何形容它的难吃呢,我的一位粉丝朋友是这么说的:

这位广西网友在柳江河钓到麦鲮鱼后,把鱼皮鱼头和鱼腩都扔了,只留下纯鱼肉,用姜酒洗过,再做成鱼丸油炸才勉强可以吃。要知道柳江的水质,在2020年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状况排名中是排名全国第一的,如此水质,鱼还不好吃,那说明这鱼肉是真的天生难吃。

麦鲮鱼的鱼刺又小有多,肉质软绵绵的口感很差,还有股似乎是与生俱来的浓重土腥味,这让口味挑剔的广东人根本不愿意吃它,还把它评定为“最难吃的鱼”。难吃,没人吃,也就成了它能够泛滥的重要原因,毕竟少了人类这个天敌。

最后提醒各位钓友,麦鲮鱼虽然不好吃,但是它毕竟是入侵物种,钓上来就别放生了,做成鱼丸还是可以吃的,还可以尝试发明一些新的吃法,我们努力把它吃到绝迹,欢迎各位评论区交流吃法。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